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禳灾的仪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子

    如果说,赛龙舟既是祭祀仪式,又是禳灾仪式,那么端午所特有的种种节物,则都是为了除恶祛毒。因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毒日,这是节物产生的主要风俗背景。虽然近古以来,恶和毒的观念,具体化为“五毒”,但在冥冥之中,仍有鬼魅魍魉时来进犯,那就需要组合成综合的禳除力量。既有针对“五毒”的,也有针对鬼魅魍魉的;既有防御性的,也有进攻性的。借助的手段也多种多样,既有具有象征意义的镇宅神判,又有道教符箓,还有各种巫术,包括模仿的,反抗的,交感的,厌胜的。总之,在端午前后甚至整个五月,组织起一道对付恶和毒的坚固防线,并时有出击,以取得成效,不但能平安地度过这个灾难四起、邪毒纷至的日子,还能保佑日后的身体健康、门户吉祥。

    端午的节物很多,这里说的只是禳灾仪式中的常见品种。

    1、朱索和百索

    朱索也就是红色线绳,两汉时的五月五日,用它及桃印、苇茭、螺首等来装饰门户,以驱邪逐恶。至魏晋时,这种方式开始间用于岁旦。《后汉书·礼仪志》记道:“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锺。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说:“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盖始于汉,本以饰门户,而今人以约臂,相承之误也。又以彩丝结纽而成者,为百索纽,以约股者,名五丝云。”

    朱索的辟邪,由门户而及人身,五月五日以五色彩丝系臂,含有龙图腾崇拜的原始意义,至中古时便认为它辟兵厌鬼,令人不染瘟疫。它的名目甚多,徐坚等《初学记》卷四就说:“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称五彩缯,高濂《遵生八笺》卷四说:“五月五日,集五彩缯,谓之辟兵;合五色丝系之臂,谓之续命。”北人则称它为合欢索,叶隆礼《契丹国志·岁时杂记》记五月五日,“又以杂丝结合欢索,缠于臂膊”。清代苏州称它为长寿线,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五说:“今吴俗重午亦沿袭此风,结五色彩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云以验小儿女后日之肥瘠,俗谓之长寿线。”顾禄《清嘉录》卷五引谭大中《长命线》诗曰:“从来造物最多情,修短还凭玉指衡。五采同心延百寿,一丝缠臂订三生。黄金不买前身慧,青史难逃再世名。儿女自痴侬作达,升沉无用访君平。”吴存楷《长命缕》诗则曰:“编成杂组费功深,络索轻于缠臂金,笑语玉郎还忆否,年时五采结同心。”可见这一辟兵厌鬼的严肃事儿,至清代已成为节令的应景了。田汝成《西游游览志馀》卷二十记杭州人家“或以彩绒杂金线缠结经筒符袋,互相馈遗”,那是别具意义的节物。晚近以来,百索系臂的古俗发生变化,潘宗鼎《金陵岁时记》记道:“结五色线成纹圈,为臂钏,古之长命缕也。”

    又有端午索,为儿童端午时所系的项索。刘侗等《帝京景物略》卷二记五月五日,儿童“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它往往是与禳灾的另一个道具符箓相结合,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就说:“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芦、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让廉《京都风俗志》则说:“人家妇女以花红绫线结成虎形、葫芦、樱桃、桑椹及蒲艾、瓜豆、葱蒜之属,以彩绒贯之成串,以细小者为最,缀于小儿辫背间。”至民国初年的端午,这一儿童的装饰依然不废,夏仁虎在《岁华忆语》里记道:“以五色线编作绦,曰长命缕,剪彩缝作天师,或小虎、黍角状,大裁如指,垂绦上,俾小儿系之。”正因为索上系有小虎,天津人称为“老虎搭拉”(冯文洵《丙寅天津竹枝词》注)

