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子纤维。植株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2米。棉花开花后不久会留下小型的绿色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长约2~4厘米的纤维,这就是棉花。
棉花的“老家”在南美洲的秘鲁和亚洲的印度。早在四五千年前,当地人民就开始种植它了。棉花还有个雅号叫“绵羊果”。也许是它能结出一种白色绒毛像羊毛似的果实,而且暖暖的也像羊毛一样,所以叫作“绵羊果”。公元前2500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印度时,棉花随之传到欧洲。从此,欧洲人才开始认识并种植这种可以衣被天下的“绵羊果”。欧洲人见它结出的果实有软绵绵、令人舒适的感觉,所以给它起名为“棉花”。
棉花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夏禹时代,海南岛少数民族首领将棉花作为礼品贡奉给中原君主夏禹,那时海南岛上的人们不仅能种植棉花,而且能用简单的方法制成粗布——幅布了。在秦汉时,中原统治者常常勒令海南少数民族进贡这种幅布。到了三国时,棉花种植已经遍及两广和福建等南方各省,唐宋以后,更是遍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纺织染色技术也都有了进一步提高。这时,有一个最值得人们称颂的女纺织革新家名垂青史,她就是江苏松江县的黄道婆。
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间,是松江泥乌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她出身贫困,为生活所迫,十二三岁起就给人当童养媳。白天干活,晚上纺纱织布,担负着繁重的劳动。当时的纺车是脚踏的,很笨重,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来说,这活计无论如何也是十分繁重的。黄道婆的公婆对她不好,丈夫也要打骂她。一次她被公婆、丈夫毒打后锁进柴房,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的生活,决心逃出去寻找活路。半夜,她在墙上掏了个洞,逃了出去,躲进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随船来到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热情好客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而且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在当时,云南和海南岛的兄弟民族,已积累了一套棉花纺织加工技术,就纺车来看,已有直径在30~40厘米的小竹轮纺车,以适应棉纤维比丝麻纤维短的纺纱需要。岛上的黎族妇女几乎都会纺纱织布,她们织的彩色床单和围布尤为精美,经常远销内地,很受人们欢迎。
黄道婆看到黎族妇女的技术比自己家乡要先进得多,就虚心求学,并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纺织技术的特点,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
时光流逝,黄道婆由少女变成了中年妇女,思乡之情日深。公元1295年,她带着黎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先进的纺织技术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乌泥泾。这时候,元王朝的统治者重税勒索,要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江西等棉花种植区每年交纳10万匹棉布,江南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黄道婆带回的纺织先进工具和技术,使这里的棉纺织业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乌泥泾的妇女在黄道婆的热情指导下,学会了织被、褥、带、幔等棉织品,在这些棉织品上缀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夺目,栩栩如生。附近上海、松江、青浦、太仓、苏杭等县竞相仿效,产品远销各地,备受欢迎,特别是她们织的被更是质量精美,被人们誉为“乌泥泾被”而驰名全国。松江一带因此成为全国棉织业的中心,历经几百年而不衰。18~19世纪松江布更是远销欧、美,获得很高的声誉。人们称颂“松郡棉衣、衣被天下”。
翻开中国古代的纺织工艺技术史,我国古代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改革棉纺织业的功绩应占一席之地。她去世后,家乡的人民为她举行公葬,还在镇上替她修了祠堂——先棉祠,以表达劳动人民对她的怀念和敬佩。
知识链接
棉花的花朵会变色,早晨是白色的,不久后会变成黄色,到下午会变成粉红色。第二天,会变得更红或是紫色,最后会变成灰褐色,然后脱落。棉花花瓣的这种变色本领是因为它的花瓣里含有各种各样的色素,随着太阳光的照射和温度的变化,色素也跟着发生变化。某一阶段时哪一种色素表现的条件最成熟,花瓣就显示出哪一种颜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