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斜阳-飞入寻常百姓家(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在四川邛崃文君井边,有一副对联:

    君不见富豪王孙,货殖传中添得几行香史;停车弄故迹,问何处美人芳草,空留断井斜阳;天涯知己本难逢;最堪怜,绿绮传情,白头兴怨。

    我亦是倦游司马,临邛道上惹来多少闲愁;把酒倚栏杆,叹当年名士风流,消尽茂林秋雨;从古文章憎命达;再休说,长门卖赋,封禅遗书。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因慕战国时代赵国蔺相如的为人行事,以“相如”作为自己的名字,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汉景帝即位不久,司马相如来到长安,二十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警卫(武骑常侍),不过并不受重用而使他有不遇之叹,后来遇到颇有书卷气息的梁王,当时名重一时的辞赋大家邹阳、枚乘、严忌等都追随左右。司马相如十分倾慕,便追随梁王而去。就在此时他为梁王写了著名的那篇“子虚赋”。

    后来,司马相如可谓春风得意,作赋弹琴,誉满梁地。梁王感其才华,赐给他一把名为绿绮的琴,上面刻有“相梓合精”的字,就是这把名贵一时的琴,才使得司马相如后来弹奏了那曲“凤求凰”,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后来梁王去世,司马相如回到老家成都,此时的他父母双亡,家徒四壁,无以为生,便投靠到在边陲小县做县官的好友王吉的府中,寄人篱下。

    当地有一富豪卓王孙,因慕司马相如的才华,设宴请客,王吉和司马相如应邀参加,客人们都被司马相如的堂堂仪表和潇洒的风度所倾倒,盛名之下,其实无虚。王吉请司马相如弹奏一曲,于是便有了那曲有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卓王孙有一女,名叫卓文君,新寡不久。在屏风后偷窥到司马相如的风采后,又听到让她芳心颤动的音乐,听到琴中凤求之意,便于当夜投奔到司马相如的怀抱。《西京杂记》中介绍卓文君: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便回成都。

    卓文君就是在司马相如穷困潦倒的时候,凭借一曲“凤求凰”,深夜私奔到司马相如的客舍,并在第二天双双回归老家成都。这在当时封建礼法森严的情况下,卓文君此举实属难能可贵,但自然也激怒了父亲卓王孙,认为卓文君败坏门风,使他丢尽颜面,便不认这门亲戚。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在老家生活无着,几个月后便卖掉车马,回到临邛开了一间小酒家,卓文君淡妆素抹,当垆沽酒。司马相如穿上犊盘鼻裤,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担任了跑堂工作。

    卓王孙碍于面子,又经不起亲朋好友的疏通劝解,迫不得已分给他们一些财物,这在当时的临邛轰动一时。

    历史上有些夫子们说卓文君有伤风化,是淫奔。卓文君的举动在当时的确是有些惊世骇俗,但体现在她身上的崇高爱情确是可圈可点,值得赞扬的。还有一部分人对司马相如的动机产生了怀疑,认为司马相如是个大阴谋家,是为了攀高附贵改变自己现状而精心设计的一个骗局,这部分以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王立群先生为代表的人认为司马相如不仅骗财,而且骗色,或先骗色,后劫财,把司马相如说成是一个混街小无赖有些过分,但细分析之下,的确让人疑窦丛生。疑点一:卓王孙请客,司马相如借故婉拒,直到他的好友王吉出面,才同意前往;疑点二:司马相如事先不一定知道卓文君的相貌,便以琴挑之,怀疑司马相如的感情基础;疑点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在老家成都过不下去了,又到临邛开酒,怎么不到别的地方?非要在卓王孙的地方开?以上这三个疑点便是大家对司马相如的怀疑之处。

    把整个故事细想一遍,我们也许会对这三个疑点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对于疑点一,我认为王吉是一个重情意的朋友。司马相如寄人篱下,王吉不但没看轻他,反而殷勤待之,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司马相如原来的身份地位不是一个县令能比的。卓王孙请客,司马相如不去不是故作姿态,是因为互相不熟悉,且司马相如身上必然还有一种文人的清高,等到朋友王吉出面才去,便合乎情理了。

    关于疑点二,司马相如没见过卓文君,但王吉不一定没见过,卓文君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在当时很有名气,且史料记载,“文君新寡家居,年方十七,长得眉如远山,面如芙蓉,通晓琴棋书画,为人放涎风流”。所以说司马相如的“以琴挑之”就属于正常行为了。一见钟情的故事从古至今,从来都没有间断过。

    至于第三个疑问,说俩人为啥又回到临邛开酒店?到别处开,人生地不熟,只有临邛才是俩人共熟的地方。如果说让一个到了穷途末路的人来选择生计的话,那只有一条,就是能苟安活命,至于其它颜面尊严等等都不在乎了。如果说司马相如为了达到目的而肯当跑堂忙里忙外,那么卓文君当街卖酒也是有一定预谋的吗?根本不是,人穷到了一定程度,连梦想都是很奢侈的了。

    对于他们的感情基础,我们看一看他们以后发生的故事就很清楚了。

    汉武帝即位后,对《子虚赋》十分赞赏,在别人的推荐下,武帝召见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更是竭尽才智写了一篇《上林赋》,盛赞皇帝狩猎时的盛大场面,举凡山川雄奇,花草繁秀,车马垣赫,扈从壮盛,皆纷陈字里行间。武帝读后非常高兴,封为侍从郎。

    司马相如在长安官场得意,风月无边,卓文君则在成都独守空闺,静等丈夫荣归故里。久之,便产生了“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情。而司马相如则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天天声色犬马,夜夜歌舞升平。五年的官宦生涯,灯红酒绿的熏染,使司马相如有了休妻的念头。

    有一天,卓文君接到了司马相如的家信,信中只有十二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佰、仟、万”没有亿,无亿,说是无意。卓文君看到此信,自然是痛苦万分,执笔回信写道: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挂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天别人摇扇我独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郎!

