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男孩-别呵护掉男孩的“抗摔打”潜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走路时免不了会摔跤,孩子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也免不了会遭遇挫折。家长不要害怕孩子受挫折,温室里培养不出最美丽的花朵。挫折可以帮助孩子驱走惰性,促使他奋进,赋予他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承受失败的能力。从挫折中得到经验将成为孩子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妈妈,别舍不得放手

    在某幼儿园举行的“小小光明”亲子游戏现场,孩子们正在用积木搭建作品。一个三岁多的小男孩玩了一会就再也不肯玩了,原来妈妈觉得他搭的海宝一点也不像。于是,妈妈干脆拿过海宝,自己搭了起来,还指责儿子“观察不仔细”。

    教育专家坦言,一些父母觉得零件过于复杂,或者孩子的作品不够“完美”,抢着替孩子完成任务,这样的做法大可不必。只有放手,才能保护孩子可贵的想象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镂空的图形可能“嵌”着一块看不见的玻璃;一块方形的积木也可能是轮子的变形。无论是搭积木、画画,还是制作模型,当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时,都请给他掌声,或者拍下照片,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辛苦获得了肯定。

    很多家长尤其是妈妈,觉得孩子小,承受不了太多压力和责任,于是就越俎代庖,把原本应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但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对男人的要求很高。家长只有从小把男孩当成男子汉来培养,他才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妈妈不肯放手,事事都替孩子去做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是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使孩子在生活中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二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以后的生活中遭遇挫折或是失败,他也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抱怨父母、抱怨社会。

    孩子在慢慢长大,他应该具备自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见,妈妈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加在孩子头上,人为地为孩子设计环境,会使孩子觉得他生活的这个环境是虚拟的、不真实的,造成孩子心理、人格的缺失。妈妈因为怕孩子吃苦,不放心孩子而包办了一切,往往会使孩子独立能力更差。

    其实,妈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做,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事。

    方法一:让男孩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有自己的头脑和思考方式,妈妈少帮孩子做一点事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会出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在自立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的力量,并由此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即使失败,也是为他将来的人生积累经验。

    方法二:妈妈可以协助孩子,但尽量不干涉

    在妈妈放手让孩子独自做事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让妈妈意想不到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时,妈妈不是出面干涉,而是尽量地帮助孩子寻找其合理性,并且加以良性引导。比如孩子热衷于某件事情时,妈妈必须“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而不是越俎代庖。这个时期,孩子所做的事情可能是他无法完成的,妈妈需要做的是协助孩子完成,而不是代替孩子完成。当然,这并不是让妈妈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发挥妈妈的主导作用,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

    别看是男孩子,东东6岁时就开始学做饭了。当他拿起刀切菜的那一刻妈妈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但妈妈没有阻止,而是把做饭的技巧示范给他,然后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他操作。东东炒菜时,妈妈帮厨。东东做的饭没有放盐,妈妈也吃个精光。东东看着妈妈问:“妈妈,是不是有点儿淡?”妈妈轻描淡写地说:“少吃盐对身体有益。”

    东东妈说:“有人说孩子还小,等大点儿再放手。但早晚总有一天要放手,我们何不早一天放手,让孩子因多锻炼而自信呢?”

    孩子终究要独立面对社会,终究要以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存与发展,妈妈过分的帮助,只会毁掉孩子自理的能力,自立的意识,自强的精神。所以,妈妈不要舍不得放手,给孩子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相信你的孩子可以做得很棒。

    别做男孩失败时的“保护伞”

    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事。如果孩子无法面对失败,也就意味着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在孩子失败时,家长要让孩子勇敢地承认失败,总结经验。不要为孩子的失败找借口,这样会让他认为失败也是理所应当的,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具体来说,当孩子遭遇失败时,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父母要站在统一“战线”上

    当孩子因为某件事情的失败而吵闹发脾气时,不能爸爸教导批评后,妈妈又去帮孩子找失败的借口。在这个时候,若是有人为他找失败的借口,孩子就会认为失败也无所谓。这实际上是一种负强化,孩子下次失败时就会闹得更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统一思想,让孩子懂得并记住一个道理:吵闹发脾气是没有用的,只有勇敢地面对失败,下一次才能成功。

