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说道悟人生-忍他人之不能忍,方为人上之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与对手过招时,无招往往胜有招

    日本东京有一个武功高强的武士,精通禅道,尽管他年纪很大了,但在和人交手的时候,仍然次次获胜。

    一天晚上,一个年轻力壮的武士前来拜访。这个武士不但武功高强,而且胆大妄为,横行乡里。他和人比赛的时候,经常先用各种方式将对方激怒,逼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先出手,然后,自己抓住这个时机,平静而仔细地观察对方的漏洞,一旦抓住对方的弱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行反击。使用这种招数,再加上自己的超常武功,年轻武士在和人交手时,也从未失败过。

    年轻武士久仰老武士的声名,但因为年轻气盛,不把老武士放在眼里。他这天前来拜访的目的就是踢馆,想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名望。

    弟子们担心老武士年龄太大,不是年轻武士的对手,都纷纷劝他不要接受挑战,或者挑选自己的年轻弟子迎战。可是,老武士接下了对方的战帖,并决定亲自出战。

    两大高手比赛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来到市区的大广场前,观看这场不同寻常的比赛。

    比赛开始了,年轻武士像往常那样,开始侮辱老武士,对他扔石头、香蕉皮,还往他脸上吐口水,用脏话侮辱他,想以此来激怒他,但老武士不为所动。

    这样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老武士始终一动不动,既不生气,也不抢先出手。这是年轻武士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他骂得嗓子都哑了,并且精疲力竭,已经没有力气和勇气向老武士进攻了。最后,血气方刚的武士不战而退,灰溜溜地逃跑了。

    回来后,老武士的弟子们都气不过,纷纷质问道:“师傅,您为什么不好好教训一下那个狂妄自大的家伙呢?”“就是!那个小子太过分,师父您怎么能忍受?再说,这样也有损师傅您的声名。”

    面对弟子们的质问,老武士没有辩解,反而问道:“假如有人带着礼物来见你,你不接下礼物的话,礼物归谁?”

    弟子齐声回答道:“当然是归送礼的人。”

    老武士微微一笑,说到:“妒嫉、愤怒和侮辱难道不是同样的道理吗?如果这些东西你都拒收,它们还是归对方所有。”

    老武士最后说:“从对招的角度来说,他是有,我是无,无招胜有招。”

    弟子们听了这番话,才明白了师傅的用意,也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的道理。

    禅里禅外悟人生

    对方不怀好意的挑衅和侮辱,目的就在于让人我们愤怒,从而失去理智,这样对方就可以抓住我们的弱点,将我们击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沉得住气,以无招对有招。要知道,对方所有邪恶的语言或举动,如果我们不接受,对方只能把它收回。

    给别人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就会少一些猜疑和怨恨

    唐朝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并且还做了本朝的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朝小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经开了,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会吧。”船夫也大声喊道:“请等下一会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家一看,是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傅开口求情,就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了船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快走开。没看见你大爷上船了吗?快把座位让给我。”没想到,这一鞭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他的脸颊汩汩地留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将军。

    看到这一切,大家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有位禅师抱不平,人们纷纷窃语:这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才回去载他,他不仅抢了禅师的位子,还打人家。从大家的议论声中,将军明白了一切。他心里非常惭愧,懊恼不已,但身位将军,他又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了水边,洗掉了脸上的血污。此时,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住了,他走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您。”

    谁知,梦窗禅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禅里禅外悟人生

    “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应该把右脸也伸过来过他”,这不是退让和怯懦,也不是思想愚固,而是人性中的宽容与理解。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都能够给别人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和尊重,那么,世界上就会少一些猜疑和怨恨,人与人之间会相处得更好。

    忍他人之不能忍,方为人上之人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比较易怒,还常喜欢跟别人打架,因此,很多人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他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往脸上吐口水,也只是忍耐的擦去,而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嗳——何必呢,就让唾沫自己干了吧,何必去擦掉呢?”

    青年听了,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啊?”

    一休禅师说:“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然被吐了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的接笑吧!”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吐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可怎么办呢?”

