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它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现代人越来越容易感染负面的情绪。这种人看不到漫天飘洒的云彩,而只会一味地担心天会下雨,看不到拳击手被击倒后爬起来的顽强,而只能为他的伤痕累累而心悸。对于这种人,一个很小的打击也足以使他绝望,令他一败涂地。
任情绪失控、受坏情绪摆布的人往往是生活的弱者。当你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量让自己安静和放松下来,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想一想目前出现了什么情况,而不是让负面情绪发作,被情绪牵着走。
卫斯里为了领略山间的野趣,一个人来到一片陌生的山林,左转右转,迷失了方向。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迎面走来了一个挑山货的美丽少女。少女嫣然一笑,问道:“先生是从景点那边迷失的吧?请跟我来吧,我带你抄小路往山下赶,那里有旅游公司的汽车在等着你。”
卫斯里跟着少女穿越丛林,阳光在林间映出千万道漂亮的光柱,晶莹的水汽在光柱里飘飘忽忽。正当他陶醉于这美妙的景致时,少女开口说话了:“先生,前面就是我们这儿的鬼谷,是这片山林中最危险的路段,一不小心就会摔进万丈深渊。我们这儿的规矩是路过此地,一定要挑点或者扛点什么东西。”卫斯里惊问:“这么危险的地方,再负重前行,那不是更危险吗?”
少女笑了,解释道:“只有你意识到危险了,才会更加集中精力,那样反而会更安全。这儿发生过好几起坠谷事件,都是迷路的游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摔下去的。我们每天都挑东西来来去去,却从来没人出事。”
卫斯里冒出一身冷汗,对少女的解释十分怀疑。他让少女先走,自己去寻找别的路,企图绕过鬼谷。
少女无奈,只好一个人走了。卫斯里在山间来回绕了两圈,也没有找到下山的路。眼看天色将晚,卫斯里还在犹豫不决。夜里的山间极不安全,在山里过夜,他恐惧;过鬼谷下山,他也恐惧。况且,此时只有他一个人。
后来,山间又走来一个挑山货的少女。极度恐惧的卫斯里拦住少女,让她帮自己拿主意。少女沉默着将两根沉沉的木条递到卫斯里的手上。卫斯里胆战心惊地跟在少女身后,小心翼翼地走过了这段“鬼谷”。
过了一段时间,卫斯里故意挑着东西又走了一次“鬼谷”。这时,他才发现“鬼谷”没有想象中那么“深”,最“深”的是自己想象中的“恐惧”。
有些人对一些本来并不可怕的事情却产生一种紧张恐怖的情绪。他们自己也能意识到这种恐惧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能意识到这是不正常的表现,但却不能控制自己,即使尽了很大努力也依然无法摆脱和消除,因而感到极为不安。
许多人简直对一切都怀着畏惧之心:他们怕风,怕受寒;他们吃东西时怕有毒,经营商时怕赔钱;他们怕人言,怕舆论;他们怕困苦的到来,怕贫穷,怕失败,怕收获不佳,怕雷电,怕暴风……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恐惧。这些负面情绪影响了他们对自己以及世界的清晰认识,错失能提升自己的最好机会。人就是在这种低沉中与成功渐行渐远。
在产生负面情绪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将它释放出来,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积极勇敢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遇怒先不怒,三思而后行
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冷静地应对一切,这是控制人性中不良因素的体现。为小事动怒、为小事发狂是我们很多人都会犯的毛病。遇事不能冷静思考,而是一味地发怒,并不能将问题很好地解决。
美国研究应激反应的专家理查德·卡尔森说:“我们的恼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当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先冷静下来。遇怒先不怒,三思而后行,你必须承认生活是不公正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完全按照计划进行。
遇到事情容易生气不仅不利于自己解决问题,周围的人也会对爱生气者产生反感。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发现人们更愿意和那些比较随和一些的人打交道,而不是那些动不动就脸红脖子粗的人。
公共汽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身旁有几个大包,手里拿着一张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露出茫然的神色。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坐车。”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小伙子下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去坐也就是了,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又说:“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
外地小伙子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笑。旁边有个大爷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又说了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呐,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不爱听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这位小姐显得真有教养——要不是又说了那最后一句话:“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不也有很多不干好事的吗?”
