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男孩-让男孩的个性健全发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个性就是深藏在每一个孩子内心的财富。”也就是说,每个家长所能做的便是为了孩子个性的健全发展而努力。这样,才能给男孩适宜的土壤,让他结出丰硕的果实。

    针对男孩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男孩子生性顽皮、好动、胆子大、好奇心强,甚至有点“野”,在生活中,一般打架的都是男孩子。但对于男孩因个性粗野而犯下的错误,家长不应一概指责,而应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绝不能够压制其个性的发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具体的情况施行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弱点,作为家长,必须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解孩子的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且不可盲目模仿别人的教育方式。

    例如,黏液质孩子的特点是“慢”,对这类孩子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时,一定要鼓励、赞赏他,同时对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以后再快一点就更好了”。对于粗心的孩子,家长可以适当地让他穿一会珠子,或让他帮助你拣米中的沙子,家长可以引导他:“你的眼神真好使,拣得真干净!”而性格冷漠的孩子,家长可以让他喂养一些小动物,从而培养他的爱心和同情心。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包括他的优势领域与劣势领域。每个孩子生来各异,有些孩子可能对音乐敏感,而有些孩子对语言敏感;有些孩子的记忆能力比较好,而有些孩子的观察能力比较强,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领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李刚和李强是孪生兄弟,但两个人的性格却大相径庭。哥哥李刚是个聪明调皮的孩子,总是有一些奇特的想法。而弟弟李强是个学习认真、循规蹈矩的男孩。一天,爸爸让他们画一个普通的空调,弟弟在研究如何画好它的时候,哥哥开始提出问题:“爸爸,我能在空调上加个按钮吗?”“加按钮干什么?”“让空调不但有制冷制热的功能,还有其他的功能。”爸爸没有批评他,而是说:“可以,大胆加吧。”几个小时后,他们完成了两幅风格迥异的画。哥哥的空调有很多创意,爸爸说他的创新意识很强。弟弟的空调画得造型优美,细节丰富,爸爸说他观察仔细,非常用心。爸爸让兄弟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为爸爸这种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和两个孩子的勤奋努力,后来兄弟俩都成了各自领域中的精英。

    故事中的爸爸知道兄弟俩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没有对两个孩子使用同样的教育方式,而是让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因势利导,使兄弟俩都成为了优秀的人才。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喜欢“跟风”。例如,他们看见别的孩子学习钢琴,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但他们往往容易忽略了孩子是否有这样的天赋,是否适合学习钢琴。教育专家董进宇说:“教育孩子就像根雕艺术,一样的树根,到了艺术家手里,可以被雕琢成奔腾的骏马、飞翔的雄鹰等等。每个孩子都不同,家长不能拿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

    父母要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发展其个性中的优势部分,克服不利因素,让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张飞能穿针——男子汉需要“粗中有细”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不少父母说“我家的孩子一天到晚总是做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每天上学总要把一些学习用具落在家里”、“在家做些事不是摔坏这个,就是碰坏那个”……

    其实,这是很多男孩都会有的一个坏毛病,而且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例如:一个男孩削苹果时不小心把手划破了,他立刻把创可贴粘在手上,但第二天受伤的地方仍然很疼,妈妈一看,原来男孩把创可贴粘在了伤口旁边,根本没有粘在伤口上。

    有的家长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男孩就该粗犷、豪放一些,太过细致就像女孩了。但事实上,过于粗犷而缺少细致气质的男孩,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往往劣于那些粗中有细的男孩。

    现在很多培训学校都在推行美式教育,其实美国学校从表面看是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但他们对孩子严谨、细致、专心的习性培养很严格。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做起来好像和玩一样,但是其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

    细致对男孩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千万不要小视,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细致的习惯。

