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人定胜天-有心人,天不怕——荀子谈做事方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做事的方式千千万,但最终的目的却都是以取得成功告终。从荀子博大精深的智慧中,我们寻得了一些做事的捷径与技巧,相信对你也会有所裨益。

    1.学习是终生的需要

    【原文】“学不可以已。”

    【大意】学习不可以停止。

    早在几千年前,荀子就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他在《劝学篇》中说道:“学不可以已。”就是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过去一个人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就可以终生享用,现在就不行了。今天还在应用的某项技术,明天可能就已经过时了。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让人应接不睱,要使自己不让时代落后,就要不断地学习。信息革命的时代,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学习将成为终生的需要。

    人一停止学习,就会退步。从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来说,一旦停止学习,也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对此可能还没有什么体会。多数人还在如何适应生存,如何才能发展自己的问题上思考着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停止学习,你就要落伍,就要被时代淘汰,你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自我实现。

    1994年,杨澜从一个学生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把一个有着良好家教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青春少女的形象和富有女性细腻情感的职业妇女的形象统一在一起,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既高雅又本色,既轻松又令人回味的主持风格。

    在完成了《正大综艺》200期制作之后,杨澜跨越太平洋去了美国,继续深造,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硕士学位。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杨澜已经取得了成功,已经成为世界级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她完全可以在她的地位上享受她已经获得的荣誉。但是,越是有功底的人越能体会到功底和学识的重要,越能产生在功底和学识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渴望,所以杨澜离开了众人羡慕的主持人位置,去美国读书,又成了一名学生。

    当杨澜再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时,她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境界提升了,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成功没有止境,学习也是没有止境的。

    不断的学习,你就会有不断的进步。

    有些人浅尝辄止,满足于一时的成功。他们虽然值得庆贺,但不值得人敬佩。只有那些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的人才值得我们敬仰。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东西都在折旧,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远保持它当初的价值,知识也是一样的,你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也一样会折旧。在风云变幻的社会中,脚步迟缓的人瞬间就会被甩到后面。

    很多人认为自己只要熬几年,自己的地位就一定稳固了,千万不要这么以为,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出局。

    看看我们的流行音乐,你就能很容易地发现,淘汰的频率是如何的高。处在流行最前线的娱乐圈,每年都有前赴后继的新人,以数百张新专辑的速度抢攻唱片市场,稍不留意就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在这个世界中,老不是最可怕的,未老已旧才是最悲哀的事。所以,面对推陈出新的市场,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不被抛出轨道。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有关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以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会变成低薪。就业竞争加剧是知识折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5周不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你在学习中就要比别人慢上一步。只有不断更新自己,才能使自己时刻跟得上世界发展的脚步。

    斯托?卫尔原来想做一个营造工程师,并且一直在这方面学习专业知识,武装自己,但是,在美国经济大恐慌时期,他找不到他的就业市场,也就是说,他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他无法实现原来的梦想。

    他重新估量了自己的能力,决定改行学习法律。他又一次回到了学校,去学将来可以当法人律师的特别课程,很快,他学完了必修课程,通过了法庭考试,很快就执业营运了。

    斯托?卫尔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已经年逾不惑,并且成家立业,更加令人感动的是,他不回避困难,而是仔细挑选了法律最强的多所院校去选修高度专业化的课程,一般法学系学生需要4年才能上完的课程,他只花了两年就读完了。

    很多人会找借口说:“我已经太老了,学不懂了。”或者说:“我有一大家子人等着我去养活,哪有时间去学习?”这实际上是人性中不可救药的弱点。人都有这个弱点,就是得过且过,苟且偷安,贪图享受,安于现状。

    其实,人生有很多个层次,要想达到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人就必须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努力;满足现状,就等于自己宣告自己生命的结束。

    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

    2.活用你的知识

    【原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大意】君子的学习,要把所学的东西听入耳中,牢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并表现在举止上。

    将学习推到了实践执行的阶段,也就登峰造极了。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是一位现代伟人说的话。

    古时有一个人进城去卖竹竿,可是在他进城门之时却发觉竹竿横竖均不能进入城门,他非常气恼。

    这时走来一位读书人,这位读书人为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把竹竿从中间折断,就可进城了。

    事后这位读书人还非常谦逊地说:“吾非智者,无非见者多矣。”

    多么可笑!

    伯乐以相马闻名于世,他根据自己切身体验,写了一本《相马经》。他儿子看过此书,乐不可支,以为自己也会相马了。于是,出门寻马,结果他相回来的是一只大蛤蟆。伯乐哭笑不得,问他怎么相的。他儿子说:“你的相《相马经》不是说,骏马的特征是“隆柔蛞口,蹄如累鞠”吗?

    在你笑过以后,再仔细想想,或许读书人真的是一个才高八斗的学者,然而他却犯了死搬教条的错误,不能把知识学以致用。

    所以,学习是一回事,使用知识是另一回事。无论是教人折竿的读书人,还是伯乐之子,他们都不是因为无知而留给后人笑柄,而是因为不会使用知识才贻笑大方的。如果你想做到学以致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向“前”看

    我们在这里举一个TCL进军中原的例子。

    在郑州,电视机的销售是分季节的。TCL就利用销售旺季以后的时间进行产品宣传,使TCL在郑州引起了轰动。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TCL集团郑州分公司总经理杜健君就是活用了“豆腐分割理论”。

    杜健君认为,市场的消费总量基本都处于标准的基数之内。

    用一个较易明白的方式来打比方,就是这个基数相当于15斤的豆腐,其中有10斤豆腐是属于旺季的,有5斤豆腐是属于淡季的。

    TCL首先进入中原市场的就是这5斤淡季的“豆腐”。春季是其他竞争者在旺季酣战后的休整期,这时其他竞争者或是去游山玩水去了,或是回去庆功了,是竞争者最放松、最悠闲、最缺乏警惕及干劲的时期。

    TCL却在这时比别人多了一个心眼,利用这个看似非常不利的机会只花费了最小的人力、财力即达到了轰动,TCL在春季一上市的几个月之内就卖了几千台电视机(占了5斤豆腐的4斤),其他厂家的销量加起来才占了1斤。

    它们的轰动效应一直延续到了旺季,这时TCL在消费者之中已经深入人心,尽管其他厂家也在大张旗鼓地卷土重来,费尽了人力与物力,极尽广告、宣传之能事,收效也只是微乎其微,TCL在旺季又割了4斤豆腐,这样一年下来,15斤“豆腐”被TCL,巧妙地割去了8斤左右。

    这就是一种成功。

    杜健君的“豆腐分割理论”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关键就在于他看到了前景,即向前看。

    事物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有综合了事物发展的方方面面之后,才能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然后再根据事物发展的趋势,用战略的眼光向前看,就能够指导和推动事物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2)学会联系

    知识是固定的,但是知识的运用却是灵活多变的,只要你发挥自己的思维,就会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

    你可以通过思维把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联系在一起。

    例如美国的柑橘是从中国引进的,但是在最初引进时,美国人却不知道该把它引种到哪个地方最好,于是他们只好组织了一个专家组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

