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斜阳-乌衣巷口夕阳斜(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瞿塘峡北岸,一处黄褐色悬崖上,有几个竖立的洞穴,约八公尺宽,以前从远处看,里面有长方形像风箱的东西,所以被人们称为风箱峡。那些风箱是战国时代遗留的悬棺,共发现九副,棺中有青铜剑和人骨,现在悬棺已坠毁,洞穴仍在,至于古人是怎样把棺材悬于那高高的山崖,我就不得而知了。古栈道遗迹是岩壁上依次排列的无数石孔,深约一尺,孔距在四至六尺之间,多数地段为上下两排,这就是大宁河栈道。南岸粉壁崖上多古人题咏石刻,篆隶楷行,造诣各殊,刻艺精湛。

    巫山地区文化积淀相当深厚,有史可考的文化遗址多达一百七十余处。最具特色的是距今四至五千年前的大溪文化遗址,魏家梁子遗址和大宁河岸双堰塘商周遗址。

    秭归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位于秭归的屈原纪念馆内珍藏有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历史文物六百余件,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依据,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纪念馆也是移建的,据导游小姐讲,长江水位还要升高,可能要升到纪念馆的台阶下。

    在秭归看了两场演出,演的是屈老夫子的生平。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造了“楚辞”这种文体,《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是薜卫民的《从1到9还可能更多》,文章里的观点我比较认同,他说“诗是文学之母,是文学之源,《荷马史诗》时代,有阅读能力的人都读诗,读诗的人很多,那是因为除了诗歌,还鲜有其他体裁的文学”......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体裁也是诗,像《诗经》,《离骚》等。懂文学的人注定是受人嫉妒的,所以屈原也遭到馋言和排挤,最后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投汩罗江而死。

    历史上写长江的文人骚客数不胜数,像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人大家都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还看过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他和我同样在长江住了三日,但景象已有不同。像以前说的滟滪堆等已得到了治理,惊涛拍岸的情形已不多见。现在的长江显得更加厚重,更加宽容,更加能够承载起中国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

    重庆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城市。我所知道的就是陪都时一些文化名人曾聚集于此,知道重庆谈判,知道八路军办事处,知道《红岩》,江姐,渣滓洞等。我们来时稀稀啦啦下着小雨,无从感受火炉的滋味,儿子很沉闷,就像这灰蒙蒙的天,是不是内心很激动而外表故作平淡的样子也不得而知,往往是我问他的多,他回答的少,是我的话太多了?听说爱唠叨是人年龄增大的一个重要标识,那么就是我的年龄大了,还是心理年龄大而不自觉?

    到了学校好一顿折腾,买东西交钱,好一顿忙活,好在我们是早来的,所以有时间帮他打扫一下卫生和整理东西,我爱人的心理年龄不用说是比我还大,所以话就特别地密,我都听烦了,别说孩子了,不过,孩子是父母的最大希望,他身上凝聚着父母无私的爱,这个浅显的道理谁都会懂得,可是他会懂得多少呢?我们不想他回报什么,只是想要让他多少明白我们的一颗心就满足了。

    我们回家的时候,儿子送我们到车站,也许是不忍分别的伤感,儿子没等车开就走了,望望儿子离去的背影,我的心里酸酸的,好像突然失去了很多东西,回头看时,妻子已哭成了泪人了。

    回来的时候,我俩没有直接回家,又游览了张家界等名川大山,但无论多么美丽的景色,都挥不去我们对孩子的挂念,她更是如此,一天几遍短信,就像离别了很长的日子。但不管怎样,我总是觉得自己又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心里面轻松多了,我俩都不约而同地和对方说:“该回家了”。

    六顶山览胜

    这些年来,由于敦化正觉寺的落成使它的驻地——六顶山名声大噪,作为本乡本土的我,竟懒惰得无缘一窥全貌,只蜻蜒点水般地充当了几次匆匆过客。这次借“有朋自远方来”的机会,着实大饱了一次眼福。

    顾名思义,六顶山即连接在一起的六座山峰而形成的山是也。远望,六座山峰轮廓清晰可辨,错落有致。聚首六顶,时值六月,在悠远的南天底下形成的一抹青黛,非常容易让人产生曲径通幽,冷僻险峻,峰峦叠障的感觉。哪知绕过山梁,六顶山所有景色一览眼底,既没有苍松翠柏迎客于前袁也不见奇石异洞吸引于后,只是开阔的一片,若有通幽之处,只能寄厚望于东山那一片隐约的巨檐翘脊了。

    登上山坡,放眼的是一片耀眼的水色,在和煦的微风吹拂下,泛着银白的涟漪。环山抱水,山水交融,几只机帆船穿梭于水面,甩过阵阵浪花和嘻笑,让我一下便读懂阳光的情怀已溶入这多情的山水,给前来游玩的人们以热烈的激情和明快的心境。原来这是一座水库,六顶山就是横亘水道的屏障。

    山口往西是著名的贞惠公主墓,座落在翠绿环绕之中。贞惠公主是渤海王国第三代郡王大钦茂的第二个女儿,公元713年,唐天子册封大祚荣为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依次是大武艺、大钦茂。透过墓志铭凝重的笔迹,我看到封疆裂土的硝烟和苍凉勾勒的历史,刀光剑影的洗礼预兆一个民族的复兴,看墓桩和满山苍翠依然悼忆历史的沧桑......

