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金典35 微云,见证互联网的竞争速度
在飞速变革的互联网时代,说到存储,就必须从云计算的诞生开始说起。云计算的概念最初是由Google提出的,它是一个特殊的网络应用模式。云计算的狭义解释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即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解释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即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其中,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服务,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特点。
后来,互联网飞速发展,云计算开始在局部范围里被广泛应用,于是,微云这个脱胎于云计算的一个分支,随着网络前进的脚步,开始了它的领土扩张,且应用越来越广泛,就像如今的微博一样,较之云计算来说,微云用起来简单、方便、快捷,拿家庭云来说,当一个家庭里组建起来的一个接入云计算的接入点,就可以称作微云。无数个这样的微云分支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云计算系统。
了解了微云的优势和潜力,我们再把眼光放回到腾讯身上,这时候,你应该可以想到,这样一个块大味美的蛋糕出现了,它怎么能逃得过马化腾的法眼呢?所以,马化腾又一次眼疾手快地将它拿下了。再一次用他天赋般的决策能力,攻下了这座城池。
腾讯微云于2012年7月12日正式推出,集微云网盘、微云相册、微云传输、微云剪贴板等功能为一身,智能云服务。基于微信平台的微云收藏功能一经推出即深受用户欢迎和喜爱,便捷的操作体验使微云成为微信云存储功能的领导者。2013年5月8日,腾讯正式对外宣布旗下云存储服务产品——微云用户数突破1亿,正式迈入“亿级俱乐部”。当然,在此之前,Dropbox早在2012年11月也宣布过用户过亿,但Dropbox却用了长达5年的时间,比起腾讯微云推出后不到一年就达到了这个量级,发展速度更快,来势更猛,更加证明了马化腾的强大实力支撑,也投射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可思议的竞争速度。
强大的平台和便捷的服务已经为微云吸引到海量用户。不过,腾讯微云能做到的事情远不止于此。随着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可穿戴智能电子设备的流行,这类智能设备在可预计的未来将成为像智能手机一样的必需品,并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帮你备份所有您想备份的一切,微云在未来,也许不仅仅会为人们提供数据储存,更有可能摇身变为人生历程的存储器。而竞争背后,容量将不再是最重要的,信赖才是最具份量的竞争资本。
2013年8月28日,这一天,腾讯微云又向世界发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消息——正式推出10T免费云空间服务,最大单文件上传容量达32G的云空间。10T的空间有多大?以一部高清1080P电影占用8G空间来估算,10T的空间可以存储1280部高清电影。每天看一部,也得三年多才能看完,若全部用来储存2MB一张的数码照片,相当于5242880张,每天上传一百张,传到一百岁,空间也用不完。而对于用户而言,高达32G单文件上传容量带来的不仅是容量的提升,更是产品能力的提高,微云试图带给用户绝佳的产品体验。
这一重磅消息一步到位的使个人云存储从“G时代”进入了“T时代”,成功打造了个人云存储服务的标准。
如今,微云已成功打通了任督二脉,与腾讯各大产品相通,并提供了统一标准的高质量云存储服务。目前,微云还对外开放API,为开发者提供尽可能广阔的存储空间。
微云自推出以来,不断整合腾讯旗下其他云存储产品,力争为用户提供统一、便捷的云存储服务。用户数突破1亿对于微云来说虽是个重要的里程碑,但马化腾仍然不断思考,不断逐浪市场,他心里非常清楚:这条优化体验、推出更多平台终端、完善用户需求的道路远得望不到尽头,那根时刻紧绷的竞争意识也从未敢松懈过。
在战略上,马化腾一直在试图建立个人云存储这个炙手可热的新兴市场的标准,所以在推出和推广的决策上,马化腾拒绝采用传统的价格战,而是豪气一吐,直接来个免费到底。实际上,比10T容量更具吸引力的是带给用户的体验,尤其相比其他传统云存储产品,微云强调的是便捷的服务——这包括把文件极速传送到附近设备的微云传输和打通电脑和手机的微云剪贴板功能。而且腾讯微云作为腾讯统一的个人云存储,通过QQ和微信这两大平台的底层植入,实现了用户在腾讯产品矩阵下的一站式体验——通过QQ、微信、QQ邮箱、Qzone等,随时上传或下载文件,并通过腾讯社交链条进行便捷的分享,这个庞大的基础用户群再一次给腾讯创造了不可取代的优势。
由此可见,在这个从产品经济向体验经济过度的阶段,马化腾总是能够审时度势,占得先机。
决策金典36 储存空间大战在所难免
由于新旧理念和技术标准的交织、碰撞推动着产品的更新换代,网络存储市场作为一个技术驱动的市场,也在从存储应用阶段走向另一个更高的阶段。
2002年后,经历了网络泡沫破灭的洗礼,全球网络存储市场开始复苏。十余年来,这一趋势一直带动着中国网络存储市场的飞速发展,网络存储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渗透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并得到了国内用户的广泛认可。
随着网络存储市场的活力被激发出来。存储不再是安装在服务器中的几块硬盘,而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网络附加存储(NAS)也好,存储区域网(SAN)也罢,用户已经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多种网络存储技术,以解决存储空间不足、性能不强、可用性不高等诸多问题。用户对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法规遵从等需求日益迫切,催促着存储技术的不断完善;而那些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理念又反过来支撑着业务的运行,驱动着业务的创新。正是在外部技术与内在需求的双重作用力的不断互动,中国的网络存储市场必将面临着一场技术之争、市场之争、厂商之争的变革。
