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廉洁句典-节欲篇:有节乃静,无欲则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节欲,就是“节制欲望”。具体而言,就是自觉地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加以限制和控制。之所以提倡“节欲”,是因为欲望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谁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谁都有六情七欲,而健康的、正当的、向上的欲望,则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始动力,而私欲膨胀,欲壑难填,就会吞掉我们的人格和原则,引诱我们滑向犯罪的泥潭。领导干部要带头节欲,就要时刻铭记政治上的高压线、道德上的耻辱线和法纪上的警戒线,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地自律自己的欲望,防微杜渐。

    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这句话出自宋代林逋的《省心录》。意思是:德行很好而自己还觉着不足,这是谦逊;财富很多,还觉得不足的人,是贪鄙。说明人应当追求德行上的富足而不能在财富上贪得无厌。

    在这里,我们重点聊聊后半句:“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财有余而足”的人,就是生活中的那些“财迷”。他们拼命捞钱,不知道放手,哪怕腰缠万贯,有花不完的钱,也还要捞下去,永不知足。这样的结果,就会害了自己。回想自己的捞钱历程,他们就会悔恨交加地说:“都是钱害了我啊!”然后又把金钱比做“恶魔”。实际上,真正的“恶魔”不是金钱,而是掌握金钱的人自己。金钱本身并没有错与对,关键是人们如何看待和使用它。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很富有的妇女,有财富有家室,生活美满,却仍然感到不满足。她迷恋上了一位男子,与男子交往密切。突然有一天,男子对这位妇女说,自己要远行了。这位妇女舍不得他,就带上财产,随男子弃家远走。

    经过一条河时,男子对她说:“你在这儿等着,等我把这些金银财宝都运过河去,就过来接你。”

    这位妇女答应了。但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男子把值钱的财物运过河之后,独自逃走了。这位妇女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万念俱灰地坐在岸边,哭干了眼泪,打算一死了之。

    这时,她看见河边不远处有一只狐狸,狐狸好不容易捕捉到一只鸟,正待把鸟咬死时,突然又发现河里的一条大鱼。狐狸赶紧放开口中的鸟儿,赶去捕捉大鱼,不料大鱼突然游走了。狐狸没有捉到鱼,才想起刚开放开的鸟,急忙回头去找,然而那只鸟早已不知了去向。

    这位妇女看在眼里,忍不住破涕为笑,对狐狸说:“你真是个大傻瓜,和我一样,两样东西都想要,结果一样也没得到。”

    狐狸已知这名妇女刚才的遭遇,便反唇相讥:“你说我吗?还是先想想你自己吧。我是有些贪得无厌,可你身为人类,一点也不比我聪明,这该如何解释呢?”

    是啊,一头动物犯了求多即失的错误,尚可以理解,作为高级灵长动物,也犯这样的错误,就难免让人费解了。“金钱是要多少也没够的,但再多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这是美国一位亿万富翁的一句肺腑之言。这位年轻的富翁历经了创业的艰辛和生活的磨砺后,终于冲入亿万富翁的行列。当他拥有了足够的财富,过上了富翁的生活后,他忘乎所以,过上了远离常人的生活。终于有一天,当他再次深更半夜回到家时,他已有五个月身孕的爱妻留下一封信离开了他,再没有回来。

    所以,过分痴迷金钱不可取。因为金钱再多,也不见得能够幸福快乐,却有可能将我们推向欲望的深渊。对金钱的追求,要适当,要有度。于我有益者,不懈追求;不利身心者,纵然好得天花乱坠,也不为所动。有道是,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什么要对它贪婪呢?当我们从报刊里看到那些腰缠万贯的名人大腕,却因劳累而死时,常常发出感叹: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还要这样不要命地干呢?这何尝不是一人教训呢?清朝乾隆时期的大贪官和砷,拥有财富折合白银八亿两以上,可他还是“物苦不知足,得陇复望蜀”,最后却落得抄没家财的下场。这样追求金钱财富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贪官跟白活了一场又何异呢?

    大道理好话,也好理解,但在我们的身边,那些对金钱、地位和财富永不知足的例子仍然不胜枚举。有人为了满足自己无限度的需求而钻国家的空子、贪污受贿;有人为了物质的享受而断送自己青春;有人为了自认为无所不能的钞票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和灵魂;有人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而扰乱他人、损害自己的人;有人为了自己更高级的物质享受而出卖人民的利益,用人民的血汗换取自己的享乐……这些人结果只有一个:身败名裂,遭人耻笑。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还是金钱、珍宝,归根到底没有一件是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寄托于你,暂时归你所用、所保管而已,到了最后,还不知会落在谁手里。正如喜剧演员赵本山在小品里所说的:“拥有房屋千万间,都是临时住所;那两尺见方的小匣子才是永久的家。”

    生活中充满诱惑,它无所不在,而且常常令人难以抗拒。然而,欲望是无境的,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足,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即使我们真的拥有了整个世界,也是一日吃三餐,一晚睡一张床。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何苦再去拼命追求那些多余的东西呢?何苦再用这些欲望抹杀了我们的快乐本性的生活乐趣呢?何苦再自讨苦吃,沦于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境地呢?

