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用淡定面对一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淡定不是平庸,是一种心境,是“宠辱不惊,信步庭前,闲看花开花落”的雅致;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人的一生是个从生到死的过程,成功亦是打拼的过程;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1. 诚信做人不过时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风起云涌,道德沦丧如决堤之水,诚信缺失也就随之泛滥成灾。的确,在当下社会,信任危机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且暂时无法改变这一局面,但不能因此就说诚信就不再重要了,相反,在这样的时刻,更能体现诚信的真正价值。生活中需要诚信,工作中更离不开诚信。诚信永远像一朵不凋零的鲜花,它芬芳宜人、高雅迷人,一直吸引着完美的灵魂向它靠拢。

    历史上,“信”一直被人们看成做人立身的根本。古人云:“索无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诚实做人,诚信做事,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诚信,能给你带来一生的财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与什么人打交道,都应该以诚取信,方能以信得利。

    “做事难,做人更难”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无疑是对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心态。诚信对商人来说,犹如水之于鱼,在我国早期的商帮里,都流传着“诚信”的故事。以晋商为例,晋商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商帮,前后传承达数百年之久,晋商成功的秘诀也正是在一个“信”字。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北京城中许多王公贵戚、豪门望族都随着慈禧、光绪逃往西安。由于仓皇,这些人甚至来不及收拾家中的金银细软,他们随身携带的只有山西票号的存折。一到山西,他们纷纷跑到票号兑换银两。山西票号在这次战乱中损失惨重,它们设在北京的分号不但银子被劫掠一空,甚至连账簿也被付之一炬。

    没有账薄,山西商人就无从知道什么人在票号里存过银子,更无从知道储户到底存了多少银子。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票号原本可以向京城来的储户言明自己的难处,等总号重新清理账目之后再做安排。这样的要求可以说合情合理,因为来取银子的难民刚刚经历过京城的兵灾,很多人甚至是亲眼目睹了票号被劫掠的情况。但是,开中国银行业之先河的“日升昌”票号没有这么做,以“日升昌”为首的所有山西票号都没有这么做。他们所做的是只要储户拿出存银的折子,不管银两数目多大,票号一律立刻兑现。

    山西票号这样做,无疑是承担了巨大的风险,面临众人的挤兑,再加上时局动荡,在这种局面下,票号经营者稍有不慎,就可能使自己的生意陷入灭顶之灾。

    “日升昌”和其他山西票号面临危难之时所表现出的胆识让人赞叹。他们不惜以不计后果的举措向世人昭示了信义在票号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义制利的古训被晋商透彻地理解之后贯彻在实践当中。“日升昌”清楚地看到,来山西票号挤兑银两的多是王公贵族,他们的行为属迫不得已,是国难所致。不论时间长短,灾难是会过去的,这些人在京城的政治和经济实力都不容忽视,为此从长远看,票号冒一定的风险,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更大的机会。

    以后的事实证明,“日升昌”的判断是准确的。战乱过后,当他们在北京的分号重新开业时,不但普通百姓纷纷将积蓄放心大胆地存入票号,甚至朝廷也将大笔的官银交给票号汇兑、收存。“日升昌”为首的山西票号在挤兑风波中,以甘冒风险的代价换来了名利双收。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贤能”的一个重要标准。儒家思想强调“民无信不立”,宣扬“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要求商人能够做到“笃实至诚”。诚信宜“厚”,企业与公众之间,绝不能弄虚作假,而应该“一诺千金”,把“信”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以心换心,以真诚去结交真诚,以友谊赢得友谊,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和信任,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不会有人愿意与之交往;一个企业如果不讲诚信,便无法在市场上立足。诚信是金,古今中外很多著名企业,都把诚信作为对员工的首要要求,有不少著名的企业家都把“诚信”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和企业经营的根本准则。

    郑周永是韩国现代企业集团的总经理。他所在的集团重质量,讲信誉,因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压倒同行对手,成为韩国建筑行业的霸主。