    2、符箓和贴纸

    符箓乃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是笔画曲屈、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符号,箓是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它们一般都写黄色的帛或纸上。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救灾。符箓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据近代考古发现,符箓的出现不晚于东汉元嘉元年(151)乃在道教创立之前。

    在五月五日的禳灾仪式中,符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朱索演变为百索、五色彩丝后,就出现五彩缯篆符,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记道:“汉五月五日,以五色印为门户饰,《续汉书》所谓桃印者也。刘昭曰,桃印本汉制,今世端午以五彩缯篆符以相问遗,亦以置户牖帐屏之间,盖本于汉桃印之制。”所谓篆符,就是百索上悬系小袋,其中放置折叠的朱书符箓,因为它一般是模仿云气变幻形状或古篆籀体而造作的,称为云篆或雷篆,篆符的名字由此而来,也被称为真文、天文、灵文。又有赤灵符,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记问“辟五兵之道”,答曰:“或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董斯张《广博物志》卷四说:“越巫始制端午彩符、健线、艾人。”虽然五彩缯篆符、赤灵符、彩符等是样式不同的符箓,或“置户牖帐屏之间”,或佩带在身上,但它们具有相同的厌胜意义。

    更有钗头符,则簪戴于头了,那也是五月五日为避邪而缀饰的,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记道:“《岁时杂记》:端五剪缯彩作小符儿,争逞精巧,掺于鬟髻之上,都城亦多扑卖,名钗头符。东坡词云:‘小符斜挂绿云鬟。’吴敏德词云:‘御符争带,更有天师神咒。’又古词云:双凤钗头,争带御书符。”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五说:“闺人剪彩为钗符,杂缀虫豸五毒之物,用铜丝金箔纽制成串,加以蒜粽之类,以供插鬓及互相献赍,名曰健人,即古之艾人也。富家巨室或镂造金银为之,玲珑成串,簪于髻鬟。”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发现金钗一枚,出土时插在墓主发髻一侧,钗梁缀一个三厘米见方的罗制小袋,小袋外面是小珍珠作的网罩,墓主右手持桃枝,桃枝上边系着两个粽子。可知钗梁悬缀的,便是所谓钗头符。

    刘侗等《帝京景物略》卷二记五月五日,京师“家各悬五雷符。簪佩各小纸符,簪或五毒、五瑞花草”。五毒,前文已经说过;五瑞花草,张岱《夜航船》卷一有曰:“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栀花插瓶中,谓之五瑞,辟除不祥。”有五毒,必有五瑞,以相生相克。

    五月五日,又张贴符箓于大门、中门、厅堂,并且结合其他禳灾手段,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说:“今人家五月五日,庭悬道士朱符,人戴佩五色绒钱符牌,门户以缕系独蒜及以彩帛、通草制五毒虫:虎、蛇、蝎、鼅鼄、蜈蚣,蟠缀于大艾叶上,悬于门。又以桃核刻作人物佩之。盖用汉五月五日之遗法也。”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锺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让廉《京都风俗志》则称此日“贴画虎、蝎、虾蟆或天师等图,揭之楹间,谓之神符。道家亦有书符以送檀越者”。

    那天,杭州、苏州人家的门首和厅堂都贴符箓,以镇邪恶、辟疫疠。一般在五月初一贴上,至六月初一焚去,故端午前后的大街小巷,无论高门巨宅,还是小户浅屋,一片烂然。符纸以道观刷印的为多,且标榜天师张道陵,故称为天师符。吴存楷《江乡节物诗》小序有曰:“杭俗,道家于端五送符,必署‘天师’二字,以见其神,受者皆答经钱米。”诗曰:“研将朱墨任鸦涂,春蚓秋蛇认得无。但乞人施五斗米,全家饱食仗灵符。”天师符由道士送上门来,受符人家都要酬以钱米,称为“符金”,作为道观的一笔收入。和尚们当然也不甘寂寞,不能让这“商机”让道士独占去了,也以红黄白纸画墨神符,分送人家,既已受符,事后也必然要去寺院拈香,答以钱文。有的人家并不相信张天师,对和尚的纠缠也颇为讨厌,坊间画铺就针对这一市场空缺,供应五色桃印彩符,生意也是不薄的。

