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姚雪垠-以笔为枪,投入抗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姚雪垠从北平出来后,本打算从山东去上海,继续写长篇小说。到了济南,得知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打起来了,便从济南乘火车回到开封。他先拜见了在河南学术界和教育界声望很高的河大老师嵇文甫,并打算往延安去。又过了两天,遇见另一位老友王阑西,劝他留在开封,一起办刊物,鼓吹抗日救亡。姚雪垠觉得有道理,当即同意。经过短期筹备,就创办了《风雨》周刊。姚雪垠、嵇文甫、王阑西担任主编,编委中有范文澜等。在编刊期间肺病来全好,往往痰中仍带血丝,加上生活劳累,常常带病工作。

    一九三八年春,姚雪垠为工作来到武汉。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又以《风雨》周刊主编和全民通讯社特约记者的名义赴徐州采访。在徐州,姚雪垠同山东来的几位打游击的青年彻夜长谈,后来就根据所获资料,用书信体写成一本小册子,题为《战地书简》,接着又写了一篇小说《白龙港》,宣传抗战和爱国主义精神。就在这时,武汉的一家刊物向姚雪垠约短篇小说。他根据游击队员的讲述,加上自己的感受,写出了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因武汉那家期刊有顾虑,姚雪垠便寄给由茅盾主编、在香港出版的《文艺阵地》。过了两个月,文章发出,茅盾写了评论,刊物到了国内,引起轰动。郭沫若、魏东明等也在《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对《差半车麦秸》给予高度赞扬。不久马耳(叶君健)又将这篇小说译为英文,又由苏联人罗果夫译成俄文。紧接着,姚雪垠又完成一部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当稿子寄到重庆出版的《抗战文艺》发表时,印刷厂遭到日本飞机轰炸,后来,从废墟中找到稿件时,中间已缺了许多页,只好残稿发表,同样引起轰动。

    此时的姚雪垠,血气方刚,写作情绪高涨。一九三八年秋,他到了第五战区,又转至湖北老河口。在日本空军的狂轰滥炸中,开始写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拟在胡绳主编的《读书月报》创刊号上开始连载。这是姚雪垠同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可以说,这是他一生文学道路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他亲身参加抗战斗争,置身于“抗日救亡”的历史拱流中,直接感受,所见所闻,为写好《春暖花开的时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初期,河南开封的抗日救亡情绪十分高涨,到处是救亡宣传,救亡墙报,唱救亡歌曲,演救亡话剧,开展多种活动。上海、天津的演出队不断来到开封。像洪深、贺绿汀、崔嵬、张瑞芳等,嵇文甫、范文澜在地下党支持下,办起了“抗日游击战争讲习班”。姚雪垠仍在办《风雨》周刊,当时生活条件极差。一九三七年秋冬之交,陈荒煤和张瑞芳同他们的演出,队在开封停了一段,住的地方距《风雨》社不远。隔些日子,他们有了时间,就来找姚雪垠,要他请他们吃东西。姚雪垠就带他们走很远,到北街南头一个老头子开的小铺子里,买几个烧饼和用砂锅煨的坛子肉。平时苦惯了,吃起来狼吞虎咽,有时连五毛钱也付不起,还得向别人借。

    《春暖花开的时候》既然要赶在《读书日报》创刊号上连载,就只能迅速赶写。战争年代,稿纸无处买,只能用土法造的粗纸,质松色黄。此时,日本人还经常派飞机到老河口狂轰滥炸;姚雪垠往往吃过早饭就带着稿纸同妻子王梅彩跑到郊外,向老百姓借把小椅子,在村外树下写作。他将稿纸摊在不平的小椅上,坐在土地上,两肘悬空,蹙额凝眉,低头写作。由于小椅子太低,写一阵,姚雪垠就觉得脖颈酸痛,就在这种情况下,姚雪垠的写作情绪丝毫未减。

    让人担心的是,日本人的飞机随时都会出来轰炸,随时都有危险。姚雪垠似乎习惯了这样的写作环境,听见从市内传来警报声时,他照例不予理睬;等紧急警报鸣起,他才抬头看看天空,引起注意。如果沉重的嗡嗡声响起,并越来越响,他就判断出是轰炸机来了,而且不止一架。附近没有防空壕,也没有别的可躲避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姚雪垠和妻子梅彩只好赶快将稿纸塞进皮包,仰望天空,注目等待。倘若飞机群朝着他们所在的方向飞来,并已临近,便赶快伏在地上。当时,守卫老河口的国民党防空部队的高射炮很少,也瞄不准。日本飞机俯冲轰炸和扫射,竟未将其击落。姚雪垠亲眼看着日本人的炸弹往下投,闪着白光。有时,炸弹就在他近处爆炸,弹片发出刺耳的响声。

    姚雪垠的妻子王梅彩伏在他身边声音颤抖地叫道:“雪垠!雪垠!”姚雪垠替妻子壮胆说:“别怕、别怕,目标不是我们这里。”

    飞机一离开他们的头上,姚雪垠就坐起来拍去身上的尘土,扶好小椅子,取出土纸,等飞机的影子和声音渐渐远去,姚雪垠重新将思想集中在小说上,并伏下身继续写下去。

    就在这样条件下进行长篇小说创作,保证《读书月报》每月连载不中断。有时,因日军仓皇撤退,还要到前线采访。走前,还要将小说稿多准备一些,以免发稿时接续不上。到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时,《读书月报》停刊,姚雪垠的写作也暂时中断。

    一九四三年春节后,姚雪垠到了重庆,停顿了两年多的《春暖花开的时候》又接着写下去,一边写一边分册出版,共出了三分册,又合为一厚本,算是第一部。

    姚雪垠不愧以笔为枪的勇士。一九五五年,中国作家协会为抗战时期老作家颁发了纪念章,上边醒目地镌刻着:“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姚雪垠先生受之无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