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护理美学-形式美与美的范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形式美

    大家知道任何美的事物,都是由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所构成的,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所谓内容,是指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所谓形式,是指事物的结构和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通过美的形式来表达一定的内容,以具体感染的形象来影响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形式美的概念与特征

    (一)形式美的概念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比例、节奏、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是两个含义紧密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美的形式是指美的事物外在形式的美,是该事物美的性质和特征的直观、生动的呈现。它和美的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但不能脱离美的内容,而且要与美的内容相适应,要受到美的内容的制约,因而它不能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形式美是指由一定的自然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客观法则组合而成的审美对象,它从美的形式发展而来,同美的内容的联系是间接的、朦胧的、不确定的,可以脱离美的内容而具有独立审美价值。以致后人在观赏形式美时,只知道它的结果,而忘记了它的来源及其原来的具体内涵,因为这时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例如,花样滑冰是一种形式美,人们在欣赏时并不追索它所表达的确切内容,只倾倒于冰上健儿矫健的身姿、敏捷的动作、高难度的旋转跳跃等。观看舞蹈、健美操、杂技表演也是如此,人们往往不会去刻意领会其中的内容,而是集中欣赏它所表现出来的姿态美、力度美、高超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等外观形态,也就是形式美。

    美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形式,它指内容诸要素内部结构的排列方式;而另一种是外在形式,外在形式有两个含义:其一指与事物内部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其二指事物的装饰成分。例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其物质材料之间的结构、组合方式等,是构成美的事物的基础部分,属内在形式;而它外部展现出来的色彩、形状、款式和各种装饰成分等,构成美的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外部风貌,则属于外在形式。内在形式犹如人的骨架,外在形式犹似人的肌肤,而其中的表层装饰成分,则像衣裳之附于身躯,帽子之附于秀发,脂粉之附于脸面。而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形式美,通常情况下是指外在形式美。

    (二)形式美的特征

    1.抽象性

    形式美是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它经历了一个从美的形式逐渐脱离美的内容而成为独立欣赏对象的过程,使得原本属于某些事物的形式,变成了单纯的点、线、体、色彩等有规律的组合,从而使得形式具有更加自由的表现和不确定性。如万花筒、千变万化的彩色结晶、陶瓷的窑变、蜡染花布的不规则条绞等均具有抽象性的美。

    2.独立性

    形式美是由一定的自然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客观法则组合而成的审美对象,它从美的形式发展而来,同美的内容的联系是间接的、朦胧的、不确定的,可以脱离美的内容而具有独立审美价值。

    3.时代性

    不同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审美的尺度不同,形式美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如古希腊的“多利特”式建筑——帕提农神庙厚重、静穆而开朗;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米兰大教堂高耸峭拔。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人类的本质力量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形式美也日益丰富和精细。

    4.装饰性

    形式美不仅可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它常常附着于其他事物,起到装饰美化作用。大到整个城巿建筑的规划设计,小到日常生活用品,都在运用线、体、色彩及其组合规律来美化事物。

    5.象征性

    形式美常利用线、体、色彩及其组合规律来表达某种意义,如奥运的五环标志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6.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心理因素等影响对形式美的选择也不一样。如朝鲜族喜爱白色、彝族喜爱黑色、瑶族喜爱红色,等等。色彩象征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如黄色在我国传统文化象征着皇权和高贵,而在基督教世界里却是下等色;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纯洁,而在汉族的情感中则象征着死亡、悲哀。

    二、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形式美构成的基本要素是色彩、形状、线条和声音等。

    (一)色 彩

    色彩是人们视觉感官所能感知的空间性的美。它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如火红的太阳、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金色的麦浪、雪白的羊群等。色彩的物理本质是波长不同的光,人的视觉器官可感知的光是波长为390(紫色)~780(红色)纳米的电磁波。各种物体因吸收和反射光的电磁波程度不同,而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十分复杂的色彩现象。

    色彩既有色相、明度、纯度属性,又有色性差异。色相,即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如大红、普蓝、柠檬黄等。

    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明度,是指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在一个画面中安排不同明度的色块可以帮助表达画作的感情,如果天空比地面明度低,就会产生压抑的感觉。任何色彩都存在明暗变化,其中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绿、红、蓝、橙的明度相近,为中间明度。另外,在同一色相的明度中还存在深浅的变化。如绿色由浅到深有粉绿、淡绿、翠绿等明度变化。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饱和程度。不同色相的颜色,不掺入其他成分的颜色,那么,该色相,色彩是纯的。色彩的纯度概念,是相对而言的,同时又与该色彩的名称联系在一起。如朱红色是最纯的,如混入一定的黄色,那么,对朱红色而言,就不纯了,但却成了橘红的纯色。

