在与友伴交往中陶冶个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有着寻找朋友的渴望,这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他渴望找到思想、感情、要求和观点一致的朋友。”特别是青少年随着身心的发育成熟,逐步走向独立。友伴交往能使他们很自然地进入一个新的精神世界,他们能把自己的情感转向自己的伙伴。交友结伴,珍重友谊,正是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之一。
友伴交往在青少年性格的健康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必须发展成为社会的有效成员,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为此,他既要完成个体自然成熟的过程,又要完成个性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如果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范围十分狭窄,就难以充分发挥他们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活动积极性。而友伴交往,尤其是集体生活中的友伴交往,是陶冶和锻炼性格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活泼、幽默、愉快、乐天的性格,只有在社会化的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来。经常的友伴交往,还能锻炼青年的胆略和魄力,并使他们变得老练起来。
友伴交往,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性格的长短优劣。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会发现自己的弱点,也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改善自己。一个人如果闭门谢客,独往独来,孤僻冷漠,缺乏交往,他对自己性格的认识就缺乏“参照系”。友伴交往,能使我们从别人性格中找到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发现别人身上有好或不好的东西。与别人交往越深,对别人性格的长短优劣了解也就越深,从而也就越能“以人为镜”,调整和改进自己。你和一个性格坚毅的人交往深了,便会佩服他的坚毅,由佩服而到仿效,你的性格也会慢慢变得坚毅起来。和豁达宽宏的人相处,时间一长,受到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你自己也会变得豁达和宽宏。我们如果经常和具有各种优良性格的人们交往,就有可能在这种交往中把他们的优良性格逐步“转移”到自己身上来。同时,每个人的性格也都会有其短处,和别人有了深刻的交往,对方性格上的短处也会逐渐为我们所认识,并对这种性格产生警惕,设法不让这种性格在自己身上出现。这样,就使自己产生了一种对不良性格的“抗体”和“免疫力”,对自己性格的健康成长起到保护作用。
友伴交往,还可以使我们在性格修养中更多地得到别人的帮助。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处事、为人、思想、言行总要反映到别人的头脑中,形成别人对自己的各种看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和议论。多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多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于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是很有好处的。我们自己的性格缺点,自己不一定能觉察出来,但旁人却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我们和友伴交往很深,彼此间无话不谈,别人就会诚恳、直爽地指出我们性格上的缺点,从而能使我们更及时、更坚决地克服这些缺点,加速我们性格成熟的进程。
效法成功者,优化个性
没有人能反驳这种事实:我们从模仿中学习比从其他方式所学到的知识多得多。大部分的人会注意倾听、观察,然后模仿他人的言行举动。你说话、走路的样子,你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可以说大部分是抄袭自你最接近的人。
即使是你的心理、处世哲学,也多是由你的环境,特别是那些地位在你之上的人——你的父亲、老师、上司等那里学来的。
两位学生大学毕业后去找工作,这两个人都很聪明伶俐,在学校内的成绩也都很好,而且几乎有相同的兴趣与才能。他们分别到一家小型公司应聘,第一位拒绝了,他告诉朋友,那家老板待遇太低,月薪只有600元。我不得不拒绝掉。我已经在另一家公司得到1000元月薪的工作了。
另外一位学生,却欣然接下了这份工作。
他说:“我当然想赚更多的钱。但是我觉得只要能从这里多学到一些本事,薪水低些也是值得的。从较长远的眼光来看,我在这里工作将会更有前途。”
后来,第一位学生当时在另一家公司的起薪是年薪12000元,目前他也只能赚到这些而已。然而年薪只有7200元的另一位学生,却能领到36000元的年薪外加红利了。
这两人之间的差异到底出在哪里呢?前者被最初的赚钱机会蒙蔽了,并忽视了从工作中学习,而后者却能基于“能学到什么”的观点来考虑选择他的工作。
许多人选择工作都忽略了一项重要因素,那就是:“我要让哪种人作为我工作的导师呢?”
如果你是一位高中足球队队员,而且在大学毕业以后,继续效力职业足球队的话,你选择大学的重要因素,一定是哪位足球教练能教你最多,最能鼎力栽培自己呢?