    一些领导干部在廉政上出问题,大都是由于对自己的财富不知足造成的。克制这种不知足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领导干部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已发生的大量案例警示我们,个人欲念逐步发展,以致恶性膨胀,就导致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甚至敲诈勒索,进而走向腐败和堕落。为此,领导干部要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和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正确看待个人的收入,正确看待个人的贫富,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在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多想想为党和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牺牲的先烈,多想想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众,多比比那些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先进模范人物,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淡泊名利,克己奉公,努力实践一名共产党人的生命价值。

    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这句话出自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君道》,意思是,伤害身体的,不在于外面的东西,都是由于嗜好和欲望酿成的灾祸。

    这是《贞观政要》开篇“君道第一”所记下的唐太宗的话。贞观之初,唐太宗普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并且认为对“正其身”影响最直接的“不在外物”而是“嗜欲”。他指出:“沉溺于嗜好各种美好的滋味,玩弄和喜欢乐舞和美色,欲望既然很多,受到的损伤也必然很大。这样既妨碍了专心做好朝廷的政事,又骚扰了百姓。”可见,在唐太宗眼里,“嗜欲”关系重大。为此,他带头自警道:“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所谓“嗜欲”,无法就是指欲望和嗜好。人有七情六欲,这本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了。荀子说:“人生而有欲。”并认为,欲望是生命的驱动力,欲望贯穿人的一生,也激励人的一生。但是,欲望是要受到节制的,过度的放纵欲望,只会使本来可以满足的欲望化为泡影,并把人引向歧途。有道是:“贪心的人想把什么都弄到手,结果什么都失掉了。”

    古代有一则《神仙赐宝》的寓言:一个穷人给患重病的母亲治病,卖掉了自己仅有的财产,一件破衣被和一只锅灶,然后跋山涉水到去采治病的药草。他的孝行让天神看在眼里,深受感动。天神悄悄下凡,来到穷人家里,送给他一个“如意算盘”,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只要拨动算盘珠就可实现了。穷人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母亲病愈,他拨一个算盘珠,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穷人连续拨动算盘珠,要吃要穿要金要银,他很快成了富翁。这时他应该满足的,可他继续没完没了地拨动算盘珠。天神看到眼里,有些不满了,便把“如意算盘”收走了,给穷人带来的财富也马上消失了。穷人又回到了起点。

    这位穷人欲望太盛,最后落得一无所有。想想那些腐败的官员,如胡长清、成克杰、刘志军之流,哪个不是因权欲、物欲、色欲无限膨胀,而最后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人的各种欲望,如食欲、物欲、情欲、性欲等,是人的本性的显露。领导干部也是人,不是苦行僧,同样有正常的欲望和合理的要求。但是,这种欲望一旦违理、违德、违法,就成为了超过社会所允许限度的贪欲。这种贪欲便是铤而走险的直接原因。历史表明,被贪欲侵蚀的心理后面,是理性的丧失、道德的滑坡、精神的衰颓。贪从心中起,邪向胆边生。人一贪,见钱就眼红,见贿就心动。利令智昏,什么党党纪国法也就丢之脑后。“人心不足蛇吞象”之后,身体无法“消化”,最终活活“撑死”。一些领导干部,就是因为被被欲念所累,欲罢不能、欲禁不止,最后落得可耻下场。

    所以说,人要学会控制欲望,没有欲望的人容易消沉,欲望太盛的人常常被欲望的重负生生累死。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追求、梦想的目标。今天的贪欲,将会铸造明天的手铐。贪之深处是孤注一掷、人为财死,以致祸国殃民,同时给家庭和亲人带来不尽的痛苦。

    有个蒋艳萍,原来被称为“三湘女强人”,副厅级干部,后堕落为“三湘女巨贪”。被判处死缓之后,她的情绪一落千丈,度日如年,一心寻死。后经管教干部耐心说服,放弃了死的念头,并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经历警示他人。她说:“我一度在鲜花和掌声中走到了权力的一个巅峰,现在一切已经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一个负数。一个人一生中有三个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看了这三个地方之后,你就会知道完全没有贪的必要了,一个是贫困山区,有些农民一年只有几百元收入,还是那么穷;二是火葬场,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了什么也不带走;再一个就是监狱,看了才会知道失去自由是什么滋味。”

    众多的案例警示我们,“欲望应该有一个度,适度的欲望是正常的、积极的;但如果欲望不被控制,如野草般疯长,那就是异常的、有害的。”那么,领导干部怎样控制自己的欲望呢?

    一是严格防止权力欲望的滋生。权力具备影响力、支配力和控制力。权力又是一所大学校、大舞台、大考场,每个拥有权力的人都可以这里把自己的世界观和金钱观表现出来。权力也具有双重性,用好了,利党、利国、利民;用歪了,就会产生腐败。为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权力来源于何方。有人认识,权力是自己争取来的,是自己的能力挣出来的,甚至是自己当金钱换来的,所以,权力就应该为我所用,为我服务。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每个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给的,最终也是属于人民的。作为个人获得一定的权力,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的作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有了权力,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在权力面前,我们都面临着两个选择,或是严于律己,谨慎用权,尽职尽责,或是放任自己,滥用职权,为个人谋取私利。这是对每一个掌权者的考验。邓小平说:“领导就是服务。”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应该克服各种消极因素,尤其是错误权力观的影响,防止腐败的权力欲望在思想中滋生蔓延,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是严格控制金钱欲望的滋生。领导干部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还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任何时候都不能被金钱冲昏了头脑,更不能让自己沦为金钱的奴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抵制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要时刻警惕,坚决抵制。绝不能把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引入个人履行公务活动中,任何利用职务之便,向服务对象索取和收受回报,都是贿赂行为,都是不义之财,为法律所不容,为人民所不齿。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句话出自《老子·四十四章》,意思是,懂得满足,就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