马上就有几个老年人指责起了那位小姐……
这么吵着闹着,车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车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的正事儿给耽误了……再吵下去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那位小姐的,骂天气的……别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大叫道:“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己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听到他这么一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
这个故事让人看了不禁发笑,却又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情。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而生闷气,为什么老板总不给涨工资,为什么丈夫总是不理解自己,朋友为什么会在关键的时刻明哲保身,等等,这些事情会让我们一下子火药味十足。但这样的生气并不利于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我们的头脑不清醒,甚至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来。当你用言语中伤他人的时候,其实不仅仅伤的是别人更伤的是自己。多年的朋友反目,你的形象全无,在过了一把嘴瘾之后,又开始自责。所以,当你生气的时候尽量克制一下自己,重要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不断地追究谁为什么这样,伤神也伤身。
那些因为生气而导致的无谓的争执是毫无必要的,重要的是,不要用生气不断地惩罚自己。
远离嫉妒,它是通往幸福的最大路障
嫉妒是痛苦的制造者,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是对人伤害最严重的,可以称得上是心灵上的恶性肿瘤。如果一个人缺乏正确的竞争心理,只关心别人的成绩,同时内心产生严重的怨恨,嫉妒他人,时间一久,心中的压抑聚集,就会形成问题心理,对健康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因为嫉妒,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惨剧。
有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对信阳山3581高级中学三年级1班409寝室的女生而言,2003年1月21日那个凌晨,无疑是一场噩梦。一声惨叫声打破了黑夜的宁静。女生张静被人泼硫酸毁容。实际上当晚是因为同班的同学马娟嫉妒同学晶晶比较聪明,学习成绩又比她好,马上又有一轮考试,为了耽搁一下晶晶的时间,影响她的学习,于是她选择了泼硫酸的方式,但没想到却泼错了人。由于造成了张静的严重残疾和晶晶的轻微受伤,法院判处马娟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可见,嫉妒心如果过重,它比一切的毒瘤都可怕,产生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嫉妒作为人类的弱点,几乎人人都有,只是多与少的不同。这是人性中残存的动物性的一面。据研究者说,许多动物都有嫉妒的本性,比如一只狼会把比它多抢了猎物的同类咬死。一个杂技团驯兽员曾说,一只叫“丽娘”的小狗看到驯兽员接触一只叫“艾玛”的小狗较多时,它竟然嫉妒地把“艾玛”咬死了。尽管我们早已进化成人,但这种动物属性却似乎与生俱来。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就会对父母表现出的对其他兄弟姐妹的偏心而心生不快,我们会因他们比自己多吃了一口蛋糕或新穿了一件衣服而生气甚至哭闹。虽然嫉妒是人普遍存在的也可以说是天生的缺点,但我们绝不可因此而忽视它的危害性,特别是当嫉妒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时,内心产生的怨恨越积越多,时间久了会形成心理问题,对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首先,对心理健康的危害。泛化了的嫉妒是一种病态,表现为人格的偏离。这种病态的人格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思想、行动固执死板,坚持毫无根据的怀疑。对别人特别嫉妒,又非常羡慕;对自己过分关心,又无端夸张自己的重要性;把自己的错误或不慎产生的后果归咎于他人;不停地责备和加罪于他人,却原谅自己;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他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意愿,认为别人心存不良,甚至认为别人对自己耍阴谋。
很显然,这种人格是偏离常态的。在精神病学临床表现上,病人的人格不仅决定了他患病后的行为,也成为某种精神疾病将要发生的基础。具有病态的嫉妒的人格偏离往往会出现妄想症状,最后发展为偏执型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症。
其次,对个人发展的危害。嫉妒对个人发展的危害是很明显的。由于人格偏离,常常不信任别人,好嫉妒,好归罪于他人。这必然会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职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人对他不信任,将失败全归罪于他,对他存有嫉妒心,他怎么能与这个人友好相处及合作呢?从个体自己的角度看,不信任别人、嫉妒他人,则不能与团队愉快合作。
所以,面对自己的嫉妒心,我们要将它早早地搬出自己的心灵,从积极的方面看待别人的优点。
说出来,是排解焦虑最好的办法
张明山是一个中学老师,前几天他遇到了一件奇特而又有点可笑的事:那天晚上,他已经快睡着了,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妇女打来的电话,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恨透他了!”“他是谁?”张明山奇怪地问。“他是我的丈夫!”张明山想,噢,她是打错电话了,就礼貌地告诉她:“你打错电话了。”然而,这个女人好像没听见似的,继续说个不停:“我一天到晚照顾孩子和生病的老人,他还以为我在家里享福。有时候,我想出去散散心,他都不让,而他自己天天晚上出去,说是有应酬,谁会相信……”尽管这中间张明山一再打断她的话,告诉她,他并不认识她,可她还是坚持把话说完了。最后,她对张明山说:“您当然不认识我,可是这些话已被我压了很久,现在我终于说出来了,舒服多了。谢谢您,打扰您了。”
