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家风-吃苦是财富,不能搞特殊:焦裕禄对孩子们的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女儿总觉得父亲不喜欢她

    焦守凤出生于1945年,是焦裕禄和前妻郑氏所生。9岁之后,焦守凤被焦裕禄接到了身边,从此以后和徐俊雅生活在一起,她便成了徐俊雅的大女儿。

    1964年3月,焦裕禄离世前夕,焦守凤已经报名考上了开封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工作,当时正在开封读培训班。接到电话,才知道父亲已经到了郑州住院。于是她第一时间赶到了郑州,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焦守凤并不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父亲。之前父亲对自己要求严格,她一直对父亲有些抵触,包括她这一次报名到开封地区农村信用社考试,她是自己偷偷摸摸报的,她怕父亲知道了,又要批评她挑剔工作。

    焦守凤从12个报名考试的人中被录取,共录取了三个,所以,焦守凤对自己努力争取来的这份工作很是珍惜。见到焦裕禄以后,她告诉了父亲,说她现在正在参加开封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学习班,正在学习基础知识。焦裕禄觉得她长大了,对焦守凤说,以后你自己选的路,要好好走,要给几个弟弟妹妹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焦守凤第一次见焦裕禄时9岁,在此之前,她一直和奶奶生活在博山县北崮山村的老家。听说父亲要来接她到城里读书了,她充满了期待。在她的想象里,父亲一定是穿着干净而好看的干部服装,给她带好多好吃的。可是等焦裕禄来了以后,焦守凤失望了。焦裕禄不但没有带大包小包的好吃的东西,自己的衣服也是一身破旧得看不出颜色的干部服。当时村里的人听说焦裕禄在外面做了干部,都跑到焦家老院里和焦裕禄叙旧。结果,一看焦裕禄的服装,也都失望了,觉得他肯定也没有做太大的官,不然那衣服也不会那么破。

    焦守凤有一个本村的叔叔看到焦裕禄的衣着,小声地对邻居说:“看他在外面当了多年的干部啦,还穿得这么土气。”这话被焦裕禄听到了,焦裕禄笑了一笑,对大家说:“这衣服比过去我们当民兵的时候好多了,比起小时候我们去宿迁逃荒披的麻包片好到天上了。好衣服我要穿,等到大家都穿得好了,我自然也就穿得好了。”

    这是焦裕禄第一次留给焦守凤的印象,他似乎不在乎叔叔们的嘲笑。

    焦守凤在尉氏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好,担任了班干部。那个时候,焦守凤一心想好好学习,只喜欢跟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们一起玩,不喜欢和成绩差的孩子交朋友。有一天,焦守凤请班里成绩很好的同学到她家里一起做作业,做作业的时候,焦守凤就对着同学点评班里的学生,谁谁比较笨。然后又劝那个同学以后不和那些笨学生玩,以免影响学习成绩。正说话间,焦裕禄下班回来了,正好听到焦守凤说同学的坏话,就笑着对焦守凤说,你们少先队员还闹不团结吗?

    焦守凤不知道父亲听到了,脸红了。焦裕禄就坐下来,给焦守凤纠正她的价值观,说:“我们不应该不理学习不好或者有缺点的同学,而是应该主动帮助他们把学习搞好,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做个好孩子。”

    在尉氏一中念初中的时候,焦守凤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班里有一些同学想要申请入团,焦守凤又一次犯了完美主义的毛病,她觉得那些同学还不够积极进取,所以就不让人家入团。后来焦裕禄听说了这事,又一次给焦守凤上思想课。焦裕禄说,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大搞建设,需要很多人才,需要大家共同携手工作。你现在的思想过于精英主义了。干革命工作两三个人可不行,需要大家一起,需要更多的人。所以你要多发展共青团员,积极地让更多的人来参加,这样以后搞活动,才会有气氛和效果。

    焦守凤初中暑假假期很长,她在尉氏念书,想要回兰考和弟弟妹妹们一起玩一个暑假。可是焦裕禄却对她说:“你是团员,应该带头支持农业生产。麦秋假时,农村正需要劳动力。你如果回到家里来,既花费车钱,又没有什么事做。在那里参加劳动,既支援了农业,也是个锻炼。”

    焦守凤一开始并不理解焦裕禄的这种希望自己的儿女们都能吃进去苦的心态,她正是叛逆期,总觉得父亲不喜欢自己,她有些想不通。

    二、吃苦是父亲给女儿的财富

    焦裕禄其实不仅仅是对焦守凤严格,对于其他几个孩子也是一样的。比如焦国庆要钱买练习本,焦裕禄会去检查他的本子用完了没有,如果没有用完,会将已经给过的钱再要回来。还有铅笔也是,焦裕禄为了鼓励孩子们将铅笔用完,他要求焦国庆、焦守云必须用短笔头来换新铅笔。

