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炼完美人格-优雅展示魅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言谈举止、风度仪表,体现着一个人的魅力。风度翩翩的人,一定有优雅的行为举止。如果行为得体,举止高雅,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会赢得别人的尊敬。良好的行为举止都会给人带来愉悦舒畅,因此,如果我们的行为规范得体,生活中就会有无限的光彩。

    也有人认为言谈举止、外在仪表无关紧要。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否优雅得体,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败。毫无疑问,轻松愉快的生活离不开优雅的行为举止,事业的成功和发展也需要优雅的举止仪态。米德尔顿大主教曾经说过:“如果用不雅的仪表举止来体现品德的高尚,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每个人的形象都与自己的言谈举止密切相关。在管理人员时,言谈举止往往比内在的、本质的人格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优雅、热情、友好的言谈举止,会让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这时,成功便会悄悄地到来。因此,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亲切友好的言谈举止。相反,不良的举止、粗俗的言语,会让人感到厌恶,可想而知,生意肯定无法成功进行。先入为主,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给人留下谦恭有礼的良好的第一印象。

    要与他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就要做到谈吐得体、举止优雅、彬彬有礼。人们肯定不会接受态度生硬、举止粗鲁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必然会四处碰壁,就像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风格塑造人”这句格言广为流传,但反过来,“人造就了风格”便不那么准确了。一个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人,有时也有可能会举止粗俗,没有修养。但如果他举止优雅、谦恭有礼,同时又心地善良、品德高尚,那他就是真正的绅士了。他们在生活中,会带给人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也会对社会更加有益。

    哈金森就是一个谦和、率真的人。他的夫人对此做了详尽的描述。她说:“我亲身体会到他的宽容和直率,他总是平易近人,真诚质朴。对那些出身低微、饥寒交迫的人,他谦和有礼;对于出身显贵、有权有势的人,他从来不去阿谀奉承。工作之余,他经常和最普通的士兵和最穷困的劳动人民在一起,他是从心底里尊重和关心这些普通的士兵和最下层的人民。”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人格,或者说,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体现着他的内在性情。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性情以及他所属社会的习俗等,都能通过他的言谈举止反映出来。也许普通大众化的礼仪习俗和生活方式与人内在的情操和气质没有太大关系,但是,经过长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而形成的个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却是这个人性格、气质、秉性的总体反映。因此,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些与个人内在本性相关联的仪表、风度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和原则。

    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会激发他的优雅举止,高尚的情操是一个举止优雅的人快乐和愉悦的源泉。品德直接影响着喜好和性格,这跟一个人的才华、成就是同等重要的。同情心能使人们心灵相通,也能使人谦恭有礼、胸怀宽广、富有远见。可以说,同情心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

    假模假式的礼节性规则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因为这些礼节、礼仪性的东西不具有礼貌、诚实的本质,只不过是摆姿态、装模样而已。实际上,礼仪只是优雅言谈举止的外在表现,不是所有的礼节、礼仪都会有礼貌诚实的品质。

    优雅的言谈举止来源于谦恭有礼和善良友爱的高尚人格。礼貌是交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的反映。也许对别人表示关爱不是必须的,但在交往中,表示礼貌却是不可缺少的。优雅的举止与得体的行为二者是统一的。有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优美的体态胜过漂亮的脸蛋,优雅的举止胜过柔美的体态;而优雅的举止才是最出色的艺术品,任何雕塑或绘画带给人们的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都无法与优雅的举止优雅相媲美。”

    只有发自内心的忠诚,才是真正的礼貌,否则,这礼貌就不能长久地产生影响。优雅必须以真诚为前提,言行粗鲁、性格粗暴一定与优雅的行为无缘,优雅的行为举止是人的本性流露。圣·弗兰西斯·德·沙列斯认为,从完美的角度来看,礼貌就像清水一样,“干净、纯洁、无色无味”。但人的本质不同,行为举止存在着差异,甚至有人比较偏激,但这是人的本性的正常表现。人类如果失去了创造性和个性,生活就会一成不变,当然也就没有了乐趣。

    只有善良的人才会真正地做到谦恭有礼。心地善良的人不愿意看到别人烦恼或痛苦,希望所有人都幸福。谦恭有礼与友好的善意一样,让人轻松愉悦。斯贝克上尉说:那些生活在非洲腹地内陆湖泊附近的乌干达民族,具有的谦恭有礼的高贵人格,总是让人吃惊!乌干达有一句名言说:“上帝不会放过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真正的谦恭礼貌通常会表现在对别人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上。一个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人格,关心他人的思想和观念,宽容地对待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真正有礼貌的人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不会苛求别人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他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情,虚心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他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克制忍耐的能力,不做尖刻的评论,因为过激言辞、尖刻的评论很可能会使自己遭受同样的尴尬处境。

