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是“冰冷的战场”
目前都市家庭存在着另一种危机——冷暴力,即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的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得较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活。这些都是冷暴力中比较常见的做法。家庭婚姻问题专家指出,这种隐性暴力对夫妻双方的伤害比显性暴力更大,甚至会造成精神疾患。
司雨婕以前有个很爱她的丈夫,可现在她离婚了。她们婚姻的解体就是由冷战开始的。
当初谈恋爱时,司雨婕的丈夫对她很好。那时他是教师,她在工厂当工人,婚后俩人的生活也是很甜蜜的。孩子出生之后,由奶奶照看。丈夫则离开了学校去了公司当上了小头头,司雨婕在单位也做了会计,按理说是过上了蛮不错的生活。
然而司雨婕和丈夫却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比如丈夫喜欢看书不做家务,而司雨婕嫌他什么都不管而吵架。丈夫为此从不道歉,也不说好话。终于一次吵架时,司雨婕刚灌好了开水瓶,冲着丈夫就摔了过去,还好没有烫到。丈夫起来收拾了散落碎片的残局,司雨婕气的一声不响了,从此以后俩人进入了冷战状态。
这一战就是3年。3年里,司雨婕一直在等待着丈夫来道歉,可丈夫没有来道歉,司雨婕就搬了出来,拖了3年,两人终于结束了有名无实的夫妻关系。
面对婚姻中的矛盾,夫妻双方必须正视,回避是没有出路的,尤其家庭冷暴力没有明显的发展过程,不是非常敏感细心的人很难看出端倪,因此当矛盾天长日久积累到一定量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冷暴力就像埋藏在夫妻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不随时发现随时排除,很有可能引爆,后果将不堪设想。
另外由于冷暴力会使受暴的一方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于是经不起任何引诱,非常容易投入“第三者”的怀抱,在情人那里寻找爱情,填补空白。所以夫妻间化解矛盾的最好办法是沟通,而冷落、漠视对方、性惩罚等各种精神虐待都是不可取的。
冷战等于切断了所有自己与对方进行信息交互的机会和平台,彼此心里怎么想的对方却完全不知道。本来两个最亲近的人,却怀着两颗最远的心。而且,冷战的气氛容易让人心情抑郁,心眼有点小的人就更钻牛角尖了。结果很可能是,无事变成有事,小事变成大事。
当婚姻出了问题的时候,作为妻子,不要只一味地从丈夫身上找原因,指责他的缺点。往往女人越指责,男人就越逃避问题。这样做只会让你的视线老盯在丈夫的缺点上,而不能正确地去审视婚姻,全面地看问题。如果你想挽救婚姻,那就要反省自己,学会包容对方。如果天天给对方一张“旧社会”的脸,不管是谁的错,婚姻都将缺乏幸福,甚至难以维系。
智慧心语
当发生冲突沉默冷战时,你不妨先试着让自己消消气,然后故意发出一些动静,例如打呵欠等,让他感觉到你很想和他和解,但是不好意思主动;或者不说话,但假装无意中触及到他的肌肤;或者主动说出一些希望和解的话。对待感情,没有什么“妙招”,最需要真诚面对。
离婚,不应成为“口头禅”
也许我们会遇到或听到这样的情景:妻子张口就说,“离吧,这日子没法过了。”丈夫听了这话也不示弱,“离就离。”相信这样经典的对白,在年轻夫妻的争吵中屡见不鲜。心理专家称,尽量不要随意用“离婚”这个词去伤害对方,破坏夫妻关系。当你把离婚挂在嘴边时,它的潜台词就是“你不适合我,你很差劲”,这不仅会挫伤对方的自尊心,也会给对方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果你经常提“离婚”,那么真正离婚也是迟早的事。
深夜,孙莹的女友打来电话,呜咽着告诉孙莹说她离婚了。孙莹惊讶之余,却又在意料之中。女友结婚数年,没有口角,但总是叫嚷着离婚。作为朋友,孙莹不止一次地劝她不要老是把离婚挂嘴边,说久了会伤感情的,但她依旧我行我素。
这一次,和往常一样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又开始了争吵。当愤怒的女友大叫着离婚时,她的先生一把拉住她说离就离,咱俩这就去民政局。一向争强好胜的女友顿时傻了眼。就这样,四年的婚姻突然地画上了句号。
从民政局回来,女友崩溃了。她其实是从未想过离婚的,说离婚不过是她表达不满和愤怒情绪的方法罢了。没想到,以前一听离婚就赶忙投降哄她的先生,这次竟来真格的了。
听她说一段,哭一段,孙莹的心里除了沉重还有同情。他们之间其实是有爱的,就这样结束真是让人惋惜。孙莹认为,做丈夫的太过冲动,做妻子的太过任性,双方的不理智都对婚姻的破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孙莹的女友对待婚姻的态度是孩子式的,就像小孩子之间动不动就会说:你不听我的话,我不和你玩了。小孩子以“我不和你玩”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女友以“离婚”来表达她的不满情绪,两者是同类的。女友如果想在这段结束的婚姻中得到成长,就必须摈弃孩子式的思维和做事方法,学会以成人的态度对待婚姻。这是她日后重获幸福婚姻的前提。可反观我们生活的周围,像孙莹的女友这样的女性恐怕还有很多。试问,有这样“口头禅”的女性不知道否想过,当你们和好如初的时候你会忘掉这些曾经伤人的话语吗?实际上,爱已经被这句话刻上了伤痕,无论你再怎么呵护,它已经烙印在对方的心里,每当对方想起这句话时,他的心就又被伤害一次。
