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梦-本固枝荣苗茁壮 青出于蓝胜于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书记余日洋和蔡东方、钟灵秀两口子一起,走到库房门前的花坛旁,前后左右地转悠了一会儿,就开始动手了。

    蔡老师先把红芍药挖了出来,放到花坛外面。他又扩了扩土垵,然后,又从挎包里掏出一包自己配制的专用花肥,洒了进去。

    老书记说:“等一下,我再去邻居家里,找一挑子土粪。我们多给花儿加一些底肥。”

    不一会儿,老书记还真的挑来了两筐农家肥。

    蔡老师把土粪倒进垵里,用铁锨掺和一会,浇进去一桶水,渗净了,又从花坛里面铲了几锨熟土,添加到垵子里,这才让灵秀小心翼翼地把红牡丹栽了进去。他培完土,踩实了,又浇了两桶水。

    几个人站在牡丹花旁,看着、说着,等水渗下去了,又培上一层干土。

    老书记在这个时候,讲了一段邢台柏乡老战友讲过的汉牡丹的故事:

    一九三七年,日本鬼子侵占了河北柏乡县城,日本军官高九中雄对这千古名花早有耳闻,已垂涎三尺,急于占为己有。这个家伙迫不及待地派人抓夫,要把汉牡丹连根挖走,运回日本,好向他那日本天皇陛下请功讨赏。日军曾先后两次兴师动众,深掘数尺,但均告失败,汉牡丹“宁死不弯中华腰,衷心不负国人恩”。宁死不弯的汉牡丹遭此劫难后,好几年不开花。直到一九四九年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春天,汉牡丹竟还在原处破土而生,连片而发,同株异花,且枝繁叶茂,含翠吐芳,重现人间。可见汉牡丹有着多么强烈的民族气节。

    说到这,红牡丹栽完了,蔡老师说:“我们的任务完成了,该回去了。谢谢您,老书记!”

    “忙什么啊?来了就干活了,还没喝口水呢。走,进屋去,喝点水,歇一会儿。”

    在老书记的那间简陋的办公室坐下了,供销社的小会计送来一壶开水,给沏上茶,倒了三杯,端到三个人面前,客气了几句,出去了。

    蔡东方一边端着水杯喝水,一边看着墙上的照片。他一愣,问:“老书记,您是老兵?”

    “是啊,我是九十六团的,董存瑞的战友,打过隆化,参加过抗美援朝。老了,好汉不提当年勇啊!”

    “太巧了啊!我父亲和灵秀的父亲是老战友,杨得志司令员十九兵团的,也打过隆化、赴过朝鲜的。”蔡老师说。

    老书记一听老战友,立刻激动起来:“是吗,真是太巧了,我们都是老战友啊!你们二位的父亲,现在可好?”

    “都退休了,身体都不怎么好,在北京密云的干休所呢。离滦平县不太远啊。”

    “就是啊,这才多远啊!口里口外的事。他们两位比我岁数大,是我的老首长、老大哥啊。有机会,我去看看他们。”

    “我俩的父亲是老战友,在一个干休所。我俩是去干休所看老爸时认识的。毕业时,北京留不下,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了一个离北京最近的河北省的一个县,就都下放到滦平支持边远山区建设来了。好在离北京近一点,可以经常去看看老人家。本来,我学的是园林专业,老家是辽宁;她老家是山东菏泽,学的是艺术。我俩不是一个学校的同学。到了滦平,我俩就是最亲近的人了,后来还成了两口子。这也是和滦平有缘啊!今天认识了您这位父亲的老战友,更是有缘了。”

    “你们两个原来都是我老战友的孩子啊,有出息!别走了,去我家,咱们爷几个好好说说。”

    “还去吗?”两口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感觉不好意思了呢。

    钟灵秀先开口了:“余叔叔,您看我们还是别去了吧?我们这空手巴拉的,什么也没给您带,多不合适啊!以后,我们再专程来看望您老人家,好吗?”

    “你们叫我叔叔了,还说什么客气话啊!走吧,我家离这不远。我大儿子和他媳妇今天可能都在家,正好有人给咱们做饭、炒菜啊!”