    山口往东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混凝土大坝。坝上有平整的水泥路面,两边镂石栏杆,感觉就是一座石桥,石桥中间,有两条斜向水面的石阶甬道与两座凉亭连就,凉亭里稀疏地坐着游客,手拿扇子,正驱赶着朦朦胧胧的暑热。过了石坝,再拐个弯,就到了正觉寺的牌楼下。牌楼雕梁画柱,阔大巍峨,虽是近年新建,却隐隐藏着森森的古意。牌楼上八个大字“佛国新胜,峦波生辉”为北大副校长季羡林亲书,笔迹遒劲有力,酣畅淋漓。

    拾阶而上,便到了正觉寺的山门了。门对面一硕大影壁,大大的金字“南无阿弥陀佛”煞是醒目,让人未进寺院,便有些淡淡的禅意。与友一起购票入门,在第一进的院落两侧是两幢木制建筑物——钟楼和鼓楼,朱栏斗拱,琉璃生辉,与傍依墙窗的桃树,平整嫩绿的草坪,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首先走进的是天王殿,威武伟岸的四大天王分列两旁,殿中间则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一天下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不知我是否也被列入可笑的阵容?转过弥勒身后的大屏风,一尊威风凛凛的护法神立像,金盔金甲,手持金钢杵,却是神将韦驮。传说韦驮是佛国中以善走如飞而被称为“神行太保”。据称,在佛陀涅槃后,有个“捷疾鬼”偷走了佛陀的两颗牙齿,作为护法神的韦驮,忙急起直追,经过一段奔跑,终于将盗贼抓获,夺回佛牙。为此,韦驮被众人公推为神将,担起保护释迦佛坟墓的重任。望着凛然生威的神像,心中感慨,在人间烟火的熏染中,你是否也能肩挑保护人间的重任?

    再一进的院落则别有一番景色了,正中放置一特大香炉,香烟袅袅,径入青天,从满炉的香灰足可看出虔诚向佛、渴望皈依的香客的确不少。正面是汉白玉的石阶和护栏,两面则是姹紫嫣红的花圃,靠围墙是两行苍绿的美人松,给红尘中的净土平添了几分凉意。进入大殿,高耸的释迦牟尼坐像迎面而立,这位创立佛教的佛祖,在这所谓的末法时期,似乎还在向我们昭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佛家妙理。分列两侧的是十八罗汉,其中著名的十大弟子也排列其内。与友一边观看佛教故事的介绍,一边游走于佛寺最大的神灵队伍之中。

    再往后则是阿弥陀佛、千手观音殿。端坐于观音殿里的观音像,为六法身千眼樟木雕刻的贴金像。此立像环360度联体排列,形成六面体,每面又独立成为一尊完整塑像。六法身千手千眼观音像高六米,整组雕像共六十六个佛头,六千只手,六千只眼,6.6公斤贴金。该雕像不仅具有极其深刻的宗教含义,更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尊国宝级的佛教圣物。观音殿之上,是藏经楼。藏经楼下面,有地下五百罗汉堂。只是我们来得不巧,罗汉堂尚未对游人开放。整个正觉寺的殿阁均依山势而建,沿山坡望去,陡势逐渐上移,最后自地藏菩萨殿旁的石阶而上,则是在山坡上修筑的一长长的平台。站在台上,看下面鳞次栉比的屋脊,随风吹送的木鱼声,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与穷对冗事,为生存而忙碌的尘世确有天壤之别。

    倚栏远望,与刚来时的景象又有不同,来时的一切都在自己的脚底,天更蓝,水更阔了,群山拱卫,水天一色,木鱼与钟声长鸣,松翠共湖水同碧,望白云悠悠,想人生苦短,怎会不发出“白云苍狗,逝者如斯”的感慨呢?

