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励精图治之道-与民更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这一时期跨越千年,华夏大地历经数个朝代更迭,在动荡不安的时期,有志之士都在思考动荡的原因,如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顺宗李诵,他们寻找症结之所在,去芜存菁,推行新政,以求迅速崛起。

    这些能干实事的社会精英,曾经令举国上下一体励精图治,实在难得。改革是在摸索中前进,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那种敢于挑战旧俗的革新精神,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位期间,通过推行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政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孝文帝的改革,维护了统一北方的新政权,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3岁时被立为皇太子,5岁时受父禅即帝位。由于拓跋宏深受祖母冯皇太后汉化改革的影响,他在24岁亲政后,继续推行汉化改革。

    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给俸禄的。中央官吏可以按等级,分享缴获的战利品,或是受到额外的赏赐;地方官吏不同,他们只要上缴规定的租税赋役以外,就可以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任意搜刮、不受限制。

    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下决心实行俸禄制,他规定:每户征调3匹绢,2.9斗谷作为百官的俸禄。同时制订了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他规定:官吏贪赃一匹以上的绢就要处以死刑。

    俸禄制实行以后,虽然增加了人民的赋税,但与以前放纵官吏们贪污掠夺相比,对人民还是有利的。正因为如此,俸禄制遭到一部分惯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们的反对。孝文帝改革意图坚决,对这些人进行了严厉打击,先后处死了地方刺史以下的贪官污吏40多人,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485年,孝文帝采纳给事中李安世的建议,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

    男子15岁以上,给露田40亩。露田就是不栽树只种谷物的土地。

    妇女20亩,一夫一妻60亩。男子还给桑田20亩。桑田就是已种或允许种桑榆枣等果木的土地。在不适合种果木的地方,男子给露田40亩,妇女5亩。

    露田是私有田,可传给子孙,也可以买卖其中一部分。奴婢和良人也一样给露田。一头牛可给田30亩。此外,新定居的户主,还给少量的宅基田。

    均田制不是平分土地。对于地主来说,是承认他的土地占有权,又限制了他们兼并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既承认他们已有的小块土地,又鼓励他们开荒;对于那些流浪者来说,则给他们自立门户提供了条件。

    孝文帝于486年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加强中央政府对人口的控制。

    三长制规定:5家为邻,设一邻长;5邻为里,设一里长;5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州郡,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

    三长制较之宗主督护制,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三长制的建立,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与三长制的实施有密切关系。

    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和隋朝乡里组织的基础,影响深远。

    孝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心进一步改革。他认为现在改革的重点在于“汉化”。孝文帝很聪明,他在祖母冯太皇影响下,也读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在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由于地处边塞,既不便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又不便于进攻南朝,对控制中原和推行改革都是障碍。于是,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他们大多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强烈反对迁都。孝文帝为了达到迁都的目的,定下了一条妙计。

    493年,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万渡过黄河,进驻洛阳。

    孝文帝带领大臣们参观洛阳西晋宫殿的遗址。面对这满目荒凉的景象,他对大臣们说:“西晋的皇帝没有管理好国家,致使国家灭亡,宫殿荒芜,看了真让人伤感!”

    此时,洛阳秋雨连绵。文武百官本来就不愿南征,现在,他们面对连绵惨淡的秋雨和残败破落的宫殿,心情十分沉重。大臣们听了皇帝的话,纷纷跪倒在马前叩头,请求皇帝不要再南征了。

    孝文帝乘机说道:“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无功而返。不南征,就迁都。”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愿迁都的站在右边。”

    文武百官听了,权衡一下南征与迁都的利弊,觉得还是迁都为好。于是,所有随军贵族和官吏都站到左边去了。一时间,停止南征的消息传遍了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之事,就这样决定了。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就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首先,他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孝文帝把拓跋氏改成元氏;把丘奚氏改成奚氏;步陆孤氏改成陆氏;达奚氏改成奚氏等。他还带头娶汉族大姓女子为皇后、妃子,还给他的弟弟们娶汉族大姓女为妻室,还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范阳卢氏,一家就娶了3个公主。

    孝文帝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亲自在光极堂给群臣颁赐了汉服的“冠服”,让他们穿戴。

