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参考文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英〕霭理士原著《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英〕伯特兰·罗素:《婚姻革命》,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英〕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美〕赫伯德·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全译本),吴象婴、潘岳、肖芸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美〕威廉·K.弗兰克纳:《伦理学》,关键译,孙依依校,北京:三联书店,1987。

    〔英〕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英〕乔治·弗兰克尔:《心灵考古——潜意识的社会史》,褚振飞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欲三论》,赵雷、宋景堂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明》,徐洋、何桂全、张敦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珍尼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妇女心理学》(中译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美〕尼娜·欧尼尔、乔治·欧尼尔:《开放的婚姻》,郑慧玲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朱欣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美〕罗伯特·麦克艾文:《夏娃的种子——重读两性对抗的历史》,王祖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哈维·C.曼斯菲尔德:《男性气概》,刘玮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增订版),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苏〕 П.E.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英〕莱斯蕾·罗杰斯:《大脑的性别》,李海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美〕约瑟夫·布雷多克:《婚床世界婚俗》,王秋海、闵夫、李豫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日〕落合惠美子:《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郑杨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日〕山田弘昌、白河桃子:《“婚活”时代》,郑杨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朋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英〕戴思蒙·莫里斯:《人这种动物》,杨丽琼译,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美〕罗伯特·赖特:《道德的动物——我们为什么如此》,陈蓉霞、曾凡林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法〕乔治·维加莱洛:《性侵犯的历史》,张森宽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美〕詹妮特·A.克莱妮编著《女权主义哲学》,李燕译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美〕理查德·谢弗(Richard T.Schaefer):《社会学与生活》(插图第9版),刘鹤群、房智慧译,赵旭东译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英〕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郜元宝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英〕肯尼斯·克拉克:《裸体艺术》,吴玫、宁延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英〕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曾建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美〕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王宁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美〕玛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陈彩霞、林树明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美〕伊莱恩·肖沃尔特主编《新女权主义批评》,纽约:兰登书屋,1985。

    李钧:《存在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朱光潜:《诗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美国作家论文学》,刘保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杨义:《杨义文存》(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王德威:《当代小说十二家》,北京:三联书店,2006。

    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6。

    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潘光旦:《潘光旦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李泽厚:《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北京:三联书店,2002。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资中筠:《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刘广明:《宗法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3。

    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朱大可:《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刘晓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高楠:《艺术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李银河文集》(第一辑①),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李银河文集》(第一辑②),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李银河文集》(第一辑③),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李银河:《虐恋亚文化》,《李银河文集》(第一辑④),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