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男孩-培养男孩的责任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责任感是男孩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男人是不被女性青睐的,也同样会遭到男性的轻视。男人责任感是从小培养的,从男孩时期就要开始培养。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哪怕只是让孩子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

    在男孩心中种下负责任的种子

    责任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获得事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勇于承担责任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例如,实现了承诺,完成了任务时感到满意,问心无愧。未尽到责任时则感到惭愧、不安、内疚等等。责任感一旦产生,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人格品质,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

    那么,具体来说,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方法一:让男孩明确自己的责任

    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家长就必须让他明确自己的责任。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应当承担的责任有哪些。

    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哪里拿来的东西,用完后还要放回到原处;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好;做事要彻底,答应了的事情要有交代等。家长让孩子自己应该知道怎么做后,还要有定期检查,不迁就孩子的小脾气。如让孩子负责擦桌子,要是他没做好,便罚他不能出去玩。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方法二:寓教于乐,让男孩在玩乐中感受责任

    家长可以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戏中明确自己的责任。例如,可以和孩子玩角色反串游戏。游戏中让孩子当家长,家长当孩子,让“小家长”给“大孩子”的行为作评价。“大孩子”故意表现出不负责的行为,引起“小家长”的不满,让“小家长”批评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大孩子”要故意逗引“小家长”给自己讲道理,给自己立规矩。这实际上是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比家长说教要深刻得多。

    方法三:在社会活动中培养男孩的责任感

    家长可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做点事,带孩子参加居民区的卫生、绿化劳动,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学校做好值日工作等等。在社会活动的实际锻炼中,使孩子逐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

    方法四:适当让男孩自食不负责任的后果

    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要总是唠叨,可以适当地让孩子自食不负责任造成的后果。

    一位外国妈妈带着儿子到中国的朋友家里做客。女主人说:“今天我做西餐给你们吃,你们尝尝中国人做的西餐味道好不好。”当女主人问男孩吃不吃的时候,他坚定地回答:“我不吃。”等女主人把西餐端上来的时候,男孩一眼就看到了漂亮的冰淇淋。他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冰淇淋。”外国妈妈严肃地对男孩说:“不行,你说过不吃西餐,你得为自己所说过的话负责,今天你不能吃冰淇淋!”结果,无论男孩怎么哭闹,妈妈就是不同意他吃冰淇淋。

    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的,他经历了这么一次,就会明白说话要算话的道理,而他的责任心和言行一致的品质,也会得到培养和强化。

    家长要在孩子心中种下勇于承担责任的种子,并且要抓日常小事,抓细节,从而帮助孩子树立勇于承担责任的观念。

    给男孩发言权——有了发言权,他才会全心投入

    孩子是家庭的重要一员。可是,许多父母在决定一些事情尤其是一些重要事情时,往往把孩子排斥在外。是的,生活中纯粹大人之间的事没有必要让孩子知道,可是还有很多事是完全应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的,尤其是涉及孩子的某项权益时。

    事实上,只要是家庭的成员,即使年龄小,他也有权知道关于自己以及家里的事情,有权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与决定。父母要时刻记得,孩子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许多事情,不要忘记弯下腰与他平等商量。家长要时常和孩子说这样的话“这件事爸爸妈妈想听听你的意见”、“孩子,咱们商量一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好”。

    当然,商量不是父母发号施令,而是要使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打上“民主”的印记。商量更不是迁就,而是父母与孩子对话、沟通、相互了解,形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意见或办法。

    要想让男孩有责任心,家长在家庭成员的安排上是至关重要的。家庭就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能否和谐发展,就看家长的管理能力。所以,在家庭事务的分配方面家长不能胡乱安排,而应将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位置上,也就是要让包括男孩在内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找对自己的位置。这样,男孩有了“行使主权”的基础,责任心才能发挥作用,男孩才能发出他自己的声音。

    有的家长会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老跟自己作对,其实,如果你给了孩子发言权,凡事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与他商量,那么孩子自然就会理解你,不和你作对。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其实责任心和热情是并存的,没有热情就没有责任心,反之没有责任心就没有热情。男孩有了责任心,就会有参与家庭事务的热情,就会理解父母并尽职尽责做好他应该做的事情。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让孩子成为家庭的决策人之一。

    方法一:适当地开一次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解决不少家庭问题,孩子也可以从中学到有价值的谈判技巧。但会议上难免会出现争执或打断别人发言的情形,家长必须解决这些情况,而且要控制好会议的时间。