    1953 年,该集团承包了一座大桥的修建工程。由于物价上涨,开工不到两年,工程费总额就比签订合同时高出 7 倍。郑周永把信誉看得比生命还贵重,他毅然决定:宁可赔本,甚至破产,也要按时把工程拿下来。结果,现代企业集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按时按质完工了。这一次,郑周永虽然损失惨重,却为集团树立了恪守信用的形象,生意一个接一个地找上门来。现代企业集团的生意越做越旺,靠的就是“守信”两字。

    诚信是一个企业“最好的竞争手段”,是企业的生产力所在,它体现在可以使企业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利用率,提高效率,摆脱诉讼,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等。

    诚信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却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经商讲诚信,就是以诚为本,以信而立。诚信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是企业资源无形的资产。如果把诚信作为自己的立业之本,你的企业市场机会将会更多、更大,给企业带来利益也是不可估量的。

    2. 难得糊涂,糊涂难得

    清代思想家郑板桥曾手书“难得糊涂”四个字,这是他一生的体验和总结,也成为后人修炼本性的格言。难得糊涂,是人在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豁达,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写照。

    人要有颗豁达之心。当你豁达时,才会真正区分什么是爱,什么是不爱;什么属于自己,什么不属于自己;才会爱得有分寸并不丧失自我。拥有了豁达,风雨后你将是个最大的赢家,你收获的是一种带有灵性的清静、以及对人生顿悟和对伤害的宽容。所谓糊涂,是一种在明白的基础上的糊涂,这糊涂的境界远远高于清醒!表面糊涂,心里清楚,这是最高明的做人技巧。外表给人以消极、无能的感觉,使人放下戒备,人为地营造出一种迷惑外界的假象,自然就可以减少外界的压力,或降低对方对自己的要求。这时如果要克敌制胜,则可以在不被防备的条件下出手,以奇制胜,以有备胜无备;如果目的在于获得别人的赏识,则可以出人意表,令人感受到惊喜,引起别人的重视。难得糊涂,比积极、主动的态度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因此,也常常被演变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

    三国时期,刘备寄居曹操处,为防谋害,他经常在后园种菜,并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当曹操与他煮酒论英雄时,他故意装糊涂,说袁绍、袁术、刘表等为当世英雄,以麻痹曹操。还有,曹操在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缴获了自己的下属与袁绍私通的大量书信,有人劝他对这些人严加处理,他却不为所动,命令把这些书信全部焚毁。

    魏晋时期,集诗人、作家、思想家于一身的名士阮籍,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可谓是名士风流,门第高贵。但当时的政治形势异常复杂,今天被某人拉拢得势,明天就可能因其倒台而被砍头,最好的保身之术就是远离政治。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死了皇族曹爽,开始专政。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又相继专权,后来干脆废除魏帝,建立晋朝。期间,阮籍一直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委蛇。早在曹爽要请他入朝为官时,他便看出了曹氏已面临覆灭的危机,于是托病谢绝,归田闲居。等到司马懿掌握曹魏政权后,又请他做自己的幕僚,封给他从事中郎的官职。阮籍摄于司马氏的势力,只好低头就范,且做得相当到位。凡是司马府上有宴会,他都是每请必到,一到便开始喝酒,有时真的喝得酩酊大醉,有时则是装出来的,以此来掩饰自己。此外,阮籍还故意处处表现出贪酒纵欲的糊涂样子。有一年,他突然提出愿意担任军职,并明确提出要担任北军的步兵校尉。如愿以偿以后,人们才发现,他要求担任这一职务的唯一原因是步兵校尉兵营的厨师特别善于酿酒,而且还有三百斛酒存放在仓库里。果然阮籍一到任后就整天泡在酒桌上,纵情豪饮,不问世事,后人因此称他为“阮步兵”。

