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意趣和情趣;
品味文中形象的精彩描写;
留心文中“景语”与“情语”融合的技巧和手法。
茶道
刘东华
峨眉是佛教的名山。因此,山间多是寺院、古刹、佛殿以及圣庵。一路游览一路朝拜,等筋疲力尽,两腿发软,口舌焦渴的时候,在某座寺院的不远处,绿树掩映着的就是一家茶楼。进了装饰别致的茶室,在蒲团上坐下,听主人介绍,才知道峨眉山也是名茶的产地。峨眉茶是寺院的历代僧人所创,多产在峨眉山间云雾蒙蒙的高山茶区,有一种叫做竹叶青的,因其色泽绿润,形如竹叶而得名,是峨眉寺院的僧人们用以款待贵宾的上品。
上茶的不是僧人,是刻意着了素衣的端庄的女子,看上去更显得清新爽净,上茶讲求极其严格的若干道程序,是不可以疏忽也不可以繁琐的,伴着古筝舒缓地弹,那些小巧而精致的茶具,壶、杯、勺在那女子的手中就有了生命,有了灵性,行云流水般的,如一把剑挥舞在侠士的手上,而在场看茶的人不得不安然打坐,屏气凝神,等那女子一壶茶沏好,敬上,捧在每一个人手上的陶制的小杯却只如酒盅般大小。敬茶的女子还特意提醒大家,这茶是不能一饮而尽的,要先观其色,色泽清亮者为上品;再闻其香,香气醇厚的便是好茶;最后再小口喝下,当然这茶无法解喝,但能生津,口中有淡淡的茶的清苦,可细细地品味。
我不懂茶的优劣,却难得有这样一次细细品茶的机会。按照那女子要求的程序将一杯茶饮下,真的就品出了茶的清苦,茶的醇厚。顿时让人惭愧枉自生活这些年,居然成了不会饮茶的人。
不过,作为我等匆匆的过客及凡尘里的饮食男女,不可能时时都有访茶问道的这份闲暇和逸致。因而,我更喜欢的是那种平民生活里的茶。初次入川,所到之处,无论是都市还是偏远的小镇,街巷间多见的便是茶楼、茶馆,更多的只能叫做茶摊。这些茶摊经营区域似乎是没有限制的,当街支起炉灶,偌大的铜壶里时刻有沸开的水,只要有客人来,三五人聚拢一起,竹编的桌椅尽可以沿着街巷铺张开去。茶具多是粗瓷制品。迎来送往中,杯沿难免就碰撞出了缺口,有了缺口也大多无人挑剔的。沏茶的过程更加简练,那些民间的茶师,额头上似乎始终津着热腾腾的雾气,在茶客中穿梭着,顷刻间将一杯茶冲满,身边氤氲的便是淡淡的茶香和触之可及的暖意了。
这时的茶才真正深入了平民生活。在这样的平民生活里,也许没有人去刻意观察茶的舒展和浓淡的过程,只要一杯茶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和心脾的畅朗。对这些茶摊我总能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每次从有这种茶摊的街巷间穿行,愿意慢一慢脚步,听那些根本就听不懂的嘈嘈喳喳的声音,看那些似曾相识的又让你始终无法记清的面孔。我想,饮茶者大多也像这些粗瓷的茶具吧,在日常的喧嚣和不经意的碰撞中渐渐消磨着某种细腻和脆弱,不知不觉中也任自己的身心积淀着茶垢。况且作为平民,对这些心理的茶垢是无暇清理的,或本就无法清理,反而更能通过这些日积月累的体验用一种更淳朴更率真的心态去品读人情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
我们习惯了用粗茶淡饭来形容这样的平民生活,从这个成语里我们可以理解到节俭、朴素甚至于清贫,但粗茶淡饭绝对不是粗放,不是粗俗。粗茶淡饭体现着的恰恰是一种真正的精细,一种真正的对生活的热爱,是寻常百姓居家过日子的悉心料理。只是这种精细时时被浮躁和虚荣的世态掩盖着,不易被人们觉察到。不过,不论你本就是一介平民,或者是那些以成功者自居,并且远离粗茶淡饭的人们,假如有一天遇到挫折、失意,以至于绝望的时候,你感到的最贴切的关怀是什么?肯定是郁闷中有人用这种粗瓷的茶碗,捧给你或浓或淡且温热相宜的一杯茶。
由品茶而言茶道,由峨眉山间的竹叶青到讲述粗茶淡饭的平民生活,这茶俨然有了灵气,让人在波纹粼粼的梦河里荡漾着,不知归途。作者显然深得自然大成之妙味,直描述得人唾津潜溢,更深感返璞归真的意蕴。
1认真体会本文作者在写茶道时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想一想这么写有什么好处?你能得到哪些启发?
