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中说:“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意思就是说,君子的内心应该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没有一丝一毫的阴影与黑暗;但他的才华和能力却应该像珠玉一样深深地藏起来,不可轻易向世人炫耀。
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在工作中,这个道理都是适用的。
1.小事愚,大事明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道德经》
《道德经》中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听起来好像是让人装笨装糊涂,其实不然,其中有着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隐藏自己的聪明,不做挨打的出头鸟。
人的一生精力有限,若对什么事都较真,那就太累了,不如“抓大放小”,小事糊涂而大事精明,这样既显得宽容大度,又能保全自己。
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
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或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
明朝时,况钟以小吏的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吕震欣赏他的才华,推荐他当主管,将他升为郎中,出掌苏州府。
况钟刚到苏州府时,假装不懂政务。府里的小吏们抱着公文,围着况钟,请他批示。况钟装作不知,瞻左顾右地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小吏说不行就批不准,一切都听部属的。这些小吏都很高兴,说况钟是个笨蛋。
三天后,况钟召集部属,责骂道:“某某事可行,你却阻止我;某某事不可行,你却要我批准。可恶呀可恶!”说完,就让人将这些小吏捆绑起来进行了一番拷打,此番举动彻底震慑住了那些部属。从此以后,况钟完全掌控了苏州的政务,并对这些小吏细加考察,辞退了五个贪恃的小吏及十几个愚笨、懦弱的人,苏州从此大治。
人的一生不必太较真,遇大事的时候分清轻重,精明一些,小事糊涂一点,这样才能活得自在坦然。
所谓小事糊涂,就是指对工作、生活中非原则性的小事,要运用一个字“懒”,“懒”得去听,“懒”得去看。不去听,就能耳不听、心不烦;就算听见了、看见了,也要装作耳聋眼盲,当作没听见、没看见,而且在思想上要真心当作一点不知道那样泰然处之,在嘴巴上也要真正当作一点不知道那样从不谈及。装不知运用的是一个“懒”字,装不懂则要运用一个“傻”字。在有些问题上装聋卖傻,并不会让你掉价失声望。
古时候有一位刺史,跟本州参军关系不好,所以参军总想找机会给刺史难堪。
有一天,刺史的家仆骑着马,从参军身边匆匆经过,没有下马请安。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参军假装大怒,追上去,将家仆拉下马,用皮鞭一顿猛抽,打得家仆皮开肉绽。然后,他提着马鞭来见刺史,叙述经过后,说:“我打了您的家仆,请让我解职回家吧!”
这等于是给刺史将了一军:如果刺史不同意他解职,就输了一招;若同意他解职,又有公报私仇之嫌,这相当于将把柄往他手里送。但这位刺史并非等闲之辈,他只是淡淡地说:“奴才见了官人不下马,打也可以,不打也可以;官人打了奴才,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
面对刺史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参军有些不知所措,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参军默思半晌,说不出一句话,只得躬身告退。自此,他再也不敢找刺史的麻烦了。
“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刺史对参军交来的棘手问题不明确表态,将决定权交给对方,反将了对方一军。
这种“小事糊涂”的做法,不仅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亦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一个人每天会受到各种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事情纠缠与人际纠葛,故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很难避免。如果一个人遇事总是过分计较,一味地追究到底,硬要讨个“说法”,烦恼和忧愁便会先自“说法”而来,久而久之,不利于身心健康。
2.匹夫之勇要不得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
“匹夫之勇”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匹夫”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专指普通平民男子,而“匹夫之勇”这个词带有贬义的色彩,意思是逞强斗狠、不计后果地蛮干。
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有一次齐宣王对孟子说:“我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勇’”。孟子听了这话后心想:“人君不可无勇”。“勇”并不是坏毛病,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看待“勇”,于是便回答说:“勇,有小勇、大勇之别,希望大王不要好小勇,而要养大勇。”
那么,什么是小勇,什么是大勇呢?孟子说:“像一个人手握利剑,瞪大眼睛,高声吼道:‘谁敢抵挡我!’这就是匹夫之勇,是只能对付一人的小勇;而当国家临强敌和霸权时,像周文王、周武王敢于一怒而率众奋起抵抗,救民于水火之中,所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这就是大勇。”
