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中国顶级国学圣贤的公开课-第十二课 自立自强——国学中的立身之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出自伟大的思想家孟子。

    孟子早年丧父,在母亲的呵护和教育下长大成人。虽然家境并不好,但他的努力和勤奋造就了他的成功。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切的丰功伟业,一切的辉煌成就,都建立在努力奋斗的基础上。

    问世间几经沉浮,谁是真正的英雄?

    不要感叹命运的戏弄,成功和失败往往是一步之遥,也许再坚持一下,你就是下一个!

    1.天赐良机不会光顾庸人懒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切的丰功伟业,一切的辉煌成就,都是建立在努力奋斗的基础上的。

    从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到朱元璋起于草莽缔造大明王朝,从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辱完成《史记》,到曹雪芹于困境之中撰写《红楼梦》,每一条成功之路上都留下了无数奋斗的脚印。当然,不可否认,在这些人的奋斗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机遇的成分,但是,正如巴斯德所说:“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天赐良机不会光顾庸人懒汉。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决不是一段休闲浪漫的旅程,要想跨越创业路上的重重险阻,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历史无数次证明:机遇再美好也只能带来短暂的火花,想让自己的人生如明月当空,光芒万丈,就必须奋斗不息。

    抛弃奋斗的精神,单纯地等待所谓的机遇,并想以此作为通向成功的捷径,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现实的。天道酬勤,一个真正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坚持努力奋斗。

    当你足够强大时,困难和障碍就会变得微不足道;如果你很弱小,障碍和困难就显得难以克服。

    成就平平的人往往都是善于发现困难的“天才”,他们善于在每一项任务中都看到困难,然后开始莫名其妙地担心,最终使自己勇气尽失。一旦开始行动,他们就开始寻找困难,时时刻刻等待困难出现。最终,他们发现了困难,并且被困难击败。

    这类人善于夸大困难,缺少必胜的决心和勇气。即使想要赢得成功,他们也不愿意牺牲一点点安乐和舒适作为代价,总是希望别人能帮助他们,给他们支持。

    如果机遇总是不“垂青”于他,他就会“被迫”向困难低头,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

    这些人似乎总带着一副“有色眼镜”,除了困难,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前进的路上总是充满了“如果”、“但是”、“或者”和“不能”。

    他们认为,去争取获得一个著名公司招聘的职位是毫无希望的。因为当他去申请的时候,已经有数百个申请者递交了申请书。失业者如此之多,他怎么可能得到工作呢?如果他有一份工作,他会觉得许多同事做得都比他好,更得老板赏识,他想晋升存在很大的障碍。

    意志坚定、行动积极、决策果断、目标明确的人能排除万难,勇敢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去争取胜利。能够成就大业的人,面对困难时从不犹豫徘徊,从不怀疑是否能克服困难,他们总是能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2.以变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孙子兵法·势篇》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声能变出千声万声,五行相生相克,杀招无穷,攻势亦无穷。孙子此处意在指出谋事要曲折,要随机应变。

    事物的发展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我们应密切关注事物的变化,一旦发现不祥的端倪,就要迅速、及时地调整计划,以免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

    唐朝宰相卢藏用,在他初中进士时未能如愿获得官职,因此特意隐居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以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之名入仕;后世士子起而效法,认为到山林隐居,建立社会清流的形象,博得隐士的美名之后,比较容易获得应召当官的机会,“终南捷径”乃成为官场捷径的代称。

    做任何事情,都既要勤奋刻苦,也要开动脑筋。只要方法找到了,做起事来就会更快、更好。

    西方有一句有名的谚语,叫Useyourhead,就是多多动脑的意思。许多人一生都遵循着这句话,解决了很多原本被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

    有一个人在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当业务员。虽然产品不错,销路也很好,但产品销出去后,总是无法及时收到回款。当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讨账。

    有一位客户买了公司价值10万元的产品,但总是以各种理由迟迟不肯付款。公司先后派了三批人去讨账,但都没能要到货款。当时,这个人刚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员工一起被派去讨账。他们软磨硬泡,想尽了办法,最后,客户终于同意给钱,叫他们过两天来拿。