    方法二:让男孩帮助父母解决问题

    在家长之间出现纠纷时,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来判断大人之间的是非,听听他的解决意见。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觉得家长尊重并听从他的意见,一下子就有了成就感。同时,通过这样的事情,他会切切实实地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为创造一个美好温馨的家庭尽一份力。

    丈夫在教妻子开车时,俩人因为意见不统一吵了起来。这时,坐在他们中间的儿子突然哭了起来,夫妻俩才清醒过来,知道儿子受了惊吓。于是,他们停止了争吵,并且让儿子来评判谁对谁错。于是,一个小型家庭会议开始了,儿子成了“小法官”,他们尽可能以最温和的口气,向儿子陈述各自的理由,然后让儿子判断是非。儿子听完父母的陈述后,认为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有一定的错误。他把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也都一一指出。夫妻俩也很虚心听了儿子的意见,彼此道歉,而且都特别感谢儿子。丈夫拍着儿子的肩膀说:“这次多亏了你,爸爸妈妈才能化解冲突。”儿子的心情一下子就好了,一整天都哼着小曲。因为这番经历将使他觉得自己不但不是无助的,而且还具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三:营造平等、开放的家庭氛围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忽视他在家庭中的位置,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孩子也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很开放地谈自己的想法,父母尤其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只有这样,家庭成员之间才不至于积下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一个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其他人才能够很好地理解他,真正达到一种默契,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在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正确的想法,家长要肯定和表扬,不太合理的想法,家长要及时纠正,并讲明不合理的原因。家长只有给了孩子发言权,他才会全力以赴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让男孩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

    阳阳见好朋友买了玩具手机,就回到家里求爸爸也给自己买一部。爸爸说:“要是买了玩具手机,这周什么都不能要了。”阳阳答应了。

    第二天爸爸接阳阳放学,一路上他一会儿说饿,一会儿说渴。先要吃汉堡,爸爸没答应,又要喝饮料,爸爸也拒绝了。

    小家伙问了:“我不再要玩具了,要吃的喝的也不行吗?”

    爸爸说:“你忘记我们的约定了?”

    阳阳低下头,再也没要别的东西。

    孩子控制力差,他自己说过的话不是记不住,而是其他东西诱惑力太大。还有,他认为家长不会拒绝他非常小的要求。但作为家长不能让他随心所欲,哪怕是很小的要求也要让孩子克制住,言而有信会让他终身受益。

    家长要让男孩明白,男子汉是要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承诺是金,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言行不一,就有可能失去伙伴的信任,降低自身的威信。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言行一致的好习惯,让他学会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方法一:家长要说到做到

    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言行一致的好习惯,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对孩子许下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年龄小就可以马马虎虎地应付他,父母言行一致的品质,不但能取信于孩子,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做事方式。

    其实,很多家长会对孩子随口许下形形色色的诺言,比如,孩子哭闹时,对孩子说:“别闹了,下午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孩子不闹了,家长也把诺言忘得一干二净。也许家长不是故意的,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言而无信,最终可能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无论家长说什么,孩子都可能置若罔闻或狠狠地抛出一句:“你说话不算数,你说谎!”如果许诺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实现,家长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必要时要向孩子道歉,取得孩子的谅解,并尽可能择日兑现。

    方法二:不要满足男孩的无理要求

    如果孩子到了商场,看见什么都想要,家长就可以提醒孩子:“你忘记你的承诺了,出门时你答应我什么也不要的,怎么能反悔呢?如果你不讲信用,以后说话谁还会相信呢?”如果孩子坚持要买,家长可以严肃告诉孩子:“说话就要算数的,你要做一个有信用的人。”不管孩子如何哭闹,家长一定要坚持约定,不能妥协。

    妈妈送儿子上学时路过玩具店,儿子突然说:“妈妈,如果你不给我买战斗机,我就不走了。”于是站在人行道上嘟着嘴巴瞪着妈妈。妈妈没有答应孩子的要求,并向他说明了不买战斗机的理由。但男孩就是站在玩具店前不走,妈妈告诉儿子:“如果你想站在那就站吧。”于是妈妈自己向前走去,男孩看见妈妈真的走了,才知道妈妈并不是吓唬自己,于是打消了买战斗机的念头,乖乖地跟着妈妈上学去了。

    不要让孩子以威胁或者欺骗的方式达到他想要的目的。若让孩子看出了家长的“不忍心”,则很可能纵容他不断以各种方式让家长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

