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高度自制力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使自己时刻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从而实现在35岁之前成功的目标。
1.自制的能量
自制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只有先具备了自控能力,才能去控制别人。所以,如果你想赶在35岁之前有所成就的话,就要培养出足够的自制力,来带领你的团队朝着你的目标前进。
拿破仑·希尔对美国各地区不到35岁的年轻失败者的失败原因做了一个调查: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就是这些人之所以会失败,大部分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最基本的自制,没有把他们主要的精力放在积极的、有益的一面。
要平稳的人,就意味着你身上的热情和自制力是平稳的。
有一次,拿破仑·希尔在芝加哥的一个大百货公司里亲眼看到了这样一件事,说明了自制的重要性。这家公司专门开出了一个柜台,受理顾客们的抱怨,很多的女士排着长队,争着向柜台后的那位小姐诉说自己的遭遇,以及公司做的让人不满的地方。这些人中,有的人说话很不讲理,甚至有的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但是,柜台后的这位小姐一直微笑着接待这些愤怒的顾客,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表现。她始终面带微笑,指示她们前往什么部门,她一直那么镇定而优雅,这让拿破仑·希尔感到很惊讶。
她的身后站着另外一个女郎,不断地在纸条上写点什么,递给她。原来纸条上写的就是这些妇女抱怨的内容,只是,省略了她们尖酸刻薄的言辞。
后来拿破仑·希尔知道,这位一直微笑着的小姐是个聋子,后面的人是她的助手。
这件事引起了拿破仑·希尔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就去拜访百货公司的经理。从他那里得知,经理之所以要挑一位耳聋的女士担任公司里最重要并且最艰难的工作,是因为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位有足够的自制力的人来承担这项工作。
拿破仑·希尔站在那里观察了很久,他发现这位仪态优雅的小姐的微笑,很好地安抚了这些愤怒的妇女的情绪。她们走过来时,像是愤怒的狼,可她们离开时,却像是温顺的绵羊。甚至有的人脸上还露出了羞怯的神情,因为这位年轻女士的“自制力”让她们感到羞愧。
自从看到了这个情形之后,每当遇到别人用自己难以接受的言辞批评自己时,拿破仑·希尔立刻就会想到那位女士镇静的神态。他想,也许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心理耳罩”,需要的时候就遮住自己的耳朵。所以,拿破仑·希尔养成了一个习惯,对于自己不想听的无聊的话,他就关上耳朵,以免在听了之后徒增烦恼。人生苦短,我们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等着去做,所以,我们没必要对自己不喜欢的话去回击。
自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一个人只有先具备了自控能力,才能去控制别人。所以,如果你想赶在35岁之前有所成就的话,就要培养出足够的自制力,带领你的团队朝着你的目标前进。
当然,在培养出足够的自制力之前,你一定得先了解“报复”这个词。
这里的“报复”,说的是“回报”的意思,而不是指复仇。如果我伤害了你,那么你一定会等待机会报复我,而如果我对你讲了什么难听的话,你有可能用更难听的话来伤害我。
但同时,如果我帮了你,你也会想办法帮我做一些事。
所以,只要正确地运用这个法则,你就能做出我想让你做的任何事情。当我想得到你的尊重、友谊和合作的时候,我可以先向你提供这一切,然后换回你同样的态度。
想准确有效地运用这条法则,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会自制,你必须学会容忍各种玩笑和惩罚,同时控制住自己不要采取同样的手段,这种自制力是你掌握“报复”的原则必须承受的锻炼。
当一个愤怒的人开始嘲笑你或辱骂你时,请记住,如果你也用同样的话反击,那么,你的心理程度就和他在同一个水平上,就是说,实际上他控制了你。
另外,如果你能控制住自己的怒火,保持镇定和沉着,那么,可以说你是维持住了正常的情绪,从而是理智的。对方会被你的冷静震慑住,因为你用来报复的武器是他不了解的,所以,你很容易就能控制住他。
其实,你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你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内心。
要和别人不一样,是不是需要什么特别的训练呢?对,拿破仑·希尔给你制订了一个特别的方案,就是“自制的7C原则”:
1.控制时间
人类可以控制不断流逝的时间。你可以把时间花在工作、学习、游戏、烦恼等种种活动上。当然,人不能控制住所有的客观条件,但是却能做出一个长期的计划。我们能控制住自己的时间,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让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今天一定要做完今天的事情,时间就是生命,要把握好自己的生命。
2.控制思想
我们应该控制自己思想的活动空间。要牢记:在经过刺激后,梦想才会变成现实。
3.控制接触的对象
