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北方念给你听-未完成的皮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在这个年代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小人物为皮影和白马文化所做的,那些不朽的灵魂,但愿他们,能刮起西北的风,但愿这平地,有灵魂、有炙热、有燃烧。

    皮影,又唤“影子戏”,兽皮纸板做剪影,配灯用隔布,东喊西唱,开演。唱罢白蛇讲青蛇,唱罢悟空讲如来,民间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一方乐器,曲调霸流,讲述故事,道人情冷暖。

    一唱就是七十年代的窑,开了花。

    皮影始于战国,兴于汉朝,流传至今,已有千年。

    我家在六七十年代,就是陕西一带皮影大家,传人是我三爷,单长生。

    长生可畏,后生有继,这名字不禁让人叫绝。三爷吃饭不嚼,讲话不含糊,炕头的八仙桌总是收拾得整齐有序。大蒜疙瘩、细丝木盒烟、大红干辣椒,吃饭时样样不可少。城里能数上数的小区没几个,可唯独在小区楼上盘炕的,就算丰谷华府的我家了。

    大东北干柴架起的炕,落入我家。后经我爹修整,炕中间的土石板换成了青石棉,可用炉子生火散热。原理我不懂,只知美了三爷。他可盘腿坐在炕头,吃着干辣椒下糨糊面,卷大烟袋子喝黄酒,不亦乐乎。闲来无事捯饬电脑,我告诉他那是用来上网撩妹的,三爷不懂。

    三爷今年七十八,耳不聋,眼不花,说话不含糊。总是于太阳落山之时讲六十年代,讲“文革”,讲改革的春风吹满地,如何铁骨铮铮,如何扛着改革的春风大步走,唯独不讲挂于西墙左上角的皮影。

    未完成的皮影,白蛇还敞着肚子,青蛇悬于空,许仙本该在雷峰塔外,雷峰塔却倒了。戏上说,西湖水干,雷峰塔倒,白蛇方可出塔。可这张皮影,不这么讲。

    后来,三爷耐不住我妹妹的软磨硬泡,这才喊我踩着桌,取下西墙上那张皮影。三爷拿着它,抖抖灰,清晰可见的皮影如丝绸遮掩的琵琶微微露头,不得不叫绝喊好。暗黑色的皮影之上,细看头发青丝可见,色彩斑斓,动作凌空,甚是美。妹妹嚷着给她把玩,三爷像宝贝疙瘩似的一把护住,嘴里喊着别动它。

    我使眼色让妹妹别打岔,缠着三爷,讲皮影。

    三爷说,这皮影,是锦瑟姑娘的。

    三爷抖抖烟卷,拿着湿巾一点点细心地擦着皮影上的灰尘,那皮影,像朵蔷薇花,在三爷手中散开。就像把尘封在皮影兴起七十年代的中国以及那朵清槐木的锦瑟引入人间。

    七十年代初,陕西华县大窑村。

    热炕的锅儿撒了欢,大锅被干柴烧得通红,满天的大雪。布衫碎了都不晓得冷,为啥啊?我和妹妹摇头,三爷说:“瓜娃子,要看皮影戏,看悟空,冷算个球。”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这是皮影戏班子在大窑村唱的第四场《春日宴》。说来也怪,三爷说,那时候七八尺的汉子都爱看悟空,可自从霍师傅破例收了三五个女徒弟,这种柔情调调一出来,磨得人心儿都碎了。七八尺的汉子坐在板凳上,望着隔布下唱曲的姑娘们憨笑,三爷说,那隔久,一直都在唱《春日宴》。

    霍师傅名霍元贞,和清朝末年的英雄就差一个字,名差一字,气质可不差分毫。霍师傅徒弟七八十人,统一叫霍家班。戏班子在大窑村首街,青砖立瓦一槐树,槐树背后霍家班。

    我三爷就是霍家班老八,年方二十有二。三爷说,他是被他娘拿着烧火棍赶去霍家班的,男娃没手艺,长大穷断腿。

    大窑村唱的皮影叫碗碗腔皮影戏,是从霍师傅手里传下来最古老的汉代民间艺术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

    三爷说他那时候懂个啥,都是咬文嚼字的洋玩意。他就站在戏班子大院,眼望墙,青砖瓦片,心里寻思,何时才能翻过那墙,飞出去。

    妹妹打岔:“爷,那你是咋飞出去的?”