毋庸置疑,把“离婚”挂在嘴边上,对感情和婚姻很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当然,如果对伴侣非常了解,双方又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事情,发生离婚的可能不太大;但如果对方又很在意这件事情的话,就会引起了配偶内心的焦虑、怀疑,对婚姻失去信心,离婚就容易发生。婚姻问题专家认为,那些常喜欢把离婚挂在嘴边上的人,他的心理和人格往往有一些偏差,这类人群多由于年轻,还不懂得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好的时候如胶似漆,不好的时候就要分道扬镳,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在婚姻中,最好不要随口用“离婚”这个“重量级”词汇来伤害对方,破坏夫妻关系,而应学会如何建立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尤其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且做到为之负责。
智慧心语
婚姻是需要经营的,要想拥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就需要彼此最大限度的相互包容和相互接纳。夫妻天天一起生活,摩擦是在所难免的,情绪激动愤怒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无论多么气愤,也不应当用“离婚”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要知道,真正离婚的目的不是为了出自己心中的一口气,更不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让今后的日子更加美好。而那些心里本来不想离婚,却喜欢拿离婚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的人的做法,是消极的、幼稚的,更是不明智的,是对婚姻将具有破坏性的不当行为。
生日时,记得也是母亲的难日
有人说,喜悦往往出现与巨大的痛苦和巨大的幸福之间。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似乎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解。当母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我们的生命才得以诞生。然而,就在我们降临时间的那一刻,母亲所经历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当我们高高兴兴迎来自己生日的时候,不要忘了那一天,也是母亲的“难日”。
10月21日,是许婷的生日,按照以往的“惯例”,仍有几位闺蜜打来电话,打算请她出去搓一顿,唱唱歌,但是今年将过第30个生日的许婷却婉言谢绝了。
不过,她一直感觉自己30岁的生日过得有滋有味。这是因为,她是跟她的身体还算硬朗的父母在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小饭店里度过的。
后来,朋友打趣:都已是而立之年的人了,为何还要以跟父母一起过生日为荣耀呢?许婷说,这主要源于她对“生日”的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父亲的担忧日,孩儿的报恩日。
其实,她真正理解这一层含义并予以郑重对待,是从自己分娩的那一刻才开始的。
去年8月,许婷生了个宝贝女儿。而生产的整个过程,许婷一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之中。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煎熬,感受到了一个新生命到来的种种不易,感受到了作为母亲的伟大力量,也替丈夫感受到作为父亲的辛苦煎熬。此后,许婷常常为自己的母亲能够在无任何医护的条件下顺利生产而庆幸,也深为她一直以来对生日的荒谬理解和无理要求而愧疚。
因此,许婷决定,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自己的生日都要和父母一同度过。
俗话说:“儿的生日,娘的苦日。”对母亲来说,那是一次经历鬼门关的考验,是一次被戴上“伟大”这个光环的一段艰难历程。其实,一个母亲为孩子这个小生命降临人世所付出的,不单单只是生产的一刻。其实,自从母亲知道有了你并决定生下你的那一刻,母亲便开始了她那艰苦的历程。
在一日又一日的精心呵护中,母亲终于迎来了她的产期,这一天也就成了你的生日,只是你并不知道。在你降临到世间的这一天,经历了生命又一个轮回的母亲所承受的种种。当你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啼哭,虽然母亲全身筋骨已是散了架,但在她那汗水夹泪水的疲惫容颜里,却堆满了幸福的笑容!