    知足不辱,就是说任何的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极限,当超过这个极限的时候,事物就会向着坏的方向发展。人们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让事情向着坏的方向发展。知止不殆就是要知道适可而止,做任何事情不能贪得无厌,不能在欲望面前迷失自我⊙有的时候我们知道要停止了但就是忍不过去。任何的贪官也知道自己贪得够多的了,但他们往往是忍不过而贪了再贪,所以知止必须要过“忍”这一关。

    老子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要人们明白,灾祸莫过于不知道满足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的。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强去做那些不可能去做的事,结果只能是无休止的苦恼。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房子要住得越大越好,待遇要越高越好,工作要越轻松越好,地位要越高越好。他们天天感到不如意,牢骚满腹,埋怨、骂人、争吵,这山望着那山高,欲壑难填。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快乐而言呢?因此,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条件,顺应事物发展的本身规律,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顺心、不如意的事,这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荣启期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隐士,他隐居在郕邑的一个山村里,每天读读书,跟别人聊聊天,不知不觉就有九十多岁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见了孔子,原来孔子在教学之余,还经常带着他的学生们出来游历天下,一方面研习学问,一方面历练人生。孔子看到一个老人散漫在郕邑的郊外行走,身上穿着破烂的衣服,弹着一把破旧不堪的琴,和着激越的琴声旁若无人熬声高歌。孔子派子路向前询问,得知那人就是荣启期。于是孔子来到荣启期跟前,问道:“老先生为什么这样快乐啊?”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原因多了去了!天地产生了万物,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我能够成为―个人,这是我快乐的第一个原因。人有男女的区别,男子尊贵,女人卑贱,而我是个男子,这是我快乐的第二个原因。在人当中,有的没有见过日月,刚出生就夭折了,而我已经在天地间行走了九十年,这是我快乐的第三个原因。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情,死亡是人生的终结,我现在身处人之常情,得到人之善终,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孔子一听,子感叹地说:“说的真好啊!这真是个胸怀坦荡、怡然自乐的人!”

    还有一个胡九韶,是明朝江西金溪人,因为家境很贫困,他一面教书还一面种田,可就是这样也只够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说;“感谢上天又赐给了我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回答说:“我首先很庆幸,我生在现在的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的床上没有病人,也没有家人在监狱中做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古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满足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有道是,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掠夺侵略更惨。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老子的这句话不是告诉我们什么都不干,对待事物不思进取,而是告诉我们不要做过了。如果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会徒劳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势必会懈怠颓废。这两者之间要把握好是需要智慧和艺术的。如果知道在年轻的时候爱护身体,老了就不会因为身体的不便而遭受耻辱;做官知足于自己的收人,才不会贪也不会成为阶下囚。有很多人有条件去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但他们却选择了知足而不去铺张浪费,这才是真正的知足。

    领导干部作为一名立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终生的人,在个人利益得失面前更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始终保持一颗平常丿心,时刻把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公正地看待别人,选准比的参照系,解决好“和谁比”、“比什么”、“如何比”的问题,不为官位所惑,不为名利所扰。我们要净心,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做金钱的俘虏,不被金钱所击垮,要有公心,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这句话出自唐代柳宗元的《读书》一诗,意思是,要珍惜你六尺的身体,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当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江苏镇江时,特地到金山寺游览。他见大江上下船行如梭,便问金山寺老住持:“你看前面大江之中,风帆片片,碧天无际,烟波浩渺,你知道这江上来来往往的有多少风帆?”老和尚悠悠地回答说:“陛下,依贫僧所见,只有两张帆。”乾隆有点奇怪,问道:“怎么只有两张帆?”老和尚说:“一张帆为名,一张帆为利。”

    乾隆明白了,尽管世间之人熙熙攘攘、忙忙碌碌,但从实而论,不是为名便是为利。老和尚虽然否认了世间还有“活雷锋”一类不为名、不为利的人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也确实道出了世人尤其是官场人士应当高度警惕的两大诱惑——名和利。

    争名逐利,是一则成语。名利名利,亲兄近弟。名在前面走,利在后边跟。也就是说,有名就有利,有利就有名。名可耀人眼目,利可升人身价,所以才吸引无数人去追逐。于是,人世间就有不顾廉耻、不计手段、一味疯狂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甚至连一些号称“人民公仆”和“先进代表”的共产党干部也不能幸免。

    其实,怎样看待“名利”,还需要一分为二。建功立业,赫赫有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名人,假如不是自封的,而是大家公认的,多一些倒也无妨;承认利益追求的正当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增加财富都是发展的硬道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名气与民族精神的升华相联系;周恩来“邃密群科济世穷”,他的利与追求天下人的幸福是同一含义。

