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过缝隙的魂灵:60年代女作家小说印象-无法擦干的涟涟泪水——皮皮小说印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皮皮,原名冯丽,1963年出生于辽宁。198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去西藏,在拉萨晚报社做记者。1991年回到沈阳,在辽宁省艺术研究所工作,后在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做过编导。1998年在辽宁省春风文艺出版社做文学编辑。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2000年开始从事专职创作。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渴望激情》《比如女人》《所谓先生》,短篇小说集《全世界都八岁》,中篇小说集《危险的日常生活》,绘图本散文《不想长大》等。

    说心里话,关注皮皮的小说是由我喜欢的影视明星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让爱做主》播出之后开始的。追星是年轻人的狂热,人到中年还有对明星的追捧也是狂热的残存和对美好的追踪,尤其是对爱情、婚姻生活演绎的作品,女性自然多了几分热情。这也是皮皮的小说由此而进入了更多的女性读者眼界的缘故。当然我也不例外。

    在我看来:皮皮的小说和“皮皮”这个名字一样有着天真浪漫的童话色彩。这在她早期的小说《全世界都八岁》中明显地表露出来。早在80年代皮皮就与60年代出生的男性作家余华、格非等一起被定义为“先锋派作家”而享誉文坛。因笔名之故,皮皮这个调皮的名字也曾被很多人想象成是所谓“新新人类”。而皮皮真正在文坛名声大振,是她从西藏归来后90年代末的长篇小说创作和由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热播之后。从此,“皮皮”就刻印在6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群中,成为一个象征,一个被关注的热点。也许是她与“那个叫马原的的汉人”曾经美丽动人的童话般的爱情最后破灭的影响,也许皮皮天生就是一个想关注女性爱情、婚姻生活的作家,所以她用女性纤细的手指擦拭女性命运的泪花,抑或擦去的是皮皮自己眼中的泪花。但不管怎样,她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90年代的婚恋特点,涉及了婚外恋、中年人情感危机等问题,并引起人们格外地关注。

    长篇小说《渴望激情》和《比如女人》是皮皮写给对爱执著、在感情上经历了许多波折、却又感到苦闷的女人的书。《渴望激情》主要书写婚外恋带给各方的困惑,《比如女人》则表达困惑中的女人如何走向成熟。从《渴望激情》到《比如女人》(电视剧名为《让爱做主》),再到《所谓先生》,皮皮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爱情的童话。

    一般美丽的童话在叙述了男女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他们结了婚,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结婚以后呢?童话不会延伸下去,长篇小说《渴望激情》讲的正是婚姻建立之后的故事。

    这是一个色调明亮但结局凄惨的故事。

    主人公尹初石是摄影家,妻子王一是大学教授,二人的家庭生活在平平稳稳中走过了十三年。但在十三年结婚纪念日后却各自有了外遇。尹初石首先结识了倾慕爱恋他的戴乔,在激情中迷失了自己。在这个非常时刻,王一结识了所在大学里的外教老师澳大利亚人康迅。康迅以一种非中国人的情感强烈迅猛地俘虏了人到中年的王一,这个情感失落的女人也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二人迅速相爱。西方人对待爱情的认真和勇敢加上对丈夫隐情的发现,为王一走出贤妻良母的“规范”投入康讯的怀抱作了推波助澜,并从欲望的苏醒中体悟到挡不住的生命诱惑。于是,一幕闹剧在四人当中迅速展开。但一直在两个女人间徘徊,希望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与和谐的男人尹初石,此时却反过来感到了不安。而尹初石的不安伤害了认为爱情至上的戴乔,处于疯狂状态的她终于在对男人欲罢不能的心理负荷下选择了自杀,其老父在痛不欲生中也跟随而去。尹初石的生活至此山穷水尽一败涂地。出于传统文化心理的习惯,已经做出与康讯出国重新生活决定的王一改变了主意,放弃了康迅浓烈的爱以及飞往澳大利亚的机会,或者说这是王一一个生命转折的机会,留了下来,原谅了丈夫的过去,她以中国百姓所熟悉的牺牲精神回到了丈夫身边收拾残局。然而尹初石在经历了戴乔因车祸而死,戴乔父亲受打击而逝,王一原谅了他以后,竟然不辞而别,从人间消失,只留下一封信,叫王一不要再找他……

