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2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今瑞典人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德意志北部,一切都在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控制之中了。皇帝军队相继失去了莱比锡等一些地方。正隐居在布拉格的瓦伦斯泰远远地观望着这场战争,自然也听到了皇帝军队惨败的消息。对所有天主教徒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坏消息,但对瓦伦斯泰而言,这更像是一个好消息。古斯塔夫·阿道夫的进攻,为他的复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他积极主动地与古斯塔夫·阿道夫联系,希望能够和这位瑞典国王结下友谊,共同缔造一番伟大的事业。他委托早已效忠于瑞典国王的图尔恩伯爵做中间人,转达了他的意愿。瓦伦斯泰自己招募了一部分军队,还想让瑞典国王支援一万五千人。如果瑞典国王答应的话,他就可以带领这支军队去攻占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侵袭维也纳,他昔日的主子将被驱逐到意大利。尽管这样的计划听上去有点不切实际,更像是夸下的海口,但是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古斯塔夫·阿道夫没有直接拒绝这样一位重要的朋友。瓦伦斯泰在布赖滕费尔德战役后又一次提出要求,希望可以得到明确的答复。瑞典君主显得十分谨慎,有些犹豫不决,他不确定这样一个冒险计划的可行性,也不确定这个有叛变历史的将领的忠诚度。由于存在这样的不确定性,他不愿意为此承担风险,也不敢轻易将军队交予对方打理。他委婉地告诉瓦伦斯泰,自己的兵力由于进攻德意志有些分散,战线也拉得过长,所以很难抽出相当的兵力。他的婉拒显然伤害了瓦伦斯泰的自尊心,傲慢的瓦伦斯泰彻底打消了合作的念头。如果这两个强者能够合作起来,那么这场战争也许早早就会结束了。谨小慎微的瑞典国王就这样错失了机会,之后当他反悔时,已经晚了。

    这两个强者的性格或许不适合在一起,即便他们将来结为同盟,也不一定能够合作多久。因为在联合作战中一定需要某一方降低姿态做出牺牲,但这两位都是如此强势,谁也不可能先低头。瑞典国王的拒绝,只不过是提前了两人决裂的时间。瓦伦斯泰的独立性很强,他不想受到任何束缚,一定要享有最充分的自由。古斯塔夫·阿道夫同样具有这样的品格,一点也不愿意依赖别人。对于受到法国宫廷的约束,他现在还多少有些遗憾,很想摆脱这样的控制。如果在联合作战中受到瑞典国王的管制和命令,那么瓦伦斯泰一定会变得极不耐烦,之后怎样分享战利品一定会变得极为麻烦。瑞典国王虽然可以接受一名皇帝叛逆臣民的援助,但一定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可能毫无节制地迁就对方,更不可能以牺牲自己的尊严为代价。如果将来瓦伦斯泰想夺取波希米亚的统治权,那么一定会遭到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强烈抗议。如果瓦伦斯泰帮助古斯塔夫·阿道夫取得了德意志兰的统治权,他也一定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一山难容二虎,有古斯塔夫·阿道夫,就没有瓦伦斯泰的立足之地,反之也一样。当古斯塔夫·阿道夫去世后,瓦伦斯泰无意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认为这位国王的去世对两个人而言都是好事,毕竟德意志不需要两个君主。

    制订复仇计划

    瓦伦斯泰第一次报复奥地利王室家族时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功,但这次失败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开始改变报复手段,尝试用其他办法达到目的。既然在瑞典国王那里吃了闭门羹,那就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他向萨克森选侯表达了合作的意愿,相信后者一定会听从他的意见,并且会听从他的驾驭。如果能够和萨克森选侯达成合作,那么他们的联合将会是继皇帝和瑞典国王之后的又一重要势力,足可以改变当前德意志的局势,削弱瑞典国王的影响力。萨克森选侯和瑞典国王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微妙,作为本土的重要势力,前者自然不希望后者的势力过于强大。由于瑞典国王的节节胜利,萨克森选侯对双方合作的兴趣渐渐冷却。瓦伦斯泰看准了这一点,知道只要成功地将萨克森和瑞典剥离,使其与自己合作,那么他就掌握了混乱的德意志战争的主动权,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对皇帝和瑞典国王形成双重打击,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他的丰功伟业,也从这时开始起步。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建立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是绝对的前提和基础,否则,所有的想法都只能是空谈。毕竟这是在皇帝的地盘上,他的队伍想要偷偷摸摸地建立起来是不可能的。如果得不到皇帝的认可,队伍还没等壮大就会被扼杀。因此,需要借助皇帝的旗号,并且让皇帝拥有这支部队,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展开行动。只是这样一来,皇帝自然不会让瓦伦斯泰指挥这支军队。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这支部队听从自己的指挥呢?如果向皇帝表示臣服之意,并且一再请求的话,或许皇帝会交出指挥权。傲慢的瓦伦斯泰是绝不会这样低三下四的,而皇帝也不会大发慈悲将指挥权赐予瓦伦斯泰。好友阿恩海姆到底还是老谋深算,他告诫瓦伦斯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时机的到来。