父母赋予儿女生命的权利,让温暖的阳光洒满儿女的人生旅程,让美妙的月光陪伴儿女四季的行程,从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人生风雨路,流过几多辛酸泪,无论如何,都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父母。
因此,生日,不应该是我们自己一个人的生日,生日的喜悦应该和我们的父母一起分享。
智慧心语
在我们生日的当天,把自己身边能放下的事尽量放下,所有的应酬尽量婉拒,回到父母的身边,享受妈妈做的饭菜,倾听爸爸的谆谆教导。也算是给父母放一个心情假期。让父母看到我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生活,特别是生日的时候,流露出自己生活状态的良好状态时,父母会比什么都感到开心。
常回家看看
有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在看到自己的妈妈给奶奶洗脚时,也悄悄地去打了一盆水端到了妈妈的面前,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说道:“妈妈,洗脚。”顿时,那位妈妈的脸上绽放出了欣慰的笑容。相信这个画面至今仍定格在许多人的脑海中。我们都知道应该孝敬老人,而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
朋友是一家医院的外科医生,再一次聚会当中,她给我们讲了自己见证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朋友的病人身上。
一位老人由于心脏病住进了医院的特护病房,儿女甚至还为他请了专职的护理人员。可是,这位老人怎么也不肯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拒绝吃药打针,甚至还骂医生。后来朋友碰巧路过的时候看见这位老人在抹眼泪,于是就进去了。也许老人现在太难过了,也就对朋友没有那么多的抵触了,甚至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老人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了三个孩子。终于把他们一个个抚养成人以后自己也有了病。可是,老人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孩子能多陪陪自己,可是他们根本不能理解自己,总是说工作忙。“工作忙,可是我还能活几年呢。”老人一边说着眼泪还是掉个不停。“您不配合治疗对此也没有什么帮助啊。我看他们还是很孝顺的,您安心养病,等出院了轮流到儿女家里住一段不就享受天伦之乐了吗?”朋友也只能这么安慰老人。
后来,朋友告诉了做子女的老人的想法,他们这才明白自己的老父亲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特护被辞退了,有了家人的照顾,老人很快就出院了。
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的琐事中,或许我们已经很少用心关注父母的所思所想,总以为只要尽己所能给他们充裕的物质享受,就会让他们感到快乐;或者为了怕父母担忧,而极少会把工作中的劳累和委屈,如同年少时一样向他们倾诉,以为这样他们就不会知晓自己笑容背后的艰辛与奋争……其实,能让父母最开心的不是物质方面的表示,而是精神上的陪伴和抚慰,哪怕你两手空空,只要让他们看到你的身影,他们就足以欣慰;哪怕你多和他们谈谈生活和工作中的开心和不开心,他们就会得到巨大的满足。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古时更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生,所以,即便我们很忙,要为生活奔波,即便很累,还要经营家庭,也应该停下你匆忙的脚步常回家看看,跟他们聊聊天。人们都有老的一天,谁愿意过着晚年被儿女抛弃的生活?要善待父母,有生之年,时刻像下一秒仿佛要失去他们般地关爱他们,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智慧心语
