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虚荣把幸福挡在门外
人有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如果把一个人的消费愿望全部展现出来,广告吸引占三成,如名牌之类;模仿别人占三成,譬如对小资生活方式不自觉的模仿;还有三成是实现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未完成的心愿,这些都是人的潜意识发生的作用。人本能的满足只占一成,饮食男女而已。
于是,很多人并不真正感到幸福。因为广告吸引与追随潮流所满足的只是转瞬即逝的虚荣心,证明他已经成了某种人,譬如富人。满足的只是一种幻象。而本能的满足,只需一碗饭、一杯水,一位贤惠的女人和一张竹榻。但人们不甘心于简朴,虽然简朴离真理近而离虚荣远。每个人都用力证明自己是重要的,于是以十二分的努力去满足一分的愿望,然而这与幸福无关。
如果有钱并有闲,想从食色层面提升并扩展自己的幸福,需要文化的介入。或者说,文化限制着人的幸福。尼采说:“我发现了一种幸福——歌剧!”对于与古典音乐无缘的人,歌剧则不是幸福,你无法领受图兰朵之中带来的视听盛宴。丘吉尔迷恋油画,爱因斯坦迷恋小提琴,是一种幸福,也是文化上的幸福。
一些有钱人有烦恼,因为他们的消费与性格有关,与文化无关;与面子有关,与愉快无关;与时尚有关,与需要无关。
为什么穷人离幸福很近?这如同朴素离美很近一样。穷人的愿望低而单纯,人在风雪路上疾走,倘偶遇暖屋烤火,是一种幸福。把汗湿的鞋垫抻出来,手脚并感炉火的温暖,与封侯何异?这时倘有一杯热茶与点心,更让人喜出望外。这样的例子太多,如避雨之乐,推重载之车上坡幸无顶风之乐,在街头拣一张旧报纸读到精妙故事之乐,在快餐店吃饭忽闻老板宣布啤酒免费之乐。穷人太容易快乐了,因为愿望低,“望外”之喜太多。有钱人之所以享受不到这些货真价实的幸福是因为此类幸福需要风雪、推车、拣报纸以及走夜路这些条件。
穷人的幸福差不多是以温饱不足为前提的,它在那时翩翩光临。满足了温饱,幸福却变得悭吝,它的价值升高了。除非你有意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低调的品行不是卑微、怯弱和无能,而是力量的曲径展示,是世事精通的智慧表现。坦诚而平淡地看待自己,没有人会因此而将你看低,反倒会从你的低调中看到闪光的品格。
你了解自己吗?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了解自己,智慧处世,是人生必要学习的一课。
全然了解自己,就会清楚知道自身的条件,就会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可以做的,就会随着自己胸中熊熊的烈火大踏步前进!不了解自己,把自己当成夺目的珍珠,只注意自己的优点,很容易迷失在自大中。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没那就当颗山谷里的小树;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个大树,那就当一丛小灌木;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篇小草地;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
2、因虚荣而自负,失去自我莫因虚名荒废青春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仅是我们自己。
有个人上进心很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年老,却还只是个基层办事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他感觉自己活得很失败,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啕大哭起来。
一位新同事刚来办公室工作,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因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不难过?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写诗、学写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儿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挨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被迫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能不难过?”
