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文先生谈到了读书的三重目的——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为人,就是热爱生活,勤奋工作,运用书中所学造福社会。
所以说,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1.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滋养自己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述,以图自卫其身。
——曾国藩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说“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因为知识是最强大的武器”。但事实上,很多人读书,急功近利的思想很严重。因为教育制度的原因,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最明显,读书就是为了考试,考个好成绩;有的职场中人也有这样的想法,为了考个资格证书,就突击某项专业知识,可是等资格证书拿到手后,那些专业知识也忘得一干二净了。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人读书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或者目标,总是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需要了就读一读,不需要了就暂时不着急。如此,他们永远也无法真正体会到读书的美妙之处,只学会了应付差事。
那么,读书究竟有什么美妙之处呢?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和网民互动时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如果把那些为了拿文凭、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阅读,称为有用的阅读,那么,那些为了生命,为了塑造完美的人格、追求高深的修养的阅读,看起来就是“无用”的阅读。而温总理所说的“知识带给人们安全和幸福”,正是“无用的阅读”才能做到。它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沉静了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更加豁达、大度、乐观地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
其实,在古代,在那个科举考试垄断教育,只有读书考取功名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时代,人们更有理由急功近利,更有理由将有用的阅读进行到底。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先秦的孔子、孟子、墨子的观点,认为读书是为了提高品德情操,增长知识才干,使自己成为“贤人”、“君子”以至“圣人”;宋朝朱熹主张读书要“明天理”。从孔子到朱熹,都反对为个人消遣和利禄名誉而读书。
曾国藩也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述,以图自卫其身。”可以看出,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子、朱熹读书治学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有了自己的创新。他并不拘于朱熹的“性命”、“道德”空谈,而继承了宋朝陈亮“经世致用”的思想,认为读书大可报国为民,小可修业谋生,以自卫其身。因此,在为什么读书的问题上,曾国藩在继承古代各种观点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客观、切合实际的新的读书观。
首先,曾国藩明确表示自己读书不是为荣辱得失,而愿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卫身谋身是人最起码的生理需要,它与追求功名利禄有着本质的不同,曾国藩是反对为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而读书的,因此,他认为读书应以报国为民为最终目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
然而,现代很多人读书却恰恰是为了一体之屈伸。为一体之屈伸而读书的人,就算有所成,也只会是小有成就,而且不会长久;为了报国为民而读书的人,其获得成就的路途会很遥远、很艰难,但他最后必将成就大的功业。这让我们想到了很多伟人的读书志向,比如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他后来的一心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被人们世代传颂,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代伟人。
读书可以开拓眼界,可以净化心灵,可以提升修养,提高你看问题的角度、想问题的层次、面对问题的态度。我们没办法改变这个世界,而读书则可以很好地改变我们自己,让我们去适应、改变乃至创造这个世界,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读书,就是为了更好地滋养自己。
2.多读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书
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
——曾国藩
书海无涯,人生有涯。如果读书不做有效的限制,就好比大海捞针,耗尽终生也是徒劳无功。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穷其一生也读不了百分之一二。所以,我们要懂得限制阅读范围,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才能更容易取得成就。这与放大镜聚光的道理是相同的,只有把分散的阳光集中起来,才能燃起熊熊的火焰。
爱迪生年轻时曾下决心,要将图书馆的书全部读完。于是,他从第一个书架的第一本书读起,依次读下去。以爱迪生的毅力而言,他完全有可能成年累月地一直读下去。后来,管理员告诉他:“读书要有选择,没有选择,收获就不大,因为时间有限!”爱迪生这才迷途知返,从此专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最终成为闻名于世的发明大王。
有选择地去读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获取真知的目的。清朝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为世人所推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
中国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笔锋犀利,所写文字常常一针见血。究其原因,与他的博览群书、方法得当大有关系。
对于经典的、于自己有用的书,鲁迅先生有“五到”法,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心到”,指精力集中,全神贯注;“眼到”,指细心浏览,目光敏锐;“口到”,指诵读朗读,声情并茂;“手到”,指勤用笔墨,勤记笔记;“脑到”,指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所读的内容牢记于心。