从孟子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匹夫之勇”是无原则的冲动,是只凭拳头和武力的血气之勇。而“大勇”则是孔子所说的“义理之勇”,也就是基于正义的勇敢:只要正义存于我方,对方即使有千军万马,也会勇往直前,大义懔然,无所畏惧。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留侯论》一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观点。文中写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面临侮辱和冒犯时,一般人往往会一怒之下便拔剑相斗,这其实称不上是勇敢。真正勇敢的人,在突然面临侵犯时,总是镇定不惊,而且即使是遇到无端的侮辱,也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这是因为他的胸怀博大,修养深厚。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被囚三年,受尽耻辱。回国后,他决心自励图强,立志复国。
十年过去了,越国国富民强、兵马强壮,将士们又一次向勾践请战:“君王,越国的四方民众敬爱您就像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现在,儿子要替父母报仇,臣子要替君主报仇。请您再下命令,与吴国决一死战。”
勾践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战要求,把军士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表示决心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为士兵少而忧愁,只是忧愁士兵们缺乏自强的精神。我不希望你们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敢,而希望你们步调一致,同进同退。前进的时候要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的时候要想到会受到处罚。这样,就会得到应有的赏赐。进不听令,退不知耻,必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到了出征的时候,越国的人都互相勉励。大家都说,这样的国君,谁能不为他效死呢?由于全体将士斗志十分高涨,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
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司马迁却称赞他说:“当年秦国政治腐败,百姓纷纷起来反抗,项羽领军对抗,前后只花了三年时间,就灭掉了秦国,然后将得来的天下分封给各王侯贵族,成为称雄一方的霸主。虽然最后他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功绩伟业,近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做到。”
而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在洛阳宫摆设筵席宴请群臣的时候说:“我之所以能成功,顺利取得天下,是因为能够知道每个人的特长,并且也懂得如何让他发挥长处。”然后,他问韩信对自己的看法。
韩信回答说:“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与长处,因此您其实心里明白,说到机智与才华,您是不如项王的。不过,我曾经当过一段时间他的部下,对于他的性情、作风、才能了解得比较清楚。项王虽然勇猛善战,一人可以压倒几千人,却不知道如何用人,因此一些优秀杰出的贤臣良将虽然在他帐下效力,却都没能好好发挥各自的专长。所以,项王虽然很勇猛,却只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谋远虑、三思而行。而大王任用贤人勇将,把天下分封给有功劳的将士,使人人心悦诚服,所以天下终将成为大王您的。”
革命导师列宁在上班途中碰到劫匪,不假思索地把钱交给了匪徒,以保自己全身而退。伟人们遇到“屋檐”,尚且知道暂时低头,我们这些俗人又何必为逞匹夫之勇而遭罪呢?
水往低处流,是一种迂回的策略,正因为水肯在大山的阻隔下改道,才能赢得“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胜利。先发制人固然快意,后发制人则更加有力。“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大谋,就要忍得眼前的羞辱,“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
自古以来,一气之下,不自量力地做出傻事,最终铸成败局的事例不计其数,韬光养晦才是出奇制胜的良策。
了解汉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匈奴之患一直是古代中国的梦魇。西汉初期国弱民贫,面对匈奴的步步进逼和挑衅,西汉帝王采取的策略是忍气吞声,以和亲等安抚政策与之周旋,同时加紧富国强兵。直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达到鼎盛,终于到了出兵时机,卫青、霍去病率大军穿草原、跨沙漠,万里征战十余年,将匈奴剿杀得元气尽丧。至此,匈奴之患基本从中国历史上消失。如果汉初就与匈奴硬拼,结果如何,还很难说。
匹夫之勇是一种盲动冒进;英雄之忍是一种战术迂回。避其锋芒,韬光养晦,才能积蓄力量,把握战机,后发制人。英雄之忍可以铸成大事,匹夫之勇只能贻笑大方。
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无端的责难,面对百般的嘲讽,面对不平的待遇,面对一切我们难以忍受的苦楚时,请发扬流水不争先之隐忍精神,多一些理智,少一些鲁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走稳人生的每一招,步步为营,才能招招制胜!