    但是,名利同时在许多时候和许多情况下,又是“名缰利索”。在当下的官场,轻名淡利、有事业心和责任的人固然在有人在,但争名逐利,轻事业重名利,甚至不求事业求名利的人,也是有的。例如,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创造所谓“政绩”,好往自己脸上贴金,不惜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强拆民屋建筑,大搞形象工程,公然违背科学发展观;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获取个人的名利,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虚报瞒报、大刮浮夸之风;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出风头、争功劳、捞好处,不惜重金雇佣“枪手”,为自已塑造金身,虚张声势,哗众取宠。这些人浑身充满了“名利”观念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与党的宗旨格格不入,也对自己的成长构成危害,一旦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那就臭名远扬了。就像寓言家伊索所说的那样: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把已有的东西都丢掉了。

    争名逐利,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贪欲太重。殊不知,贪与贫相近,婪与焚相通,贪婪过度的人,反被“贪心”所害。要治疗自己的贪欲,就是要像荀子所说的那样,“以心制欲”。忍住贪欲,以心制欲,看淡名利,重视人格,才能见名眼不红、见利手不伸。不争名逐利,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更是一种做事的智慧。心无贪欲,心灵纯洁,才能不为名利遮望眼,挺起胸脯做正人。

    在改革开放的考验面前,坚持正确的名利观尤其显得重要。因为名利问题的“两只船”已经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面前。名利的“地雷”和“陷阱”,也许就设在我们身边,要求我们要端正方向、坚守正道,切莫乱踩,一乱踩就有可能碰向地雷;手也不要乱伸,一乱伸就会被捉住;船莫乱上,一旦上错了船,就可能下不来了。最好的态度是: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该得到的,什么时候都能得到;不该得到的,什么时候都不去想它。修炼到如此,可谓达到了崭新的境界。

    党中央强调,领导干部为官要“三不争”,即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官。这个“三不争”适合于每一个领导干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那么,怎样做到“三不争”呢?

    一要力戒浮躁心理,不能总是想着升官发财;不要有攀比心态,不比贡献比官位,对自己的职位没有满足感;也不能不比才华和能力,而比官位和财富。要俯下身子,经常到艰苦创业的地方去看一看,激发进取精神,珍惜今天的岗位,提高工作的能力,在现有的工作平台上,为人民做出新贡献。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工作上,把精力放在干实事上,提高能力上,把劲头使在抓落实上。

    二要始终脚踏实地。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看人说话,看菜吃饭,公共场合说段子也很擅长,交际成为了特长,但就是遇到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或者说在面对群众有诉求的时候,却露了马脚,往往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入手,嘴上那一套派不上用场,结果给人以“眼高手低”之感。所以说,领导干部要明白一个道理,群众不光看你说了什么,更看重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口碑从哪里来?就从干实事、干好事、干成事的日积月累中来。

    三要牢记洁身自好。清正廉洁是为政之本,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要牢固树立廉洁意识,严格遵守廉政准则,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千万不能在廉洁问题上犯糊涂。有的领导干部以傍大款为荣,以认识商界成功人士多为谈论资本,殊不知,思想意识上一旦放松要求,自我经束一旦轻易失守,后果可能就相当可怕了,许多领导干部就是载倒在所谓的“友情”、“义气”、“道义”上,在廉洁上犯了错、吃了亏。

    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

    这句话出自《庄子·盗跖》,慰通“蔚”,即病患。全句的意思是,贪求财物而招惹怨恨,贪求权势而耗尽心力。

    民国初期段祺瑞,官至国务总理,手上拥有实树。在清廉方面,他几乎没有什么劣迹。他家的门人从来都不敢向求见者索贿,否则会被枪毙,下属送来的贵重礼品,段祺瑞总是留下其中不值钱的一两件,然后将其余的都退回去,他收到的最重的礼品,是冯玉祥送的一个南瓜,这在当时贪污腐化成风的年代里极为罕见。虽然段祺瑞不贪财,却对权力贪得无厌。他的一生,是不断地争权的一生,先是逼走黎元洪,独揽大权,后又对曹锟、徐世昌、冯国璋等总统多方挟制,甚至一时曾任“总执政”,民国肇始,百业待兴,段祺瑞对国家重建毫无建树,却忙于争权,上行下效,弄得全国蜂烟四起,军阀争战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一人贪权而导致天下大乱,其为祸之烈,远远超出了千百个贪于财货的败吏。

    贪权是古今中外独裁专制者的共同特点。在一个人治的社会,权力远远比财富更重要,朱元璋出身贫农,做了皇帝后生活也很简朴,然而,他却有资格傲视天下一切的富人,明代首富沈万三曾经在朱元璋面前抖了一下富,要出资帮他犒军,结果差点被朱元璋砍了头。掌握了权力,不仅拥有了财富,更拥有了生杀予夺的强制力。希特勒对财富根本就不屑一顾,然而,正是由于拥有了权力,希特勒得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第三帝国,其荒谬的思想与意志曾经在一个广袤的空间里一度得以实现。

    在中国,“官本位”思想历来很有市场,所谓“学而优则仕”,所谓“大丈夫生当鼎食”,不少人把官看得很重,似乎官位越高,人生的价值就越大。其实,官位本身没有任何承载,它只是做事的一个条件,并不是做事本身。只有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官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否则,它就是一个符号。“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唯有那些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实事好事的人,才能实现为官为人的最高价值。

