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机永远不会消失,也没人盼望它消失。你无法通过警告投机有危险而阻止人们投机。你也无法阻止人们猜错,不管他们多么有能耐、经验多么丰富。精心设计的计划会流产,因为股市充满着意外甚至不可预料之事。灾难可能来自大自然或天气,可能来自你自身的贪婪或你的虚荣心,也可能来自恐惧和无法抑制的希望。但除了那些你可以称为天然之敌的东西以外,股票投机客必须战胜一系列从道德到商业都站不住脚的行为和恶习。
回想25年前我初涉华尔街时的一般做法,我得说,华尔街变得更好了。老式投机商号已经没有了,尽管对赌经纪行仍然大行其道,引诱沉迷于暴富游戏的男男女女入蛊。证交所不仅对十足的骗子采取杀无赦的政策,还要求其成员严格遵守规则。许多有益的监管和限制已经得到了严格推行,但仍有改善空间。有些恶习依然顽固,但这主要是拜华尔街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所赐,而非伦理上的麻木不仁造成的。
股票投机向来不易,现在更是一日难于一日。不久前,真正的作手还可以对每只在交易所挂牌的股票都了如指掌。1901年,摩根推出美国钢铁公司——这其实是一个公司联合体,其中每个成分公司本身又是一个更小的公司联合体,而且其中大部分存在的时间还不超过2年(那时证交所总共只有275家挂牌公司,另有100家属于不挂牌部门)。这部分股票中有很多你不必去了解,因为它们实在太小,或者因为是次要股或保息优先股而无人问津。事实上,大部分股票一年中都找不到一笔卖单。如今,常规挂牌部门就有900只股票,而在最近的活跃市场中,其中600只股票有人买卖。此外,老板块的分类比较容易追踪。它们不仅数量更少,而且市值更小,一名作手需要了解的消息的覆盖面也没那么广。但如今,交易者什么东西都做。世界上几乎所有行业都有上市公司,你得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保证消息灵通。从这个角度讲,想要精明地进行股票投机正在变得越来越难。
投机买卖股票的人成千上万,但赢利者少之又少。从某种程度上说,公众时刻都“在市场中”,因此公众时刻都在亏钱。投机客最致命的敌人是无知、贪婪、恐惧和希望。世界上所有法典和交易所规则都不能将这些毛病从人类这种动物身上拔除。精心制订的计划会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搅乱,不管是冷静的经济学家还是热情的慈善家都无法预防这一点。还有一大损失原因,那就是和可靠消息相对的故意误导。故意误导往往经过精心伪装和假扮,因此更阴险,危害性也更大。
当然,普通外部人士总是依照消息或传闻交易。这些消息和传闻可能是口头的,也可能是见诸报端的;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暗示的。一般消息你是无法提防的。比如,一位挚友真心希望你能赚钱,因此告诉你他正在做什么交易,即买卖某某股票。他的动机当然是好的,但如果这个消息出了错,你能怎么办?同理,公众对于职业消息人士或骗子也很难防备,就好像难以鉴别假钞和假酒一样。对抗典型的华尔街流言,投机公众既得不到保护,也没法要求赔偿。证券批发承销商、操盘者、内幕资金集团以及一些进行大规模交易的个人都在八仙过海,依靠各种手法以尽可能好的价格脱手多余的持股。通过报纸和报价机流传的利多消息是最难于防备、危害最大的一种。
看看财经新闻社的报道,你一定会感到惊奇,每天都有那么多暗示是半官方性质的消息。消息来源要么是“内幕集团领袖”,要么是“重要董事”,要么是“某高管”,要么是“某权威”,这些人理所当然对自己谈论的事情知道得一清二楚。看看今天的财经新闻吧,我随便挑了一张,看看这个:“某银行业领袖人物说,现在看空为时过早。”
真有那么一位银行业领袖是这么说了吗?如果是真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他不让报纸署他的名?他担心一旦这么做了,公众就会相信他吗?