    方法三:家长不要出面代男孩“受过”

    有的孩子做了错事,父母会替孩子去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合情却不合理,从客观角度看,它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会养成对自己言行负责的习惯。孩子年幼,一般做不出太“出格”的事,但如果父母总是出面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因为有父母帮忙,万事都可迎刃而解。从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他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道理。如果家长总是代孩子“受过”,孩子将会认为自己无须承担任何责任,这对他今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一个人的成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能力去获得,而信守承诺、言行一致是必须拥有的重要品质之一。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培养孩子这种品质,因为这是孩子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让责任感教会男孩做事善始善终

    小时候养成一个坏习惯容易,长大后想改正这个坏习惯就很难。一个能够一如既往、善始善终的人一定是一个对事情和自己都有很强责任心的人。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做事是否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及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具体来说,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呢?

    方法一:因势利导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享受的权利多,尽的义务少,对责任和义务的观念十分淡薄。家长要有意识地强化男孩的责任意识,让他自始至终地做好每件事,当他遇到困难时,告诉他想办法克服。比如当家长发现孩子没有整理好东西就要离开时,应该及时提醒:“这是你负责的,现在还不够整洁,快来收拾一下。”该让男孩做的事情就得让他自己独立做完,家长不要去帮忙。

    方法二:鼓励为主

    家长让男孩帮忙做事情时,常常会有孩子说:“让我来吧!我行的。”但有的孩子会中途退缩,不想完成,这时家长切忌张口就骂,动手就打,更不要讽刺、挖苦,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致伤害其自尊心。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对男孩在做事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及时予以帮助,对于他的点滴进步要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使他产生愉悦感和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坚定完成任务的决心。值得提醒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家长要始终注意摆正孩子的主体地位,明确自己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客体,千万不能越俎代庖。这样,孩子的责任感才能以一贯之。

    方法三:培养自制力

    自制力就是能够控制、支配自身行动的能力。它表现为既能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各项任务,又能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责任感和自制力是相互制衡的,有责任感的人一般都是有自制力的。因为有责任感的人做事情才会考虑自己应付的责任,才不会为所欲为;没有责任感的人不会考虑后果,所以根本就谈不上有自制力。

    孩子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做事往往有头无尾,所以,根据以上特点,家长可以从男孩的生活习惯入手,善于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提醒、教育和限制。遇到孩子控制不了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

    家长也可以先给男孩提出小的要求,让其通过一点努力就能完成任务,然后再加大任务的难度,如果孩子有进步,家长就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久而久之,他就会逐步地学会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完整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方法四:引发好奇心

    男孩的好奇心一般很强,做事往往凭兴趣,什么东西都要拿一拿、摸一摸,所有的抽屉全翻个遍,只要是容器就要打开看看里边有什么,然而一旦没了兴致,他就会半途而废。针对这些情况,家长有时可以故作神秘地让男孩去做某件事,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家里养了一盆植物,你可以要求孩子每天给植物浇水,并告诉孩子坚持做下去就会有奇迹发生。孩子好奇心很强,他想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奇迹发生,他就会坚持把这件事情做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交给男孩去做的事情,不管是大还是小,都要告诉他不可以做到一半就随意放弃,让他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完做好。这样,男孩不仅能品尝做事情成功的喜悦,还会逐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让男孩尽早了解他对家庭的责任

    现在,由于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于是很多家长便把孩子当成“宠物”,不对孩子“委以重任”,长此以往,孩子也就很难用自己的肩膀来承担起家庭责任了。作为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孩子既应该享受权利,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如果孩子在家庭层次的责任难以确立,将来走上社会就难以向社会层次的责任过渡。所以,父母要尽早地让孩子了解他对家庭的责任。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方法一:把责任“委托”给孩子

    父母不把责任交给孩子,很多孩子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需要把责任摆在桌面上,明确地“放权”。

    有一位父亲被调到外地工作,临行前的一天,他把儿子叫到面前,郑重地对儿子说:“你妈妈身体不好,我走后就全靠你照顾了!每天晚上睡觉前请你关好门,关好窗,关好煤气……拜托了!”