    然而,焦守凤年纪最大,初中毕业后又面临人生的选择。

    在《我的爸爸焦裕禄》一文中,焦守凤详细记录了她初中毕业后和爸爸的交流。

    1963年夏天,焦裕禄给即将毕业的焦守凤写了一封信,告诉她,现在农村特别需要知识青年,希望焦守凤初中毕业以后,能带头到劳动第一线去,做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当时焦守凤考高中没有考上,心情正不好,整天躲在房间里不出门。焦裕禄让她去农场干活,她不想去。她觉得自己上学这么多年,这么刻苦,学了这么多知识,结果和那些没有上学的一样,天天去地里种庄稼,那不是很屈才吗?所以,她不想去。

    焦裕禄见焦守凤不想去农村,又退了一步,告诉她,可以到园艺场劳动,这样还可以学一些栽种果树的知识。焦守凤一听园艺场,动心了,她想着,在苹果园里吃苹果,在葡萄架下面摘葡萄,可以边吃水果边干活,这是一个轻闲的活。她便去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她去园艺场的时候,正赶上苹果熟了,要摘苹果。于是,她每一天都要干活很久,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她又受不了这重体力劳动了。一共干了七天,她打了退堂鼓。

    焦裕禄有些生气,对焦守凤说,你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干这也不行,干那也挑剔,到底干什么好啊?

    这个时候,县里各个单位听说焦书记的女儿中学毕业没有工作,于是便纷纷送来了招工的通知书。有小学教师,有邮电局的话务员。焦守凤想去这些地方。焦裕禄不同意,焦裕禄说,你刚参加工作就想脱离劳动人民,这对你以后的人生不好。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热爱劳动的家庭,你也不能搞特殊。

    于是,焦裕禄更加坚决地想让焦守凤参加一年的体力劳动工作,来改造一下她这种娇小姐的脾气。

    焦守凤这一段时间充满了气愤,总觉得父亲处处针对她,一点也不会为她的前途着想,不但不帮着她找一份好工作,还老想着把她往农村去赶。

    焦裕禄知道她不服气,就在某个晚上对焦守凤进行了一场苦难和家史教育。焦裕禄的意思是说,现在你的工作吃苦了,将来进到城里来了,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影响你进步。而现在如果你进到一个轻松的单位,将来有一天该你吃苦了,你吃不了那个苦头,还不是得换工作?那是害了你。

    焦守凤同意了焦裕禄的安排,焦守凤到了县食品加工厂上班,当临时工。焦裕禄还专门交代了一句,要把焦守凤安排到厂里最苦最累的组。于是焦守凤到了食品厂的酱菜组。焦裕禄对厂长说:“你们不要以为这是我的女儿,就另眼看待。应该对她要求得严一些。”

    说是那样说,焦裕禄还是担心焦守凤到了食品厂以后也像在园艺场一样,干不了几天又撂挑子不干了。所以,中间有一天,焦裕禄还专门到加工厂里来找焦守凤,说是要带她看一场戏。焦守凤有些意外,跟着去看了,原来是看县剧团排演的豫剧《朝阳沟》。看完戏以后,焦裕禄对焦守凤说,你看看戏里的故事,再结合一下你自己的工作,写一个看后感。

    焦守凤看的时候也很受感动,但是要是真的结合自己,她还是不太乐意向朝阳沟里的人物学习。怎么说呢,焦守凤觉得,戏里的人是戏里,我们看看,受感动也就算了,真的要学她做不到。所以,只好在看后感里随便给父亲写了一下。

    焦裕禄一看她写的全是口号,就说不行,你这写的没有一句真情实感。

    焦守凤那个时候的思想还没有转过弯来呢,只是在语言上表明,她已经长大了,懂事了,不想再顶撞父亲,惹他生气。只好顺着他的意思说和做,但在内心里,她已经打定了主意。

    果然过了不多久,有一个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招聘考试,她偷偷报名参加,被录取了。