    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会产生特定的刺激信息,具有情感属性,形成色彩美。

    如红色通常显得热烈奔放、活泼热情、兴奋振作;蓝色显得宁谧、沉重、悒郁、悲哀;绿色显得冷静、平稳、清爽;白色显得纯净、洁白、素雅、哀怨;黄色显得明亮、欢乐等。

    (二)形状和线条

    形状和线条作为构成事物空间形象的基本要素,也都具有极富特色的情感表现性。如直线具有力量、稳定、生气、坚硬等意味;曲线具有柔和、流畅、轻婉、优美等意味;折线具有柔和、突然、转折等意味;正方形具有公正、大方、固执、刚劲等意味;三角形具有安定、平稳等意味;倒三角具有倾危、动荡、不安等意味;圆形具有柔和、完满、封闭等意味。

    (三)声 音

    声音本是物体运动产生的音响,其物理属性是振动。它的高低、强弱、快慢等有规律的变化,也可以显示某种意味。如高音激昂高亢,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进取,轻音柔和亲切等。把色彩、线条、形体、声音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合起来,就形成色彩美、线条美、形体美、声音美等形式美。

    三、形式美构成的基本规律

    形式美构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形式材料的特性,并对各种形式材料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

    (一)齐一与参差

    齐一,又称整齐一律、单纯齐一,即各种形式材料按大致相同的方式排列形成单纯的反复。无论形体、色彩、声音或动作在单纯一致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因素,就构成齐一,它能给人一种整齐感。齐一的具体形式有两种,包括简单的反复和从错杂中见反复。简单的反复是完全一致的物质材料以相同方式排列而形成的形式美,如受阅的队伍,从人员的身材、服装到动作的一致;还有律诗的音节、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等,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感受。从错杂中见反复是由不完全相同的色、形、声及其他物质材料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反复而形成的齐一,如二方花边,每一组形成一个层次,层次形成反复。如果在事物的外边形式上只有整齐一律,而无明显的参差变化,就会显得单调、呆板。

    参差即各种形式材料的组合错综变化。参差不是杂乱无章、支离破碎,而是在齐一中求变化。参差要在特定的形式组合关系中突出不同要素的差异面,使形式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和活力,保持其个性。如高大的树木与低矮的灌木形成一种参差,使树木苍翠,丛荫幽深,才给人以森林的感觉。

    (二)对称与均衡

    对称即形式各要素在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同或均等。对称有静态对称,如左右对称和上下对称;动态对称如放射对称。左右对称是对称的基本形式,上下、前后对称都是左右对称的移动。放射对称是以经过中心点的直线为中心轴的许多左右对称的组合。对称首先是生物体自身结构的一种合规律的存在形式。大多数生物的形体结构是对称的,如动物的四肢、五官,植物的叶片等都基本呈对称形式。

    对称形式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美,是因为它在生命体中体现了正常发育状态。一个四肢健全、五官端正、各部分都基本对称的人,会使人产生愉快的印象。生物医学的研究表明,人和生物都依赖于视觉与神经网络的传导感知认识世界,而恰恰是对称的形体、外表和图像最能为神经网络感知,并在神经网络中留下深刻烙印。同时,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对称的形式美具有平衡、协调、稳定、庄严、安全的特征。因此,许多宗教建筑以及帝王宫殿的设计都充分利用对称这种形式美,如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罗马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巴黎的凡尔赛宫、北京的故宫等都是采用左右对称的结构。

    帕提农是古希腊最着名的建筑,建于古希腊最繁荣的古典时期。它原是雅曲卫城的主体建筑,是为了纪念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伟大胜利而建的。它原是供奉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的,“帕提农”在古希腊语中即是“雅典娜处女庙”的意思。

    它采用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建在一个三级台基上,屋顶是两坡顶,顶的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有精美的高浮雕。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 神庙的列柱采用雄浑、刚健的多立克柱式,比例匀称,是多立克柱式的典范。整个神庙的造型是建立在严格的比例关系上的,体现了以追求和谐为目的形式美。所以,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有大量的精美雕刻相衬托。现在神庙虽已被破,但那庄重而又完美的形象仍使人为之神往。

    均衡在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当双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时,称为均衡。在平面构成设计上的均衡并非实际重量×力矩的均等关系,而是根据形象的大小、轻重、色彩及其他视觉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的均衡。平面构图上通常以视觉中心(视觉冲击最强的地方的中点)为支点,各构成要素以此支点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度平衡。在实际生活中,均衡是动态的特征,如人体运动、鸟的飞翔、野兽的奔驰、风吹草动、流水激浪等都是均衡的形式,因而均衡的构成具有动态感。均衡可分为天平式、杆秤式、跷跷板式三种。均衡作为一种形式美法则,在建筑、盆景和产品设计、艺术创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对称相比,均衡显得有变化,较灵活自由,给人一种静中有动、统一而不呆板的感觉。