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接触的对象,但我们能选择和谁待在一起的时间长短,也可以结交新朋友,认识成功人士,向他们学习。
4.控制沟通方式
我们要注意控制与人沟通的方式。记住,说话不会让你学到任何的东西,聆听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当和别人沟通时,要注意聆听,观察和吸收,以获得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能增进了解。
5.控制承诺
当你选择了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最合适的交谈对象之后,我们就有责任让它变成一种承诺,以使我们能循序渐进地实现自己的诺言。
6.控制目标
控制了自己的思想,交往对象和承诺之后,你就该给人生定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这个,当然也就成为了我们的理想。每个人都有个崇高的理想,或者说人生的某个目标,这能给我们增添信心和勇气。
7.控制忧虑
平凡人只想要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懂得控制忧虑的人,才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自制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成功几率的大小,一个能控制自我的人往往是一个能够掌控全局的人。
2.管好你自己
一个人在35岁之前成功,是因为他能管好自己。
管好自己就是自己与自身的缺点和弱点作斗争,努力去克服自己的不足,在克服不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管好自己就是要自己合乎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人生目标。
管好自己就是要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正确对待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不能要求客观,我们只能要求自己;我们不能对抗客观,我们只能顺应客观;我们无法管好客观,我们却能管好自己。管好自己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管好自己才能在35岁之前成功。
人是情感的动物,人也是理性的动物。
情感使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使人充满活力。但是,情感受人的欲望驱动,常常使人偏执于一隅,钻牛角尖,不顾其余。所以,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不能感情用事。
理性使人的生活有条不紊,使人充满智慧。但是,理性囿于现实社会的制约,常常使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谨小慎微,生活枯燥。
管好自己,就是处理好理性与情感的矛盾,既要让生活丰富多彩,生命充满活力,又要让生命充满智慧,生活严谨周密。情感与理性二者和谐统一,推动人生走向成功。如果由情感任性发展,就会使人生走向毁灭。前两年被判刑的成克杰就是被情欲拖下了水,由一位功臣、国家高级领导人变成人民的罪人。如果偏执理性,泯灭情感,那么,人也就变成“套中人”机械教条,索然乏味。
所以,管好自己,就要管好自己的情感,使情感合乎理性,真诚而丰富。管好自己,也要管好自己的理性,用理性保持敏锐的目光洞察生活,充满人情味,智慧而有情趣。
管好自己就是要与自己的缺点作斗争;管好自己就是要合乎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管好自己就是要正确处理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管好自己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3.征服自己
人性中有很多弱点,如贪图享受、容易满足、逃避困难、自轻自贱、盲目乐观、懒散傲慢等。如果你想在35岁之前有所成就,就必须战胜这些弱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先征服自己。”但是自己是最难征服的。
罗曼·罗兰塑造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要战胜自己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历程。
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他要靠自己的奋斗获得人生成功,就得与社会斗、与自己斗。
藏在约翰·克利斯朵夫内心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宗教意识;一个是本能、欲望。前一个要他认命,后一个要他堕落。约翰·克利斯朵夫靠着顽强的意志与自己战斗,他绝不认命,不甘于堕落,在那个污泥浊水的世界里始终保持纯洁的品性,战胜了自己身上人性的弱点,实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他临终时心灵达到高度和谐的境界:没有痛苦、没有恩怨,只有真正的快乐。