    举止粗鲁、容易冲动的人,从来不知道尊重别人,只会肆意放纵自己的言行,并为此付出失掉朋友的代价。他们为了自己的一时满足而得罪朋友,是名副其实的傻瓜。工程师布鲁纳尔心地非常善良,他曾经说过:“人生中最昂贵的奢侈品莫过于恶毒的言谈举止。”约翰逊博士也曾说过:“先生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说粗话,更没有权力做卑劣愚昧的事,因为恶毒的言行造成的伤害远大于把人打倒在地造成的伤害。”

    明智、礼貌的人,不会夸耀自己比别人更优越、更聪明或更富有。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拥有高贵而显赫的社会地位而感觉自己高人一等,也不会炫耀鼓吹、大言不惭地谈论自己的职业多么优良,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或工作经历很普通,不值得大肆炫耀。他们的内在品质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他们一向温厚恭顺,谦虚谨慎,彬彬有礼,从来不装腔作势、矫揉造作。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礼貌的人,辛勤劳作,朴实无华,值得尊重。

    自私自利的人举止生硬粗鲁,令人生厌,而且从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情感。当然,这些令人厌恶的言行也许并不是因为他们本性恶毒,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同情心,不懂得体谅他人,从来不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在不经意间给别人带来了不愉快。可以这么说,在日常交往中,一个人是否具有自我牺牲精神,能不能真正体贴、关心他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忍受那些没有一点自制力的人。因为这种人经常带给人们莫名的烦恼和痛苦,和他们交往,让人无法感到由衷的畅快。由于自控能力很弱,他们可能一生都在不断地为自己制造种种的麻烦,常常使自己陷入困境。由于他们的任性、倔强和粗暴,成功会远远离开,苦恼和麻烦会相伴左右。一个人如果具有耐心和毅力,沉着镇定,善于自我克制,即便他天赋不高,也能够顺利地获得辉煌成就。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他的天赋一样,会决定着他的一生能否获得成功。毫无疑问:一个人的幸福主要依赖于他的性格,幸福常常会光顾那些乐观豁达的人,光顾那些彬彬有礼、谦虚友善的人。正所谓以小见大,许多看似平凡的琐碎小事,其实是获得幸福的人所必备的。

    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比如,衣着邋遢、蓬头垢面,再加上各种令人讨厌的生活习惯,这种人肯定会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试想一下,当看到一件很久没有穿过的衣服,上面积满厚厚的污垢,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也有人自认为自己“不拘小节”,从来不加修饰,因而衣衫不整,实际上,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这样的形象,怎么可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呢,又怎么可能让人尊重和喜欢呢?

    胡格诺派的传教士戴维·安西隆,做事非常认真谨慎,一板一眼。他把胡格诺派的教义认真细致地研究和整理了一遍。他总是说:“人们总是不关注宗教节日里的服饰和装束,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真正优雅的言谈举止并不是为了吸引他人注意,博得他人欢心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没有矫饰的行为表现。坦诚的举止和做作的行为是相互对立的。罗谢弗吉尔德曾说:“任何东西都难以抵挡人们的欲望,每个人的欲望都会不自觉地自然流露出来。”谦恭友善、温文尔雅、温柔体贴的举止言谈,往往代表着一个人内心的真诚和坦率,这种儒雅得体的言谈举止,会让人心情舒畅,心悦诚服。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和他的内在人格一样,是事业取得成功的真正原理。

    坎农·金斯雷说:“西尼·史密斯不仅具有真正勇敢的人格,而且还非常有爱心,因此,人们从心里爱戴和拥护他。不管是谁,只要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很尊敬他。在他眼里,没有穷人和富人,主人和仆人之分,他们都是平等的。不管是谁,他都会同样地以礼相待,同样地热情友好。所以不论身处何地,他都会播下幸福的种子,同时,也收获着自己的幸福。”

    有人认为,只有出身高贵的人才会拥有优雅的言谈举止,上层社会的人总比下层社会的人高雅。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上层社会人士的子女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比较文明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礼仪的熏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下层社会就一定没有举止优雅、谈吐得当的人。

    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的穷人,和上层人士一样,拥有高贵的人格,他们互相尊重,相互关爱,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他们在生活中的无穷欢乐都来源于优雅的言谈举止。不管是在车间、街道还是在家里,都没有什么分别。一个有教养、有礼貌的工人能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用他的文明优雅、善良仁慈来感染周围的人。这就是一种强大而重要的道德力量。据说,当本杰明·富兰克林还是工人的时候,他就用自己的高雅言行和高贵人格改变了整个车间的工作作风。

    有的人名不见经传,但谦恭有礼、温文尔雅,具有绅士风度。正所谓“君子不患穷而患不义”。逆境往往会造就人才,只要拥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抱负,谁都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从金钱上看,艺术珍品价值连城,而谦恭有礼、温文尔雅不值一文,不过,它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欢快愉悦。把礼仪廉耻看作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其实一点都不过分。