    如果皇帝面临的处境更加危险,那么就有可能不考虑那么多,也就有可能不顾巴伐利亚和西班牙的反对,从而让瓦伦斯泰执掌大权。因此,瓦伦斯泰相信只要自己想方设法帮助瑞典人取得新的胜利,那么属于他的时机就会随之而来。萨克森人本来是准备攻打劳西茨和西里西亚的,现在突然掉头攻打波西米亚,在这背后,极有可能是得到瓦伦斯泰的邀请和鼓动。瓦伦斯泰的本意也不想坚决抵抗,但为了不被别人抓住把柄,他也得做出抵抗的样子。很快,他就撤出了战线,将这座城市拱手让给了瑞典人。在这之前,瓦伦斯泰同萨克森的将军在考尼茨的密谋可能已经决定了现在的结局。为了早日使自己掌握大权,瓦伦斯泰不惜一再牺牲奥地利的利益,瑞典人也得以在莱茵河展开势如破竹的进攻。为了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他还指使追随者们放出口风,一再强调只有在瓦伦斯泰的率领下才能抵挡瑞典人的进攻,现在奥地利的下场就是剥夺瓦伦斯泰指挥权的严重后果。这样的声音,甚至在皇帝的枢密委员会中也能听到。

    无须多言,皇帝也知道现在离不开瓦伦斯泰了。回想起瓦伦斯泰曾经的丰功伟绩和自己的失误鲁莽,他也后悔不已。以前由于他对巴伐利亚和天主教同盟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想要召回瓦伦斯泰一定会招致巴伐利亚的强烈反对。但是现在的局势有了很大的变化,巴伐利亚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皇帝自然无须有太多的顾虑。不少人提议召回这位曾经的伟大统帅,皇帝也动了心,开始认真地筹划这件事情。他想起在以前,瓦伦斯泰是怎么样的战无不胜,尽管他的军队实力强大,但根本不需要皇帝花太多的钱来维持。有这样的统帅和军队,皇帝的宝座也稳固了许多。更为重要的是,瓦伦斯泰忠心耿耿,这也是他最为看重的宝贵品质。如果现在让瓦伦斯泰东山再起,那么就可以使作战双方达成势均力敌,这对拯救奥地利和维持天主教而言是最好不过的办法。当然,作为一名皇帝,直截了当地承认自己以前的失误是挺没面子的一件事,而放低姿态向一个臣子躬身道歉更是有失身份。但是形势所迫,皇帝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他将此事委托给瓦伦斯泰的朋友,由他们负责在中间传话以及评估和解的可能性。

    对于在皇帝内阁中达成的以上意见和措施,瓦伦斯泰并不是毫不知情,通过自己的消息渠道他早已知晓。尽管内心十分高兴,但他还是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而且是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他首先拒绝了皇帝的邀请。他说自己习惯了远离政治的生活,如今自己的内心十分安宁,很享受现在幸福宁静的隐居生活,那些繁华和权力早就不再是自己的追求,他宁愿永远像现在一样,无拘无束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悠闲自得地品尝生活的滋味。他一再矜持,并没有表现出内心的急不可待,甚至还移居到摩拉维亚的茨纳伊姆。其实这一切不过是他欲擒故纵的策略而已,只是为了能够在与宫廷的谈判中获取更大的筹码。

    报复皇帝的时机终于成熟了,瓦伦斯泰暗暗高兴。为了限制他在军队中的权力,同时也平息巴伐利亚的抗议,皇帝打算再派一名监督人过来,便让奎斯滕贝格和韦尔登贝格作为代表前去转达这层意思。这两位代表也是瓦伦斯泰的好友,但瓦伦斯泰丝毫不买账,他表示无论这个派来的人是谁,哪怕就是上帝,他也决不容忍这样的行为。有求于人的皇帝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答应了他。为了平息他的怒火,皇帝又派出宠臣埃根贝格侯爵前去劝说。看到自己的挚友和拥护者,瓦伦斯泰仍然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埃根贝格侯爵表示,皇帝是十分信任和尊重瓦伦斯泰的,当年的行为也是迫不得已,如今皇帝找到了改正的机会,对他更是寄予厚望,希望瓦伦斯泰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更大的辉煌,皇帝一定会论功行赏,决不能亏待了他。出于大局考虑,为了这个国家的利益,瓦伦斯泰应该终止自己的不满情绪,尽管这种不满是人之常情。如果瓦伦斯泰能够克服这一点,用加倍的干劲来驳斥对手的流言,那么一定能够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

