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没有永远的敌人
有一个寓言故事:野狼和狮子同时发现了羚羊,它们商量好一起追捕那只羚羊。它们合作良好,当野狼把羚羊扑倒,狮子便上前一口把羚羊咬死。但这时狮子起了贪心,不想和野狼平分这份猎物,于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可是野狼拼命抵抗,后来虽然被狮子咬死,但狮子也深受重伤,无法享受美味。
试想一下,如果狮子不如此贪心,而与野狼共同分享那只羚羊,岂不皆大欢喜?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游戏规则!
我们常说,人生如战场,但人生到底还不是战场。战场上敌对双方不消灭敌人就会被敌人消灭。而人生赛场不一定如此,为什么非得争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呢?
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出于它们生存的需要。但人类社会不是动物界,个人和个人之间,团体和个体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当紧密,任何“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游戏对自己都是不利的。
即便不去治对手于死地,排斥对手对事情也没有一点帮助,弄得不好还会两败俱伤,相反,如果抱着欣赏对手的心态,则可能赢得人心。人与人之间肯用真心交流,就会增进了解,消除隔阂。使他人变成你的朋友,拿对手当成动力,不是更有利于你的成功吗?
不肯欣赏对手的人,实在是很不幸的。在正常条件下,欣赏对手能发挥极大效果,它会给你带来幸福、友谊,乃至成功。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有一个平日和安德鲁·卡内基在生意上就存在竞争的钢铁商人大肆抨击卡内基,说了他许多的坏话。
当卡内基到达而且站在人群中听他的高谈阔论的时候,那个人还未察觉,仍旧滔滔不绝地数落卡内基。宴会主人非常尴尬。他生怕卡内基会忍耐不住,当面加以指责,使这个欢乐的场面变成了舌战的阵地!
可是卡内基表情平静,等到抨击他的那个人发现卡内基站在那里,反而感到非常难堪,满面通红地闭上了嘴,正想从人群中钻出去。卡内基却真诚地走上前去,亲热地跟他握手,好像完全没有听到他刚来在说自己坏话似的。
他的竞争对手脸上顿时一阵红一阵白,进退不得。卡内基给他递上一杯酒,使他有机会掩饰一时的窘态。
第二天,那抨击卡内基的人亲自来到卡内基的家里,再三向卡内基致谢。从此他变成了卡内基的好朋友,生意上也互相支持。这个人还常常称赞卡内基,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使得卡内基的朋友都知道卡内基多么和蔼、多么慈祥,从而更加亲近他、尊敬他。
卡内基就是卡内基,受到对手的侮辱也不在乎,相反示以友好,拿出诚意,从而双方获得了交流,赢得了友谊。
卡内基和他的竞争对手的交情是一种“化敌为友”的交情,其中有宽恕,有忏悔,有慷慨的义气,有豪爽的侠情。
当你树立了一个敌人的时候,你所得的将不只是一个敌人,你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威胁将十倍百倍于他实际上给你的威胁。
而你用高尚的人格感动了一个敌人,并使他成为你的朋友的时候,你所得到的也将不只是一个朋友,你在精神上所感受的欢乐和轻松也将十倍百倍于他实际上所给你的。
2、君子以让人为上策
人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处处有竞争,那么对竞争中的对手你该怎样看待他们呢?对于你的对手,切不可嘲笑、贬低,更不可诅咒。因为所有的敌人都可能是你的对手,但对手不一定就是你的敌人。他们有可能是你的动力、朋友乃至知音。
1991年11月3日夜,美国大选揭晓。当选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总部楼前他的支持者们的聚会上发表即席演说,先是言辞恳切地感谢前一天还在互相唇枪舌剑、猛烈攻击的主要政敌——现任总统布什,感谢布什在从一名战士到一位总统期间为美国做出的出色服务,并呼吁布什和另一位对手佩罗及其支持者与他团结合作,在未来4年里重造美国,在全面振兴美国的大变革中继续忠诚地服务于祖国。
而远在异地的布什则打电话祝贺克林顿成功地完成了一场“强有力的竞选”,他还调侃地告诫克林顿:“白宫是个累人的地方。”并保证他本人和白宫各级人士将全力以赴地与克林顿的班子合作,顺利完成交接工作。
竞选的成功与失败,对于布什和克林顿这两个对手来说,欢乐与悲哀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面前,两个对手保持了高度的理智,对对方的成绩表现了超然的风度。
为自己叫好容易,为别人叫好困难,为对手叫好更困难。生活中有许多人只知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功欢呼,对别人尤其是对对手取得的进步和成功无动于衷,他们很少真诚地为别人和对手叫好。
可是你知道吗?为别人和对手叫好并不代表你就是弱者,你就是失败者。因为你为别人和对手叫好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会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别人和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他们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和对手叫好是一种修养,对别人和对手赞赏的过程,也是自己矫正自私与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做人的资本。
两强相争必有一伤,但是既然是两强,就应该英雄惜英雄,为什么不大度地握手言和呢?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静止不前的,我们的思维也要跟着改变,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遇到一件事情,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主观上就确立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当然有的是正确的,也有的不一定正确。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几次出使秦国,又随同赵王会见秦王,每次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挫败骄横的秦王,因此赵王很是器重蔺相如,一下子就把他提拔为上卿,官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战功卓越的将军廉颇见蔺相如比自己官位还高,很不服气,他到处扬言说;“我为赵国出生入死,有攻城夺地的大功。而这个蔺相如,出身卑微,只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动动嘴皮子,官位就能在我之上,实在是让我难堪!有机会让我遇到蔺相如,我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后并不生气,只是处处躲着廉颇。有一次,蔺相如坐车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而来,便马上命人将自己的车拐进一条小巷。待廉颇的车马走了以后,才从小巷出来继续赶路。