    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和长处,才能不断进步,闭关自守只会导致愚昧和落后。英国的劳工阶层最应该向欧洲大陆的邻居们学些什么呢?毫无疑问,首先要学的就是他们的礼仪文明。在法国或德国,连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都拥有优雅的品行,他们谦恭、热诚、有教养。彼此见面时,他们都会举起帽子,表示自己的礼貌和尊重。这种举动不但不会损坏他们的男子风度,相反,却还表现了他们的高雅和文明。国外的那些最穷苦的工人们,也从来不怨天尤人、愁眉不展、郁郁寡欢,相反,他们总是快乐愉悦,充满活力的。其实,他们的收入还不及我国工人的一半,但他们却没有被痛苦和忧愁所控制,相反却快乐地享受着生活,他们这种以苦为乐、积极向上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真正懂得节俭的人会有良好的兴趣爱好,这种兴趣爱好不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它能给劳动者带来轻松和愉快。就像合理的休息可以使人消除疲劳、恢复体力,重新投入工作一样,良好的兴趣爱好也会给劳动带来无限的乐趣。个人的兴趣爱好会表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上。有的人虽然家中并不富裕,却胸怀远大,亲切优雅,一切都井然有序,让人感觉轻松和舒适。

    高雅的情趣能够使蓬筚生辉,优雅的举止胜过任何华贵的衣着。每个人的理想、愿望都与他的情趣风度、兴趣爱好密切相关。美好的生活来源于高雅的情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人们就会觉得如沐春风。高雅情趣如果与友好的行为、高度的理性以及善良的心地有机结合,它们就会相得益彰,使人的灵魂更加高尚,使人的道德更加优秀。

    就像人们的生活习惯会受家庭的影响一样,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生活中,女性起着示范作用,她的举止言谈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一个人生活的家庭氛围,直接影响到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当然了,虽然有些人的家庭虽然环境不是很好,没有受到很好的熏陶,但他们通过向外界的优秀榜样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照样能形成优雅出众的言谈举止,当然,这需要付出比平常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胆识。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人就像没有加工雕琢的宝石一样,只有与那些行为优雅的人不断交往后,才能以他们为榜样,改善自身的言行,此时,人就变成了经过雕琢的宝石一样,发出耀眼光芒。经过初步雕琢之后,有些宝石就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石纹,但要成为绝世精品,还需要再次精心地雕琢才行。同理,一个人要想拥有优雅的言谈举止,必须反复学习,不断改造自己,以优秀的人物为榜样,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经过严格训练之后,获得高尚的品德和优雅的举止。

    机智、伶俐是行为得体的一个重要条件。总的来看,在这一方面,女性比男性有明显的优势。女性在待人接物、自我克制、以及日常的言谈举止中,都表现得比男性更加出色。另外,女性直觉敏锐,行动敏捷,而且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这种与生俱来的识别能力和交往能力使她们能够处理好生活中各种人际关系。所以,聪明、有修养的男性在与这些机敏的女人打交道时,总能学到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

    机敏接近于人的本能,能够让人随机应变。因此,在摆脱困境方面,机敏比知识和天赋都更具优越性。一位大众作家曾说:“天才拥有的是力量,而机敏拥有的是技巧;如果天才是压力,那机敏就是动力;天才知道该做什么,而机敏的人知道怎么去做;天才会让人羡慕自己,机敏的人则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天才是资源,那机敏就是财富。”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机敏的人与迟钝的人区分出来。帕默斯顿勋爵和著名雕塑家伯纳斯先生的见面就说明了这一点。在会议最后,伯纳斯首先搭话:“尊敬的勋爵,您知道一些法国方面的消息吗?我们与路易·波拿巴的关系进展得如何了?”这位外交大臣皱了皱眉,马上回答说:“说实话,伯纳斯先生,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连报纸都没有看。”事实是,伯纳斯本身人格高尚,才华出众,但就是因为他缺乏应变能力,所以失去了很多难得的机会。

    如果优雅的言谈举止与机敏相结合,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威尔克斯的相貌平平,但他却常说,在赢得美女的青睐方面,和那些英国最潇洒、最有风度的男人相比,他也只不过有3 天的差别。

    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能说明个人行为举止的魅力无边,战无不胜。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因为优雅的言谈举止有时并不代表心灵的高洁,换句话说,行为举止并不能完全准确地代表一个人的品性。对于像威尔克斯这样人来说,优雅的行为举止只不过是他达到某种不良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而已。

    真正优雅的行为举止会与无价的艺术品一样,给人带来无限的快乐。但我们要明白,事物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候,那些优雅的举止、潇洒的风度可能是伪装或包装出来的,或许是被小人利用了,此时他们就如“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毕竟每个人的行为举止只是个人的一种外在表现,它既可能如实反映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也有可能歪曲事实,与内在本质完全相反。

    一个品行不端、道德败坏的人,很有可能会举止优雅、谈吐得体。此时,我们必须明白,那些“优雅”的行为举止只不过是能令人愉快的姿态和动听的言辞的混合物罢了。

    另外,我们也要清楚,有些心地善良和慷慨仁慈的人,举止并不高雅,外表也不温文尔雅,这像是包藏在粗糙的外壳里面的最甜美的果实一样。有些人虽然相貌平平,举止随便,但他们的心地善良、待人真诚友好,非常友善、忠诚和可靠。相反,有些仪表不凡、举止端庄的人,可能灵魂扭曲,心狠手辣、残忍成性。

