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说道悟人生-不但要经常打扫尘埃,更要经常打扫心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快乐就表达出来,有痛苦也不必隐瞒

    昙照禅师每日对信徒说法,第一句话总是:“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但有,有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不断地叫唤道:“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和尚老远就听到了,过来责备他道:“一个出家人,生了点小病,就不住地叫苦喊痛,像什么话!”

    昙照:“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自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以前你不是这样的呀。我记得有一次你掉进水里,快要淹死了,后来被人救起后,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当时你那种视死如归、无惧无畏的样子,令全院的和尚很是佩服。而现在,你怎么变得这么娇气呢?况且,你平时不住地讲快乐、快乐的,怎么生了这么点小病,就毫无顾忌地大叫痛苦呢?”

    昙照对住持和尚道:“你过来一下,到我的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声问道:“住持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又不住地叫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按照佛法,答快乐对还是痛苦对都是错的。因此,住持无言以对。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人生中总有酸甜苦辣,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喜怒哀乐。因此,我们应顺其自然,遇到快乐的事情就该开开心心、高高兴兴的,而如果遇到不幸的事情,叫叫苦,抱怨抱怨也是应该的。人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刻意隐瞒,只会让快乐失去意义,让痛苦更加不堪。

    不但要经常打扫尘埃,更要经常打扫心灵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椠陀伽,非常愚笨,教他一首偈颂,念了前句忘后句,念了后句忘前句。没有办法,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叫他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他念久后心想,外面脏了,要用扫把去扫;心里脏了,要怎样清扫呢?突然之间,周利椠陀伽就开悟了。

    鼎州禅师领悟这一点,可比这位笨弟子容易多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鼎州禅师和一个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一阵瑟瑟秋风,树上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禅师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一旁的小沙弥说道:“师父,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一边继续蹲下来捡落叶,一边不以为然地说道:“咱们每一天都在打扫,难道地上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落叶,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小沙弥不服气地回答道:“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上,还在我们的心里呀!地上的落叶捡不干净,但心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为什么总是那么平静和慈祥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我们不但应该经常打扫尘埃,更应该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只有将自己心里的枯叶一片一片地捡起,才会保持内心的洁净。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有“满了”的想法

    一位学僧在无德禅师坐下学禅,刚开始还非常专心,学到了不少东西。可是一年之后,他觉得学得差不多了,就想下山去四方云游。

    这天,他来到无德禅师面前说:“禅师!在您座下参学多年,我感到学到的已经足够了,现在想跟您告假去行脚云游。”

    “足够了是什么意思?”

    “足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那么在你走之前,先去装一盆大石块来吧!”

    学僧不明白无德禅师的意图,但还是按照他的吩咐,装了一大盆大石块,拿到他的面前。

    无德禅师指着盆里的大石块问学僧:“现在盆满了吗?”

    学僧回答:“满了。”

    无德禅师随手抓了一些小碎石放进盆里,小碎石顺着大石块的缝隙滑了下去。

    无德禅师问学僧:“现在满了吗?”

    “满了!”学僧肯定地说。

    无德禅师又抓起几把沙子撒在盆里,沙子顺着小碎石的缝隙滑了下去。

    无德禅师再问:“现在满了吗?”

    “满了!”学僧心想,这回可放不下什么东西了吧。

    无德禅师又向盆中倒了一杯水。

    “现在满了吗?”无德禅师又问。

    学僧无言以对,从此不再提告假行脚云游这件事。

    禅里禅外悟人生

    俗话说,学海无涯,无论我们感觉学得怎样精通,其实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谦虚,任何时候都不要有“满了”的想法。

    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以前,四川有一户姓马的人家,祖辈以编卖簸箕为生,人称马簸箕。马簸箕有一个儿子叫马祖道一,他生有异相,牛行虎步,引舌过鼻,足下还有二轮文。马簸箕心想,儿子生的一脸福相,不像做簸箕的料子,不能让儿子这么给耽误了。于是,他便让儿子远行,到湖南南岳怀让禅师处学习。

    两年后,马祖学到真传,便回到了故乡四川,想在那里弘扬佛法。马祖回乡有两个目的,一是颂扬佛法,二是光宗耀祖。家乡人听说从湖南来了位得道高僧,于是早早搭好了法台,在道路旁迎接。毕竟,“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可是,当马祖到来之后,乡亲们一看,原来是马簸箕的儿子。众人开始疑惑,随后是议论纷纷,最后,都散去了。