    有一个男孩,做事很粗心,父亲就想了一个办法来克服他这个坏习惯。暑假刚开始,父亲就交给他一项任务——钉纽扣。父亲给了他一盒五颜六色的衬衫纽扣,因为暑假一过就是教师节了,所以父亲让他“绣”出一面“老师好”的纽扣锦旗,把它当作礼物送给老师。儿子觉得这个礼物非常有创意,就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锦旗”上第一个字的出现,男孩信心倍增:针扎断几根,没停;字“绣”歪,拆掉重来;颜色选得不好,再仔细选。功夫不负有心人,男孩完成了父亲交给的任务,而且“绣”得非常漂亮。教师节到了,男孩高高兴兴地向老师敬献了“锦旗”,物以稀为贵,这面“纽扣锦旗”受到了老师的好评,而男孩也从此养成了做事细致的好习惯。

    家长不要对男孩进行严格的性别定型教育,认为细致是女孩的习惯,这样只会限制男孩智力、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充分地发掘出孩子的潜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往往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少了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也难以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等科的成绩均较好,而且往往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喜爱。至于到长大成人后,这些粗中有细的男孩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往往更能占据优势地位。但家长要切忌过头,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

    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健康成长,更要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别让男孩成为“马虎大王”

    粗心的毛病不但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有可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幸,给社会带来灾难。例如,在精密的航天设计、装备过程中,如果因为马虎而看错了小数点儿,或者粗心大意装错了零件,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和灾难将是难以估计的。因此,“小马虎”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什么大毛病,但若不及时纠正,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家长一定要严格督促孩子改掉粗心马虎的坏习惯。

    那么,如何能让孩子改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正面强化男孩的细心

    当孩子因为粗心而犯错时,有的家长会反复地说他粗心,这其实是在强化他的粗心,因为孩子的潜意识只接受有实质性意义的信息。比如说:“你怎么这么粗心,以后要认真仔细一点……”孩子的潜意识里只会接受“粗心”这个信息,而那些“以后要……”的信息,他的潜意识是不会接受的。如果家长反过来做,在他粗心的时候不理睬他,淡化他的粗心,然后在他偶尔不粗心的时候马上表扬他,强化他的细心,这样慢慢地他就会向细心的方向发展了。

    方法二:培养男孩的观察辨别能力

    一般情况下,孩子马虎是因为他们观察和辨别事物不够仔细,所以家长要先提高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向孩子提供“找相同点”和“找不同点”的图画,让孩子去发现各种细节上的变化,培养他们仔细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并要求他们把比较的结果大声地讲出来,以巩固知觉的发现。这种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哪怕是看到树叶上的一只小虫,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去仔细看看(注意,不要去捉虫子)虫子身上有几个花斑点。

    方法三:训练男孩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人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在各种认识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不管做什么事,只有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才能事半功倍。孩子做事马马虎虎,有时就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

    注意力分散是孩子的一个普遍问题,父母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太稳定的,往往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注意力也容易随之转移。同时,孩子的注意范围较小,受情绪影响较大,注意分配能力也较差。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例如,让他看一部动画片,然后给他布置任务,让他给自己讲讲其中某个情节,这样,孩子就会集中注意力看影片。经常给孩子布置这样的任务,他就会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

    方法四:适时地向男孩请教

    如果孩子学到的知识不能得到运用,时间长了,他就会感到没有意思,粗心的毛病还会死灰复燃。为了让孩子觉得他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有时家长要故意向孩子请教。

    比如,妈妈可以对孩子说:“我想看一下电磁炉的说明书,可找了很长时间没找到,你能帮我找出来吗?”孩子很快找出来,妈妈就可以说:“我真粗心,还是儿子细心。”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把房间整理整齐、物归原处是有用的,下次他就会更精心地做好。

    再如,“同事家一个和你同年级的孩子问妈妈一个题目,但妈妈怎么也做不出来,你能教教妈妈吗?”如果孩子很快解答出来,你可以表扬他“儿子,你真棒”,他的心里就会美滋滋的。

    如此请教,孩子做事、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责任心也会不断增强。有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心,他做事和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努力和细心。