    这个故事的悲剧起因看似在于男人“熊掌与鱼翅都想得到”的贪心,这种心理是和平时期的所谓中产阶级中年男人的通病。尹初石在小说里坦率地向戴乔承认:之所以能同她走到这一步,是因为“我需要感情激情碰撞,我需要别的女人填补这块空白”。虽然这个男人内在的善良与追求生命体验的欲望,让他最后渐渐产生了重新安排生活的勇气,但他在内心永远不会全身心地归属戴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前妻后的男人对这个女人游丝般的思念会逐渐变得坚硬起来。这是怀着爱情的彻底性渴望同男人共享激情碰撞的戴乔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选择了死亡。

    小说以“渴望激情”开始以“终结激情”结束,两个“出轨”的男女在激情燃烧之后跌落在现实的伤感之中。这里,所谓“激情”不过是当今社会中某一类人的欲望溢出,是一种欲火中烧的人性在无边风月里的舞蹈,它并不是生命中不能扼杀的激情。真正的激情是无法终结的。小说对当下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的审视可谓淋漓尽致、一针见血。

    小说最终受到瞩目的是激情,但作家不曾对这激情多置一辞,也不曾引导我们对故事的结果做任何道德伦理上的判断,只是客观地、动人地、丝丝入扣地展示给人看——激情、爱情是什么?它是怎样到来的?它做了什么?被激情袭击的人们在爱与罪、谎言与忠诚、柔情与背叛、伤害与宽容、欢乐与痛苦乃至生与死之间苦苦挣扎,演绎了一出出摧人心肺的活剧。

    王一从家庭中艰难地突围,又以无谓的爱情牺牲为结局,给了人们更深一层的思考。王一作为一位大学教授,不但有经济上的独立,而且具有一定的女性意识,在女性解放的历史进程上,原本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当王一无意中发现丈夫的婚外情时,“她感到十几年来好像一直生活在尹初石的手掌上”。她发现“生活一开始就建立在一种秩序之上”,使得女性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有这样的空白”;她也发现“这个社会为女人准备的东西常常很苦很不公平”。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的过程中,王一有了女性生命的觉醒。这种觉醒刚开始还是比较朦胧的,她甚至认定自己身体里面有个“魔鬼”。接着,那个想自杀的大学生在放弃轻生念头后又意外死亡的事故,使她感到生命是多么的不确定,是多么的脆弱,从而意识到人必须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与康迅的爱情,给了四十多岁的王一崭新的生命:王一从镜子里也看见了自己成熟的身体……她看见自己白嫩的乳房微微向下悬吊着,宛如经过夏日阳光催熟后的白瓜,有着甜蜜的模样。小腹生过孩子后,微微隆起,连接着乳房以下的曲线过渡,浑圆中透着柔软的弹性。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王一“终于了解自己是怎样的女人”,“感到做女人的美妙”,以至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点突如其来的陌生感”。

    按说,顺着这样的思路,王一应该勇敢地走出封闭自己的围城,寻找属于女性自己的幸福家园了。但是,王一没有走出最后的一步,没有与康迅共建幸福的家园。而阻止王一与康迅比翼双飞的心理障碍是:她自感肩负着母亲和妻子的责任——必须照顾女儿小约和受伤的丈夫。于是,她牺牲了与康迅的爱情,留在丈夫身边,试图维系一个完整的家庭。可是,女儿的已然受伤害和后来丈夫尹初石的出走,使王一的牺牲显得非常无谓。

    看来是这种不理智的善良,导致了她做出无谓的牺牲,自酿爱情的悲剧。但是,又是谁给王一灌输了这一不理智的善良观念呢?是什么使她本能地把母亲的责任看得高于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和幸福呢?

