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中原十八年-羡慕向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由于山水的阻隔也由于我的交际范围有限,几千万江西人中我只熟识十来个,朱向前是其中的一位。

    上帝安排我这个豫西南的乡下人和来自于赣西南的朱向前在北京相识,肯定有他的道理。一个人一生中认识的人极其有限,十三亿中国人中和你在一起开过会,在一张桌上吃过饭,在一个领域做过事的人能有多少?世上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看似偶然,其实都不会毫无缘由,因而也都值得珍视。

    江西这个明朝置省的地方除了盛产战争故事和英雄之外,还有名山、名湖、名阁、名瓷,有许多令外省人羡慕的东西;和向前相识之后,发现来自江西的他身上,也有很多让我羡慕的东西。

    我羡慕他有一副好口才。说话,是人和这个世界联系的主要渠道之一,有没有好的口才,也就是能不能用恰当的话语把自己心里想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是衡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参数。遗憾的是,内向的性格造成了我口拙,正是因此,我总留心那些口才好的人,期望向人家学习。向前的好口才我是无意间发现的,我无机会听他在正规的课堂上讲课,但听过几次他在文学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他的发言总是言简意赅,能迅速抓住作品的主旨,而且用语恰切,逻辑严谨,感情充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征服力,如果听者没有很强的定力,一般会成为他的观点的俘虏。我还听过他在饭桌上聊天,寻常的一件事情,经他口中一说,竟妙趣横生起来。据说听他讲课的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少有打瞌睡的时候。听说平日里常有人来请他去讲课,我想,要是给他在公众场合进行选举演讲的机会,他大约是能很快征服他的听众并获得多数选票的。

    我羡慕他在评论事业上连连获得好收成。做文字事业的,都知道这东西和种庄稼有点相似,收成难料,种子、气候和田间管理任何一个环节上出问题都会遭灾。也是因此,几年遇到个好收成,都感不易;若想连获丰收,一般人都不敢去想。可向前这些年在评论事业上的收成一直很好。他的单篇文章在全国的报刊上经常可见,有时一篇文章数家转载,成书的数量更是可观。如今,他已出版《军旅文学史论》专著一本,出版《初心与正觉》《沉入生命》《寻找合点》等文论集七本,还出版小说集一本,主编书籍三套。由这份收成可以知道,他付出的劳动量不是一个小数字。我们写小说的明白,评论家写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常需要阅读几十万字的作品,以他的写作量去推算,他的阅读量当有几千万字。这样一算,方知他的好收成背后是艰苦的付出,在羡慕他的同时更生了佩服——须知,他的这些写作和阅读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我羡慕他能把评论文章写得五彩缤纷。如果说小说家要不断超越自己,把作品写得各个不同异彩纷呈很难的话,那文学评论家要把评论文章都弄得面目姣好各个诱人就更难了。因为后者毕竟主要是凭借逻辑思维和使用学术语言去完成的,在文字的挑拣选择上余地不大。但把向前的文论集上的文章一路读下来,却真有一种五彩缤纷的感觉。这种感觉,首先来自于他语言上的那种跳跃性变化。大约因了他写过小说和诗歌的缘故,他的评论文章在用词上总是格外随意和大胆,而且许多文章的文字组合后韵味呈异,或活泼,或凝重,或奇诡,或洒脱。其次,是来自于一种文中气势的变换。他有的文章,气势内敛,读来如听潺潺溪水流动;有的文章,气势微张,读来如听江水流淌;有的文章,则气势高扬逼人,若论及一个问题,必是把论据像骤发的山洪一样排山倒海般地推涌到你的面前,迫使你承认他说得有理。再就是来自于他目光聚焦点的不间断移动。读他的文章能看到,他的目光有时聚焦于某一篇作品中流露出的心理倾向,有时聚焦于某一批作家的创作动向,有时聚焦于某一时期的创作问题,有时聚焦于世界文学的流变,有时聚焦于文学先锋队伍抵达的地点,有时聚焦于文学中军所在的位置,有时聚焦于文学后续部队的状态。这种聚焦点的不停移动,也造成了他文章内容的不断变化,使读者读来不断有新的收获。