人们常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其实,并不是美人打败了英雄,而是英雄自己打败了自己。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年轻人成了物质财富、金钱美女的俘虏,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全是因为无法战胜自己内心的敌人——人性的弱点。
要战胜人性的弱点首先必须树立成功人生的信念,并且要坚定不移。很多年轻人都想在35岁之前获得成功,但是又缺乏自信,稍遇风吹浪打,便自己动摇放弃了。只有坚定成功人生的信念才能与自己人性的弱点作斗争。
其次,是把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长处结合起来发展自己、战胜自己。很多人最后被自己打败是因为自己怀才不遇,自暴自弃。还有很多人失败是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特长、兴趣而跟着社会跑,最后完全丧失了自己。
只有把社会与个性特点结合起来发展,才能在顺境中克服自己内心的敌人。
再次,要有顽强的意志。与自己作斗争就是意志力的考验。
人生并不总是顺境。对多数人,逆境会使他们自甘沉沦,只有少数具有顽强意志的人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顶天立地,像腊梅一样在冰天雪地里傲然开放人生灿烂之花。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成功人生的楷模,他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有超常的意志。他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三起三落,不畏艰辛,顶住压力,最终实现了人生目标。所以,有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尽管很多、很强大,难于战胜,就像一张张蛛网束缚着我们走向成功,使人不知不觉陷入败局,但只要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社会、归咎于家庭、归咎于他人,而是自我反省,从现在开始,重新做人,克服自身的弱点,那么,就完全可以取得成功。
记住,阻碍你走向成功的最大敌人是你自己。征服自己,就是要征服自己身上的弱点,就是要搬开阻碍自己成功的绊脚石。
4.学会自我调整
社会生活在不断变化,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应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今天你处在高位,明天你也许会一无所有,所以如果要在35岁之前成功,就要及时调整自我,顺应时代。
有一个年轻人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他感到心灰意冷,为了糊口,只好去了一个理发店学理发。没干多久,他就觉得理发没有出息,后来又去当兵,几年后复员回家,还是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只好又回到理发店理发。他觉得命运对他的安排就是理发,既然这样,就把理发这件事做好,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爱上了这一工作,并立志要成为最优秀的理发师。几年之后,他真的成功了,并拥有了他自己的理发美容院。
这位年轻人从不喜欢这一工作到喜欢这一工作,从觉得没出息到做得有出息,全在于能够及时进行了人生自我调整。
如果他永远抱着以前的想法看待他的工作和前途,不及时自我调整,那么,他的人生就只有失败。
虽然人人都知道“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但是到了自己头上却是难以接受。现在很多人下岗以后,宁可在家闲着,坚守贫困,也不愿去干那些所谓“下贱”的工作,这都是不能及时自我调整,抱着一种想法不改变的表现。
人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因为社会生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今天你可能在某个位置,明天也许就没有了。如果想不开,不要说是35岁之前成功了,整个人生也可能是一出悲剧。相反,只要及时调整,那就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凯斯顿是美国纽约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电影制片人,制作了20年的影片,他认为这是他唯一能干的工作。可是突然有一天,他丢掉了这个饭碗,他沮丧极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除此之外还能干什么。有一天,他正心灰意冷地在大街上闲逛,迎面碰上了过去的一位同事。这位同事的一番话及时调整了凯斯顿的心态,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开始迈向成功人生。
凯斯顿后来回忆他们当时的对话:
“他对我说:‘你担心什么——你的本事多得很。’我记得自己非常疑惑地说:‘真的?我有什么本事?’他告诉我:‘你是一个了不起的推销员。多年来你不是一直把许多电影构想推销给总公司的人吗?天晓得,如果你能推销给那些老奸巨猾的人,你就能把任何东西推销给任何人’。”
“接着他说:‘此外,你还是一个写宣传企划的高手——你一直为自己的影片写出最好的宣传企划,所以你干这一行一定没问题。’然后他不经意地撇下最后几句话:‘不用说你最擅长的是把一大堆人凑在一起工作——这本来就是制片人的职责。所以你也许可以开一家自己的演员经纪公司,大赚一笔,依我看来,你能选择的出路多得很’。”