还有一则新闻,主角公司的股票这周一直很活跃。这则新闻的消息来源是一位“重要董事”。如果该公司的12个董事中真有人透露了这个消息,会是谁呢?显然,只要消息来源保持匿名,即使这个消息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也不会有人因此受到牵连。
一个股票交易者,除了要仔细研究投机的方方面面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在华尔街投机的特殊性。除了要试着寻找赚钱的方法,你还必须避免亏钱。知道不该做什么和知道应该做什么一样重要。因此,请一定记住,凡个股上涨必然包含某种类型的操纵,而且上涨肯定是内幕人士筹划的,他们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在利润最大时出货。不过,经纪行的一般客户都相信,只要他们就股票上涨的原因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就会像精明的商人那样避免上当受骗了。显然,操纵者会就上涨给出一个解释以便于他派发。我一直坚信,如果禁止刊登匿名人士看涨言论,那公众的损失将会大幅度减少。我指的是为了让公众买入或持有股票而故意炮制出来的言论。
不署名的董事们或内幕人士们发表了大量的利好文章,这些文章绝大部分给公众传达了不可靠的误导性的信息。每年,公众因为接受了这类半官方的“值得信赖”的消息,而白白损失了上千万美元。
举个例子,比如某公司在某段时间内一直在业务低谷挣扎,该公司股票也一直萎靡不振,其报价大可假定为代表了市场对其真实价值的普遍且准确的估计。如果股价非常低,那肯定有人会注意到并开始买入,股价就会上涨;如果股价过高,同样也有人会意识到并开始卖出,股价就会随之下跌。如果价格既不过高也没有过低,就不会有人谈论它或碰它了。
有一天,这家公司的这块业务开始有所好转。谁会是第一个知道的人,内幕人士还是公众?肯定不可能是公众,对吧。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如果业务继续好转,利润将会上升,公司便有能力恢复在股市上的分红;如果公司之前没有停止分红,那现在就能增发红利。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将会上升。
假设公司的业务持续改善,管理层会让公众知道这个好消息吗?董事长会告诉股东吗?善意的董事会跳出来发表一则署名的消息,给那些阅读报纸的金融板块或金融新闻快讯的公众看吗?会不会有一些低调的内幕人士,遵循其一贯的风格,发布一则匿名的消息,说这家公司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呢?绝不会的。没有人会吐露半个字,报纸或报价机上也不会有半点消息。
创造价值的信息通常都被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以免泄露给公众。与此同时,关键时刻沉默寡言的“重要内幕人士”正忙着入市,尽全力买入尽可能多的廉价股票。随着这一群人不动声响的购买,股票价格也一路攀升。金融界的记者们知道这些内幕人士应该了解股票上涨的原因,于是就开始打听。所有的匿名人士不约而同地宣称他们手上没有任何信息。他们不清楚上涨的动力源自哪里。有时候,他们甚至会说,他们对股票市场的异动及股票投机客的行为没有特别关注。
股票继续上扬,令人开心的一天终于到了,知情人士持有的股票数量终于达到了他们心中的要求。随后,华尔街上立即开始散播关于这只股票的各种利好消息。报价机“权威”地报告说,该公司已经彻底渡过拐点。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低调董事,之前宣称他对上涨原因一无所知,现在却有动静了——当然是在不透露其姓名的情况下。他宣布,股东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公司前景将会大好。
利好消息如潮水般不断涌来,受此推动,公众开始买入该股票。这些买入使得股票的价格跃到更高。没过多久,那些匿名董事们的预言成真了,如之前提到的,公司或者恢复发放红利,或者提高了红利率。紧接着,利好的消息越来越多,不仅数量远远超过从前,疯狂程度也是史无前例。某位“董事会领袖”在被要求直接陈述一下公司状况时,向全世界宣告公司状况的改善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某位“重要内幕人士”,在遭到“软磨硬泡”之后,终于被“套出”实话,向记者承认公司的赢利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某位和该公司有密切的业务往来的“知名银行家”被再三追问后表示,该公司销售额的扩张速度在业界史无前例。即使接下来没有订单,公司也得夜以继日地赶工,天晓得需要多少个月才能满足现有订单。某位“财务委员会的成员”,在一份用双实线加框的声明中表示,公众对股票的上涨感到惊讶,而他则对公众的惊讶表示惊讶,因为股票的上涨轨迹太过于保守了。无论谁,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即将发布的年报,就能轻易地看到该股的净资产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值。然后,在所有这些乐于透露消息的人中,没有一个附上了自己的尊姓大名。
