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小子!-付费当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已经预先知道美国人平时很nice,乐于助人,绝不吝啬于“给予”,但在付费时,面对钱,却没有任何人情上的障碍,“亲兄弟明算账”,绝不含糊,然而亲临其境,仍然让我颇感意外,或者说产生小小的“shock(休克)”。

    且不说驾校教练福瑞德虽然和我相处愉快,却从不肯给我打折,对于他教车小时价格比前一任教练贵十美元,我常要嘀咕。他并不多做解释,因为我可以不雇用他(可我又不得不雇用他,因为前一任的差劲),每次练完车结账,总是不甘心地要与他讨价还价一番,却从来以我认输告结束。如此毫无内疚感的斤斤计较,我也不怕难为情,奇怪的是,这样的结果,我也并没有不快,他也绝不会尴尬。

    收到美国朋友本力德发来的e-mail 告知星期日是他的生日,那天剧场有下午场的戏剧“Piano Lesson”,问我及众人(因是群发给多位朋友)是否愿意前往看这出名剧以庆祝他生日,我欣然回应,觉得这生日聚会别开生面。然后少不得为送生日礼物费一番心思,考虑到朋友喜欢甜食,便去down town 的巧克力专卖店选了各款巧克力,由店员做了精美包装。生日当天寿星带着女友开车来接我去剧场,见礼物十分欢喜,立刻接下。

    我们一行先到剧场,本力德已订票,到窗口付钱拿到一长条十几张票,票价是18美元一张。他拿着票和女友站在剧院门口,朋友陆续到来,只见本力德把票子撕下一一发给朋友,他们则即刻拿出皮夹递上钱,这一位则忙着找钱,一时间寿星周围聚集一堆付钱拿票等找钱的朋友,或者说观众,这一来这位寿星颇像上海剧场门口倒卖热门戏票的“黄牛”。

    这场生日观剧并无特殊之处,无非是这些朋友到来时对着寿星道一声“生日快乐”而已,并没有人送礼。不知为何,我就是无法在剧院门口与寿星算钱。我是在回家路上拿出戏票钱给寿星,但他拒绝了,他本是中国通,找的女友是中国人,所以这一刻他对我是用中国的人情方式,不过几天后我又立刻请他吃饭,算还戏票钱吧。

    后来遇到本力德的另一华人朋友,说起本力德的生日聚会,她说前些年也参加过他的生日,那次是被邀请去酒吧“到了酒吧才知道是各人买自己的酒付自己的账,跟平时去酒吧不同的是,一齐举酒杯,对他喊一声,生日快乐!”

    朋友呵呵笑着,表示见怪不怪但也有些不以为然。这位朋友在美国生活几十年,请朋友吃饭,谁要是抢着埋单,她会不高兴。

    也就是说,她仍然保持中国人的待客方式。

    劳拉是我的好朋友,经常约我一起去看电影。不过我仍然记得第一次站在影院售票窗口一秒钟的尴尬。第一次买票时,我跟随她走进mall 里的电影院,她熟门熟路已先我站到售票窗口,报出电影名字和场次,把信用卡递给售票员,当她拿了她的一张票把窗口让给我时,我愣了一秒钟才反应过来,赶快把钱递上买我自己的那张票。此时我才明白,她约我看电影并不意味着请我看电影。当然,美国朋友约你吃饭或看电影,通常都是各付各的账,除非她强调,是我请客。

    这之后,劳拉再约我看电影,我反而觉得很轻松,没有任何人情压力,我们各付各的账,不用客气来客气去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劳拉为人小器,她也请客,且请的都是好餐馆,有时还开车几十英里带我去外城的名餐馆,但这种时候,她一定预先强调是她付费。

    事实上,我和劳拉之间,AA 制和互相请客,是保持在一定的节奏上,我们都不想给对方有欠情的压力,但也会找机会款待朋友。那种把你的客气当福气的美国人,通常都是发生在没有稳定收入的年轻美国人中间。

    其实,之前本力德生日,如果知道是自己付费看戏,我也用不着花时间花精力去为他买生日礼物,这样的生日聚会似乎更没有负担。

    星期天中午,邻居乔伊斯夫妇和他们的朋友一起去餐馆午餐,有时约我一起去,当然,都是各付自己的账。美国餐馆服务生有一项本事,他们通常记得住每人点的餐,到时,各人的账单交在各人手里,不会出错,每个人再按照该付的餐费算出小费。

    有位国内来的年轻女学者告诉我,她这是第一次来美国,已经被美国教徒带进美国教堂做礼拜,认识了不少美国人。有一次,一位美国教徒朋友约她一起外出用餐,美国朋友出于好心,但带她去的所谓东方餐馆并非是国内朋友想象的东方风味,女学者点了一碗汤面,却不合口味所以剩下大半,结账时各付自己的账(服务生将账单放在各人面前),她这碗面加小费十美元。她说自己当时没有准备,觉得要为这碗难吃的东西付费心里不舒服,说,以后不会随便答应美国人一起上餐馆。

    不过,华人朋友之间,仍然是中国方式,外出去餐馆是请客方式,从未见他们AA 制。国内时尚达人们,倒是非常接受AA 制,最近几年,朋友们结成美食帮,以AA 制方式,遍尝城里美食。

    丈夫去欧洲巡演给儿子买的运动鞋,他穿一阵脚大鞋小了,同学很喜欢想买下,给出一个较高的价格,这鞋卖出比买来贵,儿子开心地卖了。我知道后让他把钱还给同学,觉得一双穿过的鞋同学喜欢就送了,但美国同学之间的物品交换买卖也是美国文化特点,在这种环境下,儿子当然肯卖不肯送,但还是还了一半钱,因为我吓唬他,人家家长知道会来找我们。

    几年后儿子进了大学,与美国同学合租一套公寓,一人一间卧室,但客厅合用,会为了一些费用分摊,之间也不时有把身边物品作交换的买卖,儿子便发现美国同学把钱看得很紧,说他们小器,想起当年把到手的钱还回去觉得傻。我告诉他,这不一样,当初那个同学也是个孩子,不懂事,收他太多钱不公平,现在的同学钱看得紧,是因为他们的零用钱不是父母给的,是打工赚来的。

    可是,“亲兄弟明算账”一旦进入情感关系仍不那么令人好受。我一位女友在上海时便已经很“洋派”时髦,二十岁移民美国至今已超过二十年。她离婚后有过三次订婚经历,且对方都是美国成功人士,但最后都没有结成婚,其障碍便在结婚前夕对方给出的婚前协议合同。

    由律师参与的合同对婚后财产有多条明细,细到诸如孩子搞派对由谁出钱,朋友送的礼物去退还钱进谁的账,等等,简直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地步,令她热气腾腾的感情似被一瓢凉水浇灌,当初弥漫在恋爱关系中的浪漫,更是在讨论合同是否公平的一刻消失殆尽。

    女友因此怀念当年的同胞男友,在钱财上对自己的女友慷慨,是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恋爱期间外出消费多半男方埋单,结婚时更是“你的就是我的”了。

    我这位女友认为,她并不贪图钱财,她说,“要的是感觉嘛”。美国的男性华人又是怎么说的呢?我有两位在美国事业颇有成就的上海旧日同窗,他们都晚婚,所以结婚时已积累丰厚,但都没有与新娘订合同。“既然走到结婚一步,又何必与她计较财产,为这种事伤感情才不值得。”这是他们的观念。你看,即便生活在“斤斤计较”国度多年,仍然不习惯“斤斤计较”,这文化差异已进入基因,难怪人们到异国有“文化休克”一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