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进军莱茵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阿登战役失败后的德军仍在垂死挣扎着,但是盟军的脚步已经一天天地向德国本土逼近……艾森豪威尔的战略计划天衣无缝,很快,莱茵兰战役就打破了齐格菲防线。之后,巴顿与蒙哥马利抢渡莱茵河的竞赛终于结束了自拿破仑时代以来没有他国部队渡过莱茵河的历史。除了死守柏林,希特勒已经别无选择。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艾森豪威尔的脸上浮现出会心的微笑……

    阿登战役失败之后,德军的军事形势更加困难。北非、比利时、法国、卢森堡、克里特、俄国、巴尔干半岛的大多数地区,意大利和波兰的许多地区、荷兰的一些部分、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甚至东普鲁士都已经失守;芬兰和意大利盟国已经失败;德国的三个主要工业区——鲁尔、萨尔和西里西亚有两个受到威胁,一个被苏军占领;德军的预备队也在阿登之役中几乎被全部消耗光。由于希特勒让德国人对阿登战役抱着过高的期望,因而这一战役的失败更加令人沮丧。

    尽管德国在西线上仍保有66个师,但其中很多部队的武器装备很差,有24个师甚至连反坦克炮都没有,德军西壁防线快到了一触即溃的境地了。艾森豪威尔所统率的欧洲远征大军当前的任务便是向德国本土进军,准备夺取莱茵河。

    垂死挣扎

    纳粹德国暂时是不会投降。在某些领域,他的支撑力量是非凡的。

    在军工生产方面,德国的军工生产在1944年秋天达到了顶峰。仅9月这一个月,德国就生产了4000多架各种型号的飞机,比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那个月生产的总和还要多。截止到1944年11月,德军空军新装备了8000多架战斗机,其中5000多架可投入作战;每个月都大约有25艘潜艇完工,其中大多数配有空气管水下呼吸装置;坦克和攻击炮的产量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1月稳定地保持在每月1600门的水平。

    同时,在技术水平上,德军的军事装备对盟军仍占有优势。装有76毫米炮的美军新型“谢尔曼”坦克,仍不如德军50吨“马克一V”型和63吨“马克-VI”型虎式坦克;在空中,一些德国的新式喷气式飞机已经出现在西部战线的上空;德军已普遍使用V-1型和V*2型火箭和导弹,并且有报告说德军不久将拥有一种洲际弹道导弹。

    德军在喷气机领域取得的进展在盟军最高层中引起了极大不安,对此,美国驻欧洲的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茨将军和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部的比德尔·史密斯将军及时在1945年1月9日达成了协议,把德国喷气机生产中心和石油一起作为盟军轰炸的首要打击目标。这样一来,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每考虑一项行动时,不得不首先肯定可否及时得到足够的汽油和柴油,燃料的短缺迫使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地固守匈牙利的油田。

    在兵源方面,纳粹处于绝望的困境之中。战前的8000万人口中,有近1300万人被吸收进武装部队,其中已经有400多万人被打死、打伤或俘虏。为了补充损失,希特勒在1月19日颁布了一项法令,把45岁以下的成年男子从工业转到军队。2月份,为了组建8个新的师,希特勒又下令征募刚满十七岁的青年。

    在战术方面,德军最高统帅部的许多人早就觉得应该放弃阿登战役,把部队撤到最好的防御阵地上。比如,曼陀菲尔一直说,应该把德军部队全部撤出阿登,甚至撤退到莱茵河的后面。德军最高统帅部内就战术方面的分歧和争吵也愈演愈烈。为了能够把部署在阿登的军队调到就要崩溃的俄国前线,东线德军总指挥古德里安曾与希特勒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讨论。终于,1月14日,希特勒对这一要求做出了让步。

    也是在同一天,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建议希特勒把西部防线撤到莱茵河,但希特勒以其典型的风格驳回了这一要求,他宁可选择沿萨尔姆河和克勒夫河一带进行抵抗。直到盟军的虎钳在豪费利茨合围时,希特勒才意识到,已不可能保住这条前置防线,从而同意撤退到西墙。

    可是,德军指挥官们,特别是陆军总参谋部的那些军官,越来越害怕向元首说出他们的想法了,因为希特勒禁止任何人承认存在任何失败的可能性。他们的元首像一个已经逐渐丧失理性,变得神经质,动不动大发雷霆,训斥别人。或者一会儿情绪激昂,一会垂头丧气。在这种情况下,与希特勒形影不离的随从人员,除了希望他能够温和一点之外,不敢有其他的奢求了。