    三爷望着捏在手里的旧皮影说,他还没飞出去,锦瑟就飞进来了。

    挨过最冷的正月,一到晚上,又得开唱。只是少了磨得人心儿碎了的《春日宴》。姑娘们挨不过霍师傅的严厉,都拐着曲地回了,没个敢唱的。

    三爷说,霍师傅急了,背着包,赶马车,拿好盘缠,奔着朝东边的甘肃寻人去了。

    戏班子挨到三月,霍师傅回来,屁股后面跟着个女娃。脸宛圆月,眼似梨花,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真是美到了心坎里。三爷讲,那女娃就是锦瑟,城里来的姑娘,怀里还抱着一本书,叫《华经》。我纠正三爷说那是《华严经》:“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妹妹拍着桌子喊:“你们俩跑题了!”

    戏班子的人都以为,锦瑟是来唱《春日宴》的,可谁曾想,她是个哑巴,能听见声,喊不出话。

    霍师傅刚把这话喊出来,底下就炸开了锅:那哪行啊,唱皮影这行,嗓门贼亮,不结巴,刚劲有力,字字句句都得喊出男人之气魄和女子之柔媚。这行的忌讳就是哑巴进门,晦气。就像女子上桌吃饭,那是大不敬的。可谁曾想,霍师傅不远万里,竟招了一晦气进班子。

    霍师傅面对七八十张嘴说:“老子喊她来戏班子不是唱的,老子喊她是来制作皮影的,你们这帮没见识的完蛋玩意!”霍师傅指着三爷喊:“老八,以后锦瑟跟着你,人家可是城里来的姑娘,和你们这帮野蛮人不一样,给老子好生照料人和那双手!”

    锦瑟自那就跟着我三爷,三爷说他第一次见锦瑟,差点尿裤子。他说那是他二十多年来第一次见到皮肤如此白净之女子,穿着一双青紫色的布鞋,活脱脱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啊。

    锦瑟手巧,还识字。

    戏班子其他人认为她晦气,没人接触她。数来数去她就只认识我三爷,和三爷处久了也熟络了,三爷说他在锦瑟面前就紧张得发抖,往后才好点。锦瑟跟着他,他就介绍戏班子,大门口是接班子用的,有时会摆上香炉拜拜关老爷,二门和后门由陈妈看着,一般就是出唱时走的,院子里是青灰粉,走路得小心。锦瑟不安分,总是调皮地跳来跳去逗我三爷。

    三爷就问她:“喂,你能听见我说的话吧?”

    锦瑟点点头,眸子里满是欢喜。

    三爷想,她还是喜欢这个地方的。三爷说锦瑟特不安分,别看她是哑巴,爬梯子上房抓老鼠倒是勤快得不得了,日子久了,逗逗其他小徒弟,渐渐锦瑟晦气这种说法也就不见了,班子里的人都挺待见这姑娘。

    一个月后,霍师傅从城里买来一堆洋玩意,有茂、皮、刀具、刷子,还有些他也没见过的玩意。这些东西都是给锦瑟买的。

    说来也怪,不安分的锦瑟,坐在院子里捯饬皮影的时候,就像画里的美人,认真安稳。

    翠眉宫祥,远处小楼,远不及她的眉目温柔。

    三爷看不懂,锦瑟拿着小毛笔写出来,递给三爷。

    纸微微展开,一整齐娟秀的字迹就在三爷脑海跳跃。

    “皮影工序可分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等步骤。吸取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一般选用六岁左右的秦川黄牛皮。”

    落笔处是:长生启。

    三爷说,就那三个字,长生启,让他要一生对这姑娘好。

    锦瑟教村里娃识字,把那些在城里听过的故事写下来让三爷念给娃们听。大通透白雪的陕西,手蜷在大棉袄里也不见得有热和劲,三爷怀里抱着一本让霍师傅从城里带回来的哑语书,有模有样地学,指头比画着。

    一月有余,出戏回来。他就教锦瑟,教了半宿,这姑娘就学会了。三爷就纳闷,他学了一月有余的宝贝,锦瑟半宿就学会了。

    窗户纸被吹得沙沙响的夜晚,瓦片冻得发骨疼。锦瑟给三爷比画着:长生的手语真好,最后锦瑟在三爷手心里画了一个心。

    三爷那晚,整夜未眠。

    山川青岚,微云探翠。锦瑟像熟悉这里黄昏夜行的侠客般,也有腰间佩的河海水。

    “你有没有遇见过一个英雄?”三爷问锦瑟。

    锦瑟傻笑着看他,三爷也傻想,她在说什么呢?