    王一无疑是掉进了男权文化精心为女性设计的“母性陷阱”。

    千百年来的男权中心文化规定下的母性,使女性丧失了女性主体,使她们把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当作母性甚至是女性生存的全部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女性一心想的是如何承担照顾家人的责任,而很少考虑自己的权利与幸福。如果不是上天赐予了康迅对她的爱情,她还一直心满意足地生活在一种既定的生活秩序之中——结婚、生子、上班、下班、做家务、服侍丈夫、照料女儿,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也应该有幸福的爱情和充实的生命。一旦女性作为母亲的责任与女性作为主体的权利相冲突时,女性所受的教育使她们理所当然地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幸福,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因此,王一在自己的爱情与家庭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她出于本能地选择了后者,并没有什么看得见的外部力量强制她,一切都出于她的自愿。难道这就不是女性的悲哀?皮皮的小说没有答案,它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考。

    《渴望激情》真实又客观地展示了当代社会所常见的中年婚外恋现象,展示了两位女性的爱情悲剧。小说既有人性的揭示,又有生命的感悟,也有对女性不公平社会文化地位的同情与思考。但作家在小说中还是过于美化男主人公,过于侧重渲染“善良”的他在婚外恋中的脉脉温情,无心地给人们制造了善良带来悲剧的误解,用善良的人们在爱情与亲情的冲突中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掩盖了男权中心文化仍在广大的范围内压迫着女性生命的事实,多少弱化了小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这无疑是一个十分现实主义的描写,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代中国女性的基本命运。

    这是作家无奈的选择?还是生活本身的局限?

    我想,女作家肯定在暗自流泪。

    皮皮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比如女人》,同样以一对中年知识分子夫妻的性生活不和谐而导致婚外情来展开故事。

    有评论家这样说过,也许你读过《比如女人》你才会明白什么是婚姻的幸福,也许你才会发现原来你生活的并不幸福,也许你会重新选择你的婚姻和家庭。实际上我们的婚姻都是幸福的,实际上我们的婚姻又都是不幸福的。认为幸福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发现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样,认为不幸福是因为你读过了皮皮的《比如女人》。

    评论家雷达说过,皮皮的这部作品从现实出发,直面普通男女的日常情爱,自然让人觉得不隔、亲切。小说同时还有高于现实的努力,在从容不迫的叙述中逐步展开男女主人公的情爱纠葛,并写出了古典情爱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消解,这些都发人深省、启人思索。

    小说讲述的是从机关里投身于公司的耿林与当主治医生的妻子刘云在性生活有阴影之后展开的故事。男人在妻子怀孕四个月后仍要求同房,从而导致女人流产后终生失去了当母亲的权利。虽然事情过后女人像上帝一样对男人表示了原谅,但男人从此失去了同女人恩爱的乐趣,于是他遇见了二十五岁的新潮姑娘娄红。娄红是一个有着高官父亲作靠山并以这种特权享受为荣的、彻底完成了从集体主义向个体主义转型的现代自我中心族的成员。尽管耿林意识到这位依仗着权势的背景成为他新同事的年轻女人并不完美,但这种只与男人相处并不考虑结婚的女性的简单与直接的生活方式以及她开放的性格与奔放的热情都是一种抵挡不住的诱惑,或者正中耿林这类中年男人的下怀。尤其娄红在房事上的彻底投入更非耿林那已四十一岁的妻子所能相比的。男人以“通过一段婚外情来重新发现对妻子的爱”这么一个新奇理论,为跃跃欲试而又难免顾东虑西的中年男人耿林提供了心安理得的借口。耿林顺水推舟地将自己当作一种病理实验对象,公开地向做妻子的索取行动的方便和情感的自由。但天下事很少能两全其美,做医生的妻子终于未能将丈夫的公开私情视作一种病理实验。刘云像所有心生嫉妒的妻子一样跟踪追击、去女方单位揭露等等,但又决不松手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耿林和娄红的事情到了这一步也就浪漫不再。于是,不浪漫的故事让娄红兴趣全无,在家人也是她自己的反省下,娄红终于宣布退出。而一度觉得坠入地狱的妻子刘云不仅逐渐从自我解脱里领悟到自爱的意义,同时也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作为肇事者的男人耿林却落了一个丢了老婆又失情人的两手空空的下场。