不可避免地,存储市场的竞争已经呈现出立体竞争的态势,各厂商间开始拼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渠道布局、服务品质,以及技术研发上的实力,而腾讯其实早就充满斗志地悄悄加入了这场竞争中。
QQ网络存储的正式版发布跟每次QQ发布新版本一样,瞬间吸引来了亿量级QQ用户的眼球,六大合作下载媒体网站的下载流量陡增。拥有四大亮点功能(好友共享、在线播放、邮件转发和腾讯共享)的QQ网络硬盘新版本首当其冲,为原本只能进行上传下载操作的QQ网络硬盘插上了“要大、要爽、要共享”的旗帜。也使得腾讯进入并占领网络存储市场的决心和野心昭然若揭。
在QQ网络硬盘出来之前,国内的网络存储市场还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无论是吆喝很久的网络保管箱,还是早就推出的网络百宝箱,都未能给网络存储市场一剂强心剂。一方面在于网络存储市场是个资源高耗的市场,用户对网络硬盘空间使用率,要超过电子邮箱空间使用率10倍以上;另一方面是,在P2P技术大行其道,且这种CS模式并不被商家看好。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腾讯开始进入网络存储市场。腾讯没有照搬原有的网络存储模式,而是紧紧将QQ和网络存储整合起来,这种Windows操作习惯和QQ操作习惯的整合,几乎使得用户没有任何操作上的门槛。
当时,存储架构之争也是存储领域的焦点问题。从直连存储到网络存储已经是大势所趋,后来FC SAN毫无争议地成了网络存储技术的主流。但是回顾历史,FC SAN也是用了8~10年时间才从最初的1GB/s过渡到2GB/s,再到今天的4GB/s。
也许是因为高端用户的追捧。当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厂商,如HDS、HP、IBM、EMC、Brocade等,都是以FC SAN的产品见长。在数据中心,FC SAN也成了事实上的存储架构的标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FC SAN被冠以性能最好、扩展性最强的存储架构的头衔,但是其高昂的构建成本以及高强的管理难度却让许多中小企业用户望而却步,FC SAN开始逐渐演变成一道高门槛,它无形中把许多想进入存储核心领域,但在技术上存在短板的厂商拒之门外了。
直到2003年,FC SAN一枝独秀的根基终于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这一年iSCSI闯入了人们的视线。iSCSI允许人们通过以太网甚至互联网来连接硬盘和电脑。相比于FC SAN要建立专门的存储网络,iSCSI允许人们利用熟悉的低成本的以太网来构建所需的网络存储架构,低成本、易使用,大大降低了网络存储的门槛。iSCSI无疑成了Fibre Channel协议的挑战者,甚至是必然的取代者。iSCSI标准的诞生为一些新兴厂商进入网络存储市场打开了一扇门,也让更多专注于iSCSI存储的厂商被熟知,其中包括Intransa、创新科、H3C等。
可是,iSCSI存储市场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火爆。原因有二:
其一,作为一项新技术,iSCSI存储用户从认识到接受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二,当时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几乎都是FC SAN厂商,出于保护FC SAN产品利润,并没有对iSCSI存储的推广倾注太多心力。
几年后,iSCSI存储逐渐显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我国IP存储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亿~8亿元,以H3C为代表的部分国内外厂商先后推出了融合10GB以太网iSCSI技术的万兆存储产品。这预示着,有了万兆以太网的助推,iSCSI存储很可能一飞冲天。
正当iSCSI存储蒸蒸日上之时,QLogic、Emulex、Brocade等厂商先后宣布推出8GB/s的FC产品。FC SAN与iSCSI存储之间的博弈之势毫无退减。
解决了如何存储数据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用户的要求远不止此。IDC的一份关于数字宇宙膨胀的报告中显示出,2006年全球产生、获取和复制的数字信息总量为161EB,相当于图书信息总量的300万倍。2007年首次出现了全球信息总量超出现有设备存储空间的惊人现象。这意味着,随之而来的数据管理、数据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最让用户头痛和亟待解决的关键点。
传统上,数据保护的核心是磁带备份。但随着用户呼吁缩小数据备份窗口的声调越来越高,磁盘备份在快速备份和恢复上的优势开始无法遮挡。数据保护成为存储领域的亮点,VTL、CDP、重复数据删除技术都将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像重复数据删除这样的技术也必会成为以磁盘为介质的数据保护产品的标配功能。
到2010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网络存储市场中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被比作一地难捡的碎银。以前,许多高端存储厂商惯用削减中高端存储产品功能和性能,以低价格来赢得市场。但事实是,这种做法不再有效,因为一味的低价格必然会忽视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隔靴搔痒,不能直击重点。