    这看似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然而专家组却得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

    对柑橘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温度,而地球上的温度又主要是由纬度决定的。

    柑橘之乡的纬度恰好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相近,因此,专家们认为最好是把它引种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

    这种结论在学以致用之中得到了证明,专家组的结论是正确无误的,柑橘在加利福尼亚州获得了喜人的丰收,而别的州种的柑橘却收获甚微。

    温度、纬度、柑橘、加利福尼亚州,这几种事物本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在经过专家的集体思维研究之后,却发现这些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从而使柑橘在美国安了家落了户。

    3.锲而不舍,万事皆可成

    【原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大意】雕刻东西,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就连金属和石头都能雕空。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东西,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就连金属和石头都能雕空。坚持就有着这么大的作用,只要能坚持,什么事都可能成功。

    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是容易的,但能够做完一件事就不那么容易了。有的人,头脑热一些,没有估计到困难,困难一出现,就退缩了;有的人,头脑冷静一点,估计到了困难,可没估计到困难有那么大,也退缩了。眼看就要成功了,一步之遥,一纸之隔,可就是挺不住了,结果,前功尽弃。

    孟子说,一个人的作为就像挖井一样,挖呀挖,没水;再挖呀挖,还是没水。眼看就要见到水了,他却停了下来,再也不想挖了。这不是井抛弃了他,而是他抛弃了井。不是他的力量不够,而是他的意志不坚定啊!

    因此,目标一旦明确就要开始行动,而且要锲而不舍。

    德田先生是在日本大阪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时确定了要上大阪大学医学系学习的目标。这一目标定下来之后,他就立刻付诸实践。当天下午,他就到北野高中联系转学事宜,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放弃,第二天他又到今宫高中联系,结果联系成了,他马上回家向父亲表明转学的事,父亲同意他转学,实现了他的第一个目标。

    德田是个认准了目标就勇往直前的人,大阪大学医学系毕业以后,他当上了医生。

    在医院工作期间,德田对医疗界的弊端感触尤为深刻。他认为要想改革日本医疗事业的现状,就必须建立不受宗派势力支配的新型医院,并以此体现医疗的真正作用。

    于是,德田先生决定自己办医院。目标一定下来,他就立刻行动起来。他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抵押品和保证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是,德田先生并没有被困难吓住,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并开始了奋斗。

    1971年1月,德田先生开始有了正式创办医院的设想,从那时起,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对建筑用地的调查。

    德田不仅从数字上掌握了大阪的单位人口与诊疗所及病床的比例、急救车的市郊出动率、住宅患者的循环周期等实际状况,而且还认真地听取了居民的呼声。通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大阪府管辖的松原市与大东市是医疗网点最稀少的两个地区。

    最后他把交通较为方便的松原市定为第一院址,开始征寻地皮。为此,他利用值夜班后的休息日和下班后的时间到处奔走。

    到了5月份,他在靠近铁南大阪线的河内天美车站的对面找到了一处非常实用的地皮。

    这不是准备出售的土地,而是一块卷心菜地。它位于铁路沿线,而且离火车站很近,人们在火车站就可以看见这个地方。作为医院的地址,条件很好,土地的主人也很通情达理,愿意把土地卖给他做医院。

    可是,德田连买地的定金都没有,现在最紧要的问就是筹措资金。

    在德田的建院计划里,地皮、建筑、设备、医疗器械等在内,总额为1.6亿日元。可是德田既没有私人资金,也没有可抵押的东西,连个有钱的保证人也没有。他到银行贷款,没有人贷给他。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银行只把钱借给有钱人,它不给没钱人提供贷款。如果贷不到款,即使那块地的主人愿意卖地,一切还将化为泡影。“我要办医院,我要办医院”,德田一边想,一边从这家银行跑到那家银行,四处奔波。可哪家银行都不愿为他贷款。德田深感徒劳,但他们有一丝期待,于是他就抱着一线希望详详细细地拟定了一份建院所需1.6亿日元资金的收支计划,一直忙到深夜。

    也许是德田诚心感动了天地。8月的一天,当他无意中翻开报纸时,一则消息跳入了他的眼帘,内容是关于“尼克松冲击”问题。这则消息仿佛是用特大铅字排印似的,它紧紧地吸引着他的视线。

    报纸上说,这个“尼克松冲击”将使金融也发生急剧变化,用户对资金的需求,可望有所缓和。由于设备过剩,大企业不大可能继续向银行借款,银行方面认为将余资通融给中小企业不大保险,这样一来,贷款的对象就会大大减少。“这是个极好机会”,于是德田又开始每天去银行,连新设的支行都找遍了,因为新设的支行业务较少,说不定对德田的话感兴趣。

    德田终于在新设的支行中,找到了一家似乎有点指望的银行。他立即把建院的收支计划递了过去。在计划里不仅注明了单位人口所需床位数,包括现有床位数、不足床位数、外地患者住院人数,还注明了请求保险菜单的单价、设备、偿还等筹款项,连当地居民生活的生活状况也写得详细具体。“就是银行调查也没有这么详细的。”对于德田那详尽的资料,银行方面也感到惊讶。因为对方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在德田那份精心准备的计划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最终,银行投资,关于贷款的交涉进展的颇为顺利。德田抱着一线希望,毫不灰心地制定的计划起了作用。到了这年年底,德田终于得到了购买地皮用的1800万日元的贷款。

    毫无疑问,假如当初德田遇到困难就退缩,认为“我没有私人资金,银行决不会贷款给像我这样的人。”“至少等我把私人资金储到三分之一以后再同银行进步交涉,只能把设想先搞到这儿为止了。”如果这样考虑的话,恐怕直到10年后的今天,医院也不一定能建成。正因为德田锲而不舍,所以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达到了目标。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失败往往是身体力行过程中的失败。但一个人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使失败了一千次,他也只会再失败一千零一次,而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毫无疑问,德田先生是一个极具有毅力的人,正是这种毅力促使了他在事业上的成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善于安排行动计划的能力对个人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缺少这种精神和能力,纵使你的目标再好,最终也难以达成。

    4.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

    【原文】“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大意】一个人要是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能明辩事理,洞察一切;不专心致致工作,就不可能有显赫的成绩。

    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一个人要是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能明辩事理,洞察一切;不专心致致工作,就不可能有显赫的成绩。

    有专才有恒,有恒才有成。

    你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果你是一个天才,不专心就成了你的不幸;如果你资质平凡,请不要悲观,只要你下定决心一辈子作好一件事,你就能成功。年轻人,千万别给人留下一个朝三暮四的形象。

    好多年前,有人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

    他兑:“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之后,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就再也不见他回来了。

    后来人们发现,贾金斯无论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他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

    贾金斯进而发现,掌握拉丁语的惟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可这就更加旷日费时了。

    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些本钱。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

    他恋爱过好几次,可是每一次都毫无结果。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迹。为使自己匹配得上她,他开始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学校上了一个半月的课,但不久便自动逃遁了。两年后,当他认为问心无愧、可以启齿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给了一个愚蠢的家伙。

    不久他又如痴如醉地爱上了一位迷人的、有5个妹妹的姑娘。可是,当他上姑娘家时,却喜欢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后一个也没谈成功。

    在商业界有一句格言:“把所有的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

    最终,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了师傅,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三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点弄不懂了。

    他终于忍不住问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学其他招术?”

