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第一要务应该是养心。
我们经常见到在年纪相仿的老年人中,有的反应敏捷、步态稳健、精力充沛;有的则思维迟钝、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原因何在?关键在于养心。只有养心,才能真正延缓时光老人的脚步,助人健康长寿。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医师、养生研究室主任孔令诩教授认为,养生的第一要务应该是养心。他说:“《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就是说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你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保持健康的机会就大。”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病患,心态都是首要的。孔令诩教授发现,肿瘤患者中比较放得开的人,活的时间就长,越是紧张的人,越容易出问题。从长寿人群看,尽管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但却都是心境豁达、恬淡之人。百岁老人,很少有脾气急躁、冲动易怒的人。
可见,健康还要靠心补。
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和北宋文学家苏东坡遭遇相同,但由于对养心的重视不同而寿龄相差悬殊。柳宗元青年时即胸怀大志、力求改革,但由于身处唐朝末年日趋衰落的时代,被贬官流放后,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寿终47岁。苏东坡同样是沉浮官海,几起几落,遭遇甚至比柳宗元更惨,曾因“文字祸”入狱,可他能处变不惊,将生死置之度外,对逆境仍处之坦然,享年66岁,在当时可谓长寿。
柳宗元养身不养心,几经打击后,心情十分忧郁。而苏东坡则能随遇而安,重视养心,始终保持一种开朗、豁达、恬适的心境,从孤寂中寻找高雅情趣,因而在曲折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走到了当时的高寿之年。
爱国将领张学良,在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涯中,竟能获得长寿,堪称奇迹。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他善于养心。他在九秩宴会上宣布的:“除了老了,我没有崩溃!”是坚强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安然走过了54年的幽禁生涯。
《康复》杂志原副总编辑周靖竹认为,人生健康的思路应该是:养心为主,健身为纲,药疗为辅。也就是说,健康人生,首先要健康心境;心境不健康,无病也有病;心境若健康,有病轻三分。健康长寿的“金钥匙”就蕴藏在每个人自己的“心境”中。周老还提出了“顺、慎、和”养心三字诀。顺,顺其自然。顺随着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养心,顺理顺章处理生活中矛盾纠葛。
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享寿近百岁。长寿秘诀就是“顺其自然,不背包袱”。凡遇不如意事,任其来去,自己不背苦恼忧虑的“包袱”。否则劳心伤神,有害健康。慎,谨慎处事。凡事做最好的努力,又做好风险防范预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规避了万一的风险,进可以成功,退可以安全。和,和谐为上。心平气和,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比你富裕的人千千万,比你困难的人万万千。如果能够持有这般心境意念,一定会天天过得自娱自乐。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以心境为背景,心境可谓各种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因素。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详细讨论了不良心境带来的危害,更能明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谚语的价值。既然养心对于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良好心境,时刻铭记,健康还要靠心补。
二、潜意识与养心
潜意识是养心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
潜意识是一个含义相当丰富的心理学概念。潜,是不露出表面的意思。潜意识是不露在表面的大脑认知和思想等心智活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用海上冰山来形容:浮在海面可见的,是意识,隐藏在海面以下,看不见的冰山主体便是潜意识。
潜意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的早期经验以及后天的个人经验。从娘胎起,潜意识便开始形成:父母的期望和教诲,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从小到大的阅历,一切影响过您的外部思想观念和意识以及您自己内部形成过的观念意识情感,包括正面积极的和负面消极的意识情感,统统都会在您的潜意识里汇集、沉淀、储存起来,形成丰富的内心世界。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暗中支配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基本动力。潜意识在意识的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同样积极而活跃地作用于我们的思想和感情。也就是说,潜意识是您意识不到,却又实实在在的影响您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心理结构。
潜意识有以下6大特点:
1.记忆储存功能。人从生到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一切意识到的东西,都会进入潜意识并储存起来。
2.自动排列组合分类的功能。梦,便是潜意识的一种自动排列组合的反映。当我们思考某个问题的时候,与之有关的潜意识就可能被唤醒,升到意识中来为思考服务。而无关的潜意识一般不会被唤醒,它老老实实在那里呆着。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的心理障碍,就是潜意识排列组合混乱无序造成的。