    还是东方这个东北大汉爽快一些:“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走吧,咱们以后有空常来看看余叔叔就是了。”

    一进家门,看到了满院子的大树根,蔡老师恍然大悟:“哎呀,这是余鸿儒的家吧?余叔叔,您是余鸿儒的父亲啊!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啊!”

    “我听说鸿儒和彩霞结婚了,他们真是太幸福了,最完美的一对夫妻啊!”

    听见了院子里的说话声,先是彩霞挑帘迎了出来:“我的天呐!这不是蔡老师和钟老师吗?您二位真是稀客啊!快屋里请。鸿儒——你看谁来了!”

    鸿儒也跑了出来:“哎呀,我的两位老师来了!今天这是什么日子啊,喜鹊叫喳喳,贵客到我家。”

    “闹了半天,你们早都认识啊!”老爷子笑呵呵地说。

    “爸爸,您不知道吧?这位蔡老师是我的中学语文老师,还是我的根雕老师呢!钟老师是我们宣传队排京剧时的艺术指导。两位老师对我们可好了啊!”

    “那就更不是外人了,快去炒菜,我们爷几个今天好好喝几盅!”

    彩霞去准备饭菜。钟老师说:“东方你和余叔叔说话,我去给彩霞帮忙。”

    老人家一看鸿儒和蔡老师聊起了根雕,自己插不上嘴,就说:“你们小哥俩好好研究你们的根雕,我不懂那玩意儿。我去找找我的小孙子,回来了咱们一起吃饭。”

    “您去吧,我也不怎么懂,和鸿儒一起学习学习。”

    “蔡老师,您可不能客气啊!您是我的根雕启蒙老师啊!”

    两个人到院子里一边看着,一边切磋着。蔡老师说:“咱们北方,可供选择的根材还是很多的。古人多是南方根雕艺人和作品,现在北方也不少了。东北有柞、栎、杨、榆、椴、桦、映山红等硬杂木的根。华北和滦平这一带,还有山枣、荆条、松树、刺槐、椿树、梨树和山葡萄、山窝瓜等。这些树根的生长因为不同的气候、水分等条件,形成了天然的奇形怪状,可供我们借以造型,奇和巧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鸿儒拿着笔和本,记着蔡老师说的每一句、每一字。他接着说:“这几年,我做根雕已经上瘾了。锯、木锉、凿子、刻刀、扁铲、斧头、木锤、刨子等工具,我都置备齐了。砂纸、砂布、胶、漆、清油、石蜡,也都有。”

    蔡老师指着一个半成品说:“根雕创作的根本手法,就是运用夸张、幻想和抽象等手法,去反映现实生活中某种动物或物体的造型。巧妙构思很重要。你这个构思就很好。根雕制作应该强调三雕七借和意向造型。在雕琢上,要注意三雕七磨。”

    “我现在知道注意不留雕琢的痕迹了。”

    蔡老师问:“你是怎么做防裂的呢?”

    “阴干、水煮、浸泡、烘干。杀虫主要用六六粉,漂白粉蒸煮。”鸿儒回答。

    “不错了,因材而异。行啊,鸿儒!这才几年,你已经成内行了。我都不如你了。”

    这时候,院外,传来了一个老太太追着一个小男孩对唱着儿歌由远到近的声音: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前唱大戏。

    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

    推碾子磨面做饽饽,爹一个,娘一个。

    给小外孙留一个,搁哪儿了?

    搁窗台儿,叫猫叼去了。

    馋猫呢?猫上树了。

    大树呢?树被火烧了。

    火呢?火让水浇灭了。

    水呢?水让老牛喝了。

    老牛呢?老牛扒皮了。

    牛皮呢?皮蒙鼓了。

    大鼓呢?鼓打破了。

    鼓圈呢?让“老爷儿”晒裂了。

    “老爷儿”让云遮了,

    云彩让风刮散了……

    “是我小儿子福禄和奶奶回来了。这都是奶奶教的,会的可多了。”鸿儒说。

    蔡老师迎了上去:“大婶,哄孙子玩去了,累了吧?”

    “可不是,这小家伙,淘气啊!一时不闲的,我都撵不上他了。怎么在这呢,快进屋吧!”

