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行动是35岁之前成功的“点火器”。有了机遇这根“导火线”,行动的“点火器”,你才能爆破出成功的“金矿”。
1.要敢想,更要敢做
那些在35岁之前成功的人最大特点就是敢想敢做,敢想可以使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也可逼得一个人献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碍。敢想使人全速前进而无后顾之忧。凡是能排除所有障碍的人,常常会屡建奇功或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年纪轻轻不要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好,因为惟有行动才可以改变你的命运。行动就是力量,十个空洞的幻想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我们总是在憧憬,总是有计划而不去执行,其结果只能是一无所有。成功,一定要敢想,而且更要敢做!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许多成功人士在工作中都充满活力,他们以罕见的激情和热情投入工作,为自己执著追求的事业献身。
才能和本领只会属于那些辛勤工作的人,权力和荣耀也只会属于那些埋头苦干的人,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总是无能之辈。正是那些十分勤劳和努力的人们在管理和统治着这个世界。也许正因为人们空虚、无聊,人们才变得无比残忍、缺乏人性。为了使自己逃避无聊和空虚,积极地投入工作,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人类进步事业中去是最好的办法。
多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老老实实地干自己的事情,这会激活人内在的活力,会使人增长才干,更加热爱生活。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都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在工作中找到幸福。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原则。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肃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品德和教养是一个人胜任自己工作的基本条件。
同样,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人往往都能干出辉煌的事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样是一流的实业家。这种严格的科学训练包括勤奋学习的习惯、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等,这些都是一个成功的实业家所必备的素质。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人往往善于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因此他们往往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凡事能先发制人,夺得先机。
受过严格训练的年轻人往往十分勤奋、专心,善于接受新知识,他们注重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因此,他们往往比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更为敏捷,更具有智谋,更具有胆识。
蒙田曾指出:“那些真正的哲人、圣者,如果他们在探求真理方面很伟大的话,他们在行动上也一定很伟大。无论举出什么样的证据和例子,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精神是那样崇高,他们的心灵是那样充实,他们的灵魂是那样高洁,他们就像是知识的海洋……这些哲人、智者高高地在太空中遨游。”
同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死死地固守书本,整天苦思冥想,年久月长,形成了爱想象的习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反而会十分被动:因为他不能适应生活、没有生活能力。善于思考、会做学问是一回事;会生活、会处理实际生活问题又是一回事。
认为会读书、有知识就自然会生活、自然是驾驭世事的能手,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许多人静坐书斋,洋洋万言信手拈来,但他们提出来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行不通。书本与生活是有距离的,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人,才是有用之人。
思想家们往往遇事深思熟虑,而实践家们遇事总是先试、先干。这两种人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风格迥然不同: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显得优柔寡断,因为他们总是习惯于考虑事情的方方面面、仔细权衡利弊得失、思考问题的前因后果;而那些实践家根本不会去这样思考,他们一旦得出确定结论之后,他们即刻就付诸实施,因此,他们总显得雷厉风行,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只有行动才是检验思想的标尺。
2.行动,行动,再行动
行动与思想同等重要。如果你每天都在想着做什么,而不付诸实际行动,那只能叫空想,不可能在35岁之前取得成功。
德谟斯特斯是古希腊的雄辩家,有人问他雄辩之术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行动。”
人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而是因为行动能力。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
拿破仑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
成功开始于心态,成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都没有错,但这只相当于给你的赛车加满了油,弄清了前进的方向和线路,要抵达目的地,还得把车开动起来,并保持足够的动力。
从来就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动才让你更成功,而不是你知道多少才让你成功。所有的知识必须化为行动。不管你现在决定做什么事,不管你设定了多少目标,你一定要立刻行动。惟有行动才能使你成功。
现在做,马上就做,是一切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
有一篇仅几百字的短文,几乎世界上主要的语言都把它翻译出来过。仅纽约中央车站就将它印了150万份,分送给路人。
日俄战争的时候,每一个俄国士兵都带着这篇短文。日军从俄军俘虏身上发现了它,相信这是一件法宝,就把它译成日文。于是在天皇的命令下,日本政府的每位公务员、军人和老百姓,都拥有这篇短文。这就是《把信带给加西亚》。它已被印了亿万份,在全世界广泛流传,这对有史以来的任何作者来说,都是无法打破的纪录。
“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情中,有一个人最让我忘不了。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但美国总统必须尽快与他合作。
“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那个叫罗文的人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纸袋里,封好,藏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以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失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从古巴岛的那一边出来,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麦金利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没有问题,没有条件,更没有抱怨,只有行动,积极、坚决的行动!”