“他在我肩膀上拍一把,我们就告别了,但是我在那个街角又待了许久。短短几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
凯斯顿听了朋友的话,及时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开始了新的人生,现在他拥有了自己的公司,独立承接宣传企划,当然是以电影业为主,凯斯顿成功了。
每个人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总会碰到许多大大小小的挫折和磨难,有些人在逆境中沉沦了,自暴自弃了,但另一些人却能够自我调整,重新审视自己的事业、生活,这些人正是后来的成功者。
5.成功者严于律己
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是难以在35岁之前取得成功的。因此,必须要约束自己,制约自己。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
一个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头脑、思想不被其他各种思想干扰、左右。
男高音歌唱家帕瓦洛蒂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历时写道:“我在家乡跟一位专业歌手学唱歌,同时还要去师范学院上学。毕业时,我问父亲,自己今后是当教师还是当歌唱家?父亲说:‘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到两把椅子中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我选择了唱歌,经过14年奋斗,我终于获得了成功。”
会限制自己的人,就会发展自己;会发展自己的人,也会限制自己。比尔·盖茨说:“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绝对不做那些良知不允许的事,也是一种勇气。”有了这种勇气,我们就能按照预定的目标,选择该做的事,舍弃不该做的。
限制自己是一种强制行为,它不仅表现在对精力的运筹上,还表现在对时间的调度上;不仅表现在对其他专业兴趣的控制上,也表现在对娱乐活动、应酬方面的限制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它经不起折腾和浪费。
限制自己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这种意志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平时,要从调节自己的情绪起步。自己的思绪控制其行动的人是弱者;反之,行动来控制自己思绪的人,则是强者。比尔·盖茨对不正常情绪的制约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
如果我觉得沮丧,我就唱歌;如果我觉得悲伤,我就大笑;如果我觉得无法胜任,我就想想过去的成就;如果我觉得无足轻重,我就想想我的目标。
人如果注意将情绪调整到较佳的位置,久而久之,就能增强自己的聚焦意志,使聚焦效应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里有一个关于一位深谙自我管理艺术之道的人物的故事,他的名字是豪威尔。他是美国财经界的领袖,曾担任美国商业信托银行董事长,兼任几家大公司的董事。他受的正式教育很有限,在一个乡下小店当过店员,后来当过美国钢铁公司信用部经理,并一直朝着更高的权力地位迈进。
在谈到其成功的秘诀时,豪威尔说:“几年来我一直有个记事本,记录一天中有哪些约会。家人从不指望我周末晚上在家,因为他们知道,我常把周末晚上留做自我检查,评估自己在这一周中的工作表现。晚餐后,我独自一人打开记事本,回顾一周来所有的面谈、讨论及会议过程。我会自问‘我当时做错了什么’,‘有什么是正确的?我还能干什么来改进自己的工作表现’,‘我能从这次经验中吸取什么教训’等问题。这种每周检讨有时弄得我很不开心。有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随着年事渐长,这种情况倒是越来越少,我一直保持这种自我分析的习惯,它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豪威尔的这种做法可能是向富兰克林学习的。不过富兰克林并不等到周末,他每晚都自我反省。他发现了十三项严重的错误。其中三项是:浪费时间、关心琐事及与人争论。睿智的富兰克林知道,不改正这些缺点是成不了大业的。所以,他一周把一个要改进的缺点作为目标,并每天记录赢的是哪一边。下一周,他再努力改进另一个坏习惯,他一直与自己的缺点奋战,整整持续了两年。
在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的私人档案柜里有一份特别的卷宗,内容都是“我做过的傻事”。有的时候,卡耐基会口述这些事给秘书记录,不过有时某些事委实“傻”得太厉害了,卡耐基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只好自己动手记下来。
如果卡耐基够诚实,这样的卷宗恐怕早就需要成立专柜了。
每当卡耐基翻阅这份卷宗,重读自己对自己的按语时,就像有一面镜子摆在那里,让他看清自己的真相。
以前他把错都归在别人身上,但是现在他知道,他要对自己的不辜负大部分责任。很多人在年事渐长之后,都会逐渐认识这个道理。“只有我自己,”拿破仑被放逐之后说,“必须为我的没落负责任。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我所有不幸的根源。”
