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楼市“沉没”追忆-1993:北海炒地炒楼拿麻袋装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间的匆匆流逝同样冲淡了李目(化名)的记忆,但是“北海”、“泡沫”两个关键词的蹦出便重新把她拉回了那个曾经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上世纪90年代。

    “16年的经历,我也算是见证人了。”李目这样开始了自己的讲述。

    如今在几乎全国人民对楼市连连叫苦之际,专访亲历广西北海楼市泡沫的李目,让我们仿佛看到北海“房地产热”远去的背影转身向我们再次走来。

    李目有这样一句概括语:“北海不仅是泡沫经济博物馆,更是全国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博物馆,北海的问题囊括了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所有问题。”

    如今,李目咂摸着中国居高不下的楼市,又有何概括和感悟?

    错过“深圳”赶上“北海”

    “当年坐在火车上,我就听说北海的房子和地已经炒得很厉害了,价格挺高的。”李目兴奋的言词仍然闪烁着当年北海淘金的急切心情。

    “我1993年到的北海,当时全国14个沿海城市刚刚开放,由于没有赶上深圳这班车,我就改搭北海这个末班车了。”李目说。

    北海当时的情景,让一心想要大有作为的李目着实吃惊。

    “一个城市,要建它,炒作它,基本的城市架构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还是应该有的,但是北海当时都是破旧的房子,而且只有两个商店,东西还特别少,不像内地那么丰富。”李目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情景。

    “看到这样,我当时挺失落的。”李目也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心情。

    拿着麻袋装钱数半天

    到了北海,李目成功应聘成了一名媒体记者,负责新闻采访工作。

    工作的需要让李目直接融进了这一股房地产热潮。

    “逢6逢8开业的、举行奠基仪式的特别多,而且每个月的6号和8号都不落下。”李目讲道,“当时,我们记者一天都要跑好几个工地,有时候甚至摄像机都不够用。”

    “当时有近2000家企业、10万外地人涌入北海,投入的资金高达100多亿元,银行可以说是日进斗金。”李目说。

    “当时还没有什么100元的大钞,而且信用卡也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人们都是拿着麻袋装钱,数钱都要数半天。”李目说。

    她说,人们蜂拥而至主要原因是,北海的地比较便宜,北海市委、市政府采取大胆让利的“低门槛”措施,让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以土地招商、聚财,允许投资人成片开发和协作开发相结合。

    兜里没钱地值钱

    李目提到另一种置换方式。

    李目告诉记者说:“比如政府给你1000亩地,让你建公路。这在当时是具有绝对的吸引力的,因为北京当时的地价已经到了100万元/亩了,而在当地修路又能花几个钱。”

    随着企业大军的到来,北海的“炒地”进行得如火如荼。李目说,当时在外地人最集中的屋仔村,随着炒地人疯狂叫卖,逐渐泛起了泡沫。

    “当时,屋仔村有这块地的红线图、那块地的蓝线图或者是地基材料的人,但材料都不是很完备,就可以拿这个去炫耀,说他有地了,这块地值多少多少钱,其实他口袋里可能都没超过100块钱。”她说,这是典型的“手里没钱,心中也不慌”。

    “房价高,那是毫无疑问的。”李目向记者说道,“北海房子最贵的时候,是1995年近水的房子,一度达到了8000多元/平方米,而到了北海房地产最低谷时,房价只有700-800元/平方米。”

    禁不住油水的诱惑

    清汤寡水的记者自然禁不住房地产业油水的诱惑。

    提起放弃媒体,投身房地产,李目直接表示:“其实我转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收入多了。比如原来能拿5000,现在能拿更多,福利、待遇都要更好,动心是一定的!当然这也取决于这个领域。”

    “但是,不得不提,我们现在卖地和过去却不同了。”她突然话锋一转,“以前是炒地,而且是拿国家的钱炒地。因为经历过、看见过那时候的泡沫,现在的人更加务实了。”她告诉记者,现在买地的人都是搞实业的老板,具备一定的能力,是真正在搞开发。而且在卖地的时候也谨慎起来,要具体斟酌一下你到底是买来搞开发的,还是炒地的。“当然炒作的对象也变了。”李目这样说道,“现在开始炒楼了。”

    “我开始从事房地产,确切地说是从事工业用地销售。”李目向记者讲道。

    李目说,按正常程序,用地单位向市计委提出立项报告,市政府批准后,市规划局选址(画出蓝红图),环保、消防等单位签批,然后市规划局出具红线图给市土地局。市土地局按红线图征用土地,收取出让金并出具《土地使用权出让书》。

    但在炒地热期间,市规划局把红线图直接交给申请用地单位,用地单位未到市土地局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书》便开始炒卖,甚至在市规划局出具蓝线图后就开始炒。

    炒楼都是几十套地要房

    “以前是炒地,现在是炒楼。”提起当前的楼价,李目这样告诉记者,“当初地多,就炒地,现在楼多,就改炒楼了。而且北海多数是外地人在炒,房子还没建好就卖完了。炒楼的人都是10套、20套、30套地要。”

    李目告诉记者,北海现在最贵的房子是北部湾1号,价格已经达到了大概15000元/平方米,即使这样还没有现房。“现在都已经没有号了,一个号就能卖到5万块钱,我都觉得离谱。”李目不禁也感慨道。

    “从楼刚刚报建,就开始接受内部预订了,然后就会打个广告,之后不超过5天,十几万平方米的房子就没了。”李目说道,“当时预售证还没拿到呢。”

    她曾经和一位房地产老总调侃说:“你手上还有多少房子,便宜点卖给我。”谁知老总竟告诉她,几天就卖了70%,不愁卖。“我计划卖4000元/平方米,结果卖到了6000多元/平方米。至于房子为什么卖那么快,我也不知道。”房地产老总这样告诉李目。

    国家调控后人走光了

    不容否认,北海不断缔造的辉煌的美梦很快就被叫醒了,美梦初醒,面对的就是人去楼空的一片狼藉。

    “1993年,国家调控后,人一下子就走光了。”李目讲道,“由于当时很多地都是拿银行贷款抵押过来的,所以北海出现不少烂尾楼和空地。直到3年前,这些烂尾楼才逐渐消失,演变成如今体面的酒店。”

    据统计,在当年的“房地产热”中,共造成闲置土地3.1万亩、空置商品房107万平方米,还导致了100多个项目共120万平方米的停缓建工程。

    亲眼见证过北海泡沫的破裂,李目似乎和所有人一样并没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反而在暴利中坚信北海楼市不败。“怎么会?我现在的地都不够卖。”李目这样说道。

    不愿意到北京去炒房

    李目曾指出:“没有泡沫也没有北海的今天。”

    今天的北海,李目看到了楼市泡沫的再次泛起。

    李目不曾预想北海将会有怎样的未来,她当然也不能预见。但是楼市的高价,让她乐于见到这种泡沫的泛起。

    “前一阵,北海出现了个地王,地价达到370万元/亩,而1993年也不过208万元/亩。”数字的巨大差异,让北海的泡沫再次泛起。

    “4年前,北海房地产也刚刚回暖,房价在3000元/平方米。”当聊起过去正起劲的时候,她又直接闪回到现在,“北海现在的房价最贵的已经达到了10000多元/平方米。”

    小城北海,万元已算天价。可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上海,或者在并不遥远的广州深圳,万元甚至都甭去想买到郊区房,只能向准农村畅想了。

    “我还没想到北京去炒房,那里的大泡泡让人腿发软。”李目说。

    [追忆·对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