    师傅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要会这一招就够了。”

    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照着练了下去。

    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小男孩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难,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有些急躁,连连进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小男孩迷迷瞪瞪地进入了决赛。

    决赛的对手比小男孩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有一度小男孩显得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还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

    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一招,制服了对手,由此赢了比赛,得了冠军。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就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惟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

    所以,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小男孩最大的劣势变成了他最大的优势。

    人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始终如一,专心致志,那么劣势也可能转变为优势。

    5.注重细节,升华你的人生

    【原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大意】不半步半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众多的小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荀子说,不半步半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众多的小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人的一生由许许多多事件组成,有的事件使一个人变成了大人物,有的事情使一个人变成小人物。大人物总是跟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小人物总是跟小事件联系在一起,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一定会做一件大事。但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会与一件又一件小事发生关系。所以小事情是人一生最基本的内容。

    大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事情则是每天都会发生的,顺利、妥帖而又快乐地去处理一件小事是容易的,但天天都能顺利、妥帖而又快乐地去处理一件小事却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一辈子都这样无怨地、耐心地、谨慎地、愉快地去处理一件又一件小事,那恐怕比做一件大事还要难得多。

    大事能检验一个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小事也能检验一个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如果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亮、舒心,令人熨帖,那你也能得到极大的快乐和对自我的肯定。

    荀子说,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不做也是不能成功的;那种常常闲得无事的人,他的成就肯定不会超过常人多远。荀子还这样说,忽视小事,专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做小事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小事来得频繁,办事所花的日子也多,积累起来数量也就大;而大事来得稀少,积累起来数量也就小。

    积累,一件又一件小事地去积累,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比如雷锋,他并没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珍惜每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都当做一个新的出发点,倾注全部的生命和爱心,谁又能怀疑他的伟大呢?

    其实,伟大也是很平凡的。

    每一年积累,不如每季度积累;每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个月积累,不如每一天积累。

    一天不是一周,一周不是一月,一月不是一年。一周需要七天才能构成,一月需要四周才能构成,一年需要五十二周才能构成。一件事情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几件事情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从搬运工到哲学家,从奴隶到将军,从凡人到伟人,都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长期的追求、长期的积累、长期的磨炼才能够达到。

    也许一个穷人,会因为某种机遇而一夜之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但一个搬运工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凡人成为一个伟人举世闻名,绝不是某个机遇的缘故。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行动,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不断的积小步,才有跨大步的力量。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子;播什么花籽,开什么花儿。人积累耕耘的经验就成为农夫,积累砍削的经验就成为工匠,积累贩卖货物的本领就成为商人。这种积累,既是痛苦的,又是快乐的。

    美国社会工作者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利说过,人们往往不了解,即便是要取得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必须迈过许许多多蹒跚艰难的脚步。

    你希望一口吃个胖子,希望夺取成功就像迈一下脚步那样简单,你或许常常这样幻想:“我真希望自己是个完美无缺的人。假如我有好的天资,是个大智者的话,我就会干什么事情都永远不会失手,我会马上把吸烟、赌博的恶习戒除掉。”

    这是幼稚的懒汉成功逻辑。你以为成功者都是有遗传得来的天赋,有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诀窍。按这种逻辑,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轻松愉快的,易如反掌的。懒汉们认为,成功者都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学了第一课,就能够一下子成为专家。你这种“马上如愿”的思想,是导致失败的大敌。

    毫无疑问,那种希望“马上如愿”的人还是存在的,像婴儿。婴儿都是要求父母即刻满足他们的意愿的。他们一想撒尿,不管是在大人怀里还是睡在床上,即刻就把衣服尿湿、被子尿湿。对婴儿的这种行为,父母无可指责,并不会对婴儿提出从发育来说不现实的要求。不幸的是,如果你一生当中总保持着这种马上如愿的要求,那么,你要走向成功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你决定当一个画家,你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画出像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的杰作,期望自己一夜成名。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该先画蒙娜丽莎的秀发还是先画蒙娜丽莎的额头,你便会认为绘画很艰难,情绪陡变,顿时扔掉画笔,长叹创作之难。因为你相信的是:如果一个人有出息,有才干,想要做什么事,都能一下子如愿以偿,用不着像达?芬奇那样天天画鸡蛋苦苦地做单调乏味的努力,用不着一点点地积累经验,用不着总费很多时间去锻炼基本功。这种想法,终将会把你抛入失败的谷底,不堪回首。

    上天就是这样捉弄人,你越希望即刻如愿的,越难以即刻如愿。成功,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成功,是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缓慢的学习过程。攀登珠穆朗玛峰,需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没有一下子就能跃上山顶取得成功的。

    紧紧地盯着眼前的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终将登上成功之巅。

    6.成功的最大误区——目标不适

    【原文】“不识步道者以穷无穷,遂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

    【大意】不知道走小路的人,是用有限的力量去追逐那无限的目标呢?还是也有个一定的范围和止境呢?

    荀子说,不知道走小路的人,是用有限的力量去追逐那无限的目标呢?还是也有个一定的范围和止境呢?我们认为,要想成大事并不是一件最难的事,最难的是你如何设定成功的目标,定位成功,而最容易陷入的误区便是目标不适。

    19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典物理学三大定律,为人类认识宇宙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就在牛顿创立了著名的三大定律之后,他却花了15年的时间和工夫,要证明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由于目标及行动都是错误的,偏离了正确认识世界的方向,其结论自然也是错误的。

    一个人所确定的人生的目标,如果脱离了实际,超过了自身所能达到的高度,他即便再努力,费尽心机或者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不会取得成功。

    有些人虽然知道要有奋斗目标,但往往目标太多,朝秦暮楚,摇摆不定。关键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随大流,跟着感觉走,这些人的悲哀在于丧失了对生命的主动权。

    审视目标的原则在于是否符合自身的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你的目标与社会需要的一致性越高,自身潜能的发掘才越充分,脱离社会需求而谈个人成功,无异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凡是自身条件难以达到的或客观环境不允许的目标,都属于不切实际的目标。

    一个人如果确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他就会浪费宝贵的时光,最终失去成功的机会。为了不可能达到的目的而耗费心血,无异于缘木求鱼。

    比如,生活中常常有许多人梦想着成为百万富翁,但是百万富翁只会在少数具有经商才能的人中产生,而实际上大多数人又恰恰缺乏这方面的才能,因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性实在太小。许多人一生中之所以碌碌无为,就是因为确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造成的。