    古德里安的下场就是一个例子。古德里安有时在一天里会同希特勒争吵好几次,气得有一次希特勒惨笑着说:“总参谋部今天得胜了。”最终,古德里安还是被解职了。希特勒任命希姆莱去东部战线尽力挽救局面。

    希特勒之所以不愿意提到失败,是有他的原因的。

    希特勒非常崇拜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每天闲下来的时候,希特勒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腓特烈二世的文章,有些段落他甚至能够倒背如流。

    “我使用欧洲的最杰出的军队发动了这场战争,而今天我得到的却是一堆肥料。我已经没有将领了,我的将军们都是无能之辈,军官们已不是指挥员,部队一团糟……如果你读到关于俄国军队情况的估计,他们也一团糟。可是,他们同样地把仗打了下去。因此重要的是人的永恒的质量,这是军事职业真正的基础。”

    “归根结底,这些素质表现在忍耐力、不屈不挠和坚定的决心中。这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天赋若非建立在不屈不挠的精神与狂热的决心中,那么它只是一束幽灵之火。这是人类存在中的最为重要的东西……一个人还要有主宰自己的狂热的决心和自信的胆识,才能够创造世界历史。”

    确实,希特勒至今还保存着征服世界的狂热决心,坚持认为目前的战争是一个谁能坚持下去的问题,谁能坚持得更久,谁就能在危险中得到一切。同时,为了获得德国民众的支持,希特勒还大肆宣扬说,如果美国人停止战争,“那么,事情不会发生什么变化,纽约仍然是纽约,芝加哥仍然是芝加哥,底特律还是底特律,旧金山还是旧金山,一点也不会变。可是,如果我们今天这样说‘我们打够了’,我们就会停止存在,德国民族就会停止存在”。

    德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也普遍抱着以上这种态度。与1918年不同,当时,德国人民认识到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的时候,革命和造反便遍布了德国皇帝的整个国土。但1945年的情况不同了,一方面,纳粹用其各种各样的恐怖手段,在人民中成功地建立了比威廉皇帝统治更为广泛的权力基础。由于老百姓害怕希特勒对叛逃军人家庭成员进行惩罚,这使他们更加自愿地支持希特勒。另一方面,纳粹用种种欺骗和蒙蔽手段,煽动起德国人民的民族沙文主义,使更多的将纳粹视为民族复兴标志的群众支持战争。这样,许多德国人仍在热切地盼望德国秘密武器将会得到发展。

    苏德两国的历史渊源,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德国民众决定战斗到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1917年退出了战争,而现在苏军已经在1月20日踏上了德国的土地,并且正在蹂躏德国的主要地区。

    当然,促使德国人继续进行战争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盟军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早在两年前的1943年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英、苏等国便就这一条件达成共识。这对于德国人来说,已经排除了任何分别向西方盟国投降的可能性。戈培尔宣布,德国人现在不要指望能从美国和英国那里得到比俄国好一些的对待了。

    所以,德国人民的态度可以概括为:如现在投降,便将失去一切,而坚持下去,兴许会有天助。他们现在正为自己家园同时在东部和西部进行战斗。虽然有一些人愿意投降,但绝大多数人以顽强的决心继续战斗。

    “莱茵兰”战役

    阿登战役接近尾声之时,因希特勒阿登反攻而搁浅的盟军西线进攻计划又重新拾了起来。经反复研究论证,1月中旬,艾森豪威尔把西线进攻计划呈报给盟军最高统帅部。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在苏军大举进攻,严重威胁柏林以后,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调出7个师去加强对东线的防御,西线只留有59个师的兵力。但是,他们企图依托沿西部边境线构筑的齐格菲防线和天然障碍莱茵河,阻止盟军向德军本土推进。

    齐格菲防线犹如一道坚硬的外壳,保护着德国的西部边界。齐格菲防线北起荷兰安平东南,南至瑞士与德国边境,全长约600公里。防线北段在莱茵河以西,南段在莱茵河以东,防护着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攻破齐格菲防线,即破坏了德国的经济命脉。

    为了尽快打破这个防御外壳,向德国本土推进,艾森豪威尔把这个总的军事行动计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突破齐格菲防线,肃清莱茵河以西的德军;第二步强渡莱茵河,并合围鲁尔地区的德军集团;尔后发动最后进攻,进抵易北河与苏军会师。