    贪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中之一是权力迷恋症。例如,每当政府换届期间,有人用请客、送礼等方式拉选票;有人收受他人贿赂、参加有拉票意图的吃请;有人托人说情、打招呼,搞串联、做工作;有人以同学、同乡、同事、战友等联谊活动的名义,搞拉帮结伙;有人传播小道,编造谣言,或诋毁中伤他人……跑官要官、拉票贿选、搞非组织活动已成官场一大痼疾,这样做的目的,要么是想升官,要么是想保留已有的职权。

    患上了“权力迷恋症”,就必然会出现权力懈怠。他们对工作无所用心、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埋在文山会海之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置群众冷暖、民生疾苦于不顾;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甚至独断专行,听不得不同意见;或者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热衷于“作秀”,搞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患上了“权力迷恋症”,就必然会出现权力异化。他们公权私用,以权谋私,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贪图享乐、沉湎于花天酒地、灯红酒绿,经受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甚至堕落腐化,贪赃枉法,穷奢极欲,巧取豪夺,掉进犯罪的深渊。

    患上了“权力迷恋症”,就必然会出现权欲膨胀。他们可能从托人说情、打招呼、搞串联开始,会发展到拉帮结伙、造谣中伤、威胁恐吓,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造假骗官,甚至杀人谋官。这不是危言耸听,据报载,利令智昏,权欲膨胀到极致,造假骗官、杀人谋官的案件不是一二。

    权力迷恋症是一种祸国殃民的吏治腐败。它虽然出现在少数人身上,但是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败坏了党的形象和威信。被判处死缓的天津市检察院原检察长李宝金,就很在意任职岗位的权力大小。他在从市公安局副局长岗位上调任检察长时“很不愿意”,认为新岗位权力不大。到新岗位后发现权力也不小,他便大肆以权谋私,结果跌进犯罪的深渊。同样因腐败被判处死缓的江苏省委组织部原部长徐国健,到了该退居二线时,坚持要在组织部长岗位上干到退休,结果还没到退休就因腐败案发进了大狱。

    在李宝金、徐国健式的人眼里,岗位有贵贱、权力有大小,自己是去是留,全看对自己有多少“好处”。他们把组织和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当成了自己当官做老爷的资本,在位时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该换位、退位了又千方百计留任,能多干一天是一天,能多“捞”一点是一点。

    共产党人并不讳言做官,做官本身也是为人民服务的途径,关键应明白谁先谁后,孰轻孰重。孙中山曾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邓小平同志第二次复出时在中央全会上深情地说:“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要做事,不要做官,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人生追求,也是他鲜明革命风格和崇高道德品格的集中体现。

    自古以来,为人民做事、为人民服务之人,大都朗朗乾坤存正气,浩浩青史留美名。武侯祠、韩公祠、范公祠,记载了诸葛亮、韩愈、范仲淹的德功事功;都江堰、白堤、苏堤筑起了李冰父子、白居易、苏轼的事业伟业;福寿沟、林公渠、左公柳,传承了刘彝、林则徐、左宗棠的业绩功绩。在我们党内,兰考的焦桐、大亮山的林场、小岗村的手印、华西村的招牌、航母的英姿,都镌刻着焦裕禄、杨善洲、沈浩、吴仁宝、罗阳一心为民、一生做事的口碑丰碑。

    比官职更重要的是事业。事实证明,各条战线上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都不是以官职,而是以事功著称于世。唯事业长留天地间。领导干部无论在何种岗位上,都应以“做事”为导向,不以“做官”为目的。党政领导班子换届时,难免有些领导干部要换工作岗位,对此如何认识、怎样选择,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品行和素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正确对待岗位去留。

    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这句话出自三国桓范的《政要论·节欲》,意思是:放纵情欲的人是危险的,而克制色欲的人,就会能平安无事。

    古今中外,荒淫无道与桃色新闻之盛莫过于手握权柄的人。在中国,早在公元前17世纪的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就留下了“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四方美女积之后宫,作烂漫之乐”的记载。在美国,有位居至尊的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与“小蜜”莱温斯基等多位女士的绯闻一度炒得举世沸沸扬扬。淫乐,往往与金钱和权势相关。明朝时期,几位高官一日与妓女厮混,笑骂妓女是“小母狗”,妓女反唇相讥:“是呀,我是母狗,尔等是公猴(公侯)”,引为传世笑谈。

    色情诱惑难挨,美人关难过,还是有人能把持自身挺过。三国时的关羽走麦城落到孙权手中,就对孙权为了笼络他而送来的美女们不屑一顾,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坐怀不乱,都是这类故事。不过,这往往是他们身处逆境或抱负在身时的表现。有的人一旦权位稳定、锦衣玉食之时,可能又忘乎所以了。越王勾践为灭吴复国能卧薪尝胆,更谈不上近女色,待功成业就后,不也花天酒地,甚至还遍寻当初施美人计时奉送给吴王夫差的美女西施,欲占为己有。还有一位州官,名叫张咏,他为一名妓女所迷,欲火难耐,急得在屋中转圈,大骂自己“张咏小人,张咏小人”,可见此关之难过。