    阮家的邻居中有个卖酒的美少妇,阮籍就常与朋友去那里买酒喝,喝醉了就躺在少妇身旁睡觉。少妇的丈夫刚开始怀疑阮籍有不轨之心,后来观察了很久,始终没有见到他有异样的举动,这才放下心来。当时有一个司徒名叫钟会,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善于投机钻营,是个卑鄙小人,阮籍一向对他深恶欲绝。钟会知道阮籍的名气很大,而且对司马氏专权心怀不满,便时常来阮家做客,希望能探听到一点口风。他每次上门,阮籍都拿出美酒款待,和他开怀痛饮,但对政事却从来一言不发,钟会只得怏怏而归。

    阮籍有一个女儿,生得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阮籍左右为难,如果答应了,就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家族的荣衰就要和司马氏绑为一体;如果不答应,就会得罪司马昭,可能有性命之忧。他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又拿出“装糊涂”的高招,天天喝酒喝得烂醉。每一次提亲的人上门,都可以看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的样子,提亲之事根本没有机会出口。这样一连过了两个多月,阮籍始终宿醉未醒,醉了又喝,喝了再醉,司马昭的联姻计划只得做罢。

    可能正是因为阮籍装糊涂的功夫一流,所以司马氏杀戮异己、株连甚广,他却独独逍遥于世,没有大起大落,更没有性命之忧。难得糊涂,其实就是“大智若愚”,掩饰真实的用心、才华、声望和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之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方法,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糊涂”是一种境界,是聪明人所为;“糊涂”并不是让人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只是换一方式,把生活中的小事情模糊处理。那些斤斤计较的人可能得到一时的满足;锋芒毕露的人可能会得到一刻的虚荣,但得意之时也许埋下了隐患,种下了祸根,故此,装装“糊涂”可能会别有洞天的效果。

    3. 委曲求全顾大局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有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里面,苏轼分析了普通人和真正勇敢者之间在面对危机的反应。生活中,有人认为和颜悦色、忍让无争、宽恕容忍与从不恶言厉色,就是十足的懦夫行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有人更以为凡事忍耐、含垢受辱、承认过错及接受责罚便是懦夫,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必胜把握时,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认错,往往是怕负责任,才是真正的懦夫。

    一忍,可以当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一个人胸怀坦荡磊落,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那就无事不能成、无功不可就了。 古代所谓的豪杰人物,都有超过常人的修养,更有着忍耐一般人所不能忍的工夫。“心字头上一把刀”谓之忍,你若挨得过这把刀,寸寸心血会教你成功。“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能包容一切,方能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后必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所谓大肚能容、逆来顺受,并不是天生的窝囊废,相反的他正是一个成大功、立大业的强者呢!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韩信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军事统帅。 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在他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三国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五丈原,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而采取拖延战术久不出兵。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司马懿的属下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

    韩信也好,司马懿也罢,都是“忍一时之气,争千秋之利”,这一点值得当今那些年轻气盛者好好学习一番。如今的年轻人,动辄与人出口相骂,大打出手,稍遇不公,就得奋力相争,当然他们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一定要考虑其后果。

    当你处于弱势时,就很难有施展自己的空间,仿佛困兽一般。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形,常常任凭自己的性情,顺着自己的情绪行事,如被人羞辱了,干脆就和他们干一架;被老板骂了,干脆就拍他桌子,丢他东西,然后自动走路!不敢说这么做就会毁了你的一生,因为人生的事很难说,有时甚至会“因祸得福”!但没有忍性,绝对会给你的事业造成负面的影响,而且不能忍的人“因祸得福”者并不多,大部分人都不甚如意,总是到了中年才会感叹地说:“那时真是年轻气盛啊!”这里倒不是说不能忍的人命运就不好,而是不能忍的人走到哪里都不能忍,不能忍气、忍苦、忍怨、忍骂,而总是要发作、要逃避、要抗拒。

    因此,当你身处困境、碰到难题时,想想你的重大目标吧!为了大目标,一切都可以忍!千万别为了解一时之气而丢掉长远目标。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你能忍一忍,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志,以后即使碰到大的问题,自然也能忍受,也自然能忍到最好的时机再把问题解决,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