    为了突破齐格菲防线,艾森豪威尔决定发起“莱茵兰”战役行动。

    在该行动中,艾森豪威尔把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l集团军群部署在北部下莱茵河地区,并决心在这里实施主要突击;把布莱德雷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部署在莱茵河中游地区,在中路突破最坚固的部分;把德弗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群部署在南部萨尔盆地,配合中路部队实施向心突击,歼灭那里的德军集团。

    具体要求是,蒙哥马利要消灭莱茵河以西和摩泽尔河以北的敌军部队,并准备把主力放在鲁尔以北强渡莱茵河;美军第1和第3集团军要沿着普吕姆一波恩总轴线向东北推进,随后在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的南面发起一次进攻。摩泽尔以南的战线此刻仍然严格地保持防御状态。

    这一计划高度体现了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最高统帅的智慧和经验,战役胜利完成后,盟军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史密斯曾评论说:“在我所知的战役中,这一次是最不走样地按照制定计划的指挥官的规定执行。除了一个小小的例外,战役完全按照最高统帅原先的估计发展。”

    即便是艾森豪威尔本人,也对此非常满意。以至于若干年后,他还能够清楚地记得那个计划给他带来的兴奋。艾森豪威尔引述美国南北战争时南军总司令罗伯特·E·李将军的话说:“幸亏战争是很可怕的,否则我们会变得喜欢它。”

    但英国人却提出了异议。

    英国总参谋长陆军元帅布鲁克反对先消灭莱茵河以西的几乎全部德军部队,然后再考虑在某处渡过莱茵河的计划。他甚至把肃清莱茵河以西莱茵兰地区敌军的计划斥之为“分散兵力”。但是,艾森豪威尔却坚信,莱茵河以西的德军部队最容易打,而对那条难以逾越的水障——莱茵河实施渡河攻击将给盟军造成惨重的伤亡。

    如果盟军巩固了莱茵河与摩泽尔河的战线,那么就能以最少的兵力守住很大一段河流,从而能够把兵力集中在关键地区。因此,在经过一些激烈的争论以后,艾森豪威尔仍坚持派第6集团军群肃清科尔马口袋的敌军。为确保胜利,他考虑向担任该任务的法国第1集团军提供一个美国军队——弗兰克·w·米尔本的第21军。

    布鲁克仍然不满意,经过几个拐弯抹角的提示之后,他终于向艾森豪威尔提出:“我希望把第12集团军群部署在鲁尔以北,英军部队部署在中部。”

    艾森豪威尔终于明白了,英国人的真实想法是担心他的计划会耽误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率先渡过莱茵河。艾森豪威尔对这种只考虑自己,不顾全大局的想法非常气愤,便毫不客气地回击道:“鉴于英军会遭受损失,我自然也不急于想把美军放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让他们去送死。我将用整整一个美国集团军的兵力来加强蒙哥马利的集团军群,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向鲁尔以北提供必不可少的兵力,以迅速实施我的计划。我的计划根本不是根据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国家获取荣誉而制定的。因此,我必须告诉您,我的看法是,战斗的荣誉怎么也抵不上为它付出的鲜血。”

    但是,英国方面不依不饶,大有将此事捅上天的意思。盟军最高统帅部不得不向罗斯福和丘吉尔递交书面报告。报告写道:

    “最高统帅确信,只要在作战行动上是办得到的,他就夺取莱茵河北岸诸渡口,而不必等待消除莱茵河整个河岸的敌人后才采取行动。而且,一俟南部的形势能够允许他调集必要的兵力而不致过度的危险,他就以最大的兵力和无比的决心在北部强渡莱茵河。”

    这个时候,丘吉尔首相和罗斯福总统正在赴雅尔塔与斯大林会晤的途中,他们打算在马耳他的英国基地暂停一下,召开一个预备会议。艾森豪威尔便派他的参谋长史密斯将军飞赴马耳他,将报告递交给两位元首。结果,史密斯不虚此行,消灭莱茵河以西的德军部队的计划得到了同意。

    英国的参谋长还是有些勉强,他再三强调要在保证把渡过莱茵河的主攻方面放在鲁尔以北的情况下他才能同意该计划。这样,艾森豪威尔在报告中重申,把辛普森的美军第9集团军置于蒙哥马利的指挥之下,直到战争结束。这就是说,把整个突破莱茵河的重心在攻势的“左肩”,由蒙哥马利所部承担重担。

    这下蒙哥马利满意了。他还写信给布鲁克表达了他的喜悦心情:“艾克同意我所做的一切……我们遇上过一些风暴,但是天空现在晴朗了。”

    艾森豪威尔对英国人这种斤斤计较的花招没有什么兴趣,他只是淡淡地笑了一下,“随他去吧!”