3.“密码”性和模糊性。“密码”是用来做比喻的权宜之辞,意即潜意识的唤起,须有特定的情景或特定的意识指令才行。“模糊”指存入大脑的潜意识已经变成了我们无法认识的模糊“代码”,只有通过意识的“翻译”,才能清晰起来。这个过程速度之快,我们几乎无法觉察。
4.直接支配行为的功能。一切习惯性动作以及一些自己也没有意料到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潜意识在支配。
5.自动解决问题的思维功能。当我们冥思苦想某一难题,一时无法解决时,我们可能会暂时停下来做其他的事。结果,突然有一天,问题答案的线索,甚至完整的答案从您脑中跳出来了,您惊喜万分。原来这是潜意识在自动替您思维解决问题。所谓“灵感”,其实就是潜意识的自动思维功能。
6.快速习惯反应可形成超感和直觉。据说有些印第安土著人能从马蹄印迹中判断马走了多远。这种超感和直觉实际上是长期与马、马蹄痕迹打交道形成的经验潜意识的习惯性反映。
总之,潜意识就是我们“心”的大海。它汇集着一切思想感受的涓涓细流,容纳各种观念心态的百川江河。它是形成我们一切思维意识的源泉。
心理学家将潜意识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潜意识是灵感、直觉、洞见和悟道的世界。艺术创作、深刻创见和博爱义行等都源自高层潜意识。中层潜意识是指平常没有存放在意识的材料,只要我们进行回忆和思考就能调动出来。例如,“您的小学语文老师叫什么名字”等等。这些问题还没提出之前,答案并不在您的意识,而是储存在中层潜意识。意识和中层潜意识之间并没有鸿沟,很容易在反省的时候进入意识层次。低层潜意识是本能、冲动、驱力和生理反应的世界。人体的生理机能不需要意识来管理,肺脏自己会呼吸,肠胃自己会消化,心脏也自己会跳动,脑垂体自己会监管各种激素的分泌,免疫系统自己会防御入侵体内的细菌和病毒,这一切都由低层潜意识包办了。所以,低层潜意识虽然说是“低层”,但它的运作其实非常高级,复杂。低层潜意识是一个藏量无限的记忆库,人的一生大大小小、巨细靡遗的记忆都储存在这个地方。低层潜意识也是兽性和本能的世界,是犯罪及暴力行为的源头。低层潜意识容纳了所有不被意识接受的压抑,因而形成了恐惧症、强迫性的思想行为、妄想、幻觉及噩梦等。弗罗伊德特别热衷于挖掘低层潜意识,他认为,低层潜意识是潜意识中埋藏最深的,是精神分析者的最大挑战。
在养心的实践中,养成正面积极的思维习惯,不断向潜意识传达和谐健康的指示。
心理学试验表明,人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接受所有指示和暗示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催眠医师对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暗示他是某某人,是猫或是狗,受试者都会依照暗示做出相应的反应。
意识常被称为客观心理,是指通过感官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它的功能是推理和判断。潜意识常被称为主观心理。主观心理认识环境不靠感官,而靠直觉。当感官停止活动时,就是它的功能最为活跃的时候。例如,睡觉的时候会做梦,而清醒的时候不会做梦。潜意识不进行推理、也不进行判断。它不加分析地接受意识的指令。意识如同种子,潜意识就好比土壤。土壤是不会选择种子的。一旦潜意识接受了一个想法,它就会开始执行。潜意识既执行好的想法,也执行坏的想法。如果您想的都是好事情,好事就会来找您;如果您想的是坏事情,坏事就来找您的麻烦。这就是潜意识的工作方式。
在养心的实践中,我们必须积极地利用潜意识的这一特点,养成正面积极的思维习惯,不断向潜意识传达和谐健康的指示,潜意识就会积极动员起来,激发和强化自身的良性潜意识,让它在体内发挥更好的潜意识效应,以培养、稳固自身的生命根基,使身心更健康。如此一来,我们当然就会拥有良好的心境。
如果您正处于恐惧、忧虑等不良心境之中,不必担心,您的潜意识无所不能,您向它发布命令,让它接受幸福和健康的想法,很快您就会有幸福和健康的感受。可以说,在您潜意识中的思想和观念,造就了现在的您。如果想让自己的未来有所不同,就一定要向潜意识发布相应的指示。
心理障碍常常源于对自己的否定,否定的想法传递给潜意识,潜意识便会开始自我哀叹、哭泣、愤怒,而接下来的意识却缺乏对潜意识的足够指示,造成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弗洛伊德认为,要治好心理疾病,关键在于找到病原,深入潜意识是治疗心理疾病的首要步骤。暗示和自我催眠等触及潜意识的方法,也正是养心的重要技巧。
三、思维与养心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大脑的思维活动以感觉和知觉所获得的信息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概念并进行判断和推理等活动。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是思维,一旦我们了解了思维,我们就了解了自己,就可以主宰自己。
思维活动的神经学基础极其复杂。大脑皮质、丘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激活系统等均参与了思维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思维具有以下5个特征:
1.具体性。思维具有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具体内容。
2.目的性。思维是围绕一定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
3.实际性。思维具有实际的效用性。
4.实践性。思维能够通过实践予以验证。
5.逻辑性。思维过程符合逻辑规律。
思维过程和内容能够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在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时,思维的5个特征就会发生紊乱,通过交谈和观察患者所书写的内容以及相关的行为表现,可以发现思维障碍的症状。
思维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体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例如,我们在上一篇中讨论过的疑病观念和强迫观念,都属于思维内容障碍的范畴。
