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挫折反应与防卫机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人遇到挫折时,就会引起心理上的感受和反应,对人的生理、心理与行为带来相应影响。这种感受和反应在不同人的身上是不同的,因为人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挫折应对方式,人会有意无意地寻求摆脱由挫折产生的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苦、恢复正常情绪和心理平衡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的方式,称为挫折防卫机制。了解挫折反应有助于及时识别与援助。

    (一)挫折反应

    1.挫折的生理反应

    在挫折带来的强烈、持续的消极情绪作用下,人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等系统会出现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出汗等。如果紧张、焦虑情绪持续,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心悸、气急、腹胀,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2.挫折的情绪反应

    当遭受挫折时,常会表现为情绪的反应:有人反应过度,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做出很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发脾气、大哭大闹、怒不可遏;有人却反应过弱,一般人感到痛苦、惧怕或悲伤的事情,他却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或者在某些事情上,连正当的愤怒也不敢表示,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后,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思想、欲望或体验压抑到潜意识中,不再想起、不去回忆,主动遗忘,以保持内心的安宁,使自己避免痛苦。最常见的挫折情绪反应有愤怒、焦虑、沮丧、失望、压抑、抑郁。

    3.挫折的行为反应

    挫折的外显行为反应因人而异,有积极的行为反应和消极的行为反应之区别。消极反应中最常见的是攻击行为。攻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攻击,将愤怒的情绪直接导向造成其挫折的人或物。另一种是转向攻击,不能将愤怒的情绪直接导向造成其挫折的人或物,而只能转向自己或第三者,即向“替罪羊”发泄受挫情感。转向攻击通常在两种情境下发生:一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悲观失望,于是受挫后产生自责,把攻击转向自己;二是由于觉察到不可能或者不应该对引起挫折的对象直接攻击,而把挫折的情绪发泄到其他人、物上。

    挫折与攻击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d)等人提出的“挫折与攻击”理论认为,挫折的经验和攻击行为之间有对应关系,攻击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所引起的,并宣称“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这一理论包含两个基本论点,第一,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第二,挫折的产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后来的研究对此理论加以修正,但攻击行为仍被认为是挫折发生后多种反应中最常见的。

    (二)防卫机制及其作用

    挫折防卫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心理调节机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起到使人适应挫折、减轻精神痛苦、促进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会使人逃避现实,降低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从而导致更大挫折,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挫折的防卫行为有多种,如升华、补偿、认同、抵消、幽默、文饰、压抑、投射、反向、幻想、否定、退化、移位等。当人们感觉自己的名誉、尊严、面子、地位等受到损失时常常会采用防卫行为,以减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最常见的有合理化、退行、固执和冷漠。合理化也称文饰,是指当人们的行为未达到目标或不符合社会规范时,为了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寻找种种理由或值得原谅的借口替自己辩护。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挫折防卫机制,通常的表现方式是“找借口”、“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退行是指人受挫后,其行为表现有时会显得十分幼稚,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称。这种受挫后倒退的行为模式称为退行,哭闹、歇斯底里等均是受挫后退行的表现。冷漠是指人在受挫后表现出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漠通常在人长期遭受挫折而无法对引起挫折的对象进行攻击,又找不到适当的“替罪羊”来发泄,而且看不到改变处境的希望时发生。这种冷漠反应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当情境改变时,会发生转化。在冷漠反应期,人心理上仍可能存在攻击与压抑之间的冲突。固执是指人在受挫后,以不变应万变,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行为,这种现象称为固执。如有些人失败或受到批评后,不仅不吸取教训、调整策略,反而一意孤行,往往会遭受更大的挫折。固执反应通常是由于挫折降低了人们的判断和学习新问题的能力所致。

    积极的行为反应包括适当妥协、幽默、升华、寻求支持。妥协是指在挫折面前选择接受的状态。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由挫折而造成的紧张,避免引起心理平衡的紊乱,减轻由紧张造成的有害心身健康的应激状态。升华是指一个人在受到挫折后,将自己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或欲望转变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或欲望,或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使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为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从而将不良情绪和不为社会所允许的动机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以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升华不仅可以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和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得到化解和宣泄,而且能够促使人获得成功。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和领袖人物,都是通过对挫折的升华取得辉煌成就的。寻求支持指在挫折的打击下,有些人往往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力量有限,因而将注意力转向寻求他人和社会的支持,或找亲朋好友倾诉衷肠,或向组织、团体寻求关心和帮助,以此减轻挫折感和烦恼程度。

    (三)合理使用防卫机制

    合理运用挫折防卫机制可以有效地缓解情绪上的痛苦,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为人们最终战胜挫折提供条件,特别是积极的挫折防卫机制的运用,还可以促使人们面对现实,积极进取,战胜挫折,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上述各种挫折防卫机制中,升华是最具有积极性和建设性的挫折防卫机制,补偿、认同、抵消、幽默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积极意义。文饰、反向等具有掩饰性,压抑、幻想、否定、退化等具有逃避性,移位、投射等具有攻击性,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利于提高人们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因此,挫折防卫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和保持个人自尊,躲避或减轻焦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但如果使用过度,或使用不当,不仅减轻不了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反而可能破坏心理活动的平衡,妨碍个人的社会适应,甚至还可能造成心理异常和行为偏差。

    两种选择,两个结果。据悉,1998年10月,北方某高校一名大一的女大学生S跳楼自杀。消息迅速传遍整个校园,众人惊愕不已,无不为之扼腕叹息。而在此后不久,同是这所高校的另一名女大学生Z却因敢于向厄运挑战,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两人相比,前者匆匆走完人生道路,生命轻于鸿毛;后者与命运顽强抗争,超越自我,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两人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走上了相反的道路?

    S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性格内向孤僻,很少与父母沟通,更难以与同学交往。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学习。当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唯一的优势——学业优秀不再像以前那样受人瞩目了,在家庭条件、言谈举止等方面也与他人存在很大的差距,强烈的自卑感缠绕着她,厌世的情绪油然而生,最终她选择了死亡。Z同样出生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家庭,在入学报到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致使左手臂骨折,脊柱压缩性骨折,并留下脑震荡后遗症。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她克服了身体上的痛苦和家庭贫困的压力,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强自立、努力学习、顽强拼搏,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学金,被免试推荐为研究生,还被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三好学生标兵。

    两种选择,两个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