如果你发现,你的上司无法再教你一些本事,不能帮助你达到预期效果,那么你就要毅然决然地离开。
不论你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是一位成功的经营管理者,都要遵循同样的原则。
没有任何人可以选择他的父母,但是你有权选择师长。
我们要从最基本的做起,学会成功的程序运作,选出那些具有你自己也想要拥有的品格,你的上司或周围经常接触的品格,然后,按照一定程序,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把这些品格模仿下来,据为己有。在你的脑海中幻想出一张会议桌,每天晚上把你所想要模仿的人全部聚集到会议桌旁,但要先写一份明确、简洁的声明,列出你想要从每一个人身上所学习到的确实美德。然后,大声向你自己证实或暗示:你将在自己身上发展出你所羡慕的这些美德。当你这样做时,闭上眼睛,在想象中看见这些人物坐在你的会议桌四周, 控制你的思想,并让具有积极本质的思想使你的意志保持活泼。让你脑中的主要思想成为你所希望模仿对象的一个影像:你通过这个程序所特意模仿的一个人。每天至少要十几次,每次用几分钟的时间独处,闭上眼睛,把你的思想引向你所选择坐在你想象中会议桌边的那些人物,并以一种没有限制的信心来感觉,你实际上在个性上已逐渐接近你所选择的模仿对象。
从小向榜样看齐
如果给儿童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有心理学工作者进行过英雄故事对小学生道德意识形成的作用的初步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给小学生讲解有关认真学习和做好事的行为标准及其社会意义,组织学生对英雄故事进行阅读讲述,讨论和写读书心得,并鼓励他们向英雄学习。结果发现,这些小学生在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参加劳动、诚实、与不良现象做斗争等方面都较以前有所提高。这个实验说明榜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第九章第四节师友影响优化个性 (2)
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人为满足他人而无私地去帮助他人的行为。大公无私就属于利他行为。新近的一项实验考察了榜样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中,通过四种具体情境对儿童进行教育:①将大小不等的食物给被试者挑选,榜样(指定一同龄儿童担任)主动提出要最小的,教师对他进行表扬、分析,并讲一个相应的故事。②榜样和儿童一起游戏,当分发图书时,不足每人一本,榜样主动表示让其他小朋友先看,主试者对其进行表扬,并讲一个相应的故事。③榜样拿着多于他人人数的玩具给他人分,自己留下一个,其他的给别人,老师表扬、分析,并讲一个相应的故事。
④有新旧不同的玩具,让被试挑选,问谁愿意最后选?榜样愿意让其他小朋友先选,老师对榜样的行为进行表扬、分析,并讲一个相应的故事。实验结果发现:第一,儿童的利他行为可通过模仿而发生改变;生活中的同伴榜样和故事中的榜样作用存在差异。生活中的同伴榜样对儿童的利他行为影响更大,因为生活中同伴榜样比故事中的榜样更为直观。这说明在给低年级的儿童提供榜样时,最好以其身边的同伴为榜样,这种效果较好。第二,榜样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榜样的强化。在实验过程中对同伴榜样的利他行为应及时表扬(即强化),并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为他鼓掌,这个过程对于其他儿童随后模仿榜样的倾向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其他同学模仿榜样行为,目的在于使自己也得到表扬。
从已经有的实验中可以看出,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榜样的树立,使儿童有赖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确立榜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树立生动具体的形象。因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在整个儿童性格培养工作上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学生参观过列宁的故居后谈到,只有当我在高尔克看到列宁的故居时,我才知道真正的朴素是个什么样子:在他房里只有一张普通的饭桌,桌上摆着一个盖着普通灰色漆布的、稍显陈旧的、已坏了的茶炊,挂衣架上挂着一件普通的制服。无疑,这对这位学生今后形成朴素的性格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2)尽量给孩子树立身边的、同龄的人为榜样。这样可以减少孩子与榜样之间的距离感,便于学习。比如,现在有一些小学生缺乏勤俭节约的品质,他们根本不理会父母挣钱的艰辛,花起钱来大手大脚,请客,下馆子,追求穿名牌,骑好车……针对这种问题可以让他们了解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杜瑶瑶的事迹,学习她是如何勤俭节约的:杜瑶瑶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也病倒了,她每个月只有100元左右的生活费支持母女两人的生活,一分钱也要掂量着花。由于经常到菜市厂去买菜,她对菜价很清楚,并了解到菜价在傍晚最便宜。所以,她傍晚去买菜,多走几家市场,哪家便宜就买哪家的,绝不多花一分钱。母亲吃剩下的菜她从不扔掉,而是用热水烫一烫后自己吃。母亲食欲不好,剩下馒头渣一块一块的,别人都劝她扔掉,瑶瑶却舍不得,哪怕一点点。她说:“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叫来之不易,今后日子不管多富,我也永远把省吃俭用的好习惯保持下去。”