    选择目标最忌目标太多。哪儿都是目标等于哪儿都没有目标。正如古罗马的小塞涅卡所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人们往往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对未来的目标期望值太多且偏高。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某一事物的内心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就越大。一般而言,在期望值一定的情况下,内心期望值越高,其情绪指数越低,人就越容易灰心丧气、情绪低落;反之,情绪指数越高,人就越容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

    如果目标太低,举手即得,容易使人丧失进取心。因此,及时调正目标的期望值是调动心理潜能的前提。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马斯?亨特?摩尔根的话,对大家也许有所启迪:“不要把志向立得太高,太高近乎妄想。没有人耻笑你,而是你自己磨灭目标。目标不妨设得近点,近了就有百发百中的把握,标标中的,志必大成!”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一生制定了不恰当的目标而导致工作的失败。在这些失败者中,有不少人做事都很认真,似乎应该能够成功,但实际上却一败涂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避免目标不适,首先就应该在内心对所选目标做到单纯定位、明确要点、预知阻力、全力以赴、避免盲从,达到专心致志,走向成功。其次在这里要达到目标,还需要具备坚持到底的决心。

    松下的成功就是以耐心加韧劲。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起初家境贫寒,全靠他一人养家煳口。松下失业后,一家的生活更无法支撑。一次,他去一家电器公司求职,身材瘦小的松下来到公司人事部,请求给他安排一个工作最差、工资最低的活干。

    人事部主管见他个头瘦小又衣着不整,不便直说,就随便找个理由说:“现在不缺人,过一个月再来看看吧。”人家本来是推脱他,没想到一个月以后,松下真的就来了。那位人事部主管又推托说现在有事,没时间接待他。过了几天,松下又来了。那位负责人有点不耐烦地说:“你这种脏兮兮的样子,根本进不了我们公司。”松下回去后借钱买了套新衣服,穿戴整齐地又来了。

    这位主管一看,觉得不好再说什么了,又难为松下:“我们是搞电器的,从你的材料看,你对电器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不能用。”两个月后,松下又来了,说“我已经下功夫学了不少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哪个方面还有差距,我再一项一项来弥补。”这位人事部主管盯着松下看了半天感慨地说:“我干这项工作几十年了,头一次见到你这样来找工作的,真佩服你的这种耐心和韧劲。”就这样,松下终于打动了主管,如愿以偿地进了这家公司。经过艰苦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享誉全球的“企业经营之神”。

    松下幸之助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恰当的目标,而且一直朝着这一个目标奋斗,最终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可见,如何给自己确立一个合适的目标才是关键。

    7.半途而废,只能“收获”失败

    【原文】“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大意】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若从学习的意义上说,连片刻也不能停止。做到了这样,是堂堂正正的人;半途放弃了学习,就成了禽兽。

    荀子说,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若从学习的意义上说,连片刻也不能停止。做到了这样,是堂堂正正的人;半途放弃了学习,就成了禽兽。不仅学习如此,做事更当如此,如果你不能坚持到最后,半途而废,那么你绝不可能取得成功。

    取得成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这么说,世界上如果有一百个人的事业获得巨大成功,那么,就可以有一百条走向成功的道路。然而,这一百个人却具有同一种品质:对待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的狠劲。在没有到达目标之前,他们不会收住自己前进的脚步。谁能想像这样一个人,死神在他事业的路上如影相随,他却矢志不移地走向了成功。他就是家喻户晓的诺贝尔奖金的创始人——弗莱德?诺贝尔。

    1864年9月3日这天,对于斯德哥尔摩市是不平静的一天,这天,在市效突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一股股火花直往上窜。仅仅几分钟时间,惨祸就发生了。当惊恐的人们赶到出事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一座工厂已荡然无存,无情的大火吞没了一切。火场旁边,站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份的刺激,已使他面无人色,浑身不住地颤抖着……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弗莱德?诺贝尔。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炸药的实验工厂化为灰烬。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五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正在大学读书的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另外四人也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助手。五具烧得焦烂的尸体,令人惨不忍睹。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年老的父亲因太受刺激引发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然而,诺贝尔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却没有动摇。

    惨案发生后,警察当局立即封锁了出事现场,并严禁诺贝尔重建自己的工厂。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他,再也没有人愿意出租土地让他进行如此危险的实验。困境并没有使诺贝尔退缩,几天以后,人们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平底船,船上并没有装什么货物,而是摆满了各种设备,一个青年人正全神贯注地进行一项神秘的实验。他就是在大爆炸中死里逃生、被当地居民赶走了的诺贝尔!

    在令人心惊胆战的实验中,诺贝尔没有连同他的驳船一起葬身鱼腹,而是碰上了意外的机遇——他发明了雷管。可以说雷管的发明是爆炸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随着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开矿山、修铁路、凿隧道、挖运河都需要炸药。于是人们又开始亲近诺贝尔了。他把实验室从船上搬迁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温尔维特,重新建立了一座硝化甘油工厂。接着,他又在德国的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一时间,诺贝尔生产的炸药成了抢手货,源源不断的订货单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诺贝尔的财富与日俱增。

    然而,灾难并没有因为诺贝尔的成功而停止对他的干扰,反而却来得更加猛烈。

    不幸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在旧金山,运载炸药的火车因震荡发生爆炸,火车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国一家著名工厂因搬运硝化甘油时发生碰撞而爆炸,整个工厂和附近的民房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巴拿马,一艘满载着硝化甘油的轮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颠簸引起爆炸,整个轮船全部葬身大海……

    一连串骇人听闻的消息,再次使人们对诺贝尔望而生畏,甚至简直把他当成瘟神和灾星,如果说前次灾难还是小范围内的话,那么这一次他所遭受的已经是世界性的诅咒和驱逐了。

    诺贝尔又一次被人们抛弃了,不,应该说是全世界的人都把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份灾难给了他一个人。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和困境,诺贝尔没有一蹶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对已选定的目标义无反顾,永不退缩。在奋斗的路上,他已习惯了与死神朝夕相伴。

    炸药的威力曾是那样不可一世,然而,大无畏的勇气和矢志不渝的恒心激发了他心中的潜能,最终征服了炸药,吓退了死神。诺贝尔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获专利发明权355项。他用自己的巨额财富创立的诺贝尔科学奖,被国际科学界视为一种崇高的荣誉。

    诺贝尔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恒心是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恒心是发挥潜能的必要条件。恒心与追求结合之后,就形成了百折不挠的巨大力量。

    不但如此,诺贝尔的成功还启示我们,干事业要经得起挫折,不能半途而废。美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卡索,从他亲自策划和主持过的上百次民意测验中,整理和归纳了美国五百家大企业创立人成功的要点和原则,得出的“创业十要”中就有这么一条:做一件事坚持到底最重要,相反,半途而废,就会在商场竞争中一事无成。

    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韧性。商场竞争常常是持久力的竞争,有恒心和毅力的经营者往往成了笑在最后、笑得最好的胜利者。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可知,竞赛的胜利者之所以是笨拙的乌龟而不是兔子,这与兔子在竞争中缺乏坚持精神是分不开的。因而,恒心和毅力对驰骋商战的经营者来说,是必备的心理素质。