2本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和处事态度?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粗茶淡饭体现着的恰恰是一种真正的精细,一种真正的对生活的热爱……”其中有什么深意吗?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记人、叙事、状物表现出来的。因此,分析思想内容也就是分析人、事、物。中心思想要有概括性,一要概括出记叙的基本事实,二要概括出由基本事实体现出来的思想意义,在表达上多采用“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的形式。
竹思
高洪波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恭,“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吟啸且徐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也有不拿竹子善待的文人,譬如杜甫先生,他有名句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竹给予如此恶谥,而且还要动一番手脚下决心“斩”之伐之,也是破天荒的事,杜甫为何如此憎恨“恶竹”,不得而知,但他在成都的草堂前不乏修竹若干,或许是后人代植吧?
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立,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末梢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
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每根竹子的某一层竹节上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岔的,便是母竹,不分岔者,则为公竹。
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走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英国《泰晤士报》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
杜甫曾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像他老人家要斩恶竹一样,这两句名诗无意印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
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竹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儿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竹海里听竹,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刻,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个字,权当做一剂清凉解暑散吧……
竹,较单调粗重的森林多了精邃和深刻,比洪荒状况的草莽更显青翠欲滴。作者赏竹,寄情于永恒的朴素,陶醉于这部清雅的原始诗集。文中没有如诗如画的描摹,没有庸俗应景的浮夸,倒是明彻的文字更能让人品味出些许人生的况味来。
1想一想,作者引用苏轼与杜甫的例子对比,有什么作用?
2从这篇文章中你读出了哪些意境与人生况味?
3我们时常听到“情景交融”这个说法,那么,此文中的情与景到底是怎样交融的?
意境,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作者的主观感受与生活图景,简称意与境或情与景。
游戏气节
嫣然
儿子忽然向我要《三国演义》来看,让我吃了一惊。问他原因,他说现在正在玩一个叫做“烽火三国”的游戏。本来我一直反对电脑游戏,觉得那实在是误人子弟,但如今看到电脑游戏能让一个11岁的孩子自觉自愿地读《三国》,于是觉得这些游戏也不是一无是处。
只听孩子边玩边说:“奇怪了,为什么武安国被抓住之后招降三次就归顺了,而这个孔融就怎么也招降不了呢?”
我问他用什么方法招降,他笑我笨:“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用金子呗,用500两金子就能招降一次。第一次招降武安国的时候,给了他500两金子,他说:‘你乃叛军之徒,吾安能降你?’第二次招降的时候又给了他500两金子,他又说:‘一臣不事二主,焉能降你?’第三次的时候又给了他500两,他就不这么说了,他说:‘吾三生有幸,愿跟随大人一生一世。’就投降了。”
儿子继续说下去,“你说这个孔融怎么就招降不了呢?我现在已经招降了他8次,花了4000两黄金了,孔融还是不降,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听了大喜,告诉他:“孔融是文人,文人不爱黄金,讲究的是气节。气节,你懂吗?”
儿子显然没把我的话听进去,仍一门心思忙着招降孔融,甚至把他的兵马粮草都卖了换成黄金。
我不跟他一般见识,开始从我的书柜里翻书,“孔融让梨”他老早就知道了,不用再找,我要给他找文人的气节,找管宁割席、赵广拒画,想等一会儿好好给他上一课。
我在这边忙活,儿子也没闲着,只听他在那边自言自语:“怎么都一万两黄金了还不行呢?都21次了,孔融再不投降我就破产了!”
他在那边着急,我在这边窃笑:“小子,文人都是有信仰的,黄金有什么用?”
抱着一堆书过去正准备给儿子讲,却听到儿子大声的欢呼:“成功了!我一共花了11500两黄金,招降到第23次,孔融说了:‘承蒙厚爱,大人德高望重,小人愿效犬马之劳’。”
我一听,傻在半道,手里的书掉下来,把脚砸得生疼。
娃娃操作的电脑游戏,妈妈眼中的常态人生。内心松弛如顽童,生活亦饶致趣:游戏自可戏谑臆想,生活厚实却不改原貌。
1读完此文,你觉得妈妈与儿子的思想差别在哪里?妈妈心中想的是什么,儿子想的又是什么?