蔺相如的随从们见主人对廉颇一让再让,十分惧怕的样子,觉得很不满意,于是议论纷纷,还商量要离开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把他们找来,对他们说:“我连秦王都不畏惧,又怎么会怕廉将军呢?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不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吗?如果我们俩互相争斗,将必有一伤,那赵国就危险了。再说,这点小事也不值得计较,我们要把眼光放开些,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呀!”
后来,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受感动,深知自己错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负荆请罪”。
蔺相如不愧为一代谋士,个人恩怨得失根本不放在心上。只是以宽容的心来化解矛盾,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
天玄子说:“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所以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相将和”应是为人处世的典范。
3、放下成见,着眼未来
你必须在银行里储蓄足够的金额,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从银行里从容地取出存款,以解燃眉之急。人情,同样如此。
钱锺书先生一生日子过得比较平和,但他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也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精工细作,却又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
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匠之所以独得钱锺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描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锺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四十多年前的义助,钱锺书四十多年后还报。这真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没有四十年前的人情,也就难有四十年后的路子。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兵乱使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儿粮食。”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见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于是鲁肃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在这个世界上,若想活得滋润、风光,就必须有一些能使自己成才、成器或成事的路子,包括生存的路子、发财的路子、升官的路子或者成就某一事业的路子。这些路子不是仅靠自己单枪匹马的力量硬闯出来的,而是借助他人指导、引荐、支持或帮助才找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路子都是别人给的,或者说是别人帮助开拓的。那么,天下之大,人事之繁,别人为什么要单给你路子?为什么乐意帮你开拓路子?答日:人情使然,有了人情也便有了路子,人情大路子宽。
生活的经验是,你必须在银行里储蓄足够的金额,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从银行里从容地取出存款,以解燃眉之急。反之,不肯增加储蓄而只想大笔支取的人是无人理会的,这样的银行账户是根本不存在的。你毫无储蓄,到需要用钱时,也就必然无钱可用,只有欠债了。但欠债总是要还的,到头来还是要储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银行,都设有一本感情账户。而能够充实感情账户、使感情储蓄日益丰厚的只能是你对他人真诚的关心和帮助。互助互利是彼此信任的基石,没有较深的感情则没有彼此的信任。重视情感因素,不断增加感情的储蓄,就是积聚信任度,保持和加强亲密互惠的关系。你在感情的账户上储蓄,就会赢得对方的信任,那么当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种信任。
所以,我们强调请求别人的支持与帮助,应该自信主动、坦诚大方地提出,尽管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可以采用,然而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乐于助人、关心他人,不断增加感情账户上的储蓄。
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有一次,一位朋友向林肯总统推荐了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但是总统在约见他之后,却不想起用这位人才。林肯告诉朋友说,这个人不修边幅、邋邋遢遢,他本人很不喜欢这样的人,因此不会用他。
这样一位伟大、英明的总统,怎么也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呢?这也许让人感到奇怪。那位朋友也很气愤于林肯对于面貌的偏见,于是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这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那位阁员固然可能在某一领域做过大量深入的研究、就某些问题有着精辟国人的见解,但是如果他连约见总统的事都不放在心上,不能做到以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总统,那么,总统又怎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这个人是可用的、是值得信任的呢?