    一个坚定地向目标迈进的人,困难会向他让路,失败会向他让路,甚至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而一个半途而废的人只有独自品尝失败的苦果。

    8.做事要分轻重缓急

    【原文】“职分而民不慢,次定而序不乱,兼听齐明而百事不留。”

    【大意】职事分明,人们办事就不会怠慢,等级次序明确,次序就不会混乱,全面听取意见明察一切,于是一切事情都能及时处理,不会受到阻滞。

    荀子说,职事分明,人们办事就不会怠慢,等级次序明确,次序就不会混乱,全面听取意见明察一切,于是一切事情都能及时处理,不会受到阻滞。的确,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是做事的一个基本要求。

    人有两种无价的能力——一是思考能力,一是能按事情轻重处理的能力。

    白手起家的查理?鲁克曼,经过12年的努力,登上了维斯克公司总裁一职,年薪十万元,另有上百万其他收入。他把成功归诸与上面谈到的两种能力。H?克路说:“就记忆所及,我每天早晨5点起床,因为这时候我的思考力最好。我计划当天要做的事,并按事情的轻重程序安排好。”

    全英最成功的保险推销员之一克特?贝里,每天早晨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便把当天要做的事一一安排好——这便是他在前一个晚上预备的——他定下每天要做的保险数额,如果没有达成,便加入第二天的数额,往后依次推算。

    由此可见,在工作中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们没有人能永远按照事情的轻重程度做事。但我们知道做事分清轻重缓急总比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要好得多。

    不会做事的人在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分不清哪个更重要,哪个更紧急。他们以为每个任务都是一样的,只要时间被忙忙碌碌地打发掉,他们就从心眼里高兴。

    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之间,你首先去办哪一个?面对这个问题你或许会很为难。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做事不分轻重缓急的人就是这样,这正如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巴斯卡所说:“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是人们最难懂得的。”对这些人来说,这句话不幸而言中,他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把人生的任务和责任按重要性排列。他们以为工作本身就是成绩,但这其实是大谬不然。

    不妨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最缺的是什么?可能有许多人都有同感,我们最缺的就是钱。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认为,对于我们的一生而言,学习对我们是重要的,但却不是最紧急的,而钱对我们是紧急的(我们会举出许多理由,如我们已经长大了,不想要父母的钱等等),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选择什么?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早早就选择弃学从商,有的依然选择在校学习,而更可悲的人还有,无论他是弃学经商还是在校学习,他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在荀子看来:“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秅。”处理事务简明扼要而有条理叫做治理,答理。措施多而又杂乱无章叫做昏暗不明。这些行为都是不利于做事的。

    实际上,懂得美丽生活的人都是明白轻重缓急的道理的,他们在处理一年或一个月、一天的事情之前,总是按分清主次的办法来安排自己的时间。

    一、把重要事情摆在第一位

    商业及电脑巨子罗斯?佩罗说:“凡是优秀的、值得称道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处在刀刃上,要不断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锋利。”罗斯认识到,人们确定了事情的重要性之后,不等于事情会自动办得好。你或许要花大力气才能把这些重要的事情做好。而始终要把它们摆在第一位,你肯定要费很大的劲。下面是有助于你做到这一点的三步计划:

    1.估价。首先,你要用上面所提到的目标、需要、回报和满足感四原则对将要做的事情作一个估价。

    2.去除。第二步是去除你不必要做的事,把要做但不一定要你做的事委托别人去做。

    3.估计。记下你为达到目标必须做的事,包括完成任务需要多长时间,谁可以帮助你完成任务等资料。

    二、精心确定主次

    在确定每一年或每一天该做什么之前,你必须对自己应该如何利用时间有更全面的看法。要做到这一点,你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1.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上帝的安排。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一个沉重的责任,按上帝指定的目标前进。可能再过20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公司的领导、大企业家、大科学家。所以,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明白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持之以恒地朝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把一切和自己无关的事情统统抛弃。

    2.我需要做什么

    要分清缓急,还应弄清自己需要做什么。总会有些任务是你非做不可的。重要的是你必须分清某个任务是否一定要做,或是否一定要由你去做。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你亲自做的事情,你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监督其完成。

    3.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

    人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能给自己最高回报的事情上,即他们会比别人干得出色的事情上。在这方面,让我们用巴莱托定律(80/20)来引导自己:人们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这样使用时间是最具有战略眼光的。

    4.什么能给我最大的满足感?

    有些人认为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就一定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但并非任何一种情况都是这样。无论你地位如何,你总需要把部分时间用于做能带给你满足感和快乐的事情上。这样你会始终保持生活热情,因为你的生活是有趣的。

    三、根据轻重缓急开始行动

    在确定了应该做哪几件事之后,你必须按它们的轻重缓急开始行动。大部分人是根据事情的紧迫感,而不是事情的优先程度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些人的做法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懂得生活的人不能这样,而是按优先程度开展工作。以下是两个建议:

    1.每天开始都有一张优先表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曾会见效率专家艾维?利。会见时,艾维?利说自己的公司能帮助舒瓦普把他的钢铁公司管理得更好。舒瓦普承认他自己懂得如何管理,但事实上公司不尽如人意。可是他说自己需要的不是更多知识,而是更多行动。他说:“应该做什么,我们自己是清楚的。如果你能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我听你的,在合理范围之内价钱由你定。”

    艾维?利说可以在10分钟内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使他的公司的业绩提高至少50%。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过了一会儿又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这花了大约5分钟。艾维?利接着说:“现在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作第一项。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你总是做着最重要的事情。”

    艾维?利又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整个会见历时不到半个钟头。几个星期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从钱的观点看,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后来有人说,5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而其中,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这个方法还为查理斯?舒瓦普赚得一亿美元。

    2.把事情按先后顺序写下来,定个进度表

    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好,这对于你成就大事是很关键的。这样你可以每时每刻集中精力处理要做的事。但把一周、一个月、一年的时间安排好,也是同样重要的。这样做给你一个整体方向,使你看到自己的宏图,从而有助于你达到目的。

    总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作出最恰当的决定,最合理的安排,生命才有意义。

    9.事事不必躬亲

    【原文】“为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

    【大意】事事都亲自办理,是服劳役者的办法,是墨子的主张。

    荀子说,事事都亲自办理,是服劳役者的办法,是墨子的主张。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有很多人却习惯于事必躬亲,这些人被那些烦琐细节所淹没,从而提早进入失败的坟墓。

    一说到“事必躬亲”,我们有许多人想到《三国演义》中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军师诸葛亮。这个为了帮助刘备以及刘备的儿子恢复汉室的丞相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为了使摇摇欲坠的蜀政权不至于加速灭亡,可以说做到了“事必躬亲”。

    可惜的是,诸葛亮的本事再大,也没有能挽狂澜,最后只好抱病死在了五丈原。不过,诸葛亮与其说是病死的,倒不如说是累死的,他就是让“事必躬亲”活活地累死了。

    所以说,诸葛亮是聪明了一世,也糊涂了一世。他的聪明我们人已熟知,而他的糊涂就在于太相信自己,而没有将别人也可以做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没有充分“放权”。因为你诸葛亮的能耐再大,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做了。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做老板的或是其他管理人员,也需要“抓大放小”,给你的下属以充分的发展空间。

    人的确有着巨大的潜能,人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人毕竟是人,而不是万能的上帝。所以,你不可能懂得天下所有的知识,你也不可能熟练地掌握了天下所有的技艺,你更不可能做完天下所有的事情。了解了这一点,你也就了解了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有各行各业的分工,你也就了解了一个成功人士要走向成功绝不会仅仅靠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去冲锋陷阵。

    曾经有一位医生在替一位实业家进行诊疗时,劝他多多休息。这位病人愤怒地抗议说:“我每天承担巨大的工作量,没有一个人可以分担一丁点的业务。大夫,您知道吗?我每天都得提一个沉重的手提包回家,里面装的是满满的文件呀!”