    两天后,他们赶过去,对方给了他们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

    他们高高兴兴地拿着支票到银行取钱,结果却被告知,账上只有99930元。很明显,对方又耍了个花招,给的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马上就要春节了,如果不及时拿到钱,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就会一筹莫展,自认倒霉,但是这个人突然灵机一动,赶紧拿出100元钱,让同去的人存到客户公司的账户里。这样一来,账户里就有了10万元,他也成功将支票兑了现。

    当他带着这10万元回到公司时,董事长对他大加赞赏。之后,他在公司不断发展,5年之后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又当上了总经理。

    在市场经济的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做事,更要做成事;不仅要有苦劳,更要有功劳。因此,不妨问一问自己:是否解决了一个或几个棘手的问题,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做了几件业绩突出的事情,让领导和其他人十分欣赏?

    张林负责一种新型饮料的整体市场推广。最初,张林模仿竞争对手的方式,选用明星担任形象代言人,以期通过形象代言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扩大饮料的市场占有率。

    很快,张林发现这是一个糟糕的方式。因为广告片播出之后,消费者对此毫无感觉。很多人劝张林再等等:“也许广告的效果还没有体现出来。”可张林知道等待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甚至会因此而错过饮料市场的旺季。于是,他迅速组织人员重新设计广告,并将这次广告的重点放在了产品的特征上,展现出与竞争对手产品的不同之处。同时,张林还设计了终端对比品尝活动,让广告与终端形成良好的互动。

    新的策略很快在市场中有了反应,消费者在品尝之后对这一产品青睐有加,这使张林信心大增,于是,他将终端的对比品尝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当年,这一新产品的销售额突破了1.2个亿。如果当时张林不能够迅速调整广告策略,结果可想而知。

    以变应变,才有出路。顺应时势,善于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这是成大事者适应现实的一种方法。这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各种情况都考虑周全的头脑,能够灵活应变,善于“观风撒网”,掌握“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技巧。

    3.吃他人之“堑”也可长自己之“智”

    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

    ——《荀子·成相》

    有这样一句古语:“前车覆,后车诫。”成功者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善于总结他人的失败。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能从周围人的身上得到启发和教训。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朝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看到了西汉土地兼并的弊端,东汉开始限制这个问题;吸取隋朝穷兵黩武的教训,唐朝开始推崇文教;吸取唐朝后期大家族、外戚专政的教训,宋朝采取不杀读书人的政策;吸取明朝宦官干政的教训,清朝规定宦官不能接触政事……

    历史的发展,正是不断吸取之前教训的过程。别人的教训,是自己的免费经验;别人的智慧,更可以直接变为自己的智慧。

    一位雕塑家得到了一块质地非常好的大理石,他觉得这块大理石很适合雕刻人像,于是,他拿起凿子,准备动手雕刻。但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用力过猛,只那么一凿,他就敲下了一大块碎屑。

    雕塑家立即停下来,经过三天思索,他决定放弃构思好的雕塑,因为他意识到自己难以驾驭这块宝贵的材料。

    后来,这块大理石被赠送给了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用这块大理石雕刻出了旷世杰作——大卫像。

    细心的观赏者指出大卫背上有一道明显的伤痕,为其不能百分之百的完美而略感惋惜,并慨叹先前的那位雕塑家有些冒失。

    听到这话,米开朗基罗纠正道:“那位先生已经相当慎重了,如果他冒失草率的话,这块特别的材料早就不复存在了,而我的大卫像也就无从产生了。”

    “这么说,你还要感谢那位雕塑家吗?”有人困惑不解。

    “是的,我要感谢他难得的认真,他的雕刻和放弃都是极其认真的。另外,我还要感谢他留下的那块伤痕,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让我的每一刀、每一凿都千百倍地细心,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米开朗基罗充满敬意地道出了他获得成功的一个秘诀——吸取别人的教训,以最大的认真去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

    别人的教训是我们现有的课本,若能将它完完整整地读一遍,我们获得的将不仅仅是一些失败的痕迹。邓小平同志说过,过去的成功经验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少。教训是对挫折与失败的理性思考,它告诉我们的是“不该”。

