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讲给女儿的悄悄话-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你才可能知道很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而要想将学习坚持下去,学的更有成效,那就离不开对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你的学习就会轻而易举,自然而然地取的成效。

    1.知识就是力量

    如果你想进步,就必须要有知识。我们需要知识,就像需要空气一样。

    在聪明的犹太人家庭里,负责启蒙教育的父母都会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一旦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掉了,你的财产被敌人掠夺了,那么你剩下的还有什么宝贵的东西?”当孩子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时,他们会进一步追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东西,它就是你要带走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大概是水吧!”孩子们不太肯定地回答。“它和水很像,都是人类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东西,它就是知识。”父母们很严肃地回答,“而且你一旦获得了某种知识,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这宝贵的财富就会永远跟随着你。”犹太人在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这个种族依然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并且产生了许多闻名于世的伟大人物,正是因为犹太人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当他们的孩子刚刚懂事,母亲们就会将蜂蜜滴在书上,让孩子舔书上的蜂蜜,她们想告诉孩子:书是甜的。他们懂得知识的重要作用,让孩子从小起就产生出对知识的渴望。

    既然知识是可以改变一切、决定一切的伟大力量,你或许会问,我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力量呢?答案只有两个字:学习,坚持不断的学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一个人从出生到这个世界就开始学习,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做事、学习一切。如果不学习,他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歌德曾经说:“人不是靠他生下来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学生在学校时最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就是熟悉各门学科的相关书籍的能力。在图书馆中,在汗牛充栋的藏书中,找出一些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书本来阅读,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人的一生都是非常有用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渴望在一夜之间学得想要的一切知识,这是很不切实际的。古人常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其中的功利性虽不为我们提倡,但这“十年寒窗”却无疑体现了学习的寂寞与困难。很多人在学习时往往心态浮躁,而且有一种严重的功利倾向实用主义,其实这种态度对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任何事情都应该循序渐进,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累积自己的知识储备,你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充分发挥知识所蕴含的力量。

    现在的时代是知识时代,知识经济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如果说人类的全部知识像太平洋,那么一个人所能掌握的,就只是太平洋中的一滴水。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而这有限的精力和时间也不可能全部都用在读书学习上。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一定要有选择性。选择最需要掌握的知识、最应该掌握的知识,也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此外,在迅速膨胀的知识海洋中,有许多消极,不健康的有毒物质,对此你一定要警惕,不要让这些垃圾占用和污染自己的大脑。

    总之,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一定要记住培根的那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悄悄话:

    你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你的知识和力量永远是相等的。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积极的兴趣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有兴趣虽然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成功一定要有兴趣。

    在学习中,你可能会有偏科的现象,不能在各方面均衡发展,老师还可能会因此批评你,但是你不需要为此担心,俗话说得好,人贵有所专。每个人都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都具有丰富的知识,虽然,在求学阶段,你是应该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的,但坚持你的兴趣却是更重要的,只这样你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找对自己的方向,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送给了他一个指南针当作生日礼物。指南针无论怎么摆放,那个指针总是指向正南方。爱因斯坦对这个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父亲正是通过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而激发了爱因斯坦对科学的兴趣。爱因斯坦在自传中回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特别提到了这件事给他的生命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好奇的不断摆脱的过程。兴趣是人类的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前提,是获取成功的最强大的动力。试问,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情不感兴趣,他怎么可能取得想要的成功。大多数的伟大成就都源于强烈的兴趣,因为要取得伟大的成就,一定要付出别人从来想象不到的努力。如果没有兴趣这一强大的动力支持,除非是一个不为自己而活的人,否则很难有人完成如此艰苦的任务。

    提出“进化论”的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从童年时代就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中学时代,他对大自然的兴趣越来越强烈,开始搜集各种动物和植物,然后认真地制作成标本。中学毕业以后,达尔文应父亲的要求去了爱丁堡大学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医学,因实在没有兴趣而中断了学业,后来又转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但达尔文仍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阅读生物学书籍和采集动植物标本上。达尔文在自传中回忆说:“在剑桥的时候,没有一项工作比搜集甲虫使我更为热心,更感兴趣了。”后来也正是这种对生物学的强烈兴趣驱使他在1883年登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举世闻名的环球考察,最终出版了他的巨著《物种起源》,这本书改变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使人类知道了各种生物和人类的起源以及进化的过程。可以说,《物种起源》对人类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达尔文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

    孩子,如果你能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那么在艰苦的奋斗过程中,你不仅不会感到厌倦和疲惫,反而会从中体会到无限的快乐和巨大的动力。而这种积极的心态会让你激发出自身最巨大的潜能和毅力,通过这种良性的循环促进你最终会成就一生的辉煌。

    孩子,不要过于注意你在学校的学习成绩,那是靠不住的,关键是你一定要在学生时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努力去发展它,只有这样你才能取得成功;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激发出自己身上的学习潜力和毅力。只要你找到了你的兴趣点,那么即使你的成绩是倒数第一,你最终取的成绩也会让那些真正的第一汗颜。在你学习的时候,强烈的兴趣会使你全身心地投入,集中全部精神,除了眼前正在做的这件事之外,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一个人如果不能把精力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而是做一件事的同时心中又想着其他的事情,那么他的效率一定很低。