当然,一个人外在的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他的品位、地位等方面,但是光以外貌取人,难免会犯错误。有时候,身份显赫的人,为了保持低调而表现得平易近人,甚至穿戴平平让你一点都看不出来,如果你一不小心“狗眼看人低”就会得罪人;有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了人们趋炎附势的心理,装出一副衣冠楚楚的样子,很容易让人上当受骗。有时以貌取人会识错人,如果要想使自己交的朋友有真正的价值,就必须从其他方面着手,而不是仅以貌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品质的。
汉代杨雄曾说:“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行为举止轻率,就会招致罪过;衣饰相貌不整,就会招致羞辱。”这话的确非常有道理。古往今来,大家都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如果你仅凭外表就判定一个人,恐怕就会错失良机和人才。
《三国演义》中道号水镜先生的司马德操曾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即诸葛亮,“风凤雏”即庞统。两人都是可安天下之才,但两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诸葛亮身居草庐,受刘备三顾而出;庞士元只身无主,前后两次向孙权、刘备求荐,均遭到冷落。看来上苍实在很不公平。究其原因,其实与诸葛亮、庞统二人的形象有关。
孙权、刘备在见庞统之前,都久闻庞统大名,并都非常愿意与之相见。孙权说:“孤亦闻其明久矣。今既在此,可即请来相见。”刘备听说“江南名士庞统特来相投”,也特别的兴奋,“便教请入相见”,足见二人当时的急切心情。
但是他们两人所见到的庞统是个怎样的形象呢?庞统的相貌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貌甚丑陋;庞统衣着是“道袍竹冠,皂袍索履”’一副寒酸打扮。见到庞统的这副“尊容”,孙权“心中不喜”,刘备“心中不悦。”看来,他们所喜欢的是庞统的“江南名士”之名,而不是“形容古怪”之人。
另外,庞统的行为也很不检点,不注意必要的礼节,这也使他的整体形象受到严重的影响。他见刘备时“长揖不拜”,这对刘备来说确实有失礼节之处。
爱才如刘备、孙权都难免会犯下以貌取人的错误,不过好在刘备知错就改,挽回了才子的心,可是孙权醒悟得慢了一步,就等于将社稷人才拱手让人了。
其实,我们都避免不了以貌取人的习惯,看着一个人的外貌久了,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感情,这也是有心理因素在作祟。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对卡列宁钟情时,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样美好,甚至连他耳朵上的那颗痣也显得那么协调,不可缺少;但当她对卡列宁生厌时,就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么丑恶,而耳朵上那颗痣则特别刺眼、恶心。这种心理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晕轮效应在作祟。
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别人给我们留下了特别突出、特别好的第一印象,就会掩盖我们对对象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都属晕轮效应,是不正确的知觉。千万不要犯以貌取人的错误,要尽量全面、正确地认识他人。
孙程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之后,应聘到一家外资企业做电子营销工作。由于他的专业知识扎实,不久就便被提拔为业务经理。有一天,他们公司的老总因为去美国考察脱不开身,临时让他负责接待一些来自韩国的客户。那些客户是准备与他们公司合作开发一种新的产品。孙程不懂韩语,再加上跟随的翻译对那些客户也没有做过多的引荐。其中,有一个身材矮胖、相貌丑陋的中年客户令孙程感到很有些厌烦。因为,他总是提问孙程一些与业务无关的问题。只是出于礼节,孙程才勉强地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当中的几个。
在午宴上,孙程几乎没有主动向他敬过一杯酒。结果,他们的那项合作计划被取消了。原因很简单,上次来的那个相貌丑陋的中年客户竟是韩方那家公司最大的股东。孙程虽然没有被公司辞退,但仍被免除了经理的职务。这个教训对于孙程来说,也许会铭记一生。
不仅是对待自己的客户,对待其他人也是如此。在拓展人际关系的行动中,切不能以貌取人,你所要交往的是那些内心善良、学识丰富之人,而不是那些外表华美、腹内空空的“花瓶”。如果你不能开阔胸襟来接受那些朋友,只是从表面的喜恶来结交,那么说不定你也会品尝到苦涩。