    “为什么晚上还要批那么多文件呢。”医生惊异地问道。

    “那些都是必须处理的急件。”病人不耐烦地回答。

    “难道没有人可以帮你忙吗?助手呢?”医生问。

    “不行呀!只有我才能正确地指示呀!而且我还必须尽快处理完,要不然公司怎么办呢?”

    “这样吧!现在我开一个处方给你,你能否照着做呢?”医生问道。

    这病人听完医生的话,读一读处方——每天散步两小时;每星期空出半天的时间到墓地一趟。

    病人奇怪地问道:“为什么要在墓地待上半天呢?”

    “因为……”医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是希望你四处走一走,瞧一瞧那些与世长辞的人的墓碑。你仔细思考一下,他们生前也与你一般,认为全世界的事都得扛在双肩,如今他们全都沉眠于黄土之中,也许将来有一天你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然而,整个地球的活动还是永恒不断地进行着,而其他世人则仍是如你一般继续工作。我建议你站在墓碑前好好地想一想这些摆在眼前的事实。”医生这番苦口婆心的劝谏终于敲醒了病人的心灵,他依照医生的指示,释缓生活的步调,并转移一部分职责。他知道生命的真义不在急躁或焦虑,他的心已经得到和平,也可以说他比以前活得更好,当然事业也蒸蒸日上。

    这位实业家在医生的劝导下,最终把自己肩负的过重的职责,转移一部分,从而使得疾病减轻,生活轻松自在了,事业上也有了重大的发展。

    实际,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习惯,觉得事情让别人去做,自己总是不放心,恐怕别人干不好,故不愿假手于人。

    现代社会生产的一个突出特点,也就是它不同于古代作坊式生产的地方,就是它是以流水线式的生产为基本模式,即集体的力量越来越重要,甚至,任何一个产品,单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是无法生产的。比如电视机,除了发明电视机者,还有设计师、以及每个零件的生产者,安装师等等,如果一个人想造出一台电视机,而且每个部件都是自己设计、生产的话,也不知道到了猴年马月才能生产出来,如果能生产出来的话。

    我们知道,学会授权给别人虽然是困难的,但身为主管的人还是得学会如何恰当地转移责职,否则永远免不了疲于奔命,因为你终究只是一个人!

    俗语说得好,浑身是铁能碾几个钉子?一个人的精力必然有限,凡事都要自己去做,那终将会被事务压垮的。要学会相信别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相信别人也能做得好,因为人人都有责任心,也许某些事情放在别人那里去做会比己干得更出色呢!

    充分授权给你的下属。在“抓大放小”的前提下,你要把本来属于下属的工作或者适合下属的工作,以及完成这项工作所需要的权威坚决地交给下属。这样不但可以将你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对下属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忠告:把你或任何人都不要做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并不是授权,而是派定任务。适当地这么做一两次可能是必要的,但是这无助于增长他们的荣誉,也并非在鼓励他们,而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恐怕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所以,为了能把你真正地解放出来,你因此要学会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甚至是决策性的工作,还有使下属有所收益的工作授权给他们。这首先建立在你充分信任你的某些下属的基础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其中的道理,你可能比谁都清楚。因此,在你授权的时候,别忘了把整个事情都托付给对方,同时交付足够的权力好让他做必要的决定。

    领导阶层,一般都会事务缠身,只要放开手脚,大胆用人,讲求工作策略,就能做到为官也能一身轻。若不懂得组织、授权与督导,你就终将被工作中的繁重事务拖垮。

    还有,如果下属习惯把所有的决定留给你做,那可能是因为你有意或无意地强迫他们这样去做。你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在给下属安排工作时,也将做事的权力给了他们。如果没有,你就不能因为他们把只解决一半的问题推回来给你而责备他们。

    请记住:一位优秀的经理如有一副忧烦的面孔时,那忧烦应在其助手脸上。

    现在太多的经理要享有决定一切大小事务的那种万能权力。这不仅不能很好利用自己的时间,而且也阻碍了下属去发挥创意并自我成长。

    即使你不是一个公司的高级经理,也需要懂得授权。如果父母不把家庭杂务授权给子女去做一些,这对他们和子女都没有好处。志愿组织的干部对他们和组织来说,都应该把能参与的益处尽量让许多人分享。如果你想什么事情都由你自己来做,那你管理一小队童子军,也会像管理通用汽车公司一样要花很多时间。

    这里我们还要提出一点忠告:把你或任何人都不想做的事情给下属去做,这不是授权,而是派定任务或推卸责任。有时候这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样无助于增长他们的荣誉,鼓励他们成长,或使他们能够担任进行决策的角色,好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其他事情。因此你要学会把具有挑战性和有所收益的工作授权给别人。

    给下属授权,同时又控制他们付诸实施,这只能是自找失败。例如,如果你要某一个人去做一本小册子,你就不必再交代一些有关形式、封面,以及附图说明等的详细意见。如果让他自己去选择,他会把工作做得很好,而且会引以为荣。

    授权的要诀在于“信任”这两个字。在你授权的时候,你要把整个事情托付给对方,同时赋予足够的权力让他做必要的决定。这与说“只要照着我告诉你的话去做”完全是两回事。

    10.习惯的力量不可忽视

    【原文】“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大意】积习,不是我们先天固有的,但是可以经过学习得来,但是可以经过学习得来。习惯风俗可以改变人的思想,长久地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就会改变人的素质。

    荀子十分强调习惯地于人后天的教化作用,在他看来,一个人,积累善行到了尽善尽美和程度,就叫圣人。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实行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所谓圣人,就是凡人日复一日积累高贵的品德而成的。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籽,开什么花。积累耕耘的经验就成为农夫,积累砍削的经验就成为工匠,积累贩卖货物的本领就成为商人,积累礼仪的习惯就成为君子。

    习惯对人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因为习惯最稳定,最恒久。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原来是这么一个人,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居住在楚国的人,遵从的是楚国的习惯,于是他就成了一个楚国人。居住在越国的人,尊容的是越国的习惯,于是他就成了越国人。习惯是最自然、最稳秘、最深刻的积累。那么你就应该注重在习惯中塑造自己。