    悄悄话:

    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然后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激发出你身上的全部潜能,最终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那么你就是妈妈眼中最好的女儿。

    3.要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

    兴趣是自发学习的推动器,也是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激发你对所学东西的兴趣往往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宇华,1972年生,原籍中国,1978~1984年就读于长沙市48所子弟小学。1984~1990年随父母由湖南到福建厦门就读厦门一中。1990年以厦门高考文科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1990~199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92年以当年内地惟一的本科生被录取到美国斯坦福大学。1992~1995年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1995~1997年就职于美国科尔尼咨询公司香港分公司。1997~1999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1998年就职于美国高盛投资银行香港亚太区总部。1999年就职于默多克新闻集团北京分公司。2000年1月创办华有德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和其他的孩子一样,陈宇华小时候也并不是特别爱好学习,陈宇华的父母后来回忆说。大家都夸宇华聪明,父母倒觉得,小时候她和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无论从智力上,还是对学习的兴趣上。

    像大多数家长一样,在宇华一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给她买了许多的书,像什么《唐诗300首》,《幼儿数学》,《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一有空闲的时候,就给她灌输,但是她并没有表现出多么大的兴趣。往往是父母一边讲,他一边玩,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的,根本不感兴趣。“宇华,给爸爸背背昨天教你的那首诗,好吗?”“……”宇华摆弄着玩具。“鹅,鹅,鹅……”爸爸提醒道。“……”宇华还是不理,把玩具举起来,突然说:“爸爸,我要好多好多的玩具!”

    父母也没办法。看看人家小孩,说:“来,给叔叔阿姨背首诗!”小家伙就摇头晃脑地背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父母听着,十分羡慕。宇华连“鹅鹅鹅”都不会背。父母也不知道该如何办,甚至有时候想,这孩子是不是有点笨呀?

    那时候,他邻居家有个小孩,就是爱玩,学习成绩非常差。虽然管得特别严,但成绩一直就是上不去。她的父母气极了,就逼她学习,结果逼也不行,照样地玩,就打她,谁知道打也不行,那小孩还挺倔,一边嚎叫,一边一个劲地喊:“我就不爱学!我就不爱学!打死我我也不学!”听了这小孩的话,不光她爸妈生气,宇华的父母也生气:现在这些小孩,到底想干什么?学习条件这么好,还不爱学,他们爱什么!

    宇华倒是挺喜欢小汽车的,整天拿着个小汽车摆弄,可这有什么用?“爸爸,汽车为什么4个轮子?”一天,宇华举着小汽车问。“4个轮子才稳当呀。”爸爸一边看报纸,一边随口说道。“那,三轮车为什么是3个轮子?”“……有3个轮子,也就稳当了……”爸爸有些不耐烦,因为他正在看一条重要新闻。“那,自行车怎么只有两个轮子?”爸爸放下了报纸,有些吃惊又有些尴尬地看着宇华,宇华正睁大眼睛看着他。父女对视了一分钟,爸爸才缓过神来。

    从宇华乌黑但充满了疑问的大眼睛里,爸爸像是看到了什么!“这不就是几何的几个基本原理么?”爸爸的脑子里像有个小火花跳跃了一下,当然,这只是实际生活中的几个小小的疑问而已,但正因为是实际的,不是比教学上的理论更鲜明、更活泼吗!爸爸知道该如何做了,像是大梦初醒一般!“好孩子,”爸爸一把把宇华拥到怀里。“来,爸爸给你讲!”爸爸就用最浅显的话,认认真真地给宇华讲着。令爸爸感到特别高兴的是:这次宇华竟然一动不动,昂着脑袋,老老实实地听着爸爸的话,既不乱讲话,也不做小动作了。调皮、不爱学习、不会背“鹅鹅鹅”的宇华,现在多么像一个好学生啊!

    这件事情给父母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前听这句话,父母还不太相信,兴趣?她根本不去学习,哪里来的兴趣?她哪里知道学习的兴趣?难道,只是吃啊,玩啊这些兴趣?现在,父母明白了,兴趣不仅仅存在于课本中,课堂上,更多的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从此,父母也开始发现,宇华原来是个非常爱学习的孩子:她老是在不停地提问。“爸爸,为什么天是蓝的?”“妈妈,为什么海水也是蓝的?”“为什么喝的水,洗脸的水,却没有颜色?”以前,父母会觉得烦,总是要么胡乱说说,要么搪塞不理——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有的东西父母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大人的虚荣心在作祟呢?看来得好好看看《十万个为什么》了。后来,父母就把一切地方,都当作了宇华的大教室。

    就这样,父母认真地对待宇华的各种问题,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一面让她自己考虑,一面自己补习各种知识,然后再告诉她。宇华的“求知态度”得到了认真地回答,求知热情也就更加高涨起来,不断地提问,也在不断地获得知识。

    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父母可以从以下建议中去掌握:

    1.让孩子从学习中不断感受到乐趣。对未知的探索、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我们旅游爬山一样,登得越高就看得越多越远,从而充满着获得知识的愉快。当孩子尝到这种乐趣之后,即使管得严些,孩子也容易接受了,因为孩子从中感到了快乐。

    2.让孩子从努力中不断体验到成功。学习是一个苦差事,如果只是一味地苦读,尝不到一点收获成功的回报,时间长了势必会厌倦。因此,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功,我们都应看到并给予适当的表扬或鼓励,哪怕是一句“今天很不错”的话。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自己激励自己再下苦功夫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3.要帮助孩子在奋斗中不断瞄准新的目标。带孩子登山,我们总会常常指着前面某一处说,加把劲爬到那里歇一会儿。每次作业,每次考试,每次寒暑假,父母都应该帮助孩子定出应完成并且努力后能完成的目标来。如今天作业争取8点前做完,这次考试力争平均分数达到80分,比上次高2分等。让孩子学习有目标,有奔头,这样不仅让孩子从目标完成上感到的压力而转为动力,更能让孩子从努力超前或超质量完成任务中常常体验到成功,为以后攀登更高的人生目标打好基础。不过在目标设置中一要防止要求过高,孩子努力了也完不成,他又何必去努力呢;二是不能随意在孩子已完成目标后再加码,让孩子感到我努力了反而会有更多的作业在等着我,与其如此,不如慢慢做。

    4.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的实践,可以使孩子切身感受到知识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学习。如孩子对数学没有兴趣,鼓励孩子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多做数学趣味题,就会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悄悄话:

    选择你感兴趣的事情去学习吧!妈妈一定会支持你的。

    4.勤奋刻苦是最能决定学习效果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助产婆。”

    吴静贤,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子,从北京大学毕业,拿到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拥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这与她的父母从小培养其勤奋学习的习惯分不开的。

    吴静贤是一个勤奋的女孩。她看不起那些守株待兔,凡事总想不劳而获的人。她信奉一条原则:99%的汗水加1%的天分才会成功。小时候,父母就用“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来教育她。上高中后,她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

    静贤上学时每节课都上得心惊胆战的,总怕老师叫自己回答问题,要是自己回答不上来,挨一顿骂可是太丢人了。

    于是,静贤和同学们就都在这种状态下存活着,像一头头勤奋的牛,没有思想。惟一的特点就是整天忙忙碌碌,晚上回想一天的收获时,却发现是一片空白。

    静贤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早晨5点多起床,要在6点半之前赶到学校上早自习。早上的一、二节课,都是在半睡眠的状态中度过的,为了不被老师呵斥,提心吊胆,书挡脸,手托腮地小睡一二分钟是她最惬意的时候。

    中午赶回家吃饭,吃饭后不敢睡午觉,总怕晚上写不完作业而一定要在中午抓紧时间。每堂课都在不停地记笔记。记得第一次期中考试的时候,除了死记硬背和见过的题目之外,一律不会做。“如果照此下去,自己不但考不上大学,很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爸爸妈妈对自己实在是太好了,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如果考不上大学,他们该是多么难受啊!我一定要摆脱这种被动的状态,制定一套自己学习的方案。”

    静贤下定了决心。她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时间表:

    早晨5:30起床、洗漱、吃早饭

    6:30早读,然后按学校安排上课,课间要到室外去散散步

    12:00午饭、午觉

    下午1:30起床、上学

    2:00上课

    晚上5:30放学后跑步20分钟回家

    6:10~7:00预习英语(要记住新单词和读熟课文)

    7:00吃晚饭

    7:30自学数学和其他科目(其中,一定要注意查清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

    9:00复习前一天学习的知识

    注:每周末,要总结一次各科知识点,并把自己做错的题目记在一个本子上,并且一定要注明当时做错了的原因。

    逐渐地,这套学习计划成了静贤的习惯。这期间,静贤经常为了理解自己没有弄懂的知识点而又一定坚持自己的时间计划,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于是,老师的批评在所难免。

    后来,静贤常常在老师讲例题时作一些补充,把同学们惊得目瞪口呆。终于,在期终考试中,静贤名列全校第一名。当同学们以特殊的眼光看静贤时,静贤却认为自己不过是走了运,而且是走了大运才考到第一名。

    然而,班主任却没有忽视静贤在学习中的明显进步。他仔细研究了静贤的试卷,发现静贤解题的许多方法都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他问静贤平时是如何学习的,静贤就告诉了她自己的学习方法。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勤奋学习的习惯呢?我们的建议是:

    1.培养孩子的耐心。可以让孩子长久地做某一件事,以此锻炼孩子的耐力。

    2.教育孩子有责任感。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要有明确目标,力争今日事今日毕,不要等明天。

    3.珍惜时间的观念。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对父母也许有用:

    ①制定一个时间表,在家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放学回来,什么时间休息、睡觉,复习功课用多长时间等等,要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忙而不乱。要教育孩子认真遵守,持之以恒。