    在莱茵兰战役中,艾森豪威尔击败德军的计划设想分为三个阶段:“真实行动”、“伐木工行动”和“低调行动”。

    第一阶段“真实行动”由蒙哥马利指挥英军第2l集团军群及辛普森的美军第9集团军共同实施。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动战役。进攻从马斯河上的内伊奈梅根开始,绕过齐格菲防线的侧翼,然后切人该防线后方,进抵在马斯河后面保持静止状态的登普西英国第2集团军当面。由于需要穿过茂密的雷西瓦尔德森林及其后面的一些设防阵地,必须对行动提供支援,辛普森的美军第9集团军承担这一任务。

    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要先夺取鲁尔河坝,在朱利希渡过鲁尔河,之后,推进到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然后向北与从北面来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会合。

    “真实行动”一开始时进行得很缓慢。美军在2月2日就开始进攻鲁尔河坝,经过一周的激烈战斗,终于夺取了鲁尔河坝。但是,在进驻鲁尔河坝之后,美军发现,德军破坏了防洪闸,这样辛普森横渡鲁尔河的时间被迫推迟了两个星期。

    2月23日,第9集团军开始对鲁尔河对面的德军发动进攻,由辛普森发起进攻的时间比德军预料的早,从而达到了战役的突然性。经过5天的激战,到2月28日辛普森击溃了德军,开始向杜塞尔多夫挺进。

    到3月5日。莱茵河西岸杜塞尔多夫以北的敌军已被基本肃清。第二阶段“伐木工行动”由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实施。在这个行动中,美军第1集团军的霍奇斯将军接受了两项任务:一是协同辛普森同时向北攻击,保护第9集团军的右翼;二是向莱茵河挺进,并向南与摩泽尔河以北沿莱茵河由北而来的巴顿第3集团军相连接。这是一次完全由美军进行的钳形运动。

    “伐木工行动”进展迅速,巴顿的第3集团军迅速渡过了乌尔河,除了维安登近之外,在其他所有地方都突破了齐格菲防线。当3月5日美军在全线开始进攻的时候,巴顿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向前推进。到那一天,柯林斯的第7军已渡过埃尔夫特河,并出人意料地抵达科隆郊外。

    到3月7日,第3集团军第4装甲师一路打到摩泽尔以北莱茵河畔的安德纳赫。科隆稳稳当当落到了美军的手中。与此同时,美国第1集团军正从东面向莱茵河逼近。“伐木工行动”的两条钳子就要合拢了。

    3月7日的晚上,艾森豪威尔正在凡尔赛做东招待李奇微将军和其他的空降部队指挥官吃晚饭。这时来了一个打给他的电话。

    “艾克,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电话线那头传来了布莱德雷抑制不住的兴奋的声音。这确实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从波恩向南朝雷马根推进的第9装甲师的比尔·霍格的B战斗群发现了一座可以使用的铁路桥。

    要知道,夺取莱茵河上一座完整的桥梁谈何容易。自拿破仑以来,还没有一支外国军队能够渡过莱茵河。德军为了阻止盟军,在每座桥梁下都安放了足够的炸药。一旦感到大桥危机,德军就会瞬间将其炸毁。之前,辛普森将军等人都曾费尽心思想占领一座能够跨过莱茵河的桥梁,但都失败了。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座座桥梁被炸飞。

    在跨越莱茵河的所有桥梁中,雷马根大桥也许是最不被盟军看好的大桥了。的确,经过雷马根大桥的所有公路,路面都很差,而且即使是过了雷马根大桥,迎接盟军的将是一片群山耸立的茂密森林,只有一些难以使用的公路蜿蜒期间。因此,盟军最高统帅部在制定作战计划时,谁也没有把雷马根大桥当作部队可以通过的桥梁。

    德军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有及时炸毁雷马根大桥,只是在桥面上留下了几个坑。然而,当莱茵河上的其他大桥或被炸毁或无法通过时,雷马根大桥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在这之前,他们从未想到过盟军会在这个地方渡过莱茵河,盟军也从未料到能拣到这么一个大便宜。布莱雷德已经派了四个师过河,用来保护这个桥头堡和对付德军的慌忙反扑。