    父亲的“拜托”让儿子突然有一种责任感,儿子郑重地点了点头。

    几个月后,父亲回到家里,妻子激动地告诉他说:“你走后,儿子好像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对我十分关心,尽职尽责,每天都按时关好门窗,关好煤气……还说,爸爸不在家,他就是家里的男子汉了……”

    方法二:让男孩自觉地做家务

    孩子偶尔做一次家务事并不难,难的是能够自动自觉地去做,而且能坚持下去,由此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才是家长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孩子在家长的授意下很乐意去完成一件家务事,那叫积极性很高;如果他自己能主动找事情做,那就是责任心强。从积极性很高到责任心强,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跨越。没有家长的授意,孩子就没有机会接触家务劳动,也不会产生任何感官刺激,更不会对辛劳的家务劳动产生任何想法。他会觉得,爸爸妈妈做家务劳动并不累,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而自己还小,不该参与家务劳动。或者以自己不会为借口,逃避家务劳动。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通过做家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十分有效的。有些家长会说:“孩子还太小,做不好。看着他笨手笨脚地耽误时间,还不如自己做。”殊不知,孩子的责任心是从小养成的,而不是到了某一阶段就突然具备了责任感、责任心。所以家长必须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只有现在做好一点一滴的小事,未来才有可能成就大业。

    方法三:让男孩了解家里的经济状况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愿意告诉孩子家里的实际经济状况,于是就有了“穷汉养娇娃”的现象。无论家里的经济状况如何,父母都应该让孩子有所了解,并不是要让孩子为钱操心,而是要让他感觉到他对家庭的责任,养成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

    有个男孩经常跟班上的“富家子弟”在一起,吃穿用度也向他们看齐。有一天,妈妈实在忍不住了,流着泪告诉儿子:“我现在的单位收入不景气,你爷爷、奶奶都年纪大了经常生病,全家人都靠你爸爸一个人养着,实在很不容易。你现在也帮不上什么忙,我只希望你能体谅家人的不易。你现在是学生,要跟别人比的是学习,而不是怎样过奢侈的生活……”事后,男孩知道节俭、体谅父母了,学习也比以前努力了。

    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不管家境到底如何,家长都应该对孩子实话实说,这才是最明智的,也是对他的尊重。让孩子对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个真实的了解,参与到家庭的经济问题中,他才会真正地明白家长的钱不是白来的,自己花起来必须珍惜和节俭。这样,家中就多了一位懂事的、能明确自身责任的“小大人”。

    方法四:家长不妨扮“弱者”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富有责任感的强者,做父母的(尤其是做母亲的)不妨表现得“弱”一些,给孩子提供“显示本事”的机会。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显得过于能干,过于刚强,孩子就会显得笨拙、显得软弱,孩子就没有了施展本领的勇气,也没有了施展本领的天地,他就会真的越来越软弱,越来越没有责任心;相反,如果父母表现得“弱”一些,会令孩子坚强起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父母要经常告诉孩子说:“爸爸妈妈一天比一天老了,咱家的一切全靠你了!你是咱家的希望所在。”这些话能唤起孩子的责任感。

    此外,家里有什么事情也应和男孩商量,让他觉得他能为家人做点什么。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从而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男孩从小有“担当”,长大了自然会有责任心

    担当责任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项生存本领。孩子的责任心是在父母的教育中培养起来的。比如,孩子只有被父母教导后才知道把玩具收起来,成年人也是经历了儿时的教育才知道要把借来的东西还回去,在工作的时候要准时。家长只有让你的男孩从小就学会“担当”,他长大后才能有责任心。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男孩从小就有“担当”。

    方法一:家长不“教”男孩推卸责任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在这样的场景:孩子捡玩具时,不小心被身旁的椅子绊倒,“哇”一声大哭起来,妈妈就把椅子狠狠一摔,口里念念有词:“坏椅子,妈妈打死它!乖宝宝,别哭啊。”孩子的哭声在妈妈一次又一次“惩罚”椅子的过程中,渐渐得以平息。

    这样的情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上演过,孩子摔倒了,明明是他自己走路不小心,家长却不教育孩子,反而帮助孩子推卸责任,孩子的责任感无形中就被家长“宠掉”了。

    家长爱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很多事情上要坚持原则,孩子犯错就要让他学会承担,这样才能让他养成承担责任的好品质。

    方法二:让男孩学会对自己负责

    孩子的责任首先是对自己负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是有很多家长过度爱护孩子,凡事都不让孩子动手,一切都由自己包办,这让孩子养成了很多坏习惯。诸如早晨起来不叠被,吃完饭不洗碗,上学时让家长背书包,甚至忘了带某种学习用具也怪家长没有提醒。其实,以爱的名义过度呵护孩子,这在削弱孩子自信心的同时,也弱化了他的责任感。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对自己的女儿提出了“要有责任感”的要求。他曾立下家规要求孩子:一定要自己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保持玩具房的干净;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帮父母分担家务等。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他才能对别人负责。所以,家长不要什么事都替孩子负责,只有让他自己去担当,他才能成长。