    ②时间安排要有张有弛。不要把时间全部都安排在学习上,连星期天也不准许玩。要有劳有逸,劳逸结合。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安排玩耍的时间,以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③要充分利用最佳时间。儿童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比起成人来,容易疲劳。他们记忆力好,但不宜进行过长时间的学习。一天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在上午9~11点,下午3:30~5:30,但在中午应让孩子有2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

    ④晚上做作业,复习功课,但不宜时间过长。时间过长,会影响孩子入睡。

    ⑤要及时检查对时间的使用。有了一个时间表,可以使孩子学习、生活有秩序地进行,但要注意及时检查。

    悄悄话:

    通向成功的捷径只有勤奋,因此,你一定要努力地去学习。

    5.虚心好问,要善于请教他人

    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面对不懂的问题你一定要善于请教他人,别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司卫东生于1970年10月。1986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后在著名超导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处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6月赴美,现为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博士后。

    当为东晋入小学高年级时,爸爸观察卫东,发现他喜欢唱歌,喜欢听歌,可是哪一首歌他都唱不到头;他喜欢看足球比赛,可自己并不好动;一台收音机让他拆坏,不能还原;但是他喜欢看书,性格好静,因而爸爸认为他搞理科比较合适,于是爸爸便根据这个大的方向来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

    小卫东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就能够促使卫东产生兴趣。爸爸从这一点出发,注意在家教中引起卫东的好奇心,而每一次好奇心的诱发又都是以身边的科学为内容的。

    坐火车时,爸爸问卫东:“卫东,你看这车窗外的树为什么往后跑呢?”“因为火车在往前开。”卫东回答。“那你再看看远处,远处的那些树木是往后跑还是往前跑呢?”啊,远处的树怎么会朝前跑呢?整个大地看上去好像在围绕一个看不见的轴在转动。“爸爸,这是怎么回事?”于是,爸爸给他讲解了一番,引发了卫东对运动现象的浓厚兴趣。

    在教卫东学骑自行车时,爸爸问:“我要把一个箱子从外屋推进里屋,这摩擦力是好是坏?”“不好,推起来费力。”卫东回答。“那自行车轮子跟地面的摩擦力是好是坏?”卫东回答不了了。爸爸就解释说:“自行车后轮和地面的摩擦力向后,那么它的反作用力就是向前,推动自行车往前,所以人在车上踩脚蹬子,就可以往前行驶。”“那这个摩擦力是好的了。”卫东说。“不全是好的,前轮跟地面的摩擦力又是不好的了。”

    他们回到乡下,爬山钻溶洞看钟乳石的时候,爸爸就对他讲山、讲水、讲古迹;进城时,在公共汽车上,有位子他们也不坐,而总是站在最前面看司机怎么开车;洗衣服,爸爸也把卫东喊过来看看,再用手指在漩涡中心的空洞处试试,告诉卫东龙卷风形成的道理……

    这样一次又一次利用卫东的好奇心,进行诱发。终于使卫东初步产生了对科学的兴趣。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由浅入深”,把他产生的兴趣巩固下来。

    要让孩子虚心好学,父母不妨将以下几点当作主攻方向。

    1.做功课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要让孩子依靠父母解决。最好是做一些提示、反问,鼓励他独立思考,放弃依赖心理,因为做功课是他的责任。

    2.培养孩子谦虚的品格。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搞好。

    3.要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发现书上有不懂的问题,问为什么时,父母要耐心回答,还要称赞他能虚心好问。有的孩子学习上怕苦怕难,一遇到难点就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怎么做。这时不能直接告诉他答案,要鼓励他自己动脑筋去想,要启发他,自己去解答问题。

    悄悄话:

    不要怕向别人请教,不懂的就问。一定要把自己不明白的难题弄清楚。

    6.及时的调整学习计划

    计划是死的,人是活的。俗话说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学习情况发生变化时,孩子应该根据需要及时的调整,当学习时出现偏科,就应该在别的科目上多花些时间;当因为生病等原因无法保证学习时间,也应该对学习计划进行调整,尽快把落下的科目补上。

    不能随时变化的计划很容易出现纰漏,以下情况,可以作为参考:

    1.当变不变,反受其乱

    这是一个学生的真实经历,因为计划不知变通,惹出了麻烦:

    那天是周六,我依然早上6点起床,等穿衣洗漱完毕,便像平常一样收拾好书包坐到妈妈已经准备好了的饭桌前。早餐基本是固定的样式:一杯牛奶,一个煮鸡蛋,两块面包。可是那天我“出奇”地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天由妈妈完成的一道工序,这天不知怎么被忽略了:鸡蛋壳竟然没有剥好!于是我便大惊小怪地叫起来:妈,这让人怎么吃呀!快来快来!

    妈妈正在忙着给外出的爸爸找衣服之类的东西,被我这么一叫便赶紧从里屋往小餐厅走。“啥事?”妈妈神色显得很紧张地问我。

    我像老爷似的伸伸脖子,冲着桌面上的东西说:“你看,鸡蛋壳还没有剥呢!”

    妈妈突然感到自己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嘴里连声说着:“哟,我咋把这事忘了!”说着就动手剥起蛋皮。妈妈的手动了几下又忽然停了下来,怒发冲冠地对着我大喝一声:“你死人啊?这么大的人怎么连个鸡蛋壳都不知道自己剥一剥呀?”