    孝文帝还禁止说胡语,要求鲜卑族改说汉语。他规定:30岁以上的人,由于说话的习惯已久,可以慢慢改;30岁以下的人,要立即改说汉语。并严厉规定,在朝廷当官的人再说胡语,就要降爵罢官。

    孝文帝在位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旧习,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的多方面的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大大发展了,使北方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渐渐融合,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及与之相联系的文化。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拓展阅读

    孝文帝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就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大臣们不同意,他的堂叔、尚书令拓跋澄激烈反对。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

    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退朝后,孝文帝单独召见拓跋澄。他说:“刚才我向你发火,真正的意思是要迁都。我说出兵伐齐,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北周武帝改革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和军事家。周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严峻的北周政局,极力摆脱鲜卑旧俗,大力灭佛,改善了征税、征兵的环境,加强了封建统治阶级上的力量,削弱了宗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他通过多方面的变革,使北周转弱为强,并最终统一了北方,为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宇文邕是奠定北周国基的鲜卑族人宇文泰的第四子。青少年时代的宇文邕,前途平坦,12岁时就被封为辅城郡公。后来又被拜为大将军,出镇同州。

    北周明帝即位,宇文邕为大司空,进封鲁国公,参议朝廷大事。宇文邕性格沉稳,不爱多说话,但如果有事问他,他总能说到点子上,所以北周明帝曾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60年,北周权臣宇文护毒死北周明帝宇文毓,立当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北周武帝即位时,北周政局十分不稳,关键原因就在于宇文护垄断了北周实权。

    572年,周武帝诛杀了宇文护,除去了心头之患。这是周武帝一生中的大事,它使周武帝避免了走短命皇帝的老路,把北周从内乱倾轧中解救出来。清除了绊脚石,周武帝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周武帝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革府兵制。

    573年,周武帝下令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当兵的人可以免除租调和徭役,他们的家庭在3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

    这一规定,使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

    周武帝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大力灭佛。当时北周的佛教,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寄生虫。寺院的和尚们不但不当兵,不纳税,而且面对灾民时,表现出来的非但不是赈灾,反而趁机吞并农民土地,使农民生活更加困苦,也严重威胁着北周政权。

    灭佛这一策略暗暗在宇文邕心中生成。他认为,灭佛不仅能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更是扩充军队之必须。

    573年底,周武帝召集道士、僧侣和百官,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周武帝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把佛教抑为最末,事实上已是灭佛的前奏。当时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还一个劲地争辩不休,说佛教应该在道教之上,心里很不服气。

    而另一些明眼人却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但他们认为周武帝这样做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僧侣的讥讽、反抗都无济于事,反而更增添了周武帝对灭佛的决心。

    574年,周武帝下诏:禁断佛、道二教,毁掉经像,驱散沙门、道士,令其还俗。并尽除佛、道二教相关礼典。一时间,北周境内焚经驱僧破塔者不计其数。威胁北周政权的佛教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周武帝在灭佛的同时,尊奉儒教人士,弘扬中原文化。

    577年,周武帝率军攻入齐国邺城时,齐地佛风最盛,周武帝决心将尊儒灭佛的政策在齐地推行。

    齐国有一个叫熊安生的经学家,博通五经,是北齐名儒。他听说尊儒灭佛的周武帝入邺城,连忙叫家人打扫院落,准备迎接周武帝前来拜访。不久,周武帝果然亲自来拜见他了。周武帝给了这个儒生很高的礼遇。

    在尊儒的同时,周武帝又召集北齐僧人,讲叙废佛的理由。僧人慧远警告周武帝,破灭三宝,将入阿鼻地狱。周武帝没有惧怕所谓死后下地狱的警告,下令禁断齐境佛教。

    周武帝不顾世俗偏见,灭佛的时间较长,涉及面广,成绩很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周武帝灭佛,是强国富民之上策。”

    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北周能够积蓄实力,国力增强,为灭掉北齐和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自从北周武帝亲政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经过灭佛,国家经济势力增长;二是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军事优势形成;三是北与突厥和亲,南和陈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而北齐却处于政出多门,不胜其弊的状况。

    北齐后主高纬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不爱说话,胆子又小,因此不愿意接见大臣。大臣向他奏事时,都不敢抬头看他,往往是把要讲的事撮要,略略一说就慌忙退出了。