此外,鲁迅先生还主张浏览群书,博采众长,“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小说《狂人日记》正是因为有相关的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我们才觉得狂人的形象真实可信。
鲁迅还主张不但要读中国的好书,也要读外国的好书,并且科学书籍也要多浏览,不要仅仅抱住眼下流行的时髦书,还要读“敌人”的书,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对于大多数专业外的书籍,鲁迅先生提倡多翻翻:“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俗话说:“开卷有益”。通常而言,这话是对的。只要读书就有好处,或从正面、或从反面增长见识;对工作,或直接、或间接都会有所补益。不过,这个“卷”要开得适度,这个“广泛”也应当有个前提。并不是每一种书籍都适合每一个人。山上有许多野菇,有有毒的和无毒的,采菇人如果不加区分一并采回,误食了有毒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读书也是一样,书籍有好坏真伪,精细不一;知识有利害损益,形形色色,良恶难分。有闭门造车之文牍,亦有异想天开之篇章。苦读精当之书,收效神速,有事半功倍之益;念伪劣之籍,终生受损而不知,所以应当筛选。读书不专一,太博太杂不好,虽然增长了一些知识,拓宽了视野,但不深不透、不精不专,什么也成就不了。成就不了,就相当于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青春。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出身乡间,少时读书不多,做官后反复钻研《论语》,他说他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既自谦,也自夸,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典著作的“含金量”确实不一般。基于此,历代都有人像张之洞一样,为读书人“开卷”提出一些书目,作阅读的引导,帮助读书人在“岔路当中有岔路”的书山学海中,尽可能少走一些弯路。
“开卷”读书,需要拥有一种“取法乎上”的目标:多读具有生命力的经典名著,多读适合自已的有价值的书。歌德在谈到人的鉴赏力提高时说:“鉴赏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一本好书,有如一盏神奇的灯,不过它照亮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因此,多“开”经典名著之“卷”,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最经济的时间取最大的收获。
现在,我们称为“经典著作”、“古典名著”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书都是值得精读的好书。名著中所包含的思想和知识养料要比一本普通的书丰富得多,特别是有定评的名著,更是人类智慧的汇聚。对于这样的书,我们要多读,而且要反复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吸收到自己所需的营养。
3.知书达礼,多说礼貌用语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孔子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
礼貌用语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社交场合中,要格外重视使用礼貌用语。
“谢谢你”、“对不起”和“请”这些礼貌用语,如果使用恰当,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无论别人给予你的帮助是多么微不足道,你都应该诚恳地说声“谢谢”。正确地运用“谢谢”一词,会使你的语言充满魅力,使对方备感温暖。道谢时要及时注意对方的反应。对方对你的感谢感到茫然时,你要用简洁的语言向他说明致谢的原因。对他人的道谢要答谢,答谢可以用“没什么,别客气”、“我很乐意帮忙”、“应该的”等来回答。
在社交场合学会向人道歉,是缓和双方可能产生的紧张关系的一帖灵药。如你在公共汽车上踩了别人的脚,一声“对不起”即可化解对方的不快。道歉时最重要的是有诚意,切忌道歉时先辩解,好似推脱责任;同时要注意及时道歉,犹豫不决会失去道歉的良机。
几乎在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时候,“请”都是必须挂在嘴边的礼貌语。如“请问”、“请原谅”、“请留步”、“请用餐”、“请指教”、“请稍候”、“请关照”等。频繁使用“请”字,会使话语变得委婉而礼貌,是比较自然地把自己的位置降低,将对方的位置抬高的最好办法。
礼貌用语在公关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说话有礼,言谈文明,会给初次见面的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且这印象很可能会是持久而不可轻易改变的,这有助于双方的交往一直顺利通畅。
细微的礼貌,有利于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社会交往中,想要成为受欢迎的人,不只要多使用礼貌用语,还要注重礼仪细节。
比如,在我们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如果能够在恰当的时机称呼一下别人的名字,那无疑会迅速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即使是和完全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你也能凭此举轻易收获好人缘。
一位印度通用汽车厂的普通雇员在公司的餐厅吃午餐时,发觉负责点餐的那位女士总是愁眉苦脸,自己前去点餐的时候,她慢腾腾的在小秤上称了片火腿,然后给了几片莴苣、几片马铃薯片,做一个三明治居然用了10分钟。
隔一天,他又去餐厅用餐。这次,他仔细地看了看那位女士的工作牌,记住了她的名字。于是,他笑着叫她:“汀娜,你好!”然后告诉她自己要什么。这位女士很高兴,没有秤就直接给了他一堆火腿、三片莴苣和一大堆马铃薯片,多得快要掉出盘子来了。
因此,请记住这条规则: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所有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
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别人对你十分熟悉,热情如火,而你偏叫不出对方的姓名。碰到这样的情况,不仅会让你十分尴尬,更会让别人感到失望。
然而,多礼还必须诚恳。多礼而不诚恳,只会让人觉得虚伪,虚伪更招人讨厌。能诚恳,才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
一位先生听说外国人非常喜欢他人的赞美,特别是外国的女人,最爱听人们夸她们漂亮。后来,他出国了,就试着去赞美别人,效果不错。
一天,他去超市,迎面走来一位很胖的妇女。他习惯地说:“哦,女士,你真漂亮!”
不料那位妇女白了他一眼,不满地说:“先生,你是不是离家太久了?”
赞美是向对方表示一种肯定、理解、欣赏和羡慕。如果赞美不当,就如隔靴掻痒,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赞美不是出自真心,而且有点过火,则可能会让人反感,觉得你是在拍马屁。
所以,诚恳的态度是关键。只有态度诚恳,我们的赞美才能显得自然,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孔子说:“不学礼,何以立。”孔子的所谓“礼”,并不单指礼貌而言,但礼貌必在其中是可以肯定的。言语行动,都要注意。
4.注重礼仪举止,给你的形象加分
相鼠有皮,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不死胡为!