    (三)对比与调和

    对比又称对照。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视觉形象色调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饱和与不饱和,色相的迥异,形状的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高矮、凹凸、宽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远近,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隐现、软硬、干湿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达到的。它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世界观。对比法则广泛应用在现代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效果。

    调和是在矛盾差异中趋于一致,把两种或多种非对立因素并连,形成不太显着的变化。如色彩中的相邻色的运用,或同一色相中明度与纯度的层次变化的调和。

    音乐上的和声是声音的调和;穿西装配皮鞋是服饰的调和。调和能使人感到融和、协调、宁静。

    (四)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凡正常状态的物体,各部分都是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的,即比例恰当或匀称。匀称的比例关系,会使物体的形象呈现出严整、和谐的美。如中国绘画中的比例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之说,人体有“立七、坐五、蹲三半”,人的面部有“三庭五眼”等比例。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已发现被后人称为“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凡是具有这种比例的事物均会给人以和谐、平衡、舒适的美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事物长和宽的比例都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任何一部分与全长之比都等于或近似于0畅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

    尺度,是指同一事物形式中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恰如其分的关系,是以人的尺寸作为度量标准,对物体进行衡量。尺度是物给予人的感觉上的印象,比人小的感觉优美,比人大的感觉壮美、大到把握不住的感觉是崇高。尺度比例的协调统一,是取得造型形式美的基础。

    (五)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节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之中,如日出月落、潮起潮落、四季变换、呼吸心跳、色彩的浓淡深浅、音乐节拍的强弱长短、律诗四声平仄的规律出现等。

    韵律原指音乐(诗歌)的声韵和节奏。诗歌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韵同调的音相加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就是韵律的运用。平面构成中单纯的单元组合重复易于单调,由有规则变化的形象或色群间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使之产生音乐、诗歌的旋律感,称为韵律。韵律使人感到生动、充满情趣,如歌德所言:“美丽属于韵律”。

    (六)多样与统一

    所谓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形式要素的差异性。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千差万别。客观事物本身的形就具有正斜、曲直、长短、大小、方圆等性质;质就具有轻重、强弱、刚柔、粗细、润燥等性质;势就具有抑扬、进退、动静、聚散、疾徐、升沉等性质。各种形式要素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所谓统一,是指各部分在形式上的共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某种关联、呼应、衬托、协调的关系,也就是说,各个部分都要服从整体的要求,为整体的和谐、一致服务。

    多样统一是指形式美中由多种形式因素与按照富于变化而又具有规律性的结构进行组合的法则,也是形式美的高级法则。这一法则要求在许多形式要素中要有一个中心,使各种要素组成围绕这一中心的有秩序的结构。这种有中心、有主次、有规律的结构方式使纷繁多样的形式要素中心突出、秩序井然地统一在一起,使形式要素杂而不乱,多而不散。多样统一的法则在现实生活与艺术创造中被广泛运用着,尤其在艺术美的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德拉克洛瓦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领导着人民》,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画正中象征自由女神的妇女,一手高举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红白蓝三色国旗,一手紧握武器勇敢向前冲。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泼、激动人心的力量。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对美的形式法则的认识将不断深化。形式美法则不是僵死的教条,要灵活体会,灵活运用。

    第二节 美的范畴

    美存在于人类社会、自然界以及人的意识之中,具有丰富多彩的形态。存在于社会领域中的美即社会美,存在于自然界的美即自然美;存在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美便是科学技术美;存在于艺术领域的美则是艺术美。若按人的审美感受的状态来分类,美又可分为优美、壮美、崇高,喜剧、悲剧、丑等。

    一、优美与壮美

    优美与壮美是美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两者是相对而言的。

    (一)优美

    优美就是优雅之美,又称秀美,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人们常说的狭义美就是指这种美。优美的特点是柔媚、秀丽、幽静、轻盈、典雅、精巧等。优美给人的感受是轻松、愉快、和谐、宁静、温柔、舒适等。如小桥流水、月色溶溶等是优美的景色。

    如舞蹈《春雨》似情、似梦,二胡曲《江河水》如泣如诉,给人以优美的感受。朱光潜说,优美的事物使人感到愉快,她的形态恰合我们的感官,像亲密的朋友,每逢见面总是满面笑容地迎上来,我们也高兴地赶过去,双方毫不迟疑地握手道情。人们对于优美事物的情感是欢喜的、肯定的、积极的,没有丝毫波折。