    方法二:先让男孩自己思考失败的原因

    很多父母在孩子刚刚遭遇失败时,就立刻用自己“过来人”的经验教育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眼光看待问题。父母爱子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有利。因为孩子在成长阶段,很多事情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所以父母先不要急于教育和开导孩子,先让他自己思考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被同样的石头砸两次脚。

    方法三:适时地鼓励男孩

    在孩子认真思考过失败的原因后,家长要适当地教导和鼓励孩子。因为孩子这时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思维也比较清晰了,这时家长的鼓励对他重树信心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做事情之前,孩子总把世界想得很完美,他或许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从来没有失败,并且把这当成一种榜样去追求,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父母可以通过谈自己的经历来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失败,由此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告诉孩子:无论做任何事,只想怎样能把这件事做好就行了,并且朝着预想的目的去努力。不要把失败看得太重,失败一次不等于世界末日,要有意识地淡化失败,不惧怕失败,这样孩子就不会背上包袱,才会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方法四:让男孩明白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

    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名人克服困难的故事,或者通过童话故事和动画片中人物的品质来教育孩子,鼓励孩子重新做起直到成功。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的道理,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学会不畏惧挫折和失败;学会在失败中积累经验,把挫折失败看成宝贵的财富;学会挑战失败,战胜失败,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经历,一帆风顺的人生不算是精彩的人生。作为家长,不要做孩子失败时的“保护伞”,而是要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一份经验,一个教训,孩子在总结失败经验的过程中也会很快地成长。

    该碰的钉子要让男孩自己去碰

    在现今社会中,孩子已经习惯于对父母的依赖,从小学、中学、大学、就业到成家,都是父母在承受生活的压力,而孩子对各种困难几乎没有体验,而且缺乏忍耐力,一旦遭遇失败就很容易被击垮。

    男孩需要学会面对失败,这样他才会有足够的能力面对问题、接近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男孩会产生一种荣誉感、满足感,形成坚持和执著的意志品质。

    如果孩子不能清醒地面对失败,怕犯错误,怕遭人耻笑,就很难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父母应该放手让男孩自己去面对失败,适当地让他碰碰钉子对他的成长没有坏处。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男孩面对失败的能力。

    方法一:让男孩知道胜败乃人生常事

    家长要告诉孩子胜败乃人生常事,要让他正确对待。一个男孩在足球比赛中失败了,他很沮丧地回到家里,他对父亲说:“爸爸,我再也不踢足球了。”爸爸没有说话。晚上睡觉前,男孩发现书桌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孩子,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并不会削弱你的自我价值,也不能使你以后成功的几率有所降低。没有人能做常胜将军,在一场比赛中,即使你没有赢,你也要从中体会快乐,总结经验,这样你才能在下次比赛中做得更好。”父亲的教导让男孩重拾了信心,他用心反思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再次回到了足球队,和队友们一起用心练习技艺,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球员。

    方法二:引导男孩正确面对失败

    许多家长意识到要让孩子学会面对失败,但他们往往只是让孩子吃点苦,接受一下失败,把失败摆在了孩子的面前,却忘记引导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失败,遭遇失败之后应该怎样做,没能让孩子树立起战胜失败的勇气,找到战胜失败的办法。

    孩子遇到失败的原因往往有很多种,家长不能动不动就将失败归咎于孩子,在孩子不能正确地认识失败的原因时,家长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件和情形引导孩子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有时失败是由于条件不足,方法不对,努力不够造成的,在归因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保护并树立起他的自尊心。

    事实上,只有引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才能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无法自己克服困难,家长就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方法三:让男孩自己去体验

    有时候,家长很想把自己的经验全部传授给孩子,可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就是想亲身体验一下。对于这种情况,只要孩子不会有危险,而且不危害别人,家长不妨让孩子一试。

    傍晚,爸妈带乐乐到公园去散步,刚好中央喷泉开放,很多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看那晶莹剔透的水柱,乐乐硬是要到喷泉的中间去,怎么拉也拉不住。爸爸叫到旁边训话讲道理,就是不听,一直哭闹。妈妈说:“还是让他试一下吧。”