很多商家开始用新思路和高明决策给那些守旧派重重一击。例如戴尔2007年提出的“改变存储经济”的新策略,利用标准化的iSCSI技术、SAS技术等,改变网络存储在人们印象中的贵族形象,实现网络存储的平民化。Dell PowerVault MD3000i也是基于这一策略推出的产品,一跃成了戴尔强攻占中小企业市场的排头兵。
其次,征服中小企业也是惠普的强项,惠普推出的中小企业存储产品可谓独具匠心,比如刀片式存储、刀片磁带机还有将存储和数据保护融为一体的集成化设备HP Storage Works All-in-One系列。他所秉持的存储产品差异化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成为厂商间竞争的杀手锏。
从马化腾的发展思路上看,腾讯并没有在QQ网络硬盘的存储空间上纠缠不休,而是更注重在基本存储基础上的应用功能,新版本中的在线播放和好友共享功能,都是基于上传下载存储的应用。就这样,有着1个亿活跃用户的QQ网络硬盘,毫无疑问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网络存储服务,也正是这样的开始,使得腾讯在原本并不看好的网络存储市场迈出了第一步,且步伐会越来越有力度。抢得即时通讯市场先机的心思依然在延续。很多人无奈地发现,在争夺网络存储市场中,腾讯又一次先入为主了。
决策金典37 开放API,微云的无敌杀手锏
从Web诞生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态度和方式,早已不再是关注实现结果的方法,而是怎样才能获取有价值的内容。随着互联网先驱们的一步步试探,人们逐渐发现,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一环就是——开放。开放一词在今天来看,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它最初来源于软件行业的源代码共享,以Linux操作系统确立的无偿分享源代码模式为经典代表的开放模式吸引了诸多独立开发者和商业企业共同参与创作,使得Linux逐渐发展为一款集合了群体智慧的经典“艺术品”。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秉承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精神的开放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软件时代的开放精神也因此被网络工程师们弘扬开来。而如何实现人、数据、设备三者之间的无隙交互也成为互联网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苹果、甲骨文、腾讯等世界顶级巨头都将目光瞄准了“云服务”平台,诸如iCloud、腾讯微云等产品纷纷涌现。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一提到开放,人们的意识里还是会浮现联想一贯坚持的免费、共享和信息共产主义。事实上,互联网世界的开放并不与之相同。
APP(Application的简称,多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开始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连同iphone的盈利模式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目前比较流行的App商店有Apple的iTunes商店里面的App Store, android里面的Google Play Store,还有Blackberry的BlackBerry App World。App营销的渠道有应用商店、广告联盟、手机应用媒体、手机应用论坛等。比如,腾讯的微博开发平台,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APP思想的具体表现。
后来,Facebook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中引入开放应用程序接口(Open API),相当于Facebook开放自己的用户资源,让开发者可以调用某些接口,为用户提供游戏、软件等服务。通过向外部开发者开放核心API, Facebook得到了更多服务和应用,吸引了大量用户;而开发者,则依靠Facebook的巨大人流,从中获取巨额收益。这一创举让Facebook更为强大,也让互联网产业多了一个新工种——开放平台的开发者。
如果说APP的开放模式是一种解放,那么API的开放模式就更加是一种制敌于死地的杀手锏了。当年,微软视窗正是利用开放API接口,吸引了大批厂商开发出种类丰富的视窗应用软件,这才奠定了Windows的强势地位。
环顾当今全球互联网格局,风头正劲的Facebook、Twitter、Mebo、Amazon,都是“开放”模式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巨大的利益呈现也吸引着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争相开启自己的开放之旅。
眼看着新浪、百度、盛大等开放API后,腾讯CEO马化腾也表示:为丰富腾讯微云相关应用,也要开放API。因为微云的核心功能是让用户在各种终端之间同步文件、推送照片和传输数据,并对这些散布在各种硬件终端和软体APP的碎片化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马化腾认为虽然开放API是大势所趋,但是也不可急于求成,需要一个慢慢过渡前行的过程。毕竟,开放的前提是自我利益首先得以保证。就像Facebook拒绝苹果的Ping社交网接入自己的应用程序界面一样,对于苹果这样旗鼓相当的对手,Facebook不得不防范其进入社交网络后所可能带来的威胁。还有Google向苹果的App Store提交Google Voice的应用没有被通过,也是一样的道理。
