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中原十八年-一种深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的故乡南阳是全国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地方。

    但许多年间,很少人知道它的价值,其中许多被人们随意地砌在院墙、猪圈和桥墩上,任凭风刮雨淋。二十世纪初,南阳城里有几个文化人尽自己的力量保存了一些,但全国范围内并无人重视此事。直到二三十年代,远在上海的鲁迅先生两次出钱托他的学生到南阳为他拓取汉画像石刻的拓片,预备出版,这才起了人们的注意,社会才逐渐懂得了它的价值。

    五十年代,田汉先生到南阳,看了几块汉画像石之后,喜出望外,认为是我们国家的宝贝。他听说在方城县境内还有一个桥墩上砌有汉画像石,执意要去看看,最后因大雪交通断绝没法成行,田汉先生竟面朝那座桥的方向,连鞠三躬。

    再后来,南阳在建成汉画馆的时候,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馆名。

    这之后,又有一位文化人对南阳的汉画像给予了深情关注,他就是冯牧先生。

    冯牧先生对南阳汉画像的关注,起因于我的一篇小说。

    1991年,我的中篇小说《左朱雀右白虎》在《长城》杂志第一期上发表,这篇小说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故乡几个文化人冒死保护汉画像石的故事。小说发表不久,责任编辑告诉我,说冯牧先生对这篇写汉代画像石刻的小说挺感兴趣,可能要为这篇小说写点评论性的文字。我听后当然很高兴。很早就知道冯先生的名字,读过他写的关于云南的散文,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评论家,当年李存葆先生的《高山下的花环》和邓刚的《迷人的海》就是经他推荐给全国读者的。他能读到我的小说而且感兴趣,立刻使我写小说的自信心增强了不少。这之后不久,责任编辑又告诉我,冯牧先生愿意亲到济南参加关于这篇小说的座谈会。我感到意外而兴奋。

    座谈会召开时,七十二岁高龄的冯牧先生果然如期而至。尽管这篇小说的毛病不少,冯先生在会上会下还是给了我很多鼓励。也是在这次会上我才知道,战争年代,冯先生做随军记者的时候,曾随部队到过我们南阳辖区里的内乡县城,而且在县城里见过汉画像石,他对这精美的汉代艺术品印象很深。他说,他在内乡县城看到汉画像石是在一个晚上,他一下子就被石刻画像的神韵吸引住了,那个晚上便也因此留在了他的记忆里。他那时并不知道鲁迅先生对这些石刻的看重,但他本能地知道,这些艺术品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可惜那是战争年代,他也只能想想而已。会间,我送他一本《南阳汉代画像石》画册,他爱不释手地翻看着,有时会被某一幅画像吸引住,长久地端详着。

    那次座谈会结束之后,冯牧先生又在济南停留了两天。他听说山东省博物馆里收藏有汉画像石,提出想去看看。他说:我们国家出土汉画像石的地方较多,苏北、四川、陕北、山西、鄂北都有,这些地区的汉画像石,由于时代有早有晚,经济和文化水平不一,加上人们生活习俗有异,艺术风格上就各有不同,我过去在徐州看过那里保管的汉画像石,在风格上和南阳的汉画像石刻有不少差别,不知山东这里出土的汉画像石刻会是什么样子。汉代的交通不发达,一种艺术样式会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异的。我和朋友听后便急忙去联系,不巧得很,那几天博物馆里正在整修,没法参观。看见老人失望的眼神,我便提出,陪他去济南郊区的四门塔和千佛崖看看。他点头说行。

    四门塔位于历城县柳埠村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是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建造的。我陪老人来到塔前,他立刻精神一振,兴味十足地绕着用大块青石砌成的方形单层塔身转着看着,并说,隋塔以砖砌居多,且多为多角多层,此塔只有一层,又全用青石砌就,呈方形,高度又仅有十几米,在塔中是稀罕之物,是有独创性的建筑,应属珍品,值得一看。听他这一说,我想起故乡河南邓州那座隋塔,那塔在用料、结构及造型上和这座塔的确不同。我给他描述了邓州那座塔后,老人说,看东西要学会比较,比较之后才能看出其中奥妙。看作品看作家也是这样,有比较才能有发现。我明白老人这是在向我传授鉴赏技巧,就更留心听他讲话。他说,看你们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要与汉以前和以后的石刻艺术品相比较,这样才能发现它的妙处……

