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脉动:铁岭农村发展实践与探索-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三农”发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近年来,铁岭市金融系统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增强经营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线,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加大信贷投放,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助力铁岭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到2010年末,铁岭市9大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营业网点511个,比2005年增加123个,从业人员达到7302人,比2005年增加1452人。近年相继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建立了准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丰富了金融经营主体。铁岭市农村银行业金融经营主体基本形成了由政策性银行、全国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区域微小金融机构梯次搭配、面向农村多个层次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机构网点不断向县域、乡镇延伸,县级金融网点达92个,分理处206个,储蓄所205个,金融从业人员持续向基层网点倾斜,县级以下从业人员达到5970人,占铁岭市银行业员工的81.8%。证券、保险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快速发展,保险类金融机构达22家,目前已有2家市级证券类机构分别在各县设立分支机构,便利居民投资理财。

    二、以改革促发展,实现面向“三农”重大转变

    近年来,铁岭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不良资产剥离、置换、依法清收等措施减轻了历史性经营包袱;通过完善内部风险管控机制,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了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增资扩股、吸引战略投资者、增加自我积累等措施壮大了资本实力;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实施股份制改革,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政策性税费优惠、国家及各级政府资金补贴、央行专项票据以及再贷款等扶持措施,增强了支农服务功能。到2010年末,铁岭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624.9亿元,贷款余额484.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23倍和2.24倍。涉农金融机构实现了面向“三农”的重大转变。政策性银行统筹兼顾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支持了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行成立了“三农”事业部,经营战略上实现了从一度脱离农业到回归农业的成功转身;市邮储银行成为农村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主力军,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0%以上;5家村镇银行机构设在县域,立足“三农”,提供了优质服务。

    三、涉农信贷持续增加,鼎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在信贷支农上,铁岭市银行业在人民银行的协调指导下,形成了“金融支农一盘棋”的工作格局。近五年,市人民银行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近50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7.42亿元。从2007年开始统计涉农贷款数据,至2010年末,铁岭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达252.06亿元,四年净增加104.05亿元。涉农贷款规模占铁岭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21.5%,增量占“十一五”信贷增量总额的42%,涉农贷款逐年增长。

    同时,注重优化贷款结构,保证重点需求,新增涉农贷款中主要受益群体为农户和农村企业。

    四、健全完善大小额支付系统,创新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人民银行建立了大小额支付系统,确保资金汇路高速畅通。迄今为止,铁岭市共有8家金融机构92个网点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年资金清算额近千亿元。5个票据交换区域85家交换单位完成同城资金清算近千亿元。成功构建辽宁省、吉林省和铁岭、四平、辽源三市跨区域支付结算工作机制,农村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运用取得实效。五年来,铁岭市银行卡年发放量达到268.5万张,布放ATM机279台,POS机1220台。银行卡信用额度达到47.9亿元,消费额达到114.4亿元。其中农行先后推出“金穗卡”、“惠农卡”,邮储银行推出“绿卡”,农信社推出“金信卡”,分别从不同层面满足了“三农”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五、保险、证券业有序稳健发展

    2010年末,铁岭市保险业推出上百个业务品种,实现保费收入19.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95%。建立两家农村政策性保险机构,把玉米、大豆、水稻、花生纳入保险范围,有650万亩农作物参加了政策保险,保险覆盖面达90%,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保障水平。铁岭市信达和中投两家证券机构股民户数达5.9万户,较“十五”末期增加了2.7万户;全年交易量346亿元,较2005年末增加了263亿元,增长318.74%;实现盈利3992万元,较2005年末增加2734万元,增长217.34%。其中,县域分支机构股民开立账户1.6万户,交易量达73.34亿元。

    六、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近年来,铁岭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各部门相互配合、金融机构广泛参与下,全面开展了信用县(市)区、信用乡(镇)、信用村及信用企业、信用个人创建评选活动,大力开展中小企业的信用培植工作,推动和促进企业信用升级;通过金融宣传、组织政银企对接,有效推动了全社会普及金融知识,顺畅了政银企关系;不断完善金融法制环境建设,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有效地保护金融债权;加强中介担保体系建设,担保机构由2006年的1家发展到18家。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司法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主体融资能力显著提升,金融资产质量大幅提高,“资金洼地”效应凸显。

    放眼未来,铁岭市金融系统要把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铁岭市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为工作目标,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不断调整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资金资源配置,坚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认真调查研究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充分挖掘支农切入点和新的增长点。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效能。积极构建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多种服务机构相互补充、分工协作、功能完备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投入,根据自身服务“三农”的重点,不断延伸、改造营业网点。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向重点乡镇、工业园区、特色农业重点村屯延伸,对设施设备陈旧的网点加大改造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来铁岭市设置分支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强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招聘、引进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端金融人才,提升员工队伍档次。狠抓金融员工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积极开展金融服务机制、流程、产品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效能。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开发支付结算新系统、新工具,特别是将更多的ATM机、POS机等向农村布放。

    2.加大信贷投入,满足“三农”资金需求。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支持“百亿斤粮食生产工程”,支持“百万亩榛子、蔬菜、花生”,支持畜牧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一批有基地依托、交易规模较大、设施完备、具有全国或较大区域辐射能力的商品批发市场建设,增强其带动能力。努力做好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新的信贷模式,满足信贷需求。积极开展农村消费信贷,探索满足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住房、汽车、大额综合消费的金融服务;重新审视和积极探索盘活、开发可抵押资产,大力开展林权、土地经营收益权、应收账款、存货等抵押贷款,将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现金流与法人“人品、三证(身份证、结婚证、各种资产权证)、个人信用记录”等进行整合,作为新的信贷模式,破解有效抵押资源匮乏瓶颈。结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就业,特别是进一步增加信贷资金对青年的倾斜力度。

    3.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筹集资金力度,努力扩大资金来源,为支农提供资金保障。深入农村加强金融知识、金融市场产品的宣传普及。定期对农事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融资培训,鼓励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进行并购和重组,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支持处于成长期、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4.推进农村保障事业建设,扩大保险范畴。积极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保险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创新涉农保险产品,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为农民提供贷款风险担保,分散农户贷款风险。建立完善农业生产、生活风险分散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建立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对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额赔付,由风险保障基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5.推进“信用铁岭”建设,全力打造农村资金洼地。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加快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等级评定,扩大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不断完善经济主体的信用记录,推进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资金“洼地效应”。加强信用法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实行社会信用奖惩机制,鼓励和表彰守信行为,限制和制裁失信行为,增加失信成本,形成信用就是财富的环境,切实提升全社会信用意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