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笔下的“熟人”,指的是他的结拜兄长方未艾。1932年冬天,裴馨园因为发表了讽刺市长的杂文不得不离开《国际协报》,陈稚虞接替他担任副刊《国际公园》的编辑,不久陈稚虞调到中东铁路,便向报社推荐了方未艾来接替自己。很多年后,方未艾还记得自己经手发表萧红的处女作《王阿嫂的死》[140]的往事:新年前,《国际协报》搞“新年征文”,萧军让萧红写一篇试试,几个朋友也从旁鼓励,萧红就动笔了。新年后方未艾从萧军手里拿到了萧红的稿子,题目是《王阿嫂的死》,署名悄吟,方未艾看了,觉得写得很真实,文笔流畅,感情充沛,就给发表了。就这样,萧红用“悄吟”这个笔名,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之旅。[141]
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萧红的创作热情如潮水高涨起来,她不再是帮萧军抄稿件的助手,而是他文学之路上的伙伴了。《王阿嫂的死》之外,萧红又于4月18日完成了《弃儿》,6月9日写出了小说《看风筝》,8月1日写完了小说《小黑狗》,而《哑老人》和《夜风》都完成于8月27日,9月萧红还写了一篇自叙性散文《广告副手》,12月则完成了《烦扰的一日》和《破落之街》等作品……这些文章大多署名“悄吟”,发表在《大同报》副刊《夜哨》上了。
《夜哨》是由中共控制,中共地下党员、“牵牛房”同人金剑啸、罗烽等人支持,于1933年秋初在长春创刊的文艺周刊,创刊号上有一首题为《解放》的诗,可以看成是它的创刊辞:“你们像是牢狱里的囚犯,/紧缠着笨重的铁链,/如今,一团烈火燃烧着,/铁链就要被毁断,/打开牢狱之门前进,/光明就在你眼前出现。/再也不能安分地期待,/期待只是受那种种的割宰,/如今,奴隶们只有一个路,/钢铁一般团结起来,/伟人一般看重自己,/把铁锁链毁断,/去欢迎那光明的出现。”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夜哨》的编辑理念。当时负责《夜哨》集稿工作的是萧军,他把收集到的稿子寄到长春,交给《大同报》副主编陈华选取发表。《夜哨》从8月6日创刊到12月24日停刊,一共出了二十一期,几乎每一期上都刊载了萧红的作品。这份意识形态倾向明显的周刊对它主要的撰稿人之一、刚刚开始文学创作的萧红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它为她指定了创作的主题和方向。
有了固定的稿费收入,二萧无需再为温饱奔波了,萧军也不做家庭教师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文学事业中,1933年9月他们在《国际协报》上登了一份出书广告:
“三郎、悄吟著之《跋涉》,计短篇小说十余篇,凡百余页。每页上,每字里,我们是可以看到人们‘生的斗争’和‘血的飞溅’给以我们怎样一条出路的线索。现在在印刷中,约九月底全书完成。”
10月,在友人特别是舒群的经济资助下[142],《跋涉》由哈尔滨“五日画报社”出版了。萧红后来在散文《册子》里,回顾了《跋涉》出版前后她内心的跌宕起伏:她在“永远不安定下来的洋烛的火光”下,怀着“不自禁的恐怖”抄写文稿;她迫不及待地跑到印刷厂去先睹为快,“特别高兴,折得很整齐的一帖一帖的都是要完成的册子,比儿时母亲为我制一件新衣裳更觉欢喜”。她站在排字工人旁边,“他手下按住的正是一个题目,很大的铅字,方的,带来无限的感情,那正是我的那篇《夜风》”;她很有远见地看到了这本小册子的意义,“这是我们创作的一个阶段,最前的一个阶段,册子就是划分这个阶段的东西”,自觉不自觉中她已经将写作视为自己长远甚至终生的职业了;还有,最初的兴奋过后,紧接着到来的是失望和恐惧,“送到书店去的书,没有几天就被禁止发卖了”,从印刷厂拉回来的书成了累赘,只能销毁……
直到1979年,才有出版社根据萧军提供的母本整理并重新出版《跋涉》,书的目录页上有一行萧军的字:“此书于一九四六年我再返哈尔滨时,偶于故书市中购得。珠分钗折,人间地下,一帧宛在,伤何如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