思维是性格塑造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的大脑结构并不完全相同,神经细胞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完全一样,结果就表现出不同的信息容纳量和对刺激有不同的分析综合能力。每个人脑中的神经递质和酶的含量、产生和转化的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大脑皮质、边缘系统、网状结构与植物神经系统有不同的兴奋性与稳定性。所以,人与人之间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耐受能力不同,情绪与动作的反应与调节的强度和速度以及经常保持的意识觉醒度和心境也不相同,它们构成了每个人心理活动不同的动力特征,也就是不同的气质。
人类为了自身与种族的生存和发展,在气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学得了许多思想内容、伦理道德观念、劳动技能与态度、社会风俗习惯与行为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与欲望满足途径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每个人的广泛的条件反射系统,形成了性格。气质和性格构成心理素质。思维主要影响着性格形成的方方面面,学习过程和条件反射的形成都受到思维的主导。
利导思维是养心入门的金钥匙。养心必须重视利导思维。
对思维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我们接着讨论思维对于养心的意义。从养心的角度来看,思维可以分为利导思维和弊导思维。所谓利导思维,就是遇到对自己有利或不利的一切事情,思考时都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也就是积极美好的方面去想。同理,弊导思维,就是凡事都往坏的方面也就是消极悲观的方面去想。利导思维是养心入门的金钥匙,而弊导思维则是心理障碍的策源地。养心必须重视利导思维。
清人某笔记小说中有一首《行路歌》:“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总不如,回头再一看,还有挑脚汉。”这首歌谣虽浅显,但可以作为养心的借鉴。哲人说,人生就是一块多棱镜,从不同角度去比较,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利导思维和弊导思维对人的心境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日本学者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一书中有曾这样说:“想好事,好事降临,想坏事,坏事敲门。”
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先生读了一本名为《人的思想》的书,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个人会发现,当他改变对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时,事物和其他人对他来说就会发生改变——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朝向光明,他就会很吃惊地发现,他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能变化气质的神性就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里,也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们自己思想的直接结果……有了奋发向上的思想之后,一个人才能兴起、征服,并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奋起他的思想,他就永远只能衰弱而愁苦。”
就是这段文字让卡耐基的思维受到了良好的影响。哲学家依匹克特修斯也这样告诫人们:“我们应该极力消除思想中的错误想法,这比割除身体上的肿瘤和脓疮重要的多。”
其实,利导思维和弊导思维不单单是抽象的观念性事务,还会产生影响身心健康的物质性东西,就是人们常说的荷尔蒙,也就是激素。利导思维能促使大脑分泌如“脑内啡肽”之类的激素,它们能使人产生愉悦感,形成和维持良好的心境,同时还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而弊导思维则会抑制这类激素的分泌,同时导致肾上腺素等应激性激素的分泌,结果会导致恶劣心境,并削弱机体的免疫力。
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善于利导思维的人,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任何事情都往好的方面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内产生的物质就有利于健康;而喜欢弊导思维的人,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遇事喜欢往高处比,与人较劲,心理常常得不到平衡,体内产生的物质就有害于身心。
是否拥有良好的心境,完全由自己的思维决定。
凡是善于运用利导思维的人,性格开朗,心情舒畅,就能增强大脑活力,延缓衰老。而陷入弊导思维的人,最容易自我伤害,自我折寿。可以说,思维和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我们是否拥有良好的心境,完全由我们自己的思维决定。
和其他工作一样,养心也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利导思维。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看到落花时潸然落泪,纤纤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落花应该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现象了,可是聪明的黛玉,并不懂得利导思维。其实,落花的季节,她应该说:“花开花落有时节,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是明年花更红。”果真这样的话,黛玉就可以天天快乐,益寿延年了。
当您生活困窘时,不要羡慕他人。有位作家说得好,“大腕们出入的豪华宾馆不让进,我们也不想进;卡拉OK、KTV包房算什么东西,不就是拿着话筒装模作样狼嚎似的吼两嗓子?其实要吼野外吼得更刺激。我们有理由拥有比大款们更好的感觉,更好的潇洒。至少他们比我们多一重担惊受怕,常常听到富豪们被绑票勒索的事,我们无需担忧此类事。”
当您没有评上职称时,也不要垂头丧气、怨天尤人,不妨想想没有职称的民族音乐大师王洛宾,细细体味他的一句话:“是不是有了职称,我的名字就能立刻传遍天涯海角呢?”