永远不要埋怨父母。是他们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他们给了你最深的爱。让自己深深懂得: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是一种奇迹。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却是父母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趁着我们的亲情都还完整时,应常回家看看,在自以为忙碌的生活中回应父母的爱。告诉自己:不能为了追求未来而忽视了现在,不能为了所谓的名利而忽视了生命中最贵重的亲情与爱。
和婆婆愉快相处
进入婚姻,就说明一段美好爱情终于修成正果,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凭借着一张“红纸”而稳操胜券。理论上,婚姻的过程应当是漫长的,此间仍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不断地给爱之河流蓄水,一直品尝幸福的甘甜。聪明的女人都会懂得,自己嫁给男人的同时,也嫁给了他生长了二三十年的家庭;聪明的女人更懂得,不要让婆婆感到自己“霸占”了她从小抚养到大的儿子。所以,聪明的女人会和婆婆一起去爱这个对她们来讲都非常重要的男人。只有这样,家庭才能响起欢快的笑声,才能弥漫幸福的气息。
结婚后,王芳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婆婆早晨最爱做的饭是下面条打荷包蛋,每人一碗面条一个荷包蛋,荷包蛋放在面条顶上,让人一见就充满了食欲。
一天,王芳加早班,婆婆还没把饭全盛好,她就坐下吃起来,她端过老公位置上的那碗面,刚要吃,婆婆发现了,赶忙喊道:“你的在这儿哪!”王芳以为婆婆怕她吃不了那一大碗,就放下了。又有一回,王芳和老公同时坐下吃,刚吃完那个荷包蛋她的手机响了,就去接电话。几分钟过去了,她回来老公还在吃荷包蛋,王芳有些怀疑,但当着婆婆的面没说什么。晚上睡觉前,她突然想起此事,就对老公“严刑逼供”,老公招认每天早晨婆婆都给他盛两个荷包蛋,一个埋在面条里,一个放在面条顶上。
王芳一下子不舒服起来,荷包蛋是啥好东西呢,至于偷偷摸摸的?王芳想这不是一个荷包蛋的问题,而是一个拿不拿她当自己人的问题,她要为自己在这个家的地位而“战”了。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第二天早饭,无论婆婆说啥她都要吃老公那一碗。当她吃出两个荷包蛋时婆婆很是不自在,她装作不知情,说:“妈,你看,面条里面还埋着一个荷包蛋,你今天多打了鸡蛋,我可吃不了那么多。”说着她又把它夹给了老公,老公拿白眼直瞪她,她假装没看见。
从此后,老公的两个荷包蛋就都摆到了“幕前”。这就等于把王芳和婆婆对老公的两种不同的爱摆在了明眼处。婆婆媳妇结成了爱的统一联盟,消除了一个产生婆媳矛盾的隐患!
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找一个什么样的丈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婆婆!假如你很不幸碰到一个“恶”婆婆,八九不离十你就会有“受不完的罪”了。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碰上一个“恶”婆婆,你也不必气馁,采取避而不见、大吵大闹甚至与老公闹离婚的做法都不是好方法,而勇敢面对,以“智”取胜才是上上之策。
作为一个儿媳妇,要想在婆婆的眼皮子底下活得舒服又不背负“不孝”的骂名,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首当其冲的。对于诸如做饭洗碗洗衣服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琐事,你可以少做点,大不了挨挨骂,听听数落,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事;但是当遇到关乎婆婆切身利益的大事的时候,就需要要挺身而出了。这样就会用你的真情打动婆婆,而婆婆恐怕只有被你感动的份了。如此一来,她还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和你斤斤计较吗?