    被录取之前,她一直不敢对家里人说,因为她怕给家里说了,然后父亲知道了,又不愿意。所以,她想等事情定下来再和爸爸说。反正是她自己争取的,爸爸应该也不会太过反对。

    三、铅笔头用多短才算用完

    焦裕禄去世的时候,长子焦国庆已经13岁了。他对焦裕禄的严格也有很多记忆。

    焦国庆上小学的时候,热爱学习,但用铅笔很费。每一次写字的时候总是将铅笔头削得很细,这样铅笔就不耐用,抄一篇课文就要削好几次铅笔。那个时候,他不喜欢用短铅笔,铅笔一短,握在手里用着不舒服,就扔掉了。焦裕禄发现他老是要钱买铅笔,嫌他用得有些快,就问他,你用过的铅笔头呢?我看看还能用吗。焦国庆一愣,铅笔头早扔了。就告诉爸爸,说,扔了。焦裕禄说,以后啊,你要用你的旧铅笔来换新的,我买好铅笔等着你来换。焦国庆只好答应了。

    等到有一次焦国庆觉得铅笔实在用得很短了,他拿着用短的铅笔找焦裕禄来换,想着爸爸一定会表扬一下自己。哪知道,焦裕禄一看,给铅笔头套上了一个铅笔帽,说,这不是拿在手里还能用吗?说着还给焦国庆示范了一下。焦国庆只好又拿回去用了几天,等到手实在拿不住了,才又找焦裕禄换。焦裕禄看着只有花生仁大小的铅笔头,终于给焦国庆换了一支新铅笔。焦国庆就小声嘟囔着说爸爸太抠索了。焦裕禄听到了焦国庆的抱怨,大声地笑了,对焦国庆说:“别看铅笔小,这是经过很多工人叔叔劳动才制成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们都应该爱惜。再说全国有多少学生,要都像你这样不节约铅笔,一年得多生产多少铅笔呀。”

    焦国庆的铅笔的事情解决了,他马上又向焦裕禄提出了新的要求。他需要一个文具盒。班里面大多数同学都有了文具盒,就他没有,没有文具盒,他的铅笔经常在书包里被折断,也是一种浪费。焦裕禄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并没有给他买文具盒,而是要给他亲自动手做一个。这让焦国庆充满了期待,爸爸会做文具盒?

    晚上下班回来,焦裕禄就到邻居家里借了小锯子和木锉刀,用木板给焦国庆做了一个文具盒。做好以后,还用纸在文具盒的面上粘上“好好学习、热爱劳动”八个字。

    焦守军小名叫玲玲,因为出生的时候哭的声音很大,像个铃铛一样,所以焦裕禄给她取了个欢乐的名字。玲玲比焦国庆小4岁,她刚开始上学的时候,也吵着焦裕禄给她买文具盒、买钢笔。玲玲刚上小学一年级,用不着钢笔,只需要铅笔就行了,所以焦裕禄没有给她买。焦裕禄对玲玲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爸爸一定给你买。”

    玲玲有一天放学路上捡到了一支钢笔,她觉得爸爸不给她买钢笔,现在捡到一支钢笔总可以用了吧。

    焦跃进发现了姐姐玲玲捡到钢笔不上交老师,就告诉了爸爸。

    焦裕禄就耐心地给玲玲做工作,说,你那么喜欢钢笔,假如有一天,你买的钢笔丢了,别人捡到了不还给你,你会不会很难过?你是不是也希望捡到你钢笔的同学能还给你啊?

    玲玲觉得爸爸说的话有道理,就将捡到的钢笔交给了老师。

    照理说,一支铅笔一支钢笔对于焦裕禄那个时候的工资来说,还是很微不足道的。然而,焦裕禄对孩子的这种严格要求和焦国庆所说的“抠门”,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氛围。除了物产的贫乏以外,那个时候,人们普遍对饥饿恐惧,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敢浪费,甚至从内心里觉得如果浪费了,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应。

    焦国庆在回忆焦裕禄的文章里曾经说过一件有趣的事情,也是关于焦裕禄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的。

    焦守云和焦守凤一样,出生以后也被送到了山东博山老家和奶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的时间。一直到9岁该上学了(那时候上学的时间有些晚)才接到了城里。在山东老家的时候,跟着奶奶生活的焦守云很能吃苦,拾柴火,薅野菜,帮奶奶做了不少活。到了城里以后,焦守云也是如此,很勤快,吃完饭以后,帮着妈妈收拾桌子,打扫卫生。只要是她能做的,从不用爸爸妈妈支使。徐俊雅要洗衣服,她还帮着妈妈提水、搓衣服。而小妹玲玲并没有在奶奶家里生活过,从小跟着焦裕禄徐俊雅在城里长大,所以,从小便喜欢干爸爸妈妈能看得见的活。夏天的时候,焦裕禄一下班,玲玲就会给爸爸打一盆洗脸水。

    有一天晚上,焦裕禄把几个孩子叫在身边,问他们,你们知道干家务活是为了什么吗?