    妈妈跟在乐乐后面,当那冰凉的水洒下来时,他自己飞快地跑离了喷泉,歪着头,站在旁边盯着那溅落的水花。妈妈站在旁边,偷着笑,爸爸也笑着向妈妈竖起大拇指。

    生活中,“碰钉子”、“走弯路”是孩子成长必要的积累。对于孩子来说,自己切身去体验,比父母讲一大堆道理印象要深刻得多。

    让男孩镇定自若地面对突发事件

    看过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家长可能都会对一休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沉着冷静有很深的印象。遇到问题,小叶子会目瞪口呆,急得大哭,而一休则是冷静地坐下来,用食指在头上画圈思考解决的办法。

    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会遇见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孩子放学到家后准备拿钥匙开门,却找不到钥匙了,这时孩子该怎么办?孩子一人在家时,家里来了孩子不认识的人,这时孩子又该怎么办?很显然,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一休哥”那样,成为一个沉着冷静的人。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孩子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方法一:提高男孩的应变能力

    灵活应变是指能够灵活地应对突然发生的事情,同时还能充分掌握自我,沉着而不失理智,这是孩子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能力。培养应变能力,随时准备行动,把握机会去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果断。应变能力是由以下几种能力综合而成的。

    ★适应自身生理或心理变化的能力,如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能及时告诉家长;心里有烦恼时,知道向父母或知心伙伴倾诉。

    ★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如:孩子应该知道早晚气温不同,注意保暖;知道出门要带什么东西;知道不同的地方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等。

    ★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如突然停电时,怎样点蜡烛、开手电筒;遇到陌生人问路,应该怎样避免被骗;遇到煤气泄露怎样去控制;着火了会用灭火器浇灭,迅速转移易燃品等。

    方法二:让男孩懂得计划是会变化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做一件事前都会有大致的计划,但是,习惯也好,计划也好,都极有可能会被突然出现的变化情况而打断或打乱,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计划没有变化快”。因此,父母应当告诉孩子这种变化的可能性,让孩子对突然出现的情况有一个心理准备。

    方法三:与男孩共同分析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可以预见的。父母在平时就应当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告诉孩子。例如,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就有可能会遇到拐骗孩子的人贩子。所以,父母就应当告诉孩子:不要跟不认识的人走、不要吃别人给的东西、不要将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告诉不认识的人、平时钥匙不挂在衣服外边等。

    方法四:让男孩掌握应变的技巧和方法

    家长在生活中要让孩子掌握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例如,孩子放学时突然下雨了,孩子就可以打个电话给家里人,请他们送一个雨具来;或者向中午不回家的同学借一个雨具;或者坐出租车回家。孩子掌握了这些方法,在遇见突发事件时就不会六神无主,也会避免很多意外事故的发生。

    生活中,面对突发的状况,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去思考,让孩子学会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处理,久而久之,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就会日有所长,月有所增。

    让男孩学会抵抗挫折

    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挫折的发生是无可避免的,父母应该及时帮助孩子战胜内心的恐惧,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具体来说,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呢?

    方法一:对男孩进行挫折教育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和紧张,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他的良好品德和发展他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家长应该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一种方法。

    有挫折教育意识的父母可以把自己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孩子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不如意树立榜样。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著、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是孩子面对挫折的最强有力的精神榜样和支柱。

    方法二:让男孩敢于承认失败

    孩子只有承认失败,才能学会抵抗挫折。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给他灌输“不服输”的精神,而“不服输”往往意味着不愿意承认失败,不愿意接受失败。家长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学会坚强,实际上大多情况下会有相反的效果,孩子在“争强好胜”“不服输”的鼓动下,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不服输”实际上就是“输不起”,不承认失败实际上是一种双重的失败,失败者不去承担失败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他内在的精神、意志也被失败击垮了。

    当孩子产生挫折感后,家长需要做的是尽快帮他走出失败的阴影,摆脱挫折感的纠缠,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孩子“承认失败”,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失败,不仅赢得起,还要输得起。孩子在承认失败之后,他反而能消除对失败的恐惧,使情绪迅速地稳定,思维进入理性状态,从而能更好地对失败进行理性地归因和总结。

    方法三:家长要全面认识挫折教育的内容

    事实上,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当然,父母不要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专门让孩子参加一些以吃苦为主的夏令营,或者参加一些探险,到边远山村去体验的活动等,这是片面的挫折教育,或只能说是挫折教育的一个方面。挫折教育还包括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方法四:有意给男孩设定障碍

    对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父母不妨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外出游玩时,妈妈和儿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走的。但是,妈妈却有意让孩子跌跌撞撞地走,孩子踩到一颗小石子摔倒了,妈妈也没有去扶他,而是对他说:“摔倒了,别怕,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来哦!”

