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让你的男孩不断进步
人人都喜欢谦虚的人,而不愿与自以为是的人为伍。即使是在提倡“毛遂自荐”精神的今天,谦虚依然不失为一种伟大的美德。持有谦虚精神的人如同持有一张通行证,可以畅通无阻地行走于社会。
谦虚是一种积极有力的特质,妥善运用,可以使人类在精神上、文化上或物质上不断提升与进步。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男孩子谦虚的品质,让孩子戒骄戒躁,在谦虚中不断吸取知识,取得进步。
方法一:家长先要有虚心的态度
孩子极易受家长言行的感染,所以要孩子谦虚,家长自身先要虚心。家长要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切不可有骄傲自满的表现。家长与孩子意见产生矛盾的时候,家长要谦虚地询问孩子的理由,问孩子“为什么”,听到解释后再阐述一下自己的理由,让孩子听从家长安排,要让孩子心服口服。
方法二:让男孩明白“天外有天”
家长要让男孩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人比我强,我才有不断上升的动力。
李兵很优秀,好胜心也很强。由于他曾得过“溜冰冠军”,所以尤其见不得别人在这方面比他强。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在楼下溜冰,他不屑地说:“太小菜了,我上幼儿园时都比他现在玩得好。”由于李兵比较自负,一点也不谦虚,同龄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他也不爱搭理人家。妈妈多次告诉他,天外有天,让他不要骄傲,要学会谦虚,学会欣赏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可是,李兵根本听不进去。
有一次,妈妈在公园见到一个溜冰的高手,就带李兵去看。李兵看着人家玩得实在太好了,这次竟然自始至终没有夸口。看着儿子那羡慕的眼神,妈妈说:“兵兵,你看哥哥玩得好吗?”孩子没有说话,妈妈继续说,“那个哥哥玩得那么好,还经常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希望能够玩得更好。咱们是不是也借此机会向这位哥哥讨两招?”妈妈的话给了李兵台阶下,李兵犹豫了一下,主动走上前去……
家长要告诉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没有理由骄傲,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为人谦虚,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取得进步,赢得别人的喜爱。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那样只会让自己盲目自大。
方法三:表扬男孩要适度
太优秀的孩子往往经不起表扬,表扬过多往往会导致孩子骄傲自满心理的产生。
王风乒乓球打得很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知道孩子乒乓球打得好,家长也很高兴,回到家里,家长也时不时地表扬夸奖一番。渐渐的,骄傲的情绪在王风身上显露无遗。他经常趾高气扬地说这个“打得太丢人”,那个“打得惨不忍睹”,老师有时批评他一下,他就表现出很不服气的样子。由于家长并不了解王风在学校的表现,还是一味地表扬他。这更加让王风不能准确的自我定位,不懂得谦虚的可贵。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同时,家长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因为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从而产生自负情绪,不懂谦虚,不求进步。
方法四:用故事启发男孩变谦虚
经常给男孩讲一些优秀人物的故事,尤其是同时代、同年龄段的其他孩子的优秀事迹,这对男孩更具有激励作用。讲完故事,家长还应启发一下孩子,使他从中学到东西。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很多事物的优越性都是相对的,我们所拥有的,微不足道,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谦虚一点。”
谦虚,不仅是良好的学习态度,更是为人处世的必要准则。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赞扬,也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而骄傲狂妄、目空一切的人,不思进取,往往无人欣赏,遭人厌恶。作为家长,让孩子养成谦虚的好品质,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使孩子受益匪浅。
让男孩知道,宽容不等于窝囊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宽阔的胸怀。对今天的孩子而言,学会宽容,以宽广心胸、豁达心态笑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因为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的社会,家长必须更多关注男孩宽容心的培养,让孩子明白,宽容并不是窝囊,而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有句话说:“谨慎使你免于灾害,宽容使你免于纠纷。”告诉你的男孩,我们待人理应如此,做人一定要学会宽容别人。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马将另一匹马的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从而,它们又能一路同行。相反,如果被咬伤的马没有用宽容的态度去处理这件事,而是进行反击,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耽误了它们的行程。而且,在行程中谁也没有了同伴。
寓言中动物的宽容是以德报怨,弥勒佛的宽容是“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宽容是一种品德,是一种顾全大局的美好品质,而不是窝囊、无条件退让的表现。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正确引导孩子,让男孩拥有这种优秀品德。
方法一:教男孩懂得原谅
宽容是人思想的提醒者,是大度、德行良好的表现。宽容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不断的培养才能获得的。有一位家长很注重对孩子宽容之心的培养,儿子仝童经过他循循善诱的引导、教育,做得很好。
有一次,仝童正在喝牛奶,对门的小孩兴冲冲地跑进来,用力一推,仝童的牛奶撒了一地。小孩吓得返身跑回家。听到对门的阿姨要打自己的小孩,仝童顾不得擦身上的牛奶,甩着手跑过去:“阿姨,算了,别打他!弟弟不是故意的。”仝童见阿姨息怒了才回家。
虽然自己的衣服都被弄脏了,但仝童还是能够想到小弟弟不是故意的,能原谅小弟弟,替小弟弟说话,这使家长感到很欣慰。
懂得原谅,就是宽容。若孩子从小就懂得原谅、宽容他人,时间久了,自然就拥有了宽容的品质。
方法二:教男孩学会忘记
忘记别人的过错,就是一种宽容。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记忆是人的一种常态,不管一个人活得如何惬意,如何漫不经心,记忆也不会出现空白状态。它永远是一个安置在脑子里的信息库。但是,对于人生而言,只有懂得忘记的人,才会时时快乐开心,有朋友的陪伴。人总会犯错误,有时别人无心的言辞或者动作伤害了你,你就应该学会忘记。
方法三:教男孩不斤斤计较