当您人生失意时,大可不必自暴自弃,难为自己。自古失意的人太多了,不然,李白怎么会有那么多名篇佳句流芳百世呢?菜根谭中说,“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月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所以,人生旅途中,无论您遇到多么烦心的事儿,都应该学会利导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慢慢地,您就会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如此,您的养心就步入了正轨。
四、自信与养心
自信可以使人经常处于心境愉悦的状态。
自信,是一种对自己素质、能力作积极评价的稳定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界认为,自信可以使人经常处于心境愉悦的状态。在这种心境下,血液循环顺畅,对大脑的供氧量充足,因此思维比较敏捷。此外,它使体内的肾上腺皮质素等激素正常分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达到正常状态,有助于人体抵御细菌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侵害。
中医理论认为,自信可以使人“处之泰然”,“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气顺血和”而“心有所养,神有所安,”不会受“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紊乱的干扰,故“诸疾不生”,能“永享天年”。
国外流行的生物信息反馈疗法已经证实:用充满自信的想象力去勾画出一幅众多的白血球吞噬细胞的图像,让患者入静后抽血化验,发现白血球大幅度上升,相反,患者惊恐不安则白血球下降。
英国皇家医学院曾对57例因患乳腺癌而切除了乳房的病人进行观察后发现:那些手术后注意精神调节、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病魔的病人,10年生存率高达70%;而那些手术后精神变得颓废甚至绝望的病人,80%在手术后不久就相继离世。
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有自信心的人,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即使在自己处于不利境遇之中,也能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可见,自信对于养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喜欢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喜欢和悦纳,都需要对自己作出积极正面的评价和充分肯定,而这正是自信的内在要求。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激烈的竞争,社会关系纷繁复杂,家庭矛盾此起彼伏,还有一些不可预测或无法抵御的天灾人祸,如果没有顽强的自信来抗衡,精神必然会颓唐,悲观失望,以致百病丛生。有人对百岁以上的长寿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老人们无一不对人生充满自信。他们认为,自信能够使人保持积极的心境,对健康长寿非常重要。
在养心的重要技巧中,唯有自信的人才能够自如地运用暗示和自我催眠来保持良好的心境。只有将自信渗透到养心实践的各个层面,我们才能够熟练地驾驭自己的心境。
缺乏自信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才能树立自信?
自信是如此重要,但我们在生活中,还是会遇到不少缺乏自信的人。他们的缺乏自信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认为,有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从生物和心理互动的角度来看,如果某人有无法克服的生理缺陷,那么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可能接受到很多负面的评价,甚至反复受到他人的嘲弄,容易将这些评价内化,形成自卑的性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些病态教育方式可以直接导致自卑的性格。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是促使一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而孩子又常常无法达到要求,就会长期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下,很难获得成就感,最终会导致孩子对自身的评价很低,抑郁退缩。
一些社会因素也与缺乏自信的形成有关,比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贫困学生可能会在同学的比较中产生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就可以形成缺乏自信的性格。
有人说,任何心理障碍都可以从本质上归结于缺乏自信。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那么,如何才能树立自信呢?