    端午禳灾用的贴纸,乃由符箓演变而来,主题更加通俗,形式则趋向美观。贴纸禳灾的仪式,各地多有,以北京为最盛。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五月朔,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说:“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之上,以泄毒气。至初五午后,则取而弃之。”让廉《京都风俗志》则记得更加详细:“或剪纸,或镂纸,折纸作葫芦、蝙蝠、卐字各式,总谓之福儿。杂五色彩纸以衬之,总谓之曰葫芦儿。妇女买通草小虎、彩绒福儿带钗簪头上。至初五日,惟神符、福儿留之,其葫芦等物尽抛街巷,谓之扔灾。”天津的情形也是这样,冯文洵《丙寅天津竹枝词》注曰:“端阳日,门首均贴葫芦,用红纸剪成,雕镂精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记明代杭州人家,“堂中标以五色花纸,贴画虎蝎,或天师之像,或朱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掲之楹间。或采百草,以制药品,觅虾蟆,以取蟾酥,书‘仪方’二字倒贴于楹,以避蛇虺”。苏州人将这种贴纸称为五毒符,顾禄《清嘉录》卷五说苏州端午节前,“尼庵剪五色彩笺,状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厌毒虫,谓之五毒符”。可见派送五毒符乃是尼庵的专利。南京人则称为五毒牌,民国时犹存此风,潘宗鼎《金陵岁时记》说:“今则以五色纸折之使方,刻书五毒虫形,贴之门楣、床檐,盖禳灾之义。”

    五月五日午时,还有书字于纸的贴纸,乃是民间巫术的简易化。如写“风烟”两字贴窗壁下,相传可辟蜒蚰、蚊蚋;或写“滑”字,也有同样神效。用朱砂写“荼”字倒贴壁间,或用倒流水研墨写“龙”字贴四壁柱上,蛇、蝎、蜈蚣皆不敢近前。写“仪方”两字倒贴柱墩上,或直接写砖瓦上,能辟蛇虫。再如写许多“白”字,一纸一字,分贴墙柱之上,则可辟苍蝇,真可说是简而易行的方法。

    另外,还有在那天写“赤口白日”诸字的,可避口舌是非。吴自牧《梦粱录》卷三说:“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卷三说:“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禬。”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说:“《陈氏手记》:今人端五日多写‘赤口’字贴壁上,以竹钉钉之其‘口’字中,云断口舌,不知起自何代。闽俗又端五日以二纸写官符‘上天口舌,入地颠倒’,贴于壁间,亦皆无据。《端午谑词》云:‘从前浪荡休整理,钉赤口,防猜忌。而今魔难管全无,一似粽儿黏腻。’”

    3、张天师像和锺馗像

    张天师和锺馗是端午禳灾的两大神道,他们的画像,自然是驱邪杀鬼最直观的形象,故端午禳灾仪式,就得将他们请来。

    张天师,即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后世道教徒称之为张道陵。东汉出现的早期道教有两支,一支是于吉所创的太平道,张角兄弟藉以组织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太平道瓦解;另一支就是张陵在蜀郡所创的五斗米道,历世相传,成为道教正宗,张陵也就被推崇为祖师,得以神化。至魏晋时,遂尊称张陵为天师,称其道为天师道。随着道教地位上升,教祖由老子而元始天尊而三清,后又有玉皇上帝和大小众仙,张天师的排名就下来了,在《西游记》里,他只是护卫玉皇灵霄殿的四个天师之一。但他在下界乃备受尊崇,子孙相继嗣位天师,自魏晋以来,世袭罔替。金元以来,北方出现全真道,天师道遂改称正一道,盛行于南方。自唐以来,他屡被朝廷册封,唐赠“太师”,宋封“正一静应真君”等,至元元贞元年(1295)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但民间则仍称他为张天师。