    约翰·洛克斯和马丁·路德的身上就缺少谦恭有礼、温文尔雅的仪态,主要是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需要干脆利落、雷厉风行。一些人觉得他们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苛刻、无情和狂热。苏格兰女王玛丽对洛克斯说:“你是谁?谁才是学术王国里最放肆的人?”洛克斯回答说:“女王陛下,臣民就是。”据说,洛克斯的胆大妄为和粗俗无礼多次使玛丽女王哭泣。里金特·英顿知道这些事时说:“女人流点泪总比男子汉大丈夫落泪要好。”

    有一次,洛克斯准备离开女王那里时,偶然听到一个侍从对另外一个侍从说:“这就是那个什么也不怕的人。”洛克斯转过身来对这些侍卫说:“我仔细地打量过勃然大怒的人,却从来没有感到过害怕。那我为什么会对绅士们笑容可掬的脸感到恐惧呢?”这位改革家因为过度的操劳而精力衰竭,长眠于地下。在他的墓地前,摄政王不禁叹息道:“他就要在此地长眠了,他这一生从来没有怕过任何人的脸。”摄政王的这句话非常机智,也非常准确,可以算是为这位改革家做了精辟的总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人认为,路德的性格有着严酷和残暴的一面。确实,路德生活的时代和洛克斯生活的时代一样,社会动荡不安、到处充斥着暴力。他的革命生涯就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开始了。他的工作性质不允许他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他必须以笔为剑,唤醒沉睡中的整个欧洲,鼓舞欧洲人民起来英勇斗争。

    路德的笔锋犀利,字字如铁,虽然外表并不文雅,但他有一颗赤诚、火热的心。在日常生活中,他非常地温和、友爱,感情丰富。和平常人一样,他的个性朴素而单纯。其实,他朴实无华,很有生活情趣,常常会陶醉于生活的快乐之中。他待人诚挚友好,能使人振奋,并带给他们欢笑快乐。直到今天,德国人还称赞他是一位“平凡的英雄”。

    塞缪尔·约翰逊的行为举止非常粗鲁。虽然也曾受过初级的学校教育,但是在早年的贫困生活中,他结交了很多奇怪的朋友。那时,他没有钱去买一个铺位休息,晚上,只能和沙万奇一起流落街头。不过,最终约翰逊还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同寻常的勤奋努力,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但是早年经历过的种种痛苦和磨难,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约翰逊本质上是一个意志坚定、精力充沛的人,独特的经历形成了他有主见、但不善于交流的性格。有人曾问他,为什么不像加里克那样应邀去赴贵族们举行的宴会,他回答说:“因为我不想让那些伟大的勋爵们和贵夫人们吃不下饭去。”虽然约翰逊的讲话很有分量,很值得听,但他却是声名狼藉的“堵嘴器”,常常让别人无话可说。

    约翰逊被朋友们称作“大熊星座”。但古德·史密斯认为约翰逊是个待人十分友善的人,他说:“世上所有的人都不如约翰逊这样心地善良,除了外表粗陋外,他一点也不像熊。”有一次,约翰逊扶着一位夫人穿过英国伦敦的舰队街,但却没有发现原来他扶的是一位喝醉了酒的夫人。从这个事例上,我们可以看出约翰逊的纯洁善良。有一次,约翰逊向一位书商求职,书商觉得他的身体强壮却没有修养,就叫他“去买一个搬运工的披肩,去帮人家扛木头”。不管这位老板语调多么温和,但这种行为肯定让人无法接受。但约翰逊对此却毫不在意。

    有一些人喜欢吹毛求疵,大小事情都要斤斤计较,令人讨厌。也有一些人对什么事情都冷漠无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只会“哼哼!哈哈!”自然也不讨人喜欢。老是“哼哼”的人,会让人觉得他不够诚实,不够坦率。理查德·夏普说:“这可真是难为人了,到底是应该坦诚相待,态度明确,不留余地,还是要大智若愚,遇到事要含糊搪塞,不加区别给予称赞呢,为人处事之道真是太复杂了,让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但想通了其实很简单,即不管是友善、单纯还是幽默,让它们各显其能就行了。”

    我们也要注意到,有些人看上去不太礼貌,并不是他们非要这样,而是因为他们天生笃厚,不够机敏,所以不知道怎样做才好。

    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写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在出版了第二卷和第三卷之后,有一天,坎伯兰公爵碰见他,走上前去跟他说:“吉本先生,您最近好吗?我听说你一直在胡编乱造,忙于写那本大作,这事是真的吗?”公爵的本意是想恭维吉本先生,以示友好,但他的言辞和表达方式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用这种生硬甚至粗鲁的话怎么能表达出自己的好意,得到好的结果呢?