让业内人惊慌的是,腾讯微云开放API后,会提供一些杀手级服务——自驾游用户使用地图APP时保存一份行车路线,美食家在APP中保存一份菜谱,阅读爱好者在APP中保存阅读进度……总之,用户可以根据APP的使用场景,定制化需要保留的数据格式,再由用户保存到微云端,从而获得标签似的服务。对于那些开发者而言,微云带来的不仅是便捷的服务。还有更多利用微云的开放接口实现用户数据存储、多端同步、分享等功能。通过使用微云SDK,开发者无需考虑用户数据的存储细节,微云可以全权为他们处理好。与此同时,微云产品特别推出了微云开放API供第三方APP开发商使用。通过微云与开发者、用户三者的融合,构建了一个健康的个人云时代生态系统。
作为后起之秀的腾讯微云凭借开放API杀入到云领域的动作,被冠以腾讯杀手锏的称号。面对马化腾的这一决策,很多竞争对手都感到无能为力。
作为后起之秀的腾讯微云一杀入到云领域,就被冠以拥有杀手级功能,俘获了众多拥护者。与此同时,微云产品特别推出了微云开放API供第三方APP开发商使用。通过微云与开发者、用户三者的融合,腾讯将构建一个健康的个人云时代生态系统。
和微信一样,腾讯不是第一个推出同类服务的,但腾讯之所以能把此类服务和产品做到极致,靠的就是开放API这一最后绝招。当开放已经成了互联网的态度,微云开放API更是同类API中最为深入的。腾讯微云用户可以通过3G网络和WiFi网络,实现手机、PC端的文件与云端进行同步存储和调取。后来更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腾讯微云与微信进行联结,为四亿微信用户提供“收藏朋友圈文章、保存好友照片、记录重要文字语言”等实用服务,开启了云存储新的里程碑,且这一思路对于其他的APP产品同样适用。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节点,那么微云做的就是一个信息的蓄水池,用户通过这个蓄水池,可以快速地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如同微信改变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际交互方式一样,微云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与数据的交互方式的变革。如此看来,腾讯微云所构建的“个人云时代”已清晰可见,马化腾的“开放”政策之路也必将越来越开阔。
决策金典38 不收费,诚心为用户服务
“免费”的杀手锏,马化腾屡试不爽,刚开始大家以为他不过是利用免费的噱头和诱饵去实现用户的聚集,等到拥有了足够多的用户量,再后发制人,以谋取暴利,但是事实证明我们错了。刚好相反,马化腾并不是站在商家的角度去决策的,而是从满足客户需求,诚心为用户服务的出发点制定的发展策略。这看似与商家盈利的初衷相违背,事实却是一种相互推进的互动关系。最后的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双赢”。
商家生产是为了盈利,顾客购买是为了达到使用满意。这两个群体的根本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形成了一个商业场上的历史分歧。商家营销究竟是从利益出发,还是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成了商业领域里不断争论,不断探索的问题。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把这个问题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人们忘了这个网络时代不同于以往传统工业社会的生存方式才是决定营销方式的关键。所以,将以盈利为主的思维模式打破,并转化成以诚信满足客户的营销思路才是这个网络时代的可行之道。
生产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路人尽知的基本常识。然而,真正能做到认真倾听客户需求,从客户的体验和感受出发设计产品的商家却是少之又少。也正是因为能够做到的企业少,所以一旦某个企业先人一步做到了这一点,就会迅速得到用户的反馈和拥护。腾讯推出的微云免费存储空间,走得恰恰就是这条路,他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诚心为用户服务。
从传统的产品营销到如今的网络体验营销,其间遵循的方法实际上是相通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腾讯要在激烈竞争的存储市场里推出免费服务了。他正是透过竞争乱象,预见到了市场未来的走向,并做出了正确的假设。事实也验证了马化腾的这一正确眼光和决策。以下三个数据就可以体现出这种“免费诚意”带来的直接效益:收入规模持续大增。腾讯的单季度收入规模几乎是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季度收入的总和,而且还在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市值突进。腾讯的市值约相当于100多个新浪或3个阿里巴巴;产业布局广而深。几乎所有的主流互联网公司都与腾讯发生着联系——竞争与合作。
这一切都源于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的“免费战略”的决策实施。在马化腾看来,腾讯的一切工作就是围绕用户需求,满足用户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创新。只要用户需要,马化腾就会毫不犹豫地动起手来:邮箱、财付通、QQ空间、手机QQ……任何一种新产品、服务或者应用,无不是站在用户立场和感受上创造出来的。
其实,马化腾的决策思路跟彼得·圣吉曾倡导的企业要学会五项修炼中的改善心智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商家们与其在价格和功能上费尽心思,不如从心理上投靠用户,一旦获得了用户的心理认可和依赖,就胜利了一大半。也只有掌握了用户的心理模式,才有可能更加清晰和准确地决策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常说,企业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交换过程满足顾客需求的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营销”。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在早年的中国洗发水行业里,首屈一指的当属奥妮了,因为他当年居然能从宝洁的铁饭碗中抢下第三名的位置。可惜后来武汉丝宝后来居上,通过推出舒蕾和风影两个品牌,并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之后丝宝还请了国际女星舒淇作产品代言人,并买断当年世界杯电视广告最黄金时段,推出“顺爽”新品牌,从此一鸣惊人。
