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恨是一剂毒药,毒害我们的心灵
一个爱发牢骚的人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永远记得,我新婚的嫂嫂和哥哥在我的生日那天一同外出旅行,而没有对我说一句祝贺生日的话。”
“我永远记得”——对啦,毛病就出在这里!
不管我们的理由如何,怀恨总是不值得的。潜留在我们内心里的侮辱,永难平复的创伤,都能损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可爱的事物。我们被锁在自己的苦恼之渊里,甚至无法为别人的幸运而愉快。怨恨就像毒害我们的血液、细胞的毒素一样,影响、侵蚀我们的生命。
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你可以痛苦可以悲哀,但你绝不能怨天尤人,不可以借酒消愁,更不能整天生活在忧伤中。要学会笑着面对困难,不能得到的暂弃之。人生本就苦短,何必再自己酿造苦酒自己喝呢?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就是每个人所共同经历的生活。人世沧桑,每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千差万别,所以每个人都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这是人生经历中所共知的一个因果法则。正是生活中得与失的多少,成为困扰人们心灵的问题,令人们在痛并快乐中生活着。
“思想决定做人态度。”这句话真是道尽了人生百态。一个人的思想,往往会让他形成不同于别人的独特而丰富的人格。每个人都是自己人格的创造者和生命的主宰。所以我们应该克服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自己坚毅高尚的人格品质,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阳光。
一个人可以通过工作表现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志向及理想,通过工作来获得知识、经验和信心,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勤奋工作,保持勇于争先的精神,随时准备把握机会,以展现自己超乎别人的工作能力,才有可能登上成功的最高一级台阶,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然而我们总是会碰到不如意的环境。那么,在人力所不能改变的时候,不如勇敢地面对现实,随遇面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如果能保持快乐的心境、博大的胸襟、高贵的情操和坚定的自信,把悲愤化为奋斗的力量,就一定会将黑暗化为光明。
生活是奋斗的经历,不懈地努力才是胜利的保证。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性格不同,成功的程度和方向也不会相同。用自己本色和真实的感情来创造前程,这就是每个人共同的成功之路。世界上那些真正伟大的成功者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才达到了他们人生事业的最高境界。也只有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工作,才会有所积累,取得骄人的成绩。
只有让自己多具备一些技能,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会使自己立于不败的境地。如果目前的成绩并不令自己满意,那也并不是你未得到应得的收获,不要随意丢弃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的人生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心、天天快乐,我们要时刻准备好去迎接生活中的不快和困难,不要在困难面前退缩,不要一味地抱怨,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我们只有平静面对、积极对待、努力改变,才会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2、加之不怒,猝然不惊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被陷害、被冤枉或被误解的时候,当发现有人攻击和诬陷自己的时候,不要惊慌,要冷静地进行解释和辩解,尽快消除一切误会,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
战国时候,张仪和陈轸都投靠到秦惠王门下,受到重用。不久,张仪便产生了嫉妒心,因为他发现陈轸很有才干,甚至比自己还要强,他担心日子一长,秦惠王会冷落自己,喜欢陈轸。
于是,他便找机会在秦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进谗言。一天,张仪对秦惠王说:“大王经常让陈轸往来于秦国和楚国之间,可现在楚国对泰国并不比以前友好,但对陈轸却特别好。可见陈轸的所作所为全是为了他自己,并不是诚心诚意为我们泰国做事。听说陈轸还常常把秦国的机密泄漏给楚国。作为您的臣子,怎么能这样做呢?我不愿再同这样的人在一起做事。最近我又听说他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要是这样,大王还不如杀掉他。”
听了张仪的这番话,秦惠王自然很生气,马上传令召见陈轸。一见面,秦惠王就对陈轸说:“听说你想离开我这儿,准备上哪儿去呢?告诉我吧,我好为你准备车马呀!”陈轸一听,莫名其妙,两眼直盯着秦惠王。但他很快明白了,这里面话中有话,于是他镇定地回答:“我准备到楚国去。”
果然如此!秦惠王对张仪的话更加相信了。于是慢条斯理地说:“那张仪的话是真的。”原来是张仪在捣鬼!陈轸心里完全清楚了。他没有马上回答秦惠王的话,而是定了定神,然后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这事不单是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都知道。我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我一片忠心,却被怀疑,我不去楚国又到哪里去呢?”秦惠王听了,觉得有理,点头称是,但又想起张仪讲的泄密的事,便又问:“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将我秦国的机密泄漏给楚国呢?”