在与人交往、拓展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是不容否认的,尤其是在初次交往之时。那些衣着豪华、谈吐潇洒的人,的确是很容易给别人带来好感;而其貌不扬者则会令人轻视,甚至产生厌烦。但是,如果你的整个思想都受到了这种情绪的控制,就极容易造成偏差。
5、少个对手少堵墙
对现代人而言,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敌人”,如商敌、情敌、棋敌、牌敌、考政敌等。为什么要为自己设下那么多的敌人?为什么要那么怀恨别人?这种朝朝暮暮与人为敌的人,终有一天,会变成冷酷无情的人。
有的人一旦对立场相左的人(即使是假想敌)产生恨意,就会千方百计地攻击对方,直到彻底打倒对方为止。还有一些人,抱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心理,如果挨了一拳,一定要还以三拳才肯罢休。如此一来,不但永远无法和解,还会增加彼此之间的憎恨,落得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
为了避免产生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量欣赏对方的成就,体谅对方,而不是播下仇恨的种子。
美国的议会秘书任期也和议员一样,一年一选。这年,经营印刷业的富兰克林获得了议会秘书的提名。富兰克林非常想当选,不但因为这项工作很适合他,还能拿到一份报酬,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能使富兰克林同议员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印刷选票、法律文本、纸币等印刷业务,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和利益。
但是,富兰克林的提名遭到一位新任议员的强烈反对,那位议员发表了一个演说,将富兰克林批评得一文不值。他认为富兰克林资历太浅,不是议会秘书的最佳人选。面对这样一位出其不意的对手,富兰克林开始很头痛了一阵子,不过他还是想出了办法来化解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富兰克林了解到这位新议员家产殷实,受过高等教育,是个有名的绅士。他的才能和影响会使他在一定时间内对议员们产生作用,后来证实的确如此。他又打听到新议员收藏有一本罕见的珍本,于是,他就写了一张便条,表达了热切想看到这本书的愿望,请求他能借给自己看上几日,新议员慷慨地借给了他。
一周后,富兰克林把书送还,又附上一张便条,诚挚地表示了由衷的谢意。在他们下次见面时,新议员十分客气地同富兰克林说,以后随时都愿为他提供服务。不久,富兰克林如愿以偿当选议会秘书,同时他们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一直保持到他去世。
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它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对手、敌手、对立面,与其怨恨报复、对抗、无味的搅局,倒不如谨慎地、不卑不亢地使对方了解自己,以此博取对方的好感而消弭以往的情绪和芥蒂更为有利。做人何必用那种仇视的眼光看待对手呢?这样,你会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与其如此,还不如用一颗友善的心去欣赏对手。
欣赏对手,你就会得到意外的收获,不但使对手变成朋友,而且还能取得对手的信任和帮助。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方面真正促使自己成功,使自己变得机智勇敢、豁达大度的,往往是那些常常置自己于死地的打击、挫折和竞争对手。
挪威著名剧作家亨利.易卜生把自己的对手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画像放在桌子上,一边写作,一边看着画像,从而激励自己。易卜生说:“他是我的死对头,但我不去伤害他,把他放在桌子上,让他看着我写作。”据说,易卜生在对手斯特林堡的目光关注下,完成了《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等世界戏剧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有了欣赏对手的心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
人生没有永远的敌人,无论竞争多么激烈的对手,竞争过后都会有联合的可能。因此,在竞争中,不要做得太绝,要给人留条活路,同时也是给自己留条活路。“少个敌人少堵墙”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俗话说的“做人不可太绝”的道理。
6、不断创新,打破规则