    当然,日常生活交往中,也会有人拘谨呆板、局促不安、沉默寡言或者态度无礼,其实他们并不是故意这样,而是比较害羞,不善于表达。日耳曼民族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害羞,因而有人称之为“英国病”,实际上,许多北欧国家的民族都有这个特征,只是在不同国家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当然,普通的英国人在外出旅游时,并不会表现出这种害羞的特性。但他们可能会态度生硬,举止笨拙,行为不太优雅,显得拘谨、不自然。另外,他们的同情心也不够丰富。

    举止优雅、擅长交际的法国人,恐怕很难理解英国人的这些性格特征。所以,他们把英国人的羞怯当作笑料,作为最滑稽、最有趣的漫画素材。乔治·桑德认为,阿尔比恩(即英格兰)民族之所以僵硬死板,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列颠的气质。所以,无论何时何地,英国人都会显得非常木讷,缺少感情,缺乏生机。“英国人无论走到哪儿,都像不怕猫的老鼠一样,丝毫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法国人和爱尔兰人在接人待物、为人处世方面,要比英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强得多。法国人会非常注重研究待人接物的礼仪,这在他们身上已经慢慢形成了习惯,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法国人虽然社交能力比较强,但却缺少自立性,日耳曼民族却恰恰相反。法国人健谈豪爽,不喜欢沉默寡言,不甘寂寞,他们喜欢社交活动、善于辞令,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然随和地与人交往。

    德国人不善言辞,略显僵硬、呆板,有时看上去害羞、笨拙。同时,他们中不乏有人表现得开朗、自然、愉快、活泼,只是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就真正拥有了优秀的品质。可能在善良优雅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一颗唯利是图、残酷无情的心。这些人,虽然举止优雅,但本质十分轻浮浅薄。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形容他们再合适不过了。

    自然、优雅与僵硬、笨拙这两类人,哪一类更受欢迎呢?不管是在生意场上,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匆匆邂逅中,答案都是十分明确,那就是前者。那么到底哪一类人更有可能成为忠实可靠的朋友,能够自觉认真地履行职责和义务呢?这就要另当别论了。

    当然,被法国人称为笨拙的“盎格鲁”的英国人,天性冷漠迟钝,笨手笨脚,刚开始确实不太容易打交道。他就像吞下了铁杆似的,沉默无语;他十分害羞,让人难以接近;他的态度显得僵硬,当然并不代表他傲慢,而是因为他太怕羞了。他也想克服胆怯害羞的心理,但总是无法做到。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聪明的文人描绘笨拙滑稽的英国人菲利斯丁时,也就不用感到大惊小怪了,其实,许多英国人自己都觉得自己像小丑一样,羞于见人。

    如果两个腼腆的人碰到一起,就会像两根寒气逼人的冰柱一样,没有任何热情和温度。即便同处一室,他们也会侧身而行,背对着背坐下,在旅行时,他们会各自钻进铁路客车车厢的不同角落。在坐火车外出旅行时,腼腆的英国人习惯于沿着火车向前走,找一个单独的空间休息。安顿下来以后,他们不喜欢有另外一个人进来,那样会影响他们的心情。同样,进餐厅吃饭时,他们也会找一个没有人坐的位子,可最终,整个餐厅里的每张桌子都挤满了人。这些行为带有显著的民族特征:由于羞怯、腼腆而不善于交际。

    荷尔普斯先生在仔细观察后写道:“那些孔夫子的信徒们,在朝觐国王时,都显得局促不安,手足无措,让人感觉神经紧张的。”其实,这种词语完全可以用来描绘英国人不善交际的状况。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英国人也会恭谨有余、局促不安。在《政治家》一书中,亨利·泰勒曾经描绘了那种感觉。既要让部长们在会见时尽量“离门近些”,便于会议结束时抽身,到隔壁房间休息,又不能让来访者出去,这个度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行。他说:“那些过于胆小的人,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一想到在退出去时还得经过肃静威严的长长通道,他就会心里发慌,两脚打颤,汗也不敢出了。”

    国王阿尔伯特一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同时也有点腼腆胆怯。他曾努力克服这种胆怯和腼腆,但总是不能控制和战胜它们。对此,他的传记作家解释说:“要想克服过分拘谨而形成的腼腆,必须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勇气,当然,这种怯弱和腼腆往往会使一个人更具温和的特点。”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也和这位伟大的国王一样,天生就有这种性格缺陷。牛顿可以称得上是他那个时代最羞怯、最腼腆的人了。因为担心声名远扬,他的许多伟大发现在很多年以后才公诸于世。比如他发现的二项式原理,应用价值十分广泛,也是多年以后才公布于众的。万有引力定律也是这种情况。牛顿告诉科林斯,他已经解决了月亮绕地球旋转的理论问题后,却不让科林斯在《哲学会刊》上公布自己的名字。他说:“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会知道我,但我并不希望这样。”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一个十分谦逊、腼腆的人,他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他的作品风格为世界人民所认可和喜爱,但他却从来没有亲自编辑、修订或授权出版过任何一本剧本。流传在国外的有关莎士比亚剧本上的不同日期,都是他人伪造出来的。在自己创作的剧本中,他常常扮演的是二、三流的角色。40岁左右时,他感到自己的创作激情逐渐削弱,就悄无声息地主动退出了英国戏剧艺术表演中心伦敦。后来,他一直隐居在中部地区的一个小镇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是多么的谦卑和腼腆。

    在这一点上,莎士比亚与拜伦很相似,只不过拜伦是因为腿的残废才更加腼腆,而他则是因为自己天资不够聪慧。在创作生涯中,莎士比亚充分发挥了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和优点,包括情感、道德等方面的优点。然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什么有希望的文字,即使偶尔出现,语调也是沮丧、绝望的。比如“没有什么药可以真正地医治痛苦,如果一定说有,那也只能是希望吧!”