    官员也是人,具有性欲方面的需要。但是,如果他们与女人非正常的交往,就容易诱发更严重的犯罪。因为,无论是找相好、包二奶、养情人,还是带小蜜或是嫖娼狎妓,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而贪官如果仅凭其正常收入,别说是包养,就是居家过日子也很拮据。因此,有的干部在“色情腐败”时,自己一毛不拔,却利用职权在合法手续的掩盖下,“大慷国家之慨”,为博取性对象的欢心,为满足自己风流的欲望,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取不干净的钱财。由于玩女人与吸鸦片一样,一旦尝到鲜味,便很难节制,越陷越深,用钱越来越多,因而贪婪的胃口也就越来越大,罪恶的黑手也就越伸越长。如此恶性循环,国有资产便大量“流失”,直到政治生命的终结才算罢手。

    官员贪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包“二奶”。如今,“包二奶”早已是一个老幼咸知的话题。在某些地方,“二奶”是当代情人、情妇、小妾的另一种叫法。包养“二奶”的人,不外乎三种:一是有钱人,二是有权人,三是既有钱又有权的人。有人统计,在被查处的贪官污吏中,95%的人都有“情妇”,在腐败落马的干部,超过60%与“包二奶”有关,在个别地方,官员贪污受贿案件中100%包养了“二奶”,甚至还有“三奶”“四奶”“五奶”。例如,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某镇原党委书记陈某包“二奶”竟包了整整八年,陈不仅为“二奶”买了三套住房,还为其办理了非农户口;作为“回报”,这个“二奶”给陈某生了一个男孩。四川某市原副市长李某在同一层楼里为自己的两个情妇买了两套住房,一个住楼上,一个往楼下,他本人便在楼上楼下来回寻欢作乐。

    二是非法敛财。许多官员因色而贪,因色而堕落,这是一条不可逃避的“链条”。因为,当贪官一旦为情欲所制,他就会以百倍的疯狂去贪,去敛财。敛财的目的,一是要用巨额金钱去征服那些花枝招展的“小蜜”;二是为了满足情人们那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那个侵占了2.3亿元、名叫邓宝驹的深圳某农村信用社主任,有“二奶”“三奶”“四奶”“五奶”,花在这些“奶奶”们身上的钱,少则三四百万元,多则1800多万元,其中花在“小五”身上的开销是每天2.3万元……出手之“大方”,令人咋舌。这些钱从何而来?还不是靠拼命地捞和贪吗?

    三是丧失原则。一些官员知法犯法,利用手里的权力,大肆地为一些不法行为开绿灯,既不要党性,也不要原则。其原因就是禁受不住“肉弹的”进攻。例如,江苏省如东县有个“养鳗大王”顾某,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获得贷款竟达12亿之多,其中有1.8亿元至今无法追回,被他拉下水的官员,有1名副厅级、3名县处级、21名乡科级及20多名一般工作人员。为什么一个“鱼贩子”有这么大的能耐?他靠的就是“两弹”:“金弹”和“肉弹”。前者是用重金贿赂,后者则是色相勾引,色情攻关,从“陪吃、陪舞、陪游”一直到“陪上床”。他看准了一些贪官好财好色的两大特点,便投其所好,适时地发出“肉弹”进攻,为这些贪官狎妓嫖娼“慷慨解囊”。这一招数尽管低劣,却还百发百中,一帮贪官污吏都成了他从银行贷款捞钱的工具和帮凶。还有很多“高明”的女人,知道男人的好色本性,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便利用色相加以“征服”。她们本人别无什么专长,也没有什么能耐,就是有一副好姿色、好脸蛋,便将自己的“色”作为商品,到好色的贪官那里“投资”,一旦“权色交易”成功,这些人便会充分利用上了钩的贪官之权力,飞快地“发”起来。

    四是落于圈套。由于贪官好色比较普遍,因而引起了一些不法之徒的“注意”。他们制造了各种各样的色情陷阱,引贪官们上钩。某地警方摧毁了一个由四名犯罪分子精心引诱12名贪官上钩的犯罪团伙,其中有市委党校校长、市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市委信访办副主任、市检察局反贪局副科长、市城关派出所民警等等,犯罪分子通过色情引诱,共从他们身上敲诈了21.6万元赃款。

    贪官好色的最后结果自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地毁掉这些人的政治生命,彻底地葬送他们的美好前程。要走出贪色的陷阱,不为美色所困,领导干部一定要从以下方面加强自律:

    一是克制自己的“本性”。古人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今人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见人人都有好色的本能,官员和普通老百姓概莫能外,只要有足够的权力和购买力,一些官员就一定要将这种本能欲望转化成实际行动,这是被古往今来无数个贪官的堕落史证实了的一条铁的规律。所以,作为领导干部,一定克制自己的食色本性,理智对待美色的诱惑,尤其不能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开道,为自己的色欲下赌注。

    二是手中的权力不要滥用。由于“官本位”为主要特色的传统政治体制,领导干部的“含权量”高,没有得到很好的制约,使其色胆包天、欲火中烧,为所欲为。他们随意动动用权力资源千金买笑。有鉴于此,领导干部的心里一定要一本明白账,清楚哪些是可能用权的,哪些是不可以用权的,特别是不能用手中的权力搞色权交易,最终沦为某些人手的棋子,到时悔之晚矣。