    我呢,死心眼一个,眼睛瞅着墙上的那只挂钟,嘴里却不自觉地吐出了这句不该说的话:“我是死人吗?你没看时间都过了5分钟呀!我要迟到了你知道不知道?”

    这时,我见妈妈一下像泄了气似地瘫倒在地,双手拍打着自己的双腿,悲切地哭嚎起来:“我这是作的什么孽呀!你这个臭小子,我……我要是死了你怎么办呀?呜呜呜……”

    妈妈的哭声把我唤醒了:是啊,我都18岁了,难道为了上大学就变成一个连鸡蛋壳都不会剥的寄生虫了?假如是这样,我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呢?对得起辛勤的父亲和善良的母亲吗?我仿佛一下子从多年养成的恶习中醒悟,抖着双手将瘫坐在地的妈妈扶起,并对她说:“妈,是我不对,以后我自己剥鸡蛋壳。”妈妈一听,愣了半晌,然后破涕为笑,说:“不怪你,是妈耽误了你的时间。”说着又站起身麻利地为我剥着鸡蛋壳。此情此景,让我眼泪忍不住哗哗落下,“哇”地一声扑在了妈好的怀里……

    2.把坏事变成好事

    小岩的学习计划也受到了意外的干扰,他的处理方法就不一样了。他是在一次滑冰的时候不小心把脚扭了,在家里躺了一个礼拜。那是在初二,学习十分紧张。谁都知道,耽误一周的课程是非常大的损失。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能在病好后跟上学校的进度,不要越落越远。

    他躺在床上十分着急,原来的学习计划肯定不能继续用了。他一咬牙,下决心,拼了!他决定自学,把教材、参考书和习题集摆在床边,一门一门地攻。先读教材,再看参考书,最后做题。他想,上课学习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做题,只要能把题做会了在家里自己学也一样。

    结果,他的这种自学方式比在学校听讲的效率还高。在学校,老师要照顾到水平不同的同学,讲的进度就不会太快,有时候他明白的问题老师会翻来覆去讲,有时候他没听懂的,老师反而一笔带过。自学就不一样了,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兴趣更浓,效率更高,时间当然也就更充足了。结果,他不光把习题集的相关题目都做了一遍,对那些做错的题目还能从头再做一遍,直到做会为止。对于实在想不通的问题,他会记下来,晚上给同学打电话请教。

    病好之后,别的同学要帮他补课,他摇摇手说:不用,我已经都学了。到测验一看,他的名次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老师让他介绍经验,他说:“非常感谢这次生病,让我学会了自学,我这才知道学习能有这么多的乐趣。”

    悄悄话:

    学习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很容易产生混乱走入歧途。

    7.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海无涯,如果说学习是宽广的大海,那么学习方法就是能在大海中畅通无阻的巨轮,学习也只有找对方法,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赫瓦·加纳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心理构架》。他指出过去我们对智力下的定义失之褊狭,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IQ,而是多方面的智能。主要归为以下七大类:1)语言,2)数学概念,3)空间,4)体能,5)音乐才华,6)人际技巧,7)透视心灵。这种多面向的智能观,更加完整全面地呈现出学生的潜力,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将来可能取得哪方面的成就。

    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合自己的领域,使其潜能得以发挥,从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评比,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的天赋加以培养。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更是千变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同意加纳的观点,传统的IQ只围绕着狭隘的语算能力打转,IQ能够预测课堂和学业上的成绩,但对于学术以外广大的生活领域、对于整体人生的成就,没有多少关系。智力高的人找错工作结结婚,是很常见的事情。

    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王颖原是昌平区二一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区三好学生称号,1998年转到北京101中学。一个学期后,父亲王升祥发现,孩子的学习劲头明显地低于上学期,于是在家长会上和班主任及各科老师交谈,得知她不像以前那样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了。

    知道这种情况后,父亲并没有责骂孩子,而是反复耐心地找孩子谈心,终于得知,王颖在模仿一种“放松式”的学习方法。父亲说,“放松式”学习方法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可这种方法因人而异,对你不太适应。你是勤奋的孩子,必须以勤为本,再加刻苦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份辛苦,一份收获,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只能不畏艰辛,才能达到知识顶点,任何捷径都不可取,你可以坚持你的“放松式”学习方法,到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你就会马上放弃这种学习方式。

    到学期结束,果然让父亲说中了,这时的父亲并没有埋怨孩子,只是拍拍她的肩膀,心平气和他说:“孩子,这也是你在学习中的一次失误,没有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不发脾气,是因为知道王颖的自尊心很强。而这种点到为止、不追究根源的方法,反而使孩子很容易就接受了父亲的意见,改变了学习的方式。

    父亲总结说,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是全能,人生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而不是片面地去追求完美无缺。对孩子的“过”和“失”,我们要持理解的态度,及时寻找原因,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将其认为是天塌地陷的大事,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去应对现实,教给孩子自信,去战胜“过”与“失”。