陈轸坦然一笑,对秦惠王说:“大王,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顺从张仪的计谋,用来证明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呀!”
秦惠王一听,却糊涂了,望着陈轸发愣。陈轸还是不紧不慢地说:“据说楚国有个人有两个妻。有人勾引那个年纪大一些的妾,却被那个妾大骂了一顿。他又去勾引那个年纪轻一点的妾,年轻的对他很友好。后来,那个楚人死了。有人就问那个勾引两个妾的人:“如果你要娶她们做妻子的话,是娶那个年纪大的呢,还是娶那个年纪轻的呢?”’他回答说:“娶那个年纪大些的。”这个人又问他:“年纪大的骂你,年纪轻的喜欢你,你为什么要娶那个年纪大的呢?”他说:“处在她那时的地位,我当然希望她答应我。她骂我,说明她对丈夫很忠诚。现在要做我的妻子了,我当然也希望她对我忠贞不贰,而对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骂。”大王您想想看,我身为楚国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楚国会信任我、重用我吗?楚国会收留我吗?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大王您该明白了吧?”秦惠王听陈轸这么一说,不仅消除了疑虑,而且更加信任陈轸,给了他更优厚的待遇。陈轸巧妙的一席话,既击破了谗言,又保全了自己。
冷静应对一切突如其来的危机,是一种处变不惊的风度。只有冷静,才能在气势上给对方造成震慑的力量,也为自己赢得应急的机会。有些人一旦碰到不利于自己的形势,就惊慌失措,乱了阵脚,一开始就增添了别人的疑云,这是不明智的。所以,在平时我们应该着力培养笑对风云变幻的心态,以便在风雨突然来临时能泰然处之。
3、爱产生爱,恨产生恨
在一个家庭中,由于个性、想法、目的及心灵成熟度的差异,因此,冲突在所难免。而“爱”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最好“武器”。教皇保罗二世在1997年世界和平文告中明确提出了这一点:最真实、最崇高的宽恕,是一种出自于自愿的爱的行动。然而在一些家庭中,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把对方一些无心的过错牢记在心,并且怀着深深的仇恨,时刻想着怎样去发泄。有这样想法的人,是危险的,因为他在心里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当这些种子生根发芽时,他的仇恨就会暴发出来。这样,一个本来祥和与平静的家庭就会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中,而这样的战争不会有真正的胜利者,“交战”的双方最终会两败俱伤。
有位朋友曾接到一封爱发牢骚的亲戚写来的信,他说:“我永远记得,我新婚的嫂嫂和哥哥在我的生病住进医院那天外出旅行,而没有对我说一句安慰的话。”这句话的言语之中就埋着仇恨的种子,而仇恨通常也是毒害你身体的毒药种子。
同时心中有怨恨的人,在身体上也存在不良生理症状,例如头痛、消化不良、失眠和严重的疲倦等,是怀恨的人常有的生理症状。某医学院以此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论是:与心情较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经常进医院。医务人员所做的试验显示,患心脏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劳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劳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压的原因,莫过于外表好像很安静,内心里却被强烈的怨恨所煎熬。
怨恨甚至会造成意外事件。交通问题专家说:“发怒的时候永远不要开车。”心里总是惦记着丈夫如何不懂体贴的妇女,比起那些心里毫无杂思的妇女,更容易在家里发生意外事件。
杜绝怨恨情绪的第一步,便是先要确定怨恨情绪的来源。如果我们能自我反省,十次之中有九次,我们会发现其来源是很接近于自己这方面的。忽略自己的缺陷与弱点,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我们总会把自己的短处变成别人的错处,而后加以无以名状的怨恨。例如,在每一个离婚案件中,几乎很明显的,所谓无辜的一方往往并不如其所描述的那般无辜。
“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心理学家说,“我们自己的过错好像比别人的过错要轻微得多。我想,这是由于我们完全了解有关犯下错误的一切情形,于是对自己多少会心存原谅,而对他人的错误则不可能如此”
怨恨的根源发现了之后,就应该尽全力去消灭它、忘记它。有理智的人不仅以把宿怨掏干为满足,他们还经常用新的梦想和热诚,弥补心灵上的空白处。