    据《后汉书·刘焉传》记载,张陵创道时,就“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因此他是符箓道法的始作佣者。至明清时,端午禳灾仪式采用的天师符,自然是最正宗的符箓。况且民间关于他驱邪杀鬼的故事甚多,徐道《历代神仙通鉴》卷九就说他“精思修炼,能飞行远听,分形散影,人皆莫测其神妙。后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秘文、三清诸品经、斩妖雌雄剑等。令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悉平之”。因此让他来镇摄妖怪,自然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说:“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也说:“初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盝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又雕刻生百虫铺于上,却以葵、榴、茭叶、花朵簇拥。”顾禄《清嘉录》卷五引吴江、震泽《县志》说:“五日,道士折红、黄色纸,画天师像,为辟恶灵符,分送檀越。”民国初南京风气不废,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里说:“乡人于午节图塑天师之像,取以辟恶。”

    可见自两宋而降,端午不但买天师像悬挂厅事,还塑作天师置于门楣,这自然是艾人的遗制。天师像是传统人物画的一个题材,《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十七就着录陈闳所作的一幅天师像:“一天师像甚古,手持章函,前后植二剑,甚佳,归之崔晋。叶森见此画轴,衣身鱼鬛,衣皆朱砂,非银朱也,章函乃一玛瑙函也。”民间所画,不能如此工致,但天师斩妖的雌雄双剑却断不可少,而天师骑虎的造像,也相沿久远,为年画中所常见,故而天师骑虎也引入端午的其他节物,吴存楷《江乡节物诗》小序说:“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骑虎状,妇女皆戴之。”潘宗鼎《金陵岁时记》也说:“五色绢布,饰为天师骑虎形,系小儿之背,曰老虎被。”

    值得一说的是,虎是五毒之一,但它本身威武凶猛,因此不但是服猛的象征,也成为端午禳灾的力量,那是并存于同一形象的。吴自牧《梦粱录》卷三说临安端午风俗,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白泽乃是传说中的神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逢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朱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顾禄《清嘉录》卷五说:“编钱为虎头形,系小儿胸前,以示服猛,谓之老虎头。又小儿系赤色裙幱,亦彩绣为虎形,谓之老虎肚兜。”吴存楷《江乡节物诗》小序说:“杭人,午日制虎头,系小儿襟带间,示服猛也。”夏仁虎《岁华忆语》则另记一款:“闺中儿女采桃叶盈筐,叠折之,粘作虎形,饰以绣,极璀璨精致。”而儿童端午戴虎头帽、穿老虎肚兜,至今仍很普遍。

    锺馗,相传是唐开元间的不第进士。关于他的由来,沈括《补笔谈》卷三记吴道子画锺馗像卷首有唐人题记,其中写道:“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岁翠华还宫,上不怿,因痁作,将逾月,巫医殚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搢一大筠纸扇,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奏曰:‘臣锺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痁若顿瘳,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上瞠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就记道:“昔吴道子画锺馗,衣蓝衫,鞹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遵劲,实绘事之绝格。”另,唐人孙逊、张说都有《谢赐锺馗画表》,可见锺馗胡髯黑面、破帽蓝袍、插笏执剑的形象,早在唐代就基本定型了。前人考证锺馗的来历,认为锺馗是终葵的转音,《周礼·冬官考工记》称“终葵,椎也”,也就是棒槌。古人举行驱疫逐鬼的大傩时,就挥动终葵,后来才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形象。本来锺馗只在新年当值,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说,除夜“换门神,挂锺馗,钉桃符,贴春牌”。史玄《旧京遗事》也说:“禁中岁除,各宫门改易春联及安放绢画锺馗神像。像以三尺素木小屏装之,缀铜镮悬挂,最为精雅。”至清代,几乎所有地方都让他兼任端午的禳灾仪式,由他来捉鬼啖鬼,也是适得其人。