“只有行动赋予生命以力量。”罗文为德谟斯特斯、克雷洛夫、拿破仑的话做了最好的注脚。人是自己行为的总和,是行动最终体现了人的价值。
又据说,在美国一个小城的广场上,竖着一个老人的铜像。他既不是什么名人,也没有任何辉煌的业绩和惊人的举动。他只是该城一个餐馆端菜送水的普通服务员。但他对客人无微不至的服务,令人们永生难忘——他是一个聋子!
他一生从没有说过一句表白的话,也没有听过一句赞美之词,他只凭“行动”二字,使平凡的人生永垂不朽!
行动,行动,再行动!这才是法宝。“只有你的行动,决定你的价值”。不要再以“深思熟虑”为借口而放慢你的脚步,马上行动起来吧!
3.成功不会从天而降
你能够使成功成为你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你能够使昨日的理想成为今天的现实。但是你必须动手去做才能让你的理想实现。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有一位名叫西尔维亚的美国女孩,她的家庭条件很不错,父母都是有着体面工作的人。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从念中学的时候起,就一直梦寐以求当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干。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便是生人也都愿意亲近她并和她长谈。她知道怎样从人家嘴里掏出心里话。她的朋友们称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精神医生”。她自己常说:“只要有人愿意给我一次上电视的机会,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但是,她什么也没做,而是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一下子就当上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西尔维亚不切实际地期待着,10年过去了,结果什么奇迹也没有出现。
谁也不会请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节目的主管也没有兴趣跑到外面去物色人才,相反都是别人去找他们。
另一个名叫辛迪的女孩却实现了同样的理想,成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辛迪并没有白白地等待机会出现。她不像西尔维亚那样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所以白天去打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上课。毕业之后,她开始谋职,跑遍了洛杉矶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一个地方的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没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我们是不会雇用的。”
但是,她不愿意退缩,也没有等待机会,而是走出去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最后终于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主持人。
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欢北方。但是,有没有阳光、是不是下雪都没有关系,她只是希望找到一份和电视有关的职业,干什么都行!她抓住这个工作的机会,动身到北达科他州。
辛迪在北达科他州工作了两年,最后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个工作。又过了5年,她终于得到提升,成为她梦想已久的节目主持人。西尔维亚那种失败者的思路和辛迪成功者的观点正好背道而驰。她们的分歧点就在于,西尔维亚在10年当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中,坐等机会,期望时来运转。而辛迪则是采取行动。首先,辛迪充实了自己;然后,在北达科他州受到了训练;接着,在洛杉矶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最后,终于实现了理想——节目主持人。