    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大多带有忧伤、抑郁、绝望的基调。比如十四行诗中第24首:“我为自己的命运感到羞耻,我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家可归。苍天!你为何要我承受这么多的痛苦?苍天无语,万籁俱寂。我顾影自怜,顿生绝意,我不断地向上帝祈祷:赐给我一些希望吧!让我和常人一样,朋友遍地。别人的儒雅举止,渊博常识,我如醉如痴。我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一切都可以蔑视,真正的幸福才令我留恋。”

    因为跛脚,莎士比亚哀伤不已;因为是一个演员,他痛苦忧伤。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他的内心时刻充斥着绝望感。他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因此过早地意识到无法逃避的“死亡幽谷”,于是他悲悯的呼喊:“归来吧,宁静之死!”

    作为一名演员,莎士比亚经常在观众前抛头露面,按理说有助于他战胜羞怯感。因为时间久了,肯定会轻松自然一些。话虽有道理,但是天生的羞涩和腼腆,通常会非常强烈,要想战胜它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英国著名的戏剧表演家加里克·因巴拉迪,30多年来一直在观众面前扮演最冷静、沉着的大人物。据历史记载,有一回,他被传唤到法庭作证,竟然变得思维混乱,神志不清,令人困惑不解,最终被法官剥夺了证人资格。

    查尔斯·马修每天晚上在大型的晚会上表演,但他也非常腼腆,令人不可思议。为了躲避熟人,他宁可拖着自己的跛脚沿着伦敦的小巷绕圈子。他妻子也说他非常“害羞”,一旦被人认出来,就会显得手足无措,六神无主。每当在街上散步听到有人轻声地叫他的名字时,他就会立即缩回目光,显得局促不安,神经兮兮的。

    至于拜伦勋爵,人们大概也不会想到他是一个胆怯腼腆的人,但事实就是如此。他的传记作家曾说,一次,拜伦到南威尔,顺便去拜访比戈特夫人。当看到有陌生人向自己走过来时,他竟毫不犹豫,马上从窗子里跳下去,躲到草坪里回避那个人。

    最近就任的大主教华特雷是一个更为突出的例子。华特雷年轻时,非常羞怯,因为这个,他一直非常压抑。在牛津的时候,他总穿着白色的粗糙衬衣,戴着白色帽子。因此很多人戏称他是“白熊”,而他也承认自己的行为举止很符合这个名字。于是,有人给他提出建议,克服一下自己的一些不文雅动作,平时注意模仿别人优雅的举止。可是这样做之后,他只会想到自己,顾不上他人,反而更羞怯了。而与真正礼貌的内涵正好相反,它要求人们常想到别人而不想到自己。发现自己毫无进步后,华特雷丧失了全部信心。他自言自语地说:“我为什么要徒劳无益地忍受这种折磨呢?如果能看到哪怕一小点成功的希望,我都愿意坚持下去,但看上去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我也不想继续努力了,不如静静地离去吧。我已经竭尽全力,可仍然笨拙得像头熊一样。其实,我也曾试图不去想有关熊的事,也曾下决心面对这无法治愈的心病。”

    从那以后,华特雷努力不让自己去思考有关行为举止的各种教导,也尽可能地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他说:“令人意外的是,这样做,我竟然成功了。不久之后,我就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如影随形地跟着我的害羞和腼腆,也摆脱了有关行为举止的种种教条和束缚,能够独立地、自然地思考、行动了。太多束缚约束了我,所以我反对自己。可能别人会说出许多脾气粗暴、反应迟钝的话,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并不奢望性情温和、举止优雅,在我眼里,那是一种迂腐的行为。不过,人潜意识中带有善意,我已经真切感觉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这才是最主要的。”

    从血统上讲,华盛顿是一个英国人,他的身上也带有一些腼腆与羞怯。乔西亚·昆西先生曾在不经意时记载了下面的一段话:“他举止不太自然,某些行为有违传统习惯。面对生人时,他常常表现得非常拘谨,有点像乡村的绅士,不善于交际。虽然他表现得彬彬有礼,但他的言谈不够温和,行为举止也谈不上优雅。”