从顺爽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这个产品更多的满足着人们对头发“柔顺爽滑”的需求,也就是说,丝宝的假设营销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是一个正确决策的成功典范。但如果企业活动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之上,就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个偶然发生的个案,那我们再来看一个汽车领域的成功案例。丰田一直坚守的一项设计原则,就是从客户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实现客户满意。丰田的每一款产品都是建立在严格的市场需求反馈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如20世纪70年代丰田面对石油危机全力开发低油耗的小型车,20世纪90年代面对节约能源与环保的要求推出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无不开启了汽车体验的新时代。特别是在开发雷克萨斯车型时,丰田还认真分析了购买豪华车客户的需求以及现有豪华车品牌的优劣势,这才使得雷克萨斯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追捧,并迅速成为北美市场销量第一的豪华车品牌。
从客户需求出发,最终满足客户。这是马化腾以及以上成功者的共同之处。与马化腾的眼光和决策不同的是,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的中国企业把力量集中在了产品经营上,而鲜有运用品牌经营思维来统筹企业的,更别说把力量放在在那些看不到实在利益的服务过程上了。其中也包括某些一流企业。为什么如此多的企业陷入这种模式里无法自拔呢?彼得·圣吉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温水煮青蛙”原理。当人们把青蛙放进开水中时,青蛙因温度刺激会奋力跳出,但如果把青蛙放在温水中慢慢加热,青蛙就会在麻木和不知不觉中被生生煮死。同理到商业领域里,就是指个别企业在面对外部市场环境和顾客心理变迁后,不能够及时感知到这种变化,仍然自欺欺人得陶醉于以往成功经验的生存方式。这种企业生存观念在当今这个追求体验和享受的时代是难以长存的。
可见,马化腾成功赢取用户的心,靠的并不是传统的、复杂的营销手腕,相反,他选择了逆向思维,化繁为简,通过立场的转换去充分挖掘和施展自己的价值。因此,“免费”不是腾讯处心积虑的策略,不是无商不奸的伎俩,而是马化腾诚心为用户服务的初心。
不要再抱怨网络时代的营销有多么难了,不要再费尽心机的去研究那一套套的营销战术了。最难的问题往往有着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只要我们向马化腾学习这一点——从满足用户需求出发,一切都水到渠成。在信任经济时代,没有什么比博得用户发自内心的好感和信任更重要的了。
决策金典39 仅1年就升级为亿级俱乐部
随着网络用户对储存空间容量需求的不断扩大,面对各家网盘主打的文件传输、相册备份、通讯录同步等功能。越来越多的网民感受到了云盘产品服务的相对滞后。于是腾讯为改变存储界的困境打造出了微云。
腾讯微云是2012年7月12日推出的,涵盖云网盘、微云相册、微云传输、微云剪贴板等功能,后来又增加了微信云存储功能——微云收藏,现腾讯微云2.0版本正在为4亿微信用户提供智能云服务。一个热闹非凡的亿级俱乐部开始了它每天的狂欢……
而腾讯发布的微云2.0版本中则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点,除了在升级文件传输与备份的基本功能外,还新增了云笔记功能,方便用户记录购物清单、备忘录和讲课笔记。新增扫描二维码的功能(用户可将网页、文件、照片和优惠券等文件生成二维码后,直接进行扫描保存。)临时文件功能(可查看QQ离线文件等腾讯系服务文件),内置QQ影音内核(实现在线播放视频资源)。
事实上,腾讯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帮助用户把资源集散地从U盘转移到网盘。总之,腾讯正从单一的存储服务向全能型的聚合服务产品进化。无论是产品定位还是产品功能,微云都在延续云存储产品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朝着全能化的发展方向行进。
随着腾讯微云2.0版本的法发布,微云用户数很快就成功突破了3亿大关,成为个人云存储领域用户最多的产品。其实,微云的重心不仅仅在扩容上,而是包括升级服务体验,这才是影响到国内个人云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焦点。微云用户之所以能突破3亿大关,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腾讯的创意和诚意。
例如微云2.0的全能收藏,意味着云存储将不再只是微云的唯一身份,虽然照片与文件的存储备份分享依然是存储的核心功能,但非文件模式的收藏功能,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微云的服务体验,应用体验也更加深入用户的内心。
再比如,微云加入二维码扫描、记事本生活应用、面对面分享、应用推荐等功能的全新版本,让微云进化为一个依托于云存储技术和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可或缺的集成式工具软件,尽可能满足着用户的各类应用需求。
