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脉动:铁岭农村发展实践与探索-铁岭农村特色文化成果丰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近年来,铁岭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极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取得了丰硕成果,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铁岭市、县两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以市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综合楼建设及免费开放为龙头,改造了市艺术馆、红旗剧场,建成了西丰县、昌图县、开原市、调兵山市文化馆、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铁岭市现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艺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90个;村文化活动室749个;博物馆1个、纪念馆1个;省级文化中心13个,市、县级文化广场14个,乡镇级文化广场40个,村级文化广场172个;广播电视大楼1座,电视转播塔10座;国有电影院4个,民营电影院3个,农村电影站90个。基本形成了市本级、县(市)区、镇(街)三级社会文化广播电视设施网络。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农村文化资源

    以实施重大文化项目为推动农村文化工作的有力抓手,带动了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一是农家书屋工程和乡村文化站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从2008年开始,铁岭市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三年来共建成农家书屋1185个,同时建成乡村文化站72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农家书屋的工作目标。二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效果显著。铁岭市共完成504个20户以上广播电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全市广播覆盖率达到96.27%,电视覆盖率达到97.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与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同步推进工作得到国家广电总局验收。三是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扎实开展,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目标,五年来已累计为广大农民群众放映影片近3万场(次),为普及科技知识、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了主要作用。四是群众公共文化场所运行平稳有序。市、县、乡三级文化设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已实现免费向广大群众开放,正逐渐成为广大城乡群众获取知识和开展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和业余文化休闲的新空间,受到了城乡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县两级文化部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筑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根基。市、县图书馆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共为铁岭市农村中小学、当地驻军建立18家流动图书站,送书、送报下乡活动健康开展。市民间艺术团、各县(市)剧团常年坚持送戏下乡活动,年演出均在百场以上。市、县两级群众艺术馆以“双百”(每年演出广场文化活动100场、观众100万)为工作目标,连续五年开展了“铁岭之夏”城乡广场文化活动大赛,演出节目500多场,受众人数达500余万人次。推动全市农村群众文化中心设施配套,充分发挥乡镇文化广场的娱乐功能,打造乡村10分钟娱乐圈,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了更便捷的文化娱乐服务。2011年,铁岭市各级文化部门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开展城乡广场文化活动,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近年来,在铁岭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保护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普查工作初见成效,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目前,铁岭市有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铁岭二人转”、“铁岭朝鲜族农乐舞”、“盘索里”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二、三批保护名录;铁岭市各地认真做好民间剪纸、手指画、地方戏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工作,昌图县确定了泉头、宝力农场等6个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示范点或特色文化基地,进一步弘扬昌图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推动昌图民俗民间文化发展。从2007年铁岭市开始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其间共普查历史各时期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1931处,其中新发现1010处,为今后铁岭市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昌图古榆镇杨家窝棚、傅家镇朱家村和调兵山太平山三个地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调兵山青铜时期小山城群、开原转山子青铜时代遗址、开原靠山镇龙湾村高句丽山城等,均属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研究铁岭历史的某些学术空白。同时,铁岭市先后修复了银冈书院、看花楼遗址,完成了开原崇寿寺塔整体维修工程,建成了李成梁陈列馆。开原古城子山城等7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岭银冈书院、西丰城子山山城、开原团山子、昌图四面城已通过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专家组初审,将实现铁岭市“国保”零的突破。

    五、鼓励和扶持地域特色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市场发展

    铁岭农民自办文化目前已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铁岭县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建立了凡河农民文艺创作协会、腰堡雪芹剧社、朝鲜族舞蹈、李千户农民诗社、大甸子剪纸等11个特色文化基地,这些基地的活动得到国家、省、市文联的高度重视和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09年4月4日,中央电视台《农民时尚风》栏目专程到凡河镇沙山子村录制一台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并在优酷网上播出。2011年10月15日,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栏目组到凡河镇沙山子村录制一台文艺节目,在中央电视台7频道播出。通过多年发展,铁岭市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各地文化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到2015年,要力争使铁岭市农村文化工作政策基本完善,机制建设充满活力,设施功能配套,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实现“县县有馆”、“乡乡有站”、“村村有室”、“社区有中心”,企业、校园、广场文化等基础设施完善,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100%,城乡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80%,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农村文化市场渐趋繁荣,在繁荣基层演出市场、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继承传统民间艺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