    艾森豪威尔毫不犹豫地说:“好,布莱德雷,我们原来预料会有很多师会被牵制在科隆周围,但现在那些部队可以解脱出来了。去吧,至少把5个师的部队连同所有确保我们立足所必需的东西开过去。”

    艾森豪威尔在街头拉选票,寻求连任。

    艾森豪威尔放下电话,向各位指挥官传达了这一消息,顿时餐厅里响起了一片欢呼声。艾森豪威尔举起酒杯,说道:“这可能是我们的一个转折点。”

    与此同时,希特勒正为雷马根大桥一事而心烦意乱。

    早在盟军发动莱茵兰战役之初,德军就已经意识到盟军的意图了。2月25日,西线总指挥伦德施泰特元帅再次向希特勒请令:“如果不全面撤出莱茵河,整个西线将彻底崩溃。”

    然而,当时希特勒并不理会他绝望的呼喊。

    2月27日,当伦德施泰特再次要求在鲁尔河和墨兹河的交汇处稍稍后撤时,一封希特勒亲自签署的电报到来了,电报通知伦德施泰特,全面撤退,连考虑都不能考虑。

    几天之后,希特勒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当众取笑了伦德施泰特,他说:“这些人完全没有远见性,后撤意味着把一个灾难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我不相信盟军能够轻易地通过莱茵河天堑。”

    但是,不到一个星期,雷马根大桥就失守了,希特勒明白,盟军可能将顺着这座大桥长驱直人。他决定惩罚那些丢失大桥的负责人,并顺便借机第二次撤掉龙德斯泰特的职。

    意大利的德军指挥官凯塞林被希特勒任命收拾残局,希特勒向他交代:“西线最薄弱点就是雷马根大桥,就是在那儿,需要刻不容缓地改变被动局面。我肯定,这一点你能做到。”

    目送凯塞林离开,希特勒突然觉得很疲惫,对于能否夺回失去的大桥,他心里也是一点底也没有。

    其实,希特勒是没有理由责怪别人的。如果不是他固执己见的命令,龙德斯泰特就会及早将部队撤回西岸,早日炸掉大桥,也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了。

    雷马根桥头堡到3月9日扩展了三英里的纵深。占领和巩固这个桥头堡将大大地缩短欧洲的战争。

    至3月10日,盟军已控制了摩泽尔河以北整个莱茵河西岸,只有摩泽尔河以南的帕拉廷纳特还留在德军的手里。现已到了进行莱茵兰战役的第三阶段“低调行动”的时间了。

    这次行动由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所属的帕奇的美军第7集团军实施。在此之前,第7集团军严格奉命在英德河后面进行战术防御,他们1月底曾在这里阻止了德军布·拉斯科威茨的“北风行动”。这次进攻于3月11日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第7集团军原在齐格菲防线上建立了强大的防御工事,从而推迟了“低调行动”计划的实施。

    为使德弗斯的任务更容易进行,巴顿奉命渡过摩泽尔河,向上推进到齐格菲防线后面的莱茵河。在10天当中,巴顿沿莱茵河向曼海姆前进了将近100英里,离帕奇在劳特堡的前锋只有大约30英里。与此同时,帕奇在他的整个前线前进了大约25英里。

    到3月22日,德军的最后一座桥头堡失守了,盟军的战线现在沿整个莱茵河巩固下来了。希特勒拒绝撤出莱茵兰地区,使德军付出了大约25万人被俘的代价,被打死打伤的德军可能还有6万人。抢渡莱茵河

    “我将是第一个渡过莱茵河的人!”这是巴顿早就许下的宏愿。

    但是,看起来这个愿望是实现不了,因为艾森豪威尔命令布莱德雷和巴顿给担任主攻的蒙哥马利进行穿插支援。

    巴顿对于让自己在今后的战斗中又担当配角感到很不痛快。他认为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大部分是美军士兵,美国人应理所当然地戴上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荣桂冠,况且自己的部队正处于最理想的主攻位置——前面的地形适合大规模的坦克作战。他为自己每次都只能得到一些残羹冷炙而抱不平,他再次向艾森豪威尔表示抗议,但仍然是无济于事。