成功者都是忙碌而勤奋的人,他们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因而从来都不靠运气的降临,只是忙于解决问题,忙于把事情做好。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成就自己才是真理。
4.成功源于实干
要想使理想的宫殿变成现实的宫殿,必须把自己定位在埋头苦干的基础上,不声不响地劳动,一砖一瓦地去建造,实干家是不会轻易让机会擦肩而过的。
蒸汽机车的发明者史蒂芬逊有八个兄弟姐妹,小时候穷得全家都挤住在一个房间里。史蒂芬逊只好去给邻居放牛。但一有时间,他就用粘土、空心树枝做管子,制造蒸汽机模型。17岁时,他真的装成了一部蒸汽机,还让他父亲帮他烧火做试验。史蒂芬逊没有机会读书,机器就是他的老师,而他是对机器非常用功的学生。当同龄人在假期游玩、逛酒吧的时候,他却在洗机器、研究和做实验。当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和蒸汽机的改进者闻名于世的时候,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又反过来去羡慕他了。
美国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布朗也同样如此。他小时候为了到书店买一本希腊文的书,连夜赶了30公里的路。书店老板盯着这个头发蓬乱、衣衫不整的牧童,很奇怪这个乡下孩子怎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于是,老板就和众人一起开始嘲弄他。这时进来一位大学教授,当他知道布朗的要求后说:“这样吧,如果你能念出这本书的一行诗句,而且把它翻译出来,我就把这本书送给你。”人们惊讶地看到,这孩子从容自若地接连念完并且翻译出好几行诗句。于是,他自豪地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奖品。他是在放牧的时候学好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这给他赖以成名的丰富学识打下了基础。
在选择创业的方向时,你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的工作,应该选择能使你的品格发展得最坚强和最善团结人的工作,应该选择最能让你发挥无限潜能的工作。只要能够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你就有可能品尝到丰收的硕果。
5.把工作当成乐趣
人生的最大生活价值,就是对工作有兴趣。当你对工作兴致勃勃时,就能激发出无穷的潜力,创造出奇迹。
成功人士往往把工作当成乐趣。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写作速度是惊人的。他一生活了68岁,到晚年自称毕生著书1200部。他白天在勤奋地写作,与书中的主人公神交,晚上则与一些朋友交往、聊天。
有人问他:“你苦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仍有精神呢?”
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苦写过。”
“那是怎么回事呢?”
“我不知道,你去问一棵梅树是怎样生产梅子的吧!”看来大仲马是把写作当做了乐趣,当做了生活的全部。
卡耐基说过:“人生的最大生活价值,就是对工作有兴趣。”做同一件事,有人觉得做得有意义,有人觉得做得没意义,其中有天壤之别。做不感兴趣的事所感觉的痛苦,仿佛置身在地狱中。爱迪生曾说过:“在我的一生中,从未感觉在工作,一切都是对我的安慰……”
研究表明,当你对工作不再兴致勃勃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它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而成。职业倦怠和挫折、焦虑、沮丧的差异在于,后者发生频率较高,时间也持续较长。丧失斗志的你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睡眠时间相同却老觉得不够,注意力也越来越不能集中,到最后干脆放弃尝试,什么也不在乎了,工作变得没有意义,甚至人生也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想要赶走倦怠而变得兴致勃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原因在于大多数人觉得为了工作有效率,他们必须有所激励,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激励与工作表现互为因果。如果你能强迫自己努力工作,而达成一些初期的成功目标后,就会发现工作越做越有兴致。