    杭州的情形,吴存楷《江乡节物诗》小序说:“杭俗,锺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北京则称锺馗像为朱砂判儿,常人春在《老北京的风俗》里说:“北京人有的于端午午时,以朱墨画锺馗像,以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判儿’。但一般人不解其义,因此附会之说,屡见不鲜。把天师、锺馗通称为‘判儿’(判官)谓‘判儿’手举宝剑,上边飞着蝙蝠,为‘恨福来迟’。”天津则称为朱砂判子,周宝善《津门竹枝词》咏道:“沿门端午贻灵符,悬起朱砂判子图。艾虎蒲人同逐疫,雄黄倒挂酒葫芦。”樊彬《津门小令》亦曰:“津门好,佳节俗堪夸。仗剑门悬朱判子,倒沙钟响兔儿爷,祭灶供糖瓜。”注道:“端阳,门挂朱判祛疫。中秋,卖倒沙兔儿爷。祭灶,供瓜糖,具刍秣。”

    苏州整个五月家家要挂锺馗像,顾禄《清嘉录》卷五记道:“堂中挂锺馗图一月,以却邪魅。李福《锺馗图》诗云:‘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么么技,免使人间鬼画符。’又,卢毓嵩有诗云:‘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发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看彻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疠疫。呜呼!世上罔两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蔡云《吴歈百绝》诗曰:“俗忌三旬呼毒月,仙符一道贴清晨。掀髯墨像聊惊鬼,插鬓金摇亦健人。”注道:“俗称五月为毒月,多禁忌。朔日,贴天师符,挂锺馗像。”

    这一风俗,各地大同小异,惟苏州例挂于厅堂上,并且都装裱成轴,五月初一取出挂上,至六月初一收下,待明年再挂。这往往是手绘的,《清嘉录》卷五就说:“俗又称水墨画者,曰水墨锺馗。”价廉物美的,则是木版年画,清代苏州的木版年画,以描画细腻、色彩绚丽着称,不但在苏城内外发售,还远销南北,这可以看作苏州画铺对各地端午风俗活动的特殊贡献。苏州人家除悬挂锺馗像之外,也有悬挂关帝像的,两侧则悬挂雷部神将画轴,所谓“神像镇宅”,就风俗意义上来说,都属于驱邪祛魅。

    4、菖蒲和艾草

    菖蒲和艾草是五月五日禳灾仪式所用的重要节物。

    菖蒲,又称菖阳、尧韭、水剑草等,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九说:“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又《吕氏春秋》云,冬至后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则菖蒲、昌阳又取此义也。《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它在植物学上属天南星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叶狭长,似剑形。我国各地都有野生或栽培。全草为提取芳香油、淀粉和纤维的原料,根茎亦可入药,主治“风寒湿痹,欬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七)

    菖蒲作为端午禳灾仪式的道具,主要是因为它的形状似剑,又有香气,既能辟鬼,又能辟秽,与端午的风俗意义相副,故端午又称菖蒲节。江南风俗将菖蒲模拟为宝剑,插于门户或悬于床头。顾禄《清嘉录》卷五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吴存楷《江乡节物诗》小序说:“蒲剑,截蒲为之,利以杀鬼,醉舞婆娑,老魅亦当退避。”另外,还有“刻菖蒲”的形式,《月令辑要》卷十引《岁时杂记》说:“端午,刻菖蒲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也有人家将菖蒲缚扎一人形,悬于门户之上。此外,还有饮菖蒲酒、淴菖蒲浴等端午习俗。有的人家,将端午插挂的菖蒲保存起来,留作新生儿“洗三”之用。