微云并非一款传统意义上的云存储产品,微云提供的是全面全套云存储服务,如果把传统的云存储和网盘比作仓库,那么微云就是物流,具有存储加运输的功能。微云推出后不久就成功与腾讯各大产品打通,提供统一标准的高质量云存储服务。同时,微云已对外开放API,为开发者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不断整合腾讯旗下其他云存储产品,力争为用户提供统一、便捷的云存储服务。
因此,如果说微云用户数突破1亿对于腾讯微云来说是个重要里程碑,那么微云后来突破2亿、3亿就成了理所当然。
用户的争夺一直是互联网世界里不曾消停的战斗。就像当年微信一样,从最初以文字通信、手机图片分享为卖点,依据用户和市场反馈,微信逐步明确了产品方向:依托用户基础,创新性地提供了“查看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谁料,此举一鸣惊人,很快成为微信的爆发点,用户迅速突破2000万人大关,产品日新增用户以数十万量级增长,确立了腾讯在移动APP市场绝对的优势地位。马化腾也从用户激增的这一现象中捕捉到——未来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微信被用户接纳的速度正是移动互联网的速度。除了背靠腾讯强大的社交关系链,腾讯的成功更在于它的创新功能和极致的用户体验。
“如果一款应用不能在5到10秒内吸引住用户,用户就很可能抛弃这个应用,因此一款产品决胜期可能在一个月之内,如果一个月内不行,后面可能是死路一条。”马化腾这样理解一个网络新产物的命运。所以,他一直在根据用户反馈,快速完善细节,奉献给用户最佳的体验感受。如果说功能和用户体验的创新是内容层的构建,开放API接口则是搭起了开放平台的架子,让微信成为一种链接各种互联网产品并实现内容在关系链中流动的基础服务平台。
同理,在云空间的用户抢夺中,马化腾所采取的是同样的策略。
2013年是网盘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这一年,360云盘推出容量升到T级别,并由此引发了网盘容量上的拼争。一番炮火轰鸣之后,百度云、腾讯微云等也纷纷加入这场战役。战况激烈前所未有,各家誓死争夺,谁也不退让。直到360再次推出无线永久免费存储空间,才暂且平息了这次争战。
在拥挤的网络时代里,谁会奢望自己拥有一个亿级的稳定用户群呢?腾讯就是能这么轻而易举的做到。他依靠的不是对原有用户的深度挖掘,也不是对拥有大基数忠实用户的过分自信。靠的是腾讯始终把自己当作行业新人,自始至终用诚心和诚意去打动客户的行动。靠得是以马化腾为首的腾讯人对用户感受的敏感洞察,对网络市场走向的犀利观察和果断决策。
因此产品好,有创新,用诚意打动用户才是争夺用户的王道。如何有效利用海量用户、紧密的社交网络,让亿级用户成为自家产品的忠实拥护者,就要看商家是否具有保持好产品与好体验的能力了。我们相信,未来,腾讯还会继续在网络存储领域为用户带来惊喜和感动。
决策金典40 全业务竞争的时代到来了
竞争是促进社会文明进程的动力,也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在争逐惨烈的商场,敌人和对手总是少不了的。但马化腾的敌人似乎已经无法界定在某个具体领域里了,他几乎成了全民公敌。确切地说,他几乎成了所有想在商海里捞得一杯羹人的最大分食者。从马化腾的战略转型我们清晰地看到——全业务竞争时代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我们都知道,除了做即时通信工具之外,马化腾还悄悄试水搜索引擎,还利用网上商城“拍拍”直接叫嚣马云的淘宝,他的资讯门户战略又直指搜狐和新浪。
马化腾已经不去计算自己究竟有多少对手了,因为当马化腾梳理着自己漫长的业务线时,他发现,腾讯做一个“全民公敌”式的企业是在互联网时代扎深根,继而开枝散叶的必经之路。所以,在马化腾的带领下,腾讯正式闯入了全业务竞争时代的战场。这是趋势,更是马化腾前瞻性的决策之一。
在全业务、多运营商竞争的格局下,腾讯也曾面临过很多困惑:面对日益动荡的网络时代,究竟是集中优势兵力发展核心业务好,还是平均用力,多元发展,边缘兼顾好呢?如果边缘业务是“鸡肋”,长期下去势必顾此失彼,丢掉了原有的即时通讯优势,但如果多元兼顾的话,究竟该从何下手,先发展哪一部分,后续推出哪一部分?
从互联网发展的周期看,随着网络环境逐渐走向健康和成熟,扭转业务的单一和不平衡态势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全业务战略的实施并不能使业务结构失衡现象在短期内消除,且会伴随原有业务下滑的压力,达到新的业务结构平衡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在全业务竞争的格局下,把握二者的关系和定位,促使优势业务和辅助业务协调发展,成为网络时代所有商家的必然选择。
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协调发展”?当全业务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在几个巨头进行全业务运营商竞争的格局下,实现业务巩固和业务创新的双重发展保障,就必须要加速推动业务间的通畅和融合。
有马化腾看来,加速推动业务融合,对于企业而言,是因为业务融合可以提升用户的连续业务体验,增加用户对网络的忠诚度,吸引和留住用户,这是运营商的生存之本。融合也将有助于运营商降低网络建设、业务开发、运营维护以及营销服务成本。从而可以在网络建设阶段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投资成本;在网络运营中,充分发挥融合网络的层次化、模块化、简单化和集中化的优势,大大降低业务开发难度和运营维护成本。融合将有助于实现业务间的优势互补,发挥综合优势,进而扩大总体用户规模和业务量。有助于运营商扩大业务的广度和深度,更加快速、方便地提供多样化、综合化和差异化的业务体验。
在初步完成战略部署之后,各大运营商迎来的将是短兵相接的白热化搏杀阶段,这是中国网络版的“三国演义”里必不可少的阶段,毫无疑问,这又是一段充满血腥的记忆,但是,也将是中国网络时代上最精彩的一幕。能否最终赢得这场博弈,关键取决于各大集团的竞争力能否进一步下沉,化为终端竞争力。树立全业务模式下的“竞争力下沉”意识、细化集团竞争力、推动竞争力进班组、进岗位、强化基层文化管理和抓好基层领军人物素质培养将是各大运营商“竞争力下沉”必须尽早开展的五大策略。