    皇帝已经如此低三下四,瓦伦斯泰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对于皇帝提出的条件,一些无关紧要的他同意了,而那些更为关键的部分他则提出了更高的价码。他的任务就是抓紧时间装备齐全一支部队。瓦伦斯泰希望让皇帝明白,他的才能是无可替代的,皇帝是离不开他的。他更加相信,如果没有自己的指挥,那么这支军队也不会有任何建树。斐迪南二世很高兴瓦伦斯泰能够担当重任,却不知道对方只是为了向他索取更多的利益。

    瓦伦斯泰招兵买马

    没过多久,瓦伦斯泰便开始着手组建军队,他的大胆承诺遭到了整个德意志兰的质疑,就连敌人古斯塔夫·阿道夫也觉得不太可能。瓦伦斯泰早已成竹在胸,在此之前他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不过是进入实施阶段而已。他是一名极富作战经验的指挥官,人们听到他要招兵买马,自然是纷至沓来,大家都希望能在他的手下碰碰运气,他的许多旧部也从四面八方赶来。由于他向士兵们承诺了高额的军饷,在吸引人参军的同时,也给后勤给养带来不小的压力。奥地利要求各省必须分摊一部分费用,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脱。匈牙利国王、西班牙宫廷也勉强同意出资支持,大臣们也馈赠了一笔巨款。

    但是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瓦伦斯泰自己带头掏腰包拿出二十万塔勒。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一些富翁也投入到出资招募军队的行列中。只要出钱组建军团,就可以拥有这个军团的指挥权,这种指挥权不受宗教、信仰等限制,只和财富挂钩。这就吸引了许多新教臣民,他们也参与进来。与此同时,瓦伦斯泰还就兵力和金钱问题与外国展开谈判。洛林公爵、波兰、意大利都表态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有出兵的,也有提供后勤物资的。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就在摩拉维亚组建起一支四万余人的队伍。整个欧洲对此都非常震惊,谁也没有想到瓦伦斯泰竟然拥有这么强大的号召力,完成了这件不能完成的事情。一般人想招几百人都十分困难,可在瓦伦斯泰面前即使是招几万人也像是小事一桩。这支军队已经装备完毕,正等待他们的指挥官一声令下,立刻展现他们的勇敢行动。

    瓦伦斯泰说到做到,在军队装备完毕后主动要求皇帝挑选一位将领负责指挥。皇帝对这支军队抱有极大的希望,而瓦伦斯泰就是这支军队的灵魂。如果灵魂消失了,那么这支军队也终将化作一盘散沙。这些将士们与瓦伦斯泰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不是瓦伦斯泰的债权人,就是他的信徒。瓦伦斯泰向大家许下美好的未来,这种许诺就像是一种纽带,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一旦许诺的人退居幕后,那么大家的利益就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实际上,瓦伦斯泰公爵做出引退的姿态,只是为了要挟皇帝,而不是真的有这种想法。瑞典人的大军压境使皇帝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得选择由瓦伦斯泰担任指挥,以便缓解日趋严峻的局势。皇帝再次命令埃根贝格侯爵,要求他劝服他的朋友担任军队的指挥。

    瓦伦斯泰还是一如既往的装腔作势,虽然内心十分渴望得到指挥权,但在表面上还是装出一副拒绝的姿态,好像根本不在乎一样。他告诉这位特使,之所以能够组建起这支军队,和皇帝没有什么必然关系。皇帝已经四面楚歌了,只有他的军队能够力挽狂澜。只不过他担心皇帝一旦得救,又会像以前一样故伎重施,冷落了曾经的功臣。因此,自己现在最想做的不是指挥这支军队,而是能够离开这里,在私人宫殿悠闲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现在仅仅和皇帝联系就已经破坏了他的心情,早就有些不耐烦了。

    埃根贝格侯爵很是看不惯这个朋友的心机和手腕,他警告瓦伦斯泰,如果还冥顽不灵的话,皇帝绝对会严肃处理。对于他的得寸进尺,皇帝陛下本着宽容友善的态度一再忍耐,处处迁就,但也绝对不是没有底线的。他应该理解和尊重皇帝,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傲慢和固执。一旦皇帝发怒,后果将十分严重。虽然以前皇帝也犯过错误,对他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是现在还来得及弥补。如果他还抓住这一点不放,那么他和皇帝之间将不可能和解。只有他答应皇帝的命令,接管了这支军队,那么他提出的合理要求才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否则,他将遭到皇帝的严厉惩罚。

    瓦伦斯泰也很清楚,他的领地四周都是奥地利君主国,如果皇帝想要处罚他,迎接他的一定会是灭顶之灾。但是他最终之所以答应皇帝的要求,是因为从埃根贝格侯爵的口中听到了皇帝将满足自己任何要求的承诺,这正是他孜孜追求的。达到了目的之后,他就听从了埃根贝格的劝告,起身起草一份他的要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