据心理学家说,我们不能同时拥有两种强烈的情感,既要爱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怨恨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记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爱别人。
在对他人表示友爱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个世界,善意总是多于恶意的。一所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一种真正以友谊待人的态度,百分之六十五至百分之九十的高比率,是可以引起对方友谊的反应。因此.人们常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记住这句话后,我们就不会再在心里播下仇恨的种子,取而代之的便是快乐了。
4、放眼将来,不计前嫌
人和人之间难免有碰撞、摩擦、矛盾,或许对方根本就是无意,或许对方有难言之隐,退一步天地宽,不妨试着置之一笑,给别人也给自己一次机会,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原谅别人需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有高远宽阔的胸怀,吃亏并不代表软弱可欺,因为原谅远远比报复好!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多原谅别人一点,多宽容别人一点,我们才会更快乐地生活。
在夏威夷,一位在某企业公司做人事发展的咨询顾问人,在被记者问到工作中遭遇的哪一种问题最多时,他立即回答:“。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记者问:“什么是解决冲突的最佳方法?”这位顾问斩钉截铁地回答:“原谅。”。他向记者直言道,他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劝服人们放弃他们的怨恨,而原谅他人并接受原谅。这位顾问并不是基督徒,却清楚地知道原谅的力量。
你我都有过错,你我都需要被原谅。在美国田纳西州洛斯威,一位精神疗养院的监督说,百分之五十的病人如果相信他们已被原谅了,他们就都可以出院回家了。
如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身边,因为利益关系或其他矛盾而充满了过多怨恨、愤慨、恶毒和破碎的心,这些遗留下来而未解决的问题,撕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使工作受滞,在这许多问题中,多么需要“彼此原谅”。原谅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能减少摩擦,使人与人能够亲近。一个不能原谅他人的人,是无法与人发展深厚、持久的亲密关系的。无论你多聪明、多能干,若你不原谅别人,你会成为孤独的人,因为你身旁的人们会带着迟疑怕受伤的态度不敢接近你,是你在自己周围筑起了孤独的堡垒。
在家庭生活中,一个不原谅配偶的人,很可能会破坏婚姻中使两人更加亲近的潜力,特别是在沟通方面。若经常彼此宽恕对方,便能增进亲密关系,因为它疏通了沟通的管道。若有人爱你而不计较你的过错,甚至你做错了他也接纳你时,你就无法不以更深的爱去回报他。
原谅像透视镜。人际关系很少由一方毁约而破裂,通常是一连串不能原谅、和解的冲突爆发出来的积怨所造成的。而在婚姻生活中,没有从不抱怨的夫妇,然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享受爱与和谐的夫妻,他们的秘诀就是原谅。耶稣说:“你们饶恕人的过错,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错。你们不饶恕人的过错,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错。”
能否饶恕别人的过错,关键看自己是否拥有气量,这主要看三点:一是平等的待人态度,不自认为高人一等,保持一颗平常心,平视他人,尊重他人;二是宽阔的胸襟,胸怀坦荡,虚怀若谷,闻过则喜,有错就改;三是宽容的美德,能够仁厚待人,容人之过。由此,气量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素养和品性。
要有气量,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得失。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也有义务体谅他人。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得失。
记着曾经的怨恨,不去原谅别人就等于不原谅自己,怀有仇恨和报复的心理,永远不会生活得轻松。要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原谅别人。在你原谅别人的时候,同时也就释放了你自己。如果对这个世间的冷漠感到寒心,那就由自己去发出一点点光热吧,在温暖别人的时候自己同样也会感到快乐。你会感觉海阔天空,心旷神怡!真的没有必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你自己!