    当然,我们要把能忍之人与人们平常所说的“窝囊废”区分开来,千万不要去做后者。人也要有一身正气,碰到你公正有理之事时,要先据理力争,以正压邪,更不能丧失人格。也就是说,忍也要看忍的对象、范围和程度,而不是大事忍,小事也忍,无理时忍,有理时也忍。

    4.正确处理抱怨

    在生命的旅途中,遇到各种矛盾,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平衡心理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为此而牢骚或不能释然,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就得不偿失了。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条件的不协调造成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对待。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换种想法,你就会发现,其实那些纠结你的事真的很不值一提。

    但是,抱怨乃人之常情,生活中的不如意、不顺心,总要找个人说说吧?然而,找人诉说是一回事,抱怨又是另一回事。一般来讲,倾诉是指向对方诉说某事,而抱怨则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诉说。虽然都是诉说,但所产生的效果确是截然不同的。实际生活中,抱怨是不可取的,不可取之处在于喜欢抱怨的人,总认为自己是强者,只有自己才是对的。所有的怀才不遇,是社会对他太不公平,是人们没有对他进行公正的评价,遇到不如意的事,他要抱怨一番,遇到困难他又要抱怨一番。

    喜欢抱怨的人,总能找到借口,为自己进行开脱。 抱怨的人在抱怨之后,非但不轻松,心情往往更糟。常言说,放下就是快乐,包括放下抱怨,因为它是心里最重的东西,又是最无价值的东西。常跟爱抱怨的人在一起,人也会变得萎靡不振,对生活打不起信心来。所以人们都恐惧牢骚满腹、喜欢抱怨的人,怕自己也受到传染,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向往,从而失去勇气和朋友。

    相反,人们总是欣赏那些乐观的人,是欣赏他们面对逆境和困难,表现出的泰然和自信。乐观的人具备了生活所必需的信心、勇气和信仰。他们在自己获益的同时,又感染着身边所有的人。跟乐观的人在一起,你也会觉得生活会美好起来,所有的困难和不幸,都会在你的勇气面前藏匿起它们的身影。

    有位美国牧师曾发起“不抱怨”运动,在总结运动成果时说:“我们都明白,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和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接受现实并存有良好的期望。”

    如今,我们身边常常会遇到各种抱怨,在上下级之间,当领导的埋怨下属不积极行动,当下属的指责上级犯官僚主义;当教师的总抱怨学校怎么怎么不好,而学生又总是抱怨哪个老师如何差劲。在家庭里,丈夫埋怨妻子,母亲责怪儿子,婆婆不满意媳妇,女儿对老爸有意见,等等。当然,这些生活中的磕磕碰碰、烦闷与痛苦都是在所难免的。问题是,一味的抱怨别人,不仅对别人,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也是徒劳无益的。

    有位智者对总是抱怨的弟子感到厌倦了。有一天,他派他的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这个不快活的年轻人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它。

    “味道如何?”大师问。

    “苦。”弟子吐了口吐沫。

    大师又吩咐年轻人抓一把盐放进附近的湖里。弟子于是把盐倒进湖里,大师说:“再尝尝湖水。”

    年轻人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很新鲜。”弟子答道。

    “你尝到咸味了吗?”大师问。

    “没有。”年轻人答道。

    这时大师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就象是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但是,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却取决于我们将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所以,当你处于痛苦时,你只要开阔你的胸怀,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个湖泊。

    联系到实际生活,当遭遇痛苦时,抱怨有什么用呢?一个差团队不会因你的抱怨就变得优秀,那个你最讨厌的领导也不会因抱怨而有所改变,客观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呢?在既定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更好吗?现实不会改变,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抱怨总是让人觉得失败,想要放弃,而这失败往往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我们自找的。我们总是羡慕那些成功人士头上的光环,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付出。当你无聊地打发时间,慵懒地躺在沙发上时,这些人可能刚刚熬完一个通宵,刚刚喝掉一杯用来提神的咖啡并开始新的工作。