    父母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障碍,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其韧性,同时又不会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例如,如果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物品;让孩子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等。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失败的次数要远远超过成功的次数,成功与失败如果有一个比例的话,那么这个比例应该是9:1,经历九次失败,才可能取得一次成功。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家长要让孩子做好抵抗挫折的准备,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

    让男孩学会自我激励

    孩子通过自我激励可以提高自我形象,能使他有良好的表现,而良好的表现反过来又会促进孩子自我激励。“我今天的表现真不错!”将会演变成“我的表现总是不错!”,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促使孩子不断进步。所以,在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让孩子通过自我激励来激发自己的潜能,一步步迈向成功。

    具体来说,怎样培养孩子自我激励的习惯呢?

    方法一:让男孩学会确立目标

    有自我激励意识的孩子期昐成功,也会为自己确立很高的目标,如果达不到目标,孩子就会有一种失败感。例如,孩子认为自己可以考到班级第一名,但怎么努力都考不到,这时他就会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也会有意无意地朝着平庸靠拢。你可以教孩子如何确立和实现目标。比如,星期一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星期五交。如果让孩子自己定计划,往往会在星期四晚上很晚才能完成。如果家长为他订计划,督促他按时完成,那么就利于培养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家长可以让孩子把任务分解成几个可操纵的小部分,这样就可以使任务由难变易了。

    方法二:父母要及时鼓励男孩

    孩子潜在的能量是巨大的,只要及时得到鼓励性的建议和表扬,他就有可能鼓足勇气去做事。家长可以通过赞扬孩子来培养孩子自我激励的能力,比如,看着孩子画的画说:“真不错,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幅画”。但是,家长要掌握赞扬的尺度,过分赞扬会起到负面作用。如果不加区分地赞扬孩子所做的每件事,他就很难提高评价正确与错误的能力,到了更富竞争性的环境中,他就很容易感到沮丧。

    方法三:让男孩学会自我暗示

    伦敦大学的罗勃·博哈利博士在教育孩子学习时说:“想一个你认识的很聪明的人,然后闭上双眼,想象你就是那个聪明人。”孩子们照做后,接下来的测试结果显示孩子们的分数都有显著提高。

    当孩子参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时,例如,重要的考试、竞赛前,父母要教孩子在心里暗暗地鼓励自己:沉住气、别紧张,胜利一定是属于自己的。自我暗示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他的情绪冷静,能遏制冲动,避免情绪不佳造成不良后果。

    家长要教会孩子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来自我激励,比如,要说“我一定成功”,而不说“我不可能失败”;说“学习对我来说很容易”,不说“学习并不难”。因为前者在孩子的大脑中种下的是成功的因子,潜意识会指挥他去“成功”;而后者种下的是失败的因子,大脑的潜意识会指挥他去给自己设置“失败”的栏杆。家长决不能低估消极心态的排斥力量,它能阻止孩子的幸运,不会让孩子受益。

    方法四:让男孩学会给自己鼓劲儿

    家长可以时刻告诉孩子你是多么为他感到骄傲,但孩子迟早总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家长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帮助他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指出他做的正确的事,然后提醒他从内心承认自己。

    家长可以教孩子玩一个自己跟自己谈心的游戏:让孩子给自己起一个名字,一个爱称,可以是一个显赫的头衔,如“××总统”,也可以是一个动画英雄的名字,如“奥特曼”,并且让孩子在心里这么称呼自己。告诉孩子,当他感觉疲倦、烦躁、懒惰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话:“来吧,‘奥特曼’,只剩最后一道题了,我们一起把它做完吧,我知道你一定行!”告诉孩子,当他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他都应该在心里赞赏自己:“哦,‘奥特曼’,我知道你已经做了你应该做的,而且做得不错,我知道你下次会做得更好。”孩子通过这种自己表扬自己的方式,自我激励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孩子在不断地自我激励过程中,会增加他的自信心,磨炼他的意志,从而成长为一个自信而勇敢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