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挫折及其产生过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所谓挫折就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行为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目标不能达成时,所产生的失望、不满意、沮丧等负面感受。人生挫折谁都无法避免,挫折带给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挫折中成长最经典的描述。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根据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形象地把挫折比做一块石头,他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可见挫折既可以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引导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使自己的追求得到完善和提高;但同时,它又可能使人消沉、情绪低落,甚至诱发心身疾病。因此,正确应对挫折有助于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作用。

    (一)挫折产生的过程

    挫折的产生与以下五个方面有关:其一是需要和由此产生的动机;其二是在动机驱使下有目的的行为;其三是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或目标不能实现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称为挫折情境,挫折情境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当事人想象中的;其四是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称为挫折认知,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遇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其五是因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称为挫折反应。

    在以上五个方面中,挫折认知是产生挫折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在挫折情境被知觉后人们才会产生挫折感,否则,即使挫折情境实际存在,只要不被知觉,人们也不会有挫折感。所以,挫折感的实质是当事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当事人是否有挫折感和挫折反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对挫折情境以及对自己的动机、目标与结果之间关系的知觉、认识和评价。不同的人,需要和动机的强度、对实现目标的评价标准、对自我的预期以及对挫折的归因等都不尽相同。如同样是考试不及格,有的学生痛不欲生,有的学生懊悔不已,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这就是因为他们对考试不及格这一挫折情境的认知不同所造成的。

    (二)挫折原因解析

    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挫折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身条件以及个人的动机冲突等多种因素有关。青年人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发展欲望强烈,需求广泛而执著,个人的理想抱负水平普遍较高;一方面他们人格发展尚不够成熟,社会阅历浅,挫折经验不足,加上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遇到挫折是必然的,也是普遍的,甚至遭遇挫折的频率相对还会更高一些。

    1.源自环境方面的原因

    构成挫折的环境因素是指个人自身因素以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给人带来的限制与阻碍,使人的需要和目标不能满足和实现而产生挫折。(1)构成挫折的自然因素是指个人不能预料和控制的天灾人祸、时空限制、意外事件等,如地震、洪水、交通事故、疾病、死亡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挫折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遇到,其后果可能很严重,对人的影响很大,如亲人去逝、因交通事故致残等;也可能不严重,对人只产生暂时的影响,如有些大学生刚入学时对当地的气候不适应、不习惯集体住宿等。(2)构成挫折的社会因素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限制与阻碍,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生活及其变化对人的影响和限制是无处不在的,因而人们因社会因素而产生的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当前,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存竞争日益加剧,使人们的紧张感和心理压力大大增加,挫折感不断增强。

    2.源自个人方面的原因

    构成挫折的个人因素是指由于个人在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阻碍和限制,使人的需要和目标不能满足和实现而产生挫折。如身高、体形、容貌、知识结构、健康状况、表达能力、自我期望、经济条件等都可能是挫折源。青年学生普遍自视较高,有强烈的自尊心,争强好胜和追求完美的心理较强,所以,大学生的挫折很多都是来自个人自身因素。在构成挫折的个人因素中,自身条件和能力与自我期望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因素。许多青年人往往过于自信,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自我发展的预期和要求不是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常常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制定过高的甚至无法达到的目标和计划。一旦这些目标和计划因为能力不及无法实现,而自己又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不为生理条件所困扰。由于先天不足,如体力、外貌等某些生理缺限带来的限制,而产生自卑心理,失去上进、进取的心理的现象在青年中比较常见。不少人为了择业需要,纷纷去美容院整容。毋庸讳言,有的人的确长得很丑。如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曾对贝多芬的外貌作了这样的描写: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眼睛是“又细小又深陷”,鼻子是“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嘴唇则是“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下巴还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貌也奇丑。在小说的描写中,他是一个独眼人、驼子,而且又聋。从降临人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人们遗弃、唾骂、嘲笑的对象,尝尽了人间的苦涩辛酸。小说中有一个人对卡西莫多说:“凭十字架发誓,天父啊——你是我生平所看见的丑人中最丑的一个。”他们都曾因外貌在爱情上受到挫折,但贝多芬成了伟大的音乐家,卡西莫多也因他的善良和忠贞赢得人们的喜爱。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常常会因多种需要而产生多个动机,并指向多个目标。当这些并存的动机相互排斥,或者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全部实现而必须有所选择取舍时,就形成了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常常导致部分需要和目标不能满足和实现,于是就造成了挫折。动机冲突也是构成挫折的个人因素的一个方面。动机冲突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第一,双趋式冲突,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而这两个目标因条件所限又无法同时实现,从而产生难以取舍的冲突情境,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在谈恋爱期间同时对两个异性有好感,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而放弃另一个;有些学生想做好社会工作,又想不影响学习取得好成绩等。第二,双避式冲突,指人们同时遇到两个具有相同威胁性的目标,两者都想躲避,但因条件所限而必须选择其一,从而产生左右为难的冲突情境,即前有悬崖后有追兵。第三,趋避式冲突,指人们在面对同一目标时产生的互相矛盾的心态,即这一目标既具有吸引力,能够满足某些需要,同时又具有排斥力,构成某些威胁,即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如考试时有些学生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害怕考试不及格,于是就产生了作弊的想法,但又怕被监考老师发现受到校纪处分;有些学生想参加演讲比赛,但又怕失败有损自尊心等。第四,双重趋避冲突,指人们同时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同时存在趋避冲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