    这是一本构思相对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千篇一律的情爱故事。两个女人同一个男人之间的爱与恨,在其简单的情节中折射出了某种深层的理念。前半部人物心理的刻画出神入化,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后半部将感情方面的描写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是对那些总是怀着投机心理的性趣盎然的男人以确凿有力的批判。

    在小说的结尾,离婚后的刘云和耿林有这样一段对话:

    刘云说:“耿林,这是我四十年来,第一次这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要怎样……”

    “现在让你高兴的是什么?”耿林感兴趣地问。

    “我独立了。”刘云小声地说。

    耿林的胸膛里涌起一团发软的东西,他的前妻对他说,这个女人独立了,他无话可说。可惜,他没有想到,这个女人不仅仅是从他那儿独立了,而是从男人那儿独立了。

    尤其是故事的最后,办完了出国手续的娄红在启程前来到刘医生的医院告别,当她向刘云说明来意后“两个女人好像忘记了一切约束,疯了似的笑起来”。在两位曾经处于敌对关系的女人握手言和显示姐妹团结的情形里,那个男人的所作所为让人越发感到可笑可叹。

    其实,耿林与娄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只是欲望的对等交易,小说第十六章末尾处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就说明了这一点:

    耿林开始脱娄红的毛衣,当她只有胸衣的时候,耿林又感到自己重新被剧烈的情欲所控制了,他甩掉自己刚刚呈现的温柔,一把扯坏了娄红的胸衣……把自己的两只手像胸衣那样扣在娄红的乳房上,不停地用力,用力。每当他用力的时候,娄红都发出十分刺激的叫喊。这叫喊听上去是被压抑的,但却浸透了性的吸引,它穿过耿林的骨缝,酥软了他的一切……

    皮皮的《比如女人》,直接读者群应该是女性,不管曾经爱过或被爱过,抑或受到伤害,作家都在小说中让一个人美丽,也让一个人丑陋。在情感的世界中,女人似弱不脆弱,男人貌似强大却又胆怯,皮皮再一次地一针见血。

    古典爱情在今天依然存在吗?

    《比如女人》中,皮皮站在中立的叙述角度上,向我们叙述了一种共同的都市生活状态,渲染了一种盘旋不去的情绪。生活也许就是如此,皮皮自己也许就有许多的无奈。

    其实在两部小说中,皮皮并没有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谴责红杏出墙的尹初石与戴乔、耿林与娄红,相反,她笔下的两个男主人公尹初石与耿林都是有责任感的男人,两个第三者戴乔与娄红都是年轻、漂亮、性感的女人。但两场婚外情却都是短命的,爱,未能为他们做主。

    尹初石与戴乔、耿林与娄红的情感都是突然爆发的,这给王一与刘云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濒临破裂的夫妻之爱,阻挡不了婚外恋初始的猛烈激情,但和谐相处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不能仅靠激情完成。当尹初石、耿林无法与妻子速战速决将离婚变为现实时,尖锐的矛盾便在婚外情人之间爆发了。

    戴乔恨尹初石对自己爱得太浅,她要的是那种以生命相许的爱。她不能忍受这种巨大的落差,终于以死殉情。娄红则在父母的帮助下内省,主动退出了这场情感的角逐。细心的人会发现,故事还没开局,婚外情的结局就已在扉页上有了暗示,那是戴乔与娄红写给情人的诀别书,一个无奈,一个尖刻。

    婚姻中的王一也选择了婚外恋,以逃避丈夫带来的伤害,却最终逃不脱心灵的困惑、良心的自责。刘云则经过这场情感激战,慢慢冷静下来,理性升华、心态平和,最终把情敌视为小妹妹,与丈夫平静分手,在事业上做出成就,并等待着新的爱情降临。新的生活目标的确定,使刘云真正走了出来,不仅独立于耿林,而且独立于整个男人,这是心灵的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比如女人》要比《渴望激情》更进一步。

    皮皮似乎想通过这样的结局,安抚那些正在遭受痛苦的妻子,婚外恋并没有那么强大,也没有那么可怕。它自身的弱点决定了它的短命。重要的是你该如何走下去,你能否呵护好自己的婚姻。婚外情结束了,但尹初石与王一、耿林与刘云的婚姻却未能维系下去,尽管这两个家庭的婚姻都已过了十年之久。皮皮通过两部小说中家庭激战的过程告诫女人——男人离婚,有时是不需要理由的,因此,你得挺住。

    你是否可以挺住呢?