    看到这种情景,马祖道一感慨万分:“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于是,他准备离开家乡,到别处传学讲道去。

    就在他要离开时,他的一位嫂嫂走了过来,要他传授佛法。开始他不想传,但看到嫂嫂如此真诚,就动了心,说道:“你用一根绳子把一个鸡蛋挂起来,每天早晚把耳朵贴到上面去听,等你听到了声音,你也就得道了。”

    于是,他的嫂嫂真的用绳子绑住了一个鸡蛋,把它挂在屋内,天天听、年年听。乡亲们见了,开始时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大家都生气了,骂马祖传授歪门邪道,使嫂嫂走火入魔。可这位嫂嫂并不为这些闲言碎语所动,仍然照听不误。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月,有一天,正当她听得入神时,忽然“啪”的一声,鸡蛋掉在了地上,打破了。原来,是挂鸡蛋的细绳子断了。

    就在这一刻,嫂嫂恍然大悟!

    禅里禅外悟人生

    当我们决定要做某事时,就应该专心致志,坚持不懈,不要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也不要受别人的异议所干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甚至一些不可能的事情也变为现实。

    在勤奋用功之时,别忘了保持平常心

    从前,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我想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可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块盐,交给学僧说:“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遵照指示去做,没多久,跑回来说道:“我把盐块装进葫芦,可它老不化;葫芦口太小了,伸进筷子也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过葫芦倒掉了一些水,然后只摇晃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不解地问:“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仍耐心地解释说:“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崩断,弦太松不出声音。时刻保持着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无论是参禅悟道还是做其他事情,只勤奋用功往往收效不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忘却了平常心。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待人接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处理好各种事情。

    学习知识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精通与运用

    释迦牟尼有个叫般特的徒弟,他生性愚钝,佛祖让500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可是般特仍然不开窍。佛祖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认为这首偈稀疏平常,你只要认真学会这一首偈,就已经是不容易了!”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地就学这一偈,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佛祖派他去给附近的女尼讲经说法。

    那些女尼早就听说这个愚笨的人了,所以心中都不服气,她们想:“这样的愚笨之人也会讲经说法?”虽然心里是这样想,但是她们表面上仍然用应有的礼遇对他。

    般特惭愧而谦虚地对众僧尼说道:“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得一偈,现在给大家讲述,希望静听。”

    接着便念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话音刚落,众女尼便哄笑:“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还用你来讲解?”

    般特不动声色,从容讲下去,说得头头是道,新意跌出。一首普通的偈,说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

    众女尼听得如痴如醉,不禁感叹道:“一首启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倒这种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对他肃然起敬。

    虽然般特只学会了一偈,可他学得精通并懂得运用,于是一偈也得道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学了再多的知识,如果没有精通或不懂得运用,等于没学。所以,学习知识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学会了,在于是否能学以致用。

    悟通了一个事理,就悟通了世间所有事理

    有个叫智通的和尚,三更半夜里突然高声大叫道:“我大悟了,我大悟了……”惊醒了众多僧人,禅师也被惊醒了。

    众人一起来到那个僧人房里,禅师问道:“你悟到什么了?居然在这里大声叫嚷,说来听听!”

    众人以为他悟到什么高深的禅旨。没想到他一本正经地说道:“我日思夜想,终于悟出了——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他的话惹来了一场哄堂大笑!“这也算大悟?”

    禅师惊异的看着这个和尚说:“是的,你真的悟道了!”

    智通和尚立刻说道:“师父,现在我不得不告辞,我要下山云游去了。”

    众僧又吃了一惊,这个和尚实在太傲慢了,悟到了“尼姑是女人做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稀奇的,可是他居然以此要求下山云游,实在是太目中无人了。

    可是禅师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这个和尚是到了下山云游的时候了,于是不再挽留他,提着斗笠,率领众僧,送他出寺。到了寺门外,智通和尚接过斗笠,大步而去,再也没有任何留恋的。

    众僧向禅师问道:“他真的悟道了吗?”