只要赢利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增长,内幕人士也看不到任何公司发展受阻的信号,他们就继续安心地用极低的价格买入股票。也是,既然没有任何事情能降低股价,他们为什么要卖呢?但是,如果公司的业务当时没有变好反而变坏了,那会发生什么?他们会跳出来说明事实或给出警告或给出最细小的暗示吗?不太可能。就像公司业绩变好时,他们一声不吭地买入一样,一旦走势开始下跌,他们会悄无声息地卖出。随着内幕人士的抛售,股价自然会继续下跌。公众会紧接着听到针对下跌的“合理解释”。公司的“内幕领袖”坚持公司一切状况良好,股价下跌仅仅是因为有一小撮卖空者抛售了部分股票,妄想以此打压这只股票。如果在一个好日子里,公司股价下跌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次剧烈的下挫,公众要求“说明理由”或“给出解释”的呼声会变得更强烈。这时候,除非有人说一些什么,不然公众会担心将发生更糟糕的情况。因此媒体就开始刊登这样的消息:“当我们询问公司的一个重要董事,要求他解释股票走势较弱的原因时,他回答说,他对今天股票下跌唯一的说法是空头袭击。基本形势没有丝毫变化。公司的业务现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除非有完全不可预料的厄运发生,否则下次股东大会时,他们将进一步提高分红利率。空头大军来势汹汹,股票走势较疲软明显是想借机将不坚定的持股人震出局。”新闻媒体不再直接说他们拥有可靠的信息源,转而用各种方式来证明,在股票下跌的这天,内幕人士接手了绝大部分被抛售的股票,空头将会发现他们自己落入了一个陷阱。股票马上会有重新上涨的一天。
除了因为相信利好消息而盲目买入股票蒙受损失之外,公众也会因为听信别人放弃卖出股票而遭受亏损。诱使公众买入“重要内幕人士”所希望卖出的股票是最绝的一招,位居第二的则是力劝公众不要卖出他不想支持或吸入的同一只股票。公众在阅读完“重要董事”的声明后会相信什么?一般外部人士会怎么想?首先,股票是不应该出现下跌的,下跌无非是空头袭击造成的。一旦卖空的人停手,内幕人士就会导演一场报复性的上扬,股价会重新回到高位。公众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如果股票真的因为空头而受挫,接下来的确会如此发展。
尽管听到了如此的威胁和承诺——将毫不留情地收拾那些卖空过度的空头,但股价却没有反弹,仍在继续下跌。内幕人士放给市场太多股票了,市场根本消化不了。
此外,这批由“重要董事”和“内幕领袖”卖出的股票,变成了职业交易者之间的皮球。股价“跌跌”不休,看不见底部在哪里。内幕人士清楚地知道,股价下跌会反过来影响公司未来的赢利状况,因此在公司业务转好之前,他们不敢再买入股票。等到公司业务再度有了起色,他们就会一如既往“静静”地买入。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自己从事交易,对股票市场的各路消息也算灵通。我可以断言,没有一只股票的剧烈下跌是由空头袭击造成的。所谓的空头袭击,不过是基于对真实情况的认识所形成的卖出行为。但是,也不能说股票下跌就是内幕人士的卖出或不买入造成的。每个人都会加速卖出的过程。当每个人都在卖出,没有人在买入,股票自然就一泻千里了。
公众应该牢记这一点:股票的长期下跌,真正原因绝不可能是空头袭击。当一只股票不断下跌,你可以断定该股票肯定有问题,要么是市场的问题,要么是公司的问题。如果下跌得毫无道理,且很快就跌到其真实价值以下,此时就会引入买盘,阻止跌势。事实上,空头唯一能赚大钱的机会就是股价过高的时候。你可以把你所有的钱都押上来打赌,内幕人士是绝对不会向世界宣布这个事实的。
纽黑文铁路可谓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今天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内幕,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1902年,纽黑文股价高达255美元,并且是新英格兰地区首屈一指的铁路投资标的。新英格兰地区的居民甚至以持有该股票的数量多寡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受尊敬、地位有多高。如果有人说,这家公司会走上破产之路,虽然不至于被关进监狱,但是可能会被关进精神病院和疯子住在一起。但当摩根先生任命了一位激进的新主席后,惨剧开始了。一开始,新任主席实施的政策带来的负面效果并不明显,没有人会想到这会导致破产。然后,当这家联合铁路公司高价收购一个又一个公司时,一些机警的观察家开始怀疑美林(Mellen)先生的政策了。你可以用200万美元的价格买入一套吊车系统,然后转手以1000万美元卖给纽黑文铁路。这时,有一两位大胆的人因批评管理层行事太草率而被扣上了大不敬的帽子。当时,暗示纽黑文铁路经不住如此挥霍,就好比是在怀疑直布罗陀的力量一样可笑。
第一批看出大难临头的当然是内幕人士。他们逐渐了解到公司的真实情况,于是开始减少持股。因为他们的卖出和不看好,新英格兰地区最优质的铁路股票价格开始下滑。有人就此诘难,也有人要求给出说明,惯常的解释马上就出台了:“重要内幕人士”声称,据他们所知,公司没有任何问题,股价下跌纯粹是鲁莽的卖空行为导致的。听到解释之后,新英格兰地区的“投资者”继续安心持有手中的纽约-纽黑文-哈特夫特铁路公司(New York,New Haven &;Hartford)的股票。为什么不呢?内幕人士不是说了,公司本身一点问题没有,只是空头在作祟罢了?公司不是还要继续派发红利吗?