    高纬对理政全无兴致,日常生活却十分奢侈,整日里和一些宠臣、美姬鬼混,自弹琵琶,唱无愁之曲,近侍和之者以百数。

    齐朝的老百姓给他送了个雅号,称为“无愁天子”。高纬还随意封官,连他宠爱的狗、马、鹰、鸡都被封为仪同、郡官、开府。北齐的政治一团漆黑。

    北周武帝看清了北齐混乱的局势,决定出兵伐齐。575年,周武帝命宇文纯、司马消难和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琼和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杨坚、薛迥和李穆等率军分道并进。

    周武帝自率大军6万人,直指北齐河阴,不久顺利攻下了河阴城。周军进入北齐境内,纪律严明,颇得民心。

    576年,北周再次出兵伐齐。此次伐齐,周武帝集中了14.5万兵力,并改变了前次进军路线,亲自率部直攻晋州。周军主力进抵平阳城下。

    右丞相高阿那肱没有及时报告高纬,直至晚上,信使来说“平阳已陷”,高纬慌忙逃到邺城。

    577年,北周第三次出兵伐齐。周武帝率军攻破邺城,高纬于先一日逃往济州,又从济州逃往青州,正准备投奔陈朝时,为北周追兵所俘,送往长安,第二年被杀。

    周武帝灭齐,统一北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

    北方的局部统一为隋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

    统一北方以后,周武帝并没有居功自傲,仍然致力于北周朝政。周武帝下令放免奴婢和杂户,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他还注重广辟农田,兴修水利,于蒲州开河渠,于同州开龙首渠,扩大灌溉面积。

    他还制定了“刑书要制”。刑书要制在本质上是镇压人民的,但对豪强地主隐没土地和人口也同样施以重典。此外,他还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便利于商业交往。

    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对当时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起了积极的作用。

    历史看似要赋予周武帝机会,却最终没有给予他时间。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

    周武帝一生戎马倥偬,能和将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他还勤于政事,生活简朴,平居常穿布衣,盖布被,后宫不过10余人。

    连《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也称赞说:“他人胜则益奢,高祖胜而愈俭。”周武帝不愧为我国历史中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英才之主。

    拓展阅读

    北周武帝的皇后阿史那氏是突厥的王族,当初周武帝为了统一中原,便谋划和突厥联姻。

    阿史那氏端庄美丽,但周武帝并不喜欢她,他们在一起生活了9年,始终没有生下一男半女。阿史那氏28岁那年,36岁的周武帝去世,宇文赟即位,阿史那氏成了皇太后。

    两年后,宇文赟去世,宇文阐即位,她就成了太皇太后。但不到一年,宇文阐被杨坚废掉,两个月后被毒死。又过了一年,阿史那氏去世,时年32岁,上谥号为“武德皇后”。

    唐代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是我国唐代唐顺宗时期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因为发生于永贞年间,所以叫“永贞革新”。

    唐顺宗李诵即位,他的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居翰林用事,引用韦执谊为宰相。他们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成政治上的革新派,共谋打击宦官势力,改革诸多弊政。

    最后因保守势力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致使以失败而告终。改革历时100余日。但是,打击了当时的方镇割据势力、专横的宦官和守旧复古的大士族大官僚,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805年正月,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这就是唐顺宗。唐顺宗在即位之前就比较关心朝政,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他清楚地看到,“安史之乱”带来的危害日见其深。

    此时的唐王朝,贪鄙当道,贤能被逐,苛政如虎,百姓涂炭,唐顺宗认为只有改革,才能革除政治的积弊。

    在当时,因为“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失控,已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而藩镇之乱也此起彼伏,迄无宁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成为唐王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安史之乱”也导致君主不信朝臣,致使宦官得以干政,宦官竟然主管禁军,并且已经制度化。宦官因为军权在手,无所顾忌,干政益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也成为唐王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对于唐顺宗的改革意愿,各级官员表现出保守与革新两种态度。高级官僚士大夫是保守派,他们注重既得利益,对变革新政不感兴趣。

    如老宰相贾耽,对防嫌免祸非常留意,对国家安危不关心。新宰相高郢也小心谨慎,不图政绩。他们相互携手,共同维护旧的秩序。

    低级官僚士大夫是革新派,他们身无长物,不怕冒险,敢于以变革新政为己任。如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他们很想与一些朝中新进合作,共同开创新的局面。