    几个人一起进了屋。彩霞已经把桌子放到炕上,桌上摆着炸豆干、咸鸭蛋、豆腐皮拌粉丝和腊肘子。还烫着一壶酒。

    “嗬,这么一小会儿,彩霞就做了这么多菜啊!真麻利啊!别做那么多菜了,让我们两口子多不好意思啊!”蔡老师既是夸奖彩霞,又是在客气着。

    彩霞快言快语:“还不是钟老师给我帮了大忙了,也没什么好菜,就是庄稼饭菜,蔡老师第一次端学生家的碗,将就着吃吧!”

    蔡老师让叔叔、婶子坐到了炕里上岗的位置,自己在炕头挨着大叔,鸿儒挨着蔡老师在炕沿边坐下了。炕梢的地方,留着给钟老师和彩霞。

    “小福禄,上炕里挨着爷爷奶奶去吧。”蔡老师叫鸿儒的儿子。

    奶奶说话了:“不能让孩子上桌,他等一会儿吧,他两个姐姐一会儿就下学回来了。家里有客人,孩子出去玩。听话!”

    彩霞推让着:“钟老师快上炕,还有几个菜,我自己炒就行了。您是我家的贵客,怎么能让您干呢!”

    “我不忙的,我也不会喝酒,等你炒完菜,咱俩一起坐吧。”

    鸿儒说:“钟老师,那怎么行啊!您不来,我怎么能坐呢!”

    钟老师进屋了,坐到了炕上。鸿儒按着父亲、母亲、蔡老师、钟老师的顺序,斟满了酒,彩霞和自己的酒盅,也倒满了。“爸爸,您说话吧,咱们可以开始了。”

    老爷子说:“今天,难得我老战友的两个孩子,还是鸿儒和彩霞的老师,第一次到我们余家。粗茶淡饭,不成敬意。来,我们共同干了这第一盅。”

    酒,喝起来了。老爷子、蔡老师和鸿儒一口干了。老太太和钟老师,只是抿了那么一点点。

    摊鸡蛋、腊肉炒韭菜、干豆角炒肉、菠菜熬豆腐,一个接一个端上来了。

    这时候,鸿儒的两个女儿放学回来了。彤彤进门就问:“妈妈,家里来客人了,我应该叫什么啊?我可以进屋看看吗?”

    “彤彤和珊珊回来了?来客人了,是你爷爷老战友的孩子,还是你爸妈的老师,叫蔡老师、钟老师。你进屋去见见客人,就出来去哄小弟弟玩吧。”

    彤彤和珊珊进屋了,冲着客人说:“蔡老师、钟老师,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您慢慢吃着,我出去玩了。”

    说完,姐俩刚要转身出去,钟老师下地了,一把抱住了彤彤:“彤彤!彤彤!来妈妈抱你!”

    还没等彤彤听清楚,钟老师已经紧紧地抱起了她。钟老师抱着彤彤,竟然哭了。

    “唉,你搞错了!那不是咱们的童童。”蔡老师在炕上说话了。

    钟老师哽咽着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个彤彤太像我们的童童了。对不起,你们继续吃着。我有点激动。”

    彤彤和钟老师一起坐到了炕上,她又下地,拿了毛巾,给钟老师擦眼泪。

    这时,老书记说话了:“我说二位侄子、侄女,也是鸿儒和彩霞的老师,刚才在供销社,你们一边栽花,一边就念叨一个孩子的名字,是童童,怎么回事啊?”

    “余叔叔啊,说来话长了。我简单跟几位说说吧。”他讲了起来:

    我们俩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孩子。

    童童,是我俩的养女。应该比你们这个彤彤大几岁吧。

    那是我俩在去密云干休所的时候,在汽车站捡到的一个女孩。孩子的身边,留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请好心人收养了这个苦命的孩子吧,孩子得了病,我们是农村的,饭都没得吃了,哪有钱给孩子治病,哪位好心人治好了孩子,就算是活菩萨了!

    当时,孩子还不到半岁。我俩当时刚刚确立恋爱关系,还没有谈婚论嫁呢。我们就抱着孩子先去了密云县医院,得先给孩子治病啊!

    可是,我俩哪有那么多钱啊。就抱着孩子去了干休所,想和老人借点钱。

    两个老人一看我俩抱着孩子去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就急眼了。不容解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就骂我俩:“还都是大学生呢,还没结婚,怎么就有孩子了,真是伤风败俗。唉!”