可见,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丧失自我是悲哀的。要想拥有美好的生活,自己必须自强自立,拥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没有生存能力又缺乏自信的人,肯定没有自我。一个人若失去自我,就不会有做人的尊严,就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活着应该是为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没有自我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这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所以活得很累。有些人觉得:老实巴交吧,会吃亏,被人轻视;表现出格吧,又引来责怪,遭受压制;甘愿瞎混吧,实在活得没劲;有所追求吧,每走一步都要加倍小心。家庭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新老之间、男女之间……天晓得怎么会生出那么多是是非非。你和新来的女同事有所接近,有人就会怀疑你居心不良;你到某领导办公室去了一趟,就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议论;你说话直言不讳,人家必然感觉你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如果你工作第一,不管其他,人家就会说你不是死心眼太傻,就是有权欲野心……凡此种种飞短流长的议论和窃窃私语可以说是无处不生,无孔不入。如果你的听觉视觉尚未失灵,再有意无意地卷入某种漩涡,那你的大脑很快就会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弄得你头昏眼花,心乱如麻,岂能不累呢?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仅是我们自己。想要讨好每个人是愚蠢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与其把精力花在一味地去献媚别人、顺从别人上,还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刻苦学习上。改变别人的看法总是艰难的,改变自己总是容易的。
有时自己改变了,也能恰当地改变别人的看法。太在乎别人随意的评价,自己不努力自强,人生会苦海无边。别人公正的看法,应当作为我们的参考,以利修身养性;别人不公正的看法,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以免影响我们的心情。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为别人的看法耿耿于怀,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了。
3、虚荣心只会让人添累迷失自我
人性中有个重要弱点,就是贪慕虚荣,男人和女人都有虚荣心,一般说来,男人都渴望名声、炫耀能力,而女人更追求美貌、炫耀服饰,二者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差别。女人虚荣多是表面上的,而男人的虚荣多是实质性的。
有一个县委书记,是退伍军人出身,在部队里当兵的时候,非常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退伍以后,他从小科员做起,兢兢业业,几次受到表彰。后来,由于机会来临,他步步晋升,最后做到县委书记。在刚做县委书记的时候,他做官清廉。可是,后来他就不行了:贪污受贿、生活腐化,无一不为。被捕以后,他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忏悔说:“本来我是不会这样做的,可我那些部下们天天都在耳朵旁边灌输,说我如何如何地英明、智慧,说我如何如何地受人爱戴、受人崇拜,说我应该得到这些,我就给弄糊涂了。”小官僚的这些溜须拍马的行为,让这个县委书记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让他产生盲目的优越感,让他以为虚荣心的满足就是物质上的满足、肉体上的满足。虚荣心实在害人不浅。
还有一些人为了虚荣,毫无主见,甘愿被人牵着鼻子走,吃了亏也偏要“打落牙齿和血吞”。
一些推销员,在向一些中年女人推销化妆品的时候,会故意露出一句:“这种产品你都不知道?大家都在用了呀!”这语气,好像那个女人不懂行情似的。这一来,就激起了那个中年女人的虚荣心。她会说:“谁说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这个时候推销员说:“不放心?像你这样有眼光的人,肯定不会看走眼,你挑一个,肯定管用。”
这种夸奖真是来得恰到好处,那个刚刚差点受损的虚荣心,立时得到了满足。于是,她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个推销员的假冒伪劣产品。而事后,那个女人发觉自己因为虚荣的缘故上当受骗了,她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上了当受了骗,所以,她还会说那个产品如何如何好,自己如何如何眼光准确,判断有力。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候都能得到赞美,得不到赞美的爱慕虚荣者怎么办哪?别急,人家自有“绝招”,嘴不是长在自己身上吗?没有吹捧也可以自我吹嘘呀!
自我吹嘘的学问也很大,例如,你可以跟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大吹特吹,因为他不知道你的底细,但一旦被拆穿,你的尊严就要被踩在脚下了;你也可以为了出名而吹嘘,这种情况下,你多半要提出你有“能力”的“证据”,但“证据”也往往会变成“把柄”,所以你要随时做好夹起尾巴走人的准备!
人有虚荣心是在所难免的,适度的话,它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但太过爱慕虚荣就会使心态扭曲,害己害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人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强烈的虚荣心支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把它克服掉。
虚荣是人类的一个暗伤,轻者,累及一时,重者,痛苦一生。太爱虚荣的人不是为自己增光,而是为自己添累。
4、拒绝认错是虚荣的表现
每个人都会有错误或缺点,有了错误,只有认真反省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道理简单至极,可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这么做。
之所以有很多人拒绝承认错误,就是因为他们害怕别人因此而看轻自己,但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这种想法都不过是在自欺欺人。一个人所犯的错误首先会被别人看到,而且在别人眼中,问题会显得更加客观和透彻。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己见只会给人留下不自觉、太清高、太爱面子的糟糕印象,这不但有损自己的声誉,也会伤害那些原本打算善意劝谏的师友。为了小小的面子问题而不愿承认错误、不愿改进自己,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人们应该做的是避免错误的发生,而不是在错误发生后竭力遮掩!