    根据艾森豪威尔的原计划,巴顿第3集团军要部署在摩泽尔河、索尔河和奥尔河一线,在2月6日发动进攻,一举摧垮从萨尔劳滕向北至圣维特之间的“西壁”防线。

    但是就在巴顿枕戈待旦之际,情况有了变化。艾森豪威尔命令第3集团军不得采取任何行动,原地防守待命。原来,蒙哥马利即将在北面发动进攻,为了扩大进攻力量,要从第3集团军抽调好几个师,以便尽快控制下莱茵河地区。这样,在德军一旦崩溃时,就能够迅速地开进德国。同时,为保护蒙哥巴利指挥下的第9集团军的右翼,第1集团军要向科隆进攻,以切断莱茵河西岸敌人的退路。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蒙哥马利获得更多的物资保障和右翼安全,巴顿的第3集团军不得不原地防守,处于停顿状态。

    这一次,巴顿彻底地被激怒了,他高声大骂道:“艾克,蒙哥马利,你们两个该死的混蛋,你们为什么老是抓住我不放,我宁愿与德国佬打仗,也不愿与你们这两个魔鬼纠缠。”

    于是,巴顿决定违抗上级的命令,照自己的计划行事。他坦白地对部下说:“让我们美军呆在这里袖手旁观,这是一种愚蠢而又不光彩的结束战争的办法。先生们,我们是决不会干愚蠢和不光彩的事情的。2月6日,第3集团军将按原计划准时发动进攻,希望大家在攻击发起前,对这一事件守口如瓶,严守秘密。我们要让北面的那些先生们只有从他们的地图上看到我们的行进路线时才明白我们所干的这一切。”

    与巴顿有着相同处境的布莱德雷非常理解巴顿的心情,对于巴顿的“造次”,布莱德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默许了,只是提醒巴顿说:“如果蒙哥马利觉察到这一行动并加以反对的话,就说这一作战是‘进攻性防御行动’。”

    2月6日,艾佛尔战役打响了。第一天进攻部队进展十分顺利,第7军向基尔河渐渐逼近,第20军肃清了萨尔河与摩泽尔河三角地带的德军。2月12日,第8军顺利完成了对莱茵河以西地区德军的清剿任务。至此,艾佛尔战役胜利结束。

    艾佛尔战役结束后,巴顿指挥的部队被特里尔城挡住了去路。特里尔是德军在该地区的军事要地,守军力量雄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但是,巴顿却一心想吞掉这只拦路虎,作为艾佛尔战役的额外补充。但是,要拿下特里尔,巴顿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兵力不足;二是没有得到上级的批准。

    巴顿的智慧终于派上了用场。2月14日,巴顿在科德曼上校的陪同下,前往巴黎,借休假的名义开始了他的斡旋之旅。

    其实,巴顿的真实目的是争取得到进攻特里尔所需的装甲部队——第10装甲师。第10装甲师原先隶属第3集团军第20军的,后来在阿登战役前按照艾森豪威尔的指令调拨归第8军指挥,阿登战役结束之后,第10装甲师就成为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预备队的成员。

    在巴黎期间,巴顿四处游说,宣传鼓动。在一次史密斯将军安排的打猎活动中,巴顿慷慨解囊,请大家开怀畅饮,与艾森豪威尔的作战部长布尔打得火热。并在大家似醉非醉之际,他大讲特讲第10装甲师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个师,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巴顿一回到自己的司令部,就给布尔打电话,提出借调第10装甲师。布尔十分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说:“可以把第10装甲师交给你,但你只能用它进行一次战斗,即消除三角地带的敌军。”

    在2月22日至25日这4天时间里,巴顿的部队就肃清了萨尔河——摩泽尔河三角地带的敌军,攻克了萨尔堡,在萨尔河对岸建立了一系列桥头堡阵地。

    原先,巴顿得到的指示是第10装甲师只能用于清除三角地带的敌军,而这一任务一旦完成,就应立即将其归还给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作预备队。但是,巴顿并没有将第10装甲师归还最高司令部的意思,他要用它来攻打特里尔,这已经是巴顿预谋好了的。盟军最高司令部几次催促巴顿归还这支部队,巴顿都一拖再拖。最后,最高司令部下达了最后期限,限他在72小时之内归还第10装甲师,不得有误,否则就停止第3集团军的一切物资供给。

    巴顿又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他决定碰碰运气,使用这支力量对特里尔发动进攻,于是他就进行了一次争夺时间和空间的赛跑。

    28日,巴顿命令部队中断与上级的所有通讯联系,不顾一切地投入到攻克特里尔的战斗中去。此次赛跑,巴顿双管齐下,命令基尔河西岸第76师停止清剿,火速向特里尔挺进,同时,在第20军战区的第10装甲师以最快的速度向特里尔推进。到3月1日,第10装甲师在第94师的增援下,上午进攻部队攻到特里尔的城郊,下午攻入城内,当天夜里肃清残敌,攻克了特里尔城。

    第二天早晨,巴顿接到两份来自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的特急电报,一份内容是:绕开特里尔,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攻占。另一份内容是:立即归还第10装甲师。

    看罢电文,巴顿微笑着对部下们说:“我们遵命,我们绕开特里尔,继续前进。”过了一会,巴顿口述了一份急电,由第12集团军群转送盟国远征军司令部。电文写道:“用两个师攻克了特里尔。还要归还第10装甲师吗?请指示下一步行动!”