——《易经》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并不体现在他如何对待一个著名的CEO,而在于他如何对待一个普通的侍应生。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文明素质体现于细节。
礼仪是做人行事、待人接物的规矩。不懂礼就是无礼。它不是一些简单的形式,而是道德的体现和落实。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通过他的行为仪表就能看出来。不懂礼,言谈举止粗鲁,就是不文明的表现,更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小王是一家机械公司的推销员,他的业务能力很强,跟客户的互动也很好,可就是有一个开关门不太礼貌的毛病。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很重要的客户。进门时,他没有太注意,随手将门重重地关上了。
接待人员将他带领到会客室中,他心里还在想如何实施自己的推销计划,可是经理的一句话让他羞愧得无地自容。
经理说:“小王啊,你开关门那么用力,我们公司的门都要被你弄坏了,你是不是对我们公司有什么意见啊?”
言行举止上的细节是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表现,而粗俗的言谈举止势必会引起旁人的反感和抗议,使人对你敬而远之。有时候,一个很小的动作或习惯都有可能影响到办事的结果。所以,在办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待人,不要因小失大。
王小容去参加一个外企的面试,主试者是韩国人。看着前面五十几个人的队伍,她的心里有点紧张,手心全是汗。为了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王小容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她想着书上讲韩国人都比较注重礼貌和礼仪,暗暗发誓一会儿一定要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看到一个个应试者陆续走进应试办公室,王小容突然发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他们都极少敲门而入。这是一个突破点。
轮到王小容进入时,她深吸一口气,走到应试办公室门前轻轻地敲了三下门,只听里面说:“这个不错,竟然敲门。”王小容知道这个举动为她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信心更足了。
“进来。”主试者是两个文质彬彬的韩国人,他们很有礼貌地站起来做了一个90度的弯腰,用口音很重的中国话说了句“你好”。王小容也回应着做了90度的弯腰,并说了句“你们好”,心里暗暗地为两位韩国人的礼貌而感动。接下来,面试官问了她一些问题,她都从容地一一作了回答。
不出所料,最后在五十几个面试中有14名被录取,王小容就是其中一个。
面试时注重礼仪举止会给你的形象加分,给面试官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具体而言,参加面试时要注重以下几个小细节。
第一,一定要守时,千万别迟到。守时是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在面试时迟到或是匆匆忙忙赶到都是致命的。如果你面试迟到,那么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会被视为缺乏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这会给面试者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第二,到达面试地点后应在等候室耐心等候,并保持安静及正确的坐姿。不要四处张望,不要驻足观看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手机坚决不要开,避免面试时造成尴尬局面。
第三,面试前应保持头发干净、口气清新。所以,面试前不妨先嚼一下口香糖,减少异味。在着装上应该尽量与公司文化相符合。
第四,面试时,要与考官有恰当的眼神接触,给主考官诚恳、认真的印象。不太明白主考人的问题时,应礼貌地请他重复。陈述自己的长处时,要诚实而不夸张,要视所申请职位的要求,充分表现自己有关的能力和才干。遇到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时,不妨坦白承认,若不懂装懂,最终被主考人揭穿,反而会弄巧成拙。
礼貌待人,这个道理许多人都很清楚,也时常这样来要求别人,可自己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轻松。有些人把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举止行为当作小事,不加注意,其实,文明举止恰恰是从一些小节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小事,反映出的却是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5.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养的重要一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
儿童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形成认知方式的重要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同的环境对以上这些因素的发展和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这一阶段儿童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从小做起,注意培养孩子内在动力,让其从小养成好习惯。
在苏格兰有一个善良的农民,有一天,他在地里干活时,突然听到一阵哭喊声。他循声跑过去一看,发现一个小孩儿掉到了粪池里,农夫赶紧把孩子救了上来。
第二天,一辆崭新的马车来到农夫家,车里走出一位绅士。他自我介绍说是被救小孩的父亲,并说:“我要报答你,你给了我的孩子新的生命。”农夫说:“这样的事,有善心的人都会做。因此,我不会接受你的报答。”
正在这时,一个孩子走了过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孩子?”农夫高兴地说:“是呀。”绅士真诚地对农夫说:“让我带走他,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吧。如果孩子像你一样善良,将来一定会成为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几年后,他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后来发明了盘尼西林,并获得了1944年诺贝尔奖。农夫的儿子就是举世闻名的弗莱明。
如果我们将孩子比喻成一块可塑性很强的“泥”,那么,有什么样的捏泥人,有什么样的捏泥手艺,孩子就会被“捏”成什么样子。在塑造孩子方面,最重要的角色自然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各种因素中,除了学校、家庭环境极为重要外,成人的“行”和“为”的影响也极大。一样的学校,一样的家庭情况(指经济水平),培养出来的却是性情、气质、悟性、兴趣、成就完全不同的孩子,就是因为塑造他们的“捏泥人”不同。
我们不是常常见到“书香之家多秀才”吗?不是常见到“名师出高徒”、“将门之下无弱卒”吗?所谓“家学渊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孩子初到世上,本是“性本善”。但他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孩子成长过程教育的复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孩子的可塑性日趋显露。如:一棵树苗,幼时独树一枝,但生活在不同环境里,其成形会大不一样。小孩子亦如此。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起来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养的重要一环,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