暂时把只会挑毛病的老板、难伺候的顾客、永远办不完的公事、薪资少、工作无聊和没人肯定自己等不快的事丢在一旁。等你恢复工作意愿,更有能力接受挑战时,这些剥夺你信心和自制力的外力,还是会屹立如昔,等待接受你的挑战。
你最需要的是重新掌握你的人生,把耗尽的精力再找回来。
你可以试一下这几个办法:
1.先挑一个小目标
先挑一个小目标,因为这样成功的机会比较大。你的目标应明确,可量化,并能在一定期间内完成。目标的达成可以令你重拾信心,再朝另一个容易达成的小目标前进。
还有,达成目标时,一定要奖励自己,例如:听听歌,休息一下,或到一家特别的餐厅用餐。
2.控制压力因素
身为职业倦怠的受害者,你已经失去了反击或辞掉工作的动机。一方面觉得无聊、沮丧、懒洋洋,但另一方面,压力却不断升高。表面看来,你似乎屈服于现状,实际上在你体内,压力却大肆上升,让你疲惫不堪。
要减少压力,首先须找出焦虑来源,并采取必要步骤,以重新掌握你的人生。
3.找朋友帮忙
当你产生倦怠时,朋友常能适时伸出援手,你不要不愿意这么做。找你最信任的朋友,把所有感受都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真是你的知己,就会提醒你多加运用自己已遗忘的重要特质,来增强你的自信。
他们也可能提出过去处理类似状况的经验,供你参考。如果他们没有提供什么建议,不妨开口问他们的意见,你的朋友会觉得受到重视,而你则会有更多意见可以参考,至于你们的友谊,就更加稳固了。
4.转移目标
时时提醒自己,你不是被雇来复制别人的行为的,而是来解决问题的。找出问题,看看你是不是能想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也许这份工作的弹性比你想象得高,或许你可以把工作变得更适合你自己。
5.设定优先顺序
把你的工作内容全部列成清单,然后把这些工作按“很重要”、“重要”、“不重要”分级。接下来再看看哪些“较不重要”的工作可以删除不做,或授权给更适合的人来做。再将“重要”及“重要”的工作分出优先顺序。不要机械地把“很重要”的工作更为优先,把“重要”的工作摆在后面。开始可以从“比较重要”的工作做起,接下来就可挑一个喜欢的工作来做,逐个击破,自然成就感和兴趣就会提升。
6.承担新的责任
找一些对你有挑战,而且你极有兴趣的责任来承担。不要让别人捷足先登,而且要适时向相关主管展现绩效。
7.继续工作
合理、实际、负责的做法是,找出目前这个工作让你产生倦怠的原因,假使问题能加以改善,也许你就不需要另觅良枝了。不过,如果你已经换了另一个工作,那就努力避免类似问题的再度发生吧!
8.保持信心
我们每个人都曾好多次地听到别人的抱怨:“真没劲!”“活着真没意思。”或者你也曾经这样抱怨,那好,换个角度来看问题。要知道,坚持并不一定总是意味着要咬牙硬撑着。保持你自己对工作和未来的信心,相信自己,才会快乐。
当人们对工作不再兴致勃勃,就会产生职业倦怠,从而降低工作效率,阻碍走向成功。根据你的实际,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之道,试着走出倦怠,学着把工作当做一种乐趣来做。
6.“置之死地而后生”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想要在35岁之前有所成就,就要学会面对不幸和失败,并在不幸和失败中奋进,直至抵达成功的彼岸。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是个7个月的早产儿。他一降生,就连遭不幸:天花使他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他的父母对这个多灾多难的小生命,没有爱和温暖,不愿负责任。陪伴着他度过一生的,除了宇宙和星辰,剩下的就是贫困和疾病。
早在孩提时代,开普勒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就极为旺盛,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同学们中遥遥领先。正当瘦弱多病的开普勒尽情地遨游在知识海洋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到他的头上:父亲因为负债,不能继续供他读书。失学之后,他只得到自家经营的小客栈里提酒桶、打杂。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
成家之后,开普勒更加发奋地从事他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他把自己写的书寄给远在布拉格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布拉赫对他很注意,回信表示欢迎他去布拉格。
去布拉格的路程是遥远的,妻子担心开普勒的身体受不了,劝他放弃此行,他坚毅果断地说:“无论怎样我们一定要去!”