    因为菖蒲能避邪,明代北京过端午,人们都买蒲鞋来穿。《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七引《暖姝由笔》说:“京城端午,贵贱人等必买新蒲鞋穿之过节,岁以为常。”还有名为菖歜的腌制食品(据《汉语大词典》,疑非,似为饮品)乃切菖蒲根而成。王之道《南歌子·端午》词有曰:“角簟横龟枕,兰房挂艾人。一尊菖歜泛清醇,好在佳人如玉映长春。”张镃《重午》诗有曰:“追思儿童日,争先缠彩缕。葵榴映菖歜,梅李参角黍。”马廷鸾《次韵洁堂五日》诗曰:“故国天中节,吾侪日暮年。愁心菖歜苦,悲绪彩丝牵。叠雪虚唐赐,熏风绝舜弦。穷山饤越果,醉摘尚凄然。”可见菖歜也是端午的节物。

    将菖蒲悬挂于门上的风习,至今犹存,无论古巷民居,还是新村公寓,端午那天都将几叶菖蒲用红纸或红绸扎成一束,系于门楣上,红绿相映,可说是过端午节的妆点。

    艾草,又称冰台、医草、黄草、艾蒿等,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五说:“王安石《字说》云,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陆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同,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医家用炙百病,故曰炙草,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也。”它在植物学上属菊科,为多年生草本,揉之有香气。叶互生,叶片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齿。其茎、叶含芳香油,可用作调香原料,亦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中医学上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有祛寒除湿、止血、活血及养血功效。叶片晒干制成艾绒,可用于灸疗。还可搓制成艾绳,点燃后可驱散蚊蚋。

    用艾草来禳端午之毒,可谓历史悠久,《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一百零一就引录多种记录,如《玉烛宝典》说:“洛阳人家午日造术羹艾酒,以花丝作楼阁插鬓,赠遗辟瘟扇。”《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按,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者,揽而取之,用炙有验。”《吴中岁时记》说:“端午簪艾叶、榴花以辟邪。”《乾淳岁时记》说:“端午,禁中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五色蒲丝百草霜,大臣贵邸均被蒲丝艾朵之赐。”《熙朝乐事》说:“端午为天中节,家家买葵榴蒲艾,植之室中。”它之所以被引入端午风俗,大概主要是它的药物作用,《师旷占》说:“岁多病疫,病草先生。病草者,艾也。”《孟子·离娄章句上》说:“七年之病,采三年之艾也。”李言闻《艾赞》也说:“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炙疾,功非小补。”在古人观念里,治病与驱邪祛鬼具有相同的意义,于是就将艾草作为端午禳灾仪式的道具之一。

    艾草禳灾的原始方式,大概就是《荆楚岁时记》说的“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即扎个草人悬在门上,称之为艾人。范成大《代儿童作端午贴门诗》有“笑倩艾人看户外,北窗深处咏归来”;杨万里《端午独酌》有“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陆游《新暑书事》有“艾人当户佳时过,筒黍堆盘旧俗非”,都是艾人的生动写照。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还说了一个故事:“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请妙总大士着此一转语。”这虽是笑话,但也可知门户上艾人、桃符、门神是三位一体的。并且还要物色有点像人模样的艾草,苏轼《仇池笔记》卷下说:“端午日,日未出时,以意求艾似人者,采之以炙,殊效。一书中见之,忘其为何书也。艾未有真似人者,于明暗间以意命之而已。万法皆妄,无一真者,此何疑也。”

    将艾叶和符箓结合成为饰品,称为艾符。殷尧藩《端午日》诗曰:“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昇平。”毛奇龄《黄浦午日作》诗曰:“海榴花发日正长,我游沪渎逢端阳。朱丝乍绾艾符小,画舫欲开蒲叶香。”将艾叶制成虎形饰物,称为艾虎,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曰:“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史浩《卜算子·端午》词有曰:“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莆晕。”韩淲《重午》诗曰:“鬓花臂丝盘艾虎,佳人竞云作重午。”将艾叶合绵制衣,称为艾衣,《辽史·礼志六》记道:“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赐三事。”朱曦颜《喜迁莺·永嘉思远楼端午》词有曰:“香尘盈箧,是旧日赐来,宫罗叠雪。服艾衣,清浴兰汤暖。”将艾汁和粉制糕,称为艾糕,食之谓可祛毒。《辽史·礼志六》记道:“五月重五日,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叶隆礼《契丹国志·岁时杂记》也记五月五日午时,“国主及臣僚饮宴,渤海厨子进艾糕”。