当然,婆媳关系不是分庭抗礼,东风压倒西风;更不是敌我矛盾,也并非洪水猛兽,而只是一种因同一个男人而形成的两代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很多婆媳之间的许多矛盾可能是由爱而生的,因为她们共同爱着的那个男人,很多时候她们只需给这种爱找到一个恰当的出口,就有可能得到一个美好的结果。因此,作为儿媳,只要能够理解婆婆的需要、体谅她的行为,并依靠自己的智慧加以化解,或许你就会看到,你们的矛盾在慢慢缓解之时,彼此也都获得了一种轻松和快乐。
智慧心语
生活中,不排除一些婆婆对媳妇会有“改造”的欲望。作为媳妇,就要从婆婆的内心去体谅她而不是抵触。因为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富足的生活,并期望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治家之道传授给媳妇。作为媳妇应该充分理解,这种观念其实是因两代人生活经历不同所形成的。当然,你也可以不接受,但是不要因为抵触而将婆婆全盘否决,要用心去衡量,有益的方面要从善如流,无益的方面一律“删除”。无关原则性的问题,退一步以争取更大的空间才是比较明智的。
让孩子自己“站”起来
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蹒跚学步,再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是一个从依赖逐渐向独立的过程。现在有些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想替孩子完成,希望能为孩子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实,为了孩子的未来,让他们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成长起来,才是父母的首要任务,也是孩子真正成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一个山村里住着一个铁匠,他有一个独生子。铁匠的妻子对独生子过分溺爱,因此,当儿子20多岁时,还整日在村里游荡,什么活儿也不会干。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铁匠老了,铁锤已不再听他的使唤,老人预感到死神即将来临。
有一天,铁匠将儿子叫到跟前,对他说:“我离开人世的日子已经不远。在我死之前,如果你不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挣回一个卢布,那我将立下遗嘱,取消你对财产的继承权。”
“得了,挣几个卢布有什么了不起。”儿子撇了撇嘴,摇晃着身子,出去了。
他在村里走了一天,没人请他干活。当他回家时,铁匠的妻子偷偷塞给儿子一个卢布,要儿子去骗骗铁匠。铁匠拿到儿子给他的卢布,不屑一顾,朝炉子里一扔,并生气地对儿子说:“你不要骗我,我知道这钱不是你挣的。”
第二天,儿子离家前,铁匠的妻子又塞给他两个卢布,并对儿子说,你回家时应该汗流满面,这样老头子才会相信你的钱是干活挣来的。
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儿子拼命地在田里奔跑,跑得浑身衣服湿透。然后走进父亲的房间,把钱交给铁匠。铁匠把钱捏在手里,看了看气喘的儿子,又像上次一样把卢布扔进了炉子,并对儿子说:“你又在欺骗我,这卢布不是你挣的,哪怕你跑得断了气,也骗不了我。”
儿子想,真奇怪,怎么两次谎话都被老头子戳穿。于是他下决心,带了行李,到小镇上去打工。他给人家般运东西,当建筑工人的下手……一周的劳动,使他懂得挣卢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星期过后,儿子洋洋得意地将用汗水换来的十几个卢布交给铁匠。铁匠一声不响,将卢布朝炉子里一扔。儿子可急得不得了。他顾不上炉火正烧得旺,用手拼命去捞烧着了的卢布。这时,铁匠对儿子说:“孩子,我知道这次的卢布是你自己挣来的,因为只有用劳动挣来的钱,才懂得爱惜。”
从此,儿子变了,变成了一个像他父亲一样爱劳动而又珍惜钱财的人。铁匠也就高高兴兴地将全部遗产传给了儿子。
再后来,儿子的生意蒸蒸日上,把父亲的铁匠铺变成了小有名气的企业。
现在的家长常常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疼爱备至,常常是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于是孩子们个个都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件事情都由长辈包办代替,自己什么事也不会做,什么事也不愿做。长久如此的话,孩子就会习惯让父母帮他做所有的事情。
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周围的世界,可是当家长一厢情愿地包办代替时,就会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什么事情都应该是家长做,不需要自己动手做。让孩子学会做“人”,必须从学会做一个独自“站立”的人开始,从而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因此不妨试着放手让孩子去做些事情,不仅能够证明他们的成长,也能够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美国一位教育家罗伯特博士曾提出现代幼儿教育的十大目标,其中第一条便是“独立性”。毫无疑问,今天的幼儿长大后将面对急剧的社会变化,迅猛的科技发展,如果缺乏独的立性,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他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无疑,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我们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孩子,多给孩子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孩子做一个独立的“人”,进而产生热爱生命的意识,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性格、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责任感,并进一步感悟生命的意义。另外,在教养过程中应积极发现、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心理承受力,这样在将来他们才能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父母,当孩子需要你的帮助才能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父母不给予帮助,那就只能说是父母不尽职;然而,当孩子已经具备独自完成这件事的能力时,做父母的就应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它。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摔倒了能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那他要如何生存呢?如果一个人离开了父母的呵护,他就生活得一塌糊涂,如此这般,他又怎样去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呢?