2想象一下,如果“孔融没有被招降”,妈妈会对儿子说什么呢?
人物语言是叙事类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书信、日记等。人物语言在叙事类和戏剧类作品中有重要地位,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手表
西西
我现在不戴手表了,也不记得把手表扔在了什么地方。表里的机件早已不再旋转,或者已经生了锈。这些,我都不管了。做我的手表大概是不快乐的。除了手表,我也不再给我的闹钟上响铃的发条。所以,我很久没有听见它杀猪似的在破晓时分把我吵醒。
我现在不怎么理会时间。肚子饿了,就去找一点东西吃;疲倦了,就去歇一会儿;看书看得高兴了,就一直看下去,直看到灯亮了,或者,天亮了。
朋友找我喝咖啡,我才想到多少要了解一下时分的交替。离家之前,会瞧一眼我那不闹的闹钟;到了街上,我就光看街上的时钟。我现在认识很多钟,什么地方有一座钟楼,什么地方的店铺外挂着一面四方旋转钟,竟然数完十个手指头都不够用。连我自己也感到意外,竟会渐渐地认识了一大群不同地点、不同模样的钟;铜盘般圆润的、指环般细致的、柠檬脸的、星空般错综复杂的,以及它们的响亮的、奇异的、荒诞的、闹笑话的名字。
在许多街道上,虽然耸立着店铺,却会连一个钟也找不到。这时候,我只好站在一旁,注视过往行人的手表:罗马字的、阿拉伯字的、中国字的、没有字的、跳动数字的,各种表随着各种手臂、各种命运在摆动。有时我看见钟点,有时看不见。
我依旧喜欢伏在桌面上睡觉。很多日子了,我不再听见手表那种轻微的答答声,但我听见自己脉搏的律动,均匀而清晰。我想:我原来也是一个颇准确的表,而且不用上发条。伏在桌面上,我常常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暗自思量,不晓得这个表什么时候会停止,没有发条可上的表,一旦停了,那就是永远的,停了。既然如此,一切浮动的是非功过,得失成败,都显得不重要了。
我仍然喜欢逛街,天气好的时候出外去感受太阳,大雨的时候去踩几脚水,任由时光在身边漂游,瞧它怎样静水流深。我正在学习把步伐放慢,仿佛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磨炼成一头蜗牛;车子来了,也不去追赶,车子开走了,也不觉得懊恼。我觉得这样子蛮好,我已经没兴趣和任何太阳、任何白兔赛跑了。
作者轻松运笔,大千世界,浮泛人生似乎并不重要,无非是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自然合理。对手表弃之不顾的深意在哪里,你又从中悟出了什么?
1“手表”一语双关,你觉得它代表了什么?
2你觉得文章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光阴似箭,岁月蹉跎,对于时间你是怎样看待它的?你认为应该与时间赛跑,还是任它慢慢流逝?
利用语言或语义的关系,特意让一个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指另一个意思,这种辞格叫做双关。
平民的电话
东方樵
平民的电话,像一只沉默寡言的猫,懒洋洋地趴在桌上或柜上。平民不像当官的,有那么多求他的人给他打电话,也不像做生意的,有那么多电话要打给别人。使用频率既然不高,又何必要装呢?这绝不是赶时髦。即使是平头百姓,哪家没有点急事儿呢?有了急事,到单位打多了遭人白眼,到电话亭打又划不来,对方有急事打过来,人家又老不肯传,算了,算了,咬咬牙装一部以备不时之需,亲友有个三长两短好联系,出差在外也好与家中报个平安……
电话在平民家中主要职能是“接”而不是“打”。平民没有哪个地方可以报销电话费,每一子儿都得自己掏,打一个电话得好几毛甚至好几块呢,得悠着点!平民一般不打长途,实在非打不可的也总是要挨到九点半或周末,图的是半费。他打长途,总是把要说的话先想好,一拨通就打机关枪似的喷过去,最担心打过去的电话像捣糍粑的木杵似的一时半会儿抽不出来,秒针移动的微响令他惶然心惊。给没有电话的另一个平民打电话也伤脑筋,这种人往往要转好几个号码才有可能找到,转一个号码犹如翻越一座山坳,小心翼翼地翻过几座“山坳”之后,要找的人却没有人知道或知道也不想传(因为你不是官家),“啪”的一声那头挂断了,空耗了许多电话费不说,那“啪”的一声硬使人有一种神经被切断的感觉。平民家好怕这样的来客,交游甚广而偏偏手机未带或是没电了,客人像在办公室里一样,举起话筒接二连三地打,他得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一任这家伙挥霍唾沫,客人已打了不老少了,他还得满脸赔笑,说:没事儿,没事儿,你尽管打!心里却暗暗叫苦:妈的,这个月,又不知道要多交多少冤枉电话费。