    在生活和学习中,家长发现孩子细心做事时,就要不失时机地肯定他,让他知道自己其实是可以很细心的。久而久之,他就会慢慢改掉粗心的坏习惯,成为一个细心的孩子。

    让男孩学会关心、照顾他人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非常宠爱他们,甚至是溺爱,于是有的孩子就养成了专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这些坏习惯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心理学家认为,让孩子学会关心、照顾他人,会使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很容易与他人相处,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对其人生发展非常有利。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关心、照顾他人的良好品质。

    方法一:父母之间要互相关心

    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父母经常争吵、谩骂甚至打闹,孩子就会时常处在恐惧、忧郁、仇视的环境里,就无法去关心别人。所以父母之间要互相关心,不要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对对方的关爱:餐桌上,父亲在给孩子夹菜的同时不忘给爱人也夹一筷;出门前,母亲在给孩子整装的同时也叮嘱爱人一句;一个西瓜切开来,总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偶尔父亲不在,母亲要跟孩子商量着剩下三分之一留给父亲吃;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父亲一手揽着孩子一手揽着爱人,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对培养孩子关心、照顾他人的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方法二:给男孩提供关心他人的机会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适时地给孩子提供一些关心、照顾他人的机会。比如:爸爸下班回来,妈妈就让孩子为他拿拖鞋;奶奶生病了,就让孩子为奶奶揉揉疼的地方;自己头痛时就让孩子帮着按摩太阳穴,日子长了,孩子就会认为这些事情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再如,上街买菜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忙拿一些他能拿动的东西,有好东西时让他与家人一起吃。每碰到类似情况,家长就会如法炮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关心、照顾他人的习惯。

    方法三:培养男孩的同情心

    家长与孩子外出时会遇见一些路边乞讨的情况,这时家长不要阻止孩子施舍。

    明明与妈妈外出时,遇到一个老人在乞讨。身边的很多人都说这些乞丐是假的,但明明却要给老人钱。妈妈觉得,应该保护孩子的同情心,那些假乞丐之类的事情,可以等他长大一些再跟他解释。于是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这种做法很对,你真有爱心。”明明听后,很高兴地把钱给了行乞的老人。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培养他的同情心,而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来制止孩子的施善行为。

    方法四:不要忽略男孩的自私行为

    当孩子的自私行为萌芽时,家长绝不能因为孩子小而有所忽略。

    幼儿园的老师发动小朋友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献玩具。小勇不想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献出来,他想把破旧的玩具捐献出去,妈妈知道后耐心地教育了小勇:“儿子,贫困山区的孩子都是你的朋友,你要学会关心他们,拿出好玩具和他们一起分享。”小勇听后点点头,把自己的新玩具也捐出了一个。

    在生活中,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否则,日积月累,这种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家长后悔都来不及。

    家长要让孩子懂得“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理,要教会孩子关心、照顾他人,为他人着想。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处处受人欢迎的人。

    教导男孩做事别太心急——耐心是变得细心的前提

    培养孩子的耐心是很重要的。有关教育专家指出,耐心是孩子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社交技能,而且它对孩子自身的心理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耐心。

    方法一:让男孩学会等待

    家长可以刻意地让孩子等待一段时间,让他明白应该等待多长时间,在这期间,不要答应他提出的任何要求。不过,不要一下就让他等很长时间。刚开始时可以让他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一般在家里训练,效果会比较好。

    例如,孩子总是迫不及待地让家长满足他的要求,如看动画片、切开刚买回的西瓜等等。这时,家长可以告诉他,他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给孩子时间让他体会和比较,让他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家长可以为孩子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让孩子从1数到10,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

    如果家长正忙于其他事情时,孩子过来“添乱”,家长就可以给他提出要求。譬如,妈妈接电话时,孩子却要妈妈陪他玩游戏,这时妈妈可以要求孩子安静1分钟。如果孩子能安安静静地等待了1分钟,妈妈应该这样表扬他:“你真有耐心,能在妈妈说话的时候自己玩。”如果孩子不能乖乖听话,那么接下来的1分钟你可以不理会他,并且向他说明原因。这样的方法需要父母“硬下心肠”,不然训练将会前功尽弃。