    焦国庆正是调皮的年纪,嘲笑玲玲,对焦裕禄说,干家务活就是讨爸爸妈妈喜欢啊。焦裕禄看到他们都不再说话,就教育他们,你们在家里帮着姥姥和妈妈干家务活,爸爸妈妈是开心的。守云因为在老家山东养成了好习惯,干活非常踏实,值得你们学习。现在是为家里人干活,长大了一定可以为更多的人服务。如果你们干活老想着被爸爸妈妈看到,然后想让爸爸妈妈表扬,那么干活就会不专心。不专心干活,也就不会有什么成果。所以,干活的时候就是要老老实实干。这虽然是小事,但是长大了,做什么事情你们都踏踏实实地,一定会成功的,也一定会得到表扬的。

    焦裕禄的话一下子刺激了小妹妹玲玲,从那以后,她再也不管是不是爸爸妈妈在家里,凡是有家务活了,她都抢着干。焦裕禄看在眼里,很高兴,就表扬她懂事了,明白了道理。就这样,焦裕禄鼓励孩子们相互比赛,把家里的劳动给分配好,既省了徐俊雅和岳母的力气,也锻炼了孩子吃苦的能力。

    四、扔在地上的馍该如何让孩子吃了

    还有那个著名的“一块豆面馍”的故事,也是焦裕禄教育孩子的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1963年春节前后,才5岁的焦跃进不喜欢豆面馍,嫌它太硬了,面又粗,不好下咽,吃了几口随手扔在了屋门外。刚好下班回家的焦裕禄发现了那块咬了一口的豆面馍,就捡起来放在了煤炉边上烤着。他一猜就知道是焦跃进干的,他年纪小,当然是什么好吃什么,这也不能怪他。可是1963年的兰考还没有摆脱饥荒的困扰,农村里仍然有大量的农民因为粮食不够吃,而不得不在农闲的时候外出到陇海铁路的沿线去讨饭。

    在这样的情况下,焦裕禄拿一块被孩子扔在地上的馍来做一堂教育课,是有他的道理的。他把几个孩子叫到身边,问那被他捡起来的豆面馍是谁扔的。焦跃进稚嫩地回答是他扔的。焦裕禄没有生气,而是问焦跃进,你们幼儿园里的阿姨教你唱的《我是一粒米》那支歌,你还会唱吗?焦跃进点头,天真地唱起了歌:“我是一粒米,大家要爱惜。一粒米呀一粒米,来得不容易,农民伯伯早起晚睡每天去种地。小朋友啊,吃饭要注意。”焦跃进才5岁,虽然会唱歌,可是他并不能体会这歌里的意思。唱完了,他还等着焦裕禄鼓掌表扬他呢。

    焦裕禄问他,你唱得很好听,可是你知道这支歌的意思吗?

    焦跃进说,我知道,阿姨说过,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我们要爱惜粮食。

    焦裕禄笑了,说,那你爱惜粮食了吗?焦裕禄指了一下那块被他扔掉的馍。焦跃进好像懂得了焦裕禄的意思,知道自己错了,低着头不说话。

    焦裕禄趁机问焦跃进为什么要扔掉这块馍。小跃进低声说,它不好吃。

    焦裕禄将他小时候饥饿的遭遇又给孩子们讲了一遍。他小的时候,别说豆面馍,就是连野菜都吃不饱。如果想要吃饱饭,就只能到煤窑里当小工。可是,在煤窑里干活,一天要干十几个钟头,累得身体都快散架了。可是干这么长时间,一天只能挣一斤橡子面。

    焦跃进和焦国庆都没有吃过橡子面,问焦裕禄,橡子面好吃吗?

    焦裕禄说,橡子面本来就不是粮食,是用来喂猪的饲料。人吃到肚子里,不但不顶饥饿,还烧心得厉害。那时候,家里的庄稼绝收了,收的粮食又被日本人和汉奸强行征收走了一大部分,一家人根本活不下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的爷爷借了地主家的高利贷买了粮食。哪知道,家里的油坊生意不好,地里的庄稼也没有好收成,结果利息越滚越高,爷爷受不了地主天天来催债,上吊死了。

    听到这里,焦跃进和焦国庆几个孩子一下子哭了。原来爸爸小时候所吃的苦才是真正的苦,他们现在吃不上好面的馍,但毕竟能吃饱饭,爸爸可是从来没有吃饱过肚子。经过这一次的教育,几个孩子对食物都不再挑剔。焦跃进听话地将他扔了的那一块豆面馍拿起来吃掉了。