只有杰出的人物才能自我检讨,勇于负责。你想你是他们之中的一分子吗?下一次再听到别人的批评时,别急着跺脚,先想想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的话,你应该高兴;没道理的话,那更不值得生气了。
比尔·盖茨告诫人们:“让我们当自己最严格的批评家,在自己见不到的地方,更要衷心欢迎别人的善意批评。”
成功的决策者,不仅意味着明确坚决做什么,而且也意味着坚决不干什么。做错了事,要认真检讨;取得了成功,要总结经验。要学会限制自己,不能放任自流。
6.先从自身做起
求人不如求己,成功来自自我努力。
认为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不从自身寻找问题,这种想法不仅错误,而且也正是由于这种想法,造成了问题的产生,一味地寄希望于外界环境,无异于任凭别人摆布。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改变个人的行为,做个更充实、更勤奋、更具创意、更能合作的人,然后再去影响环境。《旧约》里约瑟夫的故事颇耐人寻味,约瑟夫17岁时就被亲生手足卖到埃及,任何人处在同样的境遇下,都难免自怨自艾,并对出卖及奴役他的人愤愤不平。但约瑟夫不这么想,他专注于修养自己,不久便成了主人家的总管,掌管所有的产业,备受倚重。
后来他遭到诬陷,冤枉坐牢13年,可是依然不改其志,化怨愤为动力。没过多久,整座监狱便在他的管理之下。到最后,更掌管了整个埃及,成为法老以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这种行为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可是人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自己创造有利的环境,而不是坐等好运或厄运的降临。
有一家很大的公司,该公司总裁精力旺盛,而且对流行趋势反应极其敏锐。他才华横溢,精明干练,但是在管理上却十分独裁。对部属总是颐指气使,从不给他们独当一面的机会,人人都只是奉命行事的小角色,连主管也不例外。
这种作风几乎使所有主管离心离德,大多一有机会便聚集在走廊上大发牢骚。乍听之下,不但言之有理而且用心良苦,仿佛全心全意为公司着想。只可惜他们光说不练,以上司的缺失作为坐而言却不起而行的借口。
例如一位主管说:“你绝对不会相信。那天我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他却突然跑来指示一番。就凭一句话,把我这几个月来的努力一笔勾销,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再做下去。他还有多久才退休?”
有人答道:“他才59岁,你想你还能熬6年吗?”“不知道,反正公司大概也不会让他这种人退休。”
然而,有一位主管却不愿意向环境低头。他并非不了解顶头上司的缺点,但他的回应不是批评,而是设法弥补这些缺失。上司颐指气使,他就加以缓冲,减轻下属的压力。又设法配合上司的长处,把努力的重点放在能够着力的范围内。
受差遣时,他总尽量多做一步,设身处地体会上司的需要与心意。假定奉命提供资料,他就附上资料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
有一天,一位公司的顾问与该公司总裁交谈,他大为夸赞这位主管。以后再开会时,其他主管依然接到各种指示,唯有这位积极主动的主管,受到总裁征询意见,他的影响圈因此而扩大。
这在办公室造成不小的震撼,那些只知抱怨的人又找到了新的攻击目标。对他们而言,唯有推卸责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肯负责,就得不怕失败,为了免于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有人干脆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种人以尽量挑剔别人的错误为能事,借此证明“错不在我”。幸好这位主管对同事的批评不以为意,仍以平常心待之。久而久之,他对同事的影响力也增加了。后来,公司里任何重大决策必经他的参与及认可,总裁也对他极为倚重,并未因他的表现受到威胁。因为他们两人正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产生互补的效果。
这位主管并非依靠客观的条件而成功,而是正确的抉择造就了他。有许多人与他处境相同,但未必人人都会注重扩大个人的影响圈。
有人误以为“积极主动”就是强出头、富侵略性或无视他人的反应,其实不然。积极主动的人只是反应更为敏锐,更为理智,能够切乎实际并掌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想了解一个人的关注圈,从言谈中就可看出端倪。描述关注圈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
“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了无牵挂。”
“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裁……”
“如果我的丈夫脾气好一点……孩子肯听话……”
“如果我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如果我学历更高……”
当我们暂时没有办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先从自我做起,顺应环境的要求,发挥最大的能量,而不是牢骚满腹。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与其发一些空泛的议论,还不如坐下来踏踏实实地做点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