途中,开普勒病倒了。在一家乡村小客栈里,他们住了几星期。带的一点点路费早就花完了,自己要买药,妻儿要吃饭,而周围又没有一个亲人,他感到了彻底的绝望。绝望中,开普勒只好向第谷·布拉赫求救。多亏这位同行慷慨相助,雪中送炭,这才使他一家活着熬到了布拉格。
在布拉格,开普勒竭力研究火星,想得到它的秘密。这个时期,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代。可惜,好景不长,他的良师益友布拉赫溘然长逝。这不仅在事业上使开普勒受到严重损失,而且他一家的生活也因此又重新陷入困境。
开普勒的一生,大半是孤独地奋斗……布拉赫的后面有国王,伽利略的后面有公爵,牛顿的后面有政府,而开普勒的后面只有疾病和贫困。
然而,没有任何阻碍能止住开普勒。他倒了,又站起来。他失败了,失败了,失败了,但是他把这些失败收拾起来,建成一座高塔,终于抓住了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
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困难、挫折是在所难免的,甚至绝望也是时常会有的,但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绝望的痛苦之中,抬起头来,你会看到本以为无路可走的地方又冒出了一条小径,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7.坚持就是“成功”
要说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很多人并不了解,在取得成功之前的奋斗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挫折,面临许多令人沮丧的挑战。但成功的人在受到挫折时没有理由灰心丧气,不能止步不前。相反地,他们从教训中学到经验,带着坚定的毅力前进,然后坚持下去,更加努力地朝向目标奋进。
目标都是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实现的。成功的过程是缓慢的,取得进步需要时间,所以改变现状有时得花经年累月的光阴。成功者都懂得这个道理,在为取得成功而奋斗的时候,容许自己经过努力与失败一步一步地前进。他们知道想即刻如愿是不现实的,正确的态度是要去实践、去努力。
约翰逊于1918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他曾在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勤奋读书,由于他的刻苦钻研,最后获得了16个名誉学位。约翰逊开始踏入商界是在芝加哥由黑人经营的优异人寿保险公司当杂役。现在,他是这个公司集团的董事长,主管着好几个庞大的分公司。
1942年,24岁的约翰逊以抵押他母亲的家具得到的500美元贷款独自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现在,这个出版公司已经成为美国第二大黑人企业。1961年,约翰逊开始经营书籍出版事业。到了1973年,他又扩展了业务,买下了芝加哥市的广播电台。
约翰逊谈到他对于成功的观点时,谦逊而诚恳地说:“我的母亲最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她相信并且常常对我说的是‘也许你会勤奋地工作而一事无成。但是,如果你不去勤奋地工作,你就肯定不会有成就。所以,如果你想要成功的话,就得冒这个险!问题总是有办法解决的。要百折不挠,要不断地去研究、去想办法’。”
他到芝加哥去上中学时,就开始为获得成功而奋斗了:“没有朋友,没有钱,由于穿的是家里自制的衣服而被人讥笑。说话有很重的南方口音,小朋友们常拿我的罗圈腿取笑我。所以,我不得不用一种办法在他们面前争口气,而且我只能采取这样一种办法——做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
1943年,约翰逊开办一家小型出版公司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戏剧性的事情。当时,他想要为扩大发行他办的《黑人文摘》做宣传。
“我决心组织一系列以《假如我是黑人》为题的文章,请白人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摆在黑人的位置上,严肃地来看这个问题,考虑假如他处在这种位置上会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事情。”
约翰逊回忆说:“我觉得请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来写这样一篇文章是最好不过了,于是便给她写了一封信。
罗斯福的夫人给我回了信,说她太忙,没有时间写。但是,她没有说她不愿意写。
因此,过了一个月之后,我又给她写了一封信。她回信说还是太忙。以后,我每隔一个月就给她写一封信。她总是说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由于罗斯福夫人每次都说问题是没有时间,所以约翰逊没有退缩:“她没有说不愿意写,所以我推想,如果我继续写信求她写,总有一天她会有时间的。”
“最后,我在报上看到她在芝加哥发表谈话的消息,就决定再试一次。我发了份电报给她,问她是否愿意趁待在芝加哥的时候为《黑人文摘》写那样一篇文章。
她接到我的电报时,正好有一点空余时间,就把她的想法写了出来。
这个消息传了出去,反响相当好。直接的结果是,这本杂志的发行量在一个月之内由5万份增加到15万份。这确实是我在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
约翰逊并不相信速战。“取得成功总得去努力,有时要经过多次失败。人们来到这里,看到我这里相当壮观的场面,都说:‘嘿!你真走运。’我就提醒他们,我花了30年漫长艰苦的时间才做到这个地步。我是在那家保险公司的一个小房间里起步的,然后搬到了一所像储煤巷一样的小屋子里。我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干,最后才到了现在的地步,而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我觉得,每个人应该像一个长跑运动员那样,不断向前,千万不要半途而废。”
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你一定要彻底执行,你所确定的目标只有你不懈地坚持,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才能最终取得成功,也才有可能达到你所设定的人生目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