许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本只犯了一个小错误,但就是不愿意承认,以至于不得不用各种手段遮掩和粉饰错误。结果一错再错,小错误演变成大灾难,落得个无法收拾的结局。所以,拒绝认错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二十多年前,刘先生当电视台记者的时候,有一次要去美国采访一个电影节。当时去外国的手续很难办,不但要各种证件,而且得请公司的人事和安全部门出函,于是他托电影公司的一位朋友代办。
刘先生好不容易备妥了各项文件,送去给那位朋友。可是才回公司,就接到电话,说少了一份东西。
“我刚刚才放在一个信封里交给您的啊!”刘先生说。
“没有!我没看到!”对方斩钉截铁地回答。
刘先生立刻赶到那位朋友的办公室,当面告诉那人他确实已细细点过。
那人举起刘先生的信封,抖了抖,说:“没有!”
“我以人格担保,我装了!”刘先生大声说。
“我也以人格担保,我没收到!”那个人也大声吼回来。
“你找找看,一定掉在了什么地方!”刘先生吼得更大声。
“我早找了,我没那么糊涂,你一定没给我。”那个人也吼得更响。
眼看采访在即,刘先生气呼呼地赶回公司,又去重新求人补办那份文件。就在办的时候,突然接到那个朋友的电话。
“对不起!是我不对,不小心夹在别人的文件里了,我真不是人……”那位朋友说。
刘先生怔住了,忘记是怎么挂上那个电话的。
刘先生说虽然那件事是他朋友的错,可是他却十分敬佩他的朋友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大智慧和大勇敢。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也总有失败犯错误的时候。人犯了错误表现出两种态度:一种是拒不认错,找借口辩解推脱;:另一种是坦然承认错误,勇于改正,并找到解决的途径。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关键在于你认错的态度。只要你坦率承担责任,并尽力去想办法补救,你仍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有些人认为错误有失自尊,面子上过不去,便害怕承担责任,害怕惩罚。与这些想象恰恰相反,勇于承认错误,你给人的印象不但不会受到损失,反而会使人尊敬你,信任你,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高大起来。
5、因虚荣而自负,失去自我认清自己,甘做泥土
我读过一篇文章:一位两届普利策奖的得主,名字我忘了,他有一次去参加一个政府举办的晚宴,那天到场的有很多名人。有一个小女孩跑来对他说:“先生,可以帮我签个名吗?”小女孩显得很激动。他很爽快答应了:“好的,签在哪里呀?”小女孩拿了个漂亮的笔记本递给他:“先生,请你签在这上面。”他拿起笔就在上面签上了名字。那个小女孩接过本子看了一下惊讶地问道:“你不是Supijhs(一个名作家)?”他很自负地回答:“哦,我不是,我是——两届普利策奖的得主。”那个小女孩摇摇头说:“我以为你是Supijhs呢!”她转身向旁边的好朋友说:“把你的橡皮借我一下!”