    三是加强道德自律。有些领导干部缺乏起码的道德自律和生而为人的尊严感,在一系列“职务之便”的纵容下,在弥漫于“官人俱乐部”的腐朽糜烂气息的熏陶下,贪官的好色很容易就会突破一些最基本的限度。原本有益身心的两性交往,或者无伤大雅的“生性风流”,在贪官那里很可能急转直下堕落成荒唐的畸恋、可鄙的滥交和可耻的乱伦,贪官也很可能因此蜕变成“不人不鬼”乃至“禽兽不如”的什么东西。一名领导干部如果自甘沉沦、寡廉鲜耻到了这种地步,即便我们通过制度将他权力的含金量降到最低,使他再也没有到情色场上纵横驰骋大展身手的资本,他仍很可能会在忍无可忍之际采取其他更加罪恶不堪的手段来发泄兽欲。因此,领导干部要有道德自律意识,用自己的人品堵塞色情陷阱,战胜对美色的欲望。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吃的是一小笼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追求仁道的乐趣。

    这是孔子赞扬弟子颜回的话,原文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生活在贫困的条件下,仍然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志向,钻研仁义道德,并引以为乐的处世态度,大加赞赏。从颜回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追求事业、不惧贫穷的志士形象,看到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这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品德。

    艰苦奋斗,就是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奋斗的精神;就是不追求物质享受,不受名利诱惑,坚持理想信念,持之以恒地奋斗到底的拼搏精神。贯穿这个伟大精神的,是一个人追求事业、忠于职守的革命情怀。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人认为,过去条件差,国家穷,没办法,才需要艰苦奋斗,而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了,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再讲艰苦奋斗未免不合时宜了。诚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民经济总规模名列世界前茅,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还将长期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生活虽然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面对这种基本国情和严峻现实,我们只能发愤图强、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体现的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追求,一种无私奉献的境界。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在艰苦奋斗过程中就不但不会感到吃亏,感到愁苦,反而能从中体会到享受崇高、享受成功的极大快乐。战争年代,方志敏烈士在敌人牢狱就曾感情奔放地写道: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却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住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不稀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的苦工!不稀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在和平年代,解放军战士雷锋的生活是那样简单朴素,可是,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他带来的幸福感、快乐感、自足感,又绝对是那些挥金如土、锦衣玉食者难以企及的。领导干部在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过程中,把崇高的理想一步步地变成现实,同时也塑造和展现着自己高尚的精神世界,时时享受着“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的宝贵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充实的,最有价值的,也是最值得羡慕的。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中国人民用自己勤劳而勇敢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艰苦奋斗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值得自豪的民族精神,这种自豪的民族精神伴随历史的脚步从昨天走到今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铁杵磨针、愚公移山,无一不体现出艰苦奋斗的精神。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号召,开进了南泥湾。一到南泥湾,战士们就抓紧时间开荒,以便赶上季节按时播种。一天,天刚亮大家就起床了。大家扛起自己打造的钁头,排着整齐的队伍向荒山进发。一路上歌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大家来到指定的地点,这里的荒地上荆棘多,砍掉一丛荆棘,挖掉它的根,要花很长时间。尤其是狼牙刺,一不留神就会戳破衣服,划破脸和手。有一位新战士,在家从未种过地,更没有开过荒,拿工具的方法不对头,没多大工夫就满手血泡。可大家的情绪非常高,谁也不叫苦,谁也不肯落后一步。

    有一位战士,外号“气死牛”。他的钁头是特制的,一尺多长,十多斤重,一天开荒4亩以上。而一头牛一天耕地也不足2亩。某团团长亲自担任团部生产小组长,组员有参谋长,警卫员,司号员等人。团政委在抗战中失去右臂,不能参加开荒,可他一有空就帮助炊事员烧水做饭,惟恐大家饿着渴着。中午时分,团政委和炊事班战士挑着担子送饭来了。组长伸手向前一指,说:“同志们,加一把劲,把这块地消灭了再吃饭。”“好!”话音未落,钁头像雨点一样落地,前面稍微慢一点儿,后面就喊“快点,快点,挖到你的腿了”,眨眼之间,又一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了。

    团政委放下担子大声地招呼战士们:“小伙子们,喝口水再干吧。”连喊了几遍,就是没人答应。左齐急了,他只得命令战士们放下钁头,立即吃饭。

    战士们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饭,又拿起工具干了起来。

    就靠着八路军战士的两只手和一把钁头,荒凉的南泥湾出现了一片新景象,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艰苦奋斗,一直是我们党建设新中国的响亮口号。在中国革命处于胜利前夜的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有的人战争年代没有被敌人的枪弹打倒,在和平环境中却有可能被“糖衣炮弹”击中,于是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高瞻远瞩,集中回答了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胜利和执政考验,如何防骄戒奢,如何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历史性课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再告诫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靠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做到“两个务必”,就要甘于过一种节俭朴素的生活。周恩来曾语重心长地对领导干部说:“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都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然而,现在有些干部之所以走上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歧途,恰恰在于把看齐的对象弄颠倒了。尽管他们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可是,他们拿自己的生活与眼前的“大款”“大腕”比,觉得这些人花钱如流水,整天出入于宾馆酒楼,有“二奶”“小蜜”陪伴,心理就不平衡了。这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诱因。