对于一些小事,别太在意,不把它放在心上是大度与宽容的表现。家长要引导孩子:不去钻牛角尖,不因太爱面子而较真,不把那些微不足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
让孩子不要太在意,家长在某些事情上也不要太在意,比如,与其他孩子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两个人扭打在了一起,回到家后,你觉得孩子吃亏了,就火冒三丈地找对方父母说理,孩子还能不记恨打他的人吗?家长放下内心的偏袒,孩子才能不在意那些小冲突,重新和那个孩子和好如初。家长可以自问,自己难道就没有和朋友发生过冲突吗?
一个人来到世间都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但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必须有值得信赖的伙伴,并且有伙伴信赖自己。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宽容。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灵的隔膜;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信任,多一分友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真切地说出了宽容的力量。宽容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够使两个水火不容的人重归于好,能够化解人们心中的矛盾,能够使冰山融化。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生命中就多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宽容待人,宽容处事,头上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培养男孩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指真心诚意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体谅他人,对不幸者持关心、爱护态度的一种情感。心理学认为:同情别人的行为,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而且是人必备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
当面对一个瘦弱的小动物的时候,女孩会表现出很忧伤、很同情的样子,而男孩却表现得很冷漠。男孩没有同情心吗?不是。只是现实严重抑制了他们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样用语言和倾听来表达自己的关切,他们更注重自己能够为对方做些什么具体的事情、给予对方切实的帮助。
男孩的同情心是与正在进行的具体事情联系在一起的,是经过内心估量的而不是随意表达的同情,是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解决的方案等体现出来的。鉴于此,家长要注重培养男孩的同情心,并教给男孩表达同情的技巧。
方法一:让男孩去感受别人的感受
让孩子去感受别人的悲欢苦愁,就是让孩子“角色互换”。让孩子设想自己就是那个不幸者,体验不幸者所有的感受。孩子就会理解别人的需求、感受与痛苦,对其产生同情、援助之心,用爱心去设法解除或减轻别人的痛苦与不幸。
当孩子不高兴或者无意识的揪住了妈妈的头发时,妈妈可以对孩子说:“你揪妈妈的头发,妈妈很疼,也很伤心。你要告诉妈妈为什么这么做,然后,你要向妈妈道歉。”这样,孩子将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的情绪和行为会影响别人。鼓励孩子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孩子懂得接触到的多种情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当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推倒在地,额头上起了个包,痛得大哭不止时,家长就可以问孩子:“要是别人把你推倒,额上起个疙瘩,你痛不痛?”这时,孩子会想象着自己被别人推倒了,自身就与被推倒者“调换”了位置,心理上甚至生理上就会感到一阵疼痛。当一个人能深切地知道别人的身心感受时,他就容易产生同情心。把别人的不幸当成自己的不幸,并有谋略帮助其解脱不幸的愿望和行动。
书籍能为孩子提供换位思考的教育,讲故事时问问孩子,故事中那个迷路的小孩会怎样,或是画面上的那个小女孩为什么笑了。问问他,如果他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他会有什么感觉。
方法二:让男孩爱惜物品,善待小动物
有调查表明,在日常生活中,爱惜物品和小动物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具有强烈的同情心;而随意拆开、砸烂小玩具、物品,摔打小动物的孩子,均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缺乏同情心。所以,应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物品和小动物的良好品德,严格纠正孩子有意损坏物品,残酷对待小动物的行为。
方法三:引导男孩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男孩表达他的感情时,家长应该看着他的眼睛。孩子看家长那么专心地听他讲述,他会知道,你很在意他的情感体验。当他高兴地大喊:“哈哈!”你可以积极热情地回应他。当然,他可能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高兴,但他可以无所顾忌地表现他的快乐。
同样,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讲一讲自己的情感。家长是应该和孩子分享情感的。孩子会模仿你的表达行为,学习你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方法四:告诉男孩哪些举动是表示友善的
家长要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哪些举止可能会影响到别人,让别人伤心,哪些举止会让别人高兴,然后严格监督。同时,让孩子注意观察别人的一些行为,哪些是好的,要想别人学习;哪些是不好的,坚决不能做。
让男孩乐于助人——强者才有能力帮助别人
很多孩子在家长的百般宠爱下,觉得自己生下来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高别人一等,别人都应该关心自己,却不知道向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关爱。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求助于家长或者他人,却不知道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家长应该从小教导男孩做个乐于助人的人,并让孩子知道,只有自身强大的人才有能力帮助别人。
方法一:记住别人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这一思想。
周末,宋炳一家外出踏青,宋炳主动担负起为爸妈拍照的任务。在一处优美的风景前,一家三口想来个合影,可是宋炳没办法把负责拍照的自己拍进去。正在这时,一对母女恰好从此经过。
宋炳赶紧走上前去,对那位母亲说:“阿姨,帮我们拍个照吧,我们想来个全家福。”女孩脑袋转得快,旁边的妈妈还没弄明白,她就自告奋勇:“我来帮你们拍吧,我参加过摄影培训班。”……