5、驾驭愤怒情绪,体现真正坚强
已经去世的可口可乐前总裁——古滋,维塔是古巴人。几十年前他们全家人匆匆地逃离古巴,来到美国,身上只带了40美金和100张可口可乐的股票。而40年后,这个人竟然能够领导可口可乐公司,让这家公司在他退休的时候资产增长7倍,可口可乐股票的价值涨了30倍!他讲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即使走到了绝境,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抱着必胜的决心,你仍然还有成功的可能。”
成功永远躲在挫折的后面。所以如果你尚未成功时,一碰到挫折就自动放弃,那么你永远与成功绝缘。
如今我们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仅仅擅长于自然科学逻辑思维的高智商者几乎难以施展其才能,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虽然个人抽象科学思维能力很强,但协作系数很小,社会活动和组织能力很弱,即使仅仅领导两三位助手,也常常为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而苦恼。可见,仅仅拥有高智商并非一定会使事业有成、生活快乐。
一个人的知识、思维能力的确会在你成功的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一个低智商者很难形成具有哲理的理性心理平衡逻辑。但把握情绪的能力既需要以高智商和高情商为基础,又不完全等同于智商和情商。它是在智商和情商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磨炼而逐步获得的一种能力。所以想成功的话,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道:“任何人都可能发火。但要做到为正当的目的,以适宜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适时适度地发火,这可不易。”能够自如地驾驭愤怒的情绪,这是一个人真正坚强的表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对不起自己时,当我们觉得不公平时,该如何面对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睚眦必报呢,还是宽容豁达,原谅他人呢?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面对不公平而喷发出来的愤怒之火,既会伤到无辜的人,也会烧到自己头上。
从轻微的心烦意乱到盲目的愤怒,是渗透于人们的交往中的恶魔。要消除它并不难,只需要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并且它只需一次花极少的时间就能实现。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用于击败愤怒的策略:
(1)设法拖延自己的愤怒
如果你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极为典型地表现出愤怒,那么把愤怒拖延15秒钟,然后以你的典型方式爆发。下次设法拖延30秒,不断延长间隔期。一旦你开始意识到你能摆脱愤怒,你就已经学会了控制愤怒。拖延就是控制,经过大量实践,你将最终能够完全消除它们。
(2)不要用挑剔的眼光对待别人
在愤怒时提醒你自己,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无权要求任何人都应该千人一面.否则只会滋长你的愤怒。设法允许别人选择,就像坚持认为你有权这么做一样。
(3)向值得你信任的人寻求帮助
让朋友告诉你,他们什么时候看到你以言语的或者以公认的信号的方式发怒。一旦你身上出现这种信号,你就马上想想自己正在干什么,并立即实行推迟发怒的策略。
(4)及时实行自我反思
在你爆发怒火之后,宣布你刚才犯了错误,并且你的目标之一是为了使自己不再经历这样的愤怒。
你可以用日记把愤怒记下,记下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令你选择发怒的事件。认真对待条目,迫使你记下所有愤怒之举。你不久就会发现,如果你持之以恒,那么,记下事件这一举动将促使你尽量少选择愤怒。
(5)及时转移方向
当你发怒时,试着从身体上接近与你相爱的人。另外抵消你的敌意的一条途径,就是握手,并一直握到你已经表达了你的感情和消除了你的愤怒时为止。
(6)平静时与被自己愤怒伤害的人沟通
当你不发火时,与那些经常因你的愤怒受到伤害的人好好谈谈。彼此分担最易在别人身上激发愤怒的活动,并想出一个没有令人精疲力竭的愤怒来交流你的情感的方法。也许一个便条、或者一个信使、或者一次使争执双方冷静下来的散步,都能够被双方所同意,为的是你不再用毫无意义的愤怒来继续伤害彼此。在经历了数次令人冷静下来的散步之后,你将开始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忍心冲对方发火了。
6、气量、气度决定人格魅力
气量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然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气量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
气量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成大事的大将风范。有气量的人很少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常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有气量不仅意味着一种超然,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胸襟。
在男子体操史上,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男子体操单杠决赛上,28岁的俄罗斯老将涅莫夫第三个出场,他在杠上连续完成了6个精彩绝伦的空翻和腾越,非常完美,只是在落地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向前移动了一步,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但是裁判只给了他9.725分!
紧接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全场观众不停地喊着:“涅莫夫!”“涅莫夫!”并且全部站了起来,不停地挥舞手臂,用持久而响亮的嘘声表达自己对裁判的愤怒。比赛被迫中断,第四个出场的美国选手保罗·哈姆虽已准备就绪,却只能尴尬地站在原地。
此时,已退场的涅莫夫从座位上站起来,露出了成熟的微笑,他向朝他欢呼的观众挥手致意,并深深地鞠躬,感谢观众对自己的喜爱和支持。涅莫夫的大度反而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不满,嘘声更响了,很多观众甚至伸出双手,拇指朝下,做出不文雅的鄙视动作。不同国度的观众这个时候结成了同盟,俄罗斯的、意大利的、巴西的……不同的旗帜飞舞着。
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裁判终于被迫重新打分,这一次涅莫夫得到了9.762分。但裁判的退让根本不能平息观众的不满,观众的嘘声反而显得更为理直气壮。重新准备开始比赛的保罗·哈姆只能僵立在原地。
这时,涅莫夫显示出了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宽广胸襟,他重新回到心爱的单杠边。只见涅莫夫先是举起强壮的右臂表示感谢观众的支持;接着伸出右手食指做出噤声的手势,请求观众给保罗-.哈姆一个安静的比赛环境;然后具有大将风范地双手下压,要求观众们保持冷静。
观众理解了涅莫夫的苦心,他们渐渐安静了,中断了十几分钟的比赛才得以继续进行。
最终,涅莫夫没有拿到金牌,但他仍然是观众心目中的“冠军”;他没有打败对手,但他以自己的气度征服了观众。他是那晚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他劝慰观众的感人一幕如大片中的经典场景,让人久久无法忘记。他的行为捍卫了尊严,他的风度赢得了尊敬。这就是气量的魅力,拿得起,放得下,不计较,善爱人,能宽容。放大自己的气量,一个人也就摆脱了名利、得失之心的困扰。
心底无私天地宽,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化解。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相互间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然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7、抱怨少一点,理解多一点
挖苦、指责别人,并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显得自己乏味,甚至会伤害到自己。牛根生说过,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一味地指责别人是不明智的行为,有时甚至可能让对方与你为敌,让你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有的人入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让人避而远之;有的人总喜欢严厉地责备他人,使对方产生怨恨,不知不觉中使彼此的沟通难以进行,事情也办得一团糟。成功的人说,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聪明的人则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指责与埋怨!