这个事情似乎比较可笑,其实也有辛酸的一面。这个女人因为积压了过多的焦虑,已经到了非发泄不可的程度。为了自己心理的健康,她只好急不择人,随便找人发泄一气了。还好,张明山的倾听让她暂时得到了情绪的缓解。
这个女人是让人同情的,如果她不及时发泄,也许会出现精神错乱,甚至更可怕的恶果。每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并不多。一旦这样的情绪和意愿被压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能量,这种能量只有通过其他的途径才能释放出去,它自身不会丝毫地减少,这就好像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即使你在压抑、克制阶段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只说明它从“显意识层”,转移到了“潜意识层”,对你的影响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找机会真正发泄出去。
王军是某政府机关副处长,与处长关系处理得很不好,工作起来不愉快,想换其他部门又不可能,是继续与处长对抗还是妥协?或寻求和解?王军觉得自己根本找不到办法,就开始逃避。平时工作上的事情,不表态,不提建议,进行消极对抗。烟酒不沾的他开始喝酒,业务上不求上进,喜欢回家看电视。因为不知如何应付与上司的人际关系,王军长期失眠,情绪焦虑,胃口不好,常在家中发脾气,甚至迁怒于妻儿。对此,他非常苦恼。
情绪就像大水,你不让它发出去,就像往水库里蓄水,只能越涨越高,在心理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压力,这势必会造成精神的忧郁、孤独、苦闷和窒息。如果这股暗流到一定程度,就要冲破心理的堤坝,使人显现一种变态的行为,甚至导致精神失常。对于这样的情绪,最好的办法是疏导,而不是堵塞。 因为堵塞只能是暂时的,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决堤”,那时情况失控,就更严重了。
缓解压抑,给情绪松绑
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孤僻等病态心理行为。挫折与压抑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压抑的心理就好像一条无形的绳索,将人们的精神紧紧抓牢,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觉得痛苦、压抑、无法释放自己。那么怎样才能疏导压抑,为自己的当下解绑呢?具体方法如下:
1.运动法
压抑情绪能量的发泄的确是来势汹汹,好像不可阻挡。实际上,在一定控制范围内的适当宣泄,可以改善自己的情绪健康状态。比如,当你感到压抑时,不妨赶快跑到其他地方宣泄一下,干脆出去跑一圈,或做一些能消耗体力又能转移自己思想的体育运动,踢足球或打篮球都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活动中与人的合作和接触,又让我们有了新的交流。当你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时,你会感到精疲力竭,相信这时你的压抑情绪已经基本被抚平了。
2.眼泪法
对于压抑情绪的能量发泄,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我们感到十分压抑时不妨大哭一场。哭,也是释放积聚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方式。在亲人面前的痛哭,是一次纯真的感情爆发,如同夏天的暴风雨,越是倾盆大雨越是晴得快。许多人在痛哭一场之后,觉得畅快淋漓,压抑的心情也会随着泪水的流落而减少许多。为什么会这样呢?人们经过研究,发现奥秘在于眼泪。美国生物学家曾挑选了一批志愿者,组织他们观看一些令人悲痛欲绝的电影或戏剧,并要求他们在痛哭时把事先发放的试管放在眼睛下面,将眼泪收集起来。他们发现,一个正常的人在哭泣的时候,流出的眼泪有100~200微升,即使一场号啕大哭,眼泪也只有1~2毫升。在哭泣以后,对心动过速、血压偏高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经过化学分析得知,原来在这些流出的眼泪中,含有一些生物化学物质,正是这些生化物质能引起血压升高、消化不良或心率加剧。把这些物质排出体外,对身体当然是有利的。
3.倾诉法
倾诉,是缓解压抑情绪的重要手段。当一个人被心理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如果有人真诚而耐心地来听他的倾诉,他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所谓“一吐为快”正是这个道理。对此,现代心理学中有“心理呕吐”的说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倾听不仅能使听者真正理解一个人,对于倾诉者来说,也有奇特的效果,心理上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他会感觉到他终于被人理解了,内心有一种欣慰之感进而使压抑感得到缓解,心理上似乎感到一种解脱,还会产生某种感激之情,愿意谈出更多心里话,这便是转变的开始。一个人如能从混乱的思绪中走出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原来以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宣泄法
如果以上三种方法对你均没有产生效果,那么你就必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心理医生会引导人们把自己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这称为宣泄疗法。宣泄疗法在现实表现中有一定的功效。当人们把自己的压抑情绪体验宣泄出来时,不仅能减轻宣泄者心理上的压力,也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容易使发泄者恢复到平静的心情。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心胸开阔、性情爽朗的人,他们心直口快地把自己的压抑情绪诉说出来,便不再愁眉苦脸了。所以,这种人的心理矛盾往往能获得及时解决。可是我们也常看到一些心胸狭窄的人,爱生气,心中总是闷闷不乐,由于心理压抑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容易发生心理疾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