    说到这,蔡老师停下了。

    钟老师情绪稳定了下来,她接着说。

    我们好说歹说,两个老人才明白了,知道了是我俩捡到的孩子,既心疼孩子,又心疼我俩。说你们还没有成家,这孩子怎么办呢?要不,就给我们两个老头子留下来。

    我和东方怎么能让两个老人来抚养孩子啊!就说,我俩商量好了,过几天就结婚。结婚以后,不要孩子,就好好养育这个孩子了。你们两位老人有意见吗?

    两位父亲,真是了不起!说既然你们和这个孩子有缘,你们愿意,我们就没意见。

    就这样,我们还没结婚,就有了一个不是自己的女儿。两个老人,每人掏出三百元钱,说这不是给你们结婚用的,是给我们的孙女治病的。

    我们抱着孩子,直接去了北京儿童医院。

    一检查,还真是万幸,纯粹是因为孩子家里太穷,根本就没有检查治疗过,就是感冒引起的急性肺炎。我俩陪着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治好了。

    我们给孩子起名叫童童,意思是让她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长大成为有用之人。

    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就把孩子送回山东农村的老家,让我妈给养着。直到该上学的年龄,才接回滦平。现在,她已经快上高中了。

    “东方,你就继续说说孩子和红牡丹的事吧。咱们今天在叔叔家里,就把这一切都说清楚了得了。”

    蔡老师接着她的话茬讲述起来。

    山东菏泽是牡丹之乡。

    这个童童,特别喜欢牡丹。三四岁的时候,姥姥和小姨抱着去看了几次牡丹花,就痴迷上了。

    真是怪事,孩子就天天画牡丹。可是,那时候姥姥家还没有幼儿园,接到滦平来,我俩又顾不过来,没有人能辅导孩子画画啊。

    尽管我是学花卉、园艺的,只是知道一些书本知识,还真不熟悉牡丹的栽植和管理。灵秀虽说是菏泽人,也不是很熟悉牡丹栽培技术啊。

    孩子就让小姨写信,让爸爸妈妈给讲牡丹,教她画牡丹。

    我们找遍了学校和县里的图书馆,都没有找到。

    最后,听说兴州有两株牡丹。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了,我就托一个姓吴的学生家长,他在兴州当公社书记。

    那位吴书记很热心,跟当时的供销社主任说,要借用牡丹。那位主任说,牡丹怎么借啊?来这里看看还不行吗?吴书记说,他看看就行,还借什么啊,那不是废话吗!

    那位主任实在是不好办了,就说,文化大革命把地主老财的东西都抢了、砸了,就剩两株牡丹。那就让他们借走吧,不过,不能让别人知道,要黑天来,用大芍药换牡丹。

    我研究好了牡丹的移栽要领,提前和那位主任商量了时间。那位主任提前安排好了,让别人都回家,他自己在供销社值班,还提前准备好了我需要的东西。

    咳,这都是为了我们的童童啊!把花弄回去了,我们就天天研究,经常观察,摸索牡丹的习性和开花的规律。

    这十多年来,这红牡丹啊,繁殖了一茬又一茬。春天栽到院子里,秋天再移植到花盆里。

    我们生怕这株红牡丹断了根,还是越怕它就是越死。死了两次,我们又从菏泽带来了花苗,精心培育。

    今天送回来的这株,可能与当时我挖走的不是一个品种了。在我家养了三年了,好在还能适应。

    我们的童童,还真是没有辜负我们的一片苦心啊,她的牡丹画,在地区、省里都获得大奖了,准备让她将来报考中央美院。

    “都是为了孩子啊!你们是好人、好父母,不是亲生父母胜似亲生的啊!”彩霞被感动了。

    “话是那么说,可这十几年了,我们的心一直不踏实啊!东方这些年就没断了研究,怎么样让盆栽牡丹在塞外过冬。那毕竟是黑天半夜偷偷摸摸给挖走的啊,尽管没人看见,我们的心里不好受。”钟老师还是觉得不能解脱。