    现代美国人已经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害羞腼腆了。但拉沙尼尔·霍桑却是个例外,他十分羞怯、腼腆,甚至有些病态。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如果有陌生人走进他的房间,他就转过身去,以免让人认出他。为了不被认出,他要求制衣师傅给他做的衣服颜色要暗淡,式样也要简单,他为自己的笨拙行为感到十分遗憾。他说:“上帝会原谅一个人犯下的罪行,但不管在天堂还是地狱,笨手笨脚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原谅。”不过,当他的害羞消失之后,他就变得十分热诚、亲切。

    刚才我们谈了很多羞怯、腼腆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过,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换一个角度来看,羞怯腼腆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当然,比较羞怯的个人和民族,大都不善于社交活动,行为举止也不够优雅,感情一般不会外露。他们不喜欢社交活动,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见了陌生人,他们局促不安、手足无措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情感常常被沉默寡言所代替,别人很难知道他们的内心情感。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与人交往,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先前的德国人非常不善于交际,因而被喜欢社交活动、性格外向的人们称为“哑巴”。在当代,与那些机智敏捷、善于交际、热情大方的法国人和爱尔兰人相比,英国人的国民性格最适合这一名称。

    但是,英国人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对家庭充满强烈的爱,主要发源于英格兰的各个民族。成家之后,英国人会大大降低对社会的关心程度。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不惜远涉重洋,勇敢地向茫茫大草原或原始森林进发。只要拥有了家,他就不会害怕偏僻的荒野,只要有了家,有了妻儿,他就别无所求。所以,日耳曼民族的人们,包括那些发源于日耳曼血统的英国人和美国人,他们尽情地享受殖民者的快乐,直到今天,作为移民者或者殖民者,仍不断地在这个地球上尽情拓展疆域。

    而作为殖民者的法国,一直没有取得什么进步,这恐怕是因为社交能力太过旺盛,时刻记得自己是法国人。曾有那么一段时期,他们的能力似乎可以征服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这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劳勇敢的法国人,沿着海岸不断向西扩展他们的殖民地,日益强大,但慢慢地,法国原来在北美占领的殖民地所剩无几了,只留下了阿卡迪亚这一小块地方。

    法国人天性喜欢社会交际活动的特点,使他们没有时间像其他的日耳曼民族一样去扩大领地,更不可能牢固地占据这些地方。为了不让社会交际活动受到一点影响,那些法兰西血统的殖民者通常聚居在一个村庄里,不喜欢到偏僻边远的蛮荒之地。而英格兰和苏格兰血统的殖民者,会不断地努力向森林和荒凉地带渗透,他们最近的邻居间也会有好几英里的距离。

    英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就截然不同了。那些居住在美国边远蛮荒地区的居民,已经习惯了偏僻、荒凉的生活,打心眼里喜欢这种生活。在美国西部各州,一旦有殖民者们到来,整个村子就会沸腾起来,显得“很拥挤”。 在大量殖民者到来之前,他们就会收拾好自己的家用物品,然后驾着四轮马车,和妻子儿女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向西进发,去遥远的地方重新开辟属于自己的家园。

    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德国人和美国人都具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耐力,他们的愿望就是建立自己的家园并维持家人的生活。不善于交际的天性极大地促进了种族的扩展,只要有土地,他们就会勤奋耕作、努力开垦。但法兰西血统的人们却只善于社会交际活动,注重自己的优雅举止,却不善于拓展自己的殖民地,所以,他们无法占领更多更广的土地。

    英国人不好交际的民族特性还衍生出许多其他的优秀品质。因为腼腆害羞,他们养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性格,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靠自己努力去争取。社会交往并不是他们的内在需求,所以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研究、创造和发明。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工。他们不害怕大海、大洋深处的孤独和寂寞,反而与它们结交朋友,成为本领超凡的渔夫、水手或新大陆发现者。所以,继早期的北方人探索北海之后,英国人发现了美洲,抵达了欧洲各个海港,直至地中海及世界各地,他们的航海技术一直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在这个民族中,有伟大的殖民者、航海家和最优秀的机械工,但却没有出色的歌唱家、舞蹈家、演员、各式艺人和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英国人并不十分讲究穿戴,没有优雅的行为,没有幽默风趣的言谈,更没有盖世的文学巨著。他们比较朴实,不够时尚,也不太注意风度和举止,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会转弯抹角,惺惺作态。

    几年前,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公牛展览会,鲜明地体现了各个民族的特点。展览会闭幕之际,参赛人都牵着自己的公牛去领奖。一个西班牙人最先出场,他打扮得富丽堂皇,虽然领取的是最低档奖品,但却和领取最高奖品一样,神采飞扬。接着,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走向领奖台,他们衣着得体,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甚至公牛也披红挂彩,一步三摇。最后出场、领取最高奖的是一位没精打采、衣着随便的人,他的扣眼上没有别一枝花,脚上还打着英式农民的绑腿。观众们诧异道:“这是谁呀?”“怎么啦?他是一个英国人。”有人告诉他。“英国人!一个伟大国家的代表!”观众们欢呼雀跃。英国人就是如此,他觉着是给那头公牛领奖的,因此没必要去显示自己。他来到领奖台,把奖品拿起来就走了。“就是扣眼里没有别花的英国人,领走了最高奖!”