    一休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嘛!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禅师说的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

    一休禅师非常关切的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里,实在无话可说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有句话说得好:忍他人之不能忍,方为人上之人。忍,实在是一种高深的处世之道。小忍可以避免争端,大忍可以大事化小,并且可以修身养性。

    为了一点小事,没有必要做无谓的争吵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就兴冲冲的抱着一束鲜花和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

    可是,没料到刚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起来:“你看!你这么粗气,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怎么给我一个交待啊?”

    那个人名叫李南山,他非常不满的说:“撞翻已经撞翻,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嘛那么凶啊?”

    朱友峰十分生气:“你这是什么态度啊?自己错了还要怪人吗?”

    接下来,两个人互相咒骂起来,互相指责的声音很大。

    广圄禅师正好经过这里,问明原委后,说:“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的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停了片刻,广圄禅师又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听到这里,李南山先说:“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说:“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

    朱友峰也由衷的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实在是太幼稚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执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我们既要敢于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又要有接受别人道歉的雅量。

    不作任何解释,往往才是最好的解释

    日本的白隐禅师,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向来得到大家的尊敬。

    有一对夫妇,在白隐禅师的住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这对夫妇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不经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

    出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这对夫妇又惊又怒!夫妇俩对女儿爱恨交加,发誓要惩罚那个惹事的家伙。在父母的逼问下,女儿起初不肯招认那个人是谁,最后才终于吞吞吐吐说出“白隐”两个字。

    夫妇俩当即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听清事情的原委以后,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后,就被怒气冲冲的夫妇俩抱给了白隐禅师。此时的禅师,早已经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孩子。

    禅师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和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

    一晃一年过去了,那位未婚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摊牌:孩子的生父是在市场里做工的一名青年。

    随后,三人来到白隐禅师那里,不住地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说要将孩子带回去自己抚养。

    白隐禅师仍然是淡然如水,他没有任何表示,也没有乘机教训他们。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禅师轻声说道:“是这样吗?”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禅里禅外悟人生

    当我们被别人冤枉时,如果费尽心机地去解释,往往会越描越黑,事情会越闹越大。其实,遇到这种事情时,没有必要去理会,要相信总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把心放宽一些,装装糊涂,往往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夫妻是前世修来的缘,应该互敬互爱、互谅互让

    有一次,仙崖禅师外出弘法,在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

    妻子说:“你算什么丈夫,一点都不像男人!”

    丈夫说:“你骂,你如果再骂,我就打你!”

    妻子说:“我就骂你,你不像男人!”

    这时,仙崖禅师听了之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喊:“你们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斗人,不要门票,你们来看啊!”

    可是,那对夫妻仍然继续吵架。

    丈夫说:“你再说一句我不像男人,我就杀了你!”

    妻子说:“你杀!你杀!我就说你不像男人!”

    仙崖禅师煞有介事的说:“精彩极了,现在要杀人了,快来看啊!”

    这时,有过路人说:“和尚!你大声乱叫什么啊?夫妻吵架,关你什么事?”

    仙崖禅师说:“怎么不关我的事呢?你没听到他们要杀人吗?杀死人就要请和尚念经,念经时,我不就有红包拿了吗?”

    过路人说:“真是岂有此理,为了红包就希望杀死人啊!”

    仙崖禅师说:“希望不死也可以,那我就要说禅理了。”

    这时,连吵架的夫妇都停止了吵架,双方不约而同的围上来,听听仙崖禅师和人争吵什么。

    仙崖禅师对吵架的夫妇说:“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时都会溶化;再冷的饭菜,柴火点燃时都会煮熟;夫妻,有缘生活在一起,要做太阳,温暖别人;做柴火,成熟别人。希望贤夫妇要互敬互爱!”

    仙崖禅师的话说得吵架的夫妇十分惭愧,各自认错。而过路人听了之后,也都当下领悟了禅师的高妙禅理。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能在芸芸众生中走到一起就是缘,那么,夫妻之间就应该珍惜这份缘――互敬互爱、互谅互让。

    仔细想一想,许多事都不值得去生气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爱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看了很久后,顿时领悟,向高僧道谢后离去。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有很多人喜欢生气,即使为了一点小事,也会气得不得了。其实,很多事根本不值得去生气,生气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况且,人生中还有许多重要的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又怎么能浪费时间去生气呢?