    携友随游客出了山门,缓步而归,回首望去,山门两侧写有八个大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依然闪烁着金辉,苦于自己没有顿悟的佛性,便只有仍回到苦海里挣扎一番了。

    牡丹江探源

    我是喝牡丹江水长大的,但我对它并不十分了解,虽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平时竟熟视无睹,觉得它是当然的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得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作协的一次笔会安排在小牡丹林杨。在笔会期间,我向林场张场长了解了一些关于牡丹江的有关情况,后来又查阅一些资料,才多少弄清牡丹江的一些基本情况。

    牡丹江的源头就是我去的那个林场附近,是吉林省敦化市的小牡丹林场。牡丹江在唐代称忽汗河,金代称呼里改江(一作骨乌里改江),元代称忽尔哈河,明代称胡里改江等,这些名字大都为音似字异,均为满语“弯曲”的意思(另一种解释为“响水”)。牡丹江河流蜿蜒曲折袁流淌于老爷岭的群山之中,故名为牡丹江,含有弯曲的江水之意。

    牡丹江是松花江中游的最大支流,流经吉林省敦化市的大部地区,然后经黑龙江省宁安、牡丹江、海林、林口、依兰等5市县,在依兰县附近注入松花江,流域面积37444平方公里,全程725公里。从牡丹江的源头到镜泊湖为上游,全程2000公里。牡丹江的主要支流有头道河子、二道河子、三道河子和乌斯浑河等,牡丹江河床比降大,河道天然落差1000多米,河水清澈,资源丰富,如简约的处子,未开垦的黑土地。

    小牡丹林杨座落在敦化市西南70公里处,属江源镇辖属(过去叫马号),与红石乡邻界。红石乡往西的最后一站叫大兴川,是个不大的小村子。在大兴川与小牡丹林场的交界处有几座山,暂时还没有名字,这几座山的泉水及崆山水沿沟而下,汇聚成溪,再汇聚成河,南坡发源的水量较大,叫牡丹汇袁北坡的叫大石河,两条河在山南山北形成了两条不同名字的水流,这两条河在红石乡的临江村的东面交汇在一起。

    在红石乡北面是翰章乡,翰章乡有一条河叫小石河,发源地三股流非常有名。顾名思义,是由三条溪水汇合而成,因其自然景观非常适合游人来访,所以近些年声名远播,每逢节假日敦化市或有外市县的人也来光顾一番,领略原始自然的独特风貌。这条小石河经由敦化市北山然后径东胜村汇入牡丹江。

    牡丹江在敦化境内形成规模后,一路高歌,奔向镜泊湖。牡丹江曲曲折折,奔腾而下,有如东北倔强的汉子,有时清澈委婉,又像江南温柔的女子,它留下一路倩影和分明的四季。春天,冰雪消融,冰排浩浩荡荡,大地上的污泥浊水也被排泻一空,把大地滋润得柳绿花红,也把盛夏惹得急如星火地赶来,秋天的江水最清,沙砾游鱼清晰可见,冬天,牡丹江舞起白色的银蛇,蜿蜒在敖东的土地上。

    牡丹江流域是我国满族发祥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满族的祖先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其中相当一部分满族人是这块土地上的土著居民。古时的牡丹江两岸,森林茂密,古树参天,进入山林之中可见兽群奔跑,可听虎啸狼嗥。因水源充沛,这一带江河密布,水深流急。江河湖水流经茂密的森林时又带来大量的有机物和浮游生物,因此这一带的水质含氧充足,水质纯净,酸碱度适宜,非常适合各种鱼类的生长。古时,这里不但盛产被称为“东珠”的珍珠,而且以鱼多、鱼大、味道鲜美而闻名于世。

    牡丹江一带的鱼类素有“三花、五罗、七十二杂鱼”之称。很早有民谣:“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见鱼类繁多。记得小时候到贤儒的朋友家去玩,看到他们家把鲫鱼和草鱼拿来喂猪,很是惊讶。朋友看我来了,就到河里的石底几下摸了两条大鲇鱼来,看那情形,就像是他自己养的似的,当时的情形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牡丹江上游森林茂密,也是众多野兽的栖息之所。在牡丹江流域的大森林中,有黑熊和棕熊两种熊,黑熊最喜爱的食物莫过于蜂蜜和蚂蚁了,偷吃蜂蜜的黑熊一边用前掌拂着脑袋嗯嗯直叫,一边在蜂群的追击下拼命逃跑,皮肉的疼痛使黑熊叫苦连天。为了止痛,黑熊就跑到河边用凉水洗脸,或抓一把湿泥抹在脸上,但它是个记吃不记打的家伙,一有机会,又会重蹈前辙。

    满族人最早在牡丹江一带主要过的是狩猎的生活。满族新婚家庭的大门上常安上一只箭头向外的弓箭,寓意:一射天灾,二射人祸,三射妖魔。我们常在一些反映清朝电影中看到文武大臣的衣服袖子形似马蹄,人们称为“马蹄袖”,这袖子就是由猎人冬天狩猎时用来护手御寒演变而来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