3.管理就是“有所为”,领导就是“有所不为”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
作为管理者,有些事情要做,有些事情则不用做。如果管理者大事小事一把抓,是很难把管理做好的,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就深知这一点。
公元前209年,曹参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仅次于萧何。因曹参德高望重,刘邦派他去任齐王(刘邦的长子)的相国,由他来辅佐齐王治理齐国。曹参到齐国担任相国时,齐国是一个拥有70座城市的大封国。经过秦末战乱加上4年的“楚汉战争”,齐国的社会经济一片破败凋敝,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面对这样的局面,曹参召集当地的能吏来想办法,大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都无从下手。
正当曹参发愁的时候,有人说胶西的盖公有治国的才能,于是,曹参亲自去拜访盖公。盖公对曹参说:“只要上面的官府清静,不生事,不扰民,那么下面老百姓的生活自然就安定了。百姓安定后,社会经济随之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
曹参听了他的话,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回去后,曹参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政策,他不准官员去打扰百姓,严惩做坏事祸害百姓的官员,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爱护民力的官员。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原来动荡不安的社会日趋稳定,百姓过上了比较安稳的太平日子。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西汉丞相萧何年老病危,惠帝亲自去探视。惠帝估计萧丞相的病好不了了,便问萧何,将来谁可以代替他的丞相职位,萧何推荐了曹参。曹参到朝廷担任汉丞相后,依然遵照治理齐国时清静无为的方针治国,要求丞相府的官员对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法令全部照章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对萧何时所任用的官员一个也不加以变动,原有官员依然各司其职。曹参对他们按职权范围处理的事情从不干预,因此在丞相变动的关键时刻,朝廷没有发生任何波动,朝中君臣和原来一样相安无事,朝政也和原来一般井然有序。
曹参就是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才取得了这样非凡的成就。
在现代管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管理者的大部分工作不是去控制员工,而是去帮助员工,要少做监工多做推手。
哈佛大学教授、全球领导力与变革大师约翰·科特说:“在变革时代,企业不论大小都应该既有管理又有领导,成功的关键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倒过来。”
管理就是有所为,领导就是有所不为。通过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慢慢靠近无为而治的态势。虽然它很难达到,但它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现在很多企业给优秀员工股份就是想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做好工作,推广企业文化价值观也是同样的道理。
4.少夸夸其谈,多脚踏实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
“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极力推崇的“无为”领导思想之一。老子之所以提倡领导者“行不言之教”,就是因为他目睹了政令繁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楚。
接着,老子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这段话的大意是,为什么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游弋在最坚硬的东西中,这是因为那没有形状的“无有”能进入没有间隙的坚硬的东西里,这就是“无为”的领导思想的好处。
很显然,老子这段话是用类比的手法,对“不言之教”的领导方法进行全面的肯定,即“不言之教”是“无为”领导思想的全部要义和立足点。
然而,对老子“不言”的教导和“无为”的好处,千百年来,人们理解得很少,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值得指出的是,“不言之教”中的“言”字,按字面解释是说话,但内含的意思是政教与法令,也不是“什么都不说,都不管”,而是要求领导者少发号施令,少夸夸其谈,脚踏实地为人民干实事,以身作则,为人民做出榜样。
同时,老子还告诫领导者“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领导者政令繁多反而会更加使人民群众困惑而无所适从,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少施政令,并率先垂范,这样更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万物也能自由蓬勃地发展。
张瑞敏曾说:“我经营海尔主要是无为而治。我只抓大事,企业的大事就是文化、组织和战略。”
张瑞敏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按照企业的文化、制度非常自然地运行。就好比一台上了发条的钟表,你尽可以离开去做你的事情,它不会因为你的走开而停止。如果说张瑞敏有“权杖”的话,市场压力就是“权”,他把这个压力分解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身上,让所有部门和员工都按照市场压力去运转。
张瑞敏曾谈过“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他认为,“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他说:“所谓‘超级领导’,就是你的领导水平达到了能够让下属在没有领导的时候仍然正常工作的程度。”
现代领导者要做到谦下服人、取信于民,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品格和素质。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做一个合格领导者的标准:“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即要求领导者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到“载营魄抱一”;在坚持原则、讲求正气上做到“专气至柔”;在清除私心杂念、致力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上做到“涤除玄鉴”;在管理国家上做到“爱民治国”;在思维上做到“天门开阖”;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做到“明白四达”。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做到这些,就能使万物自然生长,并养畜万物;如果让其自由生长而不占为己有,积极地为其服务而不居功自傲,积极地引导而不任意宰割,那么,这样的领导者就具有深远的“德”。