    (二)壮美

    壮美就是雄壮之美,又叫崇高,是一种偏于动态的美。它给人一种气势磅礴,惊心动魄、震撼胸怀、赞叹、振奋的审美感受。壮美的特点是雄伟、庄严、豪迈、悲壮、粗犷、激荡等。孔子称之为巍巍荡荡;王夫之则称之为雄不以色、悲不以泪的雄浑。自然景物中如华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古道西风、老树昏鸦;社会生活中千军万马的劳动场面,紧张激烈的体育比赛;还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气概;还有雄浑、遒劲、昂扬的艺术风格,都是壮美的表现,都给人以恢宏、险峻、刚烈、激荡、豪放的审美感受。

    人们既喜欢优美,也热爱壮美,由于个人秉性、修养的差异,可能有所偏重。有人好动,有人爱静;有人觉得轻歌曼舞、闲情信步有无穷乐趣;有人则觉得踢一场球,累一身臭汗,然后席地而坐抽支烟,那才叫活得有味。同样欣赏艺术,有人陶醉于王维、柳宗元、李清照以及妩媚神秘的《蒙娜丽莎》,也有人被屈原、杜甫、苏东坡以及气势磅礴的《大卫》深深吸引。优美与壮美都是美,只是形态不同而无本质区别。

    黄果树瀑布是亚洲最大的瀑布。瀑高77畅8米,宽101米,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壮观,世界罕见。

    二、喜剧与悲剧

    (一)喜剧

    1.喜剧的基本含义

    喜剧产生于古希腊,起源于民间为纪念酒神与欢乐之神狄奥尼索斯而举行狂欢游行时欢乐的、载歌载舞的演出。后来,“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以艺术作品形式将喜剧艺术定型化。喜剧和悲剧一样,指的不是戏剧体裁,而是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喜剧就其本质而言,属于滑稽的范畴,是滑稽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在人类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特别是在艺术领域里,喜剧以其特有的美学特征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已经成为被社会人群广泛而普遍接受的、独立的美学范畴。

    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喜剧的根源。喜剧是在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正确的喜剧观是肯定喜剧的客观基础,认为喜剧反映特定的生活对象。

    2.喜剧的本质

    关于喜剧的本质,在美学史上曾进行过各种研究探讨,主要观念有:

    (1)黑格尔的喜剧观

    西方美学家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只限于本来不值得什么的、虚伪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归于自我毁灭。”他认为,喜剧是对那些虚伪的自相矛盾的现象的揭露,包含了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2)亚里士多德的喜剧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存在某种错误和丑陋,而这种错误和丑陋不致引起人们的痛苦或伤害。”他把喜剧(滑稽)与丑相联系。这种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喜剧观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只有当丑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丑才变成了滑稽(喜剧)。”这只是从人本主义立场研究了喜剧,但还未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科学地解释喜剧的本质。

    (4)马克思、恩格斯的喜剧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喜剧作了精辟的解释,马克思说:“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方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这就是说,喜剧的本质是代表陈旧的生活方式与代表新的生活方式的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新的生活方式的胜利,是产生喜剧的基础和根源。也就是说,构成喜剧的审美对象必须具备喜剧性的冲突。

    3.喜剧的特征

    (1)笑

    喜剧最突出的特征是引人发笑。笑是对喜剧对象的一种最基本的心理反应。

    成功的喜剧,无论是欢笑,或是嘲笑,都能使人“笑得开心”。笑,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即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它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情感和情绪的表露,是人对现实对象适应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喜剧所引发的笑,是一种审美的笑,其本质是一种情感的评价,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它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否定,反映了人类充满自豪和满足的优越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我们既然嘲笑了丑,就比它高明。比如我嘲笑了一个蠢才,总觉得我能了解它的愚行,而且了解他应该怎样才不至于做蠢才——因此,同时我觉得自己比他高明得多了。”

    (2)“寓庄于谐”

    “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的表达形式是诙谐可笑。显然,在喜剧中“庄”和“谐”处于辩证统一关系,失去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喜剧。“庄”要求艺术家对喜剧的主题内容要严肃、庄重,认真和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谐”要求艺术家对喜剧的表现形式要和谐、动情,要善于通过诙谐的形式去表现特定的生活内容与思想感情,能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诙谐效果完全融合在一起。卓别林说:“我有本事既勾出眼泪,又引起笑声。”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喜剧“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

    4.喜剧的表现形式

    “寓庄于谐”是一切喜剧性艺术的共同特征,但是,由于喜剧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在性质上的不同,因此,喜剧的表现形式也就显得多种多样。