    菖蒲、艾草时常并举,如旧联有“蒲龙献瑞,艾虎呈祥”;“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菖蒲作剑,斩八节妖魔;艾叶为旗,招四时吉庆”等。清代苏州人也说“蒲剑艾旗”,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五就有“吴俗端五,截蒲为剑,悬艾为旗”诸语,那“艾旗”为的是要与“蒲剑”作对,其实艾叶并不能得飘扬招展之致。

    5、雄黄酒和菖蒲酒

    雄黄酒和菖蒲酒,还有朱砂酒、艾酒、葵花酒等,都是端午的特备酒品,它们是在现成的酒里浸泡诸物,类似杨梅酒、桂花酒,作为端午禳灾仪式的一物。

    雄黄,又称黄金石、石黄、天阳石、鸡冠石、熏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具有燥湿、祛风、杀虫、攻毒的作用,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矿物药。在酒中浸泡雄黄屑末,就称为雄黄酒。端午人家饮之,可以祛毒。高濂《遵生八笺》卷四说:“五日午时,饮菖蒲、雄黄酒,辟除百疾,而禁百虫。”雄黄酒的驱邪力量,有的医书上说得神乎其神,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四十七就举一例:“四明顾氏女,十馀岁,尫羸骨立,百治不瘥,奄奄待毙。偶端午家人调雄黄酒,女窃饮之,不觉大醉,呕秽狼藉。视之,中有物如鳖,蠕蠕动,色纯红,两眼正碧。家人惊怪,以足跴之,颈伸甚长,以钳夹之,掉头啮铁,格格有声,棰之不死,亟捣槌至烂,埋之土中。明日发视,仅血块耳。自后女日长成,无恙矣。”在各地广泛流传的《白蛇传》故事,就说白素贞本是白蛇,修炼千年成精,在西湖遇见许仙,携归苏州,结为夫妇。端午那天,白素贞装病入房中回避,许仙误以为得了风寒,劝她服雄黄酒,白素贞酒后便显出了白蛇的原形来了。

    菖蒲酒,即用菖蒲叶浸制,《月令辑要》卷十引《千金月令》说:“端午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它的历史早于雄黄酒,董斯张《广博物志》引《后汉书》就说:“孟佗,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各地都有端午饮菖蒲酒的风习,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十记道:“饮菖蒲酒,李彤《四序总要》云,五日妇礼上续寿菖蒲酒。以《本草》云菖蒲可以延年,今州人是日饮之,名曰饮续。”《广西通志》卷三十二记道:“五月端午节,龙舟竞渡,折艾插戸,饮菖蒲酒,角黍相饷,妇人制五色香囊佩身,以辟邪。”《云南通志》卷八记道:“端阳,悬艾虎,系续命缕,饮菖蒲酒,以角黍相馈。”前人端午应景之作,菖蒲酒也是一个内容,如章得象《端午贴子》曰:“菖华泛酒尧樽绿,菰叶萦丝楚粽香。”苏轼《元佑三年端午帖子词》曰:“万寿菖蒲酒,千金琥珀杯。”