平民家不会有蓄意的电话骚扰,不会有电话咒骂,不会有电话绑票,但接到拨错号的电话却是常有的事。平民可能从电信局要到了富于特点、让人过目不忘的号码,加上使用频率又不高,因此甲平民与乙平民的号码很容易搞混。铃响了,他很当个事儿接了,没想到是一个陌生的声音:“喂,某某在家吗?”“某某在不在?”连称呼都不称呼,好像平民是用不着称呼似的。告诉对方说拨错了,缺乏教养的陌生人连声“对不起”也没有。哪天要是碰到几个这样的电话,他心里就隐隐有些不快……平民也有讨厌电话的时候,比如午休,午夜,或是孩子复习考试的非常时期。但就像夜晚无法抗拒梦的来临一样,谁也无法抗拒电话的不期而至。这时的电话机,好比阿喀琉斯之踵。铃固执地响着,平民像不忍心看到有人溺水而不救一样,不忍心让铃声自行寂灭。本来也可以学学当官的叫电信局挡驾,或者故意把话筒搁起,或者干脆拔掉机上的线头,平民觉得这种拒人千里的做法于德有亏,于是不做。
尽管平民一个月够买十几斤排骨的钱化做了电话费,尽管电话在给平民带来方便的同时还带来些烦恼,但平民的电话不会拆掉。人毕竟是渴望与外界沟通的,而电话已成为人生命触角的延伸,懒洋洋的“猫”醒着呢,一摸就会听到天各一方的友声。
哈哈,明明是被作者诙谐侃的“懒洋洋‘如猫的物什’”,怎么偏偏有了许多的真味和生趣呢?足见作者笔下功夫平实生花。谁说平淡的便索然无味——源于生活的,发自肺腑的往往深具打动人心的魅力。
1平民家的电话都带给平民哪些方便与不便?
2这篇文章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尽在其中,欣赏作者语言的风格,并体会其中的优点。
3文中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指出来细加品味。
用语言雕塑描写的艺术,即文学。语言艺术最显着的特点是形象的间接性,它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之后,再借助想象和联想,感觉到形象的所在,并了解形象所表达的意义。
怎样欣赏这些文章呢?这是些简单的文字,阳光是偏旁,风雨是主体,解说是破土到含苞的成熟、碧绿转金黄的收获。但这又是些多么神奇的文字啊,从那一笔一画中汩汩流淌出了多少文章啊,或振奋人心,或低沉婉转,或诲人不倦。《茶道》、《竹思》两篇文章都是祖国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加以融会贯通,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感悟以借物抒情的方式揉合到文中,读来如清风拂面,似幽香袭人,字里行间都透露了文化的底蕴和高雅的情趣。优秀的散文,往往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事喻理,来深化作品的思想内容,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没有文化底蕴,没有真情实感,没有丰富联想的散文,思想是苍白无力的,艺术也是寡味的。
《游戏气节》、《手表》、《平民的电话》三篇文章很好地表现了平凡人在平凡生活中的逸趣,通过对几件普通事物的描写,抒发了普通人的不普通情怀。
生活中的趣味,不管是俗趣还是雅趣都具有其可取之处,毕竟它是我们经历着的并且是实实在在存着的,经历过的事必能产生真实的感情,也必能体会到其中真正的乐趣,不管是朦胧温馨的情调,还是震撼人心灵的生机,赏趣的心谁都拥有,就让我们在生活的花园里抽一枝最鲜艳、最灿烂的花送给自己——快拿起笔来,去捕捉生活中那闪亮的一抹光阳吧!
生活中,“趣”的表现方式有很多,有关“趣”的词汇语也很多——趣事、趣味儿、趣闻、趣剧、自讨没趣儿、相映成趣。有关“趣”的趣文也很多,本单元所选的趣文,只是文化生活中的沧海一粟。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确实如此,杂趣的事情,优雅的美景,随处可遇,关键是我们要去做一个有心人,去创造,去发现,去品味。只要你愿意,无论是在早上,还是晚上,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郊外,你都能发现或拥有一份轻松的雅趣。
1餐桌是一种文化,也是人们喜怒哀乐发生的地方,请以“餐桌”为话题写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600字左右。
2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的有许多许多……请以“珍惜所拥有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