    在这个例子中,父亲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没有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学习方法,而是允许孩子尝试,允许孩子失败,也允许孩子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家里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最大动力。这也说明一个道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需要通过摸索才能找到的,要给孩子探索的机会。事实上,当王颖重新选择原来的学习方法后,也会从失败的尝试中吸取合理的部分,对原来的方法也是一种完善和补充。而在这种有成功有失败的尝试中,她的成绩会越来越好。

    悄悄话:

    学习方法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没有有效的方法,那么即使再怎么努力也可能劳而无功。

    8.积极的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善于学习,就要能积极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这样你才能更有效地去理解这个问题。

    这是山东日照市四中992班的卢波写的一篇文章:

    还记得,从小学开始,我就善于在课堂上与老师配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总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我的小手,等待老师的目光射向我。不知是老师的偏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时间长了,老师每次提问都在提醒我该回答问题了。为此,同学们对我是又羡慕又嫉妒,而我却常常沾沾自喜。就这样,我在小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后来,我以优异成绩升入了重点中学。

    上了初中以后,我尝到了小学积极回答问题的甜头,当然也不会丢弃自己的那套看家本领。更让我欣喜的是,我又找到了两个知己,有了他们两个我更加兴奋了,课堂上,我们总是抢先举手,争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不知不觉,要期中考试了,我们3个带着十分的自信进入考场……结果很快出来了,我第一,第二、第三当然也就是他们两个了。这也是我们预料之中的。我慢慢总结出: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能集中听课的注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还能使思维更加活跃。就这样,我们持续了4年,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决定命运的中考。我们如同往常一样,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可揭榜的那一天,我愣了,我仅考入了一所普通高中,而他们两个都考入了市重点高中。

    开学的那一天,我很不情愿地跨进了校门,我为这所“不称心”的学校而心灰意冷。就在那时,我的那两个知己来了,我们敞开心扉,谈了好多好多,可惟有那一句“只要拿出我们初中的精神,我们的老招,不论在哪里,都一样学得很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仔细一想,脸上终于又出现了笑容,好像我又回到了从前。

    可是,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正当我像从前一样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我看到了同学们向我投来的目光,我看出那里面充满了惊奇和嘲讽。我怕了,我低下了头。我只觉得我那只手变得老沉老沉,让我无力举起它。从此,老师有了自己举手的习惯,而我的心好痛好痛。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成绩下降了,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又过了几天,老师找我谈话了。我如从睡梦中醒来一样,把这些日子积攒的苦闷,一股脑儿全倾诉给了老师。老师听了之后,笑着对我说:“现在,为了学习,为了班级,你要起带头作用,带动同学们一起积极回答问题,就像你从前一样。我支持你。”就在这一刻,我的心情真的无法形容,我暗暗下定决心:我将迎着同学们的目光,勇敢地回答问题,再也不用胆怯。

    走出老师的办公室,我激动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面对蓝天,面对白云,我大声说:“老师,我再也不会让您举手了。”

    悄悄话:

    不要因为同学的目光而畏缩不前,不去提问或回答:这样只能让你在“原地踏步”。

    9.培养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独立思考是每个孩子所必须具有的能力,你可能在平时靠父母,让老师、同学去帮你思考,那么在考试,你又如何是好呢?所以一定要在平时就好好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黄全愈博士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小学教师达琳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孩子们的画技十分高,有一次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同一样的东西——圣诞树!

    她觉得十分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

    结果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

    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

    令她更感吃惊的是,把那墙上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画技超群的孩子们竟然抓耳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无从下笔。

    达琳不得不又把墙上那幅圣诞树揭开……

    是的,达琳面对的这群小“绘画天才”,只能够模仿,不知道怎样创造,不会独立思考:“快乐的节日”应该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应该放上什么景物、什么人?如何安排画面的布局?

    例子虽小,却十分有普遍性,指出了国内学生普遍存在的痼疾:不会独立思考!他们面对考试,总是尽可能多地做题,记住各种题型的解法和标准答案,而不是在用自己的脑子分析、思考。

    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培养,它的成长需要土壤、水分和阳光。

    在美国,小孩上绘画课,常常是老师给一个题目,让孩子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说——好哇!好哇!

    古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没有规矩的孩子到了大学又会是什么情形呢?

    美国大学的VLSI设计课程上到深处,学生就可以做出实实存在的ASIC芯片,然后拿着自己的设计去硅谷或者别处工作面试,说:“这是我做的东西。”是的,大学学生就可以开发设计自己的专利产品,用它来敲开微软公司的大门。

    念到硕士博士,考核内容就更加“离谱”了。

    美国教授一般会让自己的学生多参加研究工作,而不是做重复性项目。美国的博士生一般有一个资格考试,在硕士期将近结束时进行。考试时提出一个新兴课题,摆出方案,由5人评议小组审核课题的新颖程度、意义和方案可行性等。通过资格考试,你才可以在这个课题上开始你的论文研究。如果评议期间有人就同一课题发表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你就必须修改课题甚至从头再来。

    UCLA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化学系博士资格考试有这么一项:几个教授从某篇新发表的文章中提取课题,让博士生在两三天内提出解决方案,以此测验学生对前沿研究的敏锐程度。这种考试有时一个通过的也没有。

    看出来了吧,博士生就应该挑战学术最前沿的尖端课题,读博士是为了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这就是独立思考!