    (1)讽刺

    讽刺是否定性喜剧的主要表现形式。鲁迅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主要是指喜剧的讽刺。讽刺是以真实、简练而夸张的手法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导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恶事物的精神愉悦,借以针砭社会的弊端,促使社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讽刺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用揭发和批判的手段来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一种是用引导与批评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尽管讽刺性的笑都具有否定性,但由于讽刺对象不同,讽刺者的立场和态度不同,笑的否定性质和程度也必然会有不同,笑的美学意义也就有所区别。

    (2)幽默

    幽默是英语Humour音译,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通用。作为喜剧的一种独特形式,幽默不同于讽刺,虽然两者在喜剧性艺术中常常难以分开。讽刺主要是以揭示反面人物的假象,并常常采用夸张、直接外露的手段,以严厉辛辣引起嘲笑为特点。幽默则不仅反映生活中的否定现象,而且还反映生活中的肯定现象。

    它往往针对存在于正面人物身上引人发笑的特点或缺点,以一种直率、轻松、温和而风趣的形式加以表现,所引起的是一种轻微和更带有欢快色彩的讽刺意味的笑,这是一种“会心”的笑、同情的苦笑或戏弄的讥笑。

    列宁曾对高尔基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秀的、健康的品质。”这充分说明幽默应用于歌颂新的事物或正面形象时,它直接代表了先进社会力量的一种优越感。因此,能使人产生一种充满诙谐或机智感觉的会心的微笑。而当幽默运用于批评人们内部某些缺陷时,常常会引起一种同情的苦笑或善意的微笑。

    (3)夸张

    夸张是喜剧艺术表现的一大特点。它是讽刺性喜剧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夸张是对所描写的现象或性格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分夸大,以便鲜明地强调或揭示现象或性格的实质。夸张以至变形能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但也必须指出,喜剧艺术上的夸张、变形,决不是无原则的虚构或夸大,而必须以不违背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为原则。

    (4)怪诞

    怪诞是表现喜剧新事物的特殊艺术手法,其特色是运用尖锐的形象夸张,是对现实的反映具有异常离奇古怪、玄妙幻想的形式。怪诞是以生活真实性为基础,所塑造的形象是讽刺性、漫画式的,欣赏者可以从中领悟到独特的思想意义。

    (二)悲剧

    1.悲剧的基本含义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其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即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着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被后人称为“悲剧之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高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等戏剧,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悲剧”这个词,如遭到失败,或因某种原因而猝然死亡,等等。人们总是叹息说,“咳,这是不该发生的悲剧”。严格地说,我们不能把悲伤、悲惨、悲悯、死亡等等用于悲剧。因为生活中的不幸、人的死亡等等,大都不能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奋发振作,只能使人产生悲悯同情、感到悲伤,虽然有的具有某些悲剧审美性质,但不能进入美学领域。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它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生活中新旧观念和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抗争,并表现为在短暂时间内还具有强大实际力量的旧观念、旧势力对新观念、新生力量暂时的或偶然的压倒,表现为正义的失败或挫折、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在严重而残酷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这就是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与自豪。

    《窦娥冤》描写了一个千古奇冤的故事。主人公窦娥,三岁亡母,七岁离开父亲,去抵债作童养媳,随着婆婆搬到山阴县。至17岁,与丈夫成婚;19岁时,便成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有一回,窦娥的婆婆(人称蔡婆婆),去找塞卢医讨银子,没想到,差点就遭到毒手,幸得张驴儿父子相救。但事后这对泼皮父子得知其家中只有媳妇与她相依为命,便起了歹心,要让她们婆媳俩分别做他们父子俩的媳妇。

    蔡婆婆不堪要挟,可窦娥抵死不从。后来有一次,张驴儿图谋害死蔡婆婆,没想到反倒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却因此要挟窦娥顺了她,可窦娥不从,便赖她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闹到官府。张驴儿买通了贪官桃杌,硬是污蔑窦娥。窦娥为了不让婆婆受到刑罚,被迫承认。到刑场时,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一为:窦娥若受冤,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全飞在白练上;二为:三伏天道,窦娥若受冤,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三为:楚州大旱三年。后来,窦天章回到楚州,窦娥魂魄向父亲诉冤,窦天章为其平反,处置了张驴儿、桃杌等人,平反了窦娥的冤情。《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创作于1602年。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当时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却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自己被害的经过:克劳斯迪趁老哈姆雷特在花园里午睡时,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并使毒液流入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老哈姆雷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一天,他去见自己的恋人——首相的女儿奥菲利娅,他既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斯迪。克劳斯迪虽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事,但他心中有鬼,便派人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斯迪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演戏时,他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斯迪,见克劳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离去。

    哈姆雷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一天,克劳斯迪独自一人在忏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而罢手。克劳斯迪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克劳斯迪以首相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识破克劳斯迪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

    《雷雨》是我国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经典和里程碑。它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坚实基础,代表中国话剧艺术由此走向成熟。这部作品发表后,即在全国引起了广泛轰动,影响遍及海内外。