    事实证明,上天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只是我们在不停地抱怨中错失了太多。人生的智慧就是千万莫抱怨。我们应当把抱怨收起来,因为我们抱怨不起。前面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等着我们去做! 远离抱怨,改变自我,发现全新的自己。你会看到,每天都充满笑容的自己,从而明白抱怨之外的世界更美好。远离抱怨的世界,接受现实。你会看到曾经忽视的风景,家人、朋友、社会,原来一切都是美好的。

    5. 多一些责任心

    现代社会,人们对责任感的重要性几乎无人怀疑,但对什么是“责任感”则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意见,以至于连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大型综合辞典《辞海》也没有收录责任感一词。在一些小词典里,对“责任感”的解释多为一句话如“自觉做好分内事的心情”、“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和“想做好应该承担的事情的心情”,等等。

    现在,有人给责任感这样定义: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责任感是我们克服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使我们有勇气排除万难,甚至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而一旦失去责任心,即使是最擅长的工作,也会做得一塌糊涂。

    有一名老木匠一生都极为敬业和勤奋,也因此深得东家的信任。到了退休的年龄,木匠想回家与妻儿共享天伦之乐,但东家万般不舍,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再盖一座房子。对东家最后的要求,木匠自然无法推辞,但他归心似箭,心思全不在工作上,用料也不那么严格,赶出来的活儿全无往日的水准。等到房子盖好后,东家将钥匙交给了木匠,笑着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现在它属于你了。”老木匠愣住了,悔恨和羞愧难以言表。他这一生盖了那么多华亭豪宅,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他既能盖出华亭豪宅,也可以搭出这般陋室?这恐怕不是因为他技艺有所减退,而是失去了最重要的责任感。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的工作态度,进而也影响到了他事业的成败。

    在工作中,如果你对待每一件事都认真负责,而且想方设法去改善,那么你将赢得足够的尊敬和荣誉。而且,当我们对工作充满责任感时,我们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从中找到快乐。如果你希望自己有杰出的表现,那么,你就必须在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让责任感成为鞭策、激励、监督自己的动力,使自己在工作上没有丝毫的懈怠。

    或许,有人会说,只有那些位高权重的人才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而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员工,只要把事情做完就行了,至于责任感,有无皆可。其实不然,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担负着企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责任,因此,无论职位高低,我们都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实上,也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具备很强责任感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

    经验告诉我们:凡是那些为他人、为社会、为集体做了好事而又不期望得到回报的人,通常也是会以高度负责精神投入工作的人。白衣天使南丁格尔是伟大的,她的伟大来自平凡。她把护理工作看成是一种关乎人的尊严乃至人类文明的神圣事业,而这些恰恰是通过诸如采光、通风、消毒、伙食、卧具等细致周到的关爱体现出来。责任感不仅仅表现在大的方面,落实到工作中是责任心,在工作中有责任心的人,是不会忽略工作中的小事的。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是有责任感的,但也不排除出现另类。我们身边就有一些人,不求上进,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社会上现在流行这样的说法:“饭来才张口,衣来就伸手;走路要打的,喝水要绿的(绿茶);本事没有的,脾气挺大的;出门就要钱,回家惹人气;一说就斗嘴,再说耍脾气;出门不回家,吃住在网吧;敢怒不敢言,由我摆布你。”这是人们对一些年轻人行为的描述。有些人,经受不住艰苦环境的磨炼,抵制不住都市繁华的诱惑,弃自己的信誉和前途而不顾,成了人们所唾弃的对象。这种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前途,充其量也只能当一个啃老族,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不知何为责任。一个没有责任感、不讲信誉的人是难成气候的。