所有虎视眈眈的竞争者都看得出,网络时代带来的全业务竞争是一场立体竞争。它如同一顶魔术帽子,一夜之间让数十年的产业竞争,重新洗牌。
能否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真正崛起,对于腾讯来说,要走的路太长、要打的战也太多。赢得一次战争只是赢得一时,并不代表可以“笑到最后”。马化腾的志向要更高更远,他对腾讯及自己有着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应付全业务竞争也有完整的规划。对此,马化腾认为,一场赢得世界的竞争是立体的,而不是局部的,是持续的,而不是暂时的。其实,要想看清形势,就必然离不开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如果以战争而论,那就相当于是战略竞争与战术竞争的有机结合,以现代企业管理的术语来论,则是组织竞争、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等因素的综合体,从国学角度看,那就是一场关于势、道、法、术、器五个层面上的层层博弈。今后网络业务的江山之争,也将延续这样的竞争脉络一路走来。
对于这样的格局,目前无论是腾讯还是搜狐都还处在认识、分析、谋划、准备阶段,马化腾也默默开始着他的战略部署,而很多企业竟然还在手忙脚乱地忙着内部排队、组阵,陷入自我迷失的漩涡中。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他们也在怨恨,为什么这个时代,付出与回报不再等价,为什么春季播种,夏季辛苦耕种,秋季却依然可能一无所获。因为他们没有看清楚那道时代碾过的痕迹和纹理,结局也是注定了。
在战略部署上,腾讯明白:通过打造基层的竞争力乃至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爱不释手的体验而非一张便宜的白纸,将是今后行业赢得竞争的关键策略,这也是目前各行业共同的“薄弱环节”。
数年来,很多企业一直引以为豪的服务品牌和有恃无恐的庞大用户群体开始出现分解,如数年来个别企业不惜倾巨资打造的所谓服务能力,在全业务背景下,实质上如同繁华的泡沫一样虚幻,一是现有基于规模优势基础上的服务优势一直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人心;二是传统业务下的服务模式对于全业务模式下的服务模式不仅毫无价值甚至是固步自封的桎梏。如果他们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的话,接下来就是在最优势的地方粉碎得最厉害。
但是,即便如此,别人的短板也不会自动成为腾讯的长板。事实上,如果说腾讯的竞争力在过去数年还曾经有意下沉的话,其他企业压根都没有这个神经线。如何从上至下养成竞争力下沉的意识,对于腾讯而言,是一次可贵的觉醒。明白这个道理与落实到可以变成行动的意识之间的距离既可以是一念之间,也可能是遥遥无期。
所以,关键时刻,在腾讯的工作室里,以马化腾为首的决策层开始了一场树立全业务模式下“竞争力下沉”的意识风暴。马化腾深知,全业务竞争和业务融合的方式,对于用户而言,将大大提升业务便利性。通过网络平台的渗透,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终端获得各种相关联的业务体验,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必然满足着更多人的生活需求和效率要求。
可以试想,如果每个商家都能进入到全业务竞争的角色当中,假以时日,形成气候,一定会因为业务间的融合激发出企业和商界更加强劲的生命力,在业务结构调整中打造出超越传统业务发展模式的新竞争力。
所以,业务融合的快与慢、好与坏将是运营商未来赢得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而腾讯的全业务协同效应一旦发挥出来,一定会为因此创造出更多的市场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拓展出一片新的广阔天地。
决策金典41 整合平台是唯一出路
2010年,美国老牌市场营销杂志《广告时代》评选出了“世界最有影响力21位营销人”。腾讯公司网络媒体总裁刘胜义、可口可乐新兴事业部总裁Deryck vanRensburg、谷歌副总裁Marissa Ann Mayer纷纷上榜。其中,腾讯公司网络媒体总裁刘胜义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自1998年,腾讯以QQ即时通讯服务商形象进入市场以来,已逐渐成长为集社交网络产品QQ空间、电子商务、多人在线游戏等全品种服务于一身的网络门户,同时也是跨国广告公司最喜欢的本土媒介。上海CIC数据公司首席执行官Sam Flemming曾这样评价腾讯:“腾讯网是全球最大的社交互联网网站,它拥有一个成熟的社交生态系统。”
2010年,在腾讯智慧方法论的指引下,腾讯提出了“在线精彩 生活更精彩”的亲民化主张,通过全程参与南非世界杯、上海世博会等大事件播报为亿万网民提供独有的差异化用户体验;并不断整合门户、IM、SNS、视频、无线、微博等多平台资源,采用“微互动、大曝光”的营销体系,先后为可口可乐、茅台、招商银行等众多行业顶尖品牌客户提供大事件营销场域,取得了超出预期的高效在线整合营销效果,凸显了腾讯在大事件营销中的独有平台价值与商业价值。
为此,马化腾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演讲提出:“开放和分享并不是一个宣传口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开放很多时候被用作一个姿态,但是我更理解这是一个能力。分享不是一个愿景,更多是说你如何建立一个可执行的制度,才去执行你的分享和共享。”
但腾讯的梦想显然不会停留在此,腾讯需要充分挖掘其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并计划通过一场社交变革整合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资源,打造一个集用户、产品、技术和方法论于一体的“社会化营销平台”。