在回家的路上,两家人又遇到一起。帮忙拍照的女孩站在路边,木然地看着妈妈蹲在地上修自行车。宋炳和爸爸意识到她们遇到了麻烦,于是主动过来帮忙。自行车修好之后,女孩风趣地说:“想不到我给你方便,也等于帮了自己。”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互相帮助,生活才会和谐美好。所以,家长要让男孩知道,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首先必须帮助别人;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要记在心中,他日有机会再回报他人。
方法二:给孩子机会,让他去帮助别人
父母要告诉男孩,关心他人,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会使人变得慷慨;关注别人的痛苦和不幸,设法去帮助别人减轻或消除痛苦和不幸,会使人变得高尚;时常为他人着想,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涵养。
事实的教育是最深刻也最具有说服力的教育。父母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去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例如,家里有人不舒服,或者生病了,让他去照顾。从经验的累积中会使他了解什么是“帮助”。家长应教育孩子关心和帮助别的孩子,当其他孩子哭闹时,要主动过去加以安慰。在这种善意举动中,将会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并且能够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快乐。
方法三:让孩子注意别人的善意行为
当别人在做好事时,让孩子注意到他们的行为。
比如,看到一个人扶着一位老太太上公交车时,你可以对孩子说:“看,那位叔叔帮老奶奶上车,老奶奶心里一定很高兴,车上的人心里也肯定在对这位叔叔微笑。”孩子会问为什么,你可以告诉他,因为人们都喜欢乐于助人的人。
“在超市门口碰到的那位阿姨真是一位好心人,她看到妈妈拿东西太多,手套掉了没办法弯腰捡起来,就主动帮妈妈捡起来塞进袋子里。”家长这样说会加深孩子对帮助自己的人的感激,会让孩子产生帮助他人的想法。
方法四:给孩子讲一些名人乐于助人的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名人乐于助人的故事,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给孩子灌输学习前人优秀品质的思想。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但是他轻易不肯给人写字。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他看到后心里非常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人们知道后纷纷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看到这种情况,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非常高兴,十分感谢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
帮助别人,自己所获得的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帮助别人,是一件让人非常快乐的事。被别人信任和尊重是比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给予。
告诉你的男孩: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先要学会帮助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如果你主动地去帮助他们,到了你也需要别人帮助时,就会有很多朋友来帮助你。
从培养孝心开始,让男孩懂得感恩
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好玩的东西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与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常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会强化孩子的独享意识,使孩子缺乏感恩之心。
当一个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去报答父母的时候,他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与家长拿着鞭子每天催逼着,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
有一个人去一家大公司应聘工作,他带着自己的简历来到老板面前,老板看了他的简历后,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你给父母洗过脚吗?”年轻人被问得一愣。事后,老板告诉青年人,公司缺少的是他这方面的人才不假,但是,公司更缺少的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
父母之爱,是人间大爱。孝心是感恩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在家里,父母应该教导孩子,从孝敬老人开始,让孩子学会感恩。这样,孩子才能推而广之,对朋友,对老师,对同学,对帮助过自己的陌生人,都心存感恩。让孩子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收获恩惠的同时付出一些,孩子过得会更快乐。
方法一: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孩子。他9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
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方法二: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家长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家长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和工作较忙不能与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所以,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家长首先应该有一颗时时感恩的心。
方法三:引导孩子关心他人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家长要教导孩子,使孩子心中有他人,不要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引导孩子关心和帮助他人。看到有孩子摔倒了,让孩子赶快去把他扶起来;同学的铅笔丢了,让孩子主动借笔给同学;邻居奶奶提着满满一篮菜,让孩子上去搭把手;爷爷生了病,让孩子热情地为爷爷倒杯水,给爷爷取药。孩子一有这样好表现,家长应注意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以强化,而且可以使孩子体验到关心与助人的乐趣。他帮助别人,别人会感激他,喜欢他,那么,别人帮助自己时,自己是否也应该学会感恩呢?