首先,需要认识到,自信是人生成败、幸福与否的关键,也是心理健康的关键。缺乏自信心的人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结果可能会由于心理紧张和拘谨而使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弄糟,留下遗憾。
其次,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树立自信心打下基础。自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对于不自信的人来说,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沉重的打击。如果遇到失败,不自信的人总是把失败归结于自身的内部原因,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者不够聪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以后遇到类似的任务或者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时,就会选择逃避、放弃,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人更退缩,更缺乏自信。
所以,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每一次的成功都会成为我们尝试新任务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使自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敢于尝试新东西,为自己争得更多发展机会,赢得更多成功体验。
最后,拥有树立自信心应有的心态。一,要对自己绝对诚实,自信心养生祛病的效应、免疫功能的增长才会真正有效;二,树立“我就是我”的信念,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战胜病魔;三,相信会有奇迹的发生,现代医学虽然已经很发达,但对一些疾病仍不能出准确的判断,所以现有医学规律可以打破,奇迹可以发生;四,不要怕病、怕死,因为怕病、怕死的心理会加速疾病和死亡的到来。宋朝诗人欧阳修曾深有感悟地说过:“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但愿我们从中有所领悟。
五、意念与养心
在养心的技巧中,常常需要集中意念。
所谓意念,就是做事或想问题时的意思和念头,它受思维的控制。良性的意念源于良好的思维,不良的意念,源于不良的思维,思维决定意念。意念无所不在,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意念。
对于养心具有重要意义的是集中意念。所谓集中意念,就是静下心来,排除一切杂念,一心一意想着某个念头,集中全部注意力于一处。例如,健身时,教练会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所锻炼的肌肉,想象它在收缩、膨胀、生长,这就是意念。
有这样一个病例的报道。
有位病人患了膑骨骨癌,经医生诊断,必须截肢。这位病人本身就是医生,他决心与命运抗争,他一边服药,一边用意念给自己治病。每天,他抽出半小时闭目静养:他用意念调集全身的白细胞向病灶区域进攻,与癌细胞搏斗,并将癌细胞一个个杀死。在他的想象中,癌细胞尸横遍野,溃不成军,而白细胞却大获全胜。
经过两个月的意念治疗,他能下地行走了。去医院检查,他身上的癌细胞竟然全部消失。连为他治疗的医生也感到惊讶,他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这位创造奇迹的病人运用的方法正是集中意念。为什么集中意念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呢?专家推测,意念是对大脑功能的最大限度的调动,在大脑的协调下,调动全身的力量,为达成意念所传达的目标而奋斗。也有专家这样认为:意念引起了情绪波动,情绪波动引起激素分泌的变化,从而导致相应的生理改变。
有人向笔者讲述了这样的体会:他的脚在冬天容易受冻,热不起来。很多时候,在运动的情况下脚是热的,但一停下来,脚很快就冷了。但只要想着脚不会冷下来,脚就会真的保持温暖!其中的原因就是,人的心理和生理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心理的想法也就是意念引起的情绪波动又引起了激素分泌的变化,从而加速了脚部的血液循环,产生了维持脚部温暖的热量。
有报道称,美国科学家在一名25岁高位截瘫患者纳格尔的大脑内植入了一块电子芯片,纳格尔只需通过意念,便可自主完成收发电子邮件、玩电脑游戏、更换电视频道等一系列以往望而却步的活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仿生人”。
该电子芯片约4毫米见方,包含一套名为“大脑之门”的仿生系统,植入位置在大脑运动皮层的中央前回处,因为这里是控制全身肢体运动的中枢。
“大脑之门”系统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患者开始想象自己运动时,芯片上总共100枚比头发丝还细、1毫米长的电子传感器将大脑产生的脉冲信号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一根根细小的导线传输到镶嵌在患者头皮内的一块一英寸大小的钛基座上。接着,再将脉冲信号通过导线传输给体外的一台电脑,经过电脑程序的转译破解,转换成一个个电子装置可以执行的动作指令。
纳格尔通过9个月的意念训练,能够利用该芯片系统完成收电子邮件、玩简单的游戏等任务。最近报道,纳格尔目前甚至能够通过意念完成开启和关闭一只假手的手指,控制一条机械臂抓住,以及移动物体这样的高难度动作。
有心理学家认为,安慰剂的效用和宗教的效用,说到底,都是意念的效用。安慰剂和宗教负载的信息转化成使用者和信仰者的意念,使人体发生相应的生理心理变化,从而发生部分预期的效应。
我们在进行暗示等养心活动时,常常会用到意念,意念的强度和集中的程度不一样,收到的效果就会有所差别。集中意念强,暗示的效果就好,反之,暗示的效果就差。
集中意念练习的重中之重是全神贯注,尽量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想的事情上,同时,一定要有坚定的必胜信心。有关专家认为,每天进行一次意念治疗,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慢性病、各种疑难杂症以及医生认为很棘手的疾病等,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神奇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