    《雷雨》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某年夏日的一个午后,从济南来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的鲁妈,在这里和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不期而遇,周公馆中所有人物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30多年前,周朴园和鲁妈曾经是一对恋人,迫于家庭的压力,周朴园抛弃了鲁妈,改娶了一个富家女子。鲁妈的到来,引发了这个家庭的巨大危机:名为母子实为情人的繁漪和周萍、名为恋人实为兄妹的周萍和四凤,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最终暴露了真相。在命运途中苦苦挣扎着的人们,其悲惨命运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心灵。《雷雨》通过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鲁家住房),集中展示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复杂纷繁的矛盾纠葛,阐明了它不仅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悲剧,同时也是各个人物自身的悲剧。曹禺将他满腔的爱憎情感,灌注在这些人物形象中,通过他们来揭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直至扭曲变形,宣泄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愤懑,对光明和未来的向往与憧憬。

    悲剧的主要表现是肯定社会进步力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甚至毁灭的命运。其审美效果就是“悲”。但是这种“悲”所引起的心理效果却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

    悲剧在表现肯定性社会力量的失败、毁灭时,总是显示出必胜的前景。因而往往给人以一种鼓舞的力量。甚至一些表现旧制度灭亡的悲剧,其审美效果则主要是使人深刻地意识到历史脚步无形的力量,告诉人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例如,梁山伯和祝英台以死向社会抗争的悲剧,是向恶势力和陈腐观念提出的抗争。这种悲剧的共同审美特征是善的、美的、正义的,都遭受到了的不应遭受的毁灭。

    综上所述,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即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2.悲剧的本质

    关于悲剧的本质必须从美学史上对悲剧的理论探讨说起。

    (1)亚里士多德论悲剧本质——厄运降临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性的效果是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的人物同我们相识但又比我们好,他们遭到厄运并非是为非作恶,而是由于看事不明而引起某种过失或弱点。他不应该遭受厄运而遭受厄运。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既使人怜悯又使人恐惧。因为怜悯是由于一个遭受到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而恐惧则是由于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他还未能指出产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2)黑格尔论悲剧本质——观念冲突

    黑格尔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他认为,悲剧中互相对立的人物是作为两种伦理观念的体现者,由于各自坚持为了实现自己的伦理观念,必须损害对方,因而都有各自的片面性(即不正义性),是有罪的。由于有片面性的矛盾双方互相冲突,同归于尽,因而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是必然的。在这个结局中,矛盾双方的片面性得到克服,永恒的正义取得胜利。黑格尔对悲剧理论的贡献在于重视冲突,强调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力量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合乎规律的发展,必将导致悲剧结局。但他所说的冲突力量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是在两种伦理力量之间精神的普遍力量之间的冲突,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3)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悲剧本质——痛苦的历程

    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反对黑格尔的悲剧观,认为黑格尔不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是从理念出发规定悲剧的本质,其实质是宿命论的观念,企图将悲剧的概念和命运的概念连接在一起。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命运的概念和科学的概念是相矛盾的,是不可调和的。

    车尔尼夫斯基认为,悲剧是人生旅途惊恐、痛苦的历程,通常与艰苦奋斗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例如,“航海者与海的斗争、与惊涛骇浪和暗礁的斗争,他的生活是艰苦的,这种生活难道就是悲剧吗?有一只船遇到风暴给暗礁撞坏了,可也有几百只船安全地抵达港口。同样是与风暴作斗争,但结局不一样。”

    2.马克思、恩格斯论悲剧的本质——进步与反动力量的冲突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地总结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悲剧理论,特别是摒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成分,吸取其合理内核,将悲剧中所包含的必然性和社会倾向性,以推动历史前进的各种斗争联系起来,从而正确、深刻地阐明悲剧的含义。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明确地指出,悲剧的本质正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所决定的。这就是说,悲剧冲突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构成的。矛盾的一方是代表“历史的必然要求”,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进步阶级和人物。矛盾的另一方是使“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反动的社会势力、阶级和个人。马克思也曾说:“黑格尔在某些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这正是运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悲剧的根源。总之,悲剧性的冲突,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进步力量和一切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之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才具有审美价值。

    鲁迅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和人类进步要求的美好品质。他所说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在毁灭中表现出正面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如电影《江姐》、《刘胡兰》等。老舍在《论悲剧》中指出:“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他关心人的命运。他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由此可见,鲁迅和老舍对悲剧本质的观念,可以作为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悲剧本质所作的概括的说明与补充。

    3.悲剧的类型

    悲剧的本质在于悲剧的矛盾冲突,由于矛盾性质不同,决定悲剧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通常将悲剧分为以下几种:

    (1)新事物和新生力量的悲剧

    在这种悲剧中,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是悲剧主角,因主观和客观的复杂原因,不可能实现其要求而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和失败。如体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牺牲,属于革命的悲剧(如狼牙山五壮士、女英雄刘胡兰、江姐等),这时丑对美的暂时压倒又深刻地显示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展现了美最终的必然胜利。这类悲剧在悲剧的对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种类型的悲剧人物具有如下特点:能自觉地扞卫真理,为实现人类伟大的理想而斗争;牺牲的英雄人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巨大的苦难中显示出崇高的品质和英雄本色。

    这类悲剧的特点不是悲惨,而是悲壮;不是怜悯,而是自豪;不是恐惧,而是不畏。这类悲剧的美,实际上是一种“流芳百世”崇高的美,给子孙后代以崇敬、怀念的美。

    (2)旧事物和旧制度的悲剧

    这类悲剧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以其微弱的合理性引起人们的某种悲悯感,而在于使人们从这种特殊的悲剧性冲突中深刻体验到历史规律不可阻挡的巨大审美快感。如小说《红楼梦》以及《家》、《春》、《秋》,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反映了封建腐朽制度的必然灭亡。

    (3)普通老百姓的不幸和苦难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老百姓的不幸和苦难能引起人们的悲鸣与同情。他们在与传统生产观念的艰难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辛勤劳动与创业精神,能够引起人们的惊赞和激奋,同样可以给予人们一定的审美快感。

    (4)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悲剧

    1957年,老舍的“论悲剧”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他从客观现实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出发,阐明和肯定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存在的必然性。但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曾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创作及悲剧作品加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了悲剧的层层禁区。

    当前,我们还必须看到新旧观念之间、科学与迷信之间、倡廉与腐败之间、贫富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造成社会主义悲剧的主要因素,要及时进行协调与变革。“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彻底解决社会主义时期悲剧矛盾的重要法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揭示悲剧的矛盾冲突:一是正面的事物在毁灭中显示其价值,在暂时失败中预示着未来的胜利;一是从反面事物的暂时胜利中暴露了它的虚弱和必然灭亡。如果说真正的喜剧接近悲剧,那么,真正的悲剧同时预言着旧事物的消亡和喜剧的来临。

    在戏剧史上,根据所涉及生活范围的不同,悲剧一般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英雄悲剧:它往往表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如电影《江姐》、《刘胡兰》等。

    2)家庭悲剧:表现家庭之间、家庭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如曹禺先生的《雷雨》等。

    3)“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与“小人物”相对立的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如《祥林嫂》、《窦娥冤》等。

    4)爱情悲剧:爱情的悲剧是激情冲突和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的崇高愿望同背道而驰的外在势力、客观障碍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5)人类悲剧:表现的矛盾冲突贯串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展现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

    4.悲剧的审美作用

    从美学上来说,悲剧的意义和审美作用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悲剧具有巨大的认识作用

    它通过展示正面人物的不幸和毁灭,使人们认识到历史发展不是平坦向前的,社会上存在着复杂的、曲折的、尖锐的矛盾,为了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必须经过艰苦的、不懈的斗争,甚至需要作出牺牲。悲剧中正面人物的失败和毁灭,使人们震惊,更使人们去深入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去继续进行斗争。

    (2)悲剧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

    它通过对假、恶、丑摧残,真、善、美的揭露和鞭笞,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鲜明的善恶观念,培养疾恶如仇的正义感、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坚毅刚强的意志、性格,激发起和假、恶、丑斗争到底的决心。

    (3)悲剧具有强烈的鼓舞作用

    悲剧由于充满崇高感,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尤其是新生事物、新生力量的悲剧,其中英雄人物为了悍卫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不避艰险、承受苦难、甘愿牺牲的豪迈气概,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三、丑

    (一)丑的基本概念

    丑是美的对立面,19世纪中叶人们开始把丑归入审美领域。美是向着高处走,不断地将人的本质力量提高和升华,以至超出了人们的一般感受和理解,在对象中形成一种不可及的伟大和神圣的境界,这时就产生了崇高。美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愈卑贱,以至使人的本质力量窒息和排斥,而非人的本质力量却以堂皇的外观闯进了我们的审美领域,这时,它在对象中显现出来的就不是美,而是丑。在现实生活中,丑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它的存在也离不开一定的对象。丑必然也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是,一定的对象之所以具有丑的属性,除了它自身特殊的自然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它同美一样,也是一种价值,是对人而言的。美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它使人振奋、愉悦、欢快;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一般来说,丑的事物,往往违背自身发展规律的,是有碍于人生的。其外在的组合形式往往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这三者结合构成了丑的基本要素。