    禅师感叹道:“这个和尚实在是前途无量啊!连‘尼姑是女人做的’都参透了,还有什么禅道悟不出来的呢?‘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个道理众人皆知,可是有谁能从中悟到佛理呢?这句话从智通和尚的嘴里说出来,却蕴含着另一种特殊的意义——世间的事理,一通百通。”

    禅里禅外悟人生

    世间许多事看起来非常复杂神秘,其实道理却很简单。真正参悟一个事理并不容易,其过程是艰辛复杂的,但当正真悟通了一个事理后,就悟通了世间所以事理。因为世间的事理就是这样:一通则会百通。

    只有超脱生死的境界,才会做到处事不惊

    每天晚上,云居禅师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里坐禅。

    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想捉弄一下他,便藏在他必经的路上,等到他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云居禅师必定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云居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云居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几个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云居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云居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禅里禅外悟人生

    世事变幻,祸福无常,超脱生死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会在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时,能够保持冷静,处事不惊,从容应付。

    换种心态看问题,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前,一个老太太每天到寺里烧香,并且总是哭哭啼啼的。

    寺里住持看久了,心中非常纳闷:这么多烧香的人,都是有求而来,像这样天天以泪洗面的,绝无仅有。

    “你为什么整天哭个不休呢?”他问那老太太。

    老太太忙不迭声哭诉道:“为了我那两个宝贝女儿啊!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鞋的,小女儿嫁给卖伞的。”

    老太太边说边用衣袖擦眼泪。

    “这不是很好吗?”住持实在想不出老太太哭的理由,他静心倾听下文。

    “你说得倒轻巧!天晴了,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愁不愁人?”

    老太太刚说完,住持同情地点点头。

    “下雨了,谁来买大女儿的鞋?愁不愁人?”老太太步步紧逼,住持又点点头。

    “愁死我了!愁死我了呀!”老太太又开始哭起来。

    等老太太哭累了,住持平静地告诉她:“你是不是可以这样想想呢?天晴了,大女儿的鞋店生意就红火;下雨了,小女儿的雨伞就有了销路。这不是很好吗?”

    经这点拨,老太太破涕为笑:“瞧我这个死脑筋,怎么没有想到呢?还是法师高明啊!”

    从此,老太太来回住在两个女儿家里,天晴笑,下雨也笑,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禅里禅外悟人生

    心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悲观还是乐观都取决于我们自身。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或许仅仅是一转身,一转身就能看到问题的另一个层面,一转身就会有一个开朗的心境。所以,在苦闷失意的时候,换种心态看问题,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字只是学习的工具,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

    有一次,慧能禅师在别人家借宿,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念经。

    慧能倾身仔细一听,感觉有些不对,于是起身来到那个念经的人身边说道:“你常常诵读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

    那个人摇摇头说:“有一些实在难懂!”

    慧能就把刚才那个人朗读的部分,为他作了详细的解释:“当我们在虚名浮誉的烟灰里老去,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当生命的火烬将熄,心跳与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最后的期盼?当坟墓里的身体腐烂成骸,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成为毫无知觉的虚空之后,我们在哪里?”

    一时间,天清地明,那个人混沌顿开,似乎隐约能看见生命的曙光了。

    接着,那个人问慧能佛经上几个字的解释,慧能大笑说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听了他的话感觉到十分吃惊,说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了解意思呢?怎么能够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着说:“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骑马的时候,不一定必须要有缰绳,那是给那些初学者准备的,一旦入门,就可以摆脱缰绳,在想去的地方自由驰骋。”

    那个人终于有所领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我们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文字的表述,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

    一个人的身心,在键锤下才会日益强壮

    寒冬腊月,有一个名叫“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

    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处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走开。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那个和尚身上皴裂的地方开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他依然跪在那里,雷打不动。仪山下令弟子:“谁也不准开门,否则就将他逐出门外!”

    七天过后,那个和尚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了一下他的鼻子,尚且有一丝呼吸,于是便下令将他扶了进去。滴水终于进了仪山门下参学。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仪山禅师问道:“无字,与般若有什么分别?”

    话刚说完,仪山一拳打过来,大吼:“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滚出去!”

    滴水被仪山的拳头打得头晕目眩,耳朵里只有仪山得吼声,忽然间,滴水想通了:“有与无都是自己得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还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纸擦鼻涕得时候,被仪山看到了,他大声喝道:“你的鼻子比别人的血汗珍贵?你这不是在糟蹋白纸吗?”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仪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说:“人间有三种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师门的影响力,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赏家师的慈悲,步步追随;上等僧在师父的键锤下可以日益强壮,最终能找到自己的天空。”

    禅里禅外悟人生

    大饼是擀出来的,钢铁是炼出来的,人才是键锤出来的。所以,当有鞭子向我们挥来时,躲闪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应该把头抬得更高,把背脊挺得更直,炼就一身硬功夫,以后就不会怕鞭抽之苦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