    一个有了责任感的人,他就会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对自己、家庭、社会勇于负责的精神。能遵守社会规范,有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当代人最缺乏的就是责任心,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人要有爱心、信心、进取心等,而最重要的是责任心。因为责任心是一个人能否立足社会、成就事业最基本的人格品质,在某种程度上讲,责任心有多大,我们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6.好性格成就大事业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世上也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有人娇气、傲慢、泼辣,有人热情、开朗、活泼;有人深沉、内向、喜欢思考,有人胆大、自信、喜欢表现;有人快中易粗、粗中易错,有人慢条斯理、有条不紊。性格就是由各种不同特征组成的有机结合体。

    西方有句名言,叫“性格即命运”,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将根本性地决定着他未来的前途。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职业与性格之间确实具有很多内在联系,不同的性格,使人更容易从事不同的事业。一项对企业管理者性格特征的系统研究显示,企业领导者所应具备的性格特征应该是情绪稳定、主导性、社会外向性、社会适应性强等。考察那些成功人士的成长过程,我们发现,他们事业上的成就与其特殊的性格不无关系。

    有位美国记者曾在采访银行家摩根时问:“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性格。”记者又问:“资金与性格何者更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资金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性格。”

    1998年5月,华盛顿大学请来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演讲,学生们问:“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于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性格、习惯和脾气。”盖茨赞同地说:“我认为沃伦的话完全正确。”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良的性格组合是导致人生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性格既是天生的、遗传的因素,又是可以通过环境加以雕琢的,因此性格本身也可成长。有卓越能力的人,必有卓越性格。华盛顿、林肯、罗斯福、卡耐基、洛克菲勒以及其他许许多多有名没名的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经验,都能给我们以启迪。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健全性格的重要性,超过了智力的开发。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特殊性格帮助他们在所在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所面临的困难都是无比巨大的:物质条件贫乏,社会条件严苛,所追求的目标又是常人所不敢尝试的。然而,他们却能最终突破层层障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他们靠的是什么?靠是的能吃苦、不服输、脚踏实地的性格。这些都启示我们,当我们准备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努力方向时,一定要注意,首先对自我进行必要的分析,特别是要对自己性格方面的各个要素的特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奋斗的目标。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影响,一般来说,性格指的是包括个人行为的特征。它是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心理整合以及因环境而产生的惯性行动倾向。性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同时,性格也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的先天素质与其所遭遇的复杂多变的社会所构成的矛盾的统一,从而使人产生了一系列的内外部行为。人的性格形成一半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一半来自后天的环境因素。一个人的性格不同,把握机遇的能力也不同。

    因此,每个人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工作单位等不同的环境中,都应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努力去适应环境。当身临逆境时,不要埋怨生不逢时,不要归罪于机遇不好,而应当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先承认它,接受它,然后再想方设法去改变它,学会及时调整目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很大的。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讲的就是人总是能应付困难的,只要我们立志对自己积极地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良好的性格就会逐步形成。

    7.喜怒不形于色

    “荣”者,荣誉、荣耀,是指一个人取得成绩时产生的一种得意、兴奋、激动的心态; “辱”者,耻辱,羞辱,是指在一个人在遭遇凌辱、侮辱时产生的一种苦闷心态。对于普通人来讲,面临“荣”或“辱”时,心态都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等生理现象;会出现精神亢奋、思绪激昂等精神性状态。沿着“喜悦”或“悲愤”方向偏执地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得意忘形”或“悲愤欲绝”等不理智的失态表现。此所谓“惊”也。