这一整段话,老子运用反问句式提出了对合格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其意就是加重对前句的肯定。
5.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苏格拉底以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强烈愿望。
其实,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晓古通今,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充实自己的。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若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只能贻笑大方,最终被社会淘汰。其实,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欢;而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则比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某个问题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会得到大大的改善。这是他竭力倡导的生活态度,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教益。
凡是聪明的人,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这一事实。他们面对不了解的事情能够坦然地说自己不知道,随后,他们会去寻找所欠缺的知识。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促使他们积极采取行动,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隐恶扬善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所以人们会想尽办法来掩饰自己的无知,宣扬自己的博学。这时,他们就会摆出一副不懂装懂的姿态,殊不知,这样反倒给人一种浅薄的感觉。
有一次,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做演讲,演讲中,教授提出了他做的老鼠实验的结果。此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提出了他的看法,并问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种方法来做,实验结果将会怎样。所有的听众都看着这位教授,等着看他如何回答这个他根本就不可能做过的实验。结果,这位教授不慌不忙、直截了当地说:“我没做过这个实验,我不知道。”
当教授说完“我不知道”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学问上的精通是相对的,认知上的缺陷是绝对的。世上没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尽管人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敢于承认对一些事情、道理“不知道”,正是求得“知道”的基础;“不知道”的强说“知道”,自作聪明,欺人自欺,最终只会贻笑大方。
有个美术评论家总是大吹大擂,凡事不懂装懂。
有一天,这个评论家受邀参加一位知名人士举办的酒会。这位名人家里来了许多美术界的权威,他们畅所欲言,谈笑风生。
过了一会儿,主人拿出了一幅画,说:“这是我刚买来的毕加索的画,请诸位评论一下。”
于是,那个不懂装懂的评论家马上站起来说:“色彩华丽,线条鲜明,果然是毕加索的画。你刚拿来的时候,我就看出是毕加索的画了。”
主人听完,再仔细看了一下画说:“真抱歉,刚才我介绍错了,这不是毕加索的画,而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
“什么?米开朗琪罗的?”
顿时,在座的各位看着那个评论家捧腹大笑。评论家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人们时常讽刺那种只会说“Yes”的“假洋鬼子”,这是不懂装懂的典型形象。而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假洋鬼子”到处都是,充斥于各行各业。如果只是读书求知,他们不过是害己而已,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如果让这种人从政治国,那就祸患无穷了。所以,千万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它完全可能由一种个人品质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公害,遗患无穷。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孔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在众人之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因而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别人的缺点当镜子,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虚怀若谷,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重要修养。
谦虚具有强大的力量,因为谦虚的人把自己的心态放得很低,别人只要有一点长处,马上就可以看到并学到,渐渐地,他的能力、智慧、人生的境界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突飞猛进。
比尔·盖茨和他的团队带领微软公司创造了IT界一个又一个神话,作为微软第一任华裔副总裁的李开复,除了景仰比尔·盖茨的商业成就,最佩服的是他谦逊的性格。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在微软专门帮助比尔·盖茨准备讲稿。这个朋友告诉我,每次演讲前,比尔都会自己仔细批注并认真地准备和练习,所以他每次演讲都讲得很好。而且,比尔每次演讲完,都会下来和我的朋友交流,问他:‘我今天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不好?’他并不是问问就算了,还会拿个本子记下来自己哪里做错了。他已经取得了如此非凡的成就,却还能这么敬业,这么谦虚,这么愿意学习,这是非常难得的。我觉得比尔·盖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有些领导认为自己在单位里是“老大”,是给员工发工资的人,因此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其实,他们把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子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天地于万物,居功至伟,但从不夸饰。一个企业家也应“无伐善,无施劳”,不要到处夸耀和表白自己的功劳。不仅如此,你居于高位,还要深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该“富而无骄”、“富而好礼”,虚心向下属和其他人学习。