    方法三:在长期的坚持中培养男孩的责任心

    孩子的责任感不是一下就培养出来的,家长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需要有耐心。

    春天到了,一位父亲在院子里的空地上开辟出一小块地,并让儿子来决定种何种蔬菜。一家人将菜地进行细致划分,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变身为“农场主”的孩子把自己的“农场”当成宝贝,用心地给菜地浇水、施肥。过去,孩子在家根本就不会拿农具,更别说种菜了。现在,通过切身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孩子不仅有了责任心,而且知道了粮食的得来不易。

    家长也可以分配给孩子一些别的任务,比如交给孩子一只小狗让他喂养,让他担当好小狗的主人。或者给孩子买点种子让他自己种盆花。在类似需要长期坚持的小事中让男孩学会担负责任。

    方法四: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过失负责

    孩子光在家里承担责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远远不够,家长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就必须让孩子在社会上对自己的错误、过失行为负责任。

    比如,孩子在骑自行车时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不能因为别人没看见,就扬长而去。要告诉孩子这样做后果的严重性:老人家行动本来就不方便,万一被撞后由于抢救不及时落下残疾或是发生意外,你就会一辈子生活在深深的自责与遗憾里,情节严重的会构成交通肇事罪,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通过这样的例子,要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应承担什么责任。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他就会主动去承担责任。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而责任感是成就孩子事业的第一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走好这第一步,这样,他才能稳步地走在成功的路上。

    别怕男孩责任重

    “责任”二字对孩子提起未免有些沉重,就连很多家长都难以接受,但责任感恰恰是从孩子幼年时期培养起来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都可以练就孩子的责任心。

    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孩子说:“爸,妈,我长大了,也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父母说:“好孩子,你读好书就行,什么都不要你做。”就这样,一个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机会被父母熄灭在萌芽状态。家长不要怕孩子责任重,责任的缺失会让孩子心怀敌意而难以管教,从而成为一个叛逆、不负责任的人,严重的可能会成为问题少年。

    有些父母溺爱孩子,害怕孩子责任重,把包办孩子的一切当成了自己的生活。孩子想要自己洗碗,家长会说:“别把衣服弄脏了,别把碗打碎了……”孩子眼里原本就像游戏的劳动,因为家长的劝阻而变成了苦差。孩子从入托开始,许多家长便把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当成了自己的生活,从不给孩子提供任何锻炼机会,即便孩子已经十几岁了,大多家长也从不愿让孩子参与任何家务劳动。甚至有的家长告诉孩子:“你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家长却在无形中给孩子灌输着“你根本不用做家务”的思想。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做家务是家长们的事,与自己无关。而一旦这样的孩子走进社会,他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如果别人让他去做事,他还会产生对对方产生敌意:“凭什么让我去做?”这就会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现在很多学校主张“吃苦教育”,有一些顾虑重重的家长并不同意这种教育方法:“孩子还在长身体,受不了这样的折腾。”其实,给孩子适当吃些“苦头”未必是件坏事,平日家长都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孩子,不想让孩子担一点责任,但是时间一长,家长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

    责任感的缺失会让孩子养成推卸、逃避责任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在家里做错事情,父母回来一问,他就会推卸责任说:“这是哥哥弟弟的错,不是我的错……”在学校要是没有学好哪门功课,他也会推卸责任:“这是老师的错,老师普通话说得不标准……”有的家长会说,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长大一点就好了。可是你会发现因为责任感缺失而造成的麻烦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上班之后要是没有工作好,没有被老板提拔或者被炒鱿鱼,他就会重复推卸责任:“这是经理的错、同事的错、老板的错,我是怀才不遇……”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长替孩子做得越多,孩子的责任意识就会越弱,依赖性也就越强。重视从生活中的小事锻炼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孩子损坏了别人的玩具,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去帮人修理或照价赔偿;孩子一时冲动打伤了别人,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去登门道歉。

    成长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今天家长可以替孩子做很多事,但家长不可能一直常伴孩子左右。所以,家长不要凡事都越俎代庖,放手让孩子去做,让他明白自己的肩上也有“责任”二字,这样他才不会因为责任感的缺失而成长为难以管教的问题少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