智慧心语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作为父母还要教会孩子克服困难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快乐。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能够做的事,让孩子养成自己跌倒也要自己爬起来的习惯。例如:平时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动手搬放小椅子等,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让孩子初步感悟生命成长的意义。
父母是孩子的“伯乐”
每个孩子都具备成才的潜质,每个孩子都具备自己独特的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出孩子这些潜在的能力。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很大意义上就在于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发现孩子的潜力和优势,然后把它放大开来。这样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伯乐”。
林亮是个调皮的男孩子,头脑很机灵学习成绩却不太好。林亮爸爸因为工作关系长期出差在外地,所以林亮一直由妈妈带。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要和林亮妈妈谈很长时间,说林亮这孩子很聪明,可就是学习不努力。平时在班级是“孩子王”,经常号召一些同学一起调皮捣蛋,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很让老师们头疼。
林亮妈妈管理孩子很严格,写检查罚站是家常便饭,可林亮的情况一点也不见好转。渐渐地,妈妈开始有些对他心灰意懒。有一次林亮的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林亮组织了班级所有的男生要和四年级的一个班打架,幸亏老师发现得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让家长问问是怎么回事。林亮妈妈气得浑身直发抖,打了林亮两巴掌,流着眼泪对他说:“你说,这是怎么回事!你刚10岁,就学社会上的流氓地痞打架斗殴?还纠集了那么多人,你说,如果哪个孩子出了事,你能负起责任吗?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不让妈妈省心啊!”林亮看见妈妈哭了,心里很难受,他说:“对不起,妈妈。四年级的那些大孩子欺负了我们班的一个同学,还侮辱我们班级。我也是一时气愤才做错了事。妈妈您别伤心了,以后我不会了。”
第二天,林亮爸爸从外地回来了。了解了这件事以后,他对林亮妈妈说:“男孩子淘气一点倒是挺正常的,而且林亮这孩子很会号召同学,也很有正义感,据说在班级人缘也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些方面着眼去激励他取得进步呢?”林亮妈妈听了一愣,说:“咱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的确不一样,我从没注意到咱孩子还有这个潜质。”
爸爸和林亮详细地谈了一次话,他发现林亮的情绪有些沮丧,甚至有点自卑,以前妈妈和老师经常批评他,使得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林亮爸爸说:“儿子,爸爸认为你有很多优点,比如你的组织能力,你的正义感,这些都是你的潜力。还有你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吗?这说明你很聪明,这就是你的优势。你要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路遥知马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你很有可能因此而取得成就。虽然现在有些毛病,但我认为你完全可以改正,你说呢?”林亮虽然流了眼泪,却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现在林亮已经上了初中,不仅成绩上突飞猛进,而且还做了班长。他以后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出色的刑警队长。
奥地利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人人身上都蕴藏着无限大的潜能,有意识用在工作、学习的能量不到总能量的5%。有95%的能量没有被发挥出来,它深深埋藏在我们体内。”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是“笨蛋”。作为家长,帮助孩子激活其智慧和潜在的能力,远比让孩子机械地背几百首唐诗宋词、会弹琴会画画要有用得多。有的家长眼睛只是盯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孩子的潜质,如此的“鼠目寸光”只能压抑孩子,阻止孩子的进步。
案例中的林亮爸爸是位出色的家长,他认识到了孩子潜在的能力,并成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打开了孩子心里的“锁”。这把“锁”在很多孩子的心里都存在,而它往往是由施教者——家长或是老师锁在孩子心里的。许多家长都不会转换自己看孩子的角度,眼光总是盯在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上。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孩子逆反、消极、悲观,甚至心灰意冷不思进取。而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着巨大的潜能和优势,可能孩子自己都无法意识到,也可能家长也没有发现。
正确的教育观应该是帮助发现孩子的潜能和优势,并正确地帮助孩子发掘出来,激励孩子朝着自己潜在的优势方向前进和进步,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这就是打开孩子心里那把“锁”的“钥匙”。
智慧心语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千里马”的潜能,关键是是否会有“伯乐”出现来给孩子以机会。毫无疑问,你就是孩子的“伯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