低调做人最忌心气太盛。心气太盛,什么事都要拔尖,总有一天会吃大亏。而“守仁不争”讲求的是“谦德”。当个谦谦君子,就要把功名利禄看淡些,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些,低着头走路才能看清平坎,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人所以有长处和短处,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工作经历等后天的原因。很多领导干部都存有程度不同的“领导高明论”,认为领导就应当各方面都比下级强,觉得学下级会有失身份,会给人一种“领导还不如下级”的感觉。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和不正确的认识。领导应当比下级强,主要是指在领导方面或在总体上,并不一定代表领导哪一方面都比下级强。领导固然有自己的长处,但下级也绝非一无是处,下级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比上级有优势。过去就有“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上级学习下级是很正常的。
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华夏子孙谦虚的性格,如今,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以此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一开始即具备非凡的能力,而是能够不断地虚心向他人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从学习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才能,所谓“成功是经验的累积”,便是这个意思。
7.放下“身架”,才能抬高身价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
——《中庸》
《中庸》中写道:“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越是位高权重、有大功绩的人,越应该为人朴实、低调,这是一种为人的境界,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爱摆“身架”,以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哪怕只是当个不起眼的小官,也要官腔十足。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装模作样,总是摆出一副威风无比、唯我独尊的样子。然而,他们不知道,“身架”摆得越大,在别人心目中的“身价”就越低。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位高权重尚且要放下架子,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人虽有富贵、贫穷之分,但在人格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此,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我们都希望赢得别人的尊重,却总是忘了尊重别人。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尊重都是交往的前提。不以才傲人,不以功骄人,不以地位轻视于人,才是做人的智慧。
战国时期,燕昭王继位,为了复兴国家、报仇雪恨,他决定物色一个能辅佐自己治国的人才,可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便有人向他推荐了老臣郭隗。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乘我国混乱时入侵,这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我深知现在燕国国力弱小,一时难以报仇,如能招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好国家,洗刷先王蒙受的羞辱,我情愿亲身侍奉他。先生,您能不能给我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回答道:“完成帝业的君主,把贤士当作老师对待;完成王业的君主,把贤士当作朋友对待;完成霸业的君主,把贤士当作臣属对待;至于亡国之君,就把贤士当作差役来使唤了。君主能放下架子对待贤者,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才能胜过自己百倍的贤士自然就来了;要是怒气冲冲,举动蛮横,暴跳吆喝,像奴隶一样的人就来了。大王如果能广泛征求国内贤者,登门拜望,天下听到大王礼遇贤臣,天下的贤士一定都会奔向燕国。”
燕昭王听后大有所悟,立即以老师礼节侍奉郭隗。各路贤人听说后立即前来,乐毅、邹衍、剧辛等人才齐聚于此。
经过28年的治理,燕国殷实富足,兵强马壮,称霸一方。
无论对方是平民百姓还是权贵富人,都应该待之以尊重,让对方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温暖,这样自然能够“有朋自远方来”。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他正是靠着那平易近人的领导风格来赢得千万美国人的尊重和拥戴的。
有一天,华盛顿穿着一件过膝的普通大衣独自一人走出营房。他的行动十分低调,以至于遇到他的每一个士兵都没有认出他来。当来到一条街道旁边时,华盛顿看到一个下士正领着手下的士兵筑街垒。那位下士双手插在裤袋里,站在旁边,对抬着巨大水泥块的士兵们喊道:“一、二,加把劲!”但是,尽管下士喊破了喉咙,士兵们也使出了全力,可还是不能把石头放到预定的位置上。他们的力气几乎用尽,石块眼看着就要滚下来了。这时,华盛顿疾步跑到跟前,用强劲的臂膀顶住了石块。这一援助来得很及时,在华盛顿和其他士兵的共同努力下,石块终于放到了正确的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
华盛顿转身向那个下士问道:“你为什么光喊加把劲却不帮一帮大家呢?”“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那下士背着双手,霸气十足地回答道。
华盛顿笑了笑,然后不慌不忙地解开大衣纽扣,露出他的军装:“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在抬东西的时候,你也可以叫上我。”那个下士这时候才知道自己遇见的是谁,顿时羞愧难当。
人的所谓“身架”是一种“自我认同”,不是缺点,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所以,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而放下“身架”,就是做到为人处世、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时谦虚低调。“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百米赛跑,不低下身子就不能蓄势;拉板车上坡,不弓下腰就用不上劲,做人亦是如此。
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就要学会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所谓“猪‘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身架”与“身价”,既能给人带来荣耀,也能毁掉一个人的声名。昔日,三国的刘备若无“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平时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而是以“皇叔”的身份高高在上,就不会有三国争雄的故事。身份和地位越高的人,越要把自己的“身架”放下,只有这样才能贏得追随者的敬重和信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