    司马相如看到这封信后,十分羞愧,回想到卓文君与自己同甘苦,共命运的种种以往,更觉得对不起有情有义的夫人,于是司马相如便以高车驷马,亲自迎卓文君入京了。

    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不悟!”随后再补写两行:“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长诀!”凄婉的诀别书,使司马相如大为不忍,想到当年的患难相随,实在不能就此永诀。于是,司马相如打消了纳妾的念头。《白头吟》原文: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长卿(司马相如字长卿)素有消渴疾。乃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文君为诔传于世。”司马相如一直有糖尿病,又贪恋文君美貌,后来就死在这个病上,文君著悼文,流传于当世。

    通过以上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的。古代男人三妻四妾不算什么,但为了卓文君司马相如始终未娶,至于在京城粉黛,青楼丽色面前有些动摇也是可以理解的。不管怎么说,司马相如做到了从一而终,这也是使故事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我有一个打消这三个疑点的最好的理由,那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流传百代,深入人心,并且故事的美丽和感人也让人们大为叹服,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要让那些崇拜相如文君的人失望,不要让那些崇尚爱情的人心里蒙上阴影。

    如今,邛崃县城里,“文君井”、“琴台”古迹犹存。杜甫在寓居成都时作《琴台》诗有云:“酒肆人世间,琴台日暮云”,在文君庭园里的“琴台”有一联云:“井上疏风竹有韵,台前古月琴无弦”。这些诗联记述了当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忠贞爱情和千古韵事,也说明了后来人对他们爱情的肯定和赞扬。

    《狼图腾》的启示

    就在游牧民族和蒙古狼群为主宰的蒙古草原正在或者已经消失,已经在我们的记忆中淡化和流亡的草原狼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就是姜戎先生奉献给我们的长篇巨制《狼图腾》。

    翻开浩荡的历史画卷,你就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所有游牧民族都崇拜腾格里(天),崇敬草原狼,从而才有了西域和蒙古草原的狼文化和狼图腾。而汉文化中对狼却有着深深的误解和偏见,甚至仇视。因而在有狼的成语中也把狼的地位一降再降,甚至沦为谩骂和诅咒,这也许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长期分野、对立、不相往来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一种结果吧。

    姜戎先生在30多年前,作为一名北京知青,到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11年,直到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院。在草原,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陷入过狼群,与狼有着水乳交融的日日夜夜,有着零距离的接触和体验,结下了浓厚的狼感情,并有了深层次的警醒与思考,与狼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说中通过一个个狼的故事,让我们穿过千年的迷雾,来到了狼的精神家园,并全面地了解了狼,对狼图腾和狼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狼是具有很高智慧的一种动物,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狼是草原民族的兽祖、宗师、战神楷模,狼具有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是草原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小说中着力描写了狼对草原的作用,没有狼就没有草原。狼在不同季节里捕杀老鼠、兔子、旱獭和黄羊,也吃牛羊,老弱残马和小马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草原畜类的数量,同时也提高了畜类的质量,以免使畜类大量繁殖而破坏了草原。草原人崇尚腾格里,所以人死以后,把尸体放到草原上,等狼来处理,若尸体被狼吃掉,就说明人的灵魂已经被狼带到了腾格里,若自由腐烂,则升不了天,只能降到地狱,所以,草原人爱狼,敬狼,但也杀狼。杀狼不是灭绝,而是留有余地,一个民族的图腾被毁灭,这个民族的精神可能也就被扼杀,蒙古民族赖以生存的草原也可能随之消亡。

    草原狼具有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能按捺住暂时的饥饿和贪欲,耐心地等到最佳战机,利用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组织了一次次有效的进攻和围捕,所以说游牧民族从狼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狼的精神、性格和军事才能。那位伟大的文盲军事家成吉思汗,以及犬戎、匈奴、鲜卑、突厥、蒙古一直到女真族,那些大批文盲半文盲军事统帅和将领,竟把出过兵圣孙子,世界兵典《孙子兵法》的华夏泱泱大国,打得山河破碎、乾坤颠倒、改朝换代。当年十几万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消灭西夏几十万铁骑、大金国百万大军、南宋百多万水师和步骑、俄罗斯钦察联军、罗马条顿骑兵团,攻占中亚、匈牙利、波兰、整个俄罗斯,并打垮波斯、伊朗、中国、印度等文明大国,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版图、最大的帝国,这个一开始连自己的文字和铁箭头都没有的原始落后的游牧小民族,怎么会有那么巨大的军事能量和军事智慧?这已成了世界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千古之谜,难道他们靠的是狼的智慧和马的速度?狼的素质和性格,以及由狼图腾所滋养和激发出来的强悍民族精神?

    中国汉族是农耕民族,食草民族,具有顽固不化的小农意识,从骨子里怕狼、恨狼,汉人崇拜的是主管农业命脉的龙王爷——龙图腾,对此只能顶礼膜拜、诚惶诚恐、逆来顺受,而蒙古人学狼、护狼、拜狼又杀狼。姜戎先生认为游牧民族是狼文化,而中国汉人是羊文化,一生克己复礼,孔孟之道,若羊文化与狼文化相碰撞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的一定是羊文化。

    的确,大汉民族喜欢围筑长城、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具有小农意识和田园思想,不具备侵略别人和远征他国的思想,这也许是中华文明从未断裂的原因之一,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西方许多游牧民族出身的国家,敢于打破现状,吸取他国的文明和滋养,而创造了更先进的文明——工业文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