    “哈哈哈哈,彩霞,现在我可以告诉二位老师了吗?”鸿儒笑得别人都傻眼了。

    “我俩有什么秘密啊,看你,怎么喝点酒就要说醉话呢。”彩霞给鸿儒使了一个不行说的眼色。

    鸿儒点了点头,赶紧让两位老师喝酒、吃菜。

    老书记说:“这事啊,你们两个老师做得没错,是为了孩子,为了实现孩子的牡丹画的愿望。事过去了,不说这个了。我现在已经退休了,在供销社是超期服役,领导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我没有别的任务了,一定要好好看护这两株牡丹。这红牡丹是你们童童的命根子,这白牡丹是我们彤彤的心尖子,我这个老革命,以后就全力以赴、豁出老命,来保护我们的牡丹。别人谁也挖不走了。”

    “哈哈哈哈……”大家发出一阵快乐的笑声。

    大人们吃完了,两个孩子才进屋,悄悄地吃了饭。彤彤就帮着妈妈收拾碗筷。

    蔡老师又出去和鸿儒一起,给那几个做好的作品起名,还研究另外一些树根的雕琢构思。

    收拾完了碗筷,彩霞和钟老师说:“您快帮我看看那些窗花吧,我们现在做不成什么新鲜样了。”

    彩霞拿出了她们最近的作品,钟老师看了说:“你做的很不错了。绘画在剪纸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好了这项细活,才能使最后的图案达到期望的效果。我们文化馆前几个月去外地参观,看到了很多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神态各异的人物、生动传神的飞禽走兽,不得不让人佩服剪纸艺人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

    彩霞说:“钟老师您看看我最近做的窗花全家福。十二生肖早已经成为传统剪纸创作题材,除具有纪念的意义外,是对人生的重视和对生日的纪念,也是对动物的热爱,让人感到亲切又应时节。不过,还一直没有用窗花来表现全家福的。我的创意是,一家人有几个属相,用窗花给表现出来。老百姓很喜欢,我听说外国人都喜欢。”

    “彩霞,你这个创意太好了!我们文化馆一定帮你把窗花全家福打出去。民间艺术,更要讲究推陈出新的。”

    这一天,两位老师来兴州,真是没白来,既送回了红牡丹,了却了心愿,又传授了根雕、窗花的技艺和信息。

    “钟老师,您再看看我们彤彤画的画。”彩霞从柜里拿出了彤彤画的画。

    “呵,这么多啊!”

    “彤彤,快过来,让钟老师给你说说。钟老师可是大画家啊!”

    钟老师问彤彤:“你喜欢牡丹吗?”

    “我最喜欢牡丹了,爷爷更喜欢牡丹。爷爷跟我说,当年在家乡和隆化打仗,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和我们的牡丹不受敌人侵犯。爷爷抗美援朝的时候,一看到金达莱,就想到家乡的牡丹。可是,爷爷只跟我说。我从小就经常去供销社院里看牡丹。您看,我画了这么多牡丹呢!都是白牡丹。”

    “因为你小的时候,那株红牡丹不翼而飞了啊!”钟老师接着问彤彤,“你知道什么是胸有成竹吗?”

    “我知道什么是胸有成竹,爸爸、妈妈和老师都讲过,就是说,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告诉我们说做事情之前,要做到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才能做好。”

    “彤彤说得太对了,你画的也真好!我家的童童姐姐,就最喜欢牡丹,我希望你将来也和她那样。我再给你简单说说。如果记不住,以后我再教你。”钟老师让彤彤拿来纸和笔,彤彤画着,她在一旁指导着。

    钟老师给彤彤讲着,还让彩霞妈妈也来帮着记一下,因为窗花也可以剪牡丹花——

    牡丹是大花头的花卉,它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娇艳动人,深受国人的喜爱,有“国色天香”美誉,往往被人们誉为“国花”。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花卉,我们老家山东和河南等中原地区居多,南方也有。

    可是,咱们塞外兴州的牡丹,二三百年,常开不败,这就是一个奇迹了。牡丹,也是中国花鸟画中最常见的表现题材。画牡丹时要注意将它和芍药分开,虽然牡丹和芍药在花头的外形上区别不是太明显,但它们的品质不同:牡丹是木本,芍药是多年生草本,在叶片的形状上也有区别,画是要将它们的特征表现出来。