    看完四门塔,我又领老人到不远处的白虎山崖壁上看千佛崖造像,这崖壁有六十余米长,有大小佛龛一百多个,佛像二百余尊。这些造像大部分成于唐初,冯先生在唐武德、贞观、显庆和永淳年间造的佛像前看得特别仔细。他一边看着那些佛像一边告诉我,唐代和汉代一样,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也特别强,表现在雕刻和塑形艺术上,就显出一种夸张、雄大和粗犷豪爽之风,你看这些佛像造得也特别有生气,一个个筋肉饱满精神勃发,和宋、元、明几代的造像就有不同。我听罢细细看去并逐一比较,果然发现了其中的不同之处。那天往回返时,老人很高兴,说,这两处文化遗存,是研究隋唐时代建筑雕刻艺术的重要标本,甚至对研究那时的经济发展也有帮助,就像你们南阳的汉画像石,不仅使我们可以了解汉代的艺术发展情况,也是研究汉代经济、政治以至科学的重要资料。这一天我也觉得收获不小。这两处古迹过去我也来看过,但只是看热闹,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看出门道。

    翌日,我又陪老人去了位于历城县西采石村东北的房彦谦墓游览。生于公元547年的房彦谦,通涉五经,工草隶,曾任北齐齐州刺史、隋监察御史等职。他居官勤勉廉正,隋文帝杨坚派人考察州县群吏,推房为“天下第一能吏”。其子房玄龄为唐太宗贤相,父以子贵,被追赠为徐州都督、临淄公。我们到达之后,冯先生先去看墓前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的那通《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他低声把碑文念了一遍,其流利和速度之快令我吃了一惊,我的眼睛根本跟不上。他像是看出了我的诧异,说,我过去读书时喜欢欧阳询的书法,读过他书写的许多碑文。我们在墓旁坐下歇息时,他看着房彦谦的墓说,人想名留后世,只靠修墓是不大行的,墓修得再大,后人该忘还是会忘的,重要的是给人留下说的东西。做官的要名留后世靠政绩,为文的要名留后世看作品,你们年轻人,要紧的是写出好作品,写出能传至久远的作品,这才是大事。你的《左朱雀右白虎》只是你创作上走出的一步,不要不能也不值得满足,要争取写出大作品。所谓大作品,就是要给人一种沉实雄浑的感觉,就像汉画像石刻给人的那种感觉。你们这一代还是幸运的,要珍惜历史给你们的机会。

    那天往回走时,我们在车上又说到了汉画像石刻。冯先生说,你们南阳能出土数以千计的汉画像石,成为全国出土此类艺术品较多较集中的地方,并不是偶然现象,你想没想过这其中的原因?我说,一个原因可能是南阳在西汉时就是大城市,是与洛阳、临淄、邯郸、成都并列的大都市之一;另一个可能是因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他的主要将相都是南阳人,他们对南阳百般经营,使南阳成为了帝乡。他点点头说,这些当然是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南阳当时的经济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南阳当时是全国重要的冶铁基地,《汉书》上说过,大农丞孔仅在南阳大冶,皆致产累千金。冶铁业的发展,铁质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兴修水利成为可能,使广开土地,深耕细作有了保证,所以史书上说你们南阳当时户口大增,比室殷足。经济发展衣食富足为厚葬习俗打下了物质基础,画像石墓正是厚葬的产物。我觉着他分析得颇有道理。

    冯先生预备次日回京,晚饭后,我去他住的房间里小坐,老人又拿起那本汉画像画册,边翻看着边说,从画册上印出的这些画像上看,你们南阳汉画像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已经突破了商周时期那种呆板抽象的模式,注意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素材,写实已成为重要倾向,但并不是那种机械的摹写,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也充分利用夸张的手法,使描画的对象更具典型化,看上去更具感染力。以后有机会,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那些画像石。我一听急忙说道,你以后若有南行的机会,返回时从焦枝铁路线上走,到我们南阳下车,停一两天就行,到时候我陪你去汉画像馆里仔仔细细地看一遍。他笑着点头,说好吧,我一定争取去一趟南阳。

    我当时并没有把冯先生的答应太当真,以为他不过是随口说说罢了。没想到一年多后的一天,正在南阳写作的我,忽地接到冯先生的电话,说他不久将去南方一趟,返回时可能会在南阳停停。我听了很高兴,告诉他我这些日子不出远门,他北返时拍个电报来就行。不想我等来等去,一直没有消息。事后才知道,他那次南行中身体一直不舒服,回返时身子很弱,同行的朋友们因担心他的健康,都劝他不要再中途在南阳下车。他后来在电话中告诉我,当列车在南阳站作几分钟停靠时,他一直贴着车窗向外看着,这儿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儿有美丽的汉画像石,他很想多看几眼,他说他为没能下车感到非常遗憾。我在电话中宽慰他,等你以后身体好了再来。他当时答应了,未料没过多久,疾病就缠上了他,他去南阳看画像石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他去世后,在八宝山公墓和他告别时,我望着他的遗容在心中默默说道,你虽然没去成南阳,但你对南阳汉画像的珍视,你对先祖留下的艺术品的那种深情,我们年轻人会记在心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