    任何人去做事,结果无非两种。成功或者失败。失败时,便会自然地受到别人的冷落。此时,很多失败的人就像含羞草一样,一碰,就紧紧地把自己包围起来。其实,失败了又怎么样呢?抖落身上的泥土,剔去耳洞中别人的恶语,直起腰板来,做一个敢于向失败挑战的勇者。如果成功了,也不要太骄傲,因为事物总是相互因果的,失败中包含着成功,成功中也蕴含着失败。在任何时候,保持一种荣辱不惊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荣辱不惊,是一种历经繁华之后的恬淡,是一种笑看人生风云变幻的洒脱,同时也是一种遇事镇静沉重的稳健和气度。我们只有在成长中经历岁月的淘洗,才能达到这一人生境界。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匡义御驾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走投无路,只好投降。面对这巨大的胜利,赵匡义难以自持,便不顾兵疲财缺的现状,主张乘胜伐辽,收回被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大将潘美反对说:“我军大胜,此刻也不能志得意满、轻敌冒进。眼下尚需稳定形势,巩固胜果,士卒也需休整。”没等宋太宗说话,总侍卫崔翰却越众而出,大声说:“此乃天赐良机,岂可轻易放弃呢?陛下进兵之举甚合民心,必群起响应,我军又是得胜之师,当无坚不摧,伐辽必有胜算。”

    赵匡义本来求胜心切,又听崔翰这样讲,便不再犹豫了,宋军遂大举北进。宋军快到高梁河时,遭到辽军的伏击,损失惨重,赵匡义也不知去向。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也随赵匡义亲征,他手下的将领欲立赵德昭为帝。赵德昭面对众将拥立,一时心动。他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没有轻言进言。

    赵匡胤去世,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遵循母亲的遗命。让弟弟赵匡义做了皇帝。这个事实曾让赵德昭心中郁闷。他的一位亲信劝他不可这样,这位亲信说:“事已至此,大王纵有千般怨言,也无力回天了。大王现在的举动,皇上必定极为关注,皇上怎会容忍一个心怀不满的臣子呢?再说,大王当不上皇帝也未必就是坏事,只要大王看透荣辱,顺天应命,也不会感到做个逍遥亲王有什么不快。”赵德昭很聪明,他一下领悟了其中的真意。自此,他天天纵歌饮酒,对宋太宗极其恭敬,宋太宗对他并不怀疑,君臣相安无事,相处得十分融洽。

    今日面对此变,赵德昭虽口里没有说什么,心里却是千回百转。他思忖这件事关系太大,万不可因贪求帝位犯下致命之祸。他又想太宗虽是失踪,终究不能肯定他已蒙难,如果自己轻率即位,太宗若没死,自是不能放过他了,如此自己连性命都将不保。

    赵德昭越想越怕,他先前的窃喜之情一扫而光。他决定以静制动,慎重行事,于是他故意作出生气的样子说:“皇上生死未明,大敌当前,你们不思报国杀敌,却在这儿胡言乱语,动摇军心,这是忠臣所为吗?我是皇上的臣子。誓死效忠皇上,岂能受你们唆使,干下这大逆不道之事?你们真是昏了头了!”

    众将本想赵德昭定然接受,自己也可有拥立之功,飞黄腾达,谁知赵德昭却出言训斥,他们都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他们虽自称有罪,但心中怅然若失,面有不悦之色。赵德昭见之一凛,为了安抚众将。不令他们疏远自己,他又低声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可荣辱之事,岂可盲动?再说赵氏江山谁做皇帝都是一样,我岂能趁皇上危难而行己私呢?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为了宋室江山,我还是不会令各位失望的。”

    众将气消,皆服其义。第二天早上,宋太宗被杨业父子救回,安然无事。

    自古能真正做到荣辱不惊的人,必有宽阔的脑襟和高超的智慧。他们不为荣辱所左右。因此其行为才不会失常失态。凡事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其实。荣辱不仅是暂时的,也是相对的,若是一味好荣厌辱,将之完全对立起来,人在心情大乱之下。就难以冷静从事,其结果不免出现偏差。从思想上淡化荣辱观念,方可让人放下功利思想。真正领略人生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对荣辱时难以自持,其实,人非圣贤,焉能无过。人生荣辱,难以定论。有荣必有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至理名言。遇事荣辱不惊,对走正义之路至为重要,关键的是要有崇高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要有同世俗的偏见和腐朽断然决裂的勇气和行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