    习惯是一个人经过长时间做某一件事而形成的一种不自觉的或者自发的行动。每天要洗手、刷牙、洗脸,这些最平常的事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呢?它给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秩序。有良好习惯的人办事有条理,不会手忙脚乱,这实际上就节省了时间。节省了时间也就延长了生命,你就可以利用有限的人生看更多的风景,做更多的事情,想更多的问题,享受更多的快乐,开拓一个美丽的新世界。政治家的思考要有秩序,否则国家管理会出现混乱;军事家的指挥要有章法,否则军队就是一盘散沙;教师的思考要有秩序,否则学生便不知所云;律师的思考要有秩序,否则就会弄错案情,不能伸张正义。一个人思维的品质是由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一个人的办事条理是由良好的生活习惯造成的,一个人品格的好坏也是由它的习惯所决定的。要想拥有美好人生,就要有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呢?也许,木桶理论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解释清楚。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良好的习惯能够助人成芝这已成不争的真理。下面举一个鲜为人知的例子来说明良好的习惯对促进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

    上个世纪60年代,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在20多名宇航员中,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在确定人员的前一个星期,主要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

    从更深的意义上讲,良好的习惯是人生之基础,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良好的习惯常常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大千世界,有天才,有凡人,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天才怀有对未知领域宗教般的热情和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全身心的投入。从最简单的做起就是培养天才品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你想成为天才吗?从最简单的做起,培养这种良好的习惯,它会成为你力量的源泉。、

    现在,时代的节奏加快了,什么都在变,明天的世界和今天不一样,我们不得不每天面对生活对我们的挑战,你也许会因为整日的奔波而心力憔悴。因此,在你看来,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时代在变,我们更应该用良好的习惯来迎接生活给我们的压力和变化,在现代生活的大潮中稳稳地架起生活的方舟。

    习惯是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每天我们要读书、要跑步、要听音乐、要打球,这些都会是在某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来做的。其他的时间所做的事可能每天都有不同。当你忙碌了一天后,想起自己的书本和球拍,心中犹如点燃了一盏明灯,尽管很累,但它们能让你摆脱日常生活的喧嚣,寻找到片刻宁静,犹如一艘远航的船可以停泊靠岸,过一种别有情调的生活。

    习惯是从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思考同样的事情,而且,当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被打破了。

    习惯也是一位残酷的暴君,统治及强迫人们遵从他们的意愿、欲望、爱好,抵制新的思想和事物,人类的历史就是在与习惯和偏见的斗争中层开的。

    习惯是一条“心灵路径”,我们的行动已经在这条路上旅行多时,每经过它一次,就会使这条路径更深一点儿,如果你曾经经过一处田野或一处森林,你就会知道,你一定会很自然地选择一条最干净的小径,而不会去走一条荒芜小径,更不会横越田野,或从林中直接穿过,让自己走出一条新路来。心灵行动的路线则是完全不同的,它会选择最没有阻碍的路线来进行。

    当然,在众多习惯中,你也许会养成一些恶习,因此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你还得摒弃这些恶习,开辟新的心灵道路,并在上面走动以及旅行,旧的道路很快就会遗忘,而且,时候一久,将因长期未使用而被荒草淹没。每一次你走出良好的心理习惯的道路,都会使这条道路变得更深更宽,也会使它在以后更容易走。这种心灵的筑路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提供五项帮助你建立良好习惯的基本原则。

    第一,在培养一个好习惯之初,把力量和热忱注入你的感情之中。对于你所想的,要有深刻的感受。万事开头难,你开始建造新的心灵道路的最初几步至关重要。一开始,就要尽可能地使这条道路既干净又够宽,下一次你想要寻找及走上这条小径时,就可以很轻易地看出这条道路来。

    第二,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新建道路的修建工作上,使你的意识不再去注意旧的道路,以免使你又走上旧的道路。不要再去想旧路上的事情,把它们全部忘掉。

    第三,要尽量多在你新建的道路上行走,自己要多制造机会走上这条新路,不要等机会自动在你眼前出现。你在新路上走的次数越多,它们就能越快被踏平,更有利于行走。

    第四,拒绝“旧路”的诱惑。过去走过的道路往往比较好走,人很难有披荆斩棘的勇气。你每抵抗一次这种诱惑,你就会变得更坚强,下一次你就更容易抗拒这种诱惑。相反,你如果向这种诱惑屈服一次,你下次就会更容易屈服。拒绝诱惑是很重要的,你必须在一开始就证明你的决心、毅力和意志力。

    第五,确信你已找出正确的途径,把它作为明确的目标,毫不畏惧地前进,不要犹豫不决,“着手进行你的工作,不要往回走。”

    记住: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11.行动,行动,再行动

    【原文】“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大意】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纵然很小,但不去做就不能成功。

    荀子说,半步半步的走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千里;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即使是六匹千里马拉的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那些人的才能,质性即使相距悬殊,难道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千里马那样相距悬殊吗?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千里马拉的车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

    行动与思想同等重要。如果你每天都在想着做什么,而不付诸于实际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永远也不会成功。

    德谟斯特斯是古希腊的雄辩家,有人问他雄辩之术的首要是什么?

    他说:“行动。”

    第二点呢?“行动。”

    第三点呢?“仍然是行动。”

    人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而是因为行动能力。

    我们读过这样一则古文:“蜀之鄙有二僧。”

    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两人都想到南海去。

    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买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凭什么去?”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去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光说不动是达不到目的的。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

    拿破仑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

    成功开始于心态,成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都没有错,但这只相当于给你的赛车加满了油,弄清了前进的方向和线路,要抵达目的地,还得把车开动起来,并保持足够的动力。

    永远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动才让你更成功,而不是你知道多少才让你成功。所有的知识必须化为行动。不管你现在决定做什么事,不管你设定了多少目标,你一定要立刻行动。惟有行动才能使你成功。

    现在做,马上就做,是一切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

    有一篇仅几百字的短文,几乎世界上主要的语言都把它翻译出来过。仅纽约中央车站就将它印了150万份,分送给路人。

    日俄战争的时候,每一个俄国士兵都带着这篇短文。日军从俄军俘虏身上发现了它,相信这是一件法宝,就把它译成日文。于是在天皇的命令下,日本政府的每位公务员、军人和老百姓,都拥有这篇短文。

    目前,这篇《把信带给加西亚》已被印了亿万份,在全世界广泛流传,这对有史以来的任何作者来说,都是无法打破的纪录。

    “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情中,有一个人最让我忘不了。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但美国总统必须尽快与他合作。

    “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质袋子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以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失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从古巴岛的那一边出来,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要强调的重点是:

    “麦金利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没有问题,没有条件,更没有抱怨,只有行动,积极、坚决的行动!

    “只有行动赋予生命以力量。”罗文为德谟斯特斯、克雷洛夫、拿破仑的话做了最好的注脚。人是自己行为的总和,是行动最终体现了人的价值。

    又据说,在美国一个小城的广场上,塑着一个老人的铜像。他既不是什么名人,也没有任何辉煌的业绩和惊人的举动。他只是该城一个餐馆端菜送水的普通服务员。但他对客人无微不至的服务,令人们永生难忘——他是一个聋子!