与此同时,公司承诺的逼空却并没有出现,倒是股价出现了新低。内幕人士的卖出变得越来越急切,也越来越赤裸裸。波士顿热心公益的人要求一个真正的解释,说明这只股票为什么会惨跌,造成新英格兰想追求安全投资和稳定股利的每一个人都蒙受了巨额的亏损。但他们却被谴责为股票投机客和居心不良的煽动者。
这只股票从255美元跌到了12美元,可谓是一个历史性的下跌。这不可能,也绝不会是一个空头袭击的结果。内幕人士一路卖出,而且得到的价格肯定比他们在说明真相或容许真相说出来的情况下更高。无论是250美元、200美元、150美元、100美元、50美元还是25美元,这股票的价格都太高了。内幕人士对此心知肚明,而公众却完全蒙在鼓里。公众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当他试着通过买卖一家公司的股票来赚钱时,这家公司的实际境况却只有在位的少数人知道。如果考虑到这个劣势,对公众会比较有利。
没有一只创造了过去20年跌幅纪录的股票是因为空头袭击而下跌的。但“空头袭击”这样的解释很容易被人接受,已经造成了公众几千万又几千万美元的损失。这样的解释使人们不再卖出觉得走势不对的股票,要不是他们指望这些股票在空头袭击之后又涨回去,他们早就清仓了。过去,我常常听到有人大骂基恩。在基恩之前遭受最多口水的则是查理·沃瑞什沃夫(Charley Woerishoffer)和艾迪逊·卡马克。然后,我接过了他们的枪。
我还记得山谷石油(Intervale Oil)的例子。有个内幕资金集团在拉升这只股票,并且在一路上涨中吸引了不少买家。操纵者将股价拉到了50美元。接着,内幕资金集团出了货,而价格开始快速崩跌。市场上随即出现了与往常一样要求解释的声音。为什么山谷石油如此弱势?好多人在问这个问题,这使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成了重要新闻。某位财经消息线人找到了经纪行。这些经纪行最了解山谷石油的涨势,因此应该也同样了解跌势。当新闻社向他们询问理由——第二天将刊登在报纸上在全国发行的理由时——你猜这些身为多头资金集团成员的经纪行会怎么说?拉里·利文斯顿袭击了市场!这就足够了。他们又加上一句,他们正准备“收拾”他。但是,很显然,山谷石油背后的资金集团并没有停止卖出。当时,山谷石油已经跌到了每股12美元,而他们可以把它卖到10美元或者更低的价位,同时保证平均卖出价仍高于成本。
对内幕人士来说,顺着跌势一路卖出是明智且合适的。但对于那些成本在35美元或40美元的外部人士而言,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些人看着报价带上的数字,持股不动,等着看怒不可遏的内幕资金集团怎么收拾拉里·利文斯顿。
在牛市,特别是在繁荣期,一开始赚钱的公众会在后来赔个精光,因为他们总是在牛市中停留过久。让他们停留过久的正是这种“空头袭击”的传闻。公众应该对某些解释提起警觉,那只是不具名的内幕人士希望公众相信的所谓“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