    当遭受到别人的谩骂时,要把谩骂归还给对方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地冲进精舍来。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怒火。

    佛陀默默地听着他的无理谩骂,等他稍为安静时,向他说道:“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何必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那是当然的啊。”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以慈眼盯着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谩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佛陀为他说了以下的偈:

    “对忿怒的人,以忿怒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忿怒的人,不以忿怒还牙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后来,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禅里禅外悟人生

    世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有时我们会遭到别人一些无理的谩骂,这时不要以牙还牙,只需将对方的谩骂归还给对方即可,也就是说,不接受对方的谩骂。这样一来,我们不但战胜了自己,而且也会战胜对方。

    对待一个犯错的人,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有一天晚上,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

    这位老禅师也不声张,他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着。一会儿,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落地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小和尚顿时惊惶失措,木鸡般地僵立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但是,更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老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就这样,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此时此刻,小和尚一定知错明过,那就没有必要再饶舌训斥了。以后,老禅师也没有再提起这件事,可是禅院里所有的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夜里越墙出去闲逛了。

    禅里禅外悟人生

    做人要有度量,要懂得宽容。当别人犯了错误的时候,训斥并不一定能起到作用,有时不妨宽容一下,给别人提供一个冷静反省的空间,从而使其改过。

    生死是人生中很自然的事,谁也无法避免

    从前,有位妇人只生了一个儿子。她对这惟一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妇人的独生子忽然染上恶疾,医师们诊视以后都束手无策。最后,妇人的独生子离开了人世。

    突如其来的打击如同晴空霹雳,妇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哀伤哭泣:“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惟一的亲人,现在竟然舍下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的活着,有什么意思啊?”

    这时,佛陀看到这种情形,就问:“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

    “是啊!那是我的希望啊!”妇人如同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样急忙说。

    “只要你点着上好的香来到这里,我便能咒愿,使你的儿子复活。”

    佛陀接着嘱咐:“但是,记住!这上好的香要用家中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点燃。”

    妇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准备上好的香,拿着香立刻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父前不久刚去世。”“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妹妹一个月前走了。”

    妇人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所有人家,没有一个家是没死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火来点香,失望地走回坟前,对佛陀说:“大德世尊,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逝,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佛陀见时机成熟,就对妇人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翻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现象。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

    禅里禅外悟人生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人生也是如此,有些事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比如生、老、病、死,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既然无法避免,就应该让一切顺其自然。

    生命的长度,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一天,佛陀问他的弟子:“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什么呢?”

    弟子们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保养身体,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环视弟子,沉静地问:“那么,你们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是几十年。”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个弟子见状,肃穆地说:“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就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嗯,你能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对佛法的了解,仍限于表面。”

    他又听到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浮游虫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昼夜!”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有了表面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刻。”

    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被激发起来。又有一个弟子说:“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和朝露没什么两样,看起来很美丽,可阳光一照,一眨眼的功夫,它就干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这时,一个弟子站起身,说:“佛陀!依弟子看,人的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他此语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看着佛陀,期待他的开示。

    佛陀赞许地说道:“说得好!人生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很长,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其实,生命只是一呼一吸!”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人的生命很短暂,只在一呼一吸之间。所以,我们不应懈怠懒散,而应好好把握人生的分分秒秒,勤奋进取、努力拼搏。当然,也要懂得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欢乐。

    每一天都是全新的,过去的就应该让它成为过去

    有一次,有一个人去侮辱佛陀——他朝佛陀的脸上吐了一口唾沫。

    佛陀擦了擦脸,然后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好像他说过什么似的。

    这个人糊涂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料到会有这种回答,他走了。可他整夜不能入睡,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做了件绝对错误的事,觉得有罪恶感。

    第二天早上,他来了,跪在佛陀脚下说:“饶恕我吧!”

    佛陀说:“现在谁来饶恕你?你对着吐唾沫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吐唾沫的那个人也不在了——所以,谁将饶恕谁?忘了它吧,现在,什么事都无法做了,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因为没有人了,昨天的两个人都已经死了,还能做什么呢?今天你是一个崭新的人,我也是一个崭新的人。”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人生中难免有不快和忧愁。当新的一天来临时,我们都是一个崭新的人,因为昨天的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应学会忘记不快和忧愁,因为那都是昨天的事了,过去的就应该让它成为过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