    画花头的时候,以后要用中号以上的京提笔,就是羊毫配狼毫的兼毫笔。要饱蘸大红色,在调色盘上调和,使颜色向笔根渗透,再用笔尖蘸胭脂色,稍作调和后即在画面上点画。传统的点牡丹方法是一笔紧挨一笔,整个花头是由一笔笔由浓到淡的色点组成。

    花头完成后,乘颜色尚未干时,在花心和花瓣的交接处用胭脂加墨的重色进行调整,使花瓣的交接清晰生动。待颜色七八成干时,用石青在花蕊处点上颜色,再用藤黄调白粉点花蕊。点花蕊时要按三笔一组的组织结构进行点画,千万不能无组织地随意点画。

    花朵和花头的画法相近,不同之处在于花朵有花萼和托叶,画时一定要从花朵的整体考虑,使花萼和托叶成为花头的有机整体。

    叶片的画法,要用中号以上京提笔蘸花青加藤黄的淡绿色,在调色盘上调和,再用笔尖蘸墨,稍稍糅合一下,使墨色和笔上原有的颜色融合,用侧锋干净利落地在画面上画上叶片。画叶片要成组地进行,以三笔为一组有规律地点画,这样画出的叶片就不会杂乱无章。

    写意画的魅力不仅表现在生动的笔触,活泼的形象,还体现在滋润的色彩和淋漓的笔墨上。所以,画叶片时要掌握用水和用色的技巧。起笔时色墨要饱和,下笔要迅疾,用一笔颜色画一片叶片,这样从起笔到收笔,自然就形成了干湿浓淡的变化。

    叶片色墨点画完成后,等到晾到七八成干时,用较重的墨色勾勒叶脉。勾叶脉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叶片的转折向背以及组织结构都是由它决定,因此要从画面的整体结构出发进行调整,不能只从局部考虑。

    在一般情况下,枝干在画面上与花头和叶片相比,所占比重较少,但是在描绘时千万不可低估它的重要性,更不能随意点画,要了解它的结构规律和生长特征,画时才能表现出主干和嫩叶的不同质感。

    钟老师最后说:“我说的这些,都是一些理论性、经验性的东西,彤彤在学画的时候,可以自己去揣摸、去探索,既要遵循规律,又要摸索经验,画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钟老师还讲了邢台柏乡汉牡丹的历史故事:

    汉牡丹的风姿,更在于她与洛阳牡丹、菏泽牡丹不同的天性,同株异花,异地不活。有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千层台阁型。花大如盘,单朵花复瓣竟达215瓣之多,花瓣落地一时不枯。花开之时,香飘数里,花前纳气,飘然欲仙。

    为此,一些生物学家和大学生物系教授潜心研究,尽施先进科技手段,终难解谜。

    后有一位教授著名敬书“牡丹神”之碑立在园中。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早在崇祯帝吊死煤山那年,汉牡丹开过一朵白花;清朝光绪帝和西太后死的那年,汉牡丹又开过两朵白花;一九七六年“五一”前,汉牡丹这一年在数朵红花当中,又开了三朵硕大的白花。一时人们惊奇不解,恰恰在这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这三位开国领袖相继去世。就在同年五墩汉代芍药休花不开,南北方连遭水灾,由此给素以“花开知国事”充满了超灵性的汉牡丹,增添了无尽的神韵。

    彩霞很感激钟老师的指导,说:“如果有机会,一定让彤彤拜您为师。”

    “那好啊,我愿意带彤彤这样的聪明徒弟。不过,我有一点建议,不知道说了合适不合适?”钟老师谦虚地说。

    “钟老师您客气什么啊!鸿儒和我,还有彤彤,都是您的学生,您想说什么,可不能客气啊!”

    钟老师叹了一口气,停了一下,说:“我想建议你和鸿儒,给孩子改个名字,我总感觉叫彤彤,有一种“文革”时的味道,听起来不舒服。也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你们不要介意啊!”

    “看您说哪去了,您说叫什么好呢?”

    “丹青,怎么样?”

    “丹青?很好听的啊!”

    “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我们童童,已经改叫蔡童真了。”

    “鸿儒,过来一下。”彩霞很兴奋地叫孩子的爸爸,说:“钟老师给彤彤改名了,叫丹青,好听吧?”

    “余丹青?好听!好有艺术味道的名字!希望孩子不辜负钟老师的殷切希望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