腾讯也正在推进开放平台战略,领域涉及财付通、拍拍、微博、SOSO、社区等多个维度,堪称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具产业整合意义的大战略。这一主张和开放战略的实施可以看做是腾讯在产业链整合与开放、共赢方面的决心,也为腾讯品牌价值在产业链和互联网行业的提升,以及腾讯在数字营销领域的继续领先、跨平台共融、整合营销奠定了基础。
腾讯的变革诉求似乎通吃了Facebook与Twitter两种模式,而推动力大部分是来自忠实的用户群体。例如奥运期间,腾讯QQ曾与可口可乐合作推广在线火炬传递,这一营销策略一下激发了腾讯旗下的几千万用户的积极参与,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响。
但活动结束后,可口可乐方发现,找到一个直接奏效的方式去共享腾讯那几千万用户,并发展成自己品牌下的长期受众,难度非同一般。
受到可口可乐类似困扰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对于“大喇叭”式的传统宣传方式而言,它的局限性已经决定,它很难实现从Branding(品牌)到Commercial(销售)的转变了,而社会化营销的出现,则弥补了它的缺陷。
腾讯敢于先发制人,于是马化腾迈出的第一步是打通微博和QQ空间。后续跟进中,腾讯网、视频业务、腾讯搜搜都将进行“社会化”改造,包括打通流量和广告资源,打通管理平台、大同用户经营界面平台等。这样,用户在微博或QQ空间发布的内容,会即时同步到另外一个平台上。为客户创造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网络体验。
对于腾讯自身而言,两大平台上的社交广告,既可链接微空间,也可链接QQ空间。实现了内容、权限和用户后台管理的互通。同时开放API给广告主和第三方,用于数据分析和企业营销平台管理。真可谓一举多得,小改变,大受益!
全球来看,近年来,人们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正在成倍地高速增长。其中中国市场增长率高居榜首,新浪与腾讯的微博之战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两个社交图谱战士,无论用户规模还是商业进程,双方毫不退让,步步紧逼。
对腾讯而言,要想重塑价值,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整合所有社交平台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大。
事实上,这么多年以来,腾讯一直在缓缓进行关系链的建设,但从来没有从B2B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事情。而是一直通过向用户收费来构筑商业模式。除了网络游戏之外,QQ空间、QQ会员等社区增值收入和移动及电信增值收入,在腾讯总收入中占比较大。其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占总体收入80%以上。
所以,发布社交营销平台的意义,在于重新挖掘腾讯的商业价值。
当然,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腾讯也不免犯错误,他们曾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去推送广告,后来意识到,在消费多元化的背景下,与消费者建立沟通要比前者重要的多,好在腾讯能够及时发现了弊端和隐患,调整了战略方向。
腾讯的长远收益就是腾讯没有卖不掉的流量。这就真正体现了社交网络广告的价值。在成本上,腾讯社交广告点击成本低于业内平均数的40%以上;注册成本则低于目前业内平均数的60%;引流方面,则已达到日引流百万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腾讯的价值的确曾经被大大低估了,原来“社会化营销的未来市场空间不会亚于一个搜索引擎市场”。
简单来说,腾讯就是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与洞察,去重新定义和划分用户的在线生活,通过用户需求的细分和差异化标签在品牌和受众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关联。
关系链在社交营销系统中是腾讯沉淀多年的巨大优势,腾讯多年磨砺出来的数据挖掘水平也在系统中处处彰显,目前,在腾讯内部,QQ空间和微博分属两个不同业务系统。前者商业模式一直专注于个人用户,属于互联网业务系统,如以小额支付为途径的互联网增值业务;后者主要面向企业在线广告市场,隶属网媒业务系统,商业模式侧重B2B。这样,腾讯QQ空间和微博分别具备了Facebook和Twitter的属性和价值。腾讯也因此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拥有Facebook和Twitter合体功能的媒体公司。
腾讯公司负责企业品牌战略的执行副总裁刘胜义也认为,腾讯品牌整合战略的升级主要来自于网民日渐强大的影响力的推动。每个网民都希望借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获得共鸣,作为服务最多中国网民的互联网企业,腾讯所希望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为中国网民提供“大回响、大影响”的网络互动平台!
事实上,这也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的梦想。他曾经这样描绘社会化网络的未来——公司、社会各个资源可以在需要时能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快速聚集起来,完成一项任务后又立刻消散,又能够进行下一轮新的组合。每个用户、每个中小企业都可以通过这个组织,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并且能够从中获益。
这就是马化腾独居前瞻的眼光和决策力,也是他率先进行整合营销的信心来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