    雄黄、菖蒲诸酒,除饮酌外,还用它来涂抹小儿额手足心,又用它随洒墙角门口窗沿等处,都是为避毒虫之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馀则涂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夏仁虎《岁华忆语》也说:“酒中置雄黄,饮之曰可去毒。于小儿额用雄黄书‘王’字,以象虎形,云易长成。以雄黄书小绝条,其词曰‘五月五日中天节,一切蛇虫都消灭’,于墙角倒贴之,谓避虫豸。”蔡云《吴歈百绝》咏道:“称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入酒杯。馀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噀墙隈。”苏州人在洒雄黄酒时,口中还念念有词:“雄黄烧酒喷上来,蛇虫百脚(蜈蚣)跑开。”天津的情形,冯文洵《丙寅天津竹枝词》有“更为儿童避虫蚁,额间王字抹雄黄”之咏,并注道:“端阳日,小孩腹脐、耳孔均抹雄黄,并于额间写五字,以避虫蚁。”1933年《天津市之风俗调查》说:“小儿多佩绫罗制成之小虎、葫芦等(葫芦内实以花椒)头顶、耳孔、肛门各处,多涂雄黄,谓可以避毒虫。”南京人家更有“破火眼”之说,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里记道:“浸雄黄于水,曝诸日中,阖家洗目,曰破火眼,冀免目疾。”

    唐鲁孙在《我家怎样过端午》里回忆:“早年没有‘必安住’、‘蝇必立死’、‘克蟑’、‘拜贡’一类喷射式的杀虫剂,可是春末夏初蚊蚋滋生,不过也有防疫驱虫的妙法。每年五月初一用雄黄、矾块、独头蒜、高粱酒,泡在一只瓷缸子里,在太阳底下曝晒,晒到端阳正午,用艾叶沾了酒浆,遍洒厅堂厨廊榱桷旮旯,自夏徂秋,确有驱疫防虫效果。例如人参、当归一类最怕生霉的中药,用瓷缸下铺寸厚炒米,药材放入密封,四周遍洒雄黄酒,绝不发霉生蛀,而且爽爆如新,比诸放在冰箱冷冻库要高明多了。厨房炉坑碗柜是‘灶马’(灶马形似蟋蟀,颜色略黄而小)滋生处所,可是洒过雄黄酒的厨房从未发现灶马,足证雄黄酒消毒的功效为何啦。”

    此外,江南还有挂雄黄袋、挂独囊网蒜、焚辟瘟丹和蚊烟等风俗,都属于禳灾的方式。

    雄黄袋,用五色绸布制成袋囊,如荷包状,放下雄黄屑末,端午那天,给小儿挂上,以辟邪秽。吴存楷《江乡节物诗》咏道:“石榴花底绣工忙,夹袋功收药石良。赠我定知囊可括,从来口不设雌黄。”此风至今犹存,袋中所盛,还有其他药物,也称为香囊。

    独囊网蒜,顾禄《清嘉录》卷五记道:“择蒜本之不分瓣者,结线网系之以为饰,谓之独囊网蒜。”蒜为五辛之一,可辟疠气,故也用以禳灾。吴存楷《江乡节物诗》咏道:“不随葱薤付兰锜,网结千丝压线迟。绝似帘波重影魔,误他银蒜入罘罳。”

    辟瘟丹,为药铺制售,顾禄《清嘉录》卷五说:“男女佩带辟瘟丹,或焚于室中,益以苍术、白芷、大黄、芸香之属,皆以辟疫祛毒。”辟瘟丹迟在宋代已有,当时用于除夕,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就说:“除夜祭毕,则复爆竹,焚苍术及辟瘟丹。”将辟瘟丹用于端午,乃是环境卫生的需要。《清嘉录》卷五又说:“五日午时,烧蚊烟,能令夏夜无蚊蚋之扰。”蚊烟的主要原料就是艾草,《浙江通志》卷一百零一引《万历杭州府志》说:“蚊,土人以艾烟裹纸熏之,辄避。”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记临安作坊和小经纪,就有“蚊烟”一项。直至晚近,市间仍有出售。蔡云《吴歈百绝》有曰:“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术香芸地下燃。还怕夜来眠不稳,碧纱帐外点蚊烟。”注道:“苍术、白芷香皆辟瘟祛毒。辟蚊用蚊烟或艾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