力避环境世俗的消极影响
作为社会人,我们生活在人的世界,时刻与人及人形成的环境打交道。这种包括人的人事环境对于个人性格有着不容忽视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人们对于环境的制约并不是无能为力的。针对环境的制约作用,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内因的作用,采取反制约措施,以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保证个人性格的健康发展。
第一,保持对环境的相对独立性,防止随波逐流。要注意克服顺从环境的倾向,不管什么人,一旦丧失了对环境的独立性,随波逐流,完全为环境所左右,就会失去对自己性格发展方向的有效控制,性格修养也就成了无法进行的事。因此,要加强性格修养,就要对环境影响保持相对独立性。对人对事应取的态度,不是别人怎么看我也怎么看,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而是我认为应当怎么看就怎么看,我认为应当怎么做就怎么做,有自己的主见,按照自己的信念去行动。对环境中积极的影响,我们当然要积极地吸收,比如,那些胸有大志、品德高尚、顽强坚毅、宽宏大度,能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忘我献身的人,他们会对我们的性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当自觉接受他们的影响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优良的性格品质。但是,对于环境中那些庸俗的、市侩的、甚至丑恶的东西,如果我们缺乏抵制力,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其同化,从而使我们变成庸俗浅陋的人。许多人在青少年时很有志向,可是成年以后却变得漠然了,这多半是环境中使人庸俗的那部分东西发生了作用。我们当然不提倡“自我清高”,对社会环境抱“他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看不起“芸芸众生”。但我们也反对向生活中使人后退的东西屈服,反对和社会环境中落后的、庸俗的东西“打成一片”。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向积极的、正确的方向努力,向高尚的、有作为的人们看齐。只有对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建立起强大的“排斥力”,才能使自己的性格不受干扰地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经常分析所处环境对自己性格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如:取得成绩和荣誉,处于顺利环境时,要防止骄傲自负,多敲警钟,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遭受挫折和打击,处于逆境时,要防止灰心、自卑,加强自勉,鼓足自己的勇气和信心。环境安乐时,要防止懒散、安逸,主动地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环境艰苦时,要防止消极、沮丧,在艰苦中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处于领导地位时,要防止主观武断,惟我独尊。处于被领导地位时,要防止唯唯诺诺,阿谀奉承。得荣誉多了要防止自满自足。受批评多了又要防止自暴自弃。和周围的人们相处融洽时,要防止一团和气,放弃原则。和周围的人们合不来时,则要防止孤芳自赏、自我清高。如果能够经常看到所处环境可能会给自己性格带来的不良影响,事先打好预防针,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些不良影响。
第三,积极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环境。从总体的、大的方面说,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环境,但是从局部的、小的、具体的环境说,人们不但能够选择环境,而且还能够为自己创造环境。例如,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业余时间到哪里活动,等等,这些都能构成一个人小范围的环境。胸有大志的人相互能够谈到一起,吃喝玩乐者也能很容易混成一堆。低级趣味的人津津乐道于卑微庸俗的场合,而志向崇高的人则经常置身于能够导人向上、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帮助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应该审慎择友,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参加积极、健康的业余活动,尽可能地置身于能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场所,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