    国内的中学学习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家长才应该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毕竟,在高考中,孩子是要自己独立面对的。

    悄悄话:

    面对问题时,要先靠自己,深入的去思考,实在没办法,再去请教他人。

    10.要培养创造力,善于创新学习

    孩子的创造力通常会与“破坏性”联系在一起,因此往往收到父母的批评或指责,其实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但有创造力的破坏却能得到一生也受用不尽的财富。

    创造力是一个人在传统知识和习惯的包围中,发现、探索、掌握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说,创造是无法在现有知识中找到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只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发现。例如,有的父母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要么给予现成的答案,结果使孩子渐渐养成懒得动脑筋的习惯;要么置之不理,甚至叫孩子闭嘴。也有些好奇的孩子喜欢把家中的东西拆开来探究,而父母将视之为“不务正业”,当然少不了一顿责骂,孩子的创造性便渐渐消失了。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有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怎样修理。这样,修理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故事明白无误地告诉父母,要保持孩子的创造性,让孩子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会创造。

    创新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孩子从小展现出来的创新天赋是各种各样的,他们爱幻想、爱动,而且,没有成人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敢于将大胆的想法付诸实施。在这些幻想中,蕴含着大量创新的火花,犹如金矿中蕴含着金子。

    张肇牧从小就聪明异常,考入全国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又被哈佛录取。在众多对他敞开大门的世界著名大公司中,他选择了所罗门金融投资公司,年薪15万美元。张肇牧也许只是平常人中的一个,但是他有一个富有爱心和智慧的母亲,在母亲这位人生第一位老师的培养下,张肇牧才能焕发出这样夺目的光彩。

    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后,刚走近厨房,就嗅到一股怪怪的刺鼻的味道。肇牧正在厨房里,他看见了妈妈,就直往后退,他努力想用身子挡住身后的一个大钵头。妈妈过去一看,浓烈的怪味正来源于这个大钵头中的东西。

    原来,淘气的肇牧竟然把架子上的酱油、醋、料酒、麻油、虾油卤和番茄酱等等,凡是瓶装的液体流质,统统都倒在一起,调成了黑乎乎的一钵。

    妈妈顿时就发火了:“你什么不能玩啊?为什么这么淘气啊?”肇牧低垂着头,怯怯地说:“妈妈,我想配一种药水,让蚊虫一叮就自己死掉。”

    尽管这餐晚饭弄得爸爸妈妈前所未有地手忙脚乱,但是他们没有打他,甚至重言重语也没说一句,孩子虽然做了件傻事,但其中蕴涵着的创造欲是极可贵的。

    悄悄话:

    孩子发挥你的创造力吧!只要你觉得是有意义的,妈妈都不会怪你。

    11.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学海无涯,学习向来是一个漫长而久远的过程,你只有主动的付出努力,主动地去学习,才会有一个好的学习效果。

    对文献的研读是美国研究生的一个主要课程。发展快一点的学科,如生物,研究生课程常常没有教科书,只有文献,甚至像听科学报告一样,十几位老师轮流转,每个老师讲他那一方向的科研,留一堆令人头痛的文献。美国教育体制似乎并不在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乎给学生一个分析信息的方法,“少谈主义,多谈问题”。有的老师还要故意给学生指定“牛屎”文章请学生分析,让学生上大当,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科学,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和撒谎的地方。在美国,一个好的研究生不光要做好项目,还要会看文章、能拿主意、懂得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并能放眼未来。而一个研究生如果只是被动地读导师指定的文献,他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科学上勤勤恳恳的跟屁虫。

    所以说主动的进行学习其实就是主动自发的进行探索的过程,是独立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传授或书本上的“教条”。在国内的中学教育中,尽管标准答案一直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但高考重视的,依然是应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考核的重点依然是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比较近几年高考状元的心得体会,就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早几年的状元偏重于死读书,而2000年后的状元,思维普遍都比较活跃。所以,你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培养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

    被动的学习在国内比较普遍的就是所谓的“满堂灌”,它是把知识硬往学生的头脑里塞,而主动学习恰恰与此相反,它是通过自发的阅读、分析、研究比较,让你所掌握和知识更充分、系统和扎实。这就像是给自己心中的知识树浇水施肥,看着它逐渐茂盛起来。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让知识在自己心灵扎根,另一个则只能让知识成为脑海中的短暂过客。从效果上来看,主动学习的效果更好;从效率上来说,主动学习的效率更高;从难易程度上来看,条件反射式的题海战术和强化训练,等于是用做十道题的时间,来找出一道不会做的题目,并且在发现不足之后,学生的脑力体力都近于衰竭,即使当时能死记硬背记下题目做法,只要稍加变化,结果还是不会。而主动学习,则是用全部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漏洞和弱点并加以弥补,当然能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在美国的中学,大多数作业都没有需要“背功”的时候,更没有“标准答案”。你获得什么等级的评分,全看你搜集材料的功夫,以及有没有独特又言之有据的观点——你不必担心“对”还是“错”。