    拿下特里尔之后,巴顿酝酿着继续攻下科布伦茨,以获得渡过莱茵河的桥头堡。这样,他不得不对下一场战役——法尔茨战役做好准备。

    为了获得上级的批准和足够的兵力,巴顿不得不再次施展“计谋”。

    3月9日,巴顿奉命到设在列日的布莱德雷司令部去参加一次艾森豪威尔将军也要参加的受勋仪式。在仪式上,巴顿向艾森豪威尔一再强调目前战场形势对第3集团军如何有利,并在艾森豪威尔高兴之际,向他详细谈了法尔茨战役的计划,并明确表示,如果要想达到攻克科布伦茨的目的,第3集团军必须再增加1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听到巴顿的要求,艾森豪威尔的脸色有些阴沉,他摇头将巴顿提出的一切都否决了。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巴顿在当天晚上给参谋长盖伊将军打了一个电话,要求盖伊向艾森豪威尔汇报说,第12军的第2快速机械化部队已夺取了摩泽尔河上的一座完好无损的桥梁,目前正在扩大战果,建立牢固的桥头阵地。乘艾森豪威尔为突破德军防线兴高采烈之际,巴顿提出了继续扩大战果的请求,并如愿以偿地得到第80师。

    巴顿于当天晚上便发布了攻打法尔茨战役的命令。同时,巴顿又故伎重施,命令部队在没有得到进一步指示之前中断与“上级领导”的通讯联络;并命令埃迪尽可能地多架设桥梁,继续进攻。这样,就在第3集团军装聋作哑的一段时间里,埃迪的部队很快就在摩泽尔河上架起了3座桥梁,为进攻法尔茨地区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但是,巴顿的进攻力量仍然还缺少一支装甲部队,3月16日,另一个偶然的机会帮了巴顿的大忙。当天上午,艾森豪威尔在史密斯的陪同下,前往第12集团军群司令部会见布莱德雷,由于飞机无法在那里着陆,临时改在巴顿的机场着陆。巴顿认为这是上帝赐予给他的千载难逢的良机,便在极短的时间内做了周密的安排。

    艾森豪威尔一下飞机,就受到仪仗队和军乐队的隆重欢迎。接着,巴顿带艾克巡视了三角地带,最后来到特里尔。当天晚上,巴顿以丰盛的宴会招待了艾森豪威尔,并找来4名迷人的红十字会女士作陪客。这种款待在前沿部队几乎是少见的,艾森豪威尔简直有些受宠若惊。当晚宴进行到高潮时,巴顿不失时机地问艾森豪威尔:“根据第3集团军的作战进展情况,能否再拨一个装甲师给我?”艾森豪威尔正在兴头上,便满口答应将帕奇将军的第7集团军中的第12装甲师调归巴顿指挥。

    3月18日上午,第12装甲师便投入了战斗。这样,德军的两个集团军在巴顿的猛烈攻击下很快就溃不成军,巴顿的第3集团军不仅取得了法尔茨战役的胜利,夺取了科布伦茨,并且俘获德军8万人。

    法尔茨战役后,巴顿认为与蒙哥马利竞赛的决胜时刻已经来临,便决定加快部队向莱茵河推进的速度,以保证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莱茵河。

    而与此同时,蒙哥马利实施的莱茵兰战役已经结束,从内伊梅根到科隆之间整个莱茵河西岸都已经在蒙哥马利部队的控制之下。但是,一向小心谨慎的蒙哥马利认为:如果要渡河,就必须做到确有把握,并且在渡河后要大踏步地向前推进,从北面直捣柏林。在将渡河时间确定为3月24日之后,蒙哥马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做着渡河准备,到进攻发起的前一天,蒙哥马利为渡河作战屯集了11.8万吨各种各样的供应物质、5000辆坦克、坦克运输车和3.2万辆其他车辆、36艘渡河用的登陆艇和3500门大炮、3000架战斗机和500架重型轰炸机也翘首等飞。