不要被你的经验、习惯所迷惑,要勇敢地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尝试,总有一个出口在某个角落等待你去察觉。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久而久之,人们都会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经验和习惯,在思维方法上形成自己所擅长的,比较固定的思维套路和模式,即思维定式。这种建立在传统经验和习惯积累上的思维定式对于处理和解决日常的例行性事务的确有一定的好处,往往能让人们少走些弯路,但思维定式并非能够到处套用。在处理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上,经验思维和思维定式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甚至会成为创新思维的绊脚石,阻碍人们向更高、更深、更宽广的未知领域开拓,束缚人们的梦想和想象的翅膀。所以,要做优秀的人,必须学会突破思维定式。
三只猴子被关在一个大铁笼子里,每天喂食很少,猴子们都饿得吱吱地叫。
几天后,笼子外面突然出现了一串香蕉,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猴子一个箭步冲上去,伸出爪子就抓。可是当它还没有拿到香蕉的时候,只听见“哗”的一声,一股热水迎面泼来,这只猴子被热水烫得浑身是伤。后面的两只猴子一次次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笼子里的猴子只能望“蕉”兴叹,不敢前去攀摘。
几天后,一只猴子“解放”了,换进另外一只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饿得想试着爬上去吃香蕉时,其他两只“老”猴子马上制止它,告诉它:“那里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于是这只猴子也老老实实地不敢去碰香蕉。
过了几天,又一只猴子出去了,另外一只新的进来。同样,当这只猴子想吃香蕉的时候,不仅剩下的那只受过伤的“老”猴子制止它,连没有被烫伤过的猴子也极力阻止它。当原来三只猴子都被换走后,房间里没有一只猴子被烫伤过,笼子外的热水已被撤走,香蕉唾手可得,可没有一只猴子敢前去尝试取香蕉吃。
由于旧有的思维,许多人和故事中的猴子一样,不敢再迈出新的步子去尝试,不能突破发展的障碍。
有时,打破头脑的樊笼,可以化不利为有利。
在伦敦的一条商业街上,住着三个裁缝。有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裁缝店的窗里挂出了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伦敦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裁缝看到了,不甘示弱,也在同一天挂出了招牌。招牌上用大字母写着:英国最好的裁缝。第三个裁缝看了后,思考了很久,但还是没有想出什么好的办法。
有一天,这个裁缝在街上走,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灵机一动,心生一计。几天后,他也在自己的裁缝店的橱窗里挂出了一块招牌,上面写的却是:本街最好的裁缝。这个办法果然很灵,许多常到前面两家裁缝店的顾客纷纷走进了这家店。
可见,有变通的头脑就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纵观古今中外,突破思维栅栏的人都有非凡的表现。年幼的曹冲在大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想出用石头装船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令人称奇;诸葛亮在城楼上焚香抚琴,让军士撤去城头旗帜,打开大门,用空城计吓走了司马懿;伽利略从钟摆的来回摆动中最终研究出单摆规律;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美国宇航局曾经为圆珠笔在太空不能顺畅使用而苦恼,提供巨资请专家研制新式品种。两年过去了,该科研项目进展缓慢。于是,宇航局向社会悬赏,征求此种“便利笔”。不料,很快来了一个青年,他向惊讶的官员们出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支铅笔!人们赞叹不已。
不过,又有人质疑:在太空用铅笔,削铅笔造成的铅笔屑怎么处理呢?让它们飘在空中吗?太危险了,不如用水彩笔。有人说:现在有封闭铅笔屑的转笔刀,不必担心铅笔屑。无论结果如何,这种打破惯性思维的做法都令人称道,值得学习。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在经验行不通时,就该多向思维,反其道或侧其道而行。往往经验越多的人,就越容易被经验所误,跳不出或者不敢跳出思维的栅栏。所以,不要被你的经验、习惯所迷惑,要勇敢地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尝试,总有一个出口在某个角落等待你去察觉,只要你不断创新,打破规则,就能突破生涯中的瓶颈!