    他一生从没有说过一句表白的话,也没有听过一句赞美之辞,他只能凭“行动”二字,使平凡的人生永垂不朽!

    “只有你的行动,决定你的价值。”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12.巧借他人成事

    【原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大意】君子的生性并不是与别人有所不同,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荀子独白: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方眺望,但远不如登上高山见到的广阔无垠。我曾经站在高处伸手招呼,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却看得清楚;我曾经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远方的人却听得清晰。我观察借助车马外出的人,并不是因为善于行走,但他能一日千里;我还观察借助舟楫出游的人,并不是因为善于泅水,但他能横渡江河。所以我说,君子的生性并不是与别人有所不同,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快不过马,飞不过鸟,眼锐不及鹰,嗅灵不过犬,但聪明的人善于利用外物,借助外物,从而使自己的力量,百倍千倍的延伸。

    世界上有三借:借人、借势和借钱。这都是成事之道。借人、借势是聪明人常用的一种成事之道,它可以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弥补自己的才智、人力之不足。

    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在中国传统中是两弯相映的明月,讲究一个肝胆相照,义字当先。朋友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显得日益重要,善于利用朋友关系往往使你的生活自在快乐,而且会有更多机遇。因此,培养一种利用朋友关系的习惯,实际上就等于成功有了希望。

    在古代一些成大事的政治人物中,他们会对矛盾相互利用,在中国古代封建政治格局中就经常出现,原属于腐朽封建官僚之间相互利用、尔虞我诈的一种政治权术。将其用于政治、军事与外交上,就是强调要善于利用第三者力量,包括制造与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矛盾,如借人成事,借刀杀人,坐山观虎斗,黄雀步后,两面开弓,均是古代政治斗争中的诈术。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的“借人成事”之策略,即利用甲之力量打倒乙,然后从乙手里夺取政权。所以“借人成事”乃成大事者篡权的一种过渡方法。在夺权斗争中,所以采用“借人成事”,而不是直接进行夺权,主要是由于力量不足,必须借用他人进行过渡。如善于玩弄此阴谋,则费力小而成功大。

    借刀杀人或借力除忧患,其“借”字,有着广阔的空间。《兵经百字?借字》云:“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乏于财则借敌之财,缺于物则借敌之物,鲜军将则借敌之军将,不可智谋则借敌之谋。

    下面是一个利用“朋友”除掉了隐患并借人借势成事的案例:

    三国赤壁大战之时,不习水战的曹操大军,由于重用了熟悉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使曹军的水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当周瑜乘船察看时,发现曹军设置水寨,竟然“深得水军之妙”。于是,周瑜暗暗下决心,“吾必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在周瑜绞尽脑汁谋定策略之时,曹操手下的谋士、周瑜的故友蒋干来访,周瑜一眼就看出蒋干的来意,一是说降,二是刺探军情。于是,他就想出了一条利用“朋友”的妙计。

    周瑜当晚大摆筵席,盛情款待蒋干。席间,周瑜大笑畅饮。夜间,周瑜佯作大醉之状,挽住蒋干的手说:“久不与子翼(蒋干的字)同榻,今宵抵足而眠。”当军中打过二更,蒋干起身,见残灯尚明,周瑜却鼻鼾如雷。在桌上堆着的一叠来往书信的公文中,蒋干发现了“蔡瑁,张允谨封”等信,蒋干大吃一惊,急忙取出偷看。其中写道:“某等降曹,非图仁禄,迫于势耳。今已艨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蒋干寻思,原来蔡瑁、张允竟然暗结东吴,于是将书信藏在衣内,到床上假装睡觉。

    大约在四更时分,有人入帐低声呼唤周瑜,周瑜故作“忽觉之状”。那人说:“江北有人到此。”周瑜喝道:“低声!”又转过头来冲着蒋干喊了两声,蒋干佯装熟睡没有作声。于是,周瑜偷偷走出营帐,蒋干赶紧爬起来偷听,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张、蔡二都督道,‘急切间不得下手’……”后面的话声音更低,什么也听不清楚,不一会,周瑜回到帐内又睡了起来。

    蒋干在五更时分,趁着周瑜熟睡未醒,悄悄离开,溜回江北,向曹操报告了所见,并交上那封伪造的书信。曹操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斩了蔡瑁和张允,当两颗血淋淋的人头献上之时,曹操方才恍然大悟说:“吾中计矣!”

    周瑜利用蒋干这个老朋友,巧妙地借曹操之手,一举除掉了两个最大的隐患。这样,才有了流传至今的赤壁大战火烧曹营的壮举。

    在现代商战中,内忧外患始终存在,运用“借力除忧患”的谋略,利用别人的力量达到战胜对手或占领市场的目的,保存或少消耗自己的实力,不失为高明之举。

    干式复印机在今天已经是很平常的办公用品。然而,美国塞洛克斯公司当年将干式复式机推向和占领市场,却费了一番心思。

    20世纪40年代前,市面上使用的复印机都是湿式的,这种复印机在使用前必须用专门的涂过感光材料的复印纸,印出的也是湿漉漉的文件,要等晾干后才能取走,极为麻烦。塞洛克公司经过反复研制,终于生产出干式复印机——塞914型。与湿式复印机相比,干式复印机有诸多优越性。塞洛克斯公司老板威尔逊决定把此产品隆重推出。

    起先,威尔逊打算把首批产品以成本价推销出去,借以开拓市场。但是,律师提醒他:这是倾销,是法律不允许的。于是威尔逊走向另一个极端,给复印机定了一个高于成本10多倍的高价:2.95万美元。这种高价暴利出售商品,也是为法律所禁止的。然而,威尔逊却漫不经心地说:“不让我出售成品,我就出售品质和服务吧。”

    果然不出所料,新型复印机因定价过高被禁止销售。可是,由于展销中人们已经了解到干式复印机的独特性能,消费者都渴望能用上这一奇特的机器。干式复印机早巳获得专利,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威尔逊这时便以出租服务的形式重新推出新型复印机,顾客蜂拥而至。尽管出租服务的租金定得并不低,但由于前面整机出售定价定得高,人们计算了一下,仍认为租用值得。

    到1960年,干式复印机流行开来,由于产品为独家垄断,再加上已有的高额租金,所以塞洛克斯914型复印机以较高价格出售,仍供不应求,利润滚滚而来。1960年公司营业额达3.3亿美元;5年以后,上升到近4亿美元,到1966年,公司年营业额达5.3亿美元。塞袼克斯公司成为美国10年内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迈人巨型企业的行业。

    威尔逊的成功在于善于借“力”,播销产品,占领市场。先是借法律禁止高价销售之“力”,封死消费者购买之门,逼其走上租借之路;接着用高定价之“力”,逼消费者付出高租金;后来又用高租金力“力”促使消费者购买整机。从而为高价出售新型复印机铺平了道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