    做到“两个务必”,必须防微杜渐。有些人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生活方式多样化了,吃点喝点,玩点拿点,都不是什么事。而实际上,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正是由收一条烟、吃一次饭、到一次不健康的场所开始的,由涉足其中到流连忘返,由初尝滋味而智塞神迷,最后不能自拔,难以救药。因此,我们要懂得事物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自觉地做到慎独、慎微、慎始、慎终。

    有些人说,老是苦来苦去,人的一辈子岂不是白活了吗?其实,我们讲艰苦奋斗,提倡的是一种革命精神,并不是反对改善物质文化生活。而是说,我们在改善生活的时候,决不能忘记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能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实际上,尽管现代化的发展使各方面的条件大为改善了,但个人学业有成,仍需要寒窗苦读;工作要干出成绩,仍需要竞争拼搏;谱写辉煌人生,仍需要自强不息。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个人无法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这句话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宴:安乐。鸩毒:毒酒。全句的意思是,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迷恋它。劝戒人们不要沉湎于逸乐。

    这句话,是《左传·闵公元年》里管仲说的。春秋时期,邢国遭到北方狄人的侵略,便向齐国求救。相国管仲立即向齐桓公报告,齐桓公有些犹豫不决。管仲说:”我们对周公的后代不能不管,一个国家如果沉湎于安乐当中,就像鸩毒一样。”齐桓公这才决定发兵救邢国。

    关于贪图享乐,等于自杀的观点,还有一个故事作为佐证。古时候,北方有一个大湖,大湖里有一块小岛,小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夫妻俩。平时,老渔翁摇一叶小舟去湖里捕鱼,老伴在岛上饲养鸡鸭。这年秋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一群天鹅,在岛上落脚,打算休息一下,再往南方过冬。老两口看到这群远方的客人,心中高兴,立即拿出好饲料来喂它们,老渔翁还把自己打的鱼拿出来,给天鹅吃。天鹅们遇上了好心人,渐渐与这老夫妻熟悉起来,不再对他们陌生,而是像老朋友那样无拘无束。它们在老两口的房前屋后走来走去,还跟着老渔翁下湖捕鱼,在小船四周嬉戏欢娱。冬天说业就来,但它们再也没有继续南飞的打算,而是决定留在这里,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湖面被冰雪封冻起来了,它们不能再上湖捕鱼了,老夫妇就敞开自己的茅屋让它们进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喂食。直到来年春暖花开,湖面解冻,天鹅们才开始重新下湖捕食。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天鹅们已习惯于这里的安逸生活:冬天在老夫妇的茅屋里过冬,其他时间就下湖自己觅食。然而,当这对老两口离开了人世之后,天鹅们便遭了殃。它们是冬天来临时饿死在冰冻的湖面上的。

    贪图享乐,作为国君可以亡国,作为个人,可以亡身。这个道理,已经被历史和实现反复证明了的。夏启是历史上爱好声色、耽于享乐的统治者,他热衷于狂饮奢食,兴舞作乐,极尽豪华;夏启的儿子太康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嗜音好色,酗酒淫乐,终于被后羿所驱逐;末代夏王桀,享乐的程度更是达到新的水平,他宫中女乐有三万人之多,每当宫乐奏起,响彻都城大街小巷。他还追求“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豪华奢侈场面,不仅将祭祀祖先的乐舞供自己娱乐消遣,还喜爱表演在当时看来十分稀奇古怪的乐舞,靡靡之音漫于朝廷。宫中集中大批艺人美女,按夏桀的要求创作乐舞表演。

    夏被商取代之后,经历了一段清明时期,然后了纣王执政时,他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加上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逐渐失去了民心。直到被周取代。

    耽于安乐,始终是统治者最忌讳的,也是最对节制的。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灯红酒绿、五彩缤纷的新社会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出现了“滑坡”,出现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享乐主义会使少数领导干部腐败堕落。一些领导干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明确,容易受到诱惑而发生扭曲,经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一时贪图享乐而忘记了自己的党性和原则,从而贪污受贿、渎职侵权,将人们的利益放在一边,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享乐主义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享乐主义的蔓延和发展,使一些领导干部做出了有损人民利益的事情,让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虽然他们最后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他们给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造成的损失,则是难以轻易挽回的。

    享乐主义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享乐主义的表现,就是利用公款吃喝玩乐,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捞取好处,并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照顾”和“方便”,进一步侵蚀国家的财产,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例如,那些豆腐渣工程,最后还是让国家为其埋单。

    享乐主义懈怠了让领导干部精神和意志。享乐懈怠意志,纵欲萎靡精神。玩物必丧志,古今同理。在奢靡享乐中,有多少人被糖弹击中,信念尽失,理想全无,对待群众麻木不仁,对待责任推诿扯皮,以致造成灾祸。

    享乐主义败坏社会风气。领导干部在许多方面为“民之表”,官风正,民风淳;官风不正,民风必乱。官场奢靡享乐的歪风,毒化、污染民风、社风,助长社会奢靡,扭曲价值观,诱发犯罪,危害社会。

    2013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执政的长期方针。在各项工作中,我们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精打细算,严格把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