    譬如在一堂历史课上,老师曾经布置过这样一个研究报告:“选一个20世纪对美国有贡献的人物,而这个人不在历史书中,但我们应该把他(她)记载入书中”。这样的题目给学生们很大的余地,想写谁就能写谁。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然后在图书馆、因特网查找资料。看似简单的一个题目,要花好些时间与精力才能做好。小小的报告就好比一篇论文,可以包括自己的看法与许多图片等等。这样的题目往往能让学生主动自发的去学习研究,需要他们花费一定的时间,而在完成之后,学生自然会感觉学得更有效,更有成就感了。

    悄悄话:

    俗话说得好,“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从来就不是光靠别人就能取得成效的。你只有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12.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

    死记硬背显然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但是学习必须有很强的记忆力却是可以肯定的,记忆力虽然受先天的智力因素影响,但通过后天的摸索与学习,你同样可以很好地掌握它。

    在周弘的婷婷聋童幼儿园里,有一个叫胡林熹的女孩子,曾给各位来客表演过现场的快速记忆。

    他让每个来宾都在纸上写几个字、词或是短句。上面写的是:北极熊,把欢乐带给大家,图画,北京真好玩,他在唱歌,圆明园,舒展,写作文,真棒,活力,橙色的房子,巨大的潜力,会当凌绝顶,和平,高速公路,辽宁,小朋友祝你进步,朋友,砖头。这些莫名其妙的文字,相互间毫无联系。

    胡林熹盯着桌子上的纸条,一声不吭看了两分钟,然后就开始背诵。

    周弘对大家说,咱们一定要热烈鼓掌,鼓励她。

    胡林熹一个接一个往下背。每说出一个,周弘一定会伸出拇指,喊一声“太棒了!”大家也跟着鼓掌。很快,胡林熹按照顺序一个不差全部背出来了。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随后,胡林熹复述她编出来的故事:

    “北极熊把欢乐带给大家,大家画图画,图画说,北京很好玩,好玩的字在说,他在唱歌,会唱歌的圆明园舒展了一下,写起了作文:真棒的活力盖了一个橙色的房子,房子有巨大的潜力,会当凌绝顶,顶了一万个和平。和平驶上了高速公路,撞到了辽宁,辽宁说,你们是最了不起的小朋友,小朋友祝你进步,进步的朋友拿起了砖头。”

    客人们大笑。

    记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它并不需要你就是天才,只要你能够将记忆力与想象力联结在一起,那么你就会迅速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

    美国的特殊教育代表团在对周弘的这所幼儿园进行参观后,充满惊奇地说:“我们美国的聋童教育,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

    此外,除了用联想来帮助记忆外,用图形也是一个很好的记忆方法。

    记忆力通常会涉及人的视、听、触、味、嗅等五种感觉。尤其是视觉,以图形形式出现的印象,往往会对你的记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人们总能很容易地记住一个人的面貌,而不是他的名字,这就说明人脑对视觉形象记得敏感,同时也记得比较牢。如果尽可能多用图解来帮你记忆,就会使枯燥、困难的记忆过程,变得有趣与简单。

    有一种“栓钉记忆法”,依据的就是图形记忆的原理。例如,在需要按顺序记单词时,你可以把数字从一到十都找到一个词来代替,作为你的“记忆栓钉”,例如一是衣服,二是耳朵。然后,把你要记忆的单词,按照顺序和栓钉建立联系。如果第一个是蛀虫,你就想象是一件爬满蛀虫的衣服,第十个是卡迪拉克轿车,你就可以想象,用石头把卡迪拉克轿车砸得稀巴烂。这就是利用你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来帮助记忆。原则上说,你设想的画面越奇特、越离奇,记忆的效果就越好。你还可以用自己的衣服、文具、教室的物品和同学的人名,来建立这套栓钉系统。这样,在考场上,你只要想起自己熟悉的东西,就能跟着回忆起问答题有几个要点,分别是什么。

    除了以上这两种有效的忘记方法外,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你不妨参照使用。

    分类记忆(根据不同标准分门别类灵活掌握);编码记忆(将记忆对象编成一个“记忆链”);集散记忆(全习、分习、全体、重点、分组渐进);相关记忆(抓住共同点、相关处连锁记忆);形象记忆(趣味、歌诀、直观、实验记忆);规律记忆(演绎、归纳、类比、比较等逻辑记忆);讨论记忆(群体切磋研究、辩论、争论等);多通道协同记忆(听、读、说、写、做等);利用多种工具记忆(参考工具书、参考书、自编资料、电脑软件)。例如,爱因斯坦记电话号码:24361.第一位数2,第二位是它的2倍,下面是19的平方。周总理记全国30省市自治区的名称,写成口诀: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记忆的一些诀窍,可以加以总结,更自觉地使用它们,将会大幅提高记忆的效率。

    悄悄话:

    记忆本身其实并不枯燥,也并不会让你头痛,而这前提是你要能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如此,记忆就会变得充满乐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