7、每个人都不十全十美
富兰克林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而另一种人却得不到幸福。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的分界主要也就在于此。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遭遇总是有顺利和不顺利;无论在什么交际场合,所接触到的人物和谈吐,总有讨人喜欢的和不讨人喜欢的;无论在什么地方的餐桌上,酒肉的味道总是有可口的和不可口的,菜肴也是煮得有好有坏;无论在什么地带,天气总是有晴有雨;无论什么政府,它的法律总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法律的施行也是有好有坏。天才所写的诗文有美点,但也总可以找到若干瑕疵;差不多每一个人的脸上,总可找到优点和缺陷;差不多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
在这些情形之下,上面所说的两种人的注意目标恰好相反。乐观的人所注意的是顺利的际遇、谈话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晴朗的天气等,同时尽情享乐。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因此他们永远感到怏怏不乐,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很大煞杀风景,个别的还得罪许多人,以致他们到处和别人格格不入。如果这种性情是天生的,对这些怏怏不乐的人倒是应该怜悯。但是那种吹毛求疵令人厌恶的脾气,也许根本从模仿而来,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习惯。假如悲观的人能够知道他们的恶习对于他们一生幸福有如何不良的影响,那么即使恶习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也还是可以矫正的。我们希望这一点忠告可能对悲观的人有所帮助,促使他们去除掉恶习。
这种恶习实际上虽然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心理行为,但是它却能造成终生的严重后果,带来真正的悲哀与不幸。他们得罪了大家,大家谁也不喜欢他们,至多以极平常的礼貌和敬意跟他们敷衍,有时甚至连极平常的礼貌和敬意都谈不到。他们常常因此很气愤,引起种种争执。他们如果想将地位改变或将财富增加,别人谁也不会希望他们成功,没有人肯为成全他们的抱负而出力或出言。如果他们遭受到公众的责难或羞辱,也没有人肯为他们的过失辩护或予以原谅;许多人还要夸大其词地同声攻击,把他们骂得体无完肤。如果这些人不愿矫正恶习,不肯迁就,不喜欢一切别人认为可爱的东西’而总是怨天尤人,自寻烦恼,那么大家就会避免与其交往。因为这种人总是难以和人相处,一旦你发觉自己被牵扯在他们的争吵中时,你将会感到极大的烦恼与痛苦。
有一位研究哲学的老人,由于饱经世故,时时谨慎、留神,避免和这种人亲近。正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发明出使人一看便知什么人有这种坏脾气的仪器,因此他就利用了他的两条腿:一条腿长得非常好看,另一条却因意外事故而呈畸形。陌生人初次和他见面,如果对他的丑腿比对他的好腿更为注意,他就有所猜忌。如果此人只谈起那条丑腿,不注意那条好腿,这就足以使老人决定不再和他作进一步的交往。这样的“大腿仪器”并非人人都有,但是只要稍微留心,那些有吹毛求疵恶习行迹的人,大家都能看出来,从而可以决定避免和他们交往。因此,我们劝告那些性情苛酷、怨愤不平和抑郁寡欢的人,如果希望受人尊敬而自得其乐,那就不能只是去注意人家的丑腿了。下面的这个故事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在一条比较繁华的街道上,一位僧人总能看到几个画家的生意出奇的好。画摊周围聚集了很多人,而其他画摊边的人却寥寥无几。
一天,僧人也挤进了人群想探个究竟。
“给我也画一幅!”一个小伙子抢先坐到小木椅上。他衣着邋遢,尖嘴猴腮’看起来很讨厌。作家暗忖:这模样还当众画像,简直就是出丑!
画家上上下下打量着小伙子,旁若无人异常专注,然后又示意小伙子调整身体眼神的位置和方向,认真揣摩。准备就绪后,画家便奋笔疾书,几分钟后,一幅画交到小伙子的手上。
大家纷纷凑过来一睹为快。哇!像极了!这也的确是人们的第一印象:小伙子有几分像日本影星高仓健,而画中人面容棱角分明,双目炯炯,更把小伙子的特点突出出来。小伙子拿着画端详了老半天,眉开眼笑十分满意。他绝对没想到形象丑陋的自己在画家笔下竟会有如此神韵。
接下来,一个看样子圆滑势利大腹便便的商人,在画笔下,变得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一个凶神恶煞的彪形大汉则变得豪放耿直,像梁山好汉一般令人敬畏……
这时,僧人已恍然大悟。这位瘦小画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总能用心捕捉到所画对象最美好的气质,然后发扬光大,所以,他的画受到大家的欢迎。
生活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人。如果我们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每个人,我们一定能寻觅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感到世界的美好。
自信对做人来说非常重要,无论面临的是学习的压力,还是工作的挑战,无论身处的是顺境还是逆境,自信都可以用它神奇的放大效应为我们的表现加分。因此,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总会在面对挑战时鼓励自己:“嘿!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