    唐顺宗即位时已得了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让他们参与朝廷大政的决策,进行大胆改革。他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王叔文用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翰林学士掌机密诏令;同平章事为宰相。

    于是,在唐顺宗的支持下,革新派围绕打击宦官势力和藩镇割据这一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是罢宫市五坊使。

    唐德宗以来,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早在唐顺宗做太子时,就想对德宗建议取消宫市。

    当时王叔文害怕唐德宗怀疑太子收买人心,而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劝阻了唐顺宗。这次改革先将宫市制度取消。另外,充任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这五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这次改革也将五坊使取消。这两项弊政被取消,因而人心大悦。

    二是取消进奉。

    当时的节度使通过进奉钱物,讨好皇帝,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史,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进奉。贪官们以进奉为名,向人民搜刮财富。革新派上台后,通过唐顺宗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别有进奉。

    三是打击贪官。

    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先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乘机贪污。王叔文任翰林学士后,罢去他的转运盐铁使之职。京兆尹李实,是唐朝皇族,封为道王,专横残暴。

    有一年关中大旱,他却虚报为丰收,强迫农民照常纳税,逼得百姓拆毁房屋,变卖瓦木,买粮食纳税。百姓恨之入骨,王叔文等罢去其京兆尹官职,贬为通州长史,百姓非常高兴,群起欢呼。

    四是打击宦官势力。

    这是革新措施的关键,也是关系革新派与宦官势力生死存亡的步骤。革新派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停发内侍郭忠政等19人俸钱,这些都是抑制宦官势力的措施。

    革新派还计划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任用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军诸军节度使,用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

    宦官发现王叔文在夺取他们的兵权,于是大怒,串通后约定,神策军诸军不要把兵权交给范希朝和韩泰二人,使王叔文这一重要步骤未能实现。

    五是抑制藩镇。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刘辟到京都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想完全领有剑南三川,以扩大割据地盘。王叔文拒绝了韦皋的要求,并要斩刘辟,刘辟狼狈逃走。

    从这些改革措施看,革新派对当时的弊政的认识是相当清楚的,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的拥护。

    但由于实力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革新派却是一批文人,依靠的是重病在身的皇帝,而皇帝基本上又是在宦官们的控制之中。所以,改革派随时有被宦官和藩镇势力一网打尽的危险。

    805年3月,侍御史窦群、御史中丞武元衡,将革新党派列为异己,并进行攻击。同时,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朋党相结,借唐顺宗病久不愈,欲立李纯为太子。而高郢、贾耽等宰相有的无所作为,有的称疾不起,以表示与革新党派不合作。

    6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也相继向唐顺宗及太子奏表进笺,攻击革新党派。王伾再三上疏,请以王叔文为宰相,朝廷不应,王伾遂称病不出。

    此时的形势已经不利,紧接着王叔文又因母丧离开职位,形势更急转直下。

    7月28日,俱文珍等逼顺宗下制,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王伾不久死于贬所,王叔文翌年也被赐死。

    9日,太子李纯正式即位于宣政殿,是为唐宪宗。随后,其他几位革新派也分别遭贬。

    9月13日,贬刘禹锡为连州刺史,柳宗元为邵州刺史,韩泰为抚州刺史,韩晔为池州刺史。

    11月7日,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

    14日,再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又贬程异为郴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上述10人,合称“二王八司马”。

    至此,永贞年间的变革新政运动彻底失败。

    “永贞革新”失败了,但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永贞革新”的主要目的是试图缓解中唐以来日益尖锐的政治、经济和阶级矛盾,为此后的消灭宦官、藩镇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做好准备。总体来说,“永贞革新”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实际上也的确为以后唐宪宗的中兴局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拓展阅读

    那是在一次唐德宗的生日华诞上,略通一些佛教知识的皇太子李诵敬献佛像作为贺礼,唐德宗对太子的这一礼物很满意,就命韦执谊为画像写了赞语。

    韦执谊得到太子的酬谢,按照礼节到东宫表示谢意。就在韦执谊这次来东宫拜谢皇太子的时候,身为太子的李诵郑重地向时为翰林学士的韦执谊推荐了王叔文:“学士熟悉王叔文这个人吗?他是位伟才啊!”

    从此,韦执谊与王叔文相交,而且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二王”集团中地位特殊的核心人物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