那个作家很吃惊,顿时,他所有的自负全没了,才突然意识到:不论多么出色,都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
是呀,一个名人有如此遭遇让人费解,也许是小女孩不懂事,但孩子是最单纯的,他们会表达出大人不敢表达的想法,敢于用橡皮擦掉她不喜欢的明星。
我们一个普通人,当然不会有那位作家的遭遇,但当我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占有优越感,或拥有某一方面的长处时,难免将别人看得渺小,将自己看得伟大,仿佛一颗熠熠生辉的珍珠,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骄傲。
我们应该清楚知道,每个人都只是宇宙中毫不起眼的沙粒,这个世界不会因为少了你而有什么变化,地球也不会因为你而不再转动。以这样的平常心来对待得与失,我们会幸福不少。
《庄子》中有一则螳臂挡车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螳螂在草丛中昂首阔步。一只停下来休息的蜜蜂,看见螳螂过来立刻惊慌飞走。不久有一只蚂蚁经过,看见螳螂也急忙四处躲藏。螳螂继续得意洋洋地走向路中央。此时,突然响起一阵巨大的声音,原来是一辆马车向前奔来。马车见了螳螂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此举令螳螂心头火起,于是举起双臂横挡在车前,想挡住车子去路,不料车子仍旧前进,螳螂终于葬身轮下。
螳螂显然敌不过车轮,只不过它在之前遇到的是弱小的蜜蜂和蚂蚁,让它在趾高气扬中丢失了对自己的清醒认识。或许螳螂有螳螂的优势,但优势只是相对的。
曾经从报上看到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有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家旅馆。早上出门时,其中一个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什么也没拿。晚上归来时,拿伞的旅行者没有摔伤却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没有淋湿却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
这个结局出人意料。原来,拿伞的旅行者自恃有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结果就淋湿了;拿拐杖的旅行者自恃有拐杖拄着走,行走无所顾忌,结果摔伤了;第三个旅行者既没带伞也没带拐杖,当大雨来时他躲着,当路不好走时他细心地走,因而既没有淋湿也没有摔伤。
显而易见,我们许多时候不是失败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失败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能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得意忘形,从而失去理智。优势不是绝对的,优势在某些时候会转化成劣势。对于优劣,我们必须理智地看待,才能消除隐患。
认清自己,有时把自己看作泥土,不是缺乏自信,而是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一个满怀失望情绪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了法华寺,对住持释园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佩服的老师。”
释园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的没有遇到一位好老师?”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还不如我呢!”释园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擅长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来笔墨纸砚。
释园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园:“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园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了位置。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反在茶壶之上的道理?”
释园听了,又微微一笑:“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茶,但你却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茶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整天高昂着头走路的人,很容易跌进命运预设的大坑,谦卑不是自卑,而是对自己的正确了解。懂得越多的人,会知道自己未知的领域还有更多。只有见识短浅的人,才会常以为自己胜人一筹。
诗人鲁藜有首小诗:“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把自己当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简简单单20多个字刻画了一个内容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篇写于抗战后期的诗歌。由于胜利在望的缘故,军中士兵不免有些骄傲。于是鲁藜便作了这首诗以鞭策士兵们更向前挺进。
珍珠固然有光彩,但总有被埋没的一天,风雨的侵蚀总会让它失去光彩。不如做一捧泥土,在低调中让自己前行得更远。
6、摆脱贪念,正视自我
人生的境界有高下之分,如何才能达到人生的至境呢?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真人真智慧,庄子对此提及的三点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境界,将人的生命价值说得十分清楚。
什么叫真人?“不逆寡”,即顺其自然,一切不贪求,摆脱常人贪多的通病。“不雄成”,走出自大的机械心理,得道的人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看淡成败得失。“不谟士”,“谟”就是谋,打主意。所有人都在打主意,想办法赚钱,想办法找门路,想办法学道,都有做生意的思想,但都是在自己欺骗自己。
这三点是人生心理状况最严重的地方,做到了真人,即摆脱这三个问题。人会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人会觉得自己了不起,真人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人会贪多无德,不好的地方不住,钱少了不干,或者你看不起我,我就生气,真人则不会这样。
听听下面一个人与智者的对话,你会有更深的感悟。
一个人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智者说:“无损于人。”当他第二次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时,智者说:“无求于人。”当他第三次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时,智者说:“无愧于人。”