    这里需要的是女性如何解放自己的深度思考。

    女性学专家认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必须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制度上的解放。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女性一直以制度的形式,被男性规定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几乎没有多少权利可言,更谈不上与男性平等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女性在制度上得到了解放,在法律的形式上取得了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第二个阶段是经济上的解放。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用子君与涓生的悲剧说明,在经济没有获得独立的情况下,谈论女性解放是没有意义的。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社会工作,完成了经济上的独立。但经济上独立了就意味着女性解放吗?

    完全不是。

    女性解放的最高阶段应该是文化精神层面上的彻底解放。

    在中国,女性在制度和经济方面已经获得保障,但女性只有在文化精神层面上彻底解放才可以真正获得作为女人的全部。如果女人把爱作为自己唯一的生活目标,其结局自然就会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最终,你得自己擦干自己的眼泪。

    皮皮用《比如女人》为书名,对女性而言无疑有种亲近感,有一种极易感染人的心动。小说中皮皮惊人的领悟力,疏朗明晰的风格,干净利落的语言,和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比在《渴望激情》中更见功力,于纤细处见女儿之柔情,于粗犷处见男儿之刚烈。

    有趣的是,在稍后创作的长篇小说《所谓先生》中,皮皮则在幽默的话语中表达了爱情碰撞后的男女在一定程度上的和解。

    小说的主线是单位的分房这个在中国可以牵动城市居民人心的热点问题。在这条主线的描写上,作家让一个文化研究所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各施其能,表演了一场生死相随、爱恨相交的活剧。为了能够分到一间房子,黑丽可以谎称怀孕,于奎可以将汽油浇在自己身上……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则塑造了一个叫刘托云的有些神经质的女性,通过她和男主人公“我”的爱情,使得小说充满了温馨的气氛。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女人身上,体现出了女性对男人的包容和理解。也正是在这样一位女性的帮助下,精疲力竭的“我”才实现了最后那无奈的选择,离开官场、离开婚姻、离开城市……

    沉寂了几年之后,皮皮又开始述说一个含泪的情感故事——《爱情句号》[33]。从中可以再次品味出当下中年男女爱情的别样味道。人到中年、内心孤独的女主人公丁欣羊在经历了离异、辞职、姐姐自杀等诸多不幸后,遇到了颇具魅力的画家朱大者以及有责任感的追求者车展。朱大者的若即若离和车展的热烈追求,让丁欣羊犹疑、痛苦。丁欣羊好友大丫与她的小男友大牛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他们对情感的执著、痴迷、忘我与丁欣羊与朱大者之间爱的矜持、含蓄、内敛形成了鲜明的呼应和对比。此外,小说还叙述了丁欣羊的前夫刘岸与现任妻子田如从冷战到和好,姐姐丁冰的多次自杀与姐夫白中的忍辱负重,上司谭定鱼与女秘书于水波的婚外恋情,揭示了几对恋人之间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运、不同的情感经历。

    小说表达的爱情是残酷的。女主人公丁欣羊是经历过婚姻失败、但仍然有勇气投入爱情的女性。另外一位女主人公大丫,对感情玩世不恭,不抱任何希望。尽管大丫经历过一次真正的爱情,但这场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两个女人面对爱情的态度虽然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失败。

    应该说,这是一部怀揣理想主义的女性在物欲横流时代的情感反思录。皮皮在现实生活的影响下,好像对爱情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了。爱情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将随着《爱情句号》画上句号。

    皮皮的小说镜头始终聚焦与她同时代出生的已是中年的男女,表达了她对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同龄人生活的关注。

    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各种诱惑也越来越多。而家庭中的夫妻双方,都疲于市场竞争,过分的熟悉,又使他们不再在意对方的需要,彼此渐渐疏远。于是,偶然的激情遭遇常会不期而至,以致一发不可收拾。皮皮在几度拷问婚姻中的男女之后,反思了婚姻中男女的出路。

    其实,两性和谐的婚姻何尝不是女作家内心的向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