    有识之士无不善于从他人的教训中寻找良方,避免同样的失误,从而获得成功。例如,意大利派克公司在别的公司推出新产品之后,总会派出工程师和营销人员到用户家中探询这些新产品的缺点,并从用户那里掌握第一手资料,自己再扬长避短,发展生产,从而取得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效果……

    但是,别人的教训因为不是疼在自己身上,不是亲身付出的代价,所以不像自己的教训那样记得牢、感受深,往往要等到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后,才后悔当初没有汲取别人的教训。比如在反腐问题上,有的人怀有侥幸心理,认为别的单位和领导出问题,主要是运气不好,自己一定不会像他们那么倒霉,所以,在看到个别领导干部因与生意场上的所谓朋友“礼尚往来”而坠入犯罪的深渊时,仍然无动于衷,结果重蹈他人的覆辙。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其实,这一堑不一定要是自己的,吃他人之“堑”也可长自己之“智”。我们应当拿别人“亡羊”之教训,补自己之漏洞,查找问题,消除隐患,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并不是所有的道路都需要走上一遍,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许多不应该有的错误,因为很多事都有案例可以借鉴。只要你能认真地抬起头,观察、思考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探索时间,还能避免犯下很多探索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4.一次只拉开一个抽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想要做到“面面俱到”,不是明智的选择。

    专心地做好一件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做几件事,反而可能会一件事都做不好,最终两手空空。想成大事者不能把精力同时分散于几件事上,只能关注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从事分外工作而分散我们的精力。如果能集中精力专注于一项工作,大多数人都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荀子在《劝学》中说得好:“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即使底子再薄弱,力量再微小,只要专一,终将达到目标。

    亦舒说:“一个人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是看得见的:天天运动,便成为运动员;天天上班,成为白领;满街逛的人一辈子不会成为画家,后台再硬也不管用。”的确,一个人如果心中不专一、做事不专注,必会使他所有的快乐,以及一切与他有关的事物变得不真实,如此荒芜一生;相反,如果能够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眼下正在做的这件事上,那他终究会取得优秀的成绩。

    戴尔·泰勒是美国西雅图一所著名教堂德高望重的牧师。一天,他向学生宣布:谁能背出《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这个人到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免费用餐。

    太空针高塔高185米,登上高塔餐厅可以一览西雅图的美景。而且,高塔餐厅的甜点是孩子们向往的美味,可以说,那是每个孩子都梦想去的地方。但要获得这个机会并非易事,因为《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又称“山上宝训”,是《圣经》中的著名篇章,篇幅长达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全文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有一天,一个11岁的学生胸有成竹地坐在戴尔·泰勒牧师面前,以孩子特有的童音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了下来,没出一点差错,而且背到后面,听起来就像声情并茂的朗诵。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真正的圣经门徒能背诵全文的都少之又少,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牧师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

    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只是专心致志地去背。”

    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的名字叫比尔·盖茨。

    在人生的道路上,外在的客观原因会有一定的作用,但个人的主观努力才是最根本的。比尔·盖茨无论是对《圣经》的背诵,还是后来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得益于他总是集中精力去做好眼前的事。比尔·盖茨的竭尽全力向我们昭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重视内因的积极作用,用专心致志的精神去叩开成功的大门。

    分散精力很容易一事无成。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实现早年确定的目标,大都是因为他们容易见异思迁,注意力无法集中。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事,便只能探究到事物的表层。真正有所建树的大家,无不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一领域,并且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如此,才能创造出前人无法企及的成果。

    从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她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的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可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们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把椅子,只要她一动,椅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椅子仍然竖在那儿。

    自此以后,姐姐和同学们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尽管有的人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的目标、新的规划和思想,但当要开始实行某一计划,着手去做具体事情时,他们却很难专注下去。三心二意说明他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目标在哪里,因此,所有的事情都将无果而终。所以说,专注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不少成功者都是依靠这一法则在社会中立足的。

    把你需要做的事想象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

    了解你在每次任务中所需担负的责任,了解你的极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那你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效率、健康和快乐。选择最重要的事先做,把其他的事放在一边。做得少一点、做得好一点,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