检讨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喜欢责备别人的毛病?布置下去的一件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很可能不是积极地去帮下属寻找原因,研究对策,而是指责下属:“你怎么搞的?怎么这么笨?”这时,你有没有想过下属会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什么也不说,但在内心却只会觉得你不近人情,从而怨恨你。这样,很可能在今后与他相处时,总会感到疙疙瘩瘩,要取得效益可想而知……
有一个幽默:
这天丈夫回到家,发现屋里乱七八糟,到处是乱扔的玩具和衣服,厨房里堆满碗碟,桌上都是灰尘……他觉得很奇怪,就问妻子:“发生什么事了?”妻子回答:“平日你一回到家,就皱着眉头对我说:一整天你都干什么了,所以今天我就什么都没做。”不把事情搞清楚就对别人横加指责,实在不是一种好习惯。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你自己,别人不舒服你也不会舒服。
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三国演义》里,张飞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大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时日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鞭打完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以短刀刺入张飞腹中。张飞大叫一声就没命了,时年仅55岁。
张飞不管三七二十一,鞭打范疆、张达,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倘若当初他能对二位将军多一点宽容,结果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1863年7月,盖茨堡战役展开。敌方陷入了绝境,林肯下令给米地将军,要他立刻出击敌军。但米地将军迟疑不决,用尽了各种借口,拒绝出击。结果敌军顺利逃跑了。林肯勃然大怒,他坐下来给米地将军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极端不满。但出乎常人想象的是,这封信林肯并没有寄出去。在他死后,人们在一堆文件中才发现了这封信。
也许林肯设身处地地想了米地将军当时为什么没有执行命令,也许他想到了米地将军见到信后可能产生的反应,米地可能会与林肯辩论,也可能会在气愤之下离开军队。木已成舟,把信寄出,除了使自己一时痛快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不要指责他人,并不是说放弃必要的批评。这里的原则是要抱着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批评。
有一家工厂的老板,这天巡视厂区,看到有几个工人在库房吸烟,而库房是禁止吸烟的。他没有马上怒气冲冲地对工人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没有看见禁止吸烟的牌子吗?”而是稍停了一下,掏出自己的烟盒,拿出烟给工人们,并说道:“请尝尝我的烟,不过,如果你们能到屋子外去抽的话,我会非常感谢的。”工人们则不好意思地掐灭了手中的烟。
我们喜欢责备他人,常常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明。有时,也有推卸责任的目的。古人讲“但责己,不责人”,就是要我们谦虚一些,严格要求自己一些,这对自己只有好处,绝无坏处。
在你想责备别人这不对那不对时,请马上闭紧自己的嘴,对自己说:“看,坏毛病又来了!”这样,你就可以逐渐改掉喜欢责备人的坏习惯了。
中国有句俗语:“在你没有打扫干净自己屋子的时候,不要去责怪邻居家的屋顶上有霜雪”。做了错事只知道指责别人,而不会反思自己,这是人们的弱点。因此,当你想要批评别人时,首先学会换位思考,我们所要指责的人常常会为自己辩护,并反过来指责我们。
心胸狭隘,当别人犯错时一味地指责是不明智的行为,有时反而让对方与你为敌,甚至于让你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与其指责,不如把心放宽,多些宽容,这样更能让你赢得人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