    丘吉尔首相也亲自来到莱茵河畔,慰问部队,检查渡河准备情况。对于渡河的准备情况,丘吉尔很满意,他给斯大林元帅发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电报:“我们正在准备发动强渡莱茵河的主攻,进攻部队将在3000门大炮和1个空降军的支援下向河对岸的敌军猛扑过去,一旦渡河成功,一支格外强大的装甲预备队将乘胜追击。”

    为了抢在蒙哥马利之前,3月19日,巴顿命令未做任何休整的部队马不停蹄地向莱茵河边挺进,抢占要道和渡口,到22日,第3集团军已经实现了对莱茵河以西德军的合围。这一天,巴顿部队共俘获德军1.1万人。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它表明,德军已经处在土崩瓦解的前夕。

    时间不多了,良机难得,巴顿决定在远离后续部队并且没有得到上级批准、没有空中掩护和地面炮火支援的情况下,抢在蒙哥马利行动之前,强渡莱茵河,实现他梦寐以求的成为第一个跨过莱茵河的盟军高级军官的愿望。

    3月22日晚,就在蒙哥马利准备发动最后一场“大表演”的当口,巴顿发出了紧急攻渡莱茵河的信号。

    晚11时,第5师的两个营兵力开始渡河。一直被蒙哥马利吹嘘为“欧洲最大的天堑”的莱茵河并没有出现德军的精锐部队,这一现象使第3集团军的将士们也感到惊诧,巴顿部队的渡河行动没有遇到什么麻烦。相反,当德军看到没有做充分渡河准备的第3集团军渡河时,都反而感到迷惑和惊慌失措。他们以为这是渡河侦察部队前来试探火力。拂晓,当德军尚未醒悟过来时,第3集团军已有6个营的兵力渡过了河,而其伤亡仅为34人。22日晚,巴顿的第5师已从美因茨以南几公里处毫无设防的地段全部渡过河去,并建立了第二个桥头堡阵地。

    第5师成功的渡河行动,使巴顿大喜过望,他真想向全世界宣布这一喜讯。但由于此次渡河是没有得到盟国最高司令部明确命令的,因此他起初不愿声张出去,但他还是无比兴奋地将此事告诉了布莱德雷。23日,布莱德雷刚喝完早餐的第二杯咖啡,便接到巴顿急切打来的电话。

    “布雷德,我已经渡过了莱茵河,但先不要声张,”巴顿压低嗓门叫道,“昨天夜里,我让一个师偷偷地渡过了河,对岸的德军很少,他们还不知是怎么回事。所以先保守秘密,然后再看看情况会如何发展。”

    晚上,布莱德雷又接到电话,这次巴顿是用高嗓门嚷道:“布雷德,快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已渡过了莱茵河!今天德军企图摧毁我们的浮桥,让我们打死了33个。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第3集团军在蒙哥马利尚未渡河之前就渡过去了。”

    3月23日夜晚,蒙哥马利在北面也发动了强渡莱茵河的战斗。当夜,第51苏格兰师和第15苏格兰师在莱茵河的两处也成功地渡过了河。

    3月24日早晨,巴顿一身戎装,精神饱满。在埃迪、科德曼的陪同下,以胜利者的姿态过了莱茵河。当走到浮桥中间时,他停住了脚步,朝河里吐了一口唾沫自言自语地说:“希特勒,我等着你在投降书上签字呢!而蒙哥马利,你这一次却又败在我的手下了。”

    就在巴顿过河不久,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丘吉尔首相在上次视察前线后就精心写好的祝贺蒙哥马利元帅发动的历史上第一次抢渡莱茵河战斗成功的演讲稿,在24日早晨被英国广播公司错误地播放了出来,而实际上,第3集团军已经先于英军24小时渡过了莱茵河。后来这一事件便成了世人的笑柄。

    在巴顿与蒙哥马利抢渡莱茵河的竞争中,尽管艾森豪威尔对巴顿的擅自行动有些不满,但对于结果他也非常高兴。这意味着纳粹德国在西线拥有的最后一道天然防线已经丧失了。现在,盟军同苏军一起已经把德军压缩在莱茵河与奥得河之间仅有600公里宽的地带里了,希特勒的最后一线希望只能是死守德国的心脏——柏林了。

    想到这里,艾森豪威尔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垂约时光:安享晚年的艾森豪威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