    五、让孩子们有公德心,而不是占便宜

    焦裕禄对子女的教育,从今天的价值观来看,有些过于苛刻了。他的几个孩子,作为县委书记的儿女们,已经很能吃苦和自觉了,已经非常难得和珍贵了。今天的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物质非常丰富的时代,处处所能体味到的不再是父母亲的限制,而是鼓励和赞美。今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思维已经变成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过去比较退步很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人性的维度上,我们的教育理念的确和过去有了完全不同的变化。

    在焦裕禄生活的时代,当时的价值观是全心全意地为他人奉献,要求大家大公无私,这是主流的价值观。现在的社会呢,主流价值观已经完全变化,家长要求孩子不再是天天去奉献,而是讲有自己的判断。鼓励孩子自己独立思考,既要学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拥有,也要学会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更快更好地获得成功。对,现在是一个成功学更为主流的价值观时代。所有的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学的东西将来有没有用,能不能出色地就业,或者获得成功。而成功的标准便是如何快速地累积财富。

    这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家长让孩子们去吃苦,做最脏最累的活,目的是为了以后遇到苦不怕苦。现在呢,家长们普遍认为,只有没有什么学历和技术的人才会去做吃苦的工作。

    焦裕禄对焦守凤的要求是到农村去劳动,源于当时的要吃苦耐劳、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主流认知。必须还要再补充的是,焦裕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是县委书记而享受到他带来的就业福利。那些为了讨好他而向他们家里送来工作表格的单位,被焦裕禄一一拒绝,这是因为焦裕禄有着个人的政治理想。是的,他不允许自己因为子女的工作,而被一个下属单位绑架。一旦自己女儿的工作受到某个单位的照顾,那么,这就意味着有了利益的交换。比如说,在接下来的工作里,焦裕禄是不是要照顾女儿单位这位领导呢?

    当时的焦裕禄刚刚到达兰考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他面临的难题除了兰考的“三害”,还有就是重新让兰考各级干部有工作的动力。他需要获得整个兰考县委甚至是政府各个机关的信任。而这一信任不仅仅是职务上的,更是道德上的。那么,这种道德必须是延伸的。由他对自己的道德要求,逐渐延伸至他对身边的同事的要求,以及对家人的要求。

    焦守凤在回忆录里曾写到过一个细节。就是家里的开水没有了,如果烧开水,用煤炉子会很慢。几个小孩子渴得不行,想要提着水壶到县委机关的热水炉那里去打开水。焦裕禄不同意,说,县委的开水是给工作人员用的,烧的煤也是扣了工作人员的钱。我们不拿钱就去取水,就是占集体的便宜。

    这种不占公家便宜的心理,现在来说,也是非常珍贵的。这是一种公德心。如果所有住在家属院里的人家都去县委机关里打开水喝,那么,秩序就会出问题。不但不能正常保障工作人员的开水供应,烧开水所用的煤也一定不够用。这一系列的无序都是由这些热爱占便宜的私心开始的。

    焦裕禄对孩子的教育看似停在保护自己的道德荣誉感,实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公民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当下也非常珍贵。

    焦裕禄对大女儿焦守凤的严厉,曾经造成了焦守凤的逆反心理,现在看来也是正常的。尽管焦守凤生活在那个物质非常贫乏的时代,但是一个女孩到了一定年龄,正常而健康的心理是追求美的。焦裕禄显然忽略了少女时期的这一特征,他总觉得一个女孩子爱美就是罪过,就是不能吃苦。这其实是那个年代的主流价值观对个体的挤压。

    然而,当焦守凤在农村干活太累,不想待在农村的时候,焦裕禄又一次让女儿到县食品厂最为吃苦的一个组——酱菜组去做工。这所有的教育,都是出于一种严格自我约束的家风。毫无疑问,他爱自己的女儿,他怕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只会享受,不懂得吃苦努力的女孩子。可能焦裕禄应该考虑到,焦守凤是自己和前妻所生的女儿,她毕竟和焦守云、焦国庆他们不同。在他们后来的家庭里,不论她和弟弟妹妹们的关系如何融洽,如果焦裕禄对她的要求过度严格的话,就会让焦守凤感觉到父亲是在挑剔她,甚至是嫌弃她。

    然而严于律己、胸怀天下的焦裕禄不允许自己这样照顾女儿的小心思,他以爱的名义督促着女儿们吃苦、上进,他以自己吃苦的经历给孩子们当教材,让他们明白,只要比别人能吃苦,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战胜的。

    这个世界上,父母亲大都是爱孩子的。只是爱孩子的方式不同,有的父母亲慈爱,有的父母亲严格。而焦裕禄恰好就是一位严格的父亲。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在那个时代发出了他个人最大的光。作为一名干部,他为他的理想,付出了他全部的心血。或者,这就是他给孩子们最为宝贵的教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