    (二)丑的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丑通常有以下三种:

    1.丑与形式美相背

    所谓丑与形式美相背,是指外观不美,在丑的外貌中却表现出强烈而崇高的内在精神美。这一类的丑具有明确的审美价值。如古代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身正气,除暴安良的钟馗、济公、包公等;当今身残志不残、为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都是如此。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2.丑与形式美相同

    所谓丑与形式美相同,是指外观不丑,这类丑在审美活动中引起的不是肯定性的情感反应,而是否定性的情感反应,是审美认识中的反价值。这种丑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一般只有消极、否定的意义。然而,当他们被反映到艺术作品中的时候,仍然具有审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生活丑通过艺术处理,已经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成为间接肯定美的一种感性形式。在生活中,这种丑是对美的否定,当它反映到艺术作品中来的时候,又遭到艺术家的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就是对那些被现实丑所否定了的现实美的肯定。雨果说:“丑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滑稽、丑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最丰富的源泉。”这类丑被引入艺术领域并服务于美的创造。

    3.丑与美并存

    在现实生活中,美与丑往往同时出现在同一事件中,相互对抗、相互对比、相互衬托,给人以美与丑之间的对比美的感受。

    (三)丑的审美特征

    丑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具有下列审美特征:

    1.丑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人们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常用“丑恶”或“美好”来反映现实生活中“丑”与“恶”、“美”与“好”之间的客观联系。丑与恶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以人物的道德、品格为纽带。当道德、品格显现在人物的语言、表情和行为过程中,就构成了人物形象。恶的伦理、品格必然会构成丑的人物形象。因此,可以看作丑作为美的对立面,在感性形式中已寓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的否定价值。

    2.丑与恶有联系,但不等同

    丑与恶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等同。丑只是恶的表现形式之一。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生活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恶的表现,而丑只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同时,丑通常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恶与功利直接相关,而丑的形象虽然也涉及功利却不等于功利,它与功利只是一种间接的关系。现实中的恶直接体现着一种道德观念,而美学上的丑只是对形象的一种评价。

    形式丑并不一定恶。长相丑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先天或遗传因素,也可以是后天的不幸遭遇所造成的生理缺陷,他并不代表恶,也不一定与恶有着密切的联系。

    3.丑是痛感转化成的精神上的快感

    美与丑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美(优美)的特征是稳定、平稳、统一、柔和,而丑则相反,它打破平稳与统一,偏离稳定与和谐,呈现出畸形、怪异和粗陋。观看对象的美,令人平静、松弛而产生快感。观看对象的丑则给人以刺激,不快,使人紧张而产生痛感。但是,刺激却带来了人的内在情感的骚动,痛感则把人从沉静、舒缓中激醒,激发出一种紧张的追求,让人们在体验一种平和之外,感受到一种紧张的刺激,从而使含有生理成分的痛感转化为精神上的快感。

    四、美的范畴在护理工作中的意义

    美的范畴使人们懂得了美存在的各种表现形态,增强人们在工作中的审美意识,并时刻以美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一切。这一点在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人人都需要美,作为患者则更需要。护士应该用自己美的心灵、仪表、语言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美的环境来满足患者对美的要求,激发患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共筑一片健康的蓝天。

    护士美学意识的培养在护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美学意识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要求护士每天工作在病人当中,护士的心灵、品质、道德、性格、情操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心情、情绪,病人良好的心态是疾病转归的前提。临床护理工作的目的就是使病人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爱护每一个病人,爱抚每一颗心灵,不论护理对象的出身、职业、地位、性别、外貌如何,都应一视同仁,重视病人的生命,解除病人心理及生理上的痛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二)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做好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端庄的仪表、文雅大方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娴熟的操作技能往往会给患者产生一种美感,让病人在一种舒适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和护理,这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护士的服饰打扮应注意与职业形象相协调

    神圣的护理职业要求护士身穿洁白的工作服,衣服平展整齐,发不外露,脚穿软底鞋,这不仅是护士的工作要求、而且是在病人面前树立崇高威信的重要条件之一,要给人以严肃认真、稳重平静和纯洁高雅之感。护士切忌衣冠不整,浓妆艳抹,服饰艳丽,打扮得花枝招展,嬉笑欢颜于病区之中。这样,会使病人对护士失去信心、失去安全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有可能会贻误病情与身心康复。护士的服饰打扮必须根据其工作性质和实际需要出发,注意职业与形象的协调。

    思考与讨论

    1.什么是美?美的特征有哪些?

    2.美的范畴包括哪些?

    3.讨论喜剧的美学特征与表现形式。

    4.结合护理工作实际,谈谈你对护理过程中美的几种具体形态的认识。

    5.丑的本质是什么?研究护理丑有何现实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