    方法二:不要立刻满足男孩的要求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加之父母爱子心切,因此孩子有什么要求,总能迅速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缺乏耐心,从而使家长错过许多培养孩子耐性的机会。

    家长一般不要马上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最好让孩子通过某种努力去获得。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靠对未来奖赏的想象来代替即刻的满足,因此他们比其他孩子更能抵御周围的一些诱惑,做事时更有耐心。

    方法三:从身边的小事培养男孩的耐心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小事都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耐心。例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间等。刚开始时,孩子可能会漫不经心地去做,这时家长可以站在一边督促,让孩子用心地去做,直到他完成任务。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耐心地去完成。

    方法四:父母要指导和监督男孩

    在生活中,家长可能会发现这种现象:孩子要么不写作业就玩,要么匆忙应付,十有九错,龙飞凤舞。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能只讲速度,更要讲究质量,家长也可以定期抽查孩子的作业,指出孩子学习中的错误,并加以指导。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养成耐心学习的好习惯。

    方法五:与男孩一起培养耐心

    孩子做事没有耐心,除了他本身的因素外,与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父母自己做事都没有耐心,那么其对孩子的教育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家长可以改变一下方法,克服一下自己的浮躁情绪,与孩子共同学会克制,学会坚持。家长可以尝试参照学校里的作息时间,以一节课的时间为单位,和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劳逸结合,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用多久,你就会发现孩子不但成绩明显进步了,而且还养成了耐心学习和做事的好习惯。

    耐心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耐心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重视艺术——平衡男孩的生活,为他提供宣泄情感的渠道

    在生活中,有的家长误认为艺术是软弱和女性化的表现,因而忽略对男孩的艺术培养。其实,艺术有助于男孩平衡自己的生活,也是他们宣泄情感的一个渠道。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男孩的艺术特长,为其提供宣泄情感的渠道。

    方法一:让男孩在音乐中抒发情感

    孩子有时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这是源于音乐是一门表情达意的艺术,而孩子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很少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和鲜明的感情描写恰恰抒发了孩子的内心情感。孩子需要音乐,他们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

    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一种他喜欢的乐器去学习。学习乐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 而且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因为演奏乐器要用到手指,十指连心,通过活动双手,可以活化孩子的脑细胞。

    如果孩子学会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的音乐素养。因为在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时,孩子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就锻炼了孩子识谱、节奏掌握,视唱练耳等多方面的技能。孩子在演奏乐器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一起合奏还能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及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教育专家和儿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习音乐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好处。音乐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

    方法二:让男孩用舞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很多孩子对舞蹈非常感兴趣,但学舞蹈的女孩居多,男孩较少,其原因是有些家长认为男孩学舞蹈会变得女性化,说话走路像女孩。其实,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学习舞蹈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都有很大好处。

    ★从身体健康方面来说——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根据孩子生长发育的情况确定教材内容,系统科学而且严谨。这些训练可以促进孩子身体的发育和生长,提高其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的效果是一样的。

    ★从精神层面上说——舞蹈是艺术之母,在人类还没有语言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舞蹈,孩子可以通过舞蹈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且,在完成一个优美动作的时候,孩子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方法三:让男孩在画板上画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绘画是孩子距离客观世界最近、最直接的一种活动。学画的孩子每天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专门研究不同的观察方法,并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与描述。日积月累,孩子就会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同时,孩子也有内心的抑郁和心理上的负担,但他们不会像大人那样,通过和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来驱散内心的抑郁。而绘画是孩子最好的诉说方式,孩子平时无法表露的内心矛盾可以在画板上得到发泄,他们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画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这样,他们的心理负担就会减轻,就会身心健康地成长。

    家长不要忽视艺术的力量。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见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不及时宣泄,就有可能造成心理疾病。而艺术是孩子情感宣泄的一个良好渠道,所以,家长要及时地为孩子疏导这条渠道,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