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你三次的回答不一样?”智者回答:“你三次来问我时的情况也不一样。你第一次来时,身上还有许多魔障,贪多逆寡,一不留神就会做出、损害他人的事情,所以你得先保证自己是一个好人,即使不能有益于人,至少也不要有损于人。你第二次来的时候,还不能自食其力,凡事经常求助于他人,一心为自己盘算,这不仅会造成他人的负担,而且也会给你造成心理压力,不当社会的包袱还不够,你还得想想,自己是不是社会的祸害。你第三次来时,已经丰衣足食,而且可以帮助别人了,但自大自得会使你对成败得失耿耿于怀,面对他人的急难如果袖手旁观,你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第三次我说最高境界是无愧于人。”
此人有些不满:“你回答的全是人生最低境界,可我问的是人生最高境界。”智者说:“没有最低境界哪有最高境界?为什么关心最高境界的人这样多,关心最低境界的人又是这样少?”智者的反问,让他哑口无言。
有位老人说,人生其实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
聪明者为自己吃饭,愚昧者为别人吃饭;聪明者把吃饭当吃饭,愚昧者把吃饭当表演。聪明者在餐馆点菜时既不点得太多,也不点得太少,他知道适可而止,能吃多少就点多少,他能估计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则贪多求全、拼命点菜,什么菜贵点什么,什么菜怪点什么,等菜端上来时又忙着给人夹菜,自己却刚吃几口就放下了,他们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为了给别人做个。吃相文雅”的姿态。
聪明者付账时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结账时心惊肉跳,明明账单上的数字让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却还装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气概,俨然是大家的衣食父母。聪明者只为吃饭而来,没有别的动机,他既不想讨好谁,也不会得罪谁;愚昧者却思虑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还想拉业务,他本来想获得众人的艳羡,最后却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别人的耻笑,就是引来别人的利用。吃饭本是一种享受,但是到了愚昧者这里,却成了一种酷刑。
吃饭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谁也无法说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种模式算是成功,哪种模式算是失败。
唯一能说明白的也许只有三点: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不要麻烦任何人为你代劳,也不要抢着为任何人代劳;第二,要多照顾自己的情绪,少顾忌他人的眼色,太多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员,实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定太高的目标。就像吃饭,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钱,就点多少菜,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人生的道理,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摆脱贪念,正视自我,不自欺欺人,不斤斤计较,踏实做事,规矩做人,先找到人生的最低境界,再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7、保持平常心,远离烦扰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以一颗平常心泰然处世,任世间起伏变化,独守一寸心灵的净土,幽然独坐,外物的一切皆不能打扰我们的内心。这就是为人处世应达到的境界,唯有如此,方能从人世中的有我之境达到出世时的无我之境。
持一颗平常心,就能不为虚荣所诱,不为权势所惑,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迷,不为一切的浮华沉沦。
有一个人曾经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呀?”慧海禅师答道:
“有!”
“那是什么?”这个人问道。
慧海禅师回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呀,有什么区别呢?”这个人不屑地说。
慧海禅师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了!”
“这有什么不一样的?”那人问道。
慧海禅师说:“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的时候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总是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干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这样,只有将心融人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
谛。”
在禅宗看来,一个人能明心见性,抛开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就能达到时时无碍、处处自在的境界。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豁达,一种超然。失败了,转过身揩干痛苦的泪水;成功了,向所有支持者和反对者致以满足的微
笑。
其实,无论是比赛还是生活都如同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保持平常心才是了悟之本。
现在的人们为了追求所谓幸福的日子,不惜透支健康、支付尊严、出卖人格,到垂暮之时,你会发觉年轻时孜孜以求的东西是那么虚无与缥缈,这时你会对生命产生新的感悟,明白平常心是真谛,是福气。
拥有一颗平常心,才不会浮躁,不会焦灼,不会被欲望填满心灵,更不会让灵魂搁浅在无氧的空间里。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一分自我解脱、自我肯定的信心与勇气,不会高估自己,也不会自甘堕落。拥有一颗平常心就不会只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是把自己的灵魂淹没在如潮的尘海中。因为更多的时候,生活不是让我们追求外在的繁华,而是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人能常有平常心,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立定自我,也就能自然随缘地应世,拿则拿得起,放也放得下,保持平和协调的心绪,日日心中有喜神,也就可以日日生活在好日中。人常有平常心,也就能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