    我想,若锦瑟会喊话,她定这般回三爷:

    “我有,他眼中尽是烈空之色,如藏万顷破碎的荒壤。”

    “他叫长生。”

    “他箍发瀑冠,横刺一支缨木盒,往山里去。”

    “像一个英雄。”

    一清二白,素不沾雅。皮影也有灵性,你若对它好,它定好。皮影人要手指灵活,五旋路转,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才算功夫深。

    三爷现在哪顾得上这些,他跪在霍师傅门口,说:“我要娶锦瑟。”

    霍师傅不言,锦瑟先是使劲摇头不同意。

    三爷一个劲地问:“为啥?为啥?”

    待晚上,霍师傅叫被霜打了的三爷到大堂,才娓娓道来锦瑟的故事。

    锦瑟生在大西北甘肃一大户人家,家里世代都是皮影人。

    闹战争那几年不景气,日本人三天两头打,谁还看皮影?逃命都还来不及。锦瑟的爷爷背着祖传的皮影避着日本人的步伐带着锦瑟她爹满世界逃难,逃难时生了锦瑟,因碰日本鬼子拿大炮轰,襁褓里的婴儿,被吓得成了哑巴。说来也是命苦,日本人抓着锦瑟爷爷和她爹去了日本宪兵分队,枪架脖子上让演皮影戏。爷爷无法,上演了一场真正的孙悟空大闹天宫,闹得宪兵分队死了五人,锦瑟爷爷和她爹,也死了。

    锦瑟的哥哥带着锦瑟和仅存的皮影回到甘肃。战争结束后,锦瑟开始学制作皮影,她手巧,制作出的皮影栩栩如生,英气逼人。

    锦瑟说过,要等皮影的盛世,满城空唱皮影的那天到来。

    三爷说,自那开始,再没说过娶锦瑟这种话。

    锦瑟就跟着他,满城地唱啊,走啊,直到赶上“文革”那几年。

    “文革”那几年,戏班子散了,人也跑了。整个戏班子,就剩霍师傅、锦瑟,还有三爷。

    霍师傅决定还是烧毁那些皮影,免得到时候落一个资本主义的帽子。而锦瑟不愿意,她抱着霍师傅的腿,让霍师傅把那些皮影都给她。

    家国都那样了,保命要紧。霍师傅把家当都给了锦瑟,他两手空空地离开了大窑村,说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贫下中农。

    三爷就陪着锦瑟,陪着她逃红卫兵,偷偷做皮影,可是还是没能逃过红卫兵的眼睛。

    三爷讲,他记得很清楚,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半夜十二点,红卫兵冲破大门进来,扫了屋子,把皮影全部烧毁,锦瑟拉着红卫兵衣角,瑟瑟发抖,满眼都是委屈。她想告诉他们不要,不要烧。三爷说得嘴角颤抖,我就想,一个姑娘,哪来那般精气神。果然,那是我们无法碰触的时代和灵魂,最后锦瑟趴在一地灰尘里哭红了眼睛。

    他和锦瑟分别被关,戴着资本主义的帽子游行。其实游行完的那天晚上锦瑟就死了,她偷跑出来,找玉米地里藏起来的皮影,被红卫兵打死在玉米地。

    三爷说那时候他还不知道锦瑟死了,他在监狱受尽折磨,就是心里惦记着锦瑟才一步步走过来,活了下来。

    “文革”结束后,他出狱。

    第一件事就是找锦瑟。

    可惜再也没能找到,动荡不安的年代,死个人很正常。可是锦瑟于三爷不同,那是支撑他活下去的人。三爷说他后来百般打听,找到当年关他的红卫兵,才知道锦瑟在很多年前就死了。

    三爷拿着手里没完成的皮影,波澜不惊。我和妹妹却已哭成泪人。

    “锦瑟当年坚持的,现在实现了,这丫头,指不定偷着乐了多久呢。”

    二〇〇六年五月,华县皮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〇〇八年九月华县皮影产业群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年十月,华县因皮影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家国强大,有人保护它。

    它可安详。

    用碗碗腔,演尽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

    全由一人包唱,除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唢呐、号,临乱不惊,游刃有余,堪称一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