    人们都认为,英国人缺少艺术修养,行为举止不够优雅。因此,有人创办了一所学校,专门教导人们优雅的艺术,克服身上的缺点。因此现在有了传播美,有了教人怎样更完美的教师和传教士了。“真善美是密切相连的”,通过学习艺术,人们可以提高兴趣与爱好;通过注视思想美的物体,人们就可以抑制肉体欲望,变得更加纯洁;随之,人的品德趋于完美,灵魂更加高洁。

    不过,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教育对于提高个人道德情操的作用。优雅的风度举止是感性的东西,是生活中的点缀和修饰,像音乐、绘画、舞蹈等各种艺术一样,都是快乐的源泉。一个人对于形式和颜色的爱好、对音乐的鉴赏力,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这一切的培养,都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一个人灵魂的纯洁、精神的高尚,同样,也无法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我们并不否认,好的艺术作品会提高人的兴趣与爱好,激发人们的情感,但身边的活生生的榜样肯定会比几英里之外的雕像或图画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心灵,毕竟是精神、灵魂和心灵,而不是兴趣爱好或艺术塑造了伟人。

    艺术修养能够激发人们去追求生活的享受,但不能在根本上促进人类的进步。有时,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艺术修养在刺激人们的感官欲望的同时具有排斥性,例如会使男人变得女性化,这并不一定能强化一个人的人格。亨利·泰勒说:“艺术修养会使人们形成富于幻想的性格,会削弱人的勇气和力量,使人容易屈服。”艺术家的作品完全不同于思想家的作品,不管是绘画、音乐或文学,艺术家都是用心去雕塑或塑造自己的作品,按已有的意图或思想去创作它,使之逐渐成为完美而不朽的典型。

    一个民族衰落的时期往往是艺术的繁荣期。此时,在财富的驱使之下,艺术成为奢侈的先行者。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精湛的艺术往往与堕落腐化密不可分。菲迪亚斯和伊克迪洛斯还没完成帕特农神庙时,雅典的荣耀就烟消云散了,菲迪亚斯在监狱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了纪念自己的辉煌胜利和雅典人的光荣失败,斯巴达人建起了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古罗马也是如此,它最堕落腐化的时期正是艺术的高峰期。尼禄既是罗马皇帝也是有名望的艺术家,他像罗马帝国最伟大的怪物,对艺术情有独钟,却又十分凶残。如果“美”与“善”是相连的话,罗马皇帝康茂德也应该是位善良的人,但据历史记载,他却是残暴至极。

    当代利奥十世教皇在位时,是罗马艺术最辉煌的时期。据说,那时,不管是平民还是牧师,都肆意挥霍,荒淫无度,丝毫没有节制。这一时期是继亚历山大六世教皇以来,最为腐化堕落的时期。同一时期,在北欧一些国家如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也是如此。他们的艺术达到了巅峰,随之就遭到了彻底毁灭。在西班牙的极端专制压迫之下,这些国家迅速衰弱下去。

    如果艺术真的能振奋民族精神,使人道德高尚,积极向善,那么,巴黎人无疑应该算是最高尚、最友善、最聪明的人了。罗马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名城,但值得思考的是,古罗马的武夫们都成了品味古董和小小饰物的半通不通的艺术家,这个城市还有什么希望?据说,这座艺术名城已经腐烂不堪,摇摇欲坠了。

    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拉斯金先生说:“高雅的艺术有时会与脏、臭不可思议地联系在一起。”他带领一些人到威尼斯搜寻艺术作品,每当他们在寻找时闻到恶臭时,他就说:“好了,我们马上就会发现一件古董了。”

    因此,优雅的举止和待人接物的礼貌,还有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艺术,都应该去培养。不过,这些培养不能以牺牲诚实、忠诚和真挚这些持久的、根本的品德作为代价。毕竟,真正的美在于一个人的内心,而不是表面的东西。如果不能带来美好的生活,不能让习俗变得更加高尚,那么这种美就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仅仅只关注口头上或礼节上的礼貌,就算不上是真正的文明!那些看起来十分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行为,很有可能只是一些表面功夫,没有一点实用价值,也就是几个标准动作而已。

    艺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有害处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但如果失去了这个作用,它就可能沦为纯粹感官上的享受,会削弱人的意志,消耗人的精力,甚至让人道德败坏,而决不会让人更强壮,也更谈不上使人的精神升华了。真正的勇气胜过任何外在的优雅,纯洁高尚的心灵强于外在的风度。正直崇高的心灵和精神,让人的言谈举止也变得坦率真诚,这当然比所有精湛的艺术或标准的举止更有魅力。当然,我们不能忽视艺术教育,但要知道,有些东西比艺术、快乐、财富、权势、知识更为可贵、更加崇高、更有价值,更值得追求,这就是优秀、伟大、纯洁的人格。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优秀的人格,那么,无论他的举止多么优雅、动作多么标准、艺术多么精湛,他的灵魂仍然是丑陋的,他的精神也不可能得到升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