方法四:别过分溺爱孩子
家长要走出溺爱孩子的错误教育模式,孩子才会懂得感恩。家长要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不能让孩子总是长在温室里,好像孩子永远都是尊贵的少爷,父母、其他家人、老师和朋友都是为他服务的。父母应该从小要求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家长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懂得他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能对他娇惯,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他的愿望,不能给他特殊权利,让他高高在上。娇惯出来的孩子是不会懂得感恩的。告诉孩子,他所得到的一切大都是父母给予的,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乃至对待生活。
要教育孩子学会对别人说“谢谢”,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帮助,感谢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帮助和照顾。家长要借助一些节日,比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给他讲一讲这些节日的来历,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培养男孩诚实的品质——为他将来成为有信誉的男人打下基础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之一。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实是说做人要真诚,要言行一致。经济时代大家最看重的品质之一就是诚实。诚实的人,说话做事表里一致,大家也都愿意和他做朋友。相反,不诚实的人,只会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言行不一致。刚开始的时候,别人也许会一时受其蒙骗,但是,他的谎言和行为很快就会被揭穿,那么大家以后就不敢轻易相信他,也不敢跟他做朋友,他也会因此受到良心的责备,失去生活的快乐。
家长要让男孩拥有诚实的品质,这样,他才会博得别人的喜爱和信任。走正直、诚实的道路,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让男孩拥有诚实的品质,为他将来成为一个以信誉著称的男人打下基础,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那么,如何培养男孩诚实的品质呢?
方法一:要创造一个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夫妻间常吵架,家庭气氛不和谐,孩子就会有一种不安、焦躁的感觉。创造一种和谐、融洽、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平等、友爱的环境中成长,孩子才会把家长当成良师益友。
家庭成员相互保持诚实真挚的态度,使孩子感到家长的爱护和关心,他才能够信赖你,有了过失才敢于承认。
方法二:经常讲一些“做人要诚实”的事例
由于孩子年龄小,必须把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才能接受。所以,可利用故事,把做人要诚实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使孩子明白什么是诚实,告诉孩子,一个诚实的人,不用受良心的谴责。什么是“良心的谴责”呢?就是总是高兴不起来,心里总觉得压着个东西。
方法三:要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如适时地给孩子添置玩具、图书及彩笔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要是合理的,家庭又是力所能及的,是会得到满足的。这样可避免发生孩子因需要但却不能满足而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回来,而又不告诉家长的事情发生。
方法四:家长不能暴力处理撒谎事件
长要正确对待孩子偶尔表现出来的“不诚实”的行为。尊重孩子,亲近孩子。想要真心地帮助他,就必须放下家长高高在上的架子,放下教育者的姿态,去诚心诚意地做他的知己,只有这样,他有事情的时候,才会第一个想得到你的指点和帮助,你的观点才有可能让他接受。
当发现孩子有不诚实的言行时,要采取细致、耐心的态度,冷静地听听孩子的想法,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家长切不可急躁粗暴,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孩子已经做错了,家长要做的是,要孩子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然后有勇气改正过来。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改错的机会。千万不要施加压力,进行体罚,这样只会事与愿违,造成孩子为了躲避责罚打骂而继续说谎。这样下去会使孩子养成说谎的坏习惯。
方法五:家长要以身作则
曾子杀猪是一个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和家长以身作则的好例子。家长的行动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教育孩子诚实,家长应该首先做到忠诚老实。孩子好模仿,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因此家长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凡是答应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兑现。如因情况有变,或因其他原因兑现不了,家长也要向孩子说明情况,解释清楚,表明不是有意骗他。要孩子做诚实的人,家长必须首先做到待人诚恳,不说假话,不夸大成绩,也不掩饰错误。家长用这样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有利于孩子逐渐形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质。
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并督促孩子随时随地用诚实的标准检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自觉养成诚实正直的行为习惯。对于经常说谎的孩子,家长应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说谎的坏处,让孩子明白说谎是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而且被人瞧不起。同时要通过孩子点点滴滴的行为来帮助孩子磨炼道德意志,使孩子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客观的消极因素,逐渐自觉养成诚实品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