    我羡慕他在评论作品时有一双能看透作者用心的犀利眼睛。作家在写作时,总是把自己的意图和用心尽力隐藏在文字背后,企图将自己对人、人生、社会和大自然的认识与思考悄然送进读者的心里,可当书出版以后,他们又总是希望有评论家能看出他们的意图和用心,因为如果专业的读者都不能解读作品,作家就有些担心自己的意图和用心很难被一般的读者领会,从而使其成为永远的谜埋在文字堆里。我和向前共同参加过一些作品研讨会,也读过他对一些作品的评论文章,我发现他的眼睛厉害,总能一下子看透作家的用心和意图。拙作《第二十幕》的研讨会他参加了,他在发言中指出,作者在书中对尚达志这个人畸形内心的刻画和描述,尤其是通过盛云纬临死时留下的那封信,意在表现造成男人人性缺失的复杂外部因素和对这种缺失的鄙视与谴责。我听后心中很高兴,为自己得到了理解而高兴。这使我再一次领教了他眼睛的犀利。当然,他这双犀利的眼睛不是凭空有的,应该是无数卷诗书熏染而成。

    我羡慕他身上总是洋溢着一股向前奋斗的劲头。人过了四十五岁,暮气总要或多或少地浸上身心,像我,做事不敢再有大的计划,得过且过的时候多了,少了年轻时那股一往无前的精神。可和向前聊天,很少见他为什么事长吁短叹,他总是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他在读什么书写什么东西忙什么事情,浑身洋溢着一股朝气和不停向前奋斗的劲头,使倾听他说话的我们也感到了振奋。他有次说到打乒乓球,说他正在坚持练球,争取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使球技有一个大的提高,以便和某位乒乓高手一比高低。话语的口气完全是二十来岁年轻人的,内中那股大步向前的精神令听的人不能不受到感染。我想,他有这种精神,他在评论事业上就还会有新的更大的造就。当年他父母给他起名为“向前”,大概就寓示着一种期待,他可能时时都在牢记着这种期待吧?

    我羡慕他能同时在两个领域取得成功。向前这些年不仅在评论事业上有了成就,还做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训练部长,在仕途上突飞猛进。仕途于我十分陌生,那上边的风景我无缘看到,但据说其上除了有鲜花之外还有一些陷阱,向前能在欣赏鲜花的同时轻巧地跃过那些陷阱,令我佩服。一般人做了官,通常都不得不放弃事业上的追求,因为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向前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得不错,二者分明都没有受到影响。我猜,他大概每天都在不断地转换身份,一会儿是官人,一会儿是学者;走进办公室和会议室是官人,走进书房面对书籍和稿纸时是学者。这肯定有些辛苦,但也有证实自己潜力和能力的乐趣,愿他在这两个领域都能继续发展。

    我还羡慕他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张聚宁过去也写小说,是文坛中人;后来做官,直做到全国人大侨务委员会的办公厅主任,官至正局级。听说能文能官的聚宁女士对向前的工作全方位支持,是他许多文章的第一读者;而且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不使他分心。他们的儿子对文学也有一份热爱,经常听听广播中的文学节目,翻翻爸爸的藏书,全家人偶有时间坐下来聊天,也有共同的话题。人到中年,家庭这个能提供温情和歇息的港湾变得格外重要,向前拥有这样的家庭,的确让人羡慕。

    我也羡慕他有好酒量。向前在文章中说过,他喝酒不喜喝啤酒而最爱喝白酒,这话就说得痛快。1996年秋天,他恰巧和我们总后的一帮人乘大巴车沿青藏公路去拉萨,到拉萨时是个中午,因为连日的奔波需要解乏,也因为高兴,拉萨兵站的同志们在饭桌上拿出了白酒。那是我第一次看向前喝酒,他连连举杯,喝得尽兴而痛快,直喝得面如重枣。海拔三千多米的拉萨不是个适宜喝酒的地方,但那天他喝的酒大概不少。他那个中午和李师东、王中才先生频频碰杯的画面,使我窥见了他性格的另一个方面。我因肠胃不争气,很早就戒了酒,对酒的暗馋使我对能喝酒的向前十分羡慕。

    我现在想,上帝安排我和向前相识,大概就是为了给我提供一个衡量自己的坐标,让我知道自己处于中国人生存图景中的哪个位置;是为了告诉我:这世界上值得你羡慕的人还有很多!你不能安于现状,你必须继续努力!

    我感谢这种提醒,可我也知道,有些东西你一生只能羡慕而不能拥有,有时安于现状可免去许多痛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