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习活动效能的因素
心理健康与学习的关系
克服学习障碍的策略
努力提高学习能力
虽与拐杖结伴,她的生命依然多彩。四川大学中国高校文献保障中心副教授邢昭女士5岁时不幸残疾,靠着不懈努力,未读过大学的她直升研究生,远赴北美深造,成为高校教师。她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
5岁时,一场小儿麻痹症让她下肢终身残疾。从10岁开始,她先后经历了五次大手术:割下肌肉、取下髂骨,移植患肢;全身打上石膏,仅露出上肢和头部,两次卧床半年;在几乎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切开皮肉,伸进止血钳弹拨神经主干进行强刺激疗法……在那些撕心裂肺的治疗间隙,邢昭依然坚持学习,并将英语作为自己的主攻科目。1977年,邢昭被四川大学外文系的国务院重点科研项目《英语语法辞典》编纂组择优录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邢昭却因身体原因失去了报考资格。痛定思痛后,邢昭又开始了前进的脚步——还是读书。1989年底,邢昭通过TOEFL考试,飞赴加拿大西部最古老的综合性大学——曼尼托巴大学攻读“人类生态学”硕士学位。当时,像邢昭这样能够通过TOEFL,又参与强手间的竞争,最终为国外5所研究生院同时录取的残疾人,在中国可算是凤毛麟角。作为邢昭的老师,美国知名哲学教授Ruf曾感慨地说:“邢昭的故事促使我们这样思考:生活常常以如此特殊的方式达到残酷的公平,最艰巨的任务总是给予最坚强的自救者。不知道当我们处于那种困境时,是否能像她那样保持如此的清醒、尊严和睿智……”
邢昭性格豪爽、谈吐奔放,处处显露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然看不出残疾留下的阴影。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工作繁忙充实,并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大学的生活围绕学习而展开,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广义的学习指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知识技能的获得、智力和能力的提高;狭义的学习指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继承和发展,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是服务社会的先决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来自于日常生活,来自于社会实践,来自于媒体、网络等其他信息传播渠道的学习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理解学习的真正含义,如何有效地学习,如何通过学习真正地提高自我的素质,培养较高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与大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有关的重要课题。
传统意义上,在大学里念书就是学习、掌握老师教授的内容。有一个好的考试成绩,几乎是评价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学习的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对现实的大学学习生活,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带来许多挑战。
成绩优异却为何在招聘中被淘汰?小明是学经济管理的一名大四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参加一家大公司市场销售部的招聘,顺利通过了笔试,但是在实力测试阶段却被淘汰下来。测试中,小明与其他组员合作时,不善沟通,制定计划时坚持己见,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时表现慌乱、紧张。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在学习上,可一到实战中就不行了?好成绩并没有成为他获得梦想职务的保证。失望之余,他仍未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由依赖型学习观向自由型学习观转变
依赖型学习观,指的是一种学习上无自立性、无主动性,呈现被动、依赖等品质和特征的学习观。自主型学习观也称为主体型学习观,表现为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个性化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等。
(二)由知识型学习观向智力—能力型学习观进而向人格学习观转变
知识型学习观,指的是一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学习观。智力—能力型学习观强调既重学习者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又重学习者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它满足了现代社会能力本位人才观对学习所提出的要求。人格型学习观不仅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而且更重视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三)由封闭型学习观向开放型学习观转变
封闭型学习观,指的是一系列“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观的总称。开放型学习观则是与之相对立的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学习观。
(四)由传承型学习观向创造型学习观转变
传承型学习观,表现为重视学习在继承人类文化成果、传递生活经验方面的独特作用,但却忽视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发现和创造,即创造性的培养。创造型学习观则是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既强调继承与适应,又强调创造与发展。
(五)由学会型学习观向会学型学习观转变
学会型学习观,指的是一种“教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观念,它用“学懂”、“学会”来回答学习上的“学得如何”的问题,往往突出了实用,而忽视了创新。会学型学习观不仅包括“学懂”、“学会”,而且还用“懂学”、“会学”来回答学习上“如何学”的问题。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要学会学习,讲求学习的方法,善于学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